吴王夫差为何不杀了勾践为父报仇?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世上有多少人,会主动让自己的心尝到苦的滋味呢?除非他的心遭受过永远无法忘记的苦楚,勾践就是这样的人。
吴王夫差的大意,使得勾践有了卷土重来的机会,最终在夫差黄池会盟的时候,奇袭吴国,继而灭亡吴国,成就了天下霸业。
那么吴王夫差当初为何没有宰掉勾践?他留下勾践这条命,特地是为了羞辱他吗?还是说有其他人在阻挠这件事?
吴国太宰伯嚭,坏了伍子胥的大事。伍子胥一直怂恿夫差灭掉越国,杀掉越王勾践就是最好的手段。当时吴国厉兵秣马,夫差打算为自己的父亲阖闾报仇雪恨。勾践得知以后,主动偷袭,结果大败而归。
为此勾践面临的,将会是国破家亡的厄运。他本打算杀妻灭子与吴国决战,这个时候文种却告诉勾践,有办法解决这件事。
文种认为,吴国太宰伯嚭是一个贪财之人,只要贿赂了他,一定可以让他帮忙说句好话,到时候伍子胥说不定还会跟夫差闹翻了。
种还,以报句践。句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种止句践曰:“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於是句践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嚭受,乃见大夫种於吴王。种顿首言曰:“原大王赦句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句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嚭因说吴王曰:“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吴王将许之。---《史记》
太宰伯嚭拿了好处费以后,立刻向吴王夫差提出建议。他认为如果现在攻打越国,那么勾践一定会杀妻灭子,与吴国决战,而越国剩下的几千人马也都会同仇敌忾,这不利于吴国的利益。所以不应该这么做。
夫差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同意勾践携妻带子前来做囚徒,以此放过越国一条生路。伍子胥得知以后,气得差点没吐血。
可是夫差已经决定了这件事,当然他也考虑了伍子胥的建议,认为勾践必须要铲除,不过绝不是承诺放过他的时候。为此勾践只能到会稽做囚徒,夫差再在期间观察行事。
由此可见,拯救勾践的,其实是吴国的太宰伯嚭。说到底,拯救他的人,其实是钱财。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一点也不假。
夫差与伍子胥的矛盾,也是勾践获救的原因。伍子胥是阖闾时期的著名相国,曾经帮助阖闾攻入楚王宫,成就霸业。这样一位资深的权臣,在夫差时代,自然也是备受尊重。
可是夫差不希望有任何人干涉他掌权,就算伍子胥对吴国有大功,也不能挡住他夺取权力的道路。
早在夫差上台之前,伍子胥就掌握着选拔新王的权力,这权力实在是太可怕了。也就是说即使新王被选出来,那么伍子胥也有废掉新王的资格。
子胥进谏曰:“今不灭越,後必悔之。句践贤君,种、蠡良臣,若反国,将为乱。”吴王弗听,卒赦越,罢兵而归。---《史记》
为此夫差自然是十分讨厌伍子胥,希望找机会将伍子胥这样的权相给废掉。不过伍子胥在吴国根深蒂固,有着非常厚重的政治资本,不是想废就能废掉的。
这一次伍子胥要求斩杀勾践,夫差和伍子胥之间的裂痕,被太宰伯嚭准确地掌握了。所以这件事就好办多了,太宰伯嚭利用两者之间的矛盾,果断为勾践说好话。
夫差一听,这些话是反对伍子胥的言论,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为了压制伍子胥在吴国的权势地位,夫差公然与伍子胥唱反调,偏偏就是不杀勾践。
可以说勾践能够活命,其实所依靠的,还是吴国内部君臣不和。换句话说,如果伍子胥不存在的话,夫差或许还真的会杀掉勾践。
勾践入吴为囚徒,使得夫差放松了警惕。勾践作为越国的国君,他居然答应以囚徒的身份入吴,这对夫差来说,是很具有欺骗性的。因为到了吴国以后,勾践就是任人宰割的牛羊。
到了吴国,夫差可以有一万次机会杀掉勾践,为什么他非要选择在这种兵戎相见的时候呢?吴国的确强大,但是也没必要白白浪费刀兵。
勾践入吴作为囚徒,可见他是真心实意臣服于吴国。既然是臣服于吴国了,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动刀枪了。
夫差认为,勾践到了吴国以后,他随时都可以杀掉他。可是他万万没想到,勾践可以放下所有的尊严和荣耀,低声下气地像一个奴隶一般。
勾践在吴国的表现可圈可点,完全让夫差找不到任何杀他的理由。夫差生病的时候,勾践甚至不惜亲自品尝夫差的粪便,以此为夫差诊断病情,这是何等的孝顺?
就算是亲儿子也未必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勾践却能做到。正是因为他做到了正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所以他才能够有命活下来。
夫差那叫一个感动啊,恨不得把勾践当成自己的亲儿子一样看待。所以勾践不仅获得了重生,而且获得了自由。
卧薪尝胆加上美人计。勾践因为足够孝顺,被夫差放回了越国。这个时候的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所经受的苦楚,为此他必须要时刻提醒自己,曾经遭受的耻辱。
他在自己的房梁上挂着一只苦胆,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品尝一下苦胆的滋味,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记那些苦难。
勾践回国以后,再也没有享受过国君的待遇,他睡觉的地方依旧设置成在吴国的样子,在地上摆上一堆柴草,就在爱柴草上睡觉。吃饭也是吃得十分粗糙,甚至跟自己的百姓一起下田干活。
至第二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句践复问范蠡,蠡曰:“可矣”。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告急于王,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越自度亦未能灭吴,乃与吴平。---《史记》
他时刻不忘灭亡吴国的事情,为了削弱吴国,勾践选取了一帮越国的美女入吴,让他们去消磨吴王的斗志,让他不理朝政,与伍子胥彻底决裂,继而借刀杀人杀掉伍子胥。
终于勾践有了足够的实力与吴国对抗,所以他才能一举荡平整个吴国,一雪前耻。他不光能活下来,而且能活得很好。
总结:勾践报仇的手段太狠了吗?现在很多专家说,勾践复仇的手段实在是太狠了,这已经突破了人类的认知范畴,所以完全不提倡。
其实这些专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没有吃过人家的苦,就要奉劝人家行善。如果社会上个个都是良人,谁会担心扶老人会惹祸上身呢?
勾践所吃过的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所以他要想报复成功,也必须要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楚。谁没事愿意动用这些非人的手段呢?
参考资料:《史记》
吴王夫差为何不杀了勾践为父报仇?
吴王夫差是个没有主意的人,他没有采纳伍子胥的建议,却听信了接受越国贿赂太宰伯嚭的奸佞之言,最后亡国自杀。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南方的吴越两个国家都想称霸中原。吴国的国君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辅佐下,在柏举之战中打败了楚国,但就在吴军攻进郢都的时候,越国军队向吴国发起了进攻,从此吴、越两个国家是水火不相容。
吴王阖闾得知越国进攻吴国的消息,立即从前线回师攻打越国。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死,其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发兵攻打越国,两军在槜李决一死战。结果吴军大败,阖闾中箭受了重伤。阖闾临终前,对儿子夫差说:‘千万不要忘越国的仇恨。’
夫差即位后,发誓一定要打败勾践,为父亲报仇。他任命伍子胥为相国,伯嚭为太宰,励精图治,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勾践探知夫差昼夜练兵,就想先发制人。吴王夫差率领大军迎战,双方大战夫椒。结果,越军大败,勾践战败逃到会稽山,被吴国追兵包围起来。
勾践以为必死无疑,准备杀妻与吴军决一死战。他手下有两个大臣,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他们认为硬拼,只有死路一条,不如先贿赂贪财吴国权臣伯嚭,以求一条生路。于是文种暗中派人把一批越国美女(其中有*西施*)和奇珍异宝送给伯嚭,托他在夫差面前说好话。伯嚭果然接受礼物,在夫差前替勾践劝说一翻。
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强烈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条件,但要勾践到吴国去赎罪。
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就带着夫人与大夫范蠡去了吴国做人质。夫差派人在其父阖闾墓地旁建了一个石屋,将勾践夫妇、君臣赶进石屋里,换上囚衣,去做喂马的苦役。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叫勾践牵马,叫范蠡伏在地上当上马凳。
这样过了两年,勾践在吴国吃尽了苦头。文种又给伯嚭送去金银财宝,请他在夫差面前进言放回勾践。夫差对伯嚭一向是唯命是从,又觉得勾践这两年的表现的确实是真心归顺他,也就同意了。
勾践回到了越国后,发誓要报仇雪恨。他号召全国上下艰苦奋斗。他自己穿粗布衣服,不吃肉食,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把席子撤去,用柴草作褥子;在吃饭的地方悬挂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先尝一尝苦胆,然后大喊一声:‘勾践,你忘记会稽山的耻辱了吗?’他不断激励自己,振作起来。这就是‘卧薪尝胆’的由来。
面对越来越强大的越国,伍子胥忧心忡忡,他对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与老百姓们同甘共苦’。夫差不听反而疏远了伍子胥。又过了两年,夫差率领大军进攻齐国,是凯旋而归。吴国的文武大臣们全说恭维话,只有伍子胥在夫差说面前说:‘这是一次小胜利,如果越国不灭,才是心腹大患。’吴国夫差大怒,赐给伍子胥一把宝剑,令他自杀。
不久,勾践留下文种处理朝政,自己与范蠡率领五万精锐大军洗击吴国,杀死了吴国的太子。
公元前473年,勾践再次进攻吴国,把夫差包围在姑苏山上。
吴军被越军打的是溃不成军,勾践封给夫差一个地方——甬东,在会稽山的一个海岛。夫差痛恨自己相信伯嚭之言,没有听从伍子胥的逆耳忠言。于是以布蒙面,伏剑自杀。勾践以国王的礼节厚葬了夫差,随后诛杀了伯嚭。
吴王夫差为何不杀了勾践为父报仇?
夫差不杀勾践,一因自视过高,二因伯嚭收受越国贿赂后极力为勾践美言。
吴王阖闾死于越军偷袭,死前叮嘱儿子夫差:“尔而忘勾践杀汝父乎?”太子夫差对曰:“不敢!”他牢记父仇,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三年后,兵强马壮,迎战先发制人的越王勾践。
双方精兵在夫椒(太湖中)展开激战,一心复仇的吴军大胜,打得越军仅余五千余人,退守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吴王追而围之。”勾践眼见即将亡国丧命,遂接受范蠡建议,派文种“膝行顿首”向夫差请和,表示“勾践请为臣,妻为妾。”
夫差见杀父仇人如此低声下气,自尊心得到极大满足。且见越国仅余五千残军败将,料勾践这条泥鳅再也翻不起大浪,故心一软,“将许之。”伍子胥坚决阻止吴王:“天以越赐吴,勿许也!”夫差一琢磨:对呀,对杀父仇人岂能心慈手软!于是拒绝勾践请和。
勾践得到文种回报,绝望到破罐子破摔,“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死以战。”关键时刻,文种提供了一个起死回生的情报:“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勾践抓紧这根救命稻草,“以美女宝器令(文)种间献吴太宰嚭。”
贪财好色的伯嚭流着哈喇子照盘全收,又安排文种晋见夫差。文种请求“大王赦勾践之罪”,否则勾践愿决一死战。这使夫差觉得勾践还算是个血性汉子,倒有了放他一马之意。伯嚭趁机替越国说好话:“越已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夫差被他忽悠得找不着北,遂置伍员的严厉警告于不顾,“卒赦越,罢兵而归。”
多年后,历史重演,夫差成为勾践俘虏。勾践欲将夫差流放甬东(舟山一带)终老,夫差悔恨莫及:“吾无面以见子胥也!”,蒙面“遂自杀。”勾践“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剧终。
吴王夫差为何不杀了勾践为父报仇?
西施的公公,拥有专诸、孙武、伍子胥等能人的阖闾被越军砍伤脚趾后就病危了,他对儿子夫差说:“你能忘了勾践杀死你父亲这件事吗?”夫差回答说:“不敢忘!”阖闾这才满意地闭上了眼。
夫差是一国之君,他必须为国恨家仇负责,向越国开战并没有什么不妥,所以阖闾死后的三年里,他一直在为变强大做准备,可等到打败勾践后,他却饶了勾践,这是怎么一回事儿?
夫差为何不杀勾践勾践是个狠人,不仅体现在他后来逼死了文种又逼走了范蠡这件事上,而且从一开始的对战就能看出来。
他为了打败阖闾,竟然让死囚在阵前自杀来震慑吴国的士兵,这种方法一般人想不出也用不出来。
后来他败给夫差后,为了决一死战,他又想杀害妻子来表示决心,辛亏被文种给拦下了,他说道:
夫吴太宰嚭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
如此看来,文种还是比较圆滑的。于是勾践便派人去讨好太宰伯嚭,太宰很高兴,便向夫差给出了赦免勾践的好处,那就是收下勾践做臣子的话对吴国有利。
《史记》中的这个理由一点儿都不能使人信服,不杀勾践这样凶狠的人,在残酷的春秋战国时代中,那就是养虎为患。可谁知夫差竟然听从了伯嚭的建议,伍子胥劝了他两次都不听。
而《吴越春秋》中则给出了另一个理由,这还让人比较容易信服一些,那就是:
吴王曰:“吾闻诛降杀服,祸及三世。吾非爱越而不杀也,畏皇天之咎教而赦之。”
意思就是夫差认为杀降不详,在一旁的伯嚭也帮腔批评伍子胥想要杀掉勾践的这一想法不利于国家,于是夫差便留勾践在自己身边驾车养马。
总之,无论夫差是出于以上那种理由当放过了勾践,都和伯嚭脱不了干系,也就是说,从他收留勾践开始,夫差宠信佞臣的毛病就暴露了出来,也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不杀勾践的后果《史记》里记载,勾践被赦免后就回到了越国,痛定思痛的他发奋图强,卧薪尝胆,并且亲自耕种劳作,他的夫人亲自纺织,吃饭时不吃肉,身不穿有色彩的华丽衣服,谦虚恭敬地对待贤人,厚礼接待宾客,救济贫穷的百姓,悼慰死者,与百姓同苦。
《吴越春秋》里还记载了另一件事,让人深感勾践的可怕。
夫斫剉养马,妻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面无恨色。
勾践夫妻为夫差干了三年的活,一分钱也领不到,即使这样他们也从未表现出一丝不满的情绪。
俗话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可夫差不懂这个道理,他以为勾践是真的尊敬自己才会这样做,便想赦免他回国。
可就在这时夫差突然生病了,赦免勾践回国的事就被耽搁了,心急如焚的勾践此时又做出了一个一般人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事情,那就是替夫差尝一下他的排泄物,来观察夫差的病情。
现代人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不要惹戒了烟的男人,也不要减了肥的女人,因为他们太狠。”按照这个逻辑分析的话,勾践就是那种最狠最猛的人,放走他对吴国没有任何好处。对此,伍子胥警告过夫差许多次,可是夫差却不听,他偏偏只听伯嚭的话。
回国后的勾践用了17年的时间来做准备,不停地削弱吴国和夫差的实力,并利用伯嚭成功离间了伍子胥与夫差的感情,并逼死了伍子胥。
最终灭掉了夫差,夫差羞愧难当便自杀了。
至于伯嚭这个奸佞,自然是不会受勾践的青睐的,他被处死了,可见小人是不会受清醒的人喜爱的。
结语:正如范蠡评价的那样,勾践脖子很长,嘴尖得像鸟嘴一样,这种人只能和他共患难,不可以和他共享安乐。他对身边的人都不好,又怎么可能真心关爱夫差呢?可惜夫差不懂这个道理,他有很多次除掉勾践的机会,都被他白白浪费了,最终落得了这个结局,妇人之仁要不得。
值得一提的是,勾践剑和夫差矛在20世纪时被相继发现于同一楚墓群里,可见两人的缘分真是“跨越千年”啊!
吴王夫差为何不杀了勾践为父报仇?
“性格决定命运”的戏码再次上演,“妇人之仁”这个坑,历史上不止吴王夫差掉进去,不肯过江东的项羽亦如此,当年曹操也后悔放走刘备,带来了三国鼎立。妇人之仁:做事优柔姑息,如妇人的软心肠。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必败于刘邦。夫差也逃不开性格的局限,虽有杀父之仇,还是因一时恻隐放虎归山。
一,“恩恩怨怨”的开端
公元前494年,勾践继位的第三年,阖闾就是吴王夫差的父亲,认为勾践不成气候,于是主动出兵攻打越国,其实以当时吴国的实力是远胜于越,不知道是不是自以为是的原因,最终在槜李被勾践骑兵打败,身负重伤,不久就死了。死前跟夫差说:“不杀勾践你就不是我的儿子。”
夫差日夜练兵,为有朝一日为父报仇。恰巧,此时勾践却如曾经的阖闾一般,认为夫差继位不久,根基不稳,羽翼未丰,想乘机剪除,不听大夫范蠡的劝告,一意孤行,攻打吴王夫差,可能上次的侥幸胜利冲昏了头脑吧!结果被实力强大的吴军困于会稽山,无法脱身。
二,“忍术”鼻祖——勾践
勾践以为自己的人生已经走到尽头,不料,此时范蠡提出一个建议,一个需要丢掉人格和尊严的建议,就是大王亲自到夫差面前赔罪,甘愿做牛做马,献上一切财物,包括妻妾。范蠡敢提出让帝王被羞辱的建议,说明对勾践和夫差的性格是非常了解,有一定的把握。
死马当活马医,总比死了强,一死了之,再无翻身之日。泪别越国父老乡亲,携范蠡,文忠入吴为奴。吴国的伍子胥是看穿了一切,劝夫差不要接受越的假臣服。夫差虽犹豫,但看到毫无尊严活着的勾践,心理上的优越感,使他选择了宽容。
最令人惊讶的,当属为夫差尝粪便,说一次夫差生病,勾践为彻底取信夫差,请求尝粪便,然后说大王病可愈,夫差内心的到了极大的满足感。做了夫差三年的马夫,回到了越国。
三,“卧薪尝胆”打败“妇人之仁”
勾践回到了越,卧薪尝胆数年,三千越甲吞吴,夫差又落到了勾践手里,此时勾践没有杀之而后快的冲动。有过同样黑暗史的勾践反而同情起了夫差。夫差派人求放一条生路,然而范蠡的分析放虎归山,历史有可能再次轮回,让勾践不能有妇人之仁。勾践还是坚持赦免夫差,愿替其安置居所及配数百奴仆。
夫差拒绝了勾践的安排,自刎。正所谓“妇人之仁,非大丈夫也”。
结束语
论气节夫差更胜一筹,论励志勾践更胜一筹,谁是霸主,欢迎大家评论~
吴王夫差为何不杀了勾践为父报仇?
人物性格
吴王夫差自负狂妄,瞧不起勾践的实力,不相信他日后会重新崛起。他还很贪婪,有着称霸中原的野心,当时如果他继续主张攻占,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损伤国力。为了日后的称霸,他选择暂时放过勾践。
听信谗言吴王夫差打败勾践之后,勾践派文种带了大量钱财走访吴国,贿赂了吴国太宰伯嚭,请求帮忙求情,愿意向吴王夫差称臣,并奉献“金玉、子女”给吴国,作为求和条件。吴王夫差,贪图越国的财物、美女和土地,不顾贤臣伍子胥的劝阻,反倒听信了谗臣的意见,接受了越国的求和。
最终导致他没有杀掉勾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