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本来是优势局,为何在与司马懿的争斗中一败涂地?

曹爽和司马懿之间的争斗,表面是曹家和司马家之间的权力争斗,其实质是以皇权为代表的宗族势力和司马家为代表的士族势力之间的争斗,而曹爽的失败在曹丕建立曹魏之后就已经注定了,只是时间迟早而已,我们一起分析曹爽是如何失败的。

曹操建立曹魏的基础。

东汉中后期的权力格局是宦官势力,外戚势力和士族势力这三方利益共存的格局,后来以何进为代表的外戚势力打破了这个维持了上百年的 平衡,彻底的消灭了宦官势力,导致皇室倾覆,天下动荡。

曹操扫灭群雄,在北方建立起曹魏政权企图取代原来的刘姓汉室天下。曹操摒弃了原来汉室以外戚,宦官来代表皇权和士族合作的方式,完全依靠曹家和夏侯家为代表的宗族实力,通过唯才是举的方式拉拢庶族势力参与到政权的建设,但是曹操也没有完全排斥士族势力的参与,但是此时的士族势力参与程度比较低,大多只是从事比较低级的职务,比如以钟繇为代表的钟家,司马懿为代表的司马家,以陈群为代表的陈家,以及后来的王家,他们大多数只是对宗族势力和庶族势力的补充,无法起到决定作用。

士族势力虽然在朝中无法起到作用,但是并不代表他们的势力不够庞大,他们虽然没有掌握着中央枢纽机关的权力,但是控制这地方权力和经济权力。以曹操个人南征北战的权威,完全可以压制他们的崛起和骚动,但是正是他们在对待曹操称帝上一直采取了不合作甚至反对的态度,导致曹操终身未能称帝。

曹丕的妥协和失误。

随着北方经济的恢复,人口日益众多,士族经济势力愈来愈i强大,其政治势力也日益膨胀,在朝中和地方的渗透也是无孔不入,对权力的诉求也愈来愈明显。

曹操的去世打破了宗族势力和士族势力之间压倒性的趋势,而曹丕要想称帝并且最终能够坐稳大魏江山,就需要获得士族势力的完全支持,就大力的提拔了以司马家,王家和陈家为代表的士族势力进入到朝中权力枢纽,完成了低级到高级的转变。

陈群建立的九品中正制就把这种士族势力优先的权力彻底固定下来了,从而为后来士族势力进入到地方和朝中权力打开了快速通道,很快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格局。

曹丕称帝后,开始限制曹氏诸王的势力和夏侯家势力,并逐步将他们驱逐出朝中和地方权力机构,从而导致曹家和夏侯家势力式微,这个措施就完全导致了宗族势力和士族势力的彻底失衡。此时的曹魏政权,依靠曹丕和曹睿的个人权威还可以压制住士族势力的倾覆,但是到了后来的曹芳,曹髦等人就很难做到,那个时候的士族势力已经是无孔不入,掌控者政权内外权力,那么曹家就面临这最终的选择。

曹爽的选择。

大魏政权到了曹芳这个时期,士族已经完全取代了原来的宗族势力和庶族势力,而士族势力以司马家一家独大,许多中小士族也纷纷投靠司马家作为依靠,曹家独木难支。

曹爽执政的时候,面临着两个选择问题,要么干掉司马家和其他士族合作,要么和司马家合作世代当傀儡,同时扶持其他士族,不再让司马家一家独大,但是曹爽采取了第三种方式来巩固政权。

曹爽企图恢复曹操往日建立曹魏政权的基础,那就是大力提拔曹家和夏侯家到权力中心,掌控朝中权力,罢黜以司马家为代表的士族在朝中的势力,并提拔了大量和皇室有关的人,比如何晏,毕轨,邓飏以及丁谧等人来取代士族在朝中势力,无奈的是这些人的个人实力和品行无法匹配他们的权力,即使历史给了了曹爽十年的时间,但是他们也只是部分的掌控了朝中权力,其地方和军队基层权力也无法渗透进去,这就为后来高平陵政变埋下了隐患。

曹爽以及后起的部分宗族势力对待士族势力上措施直接导致了绝大部分的士族势力倒向司马家,从而导致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中取得了压倒性胜利。

曹爽的失败并不是在于他是否去祭奠高平陵的,即使他们整日呆在洛阳不出城,守在在军营里面,但是终究会出现其他的破绽让司马家抓住,其覆灭也是注定的,除非更弦易张,大力拉拢其他士族势力和曹家合作,但是这只是换一个方式而已。

到了东晋时代,司马家通过拉拢其他士族势力共治,分享皇权从而达到政权基本稳定,但是此时的曹爽却不愿意这样做,这就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曹爽本来是优势局,为何在与司马懿的争斗中一败涂地?

高平陵之变前,曹爽在力量上并没有明显优势,他只是依靠掌握了中军的军权,在洛阳暂时居于优势地位而已,但是在整体政治力量上,他处于劣势。

东汉时期,世家豪强的政治势力就很强大,曹操时期虽然强力打压了一波,但是在曹丕时代,世家的力量就开始恢复。而随着曹真等人的去世,以曹家、夏侯家为代表的皇族力量日益衰微,而魏国的皇后大多出身贫贱,外戚的力量也严重不足,曹丕、曹叡的短命,又使得他们没法建立属于自己的亲信大臣势力。因此在朝堂上,世家的力量逐渐独大起来。

曹叡在生病以后,开始圈定的顾命大臣是曹宇,由他出任大将军,而曹肇、夏侯献、曹爽、秦朗(曹操养子,也算皇族)四人辅助。这个结果自然遭到了世家们的反对,加上曹叡的亲信刘放、孙资与曹肇、夏侯献不和,诬陷曹宇等人要行“竖刁、赵高”之事,最后曹叡才该任命曹爽代表皇族,司马懿代表世家作为顾命大臣。

其实在这个任命出来是,魏皇族的力量已经是遭到了重大的失败。而对于曹爽来说,虽然得以出任顾命大臣,但是他是以曹宇等人失败为代价换取的胜利,实际上得罪了皇族中的大部分人。所以曹爽最后能用的,除了自己几个亲兄弟外,也只有夏侯玄等少数人,使得自己的政治力量又大打折扣。

曹爽在和司马懿初期的斗争中能占据上风,无非是他开始掌握住了中军的军事力量,在洛阳居于军事优势,其次利用皇帝的名义架空司马懿。但是他在朝堂上能指挥的,只有自己的那个小圈子。

所以对于曹爽来说,无非两种选择,一是老老实实利用自己有限的优势,看着世家们继续壮大,最终压倒自己。二是重用自己的亲信,扩张权力,以维持平衡。

曹爽最终选择了第二条路,结果就是让世家们联合起来。实际上正式由于世家们的支持,司马懿才能发动高平陵政变。朝中的重臣大多旗帜鲜明的站在司马懿这边,像蒋济更是直接利用自己在中军中的影响,协助司马懿掌握了中军。

所以曹爽的失败固然是因为他无能,但是在皇族衰微的情况下,他的结果差别也不会太大。

曹爽本来是优势局,为何在与司马懿的争斗中一败涂地?

谢邀。高平陵之变是魏国最具转折意义的事变,经此一变,司马懿独揽魏国朝政,魏国名存实亡。曹爽为什么在看似优势很大的情况下败给了隐退了的司马懿?很多人不理解,其实只要稍加分析,就能判断。

首先,魏国所处的历史阶段是豪强政治时期,在曹丕出台九品中正制后,更加强化了这一趋势。司马懿通过多年的政治军事历炼,成为豪强利益的代表,他的资源不但有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更有很多豪强势力的支持。

其次,曹爽的执政过程中,为了排挤司马懿,他建立了自私唯利的小圈子,把豪强们都推给了司马懿,曹爽只所以挺了十年之久没有倒台,是因为皇帝在他手中,曹家夏侯家手中还有些权力兵力,并不是曹爽本人能力强。曹爽执政丧失了人心,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司马懿身上,希望他做魏国的周公,匡护朝政。

再则,力量大小很多时候是动态变化的,曹爽力量大却都是乌合之众,司马懿力量小但他有一呼百应,翻云覆雨的能力。曹爽的力量主要在洛阳,离开洛阳,就无能为力了。司马懿影响在全国,他只等曹爽离开洛阳。

曹爽本来是优势局,为何在与司马懿的争斗中一败涂地?

曹爽败给司马懿,除了智商一般才能平庸外,还因为司马懿阴、狠,而且能装。

司马懿的权势其实一点也不小,除了他本人略逊于曹爽外——作为魏明帝曹叡托孤的第二辅臣也本该如此,其他方面比曹爽集团过之无不及:中护军司马师与中领军曹羲一样执掌禁军;司马昭也和曹彦一样出任散骑常侍,后来还升为议郎;曹爽提拔亲信何晏、邓飏和丁谧为尚书,但一把手尚书令却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

司马懿深耕几十年,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同时还积极拉拢曹爽的对立面。他虽然装病在家,但并未辞去太傅之职,这个位置依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而他自带流量的儒家和世家大族代表的身份,也依然保持着高度的粉丝粘性。曹爽掌控着小皇帝——而且跟他还不一条心,这点我在上篇问答中已有说明,他则以联姻的方式笼络住了郭太后。曹爽跟司马懿比并不占绝对优势,只是自我感觉良好而已。

正因为司马懿没有失去权势,所以他才装病迷惑曹爽,待其放松警惕之后致命一击。而堂堂太傅如此落拓也更容易获得同情和支持,从而把曹爽推向不仁不义的反面。一个在明一个在暗,形势早已悄悄逆转。曹爽在乎权力,但司马懿更在乎,一个71岁的老人宁可装疯卖傻也不辞职养老,为了什么不言而喻。

曹爽排挤司马懿,基本都在曹魏法律框架之内,偶然打个擦边球。司马懿一家始终毫发无损,既没死过一个人也无一人被降职就是证明——张春华是寿终正寝——说别的都是扯淡。而司马懿“阴养死士三千”,则是超越法律约束的旁门左道。并且他在哄骗曹爽放弃兵权后,还将曹氏兄弟及其追随者夷灭三族,连老人孩子都没放过。多年以后,司马懿的玄孙、东晋明帝司马绍听说这些事都羞得无地自容。这狠劲儿曹爽没有,阴劲儿也没有。

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先禀明郭太后获得合法性和皇太后令,同时关闭城门占据武库,摄领曹爽和曹羲兵营的指挥权。司马懿一家分工明确:弟弟司马孚和长子司马师把守司马门,次子司马昭盯紧两宫,司马懿本人屯兵洛水浮桥,控制要害。一切部署干净利落、井然有序,估计在家装病时脑子一刻也没闲着,净琢磨这事了。曹爽虽为大将军,有兵权,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在洛阳他已无立锥之地。关键是司马懿还控制了曹氏兄弟的家眷,这个最容易被忽略的原因,恰恰是曹爽最大的软肋。

曹爽本来是优势局,为何在与司马懿的争斗中一败涂地?

公元244年,魏国大将军曹爽为了建立军功,准备大举进攻蜀汉。然而,此时军权和政权已经被曹爽完全剥夺的司马懿却提出了反对意见。那么问题来了,曹爽处处打压司马懿,司马懿为何要劝谏曹爽呢?他既然知道曹爽进攻蜀汉必定失败,那么他应该保持沉默才对。让曹爽率军去给蜀汉送经验,从而让人明白曹爽的军事能力是多么差劲。没想到他居然反常的劝谏曹爽,这实在是不合常理的。假如曹爽听从司马懿的建议,不进攻蜀汉,那么岂不是白白失去了一次削弱曹爽的好机会么?如果没有后来的高平陵事变,没有后来的司马氏控制魏国朝政,笔者以为司马懿是因为对大魏忠心耿耿才这样做的。他这种行为堪比当初的蔺相如“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然而司马懿后来的表现他并非一个忠臣,他不仅不是忠臣,而且还野心勃勃图谋天下,事出反常必有妖,司马懿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原来这正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司马懿了解曹爽性格特点,他性格和袁绍一样刚愎自用。他虽然自身能力不行,但却特别自信,认为自己能力很强。周围的人因为曹爽的权势都讨好曹爽,司马懿也甘心受曹爽打压,这让他的自信心更加膨胀了。如此自信的曹爽此时估计连亲信的建议都不会听从了,又怎么会听从司马懿的意见呢?更何况曹爽一直以来特别讨伐司马懿,也瞧不起司马懿。假如司马懿没有劝谏曹爽,或许曹爽还会为是否进攻蜀汉犹豫不决。司马懿劝谏曹爽以后,反而坚定了曹爽进攻蜀汉的决心。在曹爽看来,司马懿是他的政敌,自然不希望他建功立业。司马懿之所以劝阻他,只不过是怕他建立消灭蜀汉的功业罢了。

曹爽心里想的是,司马懿不让我去我偏要去,而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所以劝阻曹爽是假,引诱曹爽进攻蜀汉是真。司马懿知道以曹爽的能力,这次进攻蜀汉的战争是必败无疑的。而曹爽一旦失败,他就会彻底失去在军队中的威望。而司马懿会因为曾劝谏曹爽而受到赞许,再次提高在军队中的威望。司马懿因为成功抵御住诸葛亮北伐而受到将士尊重,曹爽一直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比司马懿差,所以司马懿越是劝说曹爽越是要讨伐蜀汉。

在《三国演义》中,庞统在辅佐刘备进攻刘璋时,诸葛亮夜观天象发现凶兆。于是诸葛亮写信提醒庞统让他小心。但是庞统却认为这是诸葛亮害怕自己辅佐刘备夺取益州功劳超过他,对诸葛亮的提醒不以为然。后来庞统急于击败张任,却中伏身死。其实如果没有诸葛亮的来信,庞统不至于如此贪功冒进。假如诸葛亮不来信,庞统未必会身死。司马懿提醒曹爽也是这个道理。他并非真的考虑是到大魏江山社稷,也并非真的是想阻止曹爽犯错,而是在引诱曹爽犯错。这就是为什么曹爽处处打压司马懿,在曹爽要进攻蜀汉之时,司马懿却劝阻曹爽的真实原因,曹爽还是太单纯了,根本玩不过腹黑的司马懿。

后来曹爽果然失败,兴势之战十五万大军被王平三万汉中守军击败,沦为天下人的笑柄。而司马懿再一次向大家证明了他的深谋远虑。曹爽和司马懿在军中的威望此消彼长,将士们都认可司马懿而暗中瞧不起曹爽。这就是为什么司马懿明明已经失去了兵权,却还能够发动高平陵事变了。曹爽虽然掌握军权,但是在军中的威望跌到谷底,军队只听司马懿的,根本就不听他的。所以即使曹爽拥有兵符,拥有皇帝,依然斗不过司马懿。

参考文献:

晋书

三国志

曹爽本来是优势局,为何在与司马懿的争斗中一败涂地?

曹爽和司马懿的角逐,实际上是皇族和士族的斗争。从历史大势看,士族的崛起已无法阻止,所以曹爽的失败也在情理之中,无非是这一角逐最后由司马懿完成了致命一击。

曹芳继位后,由曹爽和司马懿辅政,其实形成了皇族和士族的一个短暂平衡,但随着司马懿被明升暗降后装病卧床后,这个平衡被打破了。曹爽大权独揽后,重用皇族及身边亲近之人,排斥士族力量。趁皇帝年幼,甚至有了越权之举和篡位之心。这一切的一切,都激起了士族的不满。反观司马懿,暗中养精蓄锐做好准备,同时利用士族的不满情绪笼络人心。最后在曹芳,曹爽及曹氏实权人物全部出城祭陵之时,发动雷霆一击控制了首都。令人意外的是曹爽最后没有听从手下建议到许都,利用皇帝曹芳的名义发布勤王令集结军队攻打司马懿,反而是束手就擒认怂了,错过了反扑的最后机会。

曹爽的失败,一方面是士族崛起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有他自身飞扬跋扈但又外强中干的原因。败给老谋深算又是士族领袖的司马懿,正常不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