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自成没有统一全国,而是清朝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李自成其实挺尴尬的,简直就是报了个团参加了北京一月游,游完以后,大顺军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李自成并没有成为天下之主。

同时,多尔衮左手拥抱着孝庄太后,右手提溜着顺治小皇帝,策马奔腾浩浩荡荡地进入北京城,坐镇北京,君临天下。

李自成好歹号称拥兵百万,战将千员,为什么就被赶出了北京城呢?多尔衮有什么异于常人的地方?凭什么他能够夺取天下?

李自成得不到士族集团的心。

李自成是个二愣子,打陕西那会儿,在代州遇到了周遇吉,结果被周遇吉给打残了,差点放弃进军北京的想法。

这个时候明军那边大同总兵姜瓖和宣府总兵王承胤主动投降,这才让李自成得以顺风顺水地杀到了紫禁城。所以李自成应该能意识到,这些明朝降臣的重要性。

降将们可以帮李自成打天下,而文官则可以帮李自成治理天下。可是李自成自己不要天下,这也就没办法了。

至三月,都城陷,景文死之,藻德、岳贡、瑜并被执,幽刘宗敏所。贼下令勒内阁十万金,京卿、锦衣七万,或五三万,给事、御史、吏部、翰林五万至一万有差,部曹数千,勋戚无定数。藻德输万金,贼以为少,酷刑五日夜,脑裂而死。复逮其子追征,诉言:“家已罄尽。父在,犹可丐诸门生故旧。今已死,复何所贷?”贼挥刃斩之。---《明史》

李自成进了北京以后,二话不说,把这帮投降的文官吊着胖揍了一顿,活生生从这些吝啬鬼嘴里敲诈到了8000万两白银。

这些文官被敲诈了以后,南方那些本打算投降的文武官员,立刻缩紧了脖子,表示要跟李自成决一死战,哪怕是为了明朝献身也行。

其实他们真的是为了给明朝报仇雪恨吗?当然不是,他们是担心,即使投降了李自成,那也会遭到相同的待遇。

如果李自成对那些文官态度好一点,再稍微孝顺一点,或许南方这帮士族大臣们,一个个就会把李自成当成个乖儿子,主动到乖儿子那边养老去了。

李自成打不过多尔衮。

这个是硬伤,多尔衮当时也没有想到,李自成如此不堪一击。他打算入关的时候,还在揣测,李自成是不是可以一举消灭吴三桂。

如果一片石大战中,吴三桂一开始就顶不住,那说明李自成的军力十分强大。这么一来,多尔衮压根就不会入关,他可不想把父兄留下来的那点基业,全都给毁了。

可是吴三桂和李自成从早打到晚,一直不分胜负,要知道李自成可是有10万大军,而吴三桂不过5万关宁铁骑,实力悬殊之下,依旧不分胜负,这只能说明一点,李自成太菜了。

既然纵横天下的大顺军如此不堪一击,那多尔衮又何必跟他客气呢?一股脑所有清军杀向山海关,李自成兵败如山倒,仓皇逃入了北京城。

五月二日,我大清兵入京师,下令安辑百姓,为帝后发丧,议谥号,遣将偕三桂追自成。时福王已监国南京,大学士史可法督师讨贼。自成至定州,我兵追之,与战,斩谷可成,左光先伤足,贼负而逃。自成西走真定,益发众来攻,我兵复击之。自成中流矢创甚,西逾故关,入山西。会我兵东返,自成乃鸠合溃散,走平阳。---《明史》

他根本就不是多尔衮的对手,这时候他的部下们劝他留守北京,再调援军过来助战。可是李自成内心已经被多尔衮给击垮了,他根本就不敢在北京驻守。

所以不等多尔衮的大军杀来,李自成就亲手把北京城让给了多尔衮。此后李自成一路败逃前往西安,也不把山西地区的布防任务给安排好。

当阿济格带着吴三桂杀来的时候,山西地区的守将们望风而降,压根就没人愿意为李自成卖命。一眨眼的功夫,李自成已经丢了半壁江山,只能固守陕西。

可惜多尔衮可不想给他任何机会,北边有阿济格大军进军陕北,南边有多铎大军猛攻潼关,他们手里有红衣大炮,火力强劲,李自成索性连陕西都给丢了。

这种青铜等级的战斗力,也就只能吓唬吓唬腐败无能的明朝军队。一旦遇到战斗力强悍的八旗大军,哪里还有争夺天下的可能呢?

多尔衮战略构想比较优秀。

满清能够入关夺取天下,必须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后来被他们挖出来准备鞭尸的多尔衮。多尔衮这大兄弟是个人才,可以说在战略上是个天才。

原来他只是想要到中原抢掠一番,就回到关外,可是没曾想,明军和大顺军都如此不堪一击,而且投降派那么多,从此多尔衮野心膨胀,他有了夺取天下的想法。

坐镇北京以后,一方面,他令阿济格直奔陕西,剿灭李自成余部,另一方面他令多铎带领大军南下,直奔南明小朝廷。

自成兵三百骑冲我师,贝勒尼堪、贝子尚善等跃马夹击,屡破敌垒,尸满壕堑,械胄弥山野,自成精锐略尽,遁归西安,其将马世尧率七千人降。入潼关,获世尧所遣致自成书,斩以徇。进次西安,自成先五日毁室庐,挈子女辎重,出蓝田口,窜商州,南走湖广。---《清史稿》

后来阿济格打不下陕西,而南明小朝廷的使者北上表示要和满清划江而治。看到南明如此惰性,多尔衮放心大胆地将多铎大军抽调到了陕西。

在多铎和阿济格的双重打击之下,李自成自然是吃不消。这一战略的转变,需要非常锐利的眼光,可见多尔衮已经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对手并不是南明,而是大顺。

只有灭了大顺军,那么一统天下的路才会一帆风顺。为此多尔衮将所有堵住都押在了李自成身上,结果多尔衮赌赢了。

李自成被消灭以后,北方全境落入了多尔衮手里,而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四镇军阀也是望风而降。此后满清大军更是一路南下,南明其他小政权,根本就没办法跟满清大军相提并论。

多尔衮可不想饮马长江,他要的是一统江山。他不想偏安一隅,他要的是天下臣民都臣服于满清铁蹄之下。

总结:李自成身边缺少一个诸葛亮式的人物。

李自成本身是一位还算优秀的军事统帅,否则也不会两起两落,带领百万大军。可是他身边真的都是酒囊饭袋。

大将刘宗敏带头拷打明朝文臣,军师牛金星事后居然投降了满清。这两位都是大顺集团的高级人才,这是不可想象的。

李自成身边缺少一个诸葛亮,既能够帮助李自成安邦定国,又对李自成忠心不二。可惜他身边没有,而多尔衮身边却有,而且不止一个。

多尔衮身边的诸葛亮就是范文程,他给多尔衮出了若干主意。还有一个洪承畴,他虽然是投降过来的,但是能力没话说,在他手里,招降了太多明朝和大顺的文臣武将。

参考资料:

《明史》

《清史稿》

为什么李自成没有统一全国,而是清朝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背景介绍

明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政治败坏、宦官专权是其时代特征。李自成就出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李自成,陕西米脂人,幼年在地主家打工,磨练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随着明末农民起义的此起彼伏,李自成投奔了和他家乡较近的“闯王”高迎祥。

在崇祯九年(1636),高迎祥不幸被捕,随后牺牲。接着,李自成当上了高迎祥部的领袖,成为新一代的“闯王”。李自成领导军队在渭南(今陕西南部)、四川一带活动。

此时的明朝政府正在镇压张献忠部,李自成借此良机拿下了河南部分地区。此时的河南是一个灾难多发的地区,人们连饭都吃不饱,听“闯王”来了,大家齐声喊道:“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可见,此时李自成的威望还是很高的。

崇约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大顺,以西安为首都,称西京。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拿下北京,崇祯吊死煤山,明朝灭亡,享国276年。

那么,李自成很容易地拿下了明王朝的首都,为什么后来被清朝统一全国了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即吴三桂的反复无常、大清的建立与李自成统治集团自身的弱点,下面将逐一介绍:

一、吴三桂的反复无常

(一)吴三桂的家世

吴三桂(1612—1678),字长伯,江苏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是吴襄,吴襄于天启二年(1622)中武进士,随后一直在辽东的军政系统担任要职,历任辽东兵参将、副将、总兵。天启二年(1622),吴襄经历了人生中的大事,那就是迎娶了祖大寿的妹妹吴祖氏为妻。

祖大寿何许人也?他历任平辽将军、先锋总兵,其家族也是辽东的宁远望族。吴三桂正是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成长,政治军事背景雄厚。

(二)吴三桂的政治生涯(不包括与本题无关的“三藩之乱”)

他以父亲的门荫而入仕,20岁起开始任游击、前锋右营参将等职。到27岁的崇祯十二年(1639),吴三桂已经成为了宁远团练总兵。从当时辽东部队的最底层爬到权力的顶端,吴三桂只用了七年时间,可见其有着高超的谋略,但远远不是造福劳苦大众的政治才能。

此时大明朝已经名存实亡,但仍然控制着辽东,辽东的所有官员都还是大明的官员。崇祯十六年(1643),对于吴三桂而言是不平凡的的一年。(提醒:这一年李自成已经拿下了洛阳、西安等地)这年投降清朝的洪承畴给吴三桂写了信,劝说吴三桂投降大清。由于吴三桂的回信没有保留下来已经不知道其中的内容,但从清太宗皇太极对吴三桂的回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那就是吴三桂对大明朝的忠心已经有了一些动摇,资料如下:

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此机会,殊可惜耳。

皇太极表示,将军(指吴三桂)给你舅舅祖总兵(指祖大寿)的信函我已经看过了。将军的心怎么还在犹豫不决啊,这样下去,我害怕将军会失去投降的最佳时机。可以想到,此时的吴三桂占据着主动性,不管他投不投降,他已经处于动摇之中了。

也是在这一年,吴三桂在国丈田弘遇的院子见到了陈圆圆。

崇祯十七年(1644),大顺军从西安出发,兵分三路直指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见大势已去,遂吊死煤山。

全国形势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吴三桂的人生也到了选择的十字路口,摆在其面前总共有三条路,如下:

1.自己在宁远拥兵自立,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

2.依附李自成的大顺起义军,共同抵抗皇太极的大清。

3.投降皇太极的大清对付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至于该做什么样的选择,吴三桂始终处于徘徊不定的状态,李自成和皇太极都在等着吴三桂的回话。吴三桂与自己的智囊团商量了许久,分析了当时的种种局势,最后决定:

三桂乃报使于自成,卷甲入朝(指在北京的大顺政权)

于是,走上了“入朝”的道路。但是,事情发生了转折。在去往北京的路上,吴三桂听到了两条让他改变此时想法的消息,如下:

1.自己的父亲吴襄被李自成的部下所刑掠;

2.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所霸占。

听到这两条消息后,吴三桂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开始改变主意。

关于吴三桂转而投降大清的原因,后人大多采用“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说法。他们把吴三桂降清的原因归于爱妾陈圆圆的被霸占,这种说法太过于感性。在我看来,还有其他原因。如下:

1.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被大顺政权所控制,而在吴三桂出人头地的道路上,家庭环境给了他最重要的资源,他对自己的亲人有着很深的感情;

2.另外,吴三桂作为辽东地区的重要人物,是军政方面的能手,不会因为一个爱妾的原因让自己做出影响其一生的重大决策。

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初八,吴三桂率兵进攻不远的山海关,此时山海关的守将唐通,是一无用之人,被吴三桂三下五除二就打败了。从此,吴三桂有了更大的政治资本,那就是占据了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重要的军事分界点———山海关。这下惹怒了“闯王”李自成,决定率领六万大军,征伐叛贼吴三桂。

此时的吴三桂陷入了沉思当中。他在想,自己的兵力不足以对抗大清大顺中的任何一方。如果还去投降李自成肯定会让李自成不信任自己,这样一来很可能让皇太极更加恨自己。他还想,如果去投降大清,会稍微好点,前面和皇太极也通过信,表示接纳我;清军此时的发展仍然处于上升期,如果清军赢了,我还能继续拥有巨大的军政权力。所以,权衡再三,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的大门。

(三)山海关大战

山海关大战对于吴三桂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是这一次战役让吴三桂有了统兵征伐西南和西北的砝码。另外,吴三桂也被封王,镇守云南,为以后的清王朝留下了很大的麻烦(此处不赘述)。

二、女真崛起与大清的建立

(一)女真的崛起

1.明末的东北边疆

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设置“九边”,管理帝国的北部边疆,“辽东镇”就是其中的一“边”。明代中后期的万历年间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张居正变法”,国力大振,有效地遏制了自明朝建立以来就很强大的蒙古势力。但是,令辽东总兵李成梁万万没有料到的是,随着蒙古势力的削弱,原先被蒙古势力所抑制的女真势力却慢慢抬头,开始动摇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

2.李成梁对海西女真的打压

女真,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据民族史学家王钟翰先生的研究:

女真族出现于10世纪初,至1635年(清天聪九年)清太宗皇太极以“满洲”族称诏告中外,前后活动于历史舞台凡700余年。大体说来,其间经历了发展(辽代)、兴盛(金朝)、衰弱(元至明初)和再度兴起(明中叶以后)四个时期。

本文的重点为“女真再度兴起时期”。这一时期,女真划分为了四个主要的分支,分别是:建州女真、东海女真、海西女真和黑龙江女真。而影响明代中后期东北边疆重要的两支为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在万历时期对明朝的威胁最大,时任辽东总兵的李成梁通过设“市圈计”、“打击叶赫”和“削弱哈达”(叶赫和哈达均为海西女真的分支,威胁最大)的方法对海西女真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一蹶不振。不料,没有其他部族威胁的建州女真势力壮大起来了。

3.建州女真中的强人与大明的结怨

此时,建州女真的实力大增,而建州女真则以王杲的实力最强,而王杲正是努尔哈赤的外祖父。明王朝打压海西女真的那一套在王杲这儿一概不管用。万历二年(1574),王杲以明王朝关闭贸易口岸为借口,进攻明王朝的军事据点辽阳、沈阳。李成梁带兵镇压,王杲在对抗明军的时候表现出了少有的勇气和胆量。后来王杲与李成梁又多次交手,但是王杲还是由于寡不敌众被李成梁所杀。王杲死后,其主要残余势力依然反抗明王朝,明王朝先后杀死的主要人物有阿台、觉昌安和塔克世。他们分别是努尔哈赤的舅舅、祖父和父亲。随后,努尔哈赤开始了他精密的复仇计划。

4.努尔哈赤的少年时代

努尔哈赤听到自己亲人们被明朝残害的时候,悲痛万分。他知道,他是强者,是替家族复仇的强者。由于亲人的离去,这也让努尔哈赤很早就表现出了成熟的一面,他每个月都要和伙伴们去山里采集药材,还要拿到抚顺的马市进行交易,在这里努尔哈赤能遇到三教九流的人。几年下来,这样的经历让努尔哈赤更加的老练成熟。另外,努尔哈赤还喜欢看《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等书籍,在这些书里面学到了更多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5.“七大恨”和努尔哈赤的胜利

努尔哈赤在统一建州女真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创立文字、创立八旗和建立基地。通过这些基础工作的完成,努尔哈赤罗列了攻打明朝的正当理由,即“七大恨”,大概是关于祖、父被杀、拘留使臣和分裂女真族等理由。

于是,努尔哈赤与明朝正式拉开了战争的序幕。努尔哈赤先后攻陷了抚顺、清河、开原、铁岭等重要的军事据点。

在明朝极力打击蒙古的时候,海西女真的实力大增。同样,在李成梁征服海西女真的过程中建州女真的势力起来了。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努尔哈赤的成功在于其在少年时代就培养出来的果敢与勇猛。另外,其巨大的意志力则是由巨大的悲痛所激发出来的。

(二)大清的建立

1.努尔哈赤的“滑铁卢”

天启六年(1626),努尔哈赤统领军队六万,开始了他攻打辽东重镇宁远的征程。此时富有军事才华的袁崇焕抱着“誓与城共存亡”的信念迎接努尔哈赤的挑战。袁崇焕通过“凭城固守,分城负责”、“布设大炮,城炮结合”、“坚壁清野,严防奸细”和“兵民联防,重金赏勇”的措施取得了宁远大捷。此役,努尔哈赤被炮击中,于九月三十日去世。然而,明朝还是没有阻止“大清”的建立。

2.明朝的腐败

明王朝经过“宁锦大捷”,士气大振。然而最大的功臣袁崇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反而遭到排挤,这是让人悲痛的地方!此时的明王朝,基本上被宦官魏忠贤所把控。魏忠贤(1568~1627),北直隶肃宁县人。他目不识丁,却吃喝嫖赌样样通。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当时的明王朝却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特权,国家的悲哀啊!

3.大清的建立

1616年,努尔哈赤就建立了后金政权。经过一系列的征伐和胜利,后金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虽然是努尔哈赤用命换来的)。皇太极于1626年继位后有采取多种巩固政权的措施,例如将族名由原来的不统一改为“满族”、扩充原来的八旗军、废除“与三贝勒俱南面坐受”的制度,有效的加强了后金的统治。1636年,正式改“后金”为“清”,清朝建立。

大清的建立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包括王杲、觉昌安和努尔哈赤等等。从他们创业之初算起,也才半个世纪前后,比起腐败的明朝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对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是当时最大的一股威胁力量。

三、李自成统治集团自身的弱点

(一)明朝地主的反抗

大顺军进京,把严厉打击明王朝的地主阶层的任务放在了首位,就连刘宗敏这样的大将都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这类事情上。仅三月二十四日一天的时间就杀了500多人。地主官僚作为每个地方有实力的阶层,他们的实力不光体现在其拥有的财富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当地还有着特殊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不会随着他们财富的没收而消失,可能会转化为更加严重的暴力事件。

这样,对于地主阶层采取积力打压的措施,就像南怀瑾先生对“五四”的评价一样,泼洗澡水把孩子也给泼掉了。苏联第二任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全盘否定斯大林时期的所有政策,也是一个例子,最后导致了赫鲁晓夫的匆匆离场。

果然,在听到山海关大战李自成失败的消息之后,各地的官僚士绅纷纷掀起了反抗的大旗,据资料记载:

凡逆闯政令一切革去;

榜闯大逆无道罪状。

凡是“闯王”所下的政令全部废除,把“闯王”大逆不道的罪状要标榜出来。可见,这些士绅对李自成的统治已经是深痛恶绝了。

(二)对所得地区统治的失策

大顺军政权拿下山西后,没有派可靠人员在山西镇守,对山西的轻视是致命的错误。同时,北京失守后大顺军在西撤的过程中也没有留下相应的军事力量在山西。最后,即使他们到达了西安仍然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屏障。另外,在大多数情况下攻陷一个地方后大顺军会派大将镇守。但是这些大将对于所把守的地区采取极其暴力的措施。对于反抗的士绅毫不留情的处以死刑,这样的方式只会引起更多的反抗事件。

(三)乌托邦

李自成还在河南解救灾民的时候就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这在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史上也是一个划时代的壮举。它和宋代王小波起义中“均贫富”的口号相类似,有着解放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美好理想。但当李自成拿下北京后,这个政策没有得到良好的实施,也就付之东流了。当然,这种政策有着很大程度的空想性。从世界历史的范围来看,农民和地主两种对抗阶层的的人实现绝对的公平是没有出现过的。

(四)缺乏敏锐的洞察力

关于李自成大顺军的失败,我觉得他们的统治集团缺乏敏锐的洞察力,体现在两个时间点。

1.建都北京后;

2.丢失北京后。

建都北京后的大顺军,达到了他们统治的巅峰,无论是控制的地域还是获得的财富都是最强盛的时期。但这时候的大顺军放松了对形势的观察,据史料记载:

安福衚衕,一夜妇女死者三百七十余人,惨不忍睹。

可见其军纪之涣散。

另外,在大顺军丢失北京后,逃到了陕西。他们到达陕西的时候,其实还控制着广阔的地区。可是此时李自成统治集团决定“全面停止追脏助饷”。这样就彻底的断了财路,该停的时候不停,不该停的时候停了,导致政权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五)满招损,谦受益

大顺军建都北京后产生了骄傲的心态,以为可以一劳永逸了。他们还天真地认为吴三桂是一个可靠的人士,认为吴三桂能投降自己。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反复无常就是吴三桂的本来面目。等到李自成军队赶到山海关的时候,李自成万万没有想到迎接他的敌人会有清朝的君主皇太极,慌乱之中只会导致山海关大战的失败。

结语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起步于明末赋税徭役沉重的“三边四镇”地区,后经陕南、山西、河南、金乡一带,实力大增,然后称雄于关中,拿下了北京。其成功的速度如同火箭一般,可谓声势浩天矣。但是,大顺军的失败也是接踵而至。首先,吴三桂从小就是一个富有权谋的政客,在阻碍李自成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在攻陷一个地方之后,大顺军没有做好妥善的后续工作,生了放纵之心。最后,李自成的大顺军没有统一全国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克服自身的缺点,如没有处理好与明朝士绅的关系、土地政策没有贯彻到底等等,导致了胜利果实的丧失。

为什么李自成没有统一全国,而是清朝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个问题比较好理解,可以变相的对比一下李自成和皇太极的格局出身就一目了然。

先说李自成,人称闯王,清末比较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有勇有谋。出身贫苦人家,于苦难中长大,说白了就是自己一手打天下,白手起家,没有家底没有靠,基础很差。起义前期确实前景很好,可是后期,尤其攻进北京城后,暴发户的本性彻底爆发出来,骄傲自满,成迷酒色,手下兵将更是肆无忌惮,抄家强抢民女,北京城一顿霍霍,民生怨道。本身也格局太小,眼光太浅。不能像朱元璋刘邦那样,善待人民拥抱人心。

再说皇太极,清朝入住中原建立大清的奠基者,出身就是贝勒,文武双全,从小就是官宦人家,家族熏陶胸怀天下,格局远大,志在天下。在位时,对内一系列的措施稳固政权,对外手下八旗军更是骁勇善战,一步步蚕食大明的有生力量,虽然最后一次入关前猝逝,但基本为后来者夺取天下铺好了路。

大体就是这样,自古以来成者王败者寇,时势造英雄。闯王不能统一天下还有很多原因,我只是从人物本身的角度出发分析。

为什么李自成没有统一全国,而是清朝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李自成的农民军长期流动作战,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入北京,明崇祯帝自缢身死,明朝灭亡。

李自成军的部属多出身于社会底层,长年征战生活困苦,进占北京后都在急于享受荣华富贵而快速腐败了,战斗精神和意志减弱。

为解决军费或是榨取钱财,李自成采取了错误的“拷饷”之策。也就是严刑拷打明朝王公贵族和官吏,逼迫他们交纳金银财物。

“拷饷”等错误政策,使李自成失去了明朝旧臣的支持,特别是使原已归降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反叛,并投降清朝引清军入关。

李自成缺少总览全局的政治远见,率军亲征吴三桂时,对关外的清军入关参战估计和准备不足。在一片石李自成被吴三桂与清军联合击败。战败后,李自成回京匆忙登基,随后撤出北京一路败逃,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

清军入关后,清朝采取“甩锅”的策略,宣称灭明的是李闯,清军是入关平定战乱的,有一定的欺骗性。同时,清朝重用明朝降将,注意拢络汉族地主阶级。最终,清朝统一了全国。

为什么李自成没有统一全国,而是清朝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李自成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就连他最终的结局也出现多个版本,有说自杀的,有说战死的,有说在夹山寺当和尚的,有说在青城镇大山归隐的……李自成从陕北发动革命,打着抗粮均田的号召,转战十余年,最终于1644年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是,他有一帮像丞相牛金星一样的“猪队友”,被胜利冲昏了脑头,忽略了关外的清军,导致大顺政权屁股还没坐热就夭折了。除此之外,李自成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也都出现了致命的失误。

流寇主义泛滥,缺乏制度建设,进京后农民军纪律涣散,作风腐败

农民军就像放大版的“梁山好汉”一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刚开始时发挥了凝聚人心的作用。但夺取政权后,要遇到各种形形色色的问题和困难,需要有制度的约束,李自成他们对此显然准备不足。占领北京后,李自成本人都沉醉在美女的温柔乡里,脱离了群众,远离了士兵,其他起义军将领们群起效尤,放纵自我,士兵则干起打家劫舍、强抢民女的勾当,从上到下很快堕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由于没用制度去分清“大小王”,领导们之间也互相猜忌、内斗频繁,李自成甚至制止不了刘宗敏抢陈圆圆。

李自成排斥明朝旧吏,多尔衮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李自成也颁布了量才为用的政策,但是又来了个一刀切,他命令只使用四品以下的明朝官吏,虽说官职大小不等同于能力大小,但是能够升到三品以上,当中肯定有大才总没错。不仅如此,李自成还大大降低文官的地位,所有的文官都要受武官管理,他身边也没有一个明朝的参谋,没有认真听取过安邦治国的好建议。反观多尔衮,他充分认识到了笼络汉族士大夫之心的重要性,清军进了北京城后,多尔衮就宣布,不管你以前是什么人,只要是归顺我们的,文武官员都录用。而且还整体沿用了明朝的官僚机构,原班使用明朝的旧吏。多尔衮虽然是满人,但这套楚才晋用的办法玩得很溜。

(多尔衮)

(李自成)

一刀切的“均田免粮”“追赃助饷”政策,断了起义军的后路

“均田免粮”给李自成起义军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夺取地主豪绅的土地分给农民,然后在统治区不征收任何赋税,赢得了劳苦大众的心,以至于民歌四起:“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但是打仗很花钱啊,怎么办,于是又有人提出了“追赃助饷”的馊主意,但是地主土豪们总有打光的时候,怎么办?结果是抓瞎了,由于没有稳定的税源,起义军坐吃山空,军心涣散,百万军队打了败仗以后,扭头发现,连一块歇歇脚的根据地都没有。所谓,聚也快散也快。是药就有一分毒,闯王显然是用药过量了。

山海关大战重创精锐,大顺政权失去了关门之险

对于此战经过的叙述比较多了,大家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战役的结局是农民军损失惨重,精锐尽失,清军长驱直入,夺取政权。为什么此关键一战会败得这么惨?一方面是农民军之前打得太顺了,一路摧枯拉朽,过关斩将,才几个月就打到了明朝首都,将士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自满,都觉得天下无敌了。另一方面,李自成等领导人,对于清军缺乏防备,总觉得跟清军也没什么过节,没必要井水犯河水嘛,大家相安无事多好。没成想,正在他跟吴三桂打得热闹的时候,清军会横插一杠子,农民军又缺乏清军骑兵的作战经验,最终大败。

总结

李自成是为农民打天下,代表了农民的利益,出发点是好的,但他领导的起义却不是彻底的革命,没有跳出历代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同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出现了失误,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为什么李自成没有统一全国,而是清朝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中华历史是一部中原与游牧民族斗争的历史,从五胡到匈奴,再到契丹,蒙古,后金。总体上中原输多赢少。原因很多,其中重要一条就是骑兵对步兵是升维打击,好比战斗机对坦克。

再回过头来看下李自成与后金对比。

后金骑兵战斗力无需多言,李自成军队以农民军为主,无论单兵作战还是大兵团都不如后金骑兵。除此之外,吴三桂投降,清军轻易入关,此后吴三桂投名状以马前卒身份帮助清朝积极剿灭各地起义军。值得注意的是,吴三桂的军队就是著名军团之一-关宁铁骑,孙承宗和袁崇焕一生心血栽培的关宁铁骑。

另外,明末灾害频繁也是李自成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只能说历史车轮滚滚,风水轮流转,后金坐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