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丞相李斯为何斗不过一个小小的赵高呢?

李斯是大秦帝国的宰相,他善于治国,却不善于窥测人心。赵高是大秦帝国的宦官,他虽不善于治国,但是对人心的了解,比李斯高深得多。

所以在权力的斗争中,李斯这位堂堂大秦宰相,却输给了赵高这个宦官。这奇怪吗?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但是我觉得一点也不奇怪。

李斯是人才,但是不是人精,他的能力对社会对国家或许有利,可是对他个人来说,实在是没什么好处。

而赵高是人精,却不是人才,他的能力对国家和社会毫无用处,可是对他个人,却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赵高的学识,其实并不低。

赵高的出身比较低微,但是好歹也是有名有姓的,这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为此有专家推测,赵高极有可能是秦国王族后裔。

出身艰苦的赵高,并没有放弃学习的机会,相反赵高从小就抓住任何可以学习的时候。所以赵高在法令和书法上的造诣不比李斯差多少,甚至比李斯要强。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复其官爵。---《史记》

可惜赵高是个宦官,即使才能再出众,都没有机会为秦始皇安邦定国。但是好不容易学来的东西,可不能这么荒废了。

为此秦始皇将赵高送给了自己的儿子胡亥,希望赵高能够指点他这个傻儿子学习。有了赵高的指点,胡亥的学习成绩,可就更差了。

因为赵高观察秦二世的习性以后,发现胡亥是个不学无术的人。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同样也逼不了一个不爱学习的人去学习。

知道这个道理的赵高,索性就抛下了所有的学识,专心陪着胡亥吃喝玩乐,甚至在这方面赵高也颇有钻研,目的就是为了让胡亥开心。

胡亥开心了,那么赵高的小日子才能过的好。只是可惜了学习这么多知识,却无法派上用场,赵高心里不甘心。

相比于李斯,赵高跟秦二世更加亲近。

李斯是秦始皇的嫡系,一天到晚屁颠屁颠地跟着秦始皇混日子。这就造成了李斯在皇子之中并没有根基的下场。

李斯或许认为秦始皇才不过50岁,日子还长着呢,所以就没有考虑这些事情。可是秦始皇突然就暴毙了,这让所有人都想不到。

没有皇子作为依靠的李斯,一下子就傻了眼了。不管是哪位公子上位,似乎对李斯都没有什么好处,因为他是跟着秦始皇混的。

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事数年矣,未尝见过失。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辩於心而诎於口,尽礼敬士,秦之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为嗣。---《史记》

赵高可就不同了,他跟胡亥已经建立了相当深厚的感情,可以说在赵高的忽悠下,胡亥已经完全离不开赵高了。

等到秦始皇一死,赵高立刻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如果胡亥能够登基,那么大秦国的江山,可不就是掌握在了他赵高的手里了吗?

为此赵高处心积虑地希望帮助胡亥登基上位,所以他找到了李斯,得到李斯的相助后,胡亥成功登基。

胡亥跟赵高的关系,那实在是太好了。所以说等到胡亥登基以后,赵高完全凌驾于李斯这个丞相之上。

李斯意识到自己上当的时候,其实已经晚了。赵高为了大权独揽,只好选择将李斯杀掉,以此达到自己权倾朝野的目的。

赵高比李斯要果断的多。

赵高和胡亥的关系,在胡亥登基以后,依旧维持的非常牢固。胡亥本人对赵高一开始也没有产生任何怀疑,甚至认为赵高的所做作为,都是为了胡亥好。

更为书赐长子扶苏曰:“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秏,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史记》

赵高有了权力以后,做事非常果断。在秦始皇死后,他果断寻找李斯作为外援,一起商量着如何将胡亥立位皇帝。

  1. 在斩杀异己的事情上,赵高也好不含糊,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手握大权,全都在赵高的建议下被胡亥果断赐死。
  2. 此后李斯总是在执政问题上和赵高产生分歧,赵高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将李斯连根拔起。大秦帝国这个最懂治国的人才就被赵高这么做掉了。
  3. 等到指鹿为马之后,胡亥发现赵高的野心以后,当然要找人收拾赵高。万万没想到赵高先下手为强,将胡亥给做掉了。并且同时,赵高将子婴给立为秦王,这就是魄力。

从这些事情当中,我们会发现,赵高是一个做事从不拖泥带水的人。他足够果断,所以也能够成就大业。

相反李斯就是一个十分犹豫的人,他做任何事情总是瞻前顾后,思前想后,最终错过了最好的翻盘机会。

总结:赵高比李斯精明,这就对了。

宦官弄权大家不喜欢,陷害忠良大家还是不喜欢,可是很残忍的是,封建时代,这样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赵高是宦官,赵高也陷害忠良,不过他靠的是自己的脑子。最终赢得了全场胜利的还是赵高,为什么呢?因为他有脑子。

岳飞受万人敬仰,这是没错的,但是他生前就是没能斗得过秦桧。这是为什么?因为岳飞心中只有家国天下,而秦桧心中只有自己。

从后世瞻仰的角度来说,赵高、秦桧的确遗臭万年,而岳飞、蒙恬等人或许会流芳百世。可问题是,在他们那个时代,赵高这样的人,是实实在在的大赢家!

这很残忍,这甚至有些毁三观,有人会说,你这不是教大家变坏吗?当然不是,我只是觉得,人要学点精明来保护自己,当然不要去伤害别人,但前提是,至少自己别受到伤害。

参考资料:《史记》

千古丞相李斯为何斗不过一个小小的赵高呢?

李斯之所以会输给赵高,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的话,一是因为秦法不允许他有太大的权力,二是因为赵高代表的其实是胡亥,真正要杀李斯的也是胡亥。

第三,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李斯失去了人心,失去了他身后整个秦朝官员系统的支持。这一点,其实才是最致命的。

想要说清楚李斯败给赵高这件事,我们还得从秦始皇没死那会儿说起。

话说秦始皇在世的时候,李斯作为秦朝第一号重臣,绝对是堪称权势滔天。如果只看权力大小,在整个秦朝,除了秦始皇之外,基本上就数李斯权力最大了。

哪怕是公子扶苏,单论权力的话,也不可能比李斯更大。

因为按照秦朝的官员体制,秦国高层施行三公九卿制。在这个系统当中,三公分别是丞相、御史大夫以及太尉,权力最大。丞相负责直接管理百官,这里所说的百官,还不单纯只限于文官,武将也是包括的。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虽然有监察权,但却没有实际事务的管理权。而且,在秦朝短暂的历史上,御史大夫并不是只有一位,而是经常换人。

至于说太尉。理论上来说,太尉其实是要负责全国的军队。但在秦朝的历史上,太尉这个官职一直是空着的。秦朝有资格坐这个位置的武将,无外乎也就是王翦、王贲、李信、蒙恬等少数几个人而已。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都没有做过太尉。

所以,秦朝虽然名义上是三公,但其实是‘两公’。

而在两公的体系之下,御史大夫经常换人,丞相却不是。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一直到秦始皇去世,这期间绝大部分的时间,秦朝都是由李斯来担任丞相的。

所以,当时李斯的权力,到底有多大,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称呼他一声‘站皇帝’,那是一点都不过分的。整个秦朝的文武百官,理论上来说,都是李斯的支持者。而李斯在管理百官的过程当中,会任由多少‘自己人’,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除此之外,李斯的长子李由,还是三川郡的郡守!很多人都知道,秦朝一共有三十多个郡。而在这三十多个郡当中,三川郡是一个很特殊的郡。三川郡的位置,大概就在今天的郑州到洛阳这一带。

从秦朝一直到隋唐时期,整个中原大地的统治核心,其实就只有两个。一个是咸阳或者说长安地区,另一个就是洛阳地区。当时咸阳这边,李斯作为丞相,一言九鼎。而洛阳这边,则是他的长子做郡守,军政大权一把抓。

另外,李斯的其他子女,基本上也都位置不低。史书上没有记载,李斯其他的子女,到底都是做什么的。但是《史记》当中明确记载,李斯的几个儿子,都娶了秦朝的公主。李斯的几个儿子,都嫁了秦朝的公子。

所以,也有人猜测,秦始皇长子扶苏的正牌夫人,可能就是李斯的女儿。

这就是秦始皇去世之前,李斯以及他的整个家族的情况。

相比之下,赵高虽然也有点权力,但是赵高的那点权力,真的是完全不够看。以当时李斯的身份来说,甚至都不需要正眼看他!

在秦始皇去世之前,赵高的官职,是中车府令。很多人读秦末历史的时候,总会有一种错觉,认为赵高和后世明朝的刘瑾、魏忠贤差不多,都是权势滔天的大宦官。

这其实是错的。

赵高真正拥有较大的权力,其实已经是秦始皇去世之后的事情了。在秦始皇去世之前,他其实就是一个给秦始皇管车马的官员。因为犯了罪,受了宫刑,然后本人对秦国的律法比较熟悉,所以后来又被秦始皇给了一些其他的工作,包括给秦始皇看管玉玺,同时负责教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学法律。

如果放到后世的明朝,负责掌管玉玺的太监,确实称得上是权势滔天!但是放到秦朝,确实算不上,因为这两个朝代制度不一样。

所以,在秦始皇去世之前,赵高确实权力很大,也确实是秦始皇身边的‘红人’。但要和李斯比起来,他真的不算什么。

但是,随着那场‘沙丘之变’的发生,一切都变了。

所谓‘沙丘之变’,简单来说,就是秦始皇外出巡游的时候,身体忽然不行了,最后在返回途中去世了。因为在秦始皇生前,并没有明确立太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虽然是众望所归,所有人都知道他就是秦始皇培养的接班人。但既然没有明确立太子,自然也就算不得数。

而且,当时扶苏恰好还不在咸阳,而是在北方边境。而当时在秦始皇身边,只有他的幼子胡亥。

所以,秦始皇去世之后,赵高就联合了李斯,秘不发丧,并且禁止外人探查秦始皇的动静。以当时两人在巡游队伍中的身份,再加上李斯的权力,自然可以做到密不透风。

与此同时,他们又秘密修改了秦始皇的遗诏。一边让胡亥登基,一边以秦始皇的名义下旨,赐死扶苏。

就这样,在李斯和赵高的扶持之下,原本毫无希望登上皇位的胡亥,就这么登基了。

赵高扶持胡亥上位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他是胡亥的老师,同时也是胡亥最信任的人。一旦胡亥成功上位,那赵高自然就瞬间翻身了。但是李斯选择帮助胡亥的原因,后世其实一直有争议。

最被大家接受的一种说法是:李斯和公子扶苏政见不同,一旦扶苏上位,李斯极有可能瞬间失去所有的官职和权力,甚至有可能被扶苏清算。所以,李斯才会铤而走险,帮胡亥篡改遗诏。

不管真相是不是这样,总之,最后李斯还是选择了帮助胡亥。而他的这个选择,其实就做出的那一刻开始,其实就已经注定他不会有好结果了。

因为他和胡亥关系一般。

别看李斯对胡亥有拥立之功,但是在胡亥心里,真正拥立他上位的,还是赵高这个老师。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胡亥上位,李斯不会再像秦始皇在位时那样,成为皇帝在朝堂上的代言人。

李斯可以代表秦始皇,在朝堂上管理百官。但是到了胡亥时代,这个位置,注定只能是赵高的,而不是他的。

如果当时李斯能认清这个现状,选择急流勇退,把自己的位置老老实实让给赵高,他或许还有平安落地的机会。但问题是,以李斯的性格,好像也确实不会这么选。

李斯很骄傲,从始至终,都是如此。

在他眼里,赵高始终都是那个只会管车马的宦官,要让他向赵高低头,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况且,至少在胡亥刚刚登基的时候,李斯其实还不用太过在意这些。

因为下面所有官员,都是他的支持者。有这些秦朝官员的支持,李斯身后其实等于是有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在支撑他。就算是胡亥本人,其实也不能轻易杀他。否则的话,胡亥前脚刚下完杀李斯的命令,后脚就等着被整个咸阳城的官员跪在门口,亲身体验一下大臣逼宫的感觉了。

但是自从胡亥登基开始,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李斯亲手毁掉了他的权力基础。

为了帮胡亥坐稳皇位,同时也是为了掩盖自己篡改遗诏的罪行,李斯不得不听从赵高的建议,帮助胡亥清理他的兄弟姐妹,清理那些反对胡亥的官员。

后世很多人在读李斯的故事时,很容易会忽略掉这一点。首先,《史记》当中明确记载,李斯的儿子娶了秦始皇的女儿,李斯的女儿嫁给了秦始皇的儿子。到底是全都如此,还是只有某一个人是这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显然,李斯和秦始皇肯定是亲家,这是确定无疑的。

然后,《史记》又明确记载,胡亥登基之后,杀光了他所有的兄弟姐妹。

这两条加在一起,就证明了一个隐含事件:当时的李斯,亲手把自己的女婿或者儿媳妇,甚至有可能是他自己的儿女,送到了胡亥的屠刀之下。

这样的李斯,太可怕了。

再加上清理这些公子公主的同时,胡亥和赵高也没少清理那些朝中大臣。而这些大臣当中,很多恐怕都是李斯的门生故旧。

这样一来,这个时候所有人看李斯,都会觉得心寒:一个连自己亲人都能屠戮的丞相,值得他们追随吗?这样的李斯,值得他们集体去逼宫吗?

李斯作为丞相,权力很大,能够得到朝中官员的支持,这确实不假。但这种支持,却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的。一是皇帝本人信任并且重用他,或者说整个秦国的国家机器信任他,愿意给他这么大的权力。二是下面的大臣们觉得,跟着李斯混,对自己有好处。

而胡亥上台之后,李斯的这两个权力基础,显然都崩溃了。胡亥本人并不信任他,下面的大臣们也开始不信任他。

到了这个时候,李斯的权力,其实已经是空中楼阁了。

偏偏李斯自己,当时未必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接下来,赵高很容易就给了他致命一击。

之前李斯和赵高合伙清理那些官员,帮胡亥坐稳皇位的时候,两人没有利益冲突,赵高自然不会对李斯做什么。但是等到胡亥坐稳皇位之后,接下来,赵高再想摄取更多的权力,他很快就发现,此时挡在自己面前的,就只剩下李斯一个人了。

到了这个时候,李斯就不再是赵高的盟友,而是敌人。

所以接下来,赵高耍了一个小花招:他利用自己宫中近侍的身份,每次胡亥有时间处理政务的时候,他都挡着不让李斯过来。等到胡亥享乐的时候,他再放李斯过来。

这样一来,时间长了之后,胡亥自然对李斯越来越厌烦,并且开始讨厌他。再加上赵高从旁诋毁,胡亥很快就下令,把李斯抓了起来。

如果放在一年多以前,胡亥刚登基的时候。当时胡亥如果把李斯抓了起来,恐怕第二天所有的咸阳官员,都会跪到胡亥面前,求胡亥放人。只要胡亥不放人,整个咸阳乃至整个秦国,就有可能瞬间停摆。

但经过这一年多的屠杀之后,很多人都对李斯寒心了,自然没几个人会再站出来给李斯求情。

所以,李斯被抓之后,赵高几乎没怎么费力气,就给他扣上了一顶谋反的帽子。然后,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了李斯。

李斯被杀的时候,当时大泽乡起义已经爆发了,并且开始逐渐席卷天下。他的长子李由,正率领秦军主力,在前线对抗农民军。当时的李由,可以说是秦朝最重要的人,因为他正好在荥阳地区率领主力,阻挡起义军主力的进攻,双方正在展开对峙。

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李斯误以为,胡亥不敢杀他。毕竟,在这种危急存亡的时候,只要是一个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皇帝,都不可能擅自杀了前面领兵大将的父亲,而且这个人还是当朝丞相。

可是胡亥偏偏就这么做了。

说到底,李斯其实是高估了胡亥的政治智慧。在他漫长的人生当中,和他打交道的,一直是秦始皇这种千古一帝,或者可以阻挡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六国君主。而对于胡亥这种政治智慧明显不足的皇帝,李斯可能一时间还没转过弯来,没想过到底应该怎么和这种皇帝相处。

所以,真正干掉李斯的,与其说是赵高,倒不如说是李斯本人了。

千古丞相李斯为何斗不过一个小小的赵高呢?

李斯斗不过小小赵高,其实是李斯太自负,更没有政治远见。

(赵高剧照)

李斯自负,之前对赵高是蔑视

在秦始皇死之前,丞相李斯根本就不把中车府令赵高当回事,中车府令就是给皇帝管理车马的,怎么能与帝国二号人物朝廷重臣丞相李斯相提并论,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就是嬴政沙丘宫刚死去,李斯都没把赵高瞧在眼里。因为当时掌管府令玉玺的蒙毅返回泰山替皇帝祈福去了,秦始皇临时让赵高掌管府令玉玺,所以在秦始皇突然死亡后,李斯才让赵高参加了随皇帝出巡的重要大臣会议,商议秦始皇突然死亡后的相关事宜,这也为赵高篡改遗诏埋下了隐患。

(李斯剧照)

李斯没有政治远见

当李斯最终与赵高合谋伪造诏书,逼皇长子扶苏自杀,立胡亥为秦二世后,自以为功劳甚大,可以继续做丞相权倾朝野了,却不知赵高比他更有远见。赵高是宦官又是秦二世胡亥的老师,更了解胡亥,更能接近和影响胡亥。当李斯发现不妙时,已经见不到秦二世了,最终在悔恨与自责中被当成秦国叛徒腰斩。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的一代丞相最终倒在了曾经蔑视的小人物手里,真是可悲可叹。

谁能说谁是小人物呢?

千古丞相李斯为何斗不过一个小小的赵高呢?

谢谢邀请!千古丞相李斯为何斗不过一个小小的赵高?其主要原因是李斯没有真正地看清赵高,二世也昏庸。李斯身为丞相,国家二号人物,权利很大,不可能看得起赵高这样的一个小小的宦官,可这个权利是秦始皇给的,现在秦始皇死了,秦始皇给他的权利,就打问号了,如果还有秦始皇在世那样的权利,那就要看秦二世给他多少权利了。

秦始皇在出游途中突然驾崩,李斯为了保住丞相的位子,竞然听信二世、赵高的话,密谋篡改遗诏,杀死扶苏,立二世为帝,误国误民。李斯上了二世、赵高的当,棋错一步,就满盘皆输了。李斯的丞相的位子保住了,可是,秦二世不能像秦始皇那样信任李斯,不给李斯什么权利,是个空架子的丞相。赵高虽是宦官,可是他是二世的老师,师生关系不错,又加上赵高篡改遗诏有功,二世非常信任他,并给他加官晋级。以前李斯看不起赵高,现在赵高得势,就不把李斯放在眼里了,赵高在二世面前不断地说李斯的坏话,强加罪名,二世信以为真。虽然李斯官大,可是实权不如赵高,朝中的官员,见风使舵,逐渐倒向赵高,这样一来,李斯的这个丞相也就陷于孤立了。

正是李斯没有看到这一点,才出现腰斩的悲惨结局。在李斯看来,自己还是丞相,一定有丞相的权利,赵高不会出他的手心。清人有一句话,“一朝天子一朝臣”,不是始皇朝了,而是二世朝了,皇帝变了,臣子也变了。赵高的小人之心,李斯没有看清,若看清的话,就不会篡改遗诏了。扶苏是李斯的学生,非常信任李斯,扶苏做了皇帝,李斯就不会有这样的结局了。二世年轻幼稚,给了赵高很大的权利,其结果连自己的命也丢了。

千古丞相李斯为何斗不过一个小小的赵高呢?

李斯斗不过,归纳起来有三个原因:、

出身:法家和宗族内宦官。

李斯出身法家,法家的追求是以法治国,法家人的特点严法,人情味就少了,同时法家人的权利都是帝王给的,失去帝王他们什么都不是。李斯是扶苏的岳丈,在沙丘最后才支持胡亥的。胡亥对他的信任不可能高,朝中没有盟友更是寸步难行。赵高本身是赢氏宗族远支,出身低微底下,他很懂得察言观色,又是宦官,可以经常见到秦二世,在胡亥年期的时候,也当过他老师,一直坚定支持胡亥,这个先天的优势。

个人能力上,李斯是个大才,他是荀子学生,对法家的理论知识是很清楚的,帮助秦始皇建立了秦国的的郡县架构等等,但是他个人嫉妒心重,并不善于经营自己,这或许也是法家人特性,遇到明君可以发挥,遇到普通君王就很容易被冷落。权力欲很重但是不能很好驾驭权利。赵高首先精通法律,会识字,这个是他当官的基础要求,出身低微,一步一步往上爬,这时候学会察言观色,会讨人喜好,口才好。

政治架构上,秦朝的政治架构是高度集权,相权还没有后世打。这个时期政治权利在原有公族结构向帝权和相权结合转变,相权相对很弱,只是执行皇帝命令并沟通上下和监督下级为主。这时候内府和外朝权利也没分开,内府接进皇帝和公族,中车府令和郎中令都是实权的地位,权利其实不小,同时署官很多,分管又大。

千古丞相李斯为何斗不过一个小小的赵高呢?

李斯关键时候,私欲熏心,置天下于不顾,没有尽到顾命大臣的责职,才给了宦官赵高可乘之机,酿成了偷梁换柱的大悲剧。到头来,祸国殃民连带自己也成了刀下鬼,一失足,成千古恨!

秦皇最后一次巡游天下,不幸途中病重而亡。秦皇只带了幼子胡亥。太子扶苏和大将蒙恬驻扎在北疆。

赵高对李斯说:"扶苏上台,可能会重用儒家行仁政,不会用汝法家行酷政。不如改立胡亥为帝,永享富贵荣华。"

李斯一时坚信不疑,低估了赵高阴谋夺权的能力和手段。赵高大权在握,就露出了凶残真面目,在朝堂公然上指鹿为马,凡不服者杀无赦。玩弄胡亥傀儡于指掌中,假诏杀了太子和蒙恬,并杀光了秦皇之子。而李斯父子同样被下狱和腰斩。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秦帝国,就此开始崩溃瓦解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