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真的那么厉害吗?为什么语文老师把这篇课文强调的如此重要?

烛之武是烛地一个叫武的人,他用三寸不烂之舌,就退却了秦国和晋国联合起来的大军,从而使得郑国躲过一劫,所以在历史上留下了这个人的名声。

其实烛之武所帮助的郑伯是一个不仁不义的君主,他过去跟晋国之间交好,与此同时又跑去跟楚国交好。可是晋国和楚国之间是有矛盾的,双方打架的时候,郑伯带兵帮助了楚国。

结果楚国战败的时候,郑伯立刻又调转马头向晋国邀宠,实在是太可耻了。为此晋文公实在是不想再让这种无耻之徒继续留在世上,便联合秦国发动了这场讨伐郑伯的战争。

01烛之武在郑国显然是不受重用的。

佚之狐告诉郑伯,现在只有让烛之武去劝说秦伯,他们郑国才有机会。于是郑伯就厚着脸皮,跑去找烛之武了。

烛之武见是郑伯来了,立刻表示,自己年轻的时候,尚且没有得到过重用,现在岁数大了哪里还有这么大的本事呢?

郑伯立刻意识到了烛之武心里有气,连忙向烛之武道歉,说自己过去那是瞎了眼,没发现烛之武这么一位有才华的人在国内。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退秦师》

可是郑伯并没有完全以一种谦卑的态度来对待烛之武,他紧接着告诉烛之武,如果郑国灭了,对烛之武也没有任何好处。

其实这话就是威胁的话了,郑国灭了,对烛之武来说的确没有任何好处,可是也没有任何坏处啊,难道烛之武就非要为这么一个不仁不义的君主卖命吗?

其实我觉得这里郑伯所说的话,是带有威胁性的,如果郑国灭了,那么烛之武乃至他全家都不会有好下场,记载在史料里比较隐晦,政治家丑陋的嘴脸,怎么可能写得那么明白呢?

烛之武被这么一威吓,只好乖乖收拾东西,在夜里从城墙上用一根绳子吊到城底下,跑去见了秦伯。

02烛之武用四段言论,说服了秦伯。

秦伯一直都是跟着晋文公后面混饭吃的,属于晋国的小弟,不过对晋文公当年是有恩情的。秦国和晋国的关系,为此一直都很好。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当年晋文公攻打楚国的时候,秦国也是出力的,所以这次秦伯前来讨伐郑国,那也是师出有名。并且晋文公答应过秦伯,等到打下来郑国,就一起瓜分郑国。

烛之武这一趟游说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不过烛之武既然敢来,就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他向秦伯提出了四条不可反驳的论据。

  1. 第一,这场战争对秦国没有任何好处。郑国和秦国之间,被晋国的领土给隔断了。郑国灭亡以后,就算晋文公把郑国全都送给秦伯,秦伯也鞭长莫及,最终还是便宜了晋国。
  2. 第二,郑国如果存在的话,可以成为秦国在东方的盟友。郑国灭了,只会让晋国更加强大,而相对来说秦国就更加弱小了。郑国不灭,完全可以在东方款待秦国的使者,为他们提供路上的必需品,对秦国没有任何坏处。
  3. 第三,挑拨晋国和秦国之间的关系。当年秦伯对晋惠公是有恩情的,为此晋惠公曾经答应把焦、瑕这两块土地给秦国。可是晋惠公早上刚回到晋国,晚上就筑好城墙防备秦国。这种背信弃义的国家,怎么能够信任呢?
  4. 第四,进一步夸大秦国和晋国之间的矛盾。晋国已经把郑国纳为囊中之物了,这是他们东边的疆界,可是他难道不想在西边拓宽疆界吗?到时候侵扰的必然就是秦国了。

这一系列的四条理由,说得秦伯是连连点头。秦伯觉得的确不能太给晋国面子,等到晋国做大了肯定是要来对付秦国的,为此他与郑国便签订了盟约,甚至派遣手下人帮助郑国防守晋国的进攻。

03晋文公不亏是当世霸主,气度仁义是不简单的。

烛之武就算再能说,他也没有说动主角,因为这场战役的主角并不是秦伯,而是晋文公。单靠晋文公一家之力,还是可以灭掉郑国的。

那么岂不是说烛之武这一趟是白去了?当然不是这样,烛之武之所以去找秦伯,其实就是摸准了晋文公的心态。

晋文公是怎么登基的呢?他是依靠秦穆公的相助,才有了实力回到晋国,杀掉自己那个不争气的侄儿晋怀公,夺取了王位。

所以晋文公对秦国是非常尊重的,虽然秦国是小弟,但是是一个必须要正视的小弟。为此烛之武认为晋文公肯定是要给秦伯面子的。

晋国这边得知秦国与郑国结盟以后,手下人立刻向晋文公申请,希望攻打秦国留在这里的军队,晋文公却表示了拒绝。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

晋文公的理由很充分,他认为秦国当年如果没有支持他回到晋国夺取王位,那么就没有今天的晋文公。

过去借助人家的力量,现在又要去攻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表现。攻打了秦国,等于就是断绝了与秦国同盟国的关系,这是不明智的表现。以整齐划一的军队去攻打军容不整的军队,这是不勇武的表现。

为此晋文公下令,金国也要撤退,放弃攻打郑国。烛之武通过说服秦国,从而逼退了晋国大军,可见他的才智。

总结:烛之武看透人心的能力,实在是太强。

所谓霸主,其实都有一种不实在好面子的心态,晋文公显然就是一个非常好面子的人。他能够成就霸业,一来是因为有贤臣辅佐,二来是因为晋国强大,三来是因为他本身其实非常好面子。

好面子就只能成为霸主,不能成为天下之主,这是注定的。烛之武便是看透了这一点,所以认定了晋文公肯定会给秦国这个面子。

其实晋文公的军队强大,完全可以击败秦国大军,却因为秦国军容不整,没有做好准备,所以就不攻打对方,这世上还有这种道理吗?

后世项羽也有这么一个毛病,他自认为自己是楚霸王,所以就把天下给分封了,自己回去做一方霸主,却不愿意成为帝王。最终楚霸王乌江自刎,丢了天下不说,连自己的楚国都被人家给灭了。

参考资料:《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真的那么厉害吗?为什么语文老师把这篇课文强调的如此重要?

烛之武,虽然对现代中国人称得上是家喻户晓,可在历史上,他的地位却并不高。所谓“烛之武”,意思是“烛地(今河南新郑西南)名叫武的人”,他的真实姓氏却没能流传下来。身为郑国大夫却只留名而不知姓氏,烛之武在郑国有多么不受重视,可想而知。

然而,长期默默无闻的烛之武,却在郑国遭遇危机时突然出名了。

公元前630年,因为在城濮之战中郑国加入了楚国阵营,晋文公联合秦国前往伐郑。这次伐郑,晋文公是老账新账一起算了——当年晋文公流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这次也是要对他进行报复。

秦穆公时,秦国国力正处鼎盛;晋文公虽然刚回国数年,但晋国“作爰田”、“作州兵”改革已积累了十来年,再加上城濮晋国战胜楚国成功称霸,当前也是如日中天之时。两大强国携手前来围攻,已堕落成东周二流的郑国肯定无法与之相抗衡。对郑国更加不利的是,因为郑文公当年得罪晋文公太深,现在就是想主动求和,晋文公也不会轻易答应。

生死存亡之时,究竟该怎么办?

这时,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了一个人:“国家危险了,如果能让烛之武去见秦国国君,秦师必定会退!”佚之狐,意思就是“佚地名叫狐的人”。与烛之武一样,他也是位没有留下姓氏的郑国大夫。可从这句话得知,早在烛之武走上历史舞台之前,佚之狐就已规划好了化解这次危机的思路了:先分化秦、晋同盟,劝退秦师,再单独来应对晋国。一位同样不受重视的大夫,在关键时刻能给出有效解决办法,可见郑国从来就不缺乏人才,只是缺乏任用人才的机制。

可佚之狐要能得到完美实施,首先就得劝退秦师。谁才能胜任这一艰巨任务呢?

佚之狐所信任的人,正是烛之武。

佚之狐、烛之武,都是郑国大夫,却长期都被边缘化了。如今危机来临之时,郑国却只能依靠两个边缘化人物来解决危机,这真是个绝妙的讽刺。

面对大国围城,郑文公这时也不敢再托大,赶忙派人召来了烛之武。由于长期不受重用,烛之武也有些心灰意冷,拒绝道:“下臣壮年时,都不如他人,如今老了,恐怕就更难有作为了!”烛之武称“老”,那么他的年龄约在五、六十岁;这年是郑文公执政四十三年,也就是说烛之武壮年时正是他在执政。听了烛之武这番颇带怨气的话,郑文公倒也没有责怪,安抚道:“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时刻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可如果郑国灭亡,对您也有不利啊!”亡国奴的下场,虞公与百里奚就是榜样,烛之武当然不想落到这种地步。因此,烛之武很快就答应出山了。

从两人这番话可知,郑文公并不是不知道烛之武。烛之武年轻时,肯定颇有贤名,却很有些傲气。可能正是因为烛之武的这股傲气,郑文公才从未重用过他。可当前局势下,不用那些有真才实学之辈实在是无法化解危机了,郑文公不得不做出了让步。

不过,虽然烛之武答应出山,但能否说服秦穆公还是个未知数。

自从晋文公被秦穆公送回国以来,秦、晋两国关系就进入了蜜月期:公元前635年,为报答秦穆公,晋人协助秦国征服了鄀国,帮秦国占领了武关道在南阳盆地的出口;公元前632年,秦国加入晋国一方,在城濮之战中帮晋人战胜了楚国。在秦、晋两国正处在联合双赢的蜜月期时,郑人凭借什么来离间他们?

不管如何,如今郑国的命运就系于烛之武一人身上了。当晚,郑人趁夜色偷偷将烛之武放下城墙,把他送到了秦国大营……。

见到秦穆公后,烛之武显得极为坦率,开口就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人知道迟早必将亡国。如果郑国灭亡有益于秦国,那么就有劳君王属下将士了!然而,跨国去占领边鄙之地,君王您也知道有多困难,怎么还会灭郑国以伴邻国?邻国厚实了,君王您的国家可就单薄了!”

从秦国到郑国,其间不但隔有晋国,还隔着周王畿。即便秦、晋两国商议好,在灭郑之后共分其地,郑国土地也无法与秦国相连。因此,秦人想占有郑国土地,原本就困难重重。反倒是晋国,因为拥有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大量土地,前几年刚刚与郑国成为邻国。一旦灭亡了郑国,晋人可以轻松地来往于郑地。如此而言,灭亡郑国对谁有利,不就显而易见了吗?烛之武提及这点,是提醒秦穆公认清这一现实。

然而,要让秦穆公放弃灭郑,就得先给他许诺一些好处。

因此,烛之武接着提出了有利于秦国的另一选项:“如能放过郑国,作为秦国在东道接待的主人,那么在秦国使者往来经过时,遇到资粮不济时郑人就可供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害!”如果郑国不灭,郑人就承诺向秦国进贡,对秦穆公来说这是一项无风险的收益。

不过,此时秦、晋正处蜜月期,秦穆公或许还不相信晋文公会独吞灭郑之利。为彻底说服秦穆公,烛之武寄出了杀手锏:“君王您曾经给晋国许多恩惠,晋人也许诺将焦(今河南三门峡西郊)、瑕(今河南灵宝西北)给您作为报答;可晋人早上刚渡河,晚上就在这两地修筑城墙来防范秦国了!晋人哪有满足的时候?既然他们向东夺得了郑地,将来必然会向西扩张;如此一来,不攻打秦国,将从何处取地?请君王您仔细地考虑一下吧!”

这番话道出了秦、晋是一对天然战略对手的现实——无论秦穆公对晋人再怎么好,两国都在战略利益上存在必然的冲突:秦要想东扩,就必然要过晋;晋国当前的扩张空间,不是向西就是向北,秦国终将成为晋人未来的目标。况且晋人向来崇尚权变——晋惠公当年答应送秦焦、瑕之地,一回国就反悔——这就是前车之鉴。

当战略利益出现冲突之时,晋文公会不会是另一个晋惠公?

在烛之武的循循诱导之下,秦穆公的心理防线终于被彻底突破,当场答应撤军。不但如此,为防止晋军继续攻城,秦穆公还留下一支军队来协助郑人防守!

郑国虽已堕落,但毕竟实力犹存。单凭晋国想攻破郑国都城,实力仍显远远不够。因此,在秦穆公撤军之后,晋文公也不得不主动撤军了。趁着晋人泄气之际,郑人又赶紧主动向晋文公示好,迎回公子兰来作太子,顺便向他求和。公子兰是郑文公之子,早年间被郑文公赶走而逃到了晋国,深得晋文公喜爱。现在郑人将公子兰迎回来做太子,也就意味着郑人从此投向了晋国阵营——晋文公还能不顺势走下台阶?

所以,秦军撤退后,实力不济的晋文公也被迫答应了郑人求和。

从整个过程可见,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师是化解郑国这次危机的关键一步;如果秦穆公不退师,郑国即便想求和,势必将付出极为巨大的代价,甚至还有可能灭国。

烛之武的厉害之处在于,面对处在蜜月期的秦、晋二国,他能深入地分析利害得失,诱导秦穆公意识到灭亡郑国对秦国不利,最终成功地分化了秦、晋同盟。要做到这点,不光需要勇气,还需要足够的智慧,以及深入地去了解秦、晋二国隐含的矛盾与利益冲突。

可烛之武虽然厉害,规划了危机整体解决方案的佚之狐就更加值得称道。虽然不是卿士,佚之狐能提出解决危机的有效方案,还举荐了解决危机的合适人选,这充分证明他有相国之才。

遗憾的是,无论这次危机前还是危机解决后,都不见郑人再重用这两人。郑国走向衰落岂非必然?有人才而不用,郑国怎么能在动荡不安的东周走得更远?

烛之武真的那么厉害吗?为什么语文老师把这篇课文强调的如此重要?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作为课文选入了高一教材之中。这篇文章很短,文章中的烛之武,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很不出名的人。他甚至连姓都没有,“烛之武”这个名字的意思,只是说他是“烛”这个地方的一个叫“武”的人。至于他姓氏是什么,谁也不知道。而且,他当的官也不大,在年迈的时候,才当到了一个小小的养马官。可是这样一个人,却被选入高中教材之中。那么,为什么这篇文章会选入教材之中,当我们在学烛之武的时候,究竟应该学他什么呢?

这是因为,烛之武虽然是一个年迈的小小的养马官,但是他干了一个大事。他干的这件大事就是,当秦国和晋国这两个当时的“超级大国”围殴郑国这样一个小国的时候,烛之武一番话,就让秦国和楚国退兵了。

(网络配图)

那么,烛之武究竟有什么本事,会让秦国和晋国退兵呢?

先说秦国。秦国当时是秦穆公时期。那时候秦国实际上还并不是很强大,在爵位上,秦国国君还是伯爵。不过,秦穆公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他也是渴望争霸的。所以,当晋国联合他,让他加入攻打郑国的战争的时候,尽管郑国隔得很远,在晋国的东南方。也就是说,秦国和晋国还隔了一个晋国,以及一个周天子,但是秦国依然欣然加入进去了。加入进去,就是要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为自己争霸做准备。

那么烛之武是怎么说服秦国的呢?

烛之武从利益出发,帮助秦国考虑了问题。烛之武首先讲到了,打下郑国对秦国没有什么好处,只有坏处。理由是郑国与秦国不接壤,只与晋国接壤。一旦灭亡了郑国,那么获利的只可能是晋国。而且晋国如果因为获得郑国的土地变强,秦国就只可能变弱了。

同时,烛之武又给秦国讲了不打的好处。如果不打,那么郑国将和秦国修好关系。只要把关系修好了,这样郑国将作为盟友,处在晋国的东南方,从两边威胁晋国。

这个话,对秦国当然是很大的利好。他们收获的,就不仅仅是在国际上闹出声响,而是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秦国当然要退兵了。

(网络配图)

不过,奇怪的是,秦国退兵后,晋国也退兵了。晋国为什么会退兵呢?难道是他们觉得独自和郑国,打不赢郑国吗?

当然不是的。

晋国当初之所以要打郑国,按照一般的说法有两点:一是当年晋文公重耳流亡郑国的时候,郑国对重耳很不友好,得罪了重耳;二是当年晋国和楚国发生争霸大战的时候,郑国加入到了楚国的阵营。

不过,这只是表面的目的,实际上并不是晋国的真实目的,尤其不是晋文公的真实目的。晋文公的真实目的,就是要争霸。

晋文公应该怎样争霸呢?当年齐桓公争霸的时候,曾带着中原联军前往攻打教训楚国。晋国坚持和楚国作战,当然就是一种争霸的表现,也是一种“正义”的表现。但是迫于楚国的压迫,当时楚国周边的一些小国,都不得不加入楚国的行列,其中就包括郑国。

晋国打郑国,当然不是要灭掉郑国,就是要教训他。让国际社会看出,只要加入到楚国的阵营,就应该挨打,这就是一个态度。

(网络配图)

现在秦国不打了,晋国也退兵。有人问晋文公为什么要退兵?晋文公的回答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秦国就没有我。秦国不打了我还打,就是不仁的表现。如果因为打仗,失去了秦国这个盟国,是不智的表现。郑国已经乱成一团了,再去打他们,是不武的表现。

大家看看,在这里,晋文公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仁义的正义的感恩的宽厚的”人。可以说,晋文公确实很高明。在这场战争中,秦国占了便宜。但是由于晋文公把自己打扮成了“仁义之师”的形象,因此他也并不吃亏。在国际上有了更好的形象,让他称霸更容易了。

那么,作为高中教材,烛之武教给了我们什么呢?我认为这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要做好足够准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烛之武如果平常没有表现出会说话的才干,也没人把他推荐给郑国国君。那么,他也永远不会有用武之地。这说明烛之武平常就是在做准备的,哪怕年迈了也不迟。

二是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虽然烛之武只是个小官又年迈了,虽然由于郑国被晋国围困,烛之武是被人用绳子从城墙上放出城去的,非常危险。但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有很好的担当精神。

三是烛之武说话有相当的技巧,懂得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让别人容易接受。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的学生学习的。

(参考资料:《左传》等)

烛之武真的那么厉害吗?为什么语文老师把这篇课文强调的如此重要?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在成为晋国国君之前,在列国间流浪了十九年。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小国似乎都不待见他,比如卫国、曹国、郑国等,皆对到来的重耳无礼。

而如齐国、楚国、秦国等大国则对重耳很是礼遇,齐桓公和秦穆公还都给重耳送了媳妇,就连以蛮夷自居的楚成王也对重耳礼遇有加。

不过做好事都是有目的的,重耳给了楚成王一个承诺,即倘若他能回到晋国继位,晋楚之间有战事,则晋军退避三舍。

没想到后来真的成了真,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护送重耳回国继位,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继位之后,迅速稳定国内局势,又对外效仿齐桓公“尊王攘夷”,图的自然也是霸主之位。

当时中原无霸主,齐桓公去世之后,没有新的霸主出现,宋襄公和楚成王争霸,宋襄公因为不合时宜的仁义输了战争也输了性命。

但楚成王也没能得到中原的认可,但是收了不少小弟,比如陈国、蔡国、郑国、卫国、曹国等。

晋文公继位之后也想染指霸主的位子,势必要对上楚成王,实际上他们之间的战争很快就开始了。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打响,晋国当时的盟友有齐国、秦国、宋国等,而楚国也有自己的小弟。战争开始后,晋文公信守承诺而退避三舍,将楚军打的落花流水。

城濮之战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主之位,很快楚国的小弟分分改投晋国。就连助楚国攻打晋国的郑国也早早投靠了晋国。

但晋文公看郑文公很不爽,这不爽里有私仇也有公仇,当初晋文公流浪到郑国的时候,郑文公对他很无礼,这是私仇。

而公仇也是因为郑国是个墙头草,这实际上也怪不得郑国,郑国在郑庄公去世之后就沦落为二流小国,又因为其处于四战之地,正好在晋楚中间,为了生存,它只能谁强跟谁。

楚国强了,它就是楚国的小弟,晋国强了,它就是晋国的小弟。这不,城濮之战刚结束,郑文公就赶紧派使者到晋国,要求结盟。晋文公倒也没有拒绝,很快就和郑文公结了盟。

不过,结盟归结盟,郑国在晋文公眼中就是该打,所以晋文公一直在找机会教训这个小弟。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31年,晋国、鲁国、宋国、齐国、秦国、陈国在翟泉结盟,商讨攻打郑国之事。

战争约在第二年,理由就是“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公元前630年九月,晋文公和秦穆公纷纷出兵,一个陈兵函陵,一个陈兵汜南。

对于郑国这样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国来说,晋国、秦国这样的任何一个大国,分分钟就能打趴下它。郑文公愁的不行,也是在这个时候,烛之武登场了。

我们的高中课本中有一篇文言文文章名为《烛之武退秦师》,讲的就是这件事。

眼看着郑国将迎来一场毁灭性大战,有人就建议郑文公让烛之武到秦国去面见秦穆公,到时候秦国必然会退师,秦国退师,晋国还打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郑文公一听有人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很是欣喜,他赶紧将烛之武找来。不过最开始烛之武拒绝了,理由是年轻的时候没有才能,老了就更没有才能了。这颇有点埋怨郑文公的意思。

烛之武这个名字实际上不能称之为名字,就是烛地一个叫武的人,他应该才能不错,但一直不得重用,到老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官。

面对烛之武的埋怨,郑文公说:“从前没有重用你,是寡人的错,但郑国亡了,对你来说也是不利的。”

烛之武本就没想着真的拒绝郑文公,遂答应走这一趟,到了晚上,烛之武偷偷出了城,去见了秦穆公。

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很容易打动对方。

烛之武自然也不例外,他对秦穆公表示,秦晋攻打郑国对秦国只有坏处没有好处,秦国和郑国隔得远,就算得到点土地。那也是飞地,到最后很可能还是便宜了晋国。

而晋国向来贪得无厌,得到了郑国这块土地,增加了自己的实力,还会向西图谋,这样对秦国根本没有好处。

秦穆公一听确实如此,就撤军了,看到秦军撤走,晋国子犯请求攻打秦国,晋文公却说:

“不可。微夫人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然后,晋文公也撤了军。就这样,烛之武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一场大战消弥于无形,这是纵横家的手笔。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非常活跃,《左传》、《战国策》等史书中记载了大量的纵横捭阖的故事,那些著名的纵横家,比如张仪、公孙衍、苏秦、苏代、甘茂、毛遂、淳于髡等等。

他们的故事都相当精彩,与之相比,烛之武的故事其实并不出彩,然而为何《烛之武退秦师》能被选入高中课本呢?这其实是有原因的。

首先这是个很精彩的故事,烛之武单枪匹马会秦穆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穆公退师,本身就是这个好故事。

其次,烛之武是为了郑国而非自己,其实我们看当时的纵横家有很多,他们登上历史舞台多数是为了建功立业,所以才游走在列国之间。

他们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己,而非某个诸侯国,而烛之武不同,他明明有三寸不烂之舌,却多年未受重用,说明他的功利心并不强,而且他已经年老,并非为了建功立业才有这一遭。

再者,烛之武在当时其实只是一个小人物,而正是这样的一个小人物,却能在关键时刻愿意为了郑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且他还成功了。

所以,烛之武即便在先秦时期并不出名,但他的故事还是选进了高中课本。

烛之武真的那么厉害吗?为什么语文老师把这篇课文强调的如此重要?

以区区口舌之利就能挽救一国的危亡,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烛之武当然值得大书特书一笔了。

语文课本上的《烛之武退秦师》其实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两个大国一起围攻弱小的郑国的事情。

郑国面临亡国的危险,一个不起眼的马夫烛之武却用反间计离间了秦国、晋国,最终保住了自己的国家郑国。

历史上,烛之武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他在郑国只是一个养马官,平时连朝廷都没有资格上,却能在国家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以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游说秦国,化解了这场危机,这是古代外交家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烛之武的姓氏不详,后人只知道他的名字叫“武”,来自于郑国的“烛地”。他在这场危机之中扮演的是一个外交说客,靠着自己卓越的说辞居然说服了秦穆公退兵,进而使得晋文公也不得不罢兵回国。如果战火波及郑国,那么死伤的就是千千万万的百姓。

能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救国于危难之中,充分发挥了外交家的作用,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可以得到君臣推崇的,因此语文课本对《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非常重视也是可以理解的。

郑国原本是春秋时期一个中等强国,统治核心就在今天的河南省新郑一带。不过,郑国的国力远远不如晋国、秦国这两个边陲大国,可是却偏偏与这两个大国之一的晋国产生了矛盾。

原因有两点,第一是晋文公姬重耳流亡到郑国的时候,曾遭受过郑国君主郑文公姬踕给的不公正的待遇;

第二是晋国与楚国为了争夺中原,处于对立阵营,而郑国恰恰是楚国的盟友,得罪了晋国。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击败了强大的楚国,迫使楚成王放弃了北上中原的计划。晋文公凭借此战,一度跻身进入春秋五霸的行列,同时召开“践土会盟”,成为诸侯国所拥护的霸主。

可是,晋文公并没有忘记郑国曾经羞辱他以及帮助楚国作战的事情,很快就发兵包围了郑国。与此同时,秦国的国君秦穆公也出兵协助晋人作战,因为秦国一直是晋国的盟友。

值此危急时刻,郑国的养马官烛之武奉命去游说秦穆公退兵。郑国的国君郑文公此前不了解烛之武的才能,一直没有重用过这个人。这个时候的烛之武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但是为了国家的存亡还是不计前嫌出发,趁着夜晚的掩护独自从城头上逃出,前去游说秦穆公。

烛之武见到秦穆公后,以三寸不烂之舌对秦穆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说郑国的土地距离秦国太遥远,秦国人哪怕费心费力灭了郑国最后也只会助长晋国的实力,反过来威胁秦国的实力。这番非常简短的话直接说到了秦穆公的心坎里面,所以秦穆公很快就撤离了秦国的军队,同时也撕毁了秦、晋同盟。

看到秦军莫名其妙的撤退,晋国军队正打算攻击秦人。可是晋文公一方面计算了得失,另一方面顾念秦穆公的恩惠(晋文公当年流亡秦国时,曾得到过秦穆公的照顾,双方结为秦晋之好),也下令撤走了晋国的军队。

就这样,郑国在秦国、晋国的包围中得以生存,全靠烛之武凭借自己的出色口才,以特别的外交方式巧妙化解了这场危机。

古人最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古今外交的最高成就,而烛之武退秦师又何尝不是呢?

一个不太起眼的郑国马夫,本来一辈子在郑国得不到重用,却能在国家危难时脱颖而出,化口舌为利剑,力挽狂澜,可见郑国的统治者郑文公也没有识人、用人的能力,才让烛之武埋没了一辈子。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郑国的官员们尸素餐位,在国家危难时束手无策,只能靠一个年迈的老人去充当外交说客。

烛之武真的那么厉害吗?为什么语文老师把这篇课文强调的如此重要?

烛之武当然是个厉害的人物,他以个人之力,拯救了一个国家,堪称国之英雄。

下面我就来说说烛之武的故事。

第一,烛之武救郑的历史背景

城濮之战后,晋国以无可争议的实力成为中原诸侯的盟主,晋文公也成为新一代的霸主。在晋国的主持下,晋、鲁、齐、宋等十个国家在温地举行诸侯会盟,并通过一项决议,对不顺从的国家实施军事打击。

晋文公首先打击的对象,就是郑国,有几个原因:其一,晋文公在流亡期间,在郑国曾遭到冷遇,郑国大臣叔瞻还曾提议把他们这些晋国流亡者斩尽杀绝。其二,自从楚国崛起后,郑国成为战争的重灾区,无奈之下,郑国多次向楚国投降,政治立场不坚定。其三,郑国夹在晋国与楚国之间,处于两大强国必争之地,在战略地理上相当重要。

为了打击郑国,晋文公邀请秦穆公共同出兵,联合伐郑。郑国如何抵挡得住晋、秦两大军事强国猛攻呢?无奈之下,郑文公被迫砍下大臣叔瞻的人头,向晋文公谢罪。然而,晋文公觉得叔瞻的脑袋不够分量,扬言要得到郑文公才肯罢休。和谈陷入僵局,就没有回旋的余地。眼看郑国难逃此劫,这时,烛之武登场了。

第二,烛之武夜访秦穆公

危急关头,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文公推荐一个人:离职老干部烛之武。

在此之前,烛之武从未得到过郑文公的重用,默默无闻。佚之狐却认为,烛之武胸怀韬略,有勇有谋,是拯救国家的不二人选。郑文公仿佛抓了一根救命稻草,派人去烛之武,不想烛之武以“年轻时尚且未受重用,现年老更不顶用”为由,拒绝了郑文公。郑文公又是自我检讨,又摆出国家大义,总算打动了烛之武,决定出山。

当时秦军驻扎在城外汜水南岸。到了半夜,烛之武被放在大篮子里,从城墙上吊下来,秘密地前往秦军兵营,要求会晤秦穆公。

烛之武为什么不去晋营而去秦营呢?秦穆公与晋文公不同,与郑国没有什么恩怨。秦穆公与晋文公是翁婿关系,表面上亲上加亲,但是秦国与晋国却有各自的国家利益。只要能挑拨秦与晋的关系,让秦国倒戈,那么郑国就有救了。

第三,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国退兵

我们来看看烛之武是怎么劝退秦穆公的。

烛之武见了秦穆公后,便说:“如果郑国灭亡,只会使晋国坐大。秦在晋的西面,郑在晋的东面,秦与晋倘若灭了郑国,晋国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将独吞郑国土地,秦国只能坐视晋国的版图扩大。出了力气,却只是使邻国更加强大,得不到实际的好处。”

秦穆公当时力助晋文公上台,是冲着建立一个亲秦的晋政权。但是晋文公的势力扩张得太快了,远远出乎秦穆公的意料。短短几年时间,晋国无论在实力上还是在国际影响力上,都超过秦国。秦穆公心中有些郁闷,烛之武的话,说到他的心坎上。

烛之武估摸着秦穆公的心思,把更狠的话放出来:

“晋国人多忘恩负义,想当年您帮助晋惠公夺得政权,晋惠公答应要送给秦国河东之地,但是结果怎么样了?贵为国君,居然食言,不仅没有把地献上,甚至秦国闹饥荒时,拒绝施予援手。这些都是您经历过的,晋国人是不守信用的。”

这些话说到秦穆公的痛处了,晋文公的前任晋惠公和晋怀公,均受过秦国恩惠,但最后不都是忘恩负义之辈吗?更何况如今晋国势力如日中天,秦穆公固然是一匹西域之狼,可是晋文公是西北之虎,把郑国这头绵羊吃掉后,虎会给狼留下一点带肉的骨头吗?

第四,秦穆公倒戈,派军队帮助郑国守城

烛之武的分析让秦穆公怦然心动。显然,如果秦、晋联军灭掉郑国,秦国是捞不到任何好处的,因为秦国与郑国并不接壤,于是秦穆公便对烛之武说:“先生所言甚是,寡人已经决定退出战争,愿意与郑国结为盟友,并派驻一部分军队,帮助抵御晋军的进攻。”

作为一代枭雄,秦穆公有自己的算盘,他真实的目的是独吞郑国。秦穆公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将军率部协助郑国守卫都城,并长期驻扎在郑国。三年之后,秦穆公企图通过这批秦军,里应外合,独吞郑国,但这个阴谋最后破产,这是后话。

不管怎么说,烛之武的这次外交谈判大获成功,离间了秦国与晋国的关系。由于秦国突然退兵,并派军队帮助郑国协防,打乱了晋文公的战略计划。晋文公刚刚登上霸主宝座,又是秦穆公的女婿,不想与秦国撕破脸皮,于是最终也只好退兵。这样,郑国得以保全,烛之武遂成为拯救郑国的英雄人物,同时,也成为后世纵横家的先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