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是自身原因吗?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首诗里,所提到的飞将军到底是谁呢?不少人认为,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里所提到的李广。

其实祁连还是龙城和阴山,跟李广都没有半毛钱关系,这些所有证据所指向的,都是大汉武帝时期的司马大将军卫青。

卫青和霍去病一起收复了焉支山和祁连山;龙城之战中,汉朝四路大军,三路溃败,其中包括李广一路,只有卫青获得大胜,奇袭匈奴圣地龙城,因此被汉武帝加封为关内侯。

由此可见,称呼卫青为飞将军是一点都不过分的。不过太史公将这个称呼给了李广,自然也是有他的道理,按照《史记》上的说法,匈奴人称呼李广为汉之飞将军。

飞将军李广,一直都是后世调侃的对象。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待遇配不上他的名气。作为飞将军他太有名了,但是始终没能封侯,留下了李广难封的遗憾。那么他为何不能封侯呢?

01汉武帝时期,李广没打什么像样的仗。

李广那可是三朝老臣,先后在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帝王手下工作。尤其是在汉景帝时期,是李广最辉煌的时候。

  • 汉文帝时期。

汉文帝做皇帝的时候,李广年轻气盛,曾经击败过匈奴大军,被任命为汉中郎。因为善于骑射,所以常常跟随汉文帝出去打猎,射杀猎物甚多。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旻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

汉文帝有时候假惺惺地跟李广说,如果李广生在刘邦那个时候,肯定可以封个万户侯。话都说了,你倒是封一个啊,可惜没封。

  • 汉景帝时期。

不过我们会发现,汉景帝时期,并没有大规模对匈奴作战的记录,就算是有战争,那也是小规模的摩擦,没办法建立盖世功勋,也就没有封侯的机会。

汉景帝当政期间,最大的一场战火,那就是吴楚七国之乱。这是一场大汉王朝内部的纷争,作为大汉天子,汉景帝甚至亲自出征平叛。

在这场战争中,李广有没有立下什么大功呢?很可惜并没有,在这场内乱之中,李广只负责守城,没有正儿八经的进攻,所以失去了封侯的机会。

  • 汉武帝时期。

到了汉武帝上台以后,跟匈奴的战争那可就多了去了,那么李广又会在这些战争中做出怎样的表现呢?

很让人伤心的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有李广参与的,至少有五次。其中三次李广都没遇到对手,还有两次却以失败而告终。这种成绩让汉武帝怎么给他封侯呢?

02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李广不会哭。

在《史记》里面,太史公曾经给李广做出过一定的评价,那就是广讷口少言。这是啥意思呢?就是说李广只知道拼命干活,却不知道邀功请赏。

这在职场是非常要命的事情,因为你做的工作成绩,领导如果看不到的话,那真的等于是白做。认真工作是必须的,但是认真工作之余,必须要让这份工作给自己增光添彩。而李广根本不懂这些道理。

早在汉文帝时期,李广就多次射杀了匈奴人,汉景帝时期,李广又帮助周亚夫击败了吴楚叛军。可谓是战功赫赫,可是李广不懂得给自己邀功。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史记》

因为不善于言辞,所以即使立下了大功,那也只会被按照平常功劳报上去。既然是很普通的功劳,那自然是得不到封侯的待遇了。

为此李广在这一点上的确是吃了大亏。他在汉景帝时期已经是名将了,可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却依旧混不好。

03李广自身也犯了不少错。
  • 错误一:在汉景帝时期,李广曾经私下接受梁王的将军印。

当时在平定吴楚之乱,昌邑之战中战功显著的李广,一眼就被梁王刘武给看中了。刘武是窦太后的小儿子,汉景帝的亲弟弟。汉景帝立储的人选中,就有刘武的名字,而且窦太后急切地想要让小儿子继承皇位,这样她两个儿子就都是皇帝了。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於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史记》

可是汉景帝有很多儿子,他当然是不愿意的。刘武这个时候为了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刻意在拉拢不少将领,其中就包括李广。

梁王刘武在李广获胜以后,私底下给了李广将军印。意思很明白,将来如果他做了皇帝,李广可就是有辅助之功的大功臣了。

李广这个时候犯了糊涂,居然接受了梁王刘武的将军印,汉景帝知道这件事以后,压根就没有给李广任何封赏,不杀了他就算是好事了。

  • 错误二:李广曾经杀降。

在他做陇西太守的时候,羌族人发动叛乱。李广在镇压的过程中,采取诱骗的方式,使得有800多人投降,可是李广却在一天之内将这800多降卒都给杀了。杀降不祥,这话还是有道理的。

李广曾经被匈奴俘虏。

李广在雁门关外攻打匈奴人,可惜被匈奴人活捉了。因为他们想要策反李广,所以就没有杀了他。

结果李广为了逃脱,只能选择装死。等到匈奴人不注意的时候,李广跳上一匹快马就跑掉了。这次战争李广损失惨重,又被俘虏过,所以按照法令应该处斩。结果李广花了大价钱这才被废为庶人。

  • 错误三:擅自杀掉霸陵尉。

李广曾经在山中狩猎,天色晚了以后,他们便要回去。路过霸陵亭的时候,喝醉酒的霸陵尉拦住了他们的去路,表示现任将军也不能夜间通过,何况是前任的李将军呢?

结果李广就记住了这个仇,等到韩将军被匈奴人击败以后,李广重新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李广上任以后,要求霸陵尉跟他一起走,结果半路上李广就把霸陵尉给杀了。

这件事虽然不是大事,可是足以看得出,李广这个人其实没有顾全大局的眼光。所以他在战场上也只有小胜,没有大捷。

总结:李广不封侯,多是自己的原因。

李广身上的臭毛病太多,而且他觉得封侯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为此汉武帝偏偏就是不给他侯爵。

其实一个侯爵对汉武帝来说,压根就不算什么。卫青的三个儿子什么功绩都没有,都能被封为列侯,何况战功赫赫的李广呢?

汉武帝就是看不上李广自以为是的样子,飞将军了不起啊?这家公司可是汉武帝开的,不如汉武帝的意,当然没办法封侯了。

参考资料:《史记》

李广难封是自身原因吗?

是的!我在明末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天文数学家、物理学家、西学家揭暄兵法名著《揭子兵法》(原名《兵经》《兵经百篇》的注译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李广杀俘,不得封侯。"原来被誉为"飞将军"的李广没有封侯的真实原因,是因为他一次杀了几千名俘虏。而同时代中华揭氏始祖史定,他任揭阳县令时将揭阳和平归汉,并助汉收复南越,汉武大帝刘彻不仅封史定为安道侯,还因邑赐姓为掲,因其作战勇猛赐名为猛,揭猛不愧为岭南先贤、民族英雄!

李广难封是自身原因吗?

李广难封

一个久远话题

这时候我们不得不谈到另一个人霍去病,霍去病年轻有为,最著名成就的就要数封狼居胥。我们看一下这里存在着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偏爱,将自己研究的匈奴战法交付霍去病去实施。这里霍去病扮演的是一把强有力矛,处于前锋位置。加上自己的韬略和勇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李广一直从事的是防守,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美赞。这里没有汉武帝教授的战法,没有大将军卫青强有力的后援。完全是摆在了一个后卫位置,负担的多数任务都是防守。

综上所述,我认为李广自身没有原因。原因是当时所摆的位置,和被重视的程度

李广难封是自身原因吗?

这个问题我想先从李广射石的事开始说起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为什么第二次就再难成功了?这个问题笔者曾请教过很多老师,得到的答案大抵是李广由于第一次精神高度紧张,进而高度兴奋,发挥出了潜藏在深处的潜力,大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抑或有人的解答是李广第一次发箭着石的位置本身就是石头的“软肋”,或许只是一个概率小的不能再小的“巧合”。

笔者认为第二种设想可能性很小,因为李广的随从发现中箭的是石头而不是老虎以后,李广本人也是很“惊诧”的,随后他又朝石头射了很多箭而非一箭,而且很有可能是从其他多个角度尝试射了很多箭,即使一块石头质地不均匀,即使不能“中石没镞”,以他的臂力至少也能“中石没半簇”吧,然而并没有提及,那么相比较而言第一种假想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

但关于这个问题,其实笔者对当时得到的答案一直都不太满意,时常还会想起进而思索一番,抑或李广最后究竟得没得到满意的答案。

后来,我发现一个词汇能够解释——初心。

很多人讨论李广为什么没能够被封侯,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个问题或许李广本人也尝“愤愤不平”,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李广本身起点不算太低,“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名将后代,而且是从军中底层混起,实战经验很丰富。“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不管是和匈奴作战还是参加“七国之乱”的平叛,表现都很优秀,可以说“飞将军”的威名不是一天能够叫响的。

或许李广自从军那一天起就渴望封侯,抑或从“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时就励志一定要封侯,但是汉武帝为什么会说李广“数奇”呢?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是岁,元狩四年也。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也就是说汉武帝可怜他让他去前线立功,却明里一套暗里一套,私下授意卫青不要将他放在首要位置。 人说聪明莫过于帝王,汉武帝其实是看透了李广这个人。

大家可以看看人家卫青的原话“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再看看霍去病原话“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大家是否看出了对比,一个渴望封侯而去征战的人会有战争大局观吗?汉武帝需要的是一场战争的胜利,而不需要一场战役的胜利。

是命吗?笔者想如果“李广射石”这一桥段不是司马迁老先生“杜撰”出来的话,或许其实这是上天对李广的暗示或回答,石就是爵位,虎才应该是他真正的对手。

李广更应该是是“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那个李广,而非那个“得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

再回归李广射石的故事,同样还是那把弓,然而石头和老虎对他而言意义却实在不同。或许当他知道是石头后,也曾试图说服自已那仍旧是一头老虎,然而,展示出的能量区别还是骗不了他自己。

最后我们看李将军结局—“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李广以前也数次迷路)。

或许直到最后,他还是没有想明白,迷失的不是道路,也是自我。

看来终是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李广难封是自身原因吗?

李广难封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外在原因。

一、内在原因:

1、军功不够封侯标准。

(他的确征战匈奴无数,但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不符合封侯的政策。)

2、政治敏锐性不高。

(李广的儿子李敢跟从霍去病,夺得了匈奴军旗,就获得了关内侯的爵位。李广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也曾夺过叛军军旗,至少得个关内侯没问题。但他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受到景帝的猜忌,军功立了,队站错了也没用)

3、持才傲物,没能搞好同僚尤其是和上级的关系。

(文帝景帝时期,李广为什么从好好的宫廷中郎被派到汉匈边境,当了那么多年的边郡太守,一直等到武帝时才被调回首都长安。不与领导搞好关系,历来都是职场大忌。何况是封建帝王专治时代)

4、李广善守,却不长于卫青、霍去病那样的闪电攻击战。

(李广的超高名气掩盖了他的短处,所有人包括李广自己,都认为他是全能型将军没有短板。但事实证明,他是个杰出的防守型郡守,却不是个进攻型主将。武帝给过他多次主动进攻匈奴的机会,他不是全军覆没就是迷路失期,结果都是差强人意。)

5、心胸偏狭,缺少宰相肚里撑船的气度。

(杀霸陵小尉,给李广污名不浅。韩信胯下受辱,却饶恕重用了让他受辱的地痞。所以,韩信可以做多多益善的统兵大元帅,而李广止步于2千石郡守、郎中令)

二、外在原因:

1、封侯制度不合理。

(刘邦制定“非功不侯”的政策,符合战争条件。但和平年代,李广守卫边郡,匈奴不敢犯边,难道不是大功一件?制度不能与时俱进,出了问题。)

2、卫青临阵换将,让李广失去了最后封侯的机会。

后人同情李广,多是受了司马迁的爱憎影响。但李广难封的大多数原因还是李广自身的问题。

一家之言,欢迎方家赐教!

李广难封是自身原因吗?

史墨千秋,小墨来带大家领略历史的魅力。

说到李广难封这件事情,其实不仅仅只是他自身的原因,这里面也有着其他方面的原因。

我们先来看一下李广一生中的两次封侯机遇:

一、

汉景帝时期,李广参加了吴楚七国之乱。当时的李广是太尉周亚夫手下的一个将军,也正是在这次作战中,李广夺得了敌军的军旗。在古代,夺得敌军军旗可以算的上是大功了,是完全可以立功受赏的。

正是这一次,李广却接受了汉景帝弟弟的封赏,然而汉景帝与他弟弟之间有着很深的矛盾,李广这次刚好是犯了大忌。他作为汉帝国中央的一个将领,却接受了地方王侯的封赏,也正是李广的这一做法惹得汉景帝非常不满,因而汉景帝就没有赏他。

李广的第一次封侯机会也就因此作废了,这其中当然也有李广的责任。李广的责任就是:他不知道汉景帝和他弟弟之间的这种矛盾关系,接受了梁王的封赏,因而导致他错过了这次难得的机会。

二、

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战,李广是卫青的前将军(先锋官)。

卫青在与匈奴决战的前夕,汉军抓到了一个匈奴俘虏并从其口中得知了单于的具体位置。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情报,在当时的茫茫大漠中,若是能找到单于的位置,这个仗基本上可以说是已经打赢了。

但在卫青得知匈奴的具体位置之后,突然下了一道军令,那就是把担任先锋官的李广调走到右路军中,与右将军赵食其汇合。然而这个右路距离匈奴单于很远,路上也没有水草,这是卫青下的死命令,李广也不得不从。作为先锋官的李广,其实是很有可能在这次作战中立功的,然而这一次他又错过了。

在这次机遇的错过中,卫青调走李广实则不是卫青的主张,而是汉武帝刘彻的主意。其实在这场战役之前,汉武帝原本就没打算让李广参加,而李广是主动请缨要求参战。因而在汉武帝易将的背后有三个原因。

1.李广年龄已经60多岁了,刘彻认为他不适合再参战。

2.汉武帝认为李广“数奇”,俗话说也就是命不好,因而刘彻不想让他去。

3.李广是主动请缨,这次他又犯了一个大忌。因为在当时封建专制体制下,所有事情的决定都由上面决定的,上面可以给,但是下面不能要,这次李广又犯了忌讳。

因而李广这次便又失去了他封侯的机会。

小结:

从上面李广两次封侯机会的错失,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原因:

  • 一是来自汉景帝与汉武帝对李广的压抑与排斥,这可以说是导致李广终身未能封侯的重要原因。
  • 二是李广自身所犯下的错误,而导致了他错失了封侯的良机。

在他第二次封侯的机会中,也正是因为汉武帝的干预,从而导致了他错失了这次机会。因而,有人便说李广难封是因为他的时运不济。这其中固然有着他时运不济的原因,但也有着他自身的原因。

李广的自身原因:
  • 首先是李广自身的恃才而骄

李广是一个很有才的人,也正是他的才能使他在作战中表现得有一些骄傲。

这体现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

“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 其次是李广过于冒险

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汉武帝曾派出自己一个宠幸的宦官来李广这做监军。这个宦官曾经带领几十骑兵外出,外出时他们遇到了三个匈奴的射雕手,而令人意外的是这几十骑兵全部被这三个射雕手射杀了,宦官也便受伤而逃。回来后的宦官把这件事告诉了李广,李广便带领100骑兵追赶,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然而此时前面却突然冒出了1000匈奴骑兵,李广只有100骑从,硬拼是肯定拼不过的,因而李广便令所有人下马并卸下马鞍,静待匈奴人到来,也正是这样使得匈奴误以为这是李广投放的诱饵,在周围有着大量的伏兵。因而两军对峙谁也不敢上前,最终等到晚上风声呼啸,匈奴害怕汉军埋伏便撤离了。

这其中也不得不令人佩服李广的智勇多谋,但反过来讲对于敌军的三个射雕手,李广实则没必要亲自去追,而且李广也未曾告诉属下他要去追击敌军,他的大部队并不知道自己的统帅去了哪里,那么在李广出现意外之时,他们连接应都无法接应。这是李广把匈奴给唬住了才得以脱身,万一他唬不住匈奴,被匈奴人识破了这个计谋,那等待他的便是全军覆灭,被俘匈奴。因而过于冒险,是李广的一个致命伤。

  • 再次是李广适应能力有限

李广的名声是在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打响的,而他打响自己名声是源自防御战。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是处于对匈奴的防御时期,因而李广也更擅长打阵地战与防御战。到了汉武帝时期,刘彻发动了对匈奴的全面进攻,战争形式也由之前的被动防御变成了如今的主动进攻,由阵地战变为运动战。

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然而李广对于这一转变还不太适应。从年龄上来说,此时李广已经是五六十的人了,他与年轻的卫青、霍去病相比,少了一种敢打敢拼的尽头。因而在汉武帝时期的运动战中,李广表现的并不出色。

比如龙城之战中,李广率领一万人马出征却惨败被俘;再一个是元朔六年,他跟着卫青出征,然而他又没能立功等等。

收笔:

综上所述,李广一生之中难以封侯,有着三个重大原因

一是李广的时运不济,源于汉景帝与汉武帝的打压。

二是李广在自己封侯的机遇中犯下错误,错失了良机。

三是李广自身的种种原因,比如他的恃才而骄、过于冒险与适应能力有限等。

也正是这一系列的因素,从而导致了一生参战70多场,有着“神射手”之殊荣的李广,终生未能封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