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朱元璋会杀功臣,有什么巧合吗?
跟朱元璋相比,刘邦真的是不会杀功臣。看看刘邦杀的都是哪些人大伙儿就都知道,基本都是异姓王或者曾经担任过异姓王的诸侯王。
这帮人对老刘家的江山有着很大的影响,刘邦不杀他们,早晚老刘家的子孙还是要跟这帮人打起来。看看春秋战国那帮诸侯国就知道。
朱元璋就是一个典型开历史倒车的皇帝,分封制、殉葬制这些都是朱元璋重新搞起来的。他杀功臣,纯粹就有点乱来的味道了,跟刘邦性质不一样。
01刘邦只杀异姓诸侯王。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汉朝的大功臣有张良、萧何、韩信这汉初三杰,此外还有陈平、周勃、樊哙、郦食其等等。
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雒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原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雒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於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史记》
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当中,其实只有韩信是被刘邦给诛杀了,而且还是吕后和萧何设计诛杀的。为什么呢?因为这帮人里,只有韩信是异姓诸侯王。他先做了齐王,后来又做了楚王,刘邦本想饶他一命,给他降成了淮阴侯,可惜他却想着要造反。
除了韩信,汉初还有8位异姓诸侯王,他们跟刘邦基本全部都闹翻了。比如说还有一个跟韩信名字很接近的韩王信,他被刘邦猜忌,索性就逃到了匈奴,结果被柴武斩杀。
- 梁王彭越在陈豨造反的时候,托病不出,没有给予汉高帝刘邦支持,从而得罪了汉高帝,最终在吕后的劝说下,刘邦将其灭族。
- 淮南王英布在得知彭越被剁成肉泥以后,心里十分害怕,索性也就造反了。英布军事实力强盛,刘邦带兵亲征。战败的英布,在长沙哀王吴回的唆使下,逃到了番阳,结果被当地百姓斩杀。
- 燕王臧荼原来是项羽的部下,后来投靠了刘邦。刘邦登基以后,开始清算项羽的旧部,使得臧荼不得不谋反,结果兵败被刘邦所杀。臧荼孙女臧儿是汉景帝的丈母娘,汉武帝的外婆。
- 赵王张耳早就病死了,他儿子张敖继承了赵王王位。刘邦路过赵国的时候,张敖非常恭敬,可是刘邦却在人家面前骂骂咧咧还抠脚丫子,使得赵国国相贯高、赵午等人非常不满,决心刺杀刘邦。结果事情败露,张敖也受到牵连。不过他只是被贬为列侯,毕竟是吕后的女婿,鲁元公主的丈夫。
燕王卢绾是臧荼被杀以后,被刘邦任命为诸侯王的。看着各路诸侯王都被解决了,卢绾那就是热锅上的蚂蚁,根本待不住。无奈之下只能叛乱,失败以后投靠了匈奴。
所有诸侯王当中,只有长沙国王吴芮家族是得以善终的。毕竟人家是鼎力支持刘邦,英布被杀就有他们家的功劳。
02朱元璋喜欢株连一波人。在分封这件事上,朱元璋吸取了周王室的教训,却没有吸取汉王朝、晋王朝的教训。他虽然不分封功臣为诸侯王,却大肆分封自己的子孙后代做诸侯王。
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至十八年,李存义为人首告,免死,安置崇明。十九年十月,林贤狱成,惟庸通倭事始著。二十一年,蓝玉征沙漠,获封绩,善长不以奏。至二十三年五月,事发,捕绩下吏,讯得其状,逆谋益大著。会善长家奴卢仲谦首善长与惟庸往来状,而陆仲亨家奴封帖木亦首仲亨及唐胜宗、费聚、赵庸三侯与惟庸共谋不轨。帝发怒,肃清逆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明史》
天下眨眼之间,就被老朱家的孩子们全都给瓜分了。这些诸侯王手里都是有实权的,他们有统兵权、赋税权,基本就跟中央政府没什么两样。
朱元璋当然是舍不得杀自己的儿子了,所以他将屠刀对准了那帮跟随自己一起创业的老兄弟们,只有他们都被杀了,朱元璋才能安心。
- 为了废掉宰相这个职位,朱元璋狠心将胡惟庸满门诛杀,受到牵连之人多达3万人之多,而且很多都是淮西旧部,包括后来被杀的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
- 蓝玉案就更加匪夷所思了,因为蓝玉大大咧咧,而且收了不少义子,使得朱元璋想到了当初的自己。未免夜长梦多,朱元璋狠心杀掉蓝玉,受到牵连者多达1.5万人。
- 老朱杀人不是一个一个地挑选,而是一波一波地割韭菜。这实在是太恐怖了,有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还在家睡觉,就被人拖去法场砍头了。
儿子们手握兵权,朱元璋不担心。因为不管哪个儿子造反作乱,最后得天下的都是老朱家的子孙,这一点他倒是跟刘邦想到一块儿去了。
但是功臣们手握兵权,那就是老朱家的隐患。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可以压住他们,死了以后谁还能管得了他们?
03共患难易,同富贵难。其实自古以来的创业,都是一样的。最初艰苦创业的时候,大家都是好兄弟,选出一个领袖来,大家共同扶持领袖上位。
等到创业成功以后,是不是要瓜分集团利益了?这个时候有关股份的问题,大家就会产生分歧,为什么呢?因为谁都觉得自己的功劳最大,都想要拿大头。
甚至有些人开始不服气领导家族的绝对统治。领导活着的时候,还能压制这帮功臣,等到领导挂了,领导的后代上台以后,这帮功臣哪里还能瞧得起他?
信持其首,谒高祖於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後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史记》
刘邦和朱元璋所考虑的是同样一件事,相比较而言,刘邦要仁慈太多,他只杀异姓诸侯王,毕竟这帮人手里的地盘,实在是太扎眼。
朱元璋就不同了,只要你手里有权力,那就逃不过屠刀。就算是退休了,那也可以拉出来磨磨刀的。
总结:不跟最好的朋友一起创业,是对的。很多人说,千万不要跟最好的朋友一起创业,这话有道理吗?我觉得实在是太有道理了。因为创业过程中,因为熟悉,所以不会去计较什么。
一旦创业成功了,谁家还没个老婆孩子啊?他们跟你的朋友可没什么交情,到时候说三道四,你心里可就不那么想了。
刘邦杀了那么多功臣,其实有一半都是吕后在背后说三道四。就算老婆孩子不说什么,你心里会不会觉得不平衡呢?
创业成功以后,公司肯定是做大了,做大以后你不是老大,而且公司还在不断吸纳新鲜血液,这帮人眼看着待遇就要超过你了,你心里着急不?
到最后生意做不做的好是一码事,这朋友肯定是处不好了。所以创业的朋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参考资料:
《史记》
《明史》
为什么刘邦、朱元璋会杀功臣,有什么巧合吗?
除了唐朝。那个开国皇帝不杀忠臣?
为什么刘邦、朱元璋会杀功臣,有什么巧合吗?
为什么刘邦、朱元璋会杀功臣,有什么巧合吗?我的答案并非巧合,而是跟人物自身有着很大的关系,下面,我就来分析刘邦、朱元璋为什么会杀功臣。
一、出身背景相同
刘邦的出身:刘邦出身低微,他来自农民家庭,后来做了泗水亭的亭长,也就是一个朝廷的一个小吏,没有什么强大的社会背景。
朱元璋的出身:朱元璋出身同样也低微,比起刘邦更加的不如,朱元璋农民家庭出身,家里没有土地,给地主家庭放过牛,当过和尚,后来参加起义军,成就了一番霸业。
从朱刘二人的出身,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相似之处,出身农民阶级,自身带有的局限性,所以才会诛杀功臣。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由于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作为支撑,当国家稳定的时候,主要敌人已经消除,这时候君臣矛盾显著,像杨坚、李渊这类人出身贵族阶级,家族后面有整个陇西集团可以做依靠,可以和功劳派相抗衡,但是朱刘二人没有这方面的力量,所以只能采取最笨的办法诛杀功臣。
二、文化水平低,无法驾驭臣子
朱刘二人因为受到出身的影响,他们没有学习过多少知识文化,在战争年代,朱刘二人领导的这些人一心就为推翻元、秦的统治,可以死心塌地的跟随。但是当前朝被推翻后,君臣关系处理的好才能维系一个国家稳定,但是朱、刘二人没有读过书,但是下面的韩信、张良、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等人知识水平较高,朱刘是无法驾驭这些人的,这过程中肯定会产生隔阂,君臣关系处理不恰当,所以才要诛杀功臣。
三、朝廷权利不平衡
朝廷是讲究平衡的地方,君臣平衡;臣与臣之间的平衡;皇族和家族势力的平衡。前面就说过朱刘二人没显赫的家族势力,如果朱刘二人像袁绍一样有着“四世三公”的背景,朱刘二人不会杀功臣,因为有家族势力和功臣间形成势力的平衡。
四、功臣派的跋扈
在皇位面前,没有那个不会动心的,朱刘二人的出身可能会受到手下这些功臣派看不起,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就是带领这些人谋取皇位的,所以这些功臣派的内心对于“君为臣纲”这理念比较淡薄,他们看到朱刘能登上皇位后,内心产生的想法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实这些功臣心里好多都有产生自立为王的想法,所以朱刘才会杀功臣派的。
总结,朱刘二人之所会杀功臣,和他们的出身、家族背景、皇权平衡离不开关系,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因素,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只有诛杀这些人才能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为什么刘邦、朱元璋会杀功臣,有什么巧合吗?
不是巧合。开国皇帝诛杀与自己浴血奋战的将士,有其内在的原因,而不是巧合。刘邦取得政权建立汉朝,先后杀死燕王臧荼、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燕王卢绾等王侯。朱元璋与公元1368年建立明朝。和汉高祖一样除掉胡惟庸、李善长、刘基、蓝玉、冯胜、宋濂、付友德等一批开国功臣。我认为他们杀功臣有如下原因:1、建立自己皇权的威严。战争年代,大家经常处在一起,主要目的是打败敌人。言语行为可以随便一些。比如直呼其名,随意直闯将帅府,拿对方的缺点开玩笑。现在当上了皇帝,直面天下的群众和读书人,肯定要威仪天下。使得政策能够彻底得到贯彻落实。那些功臣长期养成的无尊卑的习惯,一定会冒犯皇权,引发皇帝的不快。2、巩固自己的权力。和自己出生入死的战友,战功卓越,实力强大。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军队,时时刻刻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一有机会绞杀那些王侯。汉高祖把那些异姓王侯一个一个剪掉。比如,杀掉梁王彭越,把他的尸体剁成肉酱,分给诸侯和功臣吃。威胁群臣要忠于皇帝,否则和彭越一样的下场。大家心惊肉跳。3、功臣自身的修养问题。功臣们个个战功显赫,按功劳封将进侯。他们当中有些只恃功劳大,骄横不法。在朝上结党营私,培养自己的势力。有些事越过皇帝擅自做主,甚至阳奉阴违不听皇命。如胡惟庸丞相,一手遮天,编织自己的势力集团,威胁皇帝。最后被洪武帝杀了,牵连几万人。蓝玉追打蒙古军队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凉国公,位居大将之职。在军中擅自罢将校,在地方,霸占民田,纵奴作恶,走私官盐。眼中没有法律,地方官员又管不了。最终被皇帝制罪伏法。
为什么刘邦、朱元璋会杀功臣,有什么巧合吗?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朱元璋是历代帝王当中唯一称得上是布衣天子的皇帝,其实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最初他也只是泗水亭的亭长,与朱元璋的处境基本类似。
其实新朝开国都会有诛杀功臣的现象,正是应了那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只是刘邦和朱元璋做得更明显更残暴一些。象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没有大开杀戒,而是巧妙地从开国功臣的手中夺取了兵权,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巧合的地方,我认为可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是他们的出身相似。虽说刘邦曾经担任过泗水亭亭长的职务,但这个亭长是个什么样的官儿呢?“十里一亭,亭有长”,也就相当于今天的村长。而他的这个芝麻小官还是托好友萧何帮忙谋到的,难度也不大。比起普通的老百姓稍好一点,也好不到哪里去。
明太祖朱元璋那就不用多说了,没有饿死已算是幸运的了,就是再往上算十八代,与王侯将相沾不上任何的边,是个实打实的农家子弟,而且是社会最底层最贫穷的那种。相比较而言,这两位皇帝可都是没有读过什么书的,说他们从小就胸怀大志,实在牵强。
当然,善于学习,在革命中不断地学习,那是以后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族的出身,对个人今后的成长,发展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包括小农意识是存在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胸怀、生活习惯、对既得利益的守护等方面。
第二是他们的性格,脾气,行事风格也像类似,脾气暴躁多疑。粗看起来,刘邦大大咧咧,有足够的心胸,其实他和朱元璋一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多疑。只是朱元璋表现得更明显,更直接。刘邦知人善任,用人方面刘邦有绝对的发言权,越是这样他越知道自己的下属有怎样的能力和野心,越是清楚地知道,越是让他更加不放心。
朱元璋更是如此,他拥有农民最全面的狡黠,用得着的时候,他能够放下身段来求你,但当你对他的既得有危险的时候,那就对不起,毫不犹豫地铲除你。特别是皇权,他们从取得皇权的那一刻起,所有工作的核心就是千方百计地维护皇权长久,万世不息。刘邦先是搞了“白马之盟”,还是不放心,又对他功臣展开清除。朱元璋则是直接废除相权,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就是这样也没有能够阻止他诛杀有功之臣。
第三是他们的功臣都比较强悍,且有明显的反叛迹象。一个朝代的开国,功臣自然是有功之臣,为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往往这个时候人性的弱点就显现出来了,恃宠而骄,恃功而傲,有的非常难以驾驭,有的甚至想取而代之。
刘邦一朝的名将功臣太多了,张良、萧何、陈平、韩信、樊哙、周勃、曹参、彭越、英布、卢绾、夏侯婴、陈豨等等,但刘邦朝陈豨和韩信的确有反叛的事实,而且对陈豨的平叛是刘邦亲自指挥的,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战争。
朱元璋朝的名臣也是很多,像徐达、李善长、刘伯温、常遇春、汤和、蓝玉、朱文正、李文忠、邓愈、冯胜等等,当然他们当中有的早逝,对皇权已构不成威胁,但更多的是手握兵权能征善战的军事将领,他们对于皇权的威胁才大。
刘邦与朱元璋在开国以后,都有诛杀功臣的事实,且手段是残忍的,这也是历代王朝更替的规律之一。诛杀功臣不是巧合,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从个人角度也反映出了人性的缺陷,皇权对每个人都有绝对的吸引力,但皇权又是易折的,仅仅靠残忍的手段诛杀功臣,没有在治国理政上下功夫,也是徒劳。
为什么刘邦、朱元璋会杀功臣,有什么巧合吗?
平定天下之后杀功臣几乎是没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以后都要做的事情。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王朝建立了,要那些开疆扩土的人也没用了,但是被杀的大部分都是武将。而在这些事情上面,刘邦和朱元璋是做的最狠的。他们杀这些功臣的原因主要如下:
(刘邦剧照)
一:开国将军恃功而骄。刘邦和朱元璋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打了不少的恶战,因此有一些将军的战功非常的显著。但是,这些人却没有考虑到君主的心情,于是他们就会经常的说一些如果没有他们,天下就不会平定,王朝就不会建立的话。于是,这些人就会被刘邦和朱元璋怀疑,然后就会被杀。
(韩信被俘剧照)
二:防止谋反。开国将军一般手中都握有重兵,而且在战斗过程中收拢了一批士兵。再加上前朝的经验,不少的开国将军会有谋反之心以及谋反的实力。所以,刘邦和朱元璋为了自己的天下能够稳定,而且为了自己的后代,为了王朝的延续,这些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将军自然会被杀。比如汉初的韩信。
(朱元璋平民时期剧照)
三:皇帝的嫉妒。刘邦和朱元璋出身草根,没有一些将领的出身高贵。而且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他们作为领袖,战功、战绩没有手下的人出色。所以,这难免会刺激到他们作为君王的虚荣心。那些作战勇猛,战功出色的将领自然会被干掉。
开国功臣被杀是每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后都会发生的事情,而之所以刘邦和朱元璋会大量的杀害这些人主要是因为他们自己出身卑微,一种来自于内心的警戒告诉他们这些开国的功臣不能留。所以这才会发生汉初和明初大规模杀害开国功臣的事情。
想要了解更多有趣回答?快来关注罗马纳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