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玄感明明是贵族,为何要反隋?
杨玄感的父亲杨素在病重时,曾经问弟弟杨约:我还要活下去吗?从此以后,杨素再也不吃药了,结果活活病死了。
那么杨素为什么宁可死,也不吃药呢?当他病重的时候,隋炀帝杨广是天天派太医过去给他诊治,并且赐给他各种名贵的药材,可谓是无微不至。
可是在太医回去的时候,隋炀帝总是悄悄问太医,生怕杨素不早点死去。由此可见,位极人臣的杨素,显然已经成为了隋炀帝的头号大敌。
01杨素家族,成为了隋王朝的二号家族。封建王朝地位最崇高的家族,当然是皇族。杨坚和杨广,无疑是帝国最高的统治者,他们的家人自然也是获得了崇高的地位。
可是隋王朝其实还有一个十分庞大的家族体系,那就是杨素家族。杨素是正儿八经的关陇集团成员,是弘农杨氏的后裔。
- 早在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杨素就已经得到了重用。因为敢于为战死的父亲寻求追封,得到宇文邕的赏识,被封为车骑大将军。
- 杨素跟随宇文宪攻打北齐,屡立战功,为灭亡北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宇文邕封为成安县公。后又带兵打破陈国军队,家族日益显耀。
- 得知杨坚有称帝的想法,在宇文邕去世后,杨素果断投靠到了杨坚门下,帮助杨坚夺取帝位,又带兵南下,灭亡了南陈,完成了隋王朝一统天下的大业。
- 此后杨素又帮助杨坚平定了杨谅叛乱,地位达到了巅峰,成为了隋王朝说一不二的二号人物,仅次于杨坚。
杨素的家族成员们也纷纷得到了杨坚的封赏,成为了国家栋梁,几个儿子包括杨玄感在内,都成为了朝中重臣。
一时间杨素家族和杨坚家族一样,都是帝国核心家族成员。等到隋炀帝上台以后,他也发现了这一状况,于是就打算把杨素家族给削弱了,以此增加自己的筹码。
素虽有建立之策及平杨谅功,然特为帝所猜忌,外示殊礼,内情甚薄。太史言隋分野有大丧,因改封于楚。楚与隋同分,欲以此厌当之。素寝疾之日,帝每令名医诊候,赐以上药。然密问医人,恒恐不死。素又自知名位已极,不肯服药,亦不将慎,每语弟约曰:“我岂须更活耶?”素贪冒财货,营求产业。东、西二京,居宅侈丽,朝毁夕复,营缮无已。---《隋书》
功高盖主的杨素,自然不是白痴,他明白隋炀帝的心思。当年杨坚活着,还能压得住杨素家族,可是杨坚死后,谁还能保证杨素家族不会谋反呢?
为了保住自己的家族成员,杨素甘心赴死。而这一件事他们内部肯定是开过会的,杨素那几个儿子眼睁睁看着父亲因为受到隋炀帝的猜忌而赴死,难道他们心里没有恨意吗?
02隋炀帝削弱关陇集团势力,杨玄感是为了集团利益起兵。隋王朝是关陇集团建立起来的王朝,西魏、北周、大隋以及大唐,这四个朝代的皇帝,全部都是关陇集团的成员。
隋王朝更是关陇集团垄断的一个朝代,他们这个集团在杨坚时代,享受着至高无上的荣耀,杨素就是其中一员。
- 隋炀帝上台以后,当然不希望关陇集团时时刻刻把持朝政,所以他打算试行科举制度,如果能够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话,将来就可以慢慢分化关陇集团的力量。
- 此外他还将关陇集团分散到全国各地去,让他们有一块自己的封地。表面上是实行了分封制度,其实地方官员们都是朝廷所控制,时刻监视着这帮人。
- 而且隋炀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甚至开始对关陇集团的成员大肆屠杀。这已经是赤裸裸地在削弱这帮人在帝国的地位。
这一系列操作过后,其实隋王朝的根基已经不稳了。因为支持杨家称帝的关陇集团,已经与隋炀帝本人离心离德。
杨玄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选择起兵造反的。他为的是维护关陇集团的利益,说到底,就是为了维护杨素家族的利益。
时帝好征伐,玄感欲立威名,阴求将领。谓兵部尚书段文振曰:“玄感世荷国恩,宠逾涯分,自非立效边裔,何以塞责!若方隅有风尘之警,庶得执鞭行阵,少展丝发之功。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文振因言于帝,帝嘉之,顾谓群臣曰:“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故不虚也。”于是赉物千段,礼遇益隆,颇预朝政。---《隋书》
其他家族出了什么事情,他可管不着。当初他老爸杨素可是帝国二号人物,如今杨素家族却跟核心权力不沾边,杨玄感当然不答应。
03杨玄感世袭楚国公,却被架空了权力。杨玄感是杨素的长子,在杨素去世以后,顺理成章地继承了杨素的楚国公爵位。可是杨玄感却觉得自己应该得到更多,比如司徒的位置。
当年杨素就是在司徒的位置上去世的,杨玄感也希望自己能够继承这一职位。但是爵位可以继承,官职却不能,因为能力大小是有差别的。
杨玄感显然是没有他老爹杨素那种能力的,让他一下子就做司徒的话,或许会把国家给搞乱了,这也是隋炀帝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追骑至,玄感叱之,皆惧而返走。至葭芦戍,玄感窘迫,独与弟积善步行。自知不免,谓积善曰:“事败矣。我不能受人戮辱,汝可杀我。”积善抽刀斫杀之,因自刺,不死,为追兵所执,与玄感首俱送行在所,磔其尸于东都市三日,复脔而焚之。余党悉平。其弟玄奖为义阳太守,将归玄感,为郡丞周琁玉所杀---《隋书》
为此杨玄感心里很不开心,因为他们家的门生故吏们一个个在朝中拜将封侯,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了,而自己作为杨素的长子,却只有一个礼部尚书的虚职。
他觉得自己在地位上受了委屈,所以必须要给自己争取权威,这才谋划了一场叛变。也就是说,杨玄感的叛乱,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总结:封建时代的叛乱,说是为了百姓,简直瞎扯淡。封建时期的叛乱,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为了个人利益。剩下那百分之一,或许是脑抽了,才会跑出来叛乱,反正绝对不会有人说为了给百姓谋福利,才会选择叛乱。
项羽推翻暴秦,那是为了恢复楚国,建立自己的帝国。刘秀起兵反王莽,那是因为王莽严重伤害了老刘家的利益。曹操、孙权、刘备起义全都是为了个人利益。
由此可见,杨玄感起义也是一个道理,完全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朝中大权。他想要废掉隋炀帝,改立秦王杨浩作为皇帝,继而控制杨浩,自己成为杨坚那样的权臣。
此后的事情就可以参照杨坚了,得到杨浩的禅让,杨玄感就可以自己做皇帝了。自古以来的封建统治者,都是这么玩的。
参考资料:《隋书》
杨玄感明明是贵族,为何要反隋?
杨玄感的父亲是杨素,杨素对隋朝的功劳很大,又辅佐隋炀帝即位,功高震主。
杨素在全国各地的大城市都建设有水磨坊,主要是磨面和磨米,形成连锁机制;家族在各地有非常多的肥沃农田,阡陌纵横;在各大城市还建设连锁的旅馆;在长安、洛阳购置修建了众多的豪宅。杨素不单单位极人臣,而且富可敌国。
假如你是隋炀帝害不害怕杨素及其家族呐?我想是肯定,搁谁谁都不放心。杨素也担心隋炀帝清算自己的家族,于是乎有病也不吃药。隋炀帝时时刻刻派御医们看望杨素,目的不是给他治病,而是让他赶快死。杨素不吃药最终病死,此时时606年的8月31日。
隋炀帝恨不得杨素早早死去,杨素的朝中势力和财富都让他非常不安。(杨玄感剧照,就是一个官二代,能力严重不足,欲求不满、担心被杀是反隋的导火索)
杨玄感要军权,隋炀帝不给。杨素死后,隋炀帝的心头大患已除,自然不会再让杨素的后人继续掌握朝廷的实际权力,也就是军权了。杨素的长子杨玄感只不过是一个官二代,徒有虚名,没有什么真才实学。隋炀帝让他担任了礼部尚书一职,没有多少实际权力。
杨素虽然死了,但是家族还在,财力和政治势力犹存。隋炀帝还是防备杨玄感及其家族,一般不会任命重要的军职给杨素家族的人。隋炀帝还心心念念的要继续削弱杨玄感等人手中的权力,他也害怕杨素家族的人。
杨玄感也通过自己的眼线了解到隋炀帝有打算铲除杨素家族的念头,这让他更加担心自己的将来。于是乎,为了自保,他就开始打算起兵造反,推翻杨广的统治了,可惜手中没有多少兵马。
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的时候,杨玄感私自向兵部尚书要军权,上前线杀敌。杨广虽然口头夸奖杨玄感,但就是不给他军权。
欲求不满的官二代杨玄感就打算起兵反对隋炀帝杨广,他打算立杨广的孙子杨浩为帝,是一个小皇帝。目的也就是过渡一下,然后自己称帝。
杨玄感兵变为何败的如此之快?613年正月,隋炀帝开始第二次征讨高句丽,隋朝几乎所有的精锐部队都出发了,后方极度空虚。
一、兵力空虚是一把双刃剑。
杨玄感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时机,趁着自己负责隋朝大军后勤粮草的便利,持续不断的延迟粮草的发运,让隋炀帝的大军踟蹰不前,到达辽东前线之后不敢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虽然杨玄感认为后方空虚,但这是一把双刃剑,他手中也没有多少军队,主力在辽东前线。杨玄感兵变的士兵主要还是临时征召的老百姓参加的,没有多少战斗力。
杨玄感攻下的第一个县城是黎阳,攻下来之后几乎将所有的男性征召进入军队,而且还是欺骗的手段。
二、杨玄感没有多少战争经验,屡屡犯错。
杨玄感自从父亲杨素去世之后,隋炀帝就没打算给杨家重要的军权,给军权太危险了。杨玄感没有战争经验,自然在决定战争策略之上屡犯错误。
杨玄感爱好文学、骑射,交往非常广泛,有不少让你相应他的号召。后来瓦岗军的首领李密也投奔了他,负责军队的参谋工作。
李密建议杨玄感三大计策,上策是奇袭涿郡,也就是河北一带,扼守山海关,坚持不久,隋朝主力就会因缺粮而自行逃散了;中策则是奔袭长安,占据关中地区,扼守潼关于隋炀帝抗衡;下策则是攻占洛阳。杨玄感认为,李密的下策才是上策,于是决定攻打洛阳。(李密图,杨玄感的主要军事参谋,但不被信任)
没想到洛阳没有攻打下来,隋炀帝的各路主力已经回师援救。然后杨玄感又想攻打关中地区,此时已经为时已晚,追军步步紧逼。
杨玄感的部队作战能力不足,随即导致大败,杨玄感自杀身亡。
三、识人不明。
本来李密的计策非常好,最少可以趁虚而入,攻占长安拒守潼关与隋炀帝抗衡,但是杨玄感不信李密的计策。韦福嗣是杨玄感抓获的内史舍人,他被命令和李密一起掌握军队内部一切事务。韦福嗣根本不和杨玄感是一伙人,趁机逃跑,将杨玄感的虚实报告给了隋朝军队。
这让杨玄感的军事策略和谋划让对手一览无遗,根本就不可能战胜隋军主力。
四、盲目乐观。
杨玄感自认为隋炀帝的暴政已经让天下人所唾弃,只要振臂一挥,全国各地都会拥护他的兵变,简直有点书生意气了。事实的结果恰恰相反,响应者大多是文人和百姓,而很多官员并不相应。
一连串的误判和指挥失误,两个月的兵变就被镇压了。(杨玄感兵变时机选择在隋炀帝第二次征高丽,主力刚刚到达前线)
杨玄感家族及其参与者被隋炀帝血腥屠杀,达到30000多人;杨玄感曾经分发朝廷粮食给农民,这些人也被屠杀了,仅仅洛阳附近就杀百姓6000多人。
杨玄感明明是贵族,为何要反隋?
杨玄感,出身于弘农杨氏(就是三国杨修的家族),其父杨素是隋文、炀两朝老臣,同时也是隋炀帝的心腹大臣之首。在杨勇和杨广夺嫡之战中,杨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此在杨广继位后,杨素被封为司徒、尚书令、太子太师、楚国公之职爵,大业二年去世,其子杨玄感继承楚国公爵位,任礼部尚书,大业九年起兵反炀帝,兵败自杀。
目前关于杨玄感为什么谋反的说法,大多是因为炀帝的猜忌以及杨玄感本人看见纲纪败坏,不得已起兵这两个因素,可事实上,真相往往不是那么简单的。
性虽骄倨,而爱重文学,四海知名之士多趋其门。自以累世尊显,有盛名于天下,在朝文武多是父之将吏,复见朝纲渐紊,帝又猜忌日甚,内不自安,遂与诸弟潜谋废帝,立秦王浩。自从隋文帝继位以来,就一直想要和关陇集团撇开关系,原因很简单:自西魏建国以来,关陇集团已经成了实际上的执政党派,而隋文帝本人又是个喜欢大权独揽的人,帝相权力发生冲突,这是每个朝代几乎都会发生的事。
关陇集团的兴起,造就了北魏至隋初时期的特级阶层说到关陇集团,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西魏太祖宇文泰。
北魏拓拔氏被尔朱荣家掌权之后,在西北地区就爆发了六镇起义,所谓六镇,就是北魏道武帝拓拔珪设立在西北地区的六大军区:沃野、武川、怀朔、抚冥、柔玄、怀荒:
- 道武帝拓拔珪称帝后,将全国军队分为三部:中军实力最强,多有鲜卑人或是鲜卑化汉人担任,负责宫廷禁卫和出征作战,镇戍兵为防御北方柔弱部落而设立的边军,由朝廷派遣官员管理,此外还有州郡兵,就是州郡属下的地方兵;
- 在三者之中,中军和镇戍兵地位最高,实行世兵制度,就是世代从军,不事农桑,以国家养,而州郡军则多由征募产生,就是农忙时种田,战争时调遣的情况;在镇戍兵中,由于北魏时期和柔弱、南方战事不断,所以士兵们的家属也随从驻守在边境,互相联姻,称为营户,久而久之,这些人就在六镇之中形成了一股极其强大且团结的势力,反而成了北魏帝国的肘腋之患;
-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六镇几乎都是鲜卑人,地位很高,可在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原先不分尊卑的六镇兵民地位开始下降,而本来是二等民族的汉人得到提升,除了一些鲜卑将领、军官可以凭战功成为王朝贵族之外,其余的鲜卑士兵逐渐沦落为半奴隶制士兵(即使他们是鲜卑人),在地位的降低加上镇将的剥削之下,爆发了动摇北魏根基的六镇起义;
在这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闹腾之中,身为羯族的尔朱荣趁势兴起,在平定六镇起义之中收服了很多原六镇的营户和军马,出身于六镇之武川的宇文泰也是其中之一,并逐渐成为尔朱荣的得力干将。之后,尔朱荣权倾朝野,为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所杀,之后元子攸又死在尔朱兆所杀,而后又死于怀朔镇出身的高欢之手,高欢掌握了北魏大权,而宇文泰则趁机在关中一带发展势力,和高欢抗衡。
宇文泰进军关中时,所带去的多是武川镇营户,到了东西魏局势明朗之后,宇文泰开始创立府兵制,将历代中原王朝实行的军民分籍制度和北魏早期的八部大人制度(类似于清早期的“议政王会议”,只不过这时期是以鲜卑人为尊而已)相结合,恢复原先鲜卑人以及鲜卑化汉人的特权地位,并且将关陇地区的豪强也纳入了府兵体系,进一步与他们达成政治协议,给予权力以换取其支持,设立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为军队首领,合称关陇集团。唐高祖李渊是原先武川入关的贵族,而隋文帝杨坚则是关中豪强的代表。
可以说:宇文泰的建国、杨坚的篡位和李渊的统一,背后都离不开关陇集团的帮助,可如此一来,势必造成帝权和地方权力的冲突在宇文泰死后,关陇集团爆发了一连串的内乱,消耗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军事力量,到了北周末年,随国公杨坚就趁着其力量薄弱,开始夺取其外孙北周静帝宇文阐的帝位,并因此引发了武川勋贵尉迟迥的反击。但之后,杨坚还是被迫向关陇集团低头,他依靠着高颎、郑译、刘昉等人,逐步掌握了北周实权,诛杀了北周诸王,最终于公元581年二月代周建隋。
可是杨坚并不是一个甘于屈服于权贵势力的皇帝,在登基之后就开始做出政治改革,也就是著名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
- 秦汉时期,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为三公九卿,时间一长,这些人权力过大,势必会变成一个个利益集团,有时连皇帝都不得不受制于他们,到了魏晋时期甚至还有公然放权的九品中正制,就连宇文泰的府兵制也无疑是集权于少数人的制度,要知道,北周时期的兵权并不在皇帝手里,而是在都督中外诸军事手上,杨坚就做过这一职位,连兵权都没有的皇帝,自然是朝不保夕了;
- 杨坚在继位之初就确立了著名的三省六部制,这是由汉武帝时期的内朝演变而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多人取代单人,以分权取代集权,从而将权力全部集中于皇帝身上,此外还有科举制度,这是自隋唐以后王朝最重要的做官途径,目的也很明确:破除自秦汉以来的贵族才有做官资格的特权,发掘人才之余取消贵族制度;
- 开皇十年,此时天下已经一统,于是杨坚开始取消北周以来的府兵制度,恢复汉族旧姓,将手握特权、世代为兵的军户改为民户,同样编入纳税人群之中,将北周时期的兵民分离变为兵民合一,既扩大税收,又解决了特权集团的发展,并将军事逐渐移交给杨氏族人,称为“宗团骠骑”,以剥夺关陇集团的兵权;
隋文帝杨坚急于抛弃关陇集团的一个最明显迹象就是:废了曾经协助他登基的高颎。高颎家族是武川勋贵,其父亲原是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手下,得以赐姓独孤,而杨坚其妻子独孤伽罗又是独孤信的女儿,所以高颎和杨坚之间有着很深的身份牵绊,后面夺取北周大权、篡周自立的时候,高颎都是杨坚的谋主,到了建立隋朝了,高颎又是尚书左仆射,位居丞相,而且高颎的女儿还是太子杨勇的妻子,在当时,高颎的身份地位可以说是仅次于杨坚。
可是最后高颎以泄露宫闱之事而被废了职位,就连群臣保谏之下,隋文帝还是不改初衷,将高颎的左仆射、上柱国头衔职位废除,仅保留着齐国公爵位回家养老,一年之后,偏心于关陇集团的太子杨勇也被废了。高颎和杨勇两人都是关陇集团最有力的领袖,从他们接连被废的情况可以看出:隋文帝杨坚一直致力于和关陇集团割席,他不要成为北周,因为那只是国家未统一时的权宜之计而已,他要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天下,一个权力只集中在皇帝的大隋。
如此一来,就很好解释:为什么杨玄感是贵族,但他还要谋反的问题了据杨玄感在洛阳时的檄文所说,自己是为了“解倒悬之争,救黎元之命”,将矛头指向了好大喜功、连年征战、修建,损耗国力的隋炀帝身上,可话说的好听,实际上杨玄感之所以叛乱,无非就是因为自己身为贵族的特权,在文帝、炀帝两代改革之下被剥夺罢了,真要说他为国为民,难道大开兵祸,害百姓跟他一起遭受战火就是吗?
在杨素时期,由于他帮助了杨广夺嫡有功,又是亲族,所以杨素的地位日渐提升,成为了隋帝国的第二号实权人物,可杨广和他父亲一样,同样是个不喜欢权贵的皇帝,即便这权贵是他的家人,但权力过大也难保以后会发生改朝换代之事,像汉朝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都是自家人内讧的情况,就连父亲杨坚,那也是夺取了家人的皇位登基的。
尤其是杨广继位当年,就发生了亲弟弟、汉王杨谅起兵夺嫡的事件,虽然最后还是被平定了,可这样一来,使得杨广越来越不相信亲人了。在隋文帝杨坚在位时期,杨素、杨约、杨希尚、杨谅、杨俊、杨秀等杨氏宗亲都执掌了内外大权,可到了杨广时期,由于对兄弟的不信任,他时时刻刻地把宗室带在身边,就是怕他们在自己走后在家里闹腾,以至于最后的江都之变,宇文化及杀害隋炀帝,连带杨氏宗亲一起斩杀,只剩下一个杨浩被拉着到处跑:
遣令狐行达弑帝于宫中,又执朝臣不同己者数十人及诸外戚,无少长害之,唯留秦孝王子浩,立以为帝。杨玄感在杨广继位后的日子并不好过,仅仅被授予一个礼部尚书职位,承袭楚国公爵,但爵位的高低只是一个虚职,真正重要的是官职,六部之中吏部为首、户部次之,以下才是礼部,主管学校和礼乐,这对于家族武将出身的杨玄感来说,和一个虚职没什么区别。至于上柱国、上开府仪同三司这些实权位置,杨广一个都没给他,杨玄感的柱国职位还是杨坚时代封的,相当于他在杨广时期,并没有靠着父亲杨素的荫佑而加官进爵,反倒是被晾在一边了。
到后面杨玄感越来越不服气,他最先的目标是计划立秦王杨浩为帝,他是秦孝王杨俊的儿子,母亲崔王妃,出身于博陵崔氏,其父崔弘度是北周、隋两个朝代的老臣,家族自北魏孝文帝时期就声名在外,更重要的是,崔家也是关陇贵族之一。
所以杨玄感谋反的目的和后面隋末群雄一样,就是要恢复特权集团:隋炀帝死后,宇文化及立杨浩为帝、李渊立杨广孙子杨侑为帝、王世充立杨侗为帝、李密为炀帝报仇打败宇文化及、窦建德亲自为炀帝服丧,可见这些人都不是真的反对隋炀帝,他们所反对的,只是隋炀帝拿走了他们的特权而已。
最后,在杨玄感据洛阳自立时,来投奔他的也多是贵族官僚子弟,如韩擒虎之子韩世谔、虞世基之子虞柔、来护儿之子来渊、裴蕴之子裴爽、原西魏八柱国之后李密等等,这些人都被授予重要职位,难道他们都是身为贵族却心怀天下的好男儿吗?未必,像李密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野心家,他对百姓也没好到哪里去。
总结:杨玄感之乱与其说是一场为民请命的抗争,倒不如说是贵族集团对隋炀帝排挤他们的一次反抗,就像秦末六国贵族后裔起兵的情况一样,杨玄感也是为了恢复北周时期的贵族特权而起兵的在杨玄感向隋炀帝请求出外镇守边境,仿造六镇旧事不成之后,杨玄感已经知道:自己只能是靠武力来完成自己的心愿了:
时帝好征伐,玄感欲立威名,阴求将领。将领。谓兵部尚书段文振曰:“玄感世荷国恩,宠逾涯分,自非立效边裔,何以塞责!若方隅有风尘之警,庶得执鞭行阵,少展丝发之功。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特别是他和叔叔杨慎的一番对话,更加证明了关陇集团对杨广的厌恶:在杨玄感打算起事时,杨慎以“士心尚一,国未有衅”的理由压制住了杨玄感,意思就是:现在杨广的统治还很稳固,内外部还没动乱,不是起事的时候。而换句话说就是:只有杨广自己搞得天怒人怨了,内忧外患之时,就可以起事了。
如此说法,居然能为一个为民请命的好人所认同,只可惜杨玄感志高才疏,最后还是大败而归,还连累了听信他忽悠的黎阳、洛阳两地百姓,惨遭大军战火的毒手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杨玄感明明是贵族,为何要反隋?
杨玄感为什么反隋,我认为是这样的。你可千万不要忘了杨素是怎么死的!杨素本身就是害怕隋炀帝迫害他,最后拒不吃药,然后幽愤而死。因此他的死给杨玄感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创伤。杨玄感是很憎恶隋炀帝的,此其一。其二,更深层的原因。杨玄感弘农杨氏本来就是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而隋炀帝的种种举措,每一招都对着这个关陇集团的既得利益,那你说关陇集团能满意。关陇集团当然不满,所以大业九年春,当隋炀帝二征高丽的时候,杨玄感被派在黎阳这个地方都运军粮,此时全国农民起义已经爆发,议军遍及全国。杨玄感见有机可趁,于是他就召集自己的亲信,伪诏说,皇帝在辽东,辽东的水军总管来护儿谋反了,皇帝让我带兵去镇压来护儿,然后船洗各郡,令发兵会黎阳在这个地方就举兵谋反了。
八月初一,杨玄感在皇天原(即董杜原,在今河南灵宝县西北)列阵与隋军决战,杨玄感大败,仅率十余骑逃往上洛(今陕西洛南东南)。杨玄感自知大势已去,乃命杨积善将其杀死,起兵遂告失败。杨玄感起兵虽以失败告终,却标志着隋朝统治阶级的大分裂,动摇了隋末的统治,并且更加推波助澜了隋末农民战争的火焰,为隋亡埋下了种子。
杨玄感明明是贵族,为何要反隋?
本质上,隋朝就是关陇贵族和杨氏皇族联合创办的合伙人企业。
北周时,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亡了由山东士族组建,高氏皇族领头的北齐王朝,并吸纳山东士族,统一北方。
北周武帝宇文邕死后,北周宣帝宇文贇没本事还爱闹,而且活的时间也不长。
北周静帝宇文阐又太小,自然无法继续再担任董事长这一职位。
大隋集团初代董事长杨坚,便取代了无用的宇文家族,成为新一代董事长,并改大周集团为大隋集团。
大隋集团经过初代董事长杨坚的厉精图治,逐渐蒸蒸日上,后来又灭了南方的大陈集团,并将其吸纳,终于一统天下。
统一天下后,董事长杨坚初设科举,打压集团元老(关陇贵族)。
作为董事会元老,关陇贵族们,自然不会容许董事长杨坚乱来。
不过董事长杨坚能力出众,也有很高的威望,加之做的也不是很过份。
所以虽然元老们利益受损,但也不敢怎么样,所以没闹出什么乱子。
杨坚死后,杨广继位,成为大隋集团第二代董事长。
和老谋深算、能力出众、威望甚高的杨坚相比。
杨广虽然能力也很不错,但还是有些不成熟。
能力出众、雄才大略的杨广,一心想大展自己的抱负,不顾集团实际情况,大肆敛集权力。
利益受损的关陇元老们见到这,心想:你这毛头小子,想抢我的权利,这怎么能行?
所以纷纷反对杨广,尤其是杨玄感,更是直接和杨广干架,不过最后没干过杨广,被杨广宰了。
见局势失控的杨广,知道关陇元老们,已经容不下自己了。
便连忙跑到南方,准备和后来加入的山东士族,以及南方士族联合起来,干死关陇元老们。
不过还没到南方的杨广,在半路上就被马仔宇文化及宰了。
而关陇元老们,也找到了董事会董事李渊,代替杨广,成为新的董事长。
在关陇元老们的支持下,新生的大唐集团,击败山东士族和南方士族,重新统一天下。
杨玄感明明是贵族,为何要反隋?
越是身处在权力旋涡中的人越希望向中央的权利中心靠近,也许正是因为杨玄感的贵族身份才让他对于皇权没有神秘感,越想去争夺最高权力。再加上隋炀帝本身刚愎自用暴戾多疑,国家日渐倾颓,所以杨玄感才有此念头。
杨玄感严格来说是权臣之后,并非外戚。他的父亲杨素虽然与隋朝皇帝同姓,但是并无血缘关系。杨素的父亲杨敷,为北周汾州刺史,只是一位中级官吏。杨素小时候穷困失意,不拘小节,但有远大的志向。他的地位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创造得来的。而正如同清朝末年醇亲王临终时留下的治家格言:“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儿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许小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这句话用来说杨玄感是恰如其分的,也许正是优渥的生活环境让他对于更高的权力充满了兴趣。如史书所载:“四海知名之士多趋其门。自以累世尊显,有盛名于天下,在朝文武多是父之将吏,复见朝纲渐紊,帝又猜忌日甚,内不自安,遂与诸弟潜谋废帝,立秦王浩”。这是这样的背景和家世才最终让杨玄感走上了反叛之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