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为什么不去非洲建国,为什么总在中原当“搅屎棍”?
努尔哈赤是东北人,东北自古就是我们国家的一部分,努尔哈赤干哈要到外地去发展呢?他本人也接受了明朝的册封,属于明朝的官员。
明朝对少数民族的统治还是有一定宽松政策的。比如说云贵四川等地,一般都是让当地土司自己管理,东北的情况也是一样,由当地女真族各部落自己来管理,只要定期交税就可以了。
明朝对东北的统治,是采取了分化制衡的办法。李成梁管辖期间,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以及叶赫女真三大部落互相制衡,这才让明朝的统治如鱼得水。
01努尔哈赤在明朝有政治资源,没必要出去自创。创业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因为需要大量资源的帮助。努尔哈赤赤手空拳就能够夺取天下吗?当然是不可能的。
他在明朝是有帮手的,李成梁就是最好的帮手。努尔哈赤利用和李成梁的关系,在东北发展壮大,而没有任何人去管辖。
太祖仪表雄伟,志意阔大,沈几内蕴,发声若钟,睹记不忘,延揽大度。邻部古勒城主阿太为明总兵李成梁所攻,阿太,王杲之子,礼敦之女夫也。景祖挈子若孙往视。有尼堪外兰者,诱阿太开城,明兵入歼之,二祖皆及於难。太祖及弟舒尔哈齐没於兵间,成梁妻奇其貌,阴纵之归。途遇额亦都,以其徒九人从。---《清史稿》
最初努尔哈赤是一穷二白,就是因为靠上了李成梁这座大山,他才逐渐有了自己的队伍。通过李成梁,努尔哈赤不断输送东北的物资到中原贩卖,从而获得了起义的第一桶金。
当然他给李成梁的提点绝对是高出了天际,否则人家堂堂明朝辽东总兵,怎么可能买他的帐呢?在李成梁看来,这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 毕竟他认为努尔哈赤的壮大,也不影响大局,叶赫女真和海西女真都是非常庞大的女真部落,只要他们和建州女真互相制衡,不要团结在一起,一切都好办,趁机捞点钱也是无伤大雅的。
- 正是因为李成梁的这种想法,使得努尔哈赤的野心逐渐膨胀。他一统整个建州女真以后,并不满足于现有的规模,他希望像成吉思汗那样,统一整个女真族,建立属于自己的帝国。
- 这一构想要想时间,当然还是要依靠明朝的帮助。当时关外是没钱没粮,要想建立帝国,就必须要大量物资的输入,李成梁家族就是努尔哈赤最重要的物资供应渠道。
等到事情不可收拾的时候,李成梁自己也退休了,他不知道自己犯下了弥天大错。不过换任何人去都不会预料到以后的事情。
02努尔哈赤本就生活在东北,而东北是明朝的一部分。很多人有一个误解,认为满清入关是外族入侵。其实不能这么看待这件事,明朝不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不止有汉族这一个民族。
明朝和汉朝以后的任何一个时期的中国一样,都是多民族的国家。女真族也毫不例外地就是中国多数民族中的一部分。
五代十国以后,契丹人建立的辽、女真人建立的金,其实都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有很多学者认为宋朝不算正统,金才是正统王朝,毕竟人家掌控着中原地区。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所谓中原逐鹿、问鼎中原,这指的都是称霸中原以后,就相当于称霸了整个中国。
辛丑春正月,明以灭哈达来责,乃遣孟格布禄之子吴尔古岱归主哈达。哈达为叶赫及蒙古所侵,使诉於明,明不应;又使哈达以饥告於明,亦不应。太祖乃以吴尔古岱归,收其部众,哈达亡。十二月,太祖复入贡於明。是岁定兵制,令民间养蚕。---《清史稿》
所以说女真族演变到后来的满族,也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明清之战,这只能说是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不能说是外族入侵,和抗日战争是有本质区别的。
努尔哈赤本身就是东北人,他在自己的国土上生活成长,为什么要跑到外面去发展创业呢?那个时候又没有北上广深可以漂,哪儿都没有家乡好。
东北又是属于明朝的管辖范围,所以说努尔哈赤属于企业内部二次创业,是另起炉灶的一种表现,不属于外敌入侵。既然是内部的矛盾,那么肯定是要在内部解决的,没必要跑大老远去。
03中原地区,是多尔衮所觊觎的地方。说实话,努尔哈赤是否真的有雄心吞下大明朝,其实这是没数的。因为大明朝实在是太庞大了,努尔哈赤那点人马真的不够大明朝塞牙缝的。
三年戊午二月,诏将士简军实,颁兵法。壬寅,上伐明,以七大恨告天,祭堂子而行。分兵左四旗趋东州、马根单二城,下之。上帅右四旗兵趋抚顺。明抚顺游击李永芳降,以为总兵官,辖辑降人,毁其城。明总兵张承胤等来追,回军击斩承胤等,班师。---《清史稿》
那个时候农民军起义也不成气候,天启崇祯两朝完全有办法应付东北和西北的局面。所以说努尔哈赤应该只是要在东北地区自立,即使想过问鼎中原,那也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
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改后金为满清,建立了大清帝国。此后他也只是常常入关扫荡,抢掠一些物资,真正大规模南征是很少见的。
- 由此可见皇太极也是没有争雄天下的野心,到了多尔衮时期,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他也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只不过岁数相对小一些。
- 多尔衮掌权以后,满清已经统治了整个东北地区,蒙古的各大部落也臣服于满清的统治。这么一来关外的所有对手都已经被肃清了,那就可以着眼于关内了。
- 恰逢此刻关内情况突变,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势如破竹,攻入了北京城,灭亡了大明王朝。多尔衮看准时期,打算跟李自成争夺天下,为此策反吴三桂,带兵入关。
努尔哈赤创业,皇太极巩固基业,多尔衮则是开拓进取。这三个人奠定了后来的大清王朝版图,可见成功不是短期就能一蹴而就的。
总结:努尔哈赤或许只想裂土封王。后来我们知道,努尔哈赤发布了七大恨,表示要与明朝彻底决裂,还打了萨尔浒一战,杀了不少明军。
可是此后努尔哈赤却停滞不前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想要好好经营东北地区,至少他这一代是不愿意再往前走一步了。
在努尔哈赤眼中,似乎裂土封王就已经足够了。要想真正吞并大明王朝,必须要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都有了才行。
而当时虽然有小冰河时期和农民起义军的相助,但大明王朝依旧底气十足,根本就不惧怕努尔哈赤的威胁,所以天时是不够的。为此努尔哈赤只能守住这份基业,让子孙后代们等待时机。
这是非常明智的,正如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言,待天时有变,再北伐中原。时机绝对是最重要的事情,看来努尔哈赤没少读《三国演义》。
参考资料:
《明史》
《清史稿》
努尔哈赤为什么不去非洲建国,为什么总在中原当“搅屎棍”?
这位兄台有所不知,努尔哈赤其实是去了非洲的,打算征服那里,但是是徒步去的,走到河南新乡一带由于脚磨出了水泡,因而放弃了。
努尔哈赤为什么不去非洲建国,为什么总在中原当“搅屎棍”?
这个说法,说得不客气点真是提问提得有点白痴了;说到底你是心里不接受清朝。我来跟你说几点:
一、满清虽然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但是毕竟入主中原,统治了中国三百多年,这个在历史上都是有清晰定位的。
二、清朝虽起源于东北的后金政权,但是其统治者一直以来都是很羡慕推崇汉族文化的,首先在心里就高度认同汉民族,这个道理就好像一个美国人,但是他从小就喜欢中国,长大也学着说汉话,写汉字,然后来中国,积极的融入中国;而另一些虽然国籍天生是中国人,但是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处处还攻击中国讨好外人;你觉得哪一个人你会更喜欢?心理上更愿意接受他?
三、清朝重用汉臣,全国范围内仍然持续性推广汉字和汉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朝代;由政府主持编纂的众多典籍以及科举制,是封建文化迈向现代社会人才选拔的重要创举,就是唯才是用;从这一点上看,我们也没有理由不承认清朝。
四、清朝自入主中原以来,统治者积极融入汉文化,自顺治帝,康熙、雍正、乾隆几代君王励精图治,军事上平三藩,北边拉陇稳定蒙古部落,平定同治回乱(有兴趣的自己去查阅历史,北方几十个县汉人全部被杀光,数目高达一两千万,最后左公平定的;这里不详说);新疆,西藏都是第一次以管辖的方式纳入中国版图,使清朝鼎盛时期疆域达到1300多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除了元朝,历史上疆域最广大的历史朝代,也是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朝代之一。
曾经中学时期,我们学习的历史,说到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奋进史;原因是什么?直到长大以后才发现,本质上是因为错过了当时的工业化;可是,整个大清王朝,十三个历代君王,没有一个是酒肉之徒,不思进取之辈。相反,历代君王还都是积极进取,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只是很可惜,错过了一个时代,错过了工业化,让大清最终沦为被列强宰割的对象。所以,还是很努力的尽量维持着国家的统一。
五、最后一点,如果没有大清的入关,可能我们现在的国家,也就没有了广袤的东北平原了;大清曾经准备封闭东北的,就是因为害怕万一以后在中原待不下去了再退回东北的;这个后来因为一波波的闯关东浪潮,最终淹没在中华民族的民族大融合之中。所以,东北也算是满清融入中华文明的嫁妆吧。
所以,有时候真的是时势大于人,清朝就是一个最好的历史借鉴。
历史不可苛求,所以很多时候不能说站在今天的位置和眼光来评价历史,这不公平,也不合理[祈祷][祈祷]
如果你喜欢我的问答,关注我吧
努尔哈赤为什么不去非洲建国,为什么总在中原当“搅屎棍”?
你没有历史知识,这是傻话,那个年代缺乏交通工具,地球多大,是圆是扁,非洲在哪没人知。
满族人就在中原隔壁,不惹你惹谁?明朝自己内乱不堪,还不是给强敌机会?
现在大家都是中华大家族了,再讨论这个见外了。而且各族人民团结抗日,鲜血共同流淌,早已不分彼此啊!
努尔哈赤为什么不去非洲建国,为什么总在中原当“搅屎棍”?
你开什么国际玩笑?非洲远隔千山万水,过海跨洋,上天入地,他长了三条腿吗?即便他是三条腿,他的二十万人马也是三条腿吗?即便他的部下人人三条腿,他也无力走到非洲,而且前提是他们和平的进发,一路平安,无任何阻力,就这样的话,没个三五年他也走不到非洲最东角。实际上这一路国家林立,哪个也不是省油的灯,谁会给你让路?!再往后说,“非洲”是在哪疙瘩?是个人还是个东西?努尔哈赤恐怕懂都不懂,给他出“向非洲发展”烂杆主义的臭参谋努尔哈赤非杀了他不可!
努尔哈赤为什么不去非洲建国,为什么总在中原当“搅屎棍”?
当下太多人过度的吹嘘清朝了。努尔哈赤三代人,也就摸到了北京的城墙根,要不是有神助攻李自成,贤内助,范文程,吴三桂,洪承畴等,外围声援,儒学之士,以及发国难财的二狗子,这样都不进球,那就只能是国足了。所以八旗何来骁勇?所谓的满人不过万,过万无人敌,不过是在东北的汉人秀才,给他弄的一句广告语而已,跟“怕上火,喝王老吉”,是一个道理,王老吉的真的降火,别逗了。结果还真的吓到了不少人,就像王老吉能降火,六个核桃能补脑,还真有不少人信是一个道理。拿他们跟朱元璋比,朱元璋,从一个破碗,到建立明朝,再到深入大漠,捉拿酋首,也就十几年光景,这样一对比,拿朱元璋领导的汉家军团,哪岂不成了天兵天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