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想,项羽宁死不肯见江东父老,有人说活着也许会有转机。那我想问,活着就能解决问题吗?
说实话,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人只要还活着,或许就还有一丁点机会。这就是死了与活着的巨大区别。
项羽乌江自刎前,似乎还是有一线生机的。那个划船的老大爷,完全是可以救他一命的。但是项羽因为没脸回去面对江东父老,所以自刎而死。
那么项羽如果活下来,是不是还有机会呢?当时他回到江东地区的话,能够再拉起一支队伍,重振雄风吗?
01项羽的主力大军消耗殆尽。项羽手下有几位猛将,还有数万精兵,这些就是他发家致富的所有本钱。可是在垓下之战过后,项羽还剩下什么呢?
- 钟离眜自杀身亡,龙且战死,英布、季布投降了刘邦,最重要的四位大将,全部离项羽而去。项羽身边再也没有实力强悍的猛将了。
- 尤其是龙且的死,对项羽的打击是最大的。军队的灵魂,其实就是主将。项羽的军队失去了这么多英勇善战的猛将,就算有再多人又有什么用呢?
- 此外,垓下之战,几乎把项羽的铁骑全部给折损光了。从杀卿子冠军宋义开始,这帮人就跟着项羽南征北战。
此后灭秦国、战刘邦、平定天下,项羽所依靠的都是这一支军队。他们身经百战,战斗力当然是非常强悍的了。
项羽失去了这么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要想再训练出一支战斗力强悍的人马,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为此在乌江畔,即使项羽活下来,他手里也没有足以东山再起的成本了。要想重新崛起,我认为至少英布要再次反叛刘邦投靠项羽。
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淮阴侯与战,骑将灌婴击之,大破楚军,杀龙且。韩信因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台人武濊涉往说淮阴侯。淮阴侯弗听。是时,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史记》
这么一来项羽好歹是有那么一点本钱的,再加上江东父老的提携,项羽也能够拥有一片自己的地盘。只要他韬光养晦,短期内不与刘邦争雄天下,那么大事可期。
由此可见,项羽的成败,其实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项羽团队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当初3万楚军就可以击败刘邦56万大军,为什么后来垓下之战会一败涂地呢?当这支力量消耗殆尽以后,项羽想要再打翻身仗,可就难了。
02江东父老支不支持另说,就算支持,战斗力够吗?项羽早年跟随自己的叔叔项梁南征北战,可以说打了不少硬仗。他手下的将领和士卒们也都跟随项羽一起得到了历练。
这帮人的战斗力是不可小觑的,项羽也是靠着这帮人夺取了天下。可是刘邦和韩信却将项羽的这帮人给杀了个一干二净。
- 项羽手里的精锐部队都没了,唯一的希望,那就是回到江东,得到乡亲们的支持。可问题是江东当时还有足够的战斗力吗?
- 能跟随项羽打仗的江东子弟,基本上全部都出征了。现在留在江东的,要么是孤寡老人,要么是留守儿童,谁还能够跟项羽征战天下呢?
- 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项羽必须要等到江东子弟重新长大了,可是这帮人的战斗力还需要各种战争的磨练,这等于说项羽要重新来一次起义。
不能说项羽完全没有机会,不过这个时间线实在是太长了,刘邦作为汉帝国的建立者,他会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吗?
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後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穀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史记》
当然是不可能的,刘邦对项羽只会穷追猛打,绝对不会手下留情。而且他不会给项羽任何翻身的机会,这才是关键。
所以不要等到江东留守儿童长大了,项羽就会被刘邦给抓了。成功的机会其实只有一次,如果错过了最好的那一次机会,基本上就很难翻盘了。
03韭菜只能割一次,项羽也明白这个道理。说到底什么帝王将相,甚至皇亲贵胄,其实都是割韭菜的人。只不过割韭菜有很多种割法,而项羽的割法是最传统的那一种。
- 他将韭菜中最新鲜的全都一次性给割了下来,拿这些韭菜作为自己征战天下的本钱。可是后来这些本钱全都输光了,他本人也输了个精光。
- 那么这个时候他再回到自己的韭菜地里,忽然就会发现,下一波韭菜根本还没长出来。第一刀下的太狠,以至于后起之秀根本就跟不上速度。
- 刘邦割韭菜的手段就比较高明了,他在不断收割别人的韭菜,自己的韭菜其实很少。而且他对自己的韭菜地是有一定照料的。
这么一来韭菜们当然甘心给刘邦打仗,帮助刘邦夺取天下。韭菜也是有生命的,他们也会思考,所以如果做的太过分,韭菜们终有一天也不会答应的。
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史记》
项羽在考虑过江东之前,其实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即使回到江东,人家这些韭菜也不愿意给他割了,因为项羽太不懂得保护自己的韭菜地了。
总结:如果不过江东,那么故事就到这里了。故事为什么会耐人寻味?因为有人的参与,有鲜活的生命参与其中,所以故事就显得十分有滋有味。
项羽的故事显然只停留在了乌江畔,而刘邦的故事却依旧还在延伸,他平定异姓诸侯王、与匈奴大战、开启和亲政策等等。
所以说,如果生命还在的话,项羽接下来一定还会有故事,不管故事是怎样发展的,至少不会是一片空白。
参考资料:《史记》
最近在想,项羽宁死不肯见江东父老,有人说活着也许会有转机。那我想问,活着就能解决问题吗?
俗话说“爬得越高,跌得越惨”。西楚霸王项羽,曾经爬到了天下的至高点,可以说是曾经站在人间权力巅峰上的人。但凡霸王项羽,这种天下王者,一旦从权力巅峰上摔下来,就绝不可能登山再起,即便想苟且偷生,也是极为困难的!
西楚霸王是盖世英雄,“人死不能复生,亡国不能图存”的道理,他还是懂的。
霸王是个干脆的人,既然大势已去,无力回天,终将一死,霸王当然宁死不肯见江东父老了,免得祸及无辜,还遭人耻笑。
至于说“活着就有转机,活着就有希望解决问题。”这话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对的,但是对从权力巅峰上掉下来的人来说,十之八九是错的。人不同,命不同,其人生对应的道理,也会不同。
最近在想,项羽宁死不肯见江东父老,有人说活着也许会有转机。那我想问,活着就能解决问题吗?
项羽活着时确实是一条硬汉,十战九胜,刘邦更是手下败将。不是任人唯亲,墨守成规,痛失范增,逼走韩信丶陈平丶英布,换来刘邦转机,后期英雄末路,霸王别姬。诚如刘邦所言:上天给你机会,一错再错。如今上天赐我良机,我怎么能轻易送出。
项羽懊悔不已,追悔莫及。沛县一亭长驾舟过来,劝他回江东东山再起。他一是自责,二是长叹,无颜回江东见父老乡亲,又不忍天下再起兵祸,送走乌骓马,一刎谢天下。死也悲壮,了断英雄一生!
假使项羽苟活,也不一定复为霸王。此起彼落,刘邦已成雄鹰铁翅利爪,项羽已过顶峰日渐没落,人心向背汉成楚亡,徒做反抗,只有辱没一世英名。
司马迁写史记,还为项羽做本纪,更有李清照赞叹: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霸王已坠落,霸气犹存!
最近在想,项羽宁死不肯见江东父老,有人说活着也许会有转机。那我想问,活着就能解决问题吗?
不是乌骓无力渡,兔引战火过江东。
最近在想,项羽宁死不肯见江东父老,有人说活着也许会有转机。那我想问,活着就能解决问题吗?
乌江自刎,是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情;正是这个举动,让他从一个失败者,升华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悲情英雄。
打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如果把楚汉相争视为一部战争大片,男主角项羽的自杀,使结局免于俗套,由此让这部大片的评分从8分升到10分。
项羽在江东有拥护者,不过想翻盘基本没戏在乌江边时,乌江亭长这么劝项羽东渡:“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即与中原相比,江东虽小,但也方圆千里、拥众几十万,依仗地利顽强抵抗,称王一时也并非没有可能。
那项羽在江东是不是有号召力?当然有的。项羽虽然缺点很明显,但正是因此才显得真实;而且他每次打仗都亲自冲在第一线,对基层将士也是关爱有加,再加上指挥能力顶尖,这样的人,在军人中特别有吸引力,放在任何时代都是魅力领袖。
所以在他死后,鲁地的百姓坚决不降,甚至做好了被屠城的准备。不过正是这种为主死节的气度打动了刘邦:这些人比英布、韩信那些墙头草可靠谱多了。因此,他不仅善待鲁地百姓,还亲自为项羽下葬、哭灵,同时还赦免了项氏全族,并封项伯等四人为列侯。通过这几招,他才顺利稳定了楚地人心。
按理说,这样的群众基础,加上方圆千里的地盘,项羽手上的牌比后来屡战屡败的刘备可强多了。如果跨过乌江负隅顽抗,能不能耗到刘邦阵营内部出乱子?比如拖到韩王信、英布、韩信等人造反的日子?
这基本不太可能,在垓下之战后,项羽的失败其实已经板上钉钉了。只要有他这种能力超群的敌人存在,刘邦阵营的各股势力就不会散架,必定将其彻底铲除才会安心。此外,江东偏居一隅,当时还未被彻底开发,与中原相比比较落后,其实力与刘邦天差地别。
所以项羽即使东渡,失败也是早晚的问题。不过他之所以自杀,并不仅仅出于这个原因。
项羽自杀是因为兵败?更多是由于心灰意冷项羽之所以从一呼百应的霸王沦落到四面楚歌,过于自负的性格是主要原因。刘邦、萧何、韩信、英布等人,在他眼中不过是出身基层的小人物,与自己相传数百年的贵族身份相比不值一提;而且在实力相差不是夸大到到离谱的情况下,这些人没有一个是自己的对手,只有被按在地上暴锤的份儿,所以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被打败的: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个“天亡我”其实有更深层的意思。我们知道,当初韩信在他身边时,提出了很多计策,但都未被采用;其后被他视为“亚父”的范增,虽然作为顶级谋士,但同样没有市场;持续四年多的楚汉相争中,项羽坐视刘邦依靠拉拢人心、势力逐渐强大,自己却逐渐窘迫,但他从未改变过策略,原因不是因为脑子不好使,而是出于理念的差异。
战国时期,楚国身为纸面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却处处挨打、日渐没落,不是因为实力不够,而是战略思维落后于时代。当秦国对内变法、对外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的时候,楚国却仍坚守着传统的贵族政治,并且多次由于轻信秦国的诺言而落入诡计(比如600里地变成六里地,楚怀王被骗到咸阳而死)。
所以,也许在项羽看来,打仗就是打仗,如果搞那些阴谋诡计,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更别说为了一时的胜负,让自己去低声下气、讨好他人。所以他只是在龙且死后,尝试派人去联络了曾经的手下韩信,在遭到拒绝后就再也没有采取过类似的举动。
而在乌江之畔,与其说他在感慨自己被上天抛弃,不如说是对自己多年来遵守的信念失去了信心。哀莫大于心死,况且对于一个遵守春秋气节的贵族来说,自杀本来就不是什么难事。
主动放弃,使项羽与后世的枭雄豪杰们相比,人格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当亭长劝自己渡江时,项羽曾这样表态: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就是说,当初他带出了8000名兄弟前往中原打天下,如今却孤身一人、如同丧家之犬般逃回去,这是人能干出来的事?而且这句话还有一层意思:自己不想回去再度祸害江东的父老相亲。
如果项羽东渡,楚地人八成会继续支持他;届时汉军大举前来,死的人可不仅仅是一城两城的概念了。若因为自己一个人的苟且,而祸及千千万万的无辜,相信项羽这种人干不出来。不然为什么韩信评价他是“妇人之仁”。
后世的枭雄们信奉的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生死观是好死不如赖活、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而且普遍坚信大丈夫能屈能伸,为了达成目的,可以忍受一时的屈辱、转身却在背后猛捅刀子。相信这也是如今我们大部分人持有的观念。
而项羽却不,当自己的信念被摧毁、跟随自己创业的子弟兵死伤殆尽时,他不愿意祸及更多乡亲,果断抛弃了苟且偷生的机会;既没有走为上策,更没有好言讨饶,而是看着汉军中的老熟人吕马童说:“听说刘邦以千金、万户侯的价格求购我的人头,那就成全你这位故交吧。”其后挥剑自尽(此时他其实只有不到31岁)。
而那些汉军则为了争抢尸体而自相残杀,死了好几十人。这个场面千年难遇:胜利者看起来像小丑,失败者却体现出令人敬仰的英雄气魄。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改变了“成王败寇”规律的,也许只有楚霸王项羽一人。所以你说他自杀得对不对?
最近在想,项羽宁死不肯见江东父老,有人说活着也许会有转机。那我想问,活着就能解决问题吗?
那样他就不是项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