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晚死十年,三国局势会是怎么样?

诚如诸葛亮被人戏称为刘备集团的后勤部长一样,其实郭嘉在曹操那边,也只是一个宣传部长。他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曹操造势,鼓舞人心。所以他晚死十年,也起不到改变大局的作用。

01十胜十败之说,稳定军心。

曹操和袁绍对决的时候,其实一点把握都没有。他虽然占据了几个州郡,手里也拿着天子作为武器,可是实力根本不能跟占据河北的袁绍相提并论。

为此这次官渡之战前,其实不少曹操的手下人都曾经写信给袁绍,表示要跟袁绍交好。意思很清楚,等到曹操失败了,这帮人也好有个退路。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傅子》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本人也丧失了斗志。可是郭嘉此刻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向曹军宣读了十胜十败之说,也就是说曹操有十种胜利的原因,而袁绍有十种失败的原因。

十胜十败主要说的是在政治谋略、法令实行、个人修养、气度性格、文韬武略等方面,曹操是完胜袁绍的。

我们要知道,在这之前,郭嘉是在袁绍那边工作的,他主动离开袁绍投靠了曹操,这说明他对袁绍还是有一点了解的。

这么一来郭嘉的说法就比较有说服力了。为此曹操军中的士卒们纷纷得知了这一说法,军心大振,这才有了后来的官渡之战胜利。

  1. 其实这十胜十负之说其实是郭嘉入士的敲门砖,他刚来曹营,必须要建立一定的功勋或者做一些曹操喜欢的事情,从而被曹操所赏识。
  2. 这里全部在说曹操的好话,其实我们就已经能够猜到郭嘉这是在干嘛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在拍马屁,根本不足以作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3. 这一套东西,绝对不是脱口而出的,郭嘉肯定是想了很多天,凑齐了这十个方面的胜负之说,这件事才算是有说服力。

曹操听了以后,那也是大为高兴,一扫过去颓败的状态,更加坚定了自己与袁绍决战的信心。由此可见,郭嘉在这一战中,最大的作用,那就是宣传理念搞得好。

02官渡之战前,预言孙策死于刺客之手,也是为了稳定军心。

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曹操必然失败呢?不光因为袁绍是一个强大的对手,其实除了袁绍之外,还有两个虎视眈眈的家伙正在盯着曹操,尤其是江东的孙策。

孙策在背叛袁术以后,在江东建立了自己的基业,这个时候他也有北上袭取许昌,夺取汉献帝的想法。

为此不少曹操的臣子们都在发愁,因为一旦曹操这边和袁绍开战了,那孙策必然会北上进攻许昌,到时候曹操的老家可就被人给一锅端了。

这个时候宣传部长郭嘉又出现了,他告诉大家:孙策的确是一个英雄,专门找那些地方豪杰的麻烦,赢得了一片赞许。可是孙策这家伙一天到晚一个人行动,就算武功再好,早晚也要被人给刺杀了,不用多,只要三五个人就能把他解决了。

这话有说服力吗?当然没有。因为郭嘉说这个话的时候,并没有说明白,孙策到底什么时候会被人给暗杀了。万一是在吸取了许昌以后呢?

如果是打下了许昌,孙策才被人暗杀了,那也就没有曹操集团什么事儿了。所以郭嘉的这一说法是不具备稳定人心作用的。

但是史书偏偏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了,为什么呢?因为后来孙策的确被许贡的门人给刺杀了,跟他预言的一模一样。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於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三国志》

也就是说这一次稳定军心的策略其实是失败的,但是碰巧让郭嘉给说中了,所以后世不仅赞叹,郭嘉的智慧果然不同常人。

其实郭嘉的确是看清了孙策这个人的个性,自恃武功高强,所以常常一个人单独行动。这也就给刺客们找到了机会,所以是合理的推测。

只不过就连郭嘉自己都没搞明白,本来是失败的策略,居然碰巧成为了千古经典。等到孙策被刺杀以后,估计不少人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03与曹操惺惺相惜,这才是关键所在。

郭嘉之所以重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和曹操惺惺相惜。别看曹操手里的谋士众多,其实真正跟曹操贴心的并不多。

  1. 比如说荀彧,荀彧一直帮助曹操成就帝王大业,可是到最后,曹操称王荀彧都表示不答应,可见这两个人之间是有隔阂的。
  2. 还有贾诩,被人称之为毒士,要么就不出策略,要是一开口就要置人于死地。曹操的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就是被贾诩给害死的,所以贾诩投靠曹操以后,很少举手发言,两个人不怎么亲密。
  3. 包括程昱,这个人性情刚烈,喜欢直来直去。可是他不知道的是,曹操不是一个直来直去的人,所以他跟曹操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

这么来说,如此多聪明的谋士中,居然没有哪一个是可以跟曹操贴心的。其实有一个,那就是郭嘉。

郭嘉思考任何问题,都是从曹操的角度来看,对曹操有利的就提出来,对曹操不利的就掩盖掉。在后人看来这种行为属于谄媚,可是曹操很喜欢。

嘉深通有算略,达於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三国志》

曹操觉得郭嘉能够想到自己所能想到的事情,跟他惺惺相惜。为此曹操对郭嘉十分器重,认为自己死了以后,郭嘉可以留下来继续辅佐他的后代。

其实曹操已经是把郭嘉的思想,当成是自己思想的延续。老一辈谋士都是跟曹操一个辈分的,只有郭嘉既聪明,又年轻,足以堪当大任。

总结:曹操对郭嘉的偏袒,瞎子都看得出来。

曹操在赤壁大败以后,感叹了一声,如果郭嘉在的话,一定不会让这场战争走向失败。其实这是在嘲讽其他跟随他南下荆州的谋士,郭嘉在的话,也未必能够阻止。

郭嘉虽然深得曹操器重,可是在言行举止上却十分不检点,也就是私生活比较混乱。为此陈群多次向曹操举报郭嘉,表示要严惩这种人。

郭嘉听说以后,只是笑笑,依旧我行我素。曹操这个时候是怎么做的呢?他不仅更加器重郭嘉,而且还夸奖了陈群。

这意思就很清楚了,郭嘉虽然犯了错,但是我曹操不在乎,我赏识的是他的才能,不是人品。你陈群就不要多嘴了,你也是个好干部。郭嘉就有点类似于刘备身边的法正一样。

参考资料:

《傅子》

《三国志》

郭嘉晚死十年,三国局势会是怎么样?

郭嘉别说晚死十年,就是多活五十年也改变不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近年网上不厌其烦的吹郭嘉主要是受了《百家讲坛》某教授的影响。与之类似的还有针对近代人物杨永泰、戴笠的吹嘘,什么永泰若在、戴笠不死如何如何的。静止的假设历史是一些人的癖好,无非是借此表达对这个人物及其所属集团的偏爱。按这个逻辑,我还能假设若干条理由驳倒他这个假设。

郭嘉在三国时代充其量就是个二流谋士,连荀攸、荀彧、程昱、贾诩、法正、诸葛瑾都不如,更别说和诸葛亮、鲁肃、陆逊、司马懿这些顶级人物相比了,也就是和许攸在伯仲之间。曹操说的“奉孝若在,赤壁不败”的话,一是给自己找台阶下,二是借此表达对手下智囊团的不满。再说,连大字不识的老农都知道赞人就高不就低,何况智计殊绝于人的曹阿瞒。特殊情形下说的话不可当真,曹操还说过徐晃是他的白起、周亚夫呢,可能吗?如果可能,他为什么之前在与马超西凉军的较量中大骂徐晃不知军机、坏孤大事呢?

郭嘉晚死十年,三国局势会是怎么样?

郭嘉晚死十年,从一开始,三国之势便不会形成。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若是郭嘉并未因病身亡,卧龙根本也不会有出山的必要,刘备必败!

郭嘉在世,但凡是郭嘉参与的战斗,十战九胜,这就是郭嘉的意义,郭嘉在的时候,曹操集团如日中天,北方战事,几近百战百胜,曹操手下谋臣或许有不输于郭嘉的,但却并没有一个能与郭嘉在决策上相提并论的。

曹操与吕布战斗,初战,战必胜,到了后来,却因为吕布的勇猛,再无寸进,到了何种地步?到了曹操自己都没有了信心,心里打了退堂鼓的地步,想要退兵,却被郭嘉阻止,吕布为莽夫,战则用,疲则怯,此时正是吕布疲惫之时,若是一鼓作气,必当大破吕布,曹操听之,果然大胜。

曹操与袁绍战斗,袁绍乃当时实力最强的一方势力,其兵力更胜曹操五倍有余,此战,如同以卵击石,但郭嘉却是向曹操阐述了十胜十败,十个曹操必胜因素,十个袁绍必败因素,曹操就像被打了鸡血一般,果真率兵抗击袁绍,最终得胜。此般战役,也成为了曹操一生最值得炫耀的一场战役。

只是可惜,英雄气短,曹操大破匈奴之际,郭嘉也死在了北方,郭嘉前脚刚去世,后脚曹操就遭遇了人生滑铁卢,一场赤壁之战,烧光了曹营百万雄师,本已具备了一统河山之势的曹操,最终却是大败而归。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赤壁不败。赤壁不败,则曹操一统河山的梦想也得已实现。

郭嘉晚死十年,三国局势会是怎么样?

小编个人认为,就算郭嘉晚死十年依旧改变不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三足鼎立是当时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谁也无法抗拒,无法以一人之力改变整个格局。

郭嘉确实是个出众的谋士,这点我们无法否认,但是在整个三国中来看才华出众的并不比郭嘉少,比如诸葛亮,司马懿。

就算郭嘉多活上10年,也改变不了赤壁之战的结局,曹操手下当时那么多谋士和大将,赤壁之战还不是一样输了,郭嘉一人能改变什么呢?什么也改变不了。

至于电视剧里曹操对郭嘉的大肆夸赞,小编觉得是有点夸的过分了,毕竟只是电视剧,不是真实的历史。

以上就是小编自己的见解,喜欢小编的可以点点关注,谢谢。

郭嘉晚死十年,三国局势会是怎么样?

郭嘉不死 卧龙不出 或许偶然但足见郭嘉在前三国时期的名气之大。

郭嘉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毛主席评价郭嘉: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

自古成大事者皆具雄才与大略,二者兼具,凤毛麟角。纵观古今开国创业之辈皆是雄才君主与大略谋士的加持效果。刘邦与张良、朱元璋与刘伯温等。雄才方面三国时期能与曹操相匹敌的屈指可数,但在大战略方面曹操有明显不足,赤壁之战可以说是曹操的一次错误判断所导致的,赤壁之战让他几乎丧命,从此丧失了争夺天下的机会。

个人认为失败首要原因是战略上出了问题。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哭郭嘉,就是因为曹操在得到郭嘉之后,经常在战略上为曹操做出明智的决策,官渡之战与北征乌桓,充分体现了郭嘉的军事才能。

若郭嘉晚死十年,曹操几乎可以避免赤壁之战的战略失误 ,统一天下指日可待。但历史没有假设,却具有无线的可能。

郭嘉晚死十年,三国局势会是怎么样?

《三国演义》中那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而认为郭嘉活着,曹操就不会在赤壁大战中失败,那就有点天真了。郭嘉之于曹孟德,应该就是法正之于刘皇叔。二位均长于谋略,善奇计,不过在大的战略观上可能比荀彧和孔明稍逊一点。三国是个政治体制转变的时代,一个人的能力不足以扭转乾坤,可能只是对局部有所改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