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倾尽国力都没能解决高句丽,大唐是如何摆平它的?
隋唐两朝,三代君王,用车轮战把高句丽活活给消耗死了。高句丽这个王朝,生存能力那是非常强盛的,从西汉到唐朝,七百多年历史,一直没有断绝。
可是隋炀帝杨广上台以后,对高句丽非常不满,所以他连续发动了三次征讨高句丽的战争,前后兵马数量都是以百万来计算的。
不过由于隋朝内乱,最终征伐高句丽的三次大战都折戟沉沙了。此后唐朝建立,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都发起了对高句丽的战争,最终李治将其彻底消灭。
01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把人家给打残了。隋炀帝杨广是个猛人,他觉得自己做了皇帝,天下人都应该被他所驱使,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所以他开凿大运河,花了上百万人力,修建洛阳宫殿花费数十万人力,大运河沿岸又修建了一大堆没什么用处的宫殿,花费巨大。
除此之外,他还特别热衷于战争。除了西征吐谷浑以外,最著名的,当然就是三征高句丽的战争了。
- 第一次,隋炀帝杨广派出了130万大军,200多万民夫作为后勤力量,发动了对高句丽的征讨,结果却被人家在辽东城给击败。
- 第二次,隋炀帝杨广心有不甘,第二年再次出兵进攻辽东城,没想到运粮的杨玄感发动反叛,杨广只好撤军平定叛乱。
- 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征伐高句丽,杨广这一次并没有待多久,因为农民起义军已经在隋朝满地都是,最终采取了议和的决定。
三次征讨高句丽,可以说隋炀帝杨广是无功而返。因为他花费巨大,却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
不过高句丽就真的这么抗打吗?其实不然,为了抵抗隋王朝的大军,高句丽放下了生产,几乎是全民皆兵。
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其餽运者倍之。癸未,第一军发,终四十日,引师乃尽,旌旗亘千里。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乙未,以右候卫大将军卫玄为刑部尚书。甲辰,内史令元寿卒。---《隋书》
隋王朝地大物博,有源源不断的物资供给,可是高句丽不行。本来人家那边就是天寒地冻的样子,产量就没有南方高。这么一搞高句丽粮食歉收,国力自然就下降了。
02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就差最后一把火。隋朝的灭亡,加上天下动乱的时间,给了高句丽喘息的机会,但是也没有完全恢复。不久之后他们将迎来一位更加麻烦的对手,那就是唐太宗。
唐太宗天生就是为了打仗而出身的,整个唐朝一大半的国土面积,都是唐太宗给打下来的。所以说唐太宗自然不会放过高句丽这个地方。
六月丙辰,师至安市城。丁巳,高丽别将高延寿、高惠真帅兵十五万来援安市,以拒王师。李勣率兵奋击,上自高峰引军临之,高丽大溃,杀获不可胜纪。延寿等以其众降,因名所幸山为驻跸山,刻石纪功焉。赐天下大酺二日。秋七月,李勣进军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师。---《旧唐书》
即使是天寒地冻的地方,如果不听从自己的招呼,那必须要拿来收拾了。否则天可汗的气质可就受到影响了。
万国来朝的局面刚刚形成,新罗那边就前来报告,说高句丽打算断绝新罗和唐朝的通路。唐太宗得知以后,派人希望高句丽卖点面子,可人家压根就不答应,摆明了就是找抽。
唐太宗派遣徐茂公和张亮分兵两路,带领10万大军北上进攻高句丽。徐茂公厉害,打下了辽东城,斩杀对手一万多人,同时俘虏了一万多人。
- 唐太宗自己也一点都不弱,他与长孙无忌合作,以薛仁贵作为核心力量,大破高句丽大军,斩首两万多人。
- 按照这个趋势走下去,灭亡高句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可是到了9月份,高句丽天气寒冷了,唐军粮食也不够了,所以唐太宗这才选择班师回朝。
- 此后唐太宗用徐茂公的计策,不断袭扰高句丽,也不正面打大规模的战争,就是偷袭他们,使得他们无法集中精力进行耕种,一旦粮食没了,那高句丽可就彻底完蛋了。
所以说在唐太宗时期,高句丽其实已经完全顶不住了。一来战争方面损失惨重,二来农时全部被错过了,使得高句丽国中粮草不足,最终只能走向灭亡。不过他们还能坚持到唐太宗去世,算是不错的了。
03唐高宗再征高句丽,沾了前人的光。唐高宗李治是一个很有福气的皇帝,因为他一直在沾光。掌权的时候沾了父亲李世民的光,后来丢权的时候,又沾了老婆武则天的光。
群臣复进曰:"星孛于东北,此高丽将灭之征。"帝曰:"高丽百姓,即朕之百姓也。既为万国之主,岂可推过于小蕃!"竟不从所请。乙亥,彗星灭。辛巳,西台侍郎杨武卒。秋八月癸酉,至自九成宫。九月癸巳,司空、英国公勣破高丽,拔平壤城,擒其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归。境内尽降,其城一百七十,户六十九万七千,以其地为安东都护府,分置四十二州。---《旧唐书》
唐太宗死了以后,攻打高句丽的事情并没有结束。以徐茂公和薛仁贵为主的将领们,再次发起了对高句丽的进攻。
- 徐茂公带下了高句丽16座城池,高句丽前来夺回城池的时候,又被薛仁贵的人马给阻击了,斩首对方5万多人。
- 此后薛仁贵再次出征,带领3000人马,斩杀高句丽一万多人,攻占了扶余城,40多座城池望风而降。高句丽5万援军前来,被薛仁贵和徐茂公合伙灭了三万多人。
- 各地唐朝军队会师以后,集中大军向前推进,高句丽顽强抵抗之下,依旧无法阻挡唐朝大军。最终高句丽全境选择投降唐王朝。
高句丽在唐高宗李治手里灭亡了,被他分成了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在平壤城这边设立了安东都护府,专门管理这些地方。
从这个时候开始,高句丽这个存在了七百多年的国家,终于在历史上消失不见了。不过这可不是唐高宗李治一代人的努力,而是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时期三代人的努力。
总结:缺少粮草是高句丽的硬伤。从兵力上来说,高句丽其实并不差,全国有60万大军,而且战斗力都很强,这已经是非常强大的了。可是高句丽最后还是灭亡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高句丽缺少粮草。冰天雪地之下,产粮食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可是隋炀帝、唐太宗以及唐高宗这三个时期,高句丽压根就没办法好好在家搞经济。
国家经济垮台以后,士兵们老百姓连活下去的希望都没了,哪里还有保家卫国的想法呢?由此可见,高句丽的灭亡,其实是灭亡在了经济上。
隋炀帝对高句丽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唐太宗后期不断滋扰高句丽,更是严重破坏了对方的生产活动。这双重打击之下,高句丽战斗力不堪一击。这个时候唐高宗吩咐大军北上,自然可以一举荡平高句丽。
参考资料:
《隋书》
《旧唐书》
大隋倾尽国力都没能解决高句丽,大唐是如何摆平它的?
导入语:对隋朝和唐初的帝王来说,高句丽可以说是让他们“一把鼻涕一把泪”了。当然,“一把鼻涕”指的是高句丽的冷,“一把泪”,指的是高句丽不听话,为了征伐它,隋唐五代帝王总共花了70年的时间。百万中华儿女葬身异国他乡。大隋王朝还因此劳民伤财,最终灭亡。它给隋朝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深深的遗憾。
直到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大唐才最终平定了高句丽。这时,距离隋文帝派兵出征高丽(公元598年),已经过去整整70年。
威武的唐军那么,大隋和大唐各是如何征伐高句丽的,大唐是如何摆平高句丽的?我们可以分别来看一下。
大隋征高句丽1、隋文帝征高句丽
说道隋朝征伐高句丽,很多人想到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其实,早在隋文帝时期,隋朝就开始对高句丽的征伐。
因为隋朝要求高句丽臣服,高句丽不听,反倒认为隋朝可以欺负,高句丽王高元多次寇略隋朝边境,给大隋东北造成严重的边患。
于是,在公元598年,隋文帝统一全国之后9年,隋文帝下令30万大军北上征伐高句丽。
明年,元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营州总管韦冲击走之。高祖闻而大怒,命汉王谅为元帅,总水陆讨之,下诏黜其爵位。——《隋书.列传第四十六》但是隋文帝的这次征讨很不顺利,粮食不到位,又遇到水旱灾害,无功而返,且死伤惨重。
2、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大业七年,隋炀帝以高元不尊藩礼,不入朝为由,征发百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辽东。另外来护儿率领军队从海上进攻。但是为了防止将领轻敌冒进,隋炀帝下令三路大军必须互通信息,齐头并进。而且进攻和停止都要先行奏报。更下令只要敌人投降,就不能再进攻。
隋炀帝
这样,高元率领军队与隋军作战。每到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就说要投降。隋朝将领不敢擅自做主,赶忙报告隋炀帝。等到隋炀帝准许投降的时候,高元已经做好守城的准备。于是拒绝投降。隋军被搞得精疲力尽。被迫班师。
大业九年,隋炀帝率领大军亲征高句丽。这次隋炀帝吸取前面两次征伐高句丽的教训,准备了粮草,并且让将领可以便宜行事。隋军正在拼命攻打辽东城的时候,大将杨玄感举兵叛乱。隋炀帝被迫班师回朝。镇压叛乱。
大业十年,隋炀帝第三次征伐高句丽。连年的征伐,隋朝国内叛乱四起。高句丽也民不聊生。于是,高句丽国王高元投降。隋军打了一些胜仗之后班师回朝。
之后,由于高元并没有来朝见隋炀帝,隋炀帝准备再一次征伐高句丽,但是因为国内民变四起,隋朝大厦将倾,不得已作罢。高句丽的问题,只好留给唐朝解决了。
大唐平定高句丽唐朝平定高句丽的战争,也是非常曲折,经历了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代人。
1.唐太宗征高句丽
唐朝太宗时期,高句丽大将盖苏文杀害国王高建文,还不听太宗劝告,多次侵扰相邻的新罗王国。于是太宗皇帝于贞观十七年下令征伐高句丽。这次征伐也是兵分三路。常何从水路进攻,大将李绩进攻辽东,李世民亲自率领军队支援。
十九年,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领将军常何等率江、淮、岭、硖劲卒四万,战船五百艘,自莱州汎海趋平壤。又以特进英国公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为副,领将军张士贵等率步骑六万趋辽东。两军合势,太宗亲御六军以会之。——《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不同于隋朝兴师动众,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大军,连同援军,不过十四万。
唐太宗剧照
这次征伐,取得极大战果。缴获无数。杀高句丽士卒十多万。征战几个月之后,因为辽东的仓库粮食即将耗尽,所以从容的班师回朝。
之后,唐太宗听从大臣的意见,多次派遣奇兵袭扰高句丽,使其疲于奔命。民生凋敝。
唐太宗二十二年,他还想着亲征高丽,但是却不幸病死。只好将使命留给儿子李治。
2、唐高宗平定高句丽
唐高宗初期,高句丽依然邑唐朝为敌。多次联合百济和靺鞨进攻新罗。
唐高宗命令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军击高句丽。大唐名将苏定方、薛仁贵、刘仁轨、程名振等人多次率领军队大败高句丽。
660年,一向与高句丽狼狈为奸的百济被大唐和新罗联军消灭。大唐获得了进攻高句丽的后方基地。
668年,高宗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汇同薛仁贵、刘仁轨、庞同善、契苾何力等将领,共同合击高句丽。包围平壤城。包围一个多月后,攻入平壤城。高句丽最终被平定。
剖其地为都督府者九,州四十二,县百。复置安东都护府,擢酋豪有功者授都督、刺史、令,与华官参治。仁贵为都护,总兵镇之。是岁郊祭,以高丽平,谢成于天。——《新唐书》唐平定高句丽的策略隋花百万大军都不能平定高句丽,唐为什么能够平定呢高句丽呢?原因在于唐平定高句丽的策略相当高明。
大唐军队
一、稳定后方
隋朝征伐高句丽之时,局势并不稳定。南方统一不久,民心未附。北部突厥未灭,成为北方强大的祸患。牵制隋朝不少兵力。西部吐谷浑也方兴未艾。这个时候征伐高句丽,并不能集中精力。
大唐建立之后,用了十年十年,一统天下。629年,灭东突厥。634年,灭吐谷浑。大唐的主要敌人,仅仅剩下东部的高句丽和已经被严重削弱的西突厥。这时候对付高句丽得心应手多了。
二、充足准备
与隋朝大军多次缺乏军粮不同。大唐为征伐高句丽很少缺乏军粮。最不济的也是因为军粮即将用尽而从容撤走。从来没有发生军粮不继的情形。因为在出征之前,大唐都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于是北输粟营州,东储粟古大人城。只恐劳于转饷,故驱牛羊以饲军。辽州粟尚十万斛,士取不能尽。——《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当然,这也是拜大隋王朝开通了大运河,使得粮食的运输能力大大提高了。
三、精兵强将
与隋朝每次出兵动则三十万,上百万还经常打败仗不同,征服高句丽的唐军很少超过十五万。但是基本上每一次都能打胜仗。因为兵在精不在多。隋军虽然多,但很多都是老百姓。唐军人数少,但是很多是精悍的骑兵。在朝鲜半岛北部崇山峻岭,又相对狭小的地方,摆下百万大军明显不合适。步骑海三军结合则能够发挥最大效力。
另外,隋军败仗频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将领太菜了。
比如宇文术率领大军出击,尽然随军带了能用百日的粮草,还带着排甲、枪槊以及衣资、戎具、火幕,太沉重以致于难以负荷。又下命令说:“凡是遗弃粮草的,都要斩首”。这下可好,各个都怕的要命,赶紧挖坑埋了粮草。结果行军到半路,粮草没了。士兵不得不空着肚子打仗。又中了高句丽军队的诈降之计,被打的大败。
而大唐军队出击,除了皇帝李世民是个打仗的行家里手之外,苏定方,徐世绩,刘仁轨、薛万彻、程元振、薛仁贵,个个都是久经沙场的悍勇之将。个个都是不好惹的角色。
四、联合盟友
与大隋每一次出兵都可能是单打独斗不一样,大唐每一次出兵高句丽,基本都是与其盟友一起出兵的。在唐朝攻打高句丽时,大唐的盟友有哪一些呢?
有新罗、契丹,南部靺鞨等等。特别同在朝鲜半岛的新罗,多次出兵,协助大唐。
帝伐高丽,悉发酋长与奚首领从军。帝还,过营州,尽召其长窟哥及老人,差赐缯采,以窟哥为左武卫将军。——《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四》十七年,为高丽、百济所攻,使者来乞师,亦会帝亲伐高丽,诏率兵以披虏势。善德使兵五万入高丽南鄙,拔水口城以闻。——《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五》五、剪断羽翼
高句丽对隋唐两朝,时附时叛。除了自身拥有一定的实力外。还自以为拥有强大的外援。
威武的唐军
高句丽的外援主要有突厥、北部靺鞨,百济、日本等国家。
而在高句丽灭亡之前,这些势力一一被唐朝灭亡或者大败。高句丽形同孤家寡人。
630年,东突厥被消灭。西突厥与高句丽相隔万里,且处在大唐兵锋威胁之下,无法支援高句丽。
647年,高句丽与北部靺鞨联军被大唐大败,北部靺鞨数千人被斩杀。
660年,大唐派遣军队征服百济。在白江口,大唐与新罗联军大败日本海军。斩杀日军数千人。日本海军被重创。
六、妙计疲敌
太宗亲征高句丽之后,班师回朝,准备再次征讨。这个时候,有一位大臣向太宗进言,派轻骑兵袭扰高句丽,不让他休养生息。太宗听从其建议,多次派遣骑兵袭扰高句丽,每一次高句丽都兴师动众,损兵折将。
七、运用先进武器。
什么样的先进武器呢?主要是:大船和火箭(带火的箭)、抛石机。
隋军进攻高句丽多次受阻,最主要的是被高句丽占领的辽东城墙坚固。因此隋炀帝在第二次征伐高句丽的时候甚至想修一跳道路直通辽东城楼。又命令军士造出八层的,高于城墙的楼车,人站在楼车上射箭。
有鉴于此,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时候,带了大量的抛石机。这可让高句丽的军队尝到不少苦头。
勣列抛车,飞大石过三百步,所当辄溃,虏积木为楼,结絙罔,不能拒。以冲车撞陴屋,碎之。——《新唐书.列传一百四十五》而大船,最主要是用来运输粮食与军队。当然,也用来对付白江口的日本海军。
日本海军的小木船根本不是坚固灵活的大唐船队的对手。大唐船队还装备另一种武器——火箭和连弩。在大唐海军的不间断的“火箭”射击之下,日本溃不成军。大败而归。,高句丽,因此成了孤家寡人。
结束语: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唐能战胜高句丽而又不伤筋动骨,是其伐谋与攻交并用的结果。高句丽的平定,为大唐的全面盛世赢得一个稳定的东部环境!大隋倾尽国力都没能解决高句丽,大唐是如何摆平它的?
__高句丽,按照今天的地理版图,大致就是北朝鲜大一点的范围。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与其他王子不和,离家出逃,到卒本扶余,东征西跑开疆拓土慢慢建立了高句丽,公元668年灭亡,前后700多年的历史,其中大多数时间与南朝鲜的百济、新罗形成朝鲜半岛的三国鼎立。
__高句丽自建国起,不是打别人,就是被别人打。打扶余,打百济,打新罗,打内地中央政权。589年,隋灭陈,内地大统一,598年,高句丽先发制人攻辽西,高句丽与隋开战。隋文帝杨坚比较有作为,奈何命短,统一大业刚有点样子,一命呜呼,继位的儿子就是隋炀帝杨广,杨广好大喜功,智力差点意思,堂堂天朝大国之主,岂能容忍小国挑衅,于是御驾亲征,因指挥错误,损失惨重,前线还没稳住,国内开始农民起义,赶紧回家灭火。第一次不行,第二年隋炀帝第二次东征,大战未起,杨玄感叛乱,只好退兵。第三年,隋炀帝重整旗鼓第三次发动战争,战争刚开打,高句丽国王遣使请降,隋炀帝班师还朝,还没回到家,高句丽就反悔了。这就是有名的“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然后,国内不断起义,没过5年,隋就被灭了。
__隋亡后,高句丽已经很膨胀了,百济、新罗被欺负的苦不堪言。当大唐来临时,新罗率先来大哥这告状,痛斥无良高句丽抢地盘、要好处,欺负人。大哥发话让高句丽老实点,无奈高句丽不鸟这一套。堂堂天朝大国之主,岂能容忍小国挑衅,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御驾亲征,打了大半年,没有打下来,班师还朝。唐太宗回朝后,有大臣建议,对高句丽这样的顽固小坏蛋不能也没必要规模战,应该派偏师不断进袭骚扰,使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自己会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纳了这一建议。从此唐军对高句丽隔三差五发动一次骚扰性攻击,有记载的647年,647年, 655年, 658年, 660年,每次万把人,打一打停一停,高句丽苦不堪言,终于,公元666年,大唐发动全面进攻,联合新罗前后夹击,第二年,高句丽灭亡。
__比较而言,大唐取胜的原因,一是国内稳定,大后方有保障。而是战略战术方针,对一个统治多年的政权下手,不能着急,要先让先对方自己内忧外患。
大隋倾尽国力都没能解决高句丽,大唐是如何摆平它的?
从唐太宗到高宗,23年的长期征战最终灭亡高句丽。但是长期战争道路坎坷,唐太宗亲征失败后,唐王朝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战争策略才最终赢得胜利。
一、借住袭扰战,不断削弱对方国力
可以说,高句丽的军队战力也是值得称赞的,在战争前期战略得当,能够抵挡住唐军的大军进攻。后来,唐王朝改用袭扰战,主要目的就是减轻后勤补给的困难,与此同时袭扰战也给高句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从唐太宗亲征以来,辽东半岛的高句丽领土一直都是主战场,袭扰战进一步给辽东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破坏,唐军正在一步步削弱高句丽的国力。
二、南北夹击,开辟第二战场
就在高句丽疲于应付唐军袭扰战的同时,唐军为了响应新罗的求救,派出海军跨海出征,控制了百济,一举让唐军在朝鲜半岛南部拥有了广阔的军事基地,从而与新罗协同对高句丽作战,开辟了第二战场,实现了对高句丽的南北夹击,从此灭亡高句丽只是时间问题了。
唐王朝在强大国力的支撑下,能够有长期作战的各种准备,正确的军事战略,最终才能赢得灭亡高句丽的战争。大隋倾尽国力都没能解决高句丽,大唐是如何摆平它的?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唐朝与高丽之间的战争,和隋朝有许多相似之处。隋朝隋文帝一征高丽,隋炀帝三征高丽,父子轮流上阵,到最后依然没有解决这个边患问题,反而间接造就了隋朝的灭亡。
唐朝对高丽的战争也是集中在太宗和高宗的父子两朝。太宗朝三征高丽,高宗朝也是三征高丽,前后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时间才将高丽平定,将其纳入唐朝的版图。而这其中的道路,也是曲折异常。
唐太宗对于高丽的作战是从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的时候被提上日程的,此时唐王朝北部和西北边境的主要隐患已经基本被清除,只剩下日渐衰微的薛延陀还在与唐王朝做着最后的抵抗。
公元645年,唐太宗发兵亲征高丽,水陆两军齐发,由于事先对高丽的情况不甚了解再加上唐太宗的御驾亲征多多少少掣肘了战局的纵深,经过数月奋战一直到农历九月仍然不能攻下高丽。而此时辽东地区已经天寒地冻,不适宜作战,于是唐太宗便班师回朝。虽然这次没有平定高丽,但在战争中夺城十余座,得户近七万,也算不枉此战。
随后,太宗又分别于公元647年、648年两次发动对高丽的作战,但这两次的进攻都是小规模的试探性的进攻,并没有对高丽产生致命威胁,也正是根据这两次进攻得到的回馈,唐太宗决定于贞观二十三年进攻高丽欲一举灭之,然天不佑人,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三年去世,平定高丽的作战任务落到了他儿子唐高宗的身上。
高宗即位后,公元655年高丽入侵新罗,新罗国王向唐朝求援,唐高宗遂发兵援助,但这次进攻并不在唐王朝的计划内,所以在取得了几次小胜逼停了高丽对新罗的侵略后,唐军便撤出战斗。
公元660年,还是同样的原因,唐王朝为援兵新罗,命苏定方率十万大军征战高丽,这一次作战准备上比较充分,苏定方率军一路攻城略地长驱直入,一直打到高丽的都城平壤,将平壤围困达数月之久,但尽管如此还是没能将平壤攻下,于是无奈之下撤军。但这次唐军把夹在高丽和新罗之间的百济灭掉了,在高丽的后方构建了一个根据地,为以后的进攻提前挖好了战壕。
公元666年,高丽的最高摄政者盖苏文去世,引发了儿子们的争权之争,继而引发了国内大乱动。在这种情势下,高宗于当年六月派契必何力、庞同善两路大军进攻高丽,于十二月命李勣增兵,继发高丽。
公元668年九月,李勣率军攻破平壤,高丽覆灭。
大隋倾尽国力都没能解决高句丽,大唐是如何摆平它的?
高句丽,亦作“高句骊”、“句丽”、“句骊”,又叫高氏高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的三国时代。
公元589年,隋朝消灭了南陈,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国。周边国家尊之为宗主国。然而,高句丽对隋王朝采取的是阳奉阴违策略,表面顺从,暗中较劲。更为严重的是,公元598年,高句丽竟然对我东北大片土地,有了攫取的野心,不宣而战地进攻辽西地区。这是隋朝与高句丽的第一次战争。
正当隋文帝准备举兵征讨时,高句丽王玩了个两面派手法,勿忙上表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把自己骂得臭狗屎不如。文帝杨坚心一软,放了一马,没再追究。事实上,表面装怂的高句丽王,并没有停止入侵的脚步,四处联结反隋势力,拉拢西北部的突厥人,对我隋朝疆土馋涎欲滴。
隋炀帝杨广接班以后,朝廷各部汇集了各路情报,确认高句丽王的狼子野心不死,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决定教训一下这个不安分的小邻居。公元612年,隋的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上攻打高句丽,一路破城四五十余座,但自身损失也不小。第二年,隋炀帝率军亲征,却因负责粮草的将领杨玄感反叛作乱,导致此次征讨胎死腹中。第三年,杨广再次御驾亲征,这次比较顺利,给高句丽以沉重打击,令其元气大伤。高句丽王一时惊慌失措,连忙派遣使臣来请降谢罪,并交还了叛逃的隋将斛斯政。隋炀帝点头答应,率部班师回朝。
其实,北方高句丽的隐患,并未完全消除,这一点隋王朝君臣人人心知肚明。隋炀帝本打算再给高句丽点颜色看看,彻底让这个邻居老实安静下来。不巧的是,中原内乱加剧,国内矛盾爆发,他根本腾不出手来,教训高句丽的计划遂告流产。
但不管怎样,隋对高句丽的几次讨伐,还是起到了作用。大大消弱了高句丽的国力,扼制了其猖狂滋事的势头,阻止了其觊觎中原王朝疆土的邪念。遗憾的是,很快——公元618年——好大喜功的隋炀帝自己,政权先行崩塌了。
唐初贞观末期,东突厥基本被消灭了,四夷威服,然而在李世民眼里,高句丽仍是一个心腹之患,随时危及大唐的国家安全。他决定要接替隋炀帝,狠狠地收拾一下高句丽,“为中国报子弟之仇”。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派遣使者到长安,状告位居半岛西南的邻居百济,非法攻占了它们四十余座城池,同时提醒唐太宗,称百济密谋与高句丽联手,企图断绝唐朝的海上通道。唐太宗李世民先礼后兵,他派人前往高句丽,劝说其停止侵略新罗的战事,结果,竟然遭到高句丽当权者的一口回绝。太宗震怒了,当下决定,发兵东征高句丽。
公元644年冬,唐太宗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丽。翌年二月,李世民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今属大连金州区);李绩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今属辽阳市),歼敌伤敌两万余人。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今属辽宁海城东)。高句丽北部军都督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军打得一败涂地,残存者悉数归降。消息传到其国内,高句丽全国恐慌。
公元647年,太宗命牛进达和李绩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丽,高句丽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648年,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于泊灼城(今属辽宁丹东)大败高丽军;655年,因高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攻击高丽;658年,程名振攻克高丽赤烽镇(约在今辽宁海城境),斩首3000级;659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属辽宁辽阳),大败高丽军。公元660年,唐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更是将最后消灭高句丽提上了日程。公元666年,高句丽内乱,泉盖苏文死后,世子男生代为莫离支(相当于丞相),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唐。唐高宗借此机会,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公元668年春夏,各路唐军推进至鸭绿江畔,高句丽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亡国。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曾对左右大臣讲:“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不遗后世忧”,正是隋唐两朝相继征伐高句丽的根本原因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讲,没有制服高句丽的战争,就不会有后来的万邦归顺、大唐盛世。历史反复告诫我们,团结才是复兴的力量所在。
最后杨广征伐高句丽是是有多方原因:用科举和武力来削弱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攻击隋国在东北的潜在威胁。炫耀“开皇盛世”以来的武力,彰显自己的武力和国力,威震某些不臣之心的人或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