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能说说是曹丕和曹植哪个更有才,什么又是才,伎俩是才吗?
用大师李敖在北大演讲时的一句话来说:政治都是暂时的,文化才是永久的。这或许就是曹丕和曹植之间的不同。
不可否认,曹丕在权术方面完胜曹植,毕竟他最终取得了继承人的大位,在位期间也能够将曹魏集团给稳住。虽然不能说文韬武略,至少是保住了父亲留下的基业。
可是曹丕给后人却没有留下什么宝贵的遗产,反倒是曹植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几乎成了南北朝、唐宋时代文坛上的典范。
很多人学习曹植写文章,骈文写的最好的,大家认为是王勃,其实从王勃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曹植的影子,至今读来仍旧朗朗上口,这就是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01有人说曹丕也有文采,可惜只配捧曹植的脚底板。为了彰显曹丕个人的魅力,不少史学家甚至将曹丕和文采之间,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沟通,以此来证明,曹丕也是有文采的。
小弟不才,也曾经抱着好奇的心态,去捧读了几篇曹丕的诗词,这尼玛,这跟乾隆写的诗词有什么差别吗?写的倒是不少,却没有哪一句是可以流芳千古的。
不少人说,他的那首《燕歌行》开创了七言诗的一个时代,全篇都押韵,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伟大事业啊!后世人都是这么跟他学的。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燕歌行》
有根据吗?后世的七言诗都是一韵到底的吗?很显然,后世的七律如果真的一韵到底的话,那只能证明这首诗算是废了。
不可否认的是,曹丕的确有些才华,毕竟他老爸曹操那么有才,在他的教育之下,要想承袭王位,没点才华是不可能的。
但是曹丕是真的不能拿来跟曹操和曹植相比,为了强行凑一个三曹的美名,就把曹丕拉来跟曹操、曹植相提并论,这算不算是文化界的一种捧杀?
曹丕表示,我真的不是很重视文化水平,与之相比,我更加喜欢治国、打仗,这才是我的专长。
这的确才是人家曹丕的专长,曹丕也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文化水平有多高,可以和曹植相提并论,这完全就是后人强行给他们凑在一起的。
02曹丕深谙权谋,曹植不及其兄之万一。曹丕在文化上,是真的比不上曹植的,也跟曹操无法相提并论。所谓三曹,绝对是当时或者后世的人强行加在他们身上的,只是为了凑一个美名罢了。
- 不过曹丕在权谋之术上,却可以完胜曹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当然如果你觉得善于耍弄权谋,在你的三观里也是有才的一种标准的话,那么曹丕的确很有才华。
- 曹丕的兄长曹昂,在曹操嫖张绣婶娘的时候,被张绣的叛军给宰了。从此曹丕就成了曹操的长子,后来因为这件事曹操的原配夫人丁夫人一怒之下与曹操离婚,从而曹丕的生母卞夫人便转正了。
- 卞夫人转正以后,曹丕就从庶长子一跃之间,成为了嫡长子。这一身份的转变,对曹丕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因为两汉时期,嫡子和庶子的身份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推恩令之前,嫡子继承王位,而庶子只能给嫡子打杂,可见地位差距之大。
曹丕终于有了争夺继承权的资格,所以他联络上了司马懿、陈群、吴质和朱铄。这其中,司马懿是丞相长史,也就是曹操身边的红人。
陈群是魏国的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属于曹魏集团的核心成员。吴质阴谋诡计非常多,为曹丕夺取王位出谋划策。朱铄也是曹丕的重要智囊之一,后来成为了曹丕的亲兵队长。
由此可见曹丕在三个方面都下了功夫,一个是曹操身边,一个是魏国内部,一个是自己的智囊团。这样一来可以得到第一手消息,智囊帮忙分析,从而在魏国国内部署造势等等。
而曹植呢?因为才华出众,所以对这些权谋之术,根本就是不屑一顾。对自己夺嫡的前途丝毫没有部署,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斗得过曹丕呢?
03曹植的文采真的太棒了,读他的文章那就是享受。
- 才高八斗: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曾经说过,天下才共10斗,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谢灵运是什么人?李白是他的小迷弟,李白诗里面的脚著谢公屐,也就是穿着谢灵运的拖鞋,由此可见李白对谢灵运的生活以及思想境界,那是无比崇拜的。
不敢说谢灵运比李白优秀,至少是李白认可的大才子。而谢灵运认为自己的才华,跟曹植完全不能比,由此可见曹植是多么优秀了。
所谓才高八斗,其实就是从这个典故里来的。那么曹植的文采到底有多高呢?其实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就能看得出来。
- 七步成诗:
曹丕夺取王位后,要杀掉曹植的时候,逼迫曹植七步成诗,不许提兄弟二字,结果曹植走了七步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其实这首诗有很多版本,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版本。他把兄弟之情描绘成萁煎其豆的惨烈场景,最终感动了曹丕,救了自己一命。
- 洛神赋:
传说曹植对自己的嫂嫂甄宓倾慕已久,天下人似乎都知道。而曹植偏偏不在乎,他为了表达自己对甄宓的感情,甚至写下了一篇《洛神赋》,其中名句太多: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去看看,曹植的诗词文章,的确是天下一绝。可以说后世受到曹操、曹植所影响的文人,不计其数,而曹丕只能靠边站了。
总结:政治和文化,到底谁才是永久的呢?
不少人说政治可以解决当下的问题,的确是这样。曹植就算再优秀,他也差点被自己的哥哥曹丕给杀掉,人生一直掌握在别人手里。
可是这能说明政治才能比文化才能更加优秀吗?我觉得不能。我们现在可以读史记,了解千百年前的人类故事,却再也看不到汉武帝挥斥方遒的英武。
我们现在能读曹植的诗词文章,却不能感受曹丕的雷厉风行。我们现在可以读李煜的亡国仇怨,却看不到赵光义当年对他的残忍。
文化不是为一个时代而服务的,它所面向的,是世世代代的人类。而政治真的只是一时的,每个人的权谋,哪里能够永久留存后世呢?
有谁能说说是曹丕和曹植哪个更有才,什么又是才,伎俩是才吗?
曹丕、曹植都是曹操的儿子并且都很有出息,曹丕的军事才能弱于曹操但是强于曹植,且强于心计,曹植是当时文坛的代表,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但是此人放荡不羁,不拘小节,在世子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曹丕是魏国君主、文学家、曹操次子,曹操死后,继位为丞相、魏王。当年十月,迫汉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迁至洛阳。在位七年。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与西汉用宦者充任中书不同。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在他统治之初,三公希预朝政。废除东汉以来灾异归过三公的旧习。鉴于东汉母后干政和外戚之祸,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控制藩王极严,子弟皆“不闻邦国之政”;所封王国,土地荒瘠,人口寡少,军事力量极弱,并专设官吏对他们进行监督,目的是防帝位争夺。为防统治秩序混乱,下诏敢有沿袭东汉旧习,子弟为父兄私复仇者,皆族诛;还规定除谋反大逆之外,敢行诬告,“以其罪罪之”。他又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力图把用人权从大族名士手中收归朝廷。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魏国统治。他曾三次亲自统军伐吴,因条件不成熟,皆无功而还。
曹植曹操第四子,他是建安时期最杰出、最有代表性,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位文学家,是当时文坛的主要领袖之一,留下了好多的文学作品。曹植也想建功立业但是曹丕和曹睿在位时一直没有给他施展才能的机会,最会郁闷而死。
所以以当时的魏国所处三国乱世的环境,曹丕比曹植更适合继承王位。生于帝王之家当然以谁能带领国家更好的发展为才。
有谁能说说是曹丕和曹植哪个更有才,什么又是才,伎俩是才吗?
不会耍伎俩咋能当皇帝?不会个两面三刀,不玩个帝王权术,不修个心狠手辣,能登王位?这可都是帝王的基本功啊!但论文字功夫,曹植有才,这得承认,但干正事,还是曹丕厉害。
得罪文人,一般会落千古骂名,曹丕就吃了这亏。
本来就是两人争夺大位,无所谓谁对谁错,可唯独曹丕落得残害手足之名。 曹丕确实有些冤。平心而论,曹丕也就是有点猜忌心,还算不上大,比他爹曹操差远了,曹操是出了名的“谁都不信”,华佗都给杀了。
曹丕这方面应该算是有进步。但还明显不够。更倒霉的是,他居然让曹植七步作诗,一下子掉坑里了,曹植弄了个“煮豆燃豆萁”。把残害手足的帽子,硬生生扣在曹丕头了,自己也顺便装了一回可怜。
政治斗争是残酷的,泯灭人性的。我们评判一个政治家也只能从他的从政绩看,我们对唐太宗李世民基本是肯定的,但他也把大哥和侄子全杀了。我们对曹丕也不能苛刻。
幸好曹操没让曹植上位。从政要务实,写诗要神思天马行空,完全不是一路啊。曹植当魏王,历史恐怕要重写一遍。
有谁能说说是曹丕和曹植哪个更有才,什么又是才,伎俩是才吗?
我认为曹植的才能并不比曹丕差,在很多人看来曹植只是会写诗,而曹丕则是文武全才。曹丕的诗词是不如曹植。曹丕曾以甘蔗跟一位将军比武且胜了,这是证明曹丕会武功。所以曹操选择曹丕,这是不对的。因为曹植同样是文武全才,只是因为其诗词太过于光芒遮住了其武才。公元219年八月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所部三万余人全军覆没。曹操急召曹植率军援救襄樊。三国志: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曹仁),呼有所敕戒。如果曹植没有军事才能,曹操会让曹植率军去救援吗?曹植最终没有去成,原因是他喝醉了不能起来。曹操后悔,于是罢免了曹植的职务。据魏氏春秋记载曹植喝醉是因为曹丕故意把他灌酒。可见曹丕也是不择手段。魏氏春秋曰:植将行,太子饮焉,偪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在很多人的观点里曹植的才能只是限于诗词歌赋,这是不对的。曹操是选太子,不是选诗人。曹操岂能只是因为曹植的诗词歌赋写的好就属意他。曹植也是多次随着曹操南征北战。看到行军用兵的策略变化,可以说是神妙了,所以说战争不能预言,临敌要根据形势采取相应的变化。三国志: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故兵者不可豫言,临难而制变者也。在曹操立太子之前,大臣结党分别支持曹丕、植。曹操函令密问众臣意见。当时崔琰公开回答说:“我知道《春秋》有长子当立的大义,并且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明,应当承继大统。崔琰将用死来坚守这个原则。”曹操虽然感叹崔琰公正,因为曹植是崔琰侄女婿。但曹操还是对崔琰的行为不满,因为大家都密答而你崔琰公开答。三国志: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
毛玠的做法是密谏:“近来袁绍因为嫡子庶子不分,导致家破国亡。废立太子是件大事,废长子而另立,可不是我所愿意听到的消息。”曹操后来曾单独询问贾诩,当时贾诩并不回答。曹操说:“和您说话却不回答,为什么?”贾诩说:“属下正好在琢磨事情,所以没有回答。”太祖又问:“琢磨什为呢?”贾诩说:“琢磨袁本初父子、刘景升父子。”曹操因此大笑,也明白贾诩的意思是要立长。因为袁绍、刘表都废长立幼,终至亡。三国志: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虽然毛玠、贾诩等人都拿袁绍、刘表的事来劝曹操立曹丕,曹操也知道袁刘是前车之鉴。但曹操始终是太宠爱曹植,而且认为曹植比曹丕强。再者曹植一党也是不容小觑,他们的意见也不容勿视。 曹植一党主要是丁仪、丁廙、杨修等人。曹操跟丁仪的父亲丁冲从小关系就非常好,丁冲也是力劝迎奉汉献帝。曹操听说丁仪是令士,即才学美盛之士。虽然没有见过,但还是决定女儿嫁给丁仪。(三国中同样称为令士的有刘巴、庞统、马良等人)曹丕从中作梗对曹操讲丁仪眼睛有问题,还不如嫁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懋,这样亲上加亲更合适。后来曹操见了丁仪一番谈论后,认为其才能出众。曹操后悔没有嫁女,对别人讲:丁仪的确是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就算是两只眼睛都瞎了,我也要把女儿嫁给他,何况只是眼睛有点小,唉,都是曹丕坏了我的大事呀!魏略:寻辟仪为掾,到与论议,嘉其才朗,曰:“丁掾,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是吾儿误我。”
丁仪因此加上心向曹植,并数次对曹操称选曹植。其弟丁廙也多次劝说曹操立曹植,曹操也表示赞同。魏略:太祖既有意欲立植,而仪又共赞之。太祖深纳之。支持立曹丕的崔琰自杀,毛玠获罪,丁仪在背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曹操虽然非常喜欢曹植,但也确定顾虑袁绍、刘表的前车之鉴。曹操认为曹植是他众多儿子中最出众,是最可能成就大业。曹操的这番话自然是说明曹植远比曹丕要强。魏武故事载令曰:"始者谓子建(曹植),儿中最可定大事。” 但是曹植问题在于任性行事,不掩饰自己,饮酒没有节制。可能是受丁仪他们的影响,丁仪的父亲因喝酒而死,丁仪也是好酒。而曹丕使用权术来对待曹操,又掩饰自己,曹操身边的宫人也替曹丕说话,所以终于定下曹丕为太子。曹操身边的宫人应该收受了曹丕的贿赂。三国志: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曹操最终决定选择曹还源于一件事,就是曹植私开司马门事件。公元217曹植有一次乘车在驰道上行驶,私自打开司马门出来。曹操大怒,处死了公车令。因此曹操开始对曹植失望,对其宠爱不再像从前般。三国志:而植宠日衰。曹操为此下令:一开始我认为子建是儿子中最可定大事。从他私自外出,打开司马门到金门,令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孩子了。诸侯之长史及部下官吏,知道我出来就率领诸侯行意吗?从曹植私开司马门来,我再也不相信诸侯的。恐怕我刚才出去,便又私自外出,所以摄将去。不能总是让我【你】以谁为心腹的!从曹操这段话可知道,曹植的这个行为,一旦其他人效仿趁曹操外出,就私自外出。要知道当时一些忠于汉室的人无时无刻在想除掉曹操。公元218年公元218年吉本、耿纪、韦晃、金祎、吉邈、吉穆等人起事攻打许昌丞相府营。公元219年魏讽、刘伟、张泉、王粲的两个儿子、宋忠的儿子等人密谋在曹操的大本营邺城起事。魏武故事载令曰:"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从子建私开司马门来,吾都不复信诸侯也。恐吾適出,便复私出,故摄将行。不可恒使吾【尔】以谁为心腹也!"
曹操立曹丕为太子后,怕其压不住,开始打压曹植。曹操赐死曹植妻子崔氏,以罪诛杨脩(杨修)。三国志: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脩。曹操也想治丁仪的罪,本来是想让其自杀。但丁仪并不愿意自杀,曹操没有逼迫也许是看在其父丁冲跟他的关系。魏略:及太子立,欲治仪罪,转仪(丁仪)为右刺奸掾,欲仪(丁仪)自裁而仪(丁仪)不能。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危,急召驻守长安曹彰。还没有到洛阳曹操就去世了。曹操召曹彰也许是为了政权交接的稳固。历来政权交接时都容易发生动乱。但又为何不召跟曹丕亲近的人。曹彰到了洛阳后问曹植:先王召我来洛阳,是想立你储君。也就是说曹彰认为父亲召他到洛阳,是为了让他带兵拥护曹植为太子。也许是曹彰自己有这个意思。曹植知道曹彰想法立马拒绝讲:不能这样做。难道你没看见袁氏兄弟是怎么败亡的了。如果换了曹丕也许就接受了,曹植在大义面前还是有分寸的。魏略曰:彰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曹操因曹昂战死、曹冲病死、曹植失行,加上曹丕善于伪装等原因,只能选择曹丕。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继承魏王爵位并兼任丞相。公元220年十月称帝,公元226年五月去世。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年时间。但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吏治等方面都是有作为的。陈寿对曹丕的评价,我认为是精准的。三国志: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陈寿意思是说曹丕天资聪颖,文采不凡,下笔成章,博闻强记,才艺双全。如果再具备博大的气度,修养公平的德行,追求远大的抱负,心存弘伟的仁德之心,那么与古代的贤君相比,也差不多了。就是说陈寿认为曹丕缺少度量、德行、远大抱负、仁德之心等。也可以说陈寿认为曹丕不是贤君。 陈寿会如此评价,是因为自曹操去世曹丕开始不再伪装自己了,对于支持曹植的人和昔日有怨的人睚眦必报。
公元220年曹丕一继承王位就立马诛杀丁仪、丁廙及其家族男人。三国志: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公元222年曹丕巡视南阳宛城,因为街上没有足够的声势迎接圣驾,曹丕大怒,便把南阳太守杨俊收监下狱。当时司马懿、王象、荀纬等人都为杨俊求情,头叩血流,曹丕还是不肯放过。杨俊于是自杀身亡。众人都为他的死感到冤屈和悲痛。因为在立储之争时,曹操曾密问众臣该立谁。杨俊虽然支持曹丕,但因为他把曹植夸的太好,曹丕因此便忌恨在心。三国志:太祖適嗣未定,密访群司。俊虽并论文帝、临菑(曹植)才分所长,不適有所据当,然称临菑(曹植)犹美,文帝常以恨之。荀彧儿子荀惲因为跟曹植交好,曹丕因此怀恨在心。也许是因为荀惲早世,不然曹丕也会秋后算账。三国志:文帝深恨惲。 曹丕不像曹操时控制自己了,频繁游猎。鲍勋立马上奏劝谏,并指责曹丕在先帝丧期游猎。曹丕大怒当场毁掉奏表并处罚鲍勋。而当亲信劝谏还能忍下,辛毗也曾劝谏不要游猎。曹丕也并没有处罚,只是减少了次数。三国志:尝从帝射雉,帝曰:"射雉乐哉!"毗曰:"於陛下甚乐,而於群下甚苦。"帝默然,后遂为之稀出。为何曹丕对待辛毗等鲍勋不同的做法,那是因为昔日有怨。鲍勋在担任太子中庶子,曹丕郭夫人的弟弟盗窃官布,按法应该行死刑。曹丕多次写亲笔信请求高抬贵手,鲍勋不敢枉法。三国志:勋不敢擅纵,具列上。后来陈留太守孙邕从侧路而不走大路去见鲍勋,被军营令史刘曜发见并检举他违反军令。鲍勋认为壕堑营垒还没建成,调解了这件事情,没有举报。曹丕于是下诏逮捕交给廷尉。廷尉依法议决:剃发戴枷作劳役五年。三官驳回:依照律条罚交金子二斤。曹丕大怒说:“鲍勋没有活的资格了,但你们竟敢宽纵他!逮捕三官以下人员交付刺奸官,让你们十鼠同穴,一网打尽。”三官依据魏国法律而判罪,曹丕却把他们和鲍勋一起处置。可想像到曹丕对鲍勋的怨恨有多么深。当时钟繇、华歆、陈群、辛毗、卫臻、高柔等重巨联名表奏为鲍勋求情,请求曹丕看在鲍勋的父亲鲍信在先帝时有功劳,赦免鲍勋的罪过。曹丕不许可,于是杀了鲍勋。当年曹操能得到兖州之地鲍信的功劳很大。 所以陈寿才说曹丕缺少度量、德行、远大抱负、仁德之心等,不能成为贤君。
公元221年曹丕还想处置曹植,因母亲的原因贬其为侯。曹丕下诏讲:曹植是同母的弟弟。整个天下没有什么事是我所不能容忍的,何况曹植。因为是骨肉亲人,所以不诛而贬。曹丕要是真能容天下就不会诛丁仪兄弟、杨俊、鲍勋等人了。魏书载诏曰:"植,朕之同母弟。朕於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曹植去世后曹叡下令销毁黄初年间收集保存在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和大鸿胪的曹植罪状。可见曹丕对曹植这个亲兄弟怨恨之深。如果曹操九泉之下得知道曹丕的行为,也许会后悔当初的选择。但是曹操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曹植太过于任性枉为。如果曹操统已经一天下,也许会选择曹植。因为天下未平,西有刘备东有孙权。太顾虑于袁、刘废长立幼的前车之鉴。 曹植在曹操时代并没有什么突出表现。曹丕时代不杀他就不错了,也不可能用他。所以曹植一直郁郁寡欢,叹已才不能用。三国志: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
在曹叡时代时,曹植动了心思。曹植数次向曹叡上疏进言,其疏都是关于治国安邦、治军、平天下等内容,还请求让他做大将军的部下伐蜀征吴,即使身首分别留于蜀吴也在所不惜。曹叡每次都回应,也实行曹植的建议。三国志:已敕有司,如王所诉。曹植经常想单独见曹叡,讨论军国大事,以期望曹叡能用他,但始终不用。曹植只能绝望,不久去世。三国志: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魏明帝曹叡是明主,能用曹植的建议,可见曹植才能也是不差的。曹植四十一岁就病死了,跟他长年不得志是有很大关系的。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曹操如果立曹植为继承人,也许并不一能统一天下,至少不会比曹丕差,将来不会给司马昭、炎夺了江山。曹植认为英明的君主不排斥有罪的,所以秦国、鲁国起用打败仗逃跑的将军孟明视、曹沫,最终成就大功。楚国、赵国赦免了绝缨盗马的臣子,结果关键时刻靠他们解救了危难。对比曹丕虽然也以春秋孟明等人的事安抚于禁,但曹丕却让人在屋里画上关羽击败魏军,庞德大骂不降,于禁伏首投降的画面,于禁因为悲愤病厷。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
曹植痛斥魏国虽然是人才济济,竟没有慷慨赴难的大臣吗!自卖自夸,是士女的丑恶行径。对于这一点董昭倒是明白,公元222年魏国二十万大军伐吴,曹休请求渡江而战。董昭立马向曹丕劝谏,认为根本行不通。因为臧霸等诸将都已经富贵,已经满足,只想好好安享,保住官位俸禄,不可能冒着危险自投死地,以求幸运?诸将不愿意渡江,曹休有想法也没用。实事上曹休大败。臧霸等既富且贵,无复他望,但欲终其天年,保守禄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幸?苟霸等不进,休意自沮。曹植把魏国诸将比喻为说为虎皮的羊,看见草就高兴,可看见豺狼就要哆嗦,忘了它身上披的是虎皮了。 曹植认为五帝的时候世上并不都是聪明人,夏、商、周的末叶世上也并不都是蠢人。是用和不用,知与不知的缘故。已经有了举荐贤人的名义,事实上却没有得到贤人,那一定是大家都是各自把自己的亲朋好友推荐上来了。俗话说:‘宰相门里出宰相,将军门里出将军。’宰相,必须文才品德昭著,大将,必须武功显赫。文才品德昭著,才能辅佐朝廷,使国家达到太平和乐,稷、契、夔、龙就是这样的宰相,武功显赫,才能去征伐那些异端叛逆,威服四夷,南仲、方叔就是这样的大将。从前伊尹作陪嫁的奴隶,那是最低贱的职务了,姜子牙处在屠夫渔民的行列,那是最卑下的人了。可是等到他们被推荐给汤武、周文王的时候,那真是志同道和,妙算神通,哪还用得着亲近之人的举荐,靠着身边宠臣的介绍呢?这里曹植是指责曹丕、睿叡过于宠信亲信和魏国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曹植还有一个观点,多次上书,但石沉大海。即反对曹丕、睿叡过于倚重豪强士族而打压藩王。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豪右执政,不在亲戚,权之所在,虽疏必重,势之所去,虽亲必轻,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唯陛下察之。苟吉专其位,凶离其患者,异姓之臣也。欲国之安,祈家之贵,存共其荣,没同其祸者,公族之臣也。今反公族疏而异姓亲,臣窃惑焉。结果三十年后那些大臣都倒向司马氏。
什么是人才,这里就不在论述了。有兴趣的可以看下《人物志》、《诸葛亮集》。技俩只是手段,也能说是才能。
有谁能说说是曹丕和曹植哪个更有才,什么又是才,伎俩是才吗?
曹丕有治才,懂权谋,能隐忍。这是大才。
曹植有文才,能七步成诗,但放浪形骸,持才傲物,又好表现,蔑视了权谋。所以曹植是继承不了曹家天下的。
物以类聚,什么样的人,身边聚的就是什么人。基本曹丕身边的,都是熊虎之臣。曹植身边的,都是些理想家与狂生。
至于说什么叫才能?
能吟诗作词的,也是才华。但光会吟诗作词而不能致用,尤其是生于君王将相家的,那么这才,就叫浮才。三囯大争之世,人们重的是争霸的实才,诗词的才能,在这个时代吃不开。曹植的,就是浮才,若生于宋朝后,或许太子就是他了。在三囯,投错了世道。
如唐代的裴行俭论才,曰: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而浮躁炫露,岂享爵禄者哉?器识,就是实才。曹植就缺了这个。
至曹丕,那就不说了,胜利者,没啥好说,无实才焉能胜利?
至于伎俩是不是才,就看你怎么用。用对了,叫阳谋,真才。用错了,那叫阴谋。阴谋都是败露了才称阴谋,既败露了,岂还能叫才。
有谁能说说是曹丕和曹植哪个更有才,什么又是才,伎俩是才吗?
论文才的话,当然是曹植更强!但一个人的才气、才能、才干是体现在多方面的!有吟诗作对、弄文写作之文才;也有口若悬河、善于论辩之口才;更有经天纬地、治国理政之大才。应当说曹植在前两个“才”上都高于曹丕;但后一个“才”,植、丕二人何人更高、何人更强,我不能轻易给出结论;因为曹植辜负了他父亲的用心栽培,没能在继承人的竞争中一举胜出,也没能在政治舞台上一展身手,所以也无从判断和评价他这方面的才气、才能与才干!至于说到伎俩,我更倾向于心机和手段;在这个方面,显然是丕强于植多矣,高于植那可不是一丁点,而是好几个点!这个心机与手段,我认为更多的不是一种“才”,而是
一个心、一种术,合而言之就是心术!当然,心术也要靠智慧、需谋划,但这些智慧与谋划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也不能在阳光下运作,而是在密室中、在黑夜里悄然密谋与潜行,故而不能称之为“才”,至少不能称之为“大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