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的藩镇们,为何不学三国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

唐朝末年的政治生态,和东汉末年的政治生态非常相似。朝廷中宦官与权臣轮番专政,地方上诸侯割据,不听朝廷节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皇帝想利用一种势力,打击另一种势力,恢复皇权的威严。最后,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成为傀儡。 但是,唐朝末年和东汉末年又有些不同。 东汉末年,大家都在争抢皇帝汉献帝,谁都想把汉献帝接到身边来。董卓有这样的想法,曹操有这样的想法,袁绍有这样的想法,刘备也有这样的想法。手中有个皇帝,使可以经常假借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让其他诸侯在政治上处于被动状态。这就是有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不过,唐朝基本上没怎么出现过这种情况。唐朝的最后几位皇帝唐僖宗、唐昭宗、唐哀宗,确实也在诸侯手里换来换去。但是,并没有哪个诸侯觉得拥有皇帝是一件幸运的事,并没有利用皇帝来发号施令。这是为什么呢?

唐朝的军阀,相对于三国时期,显得更加务实。三国时期,谁都想着争夺汉献帝,唯独刘家宗室诸侯不愿意。

为什么呢?因为刘家人有继承权,而其他诸侯却只有控制权。在那个时候,控制了汉献帝,也就有了表面上控制天下诸侯的权力,比如董卓和曹操。

可是到了唐朝,情况却完全不同了。地方诸侯豪强甚多,比如河朔三镇,却没有人愿意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又是为什么呢?

01三国前期,刘家宗室众多,使得汉献帝依旧有地位。

东汉末年,刘焉感觉朝廷内部斗争太激烈,宦官和外戚之间互相厮杀,早晚祸乱朝政。所以刘焉建议在地方上设立州牧,让老刘家的人去任职,这便是东汉州牧的由来。

在刘焉的建议下,各地州牧开始上任,其中比较著名的几位宗室有荆州牧刘表、扬州牧刘繇、益州牧刘焉以及幽州刺史刘虞。

诏书以为扬州刺史。时袁术在淮南,繇畏惮,不敢之州。欲南渡江,吴景、孙贲迎置曲阿。术图为僭逆,攻没诸郡县。繇遣樊能、张英屯江边以拒之,以景、贲术所授用,乃迫逐使去。于是术乃自置扬州刺史,与景、贲并力攻英、能等,岁馀不下。汉命加繇为牧,振武将军,众数万人。---《三国志》

这些可都是手握实权的地方大军阀,当然他们后来都不愿意听从朝廷的调遣,各自有了自己的想法。不过有这些老刘家的人在市面上混着,大汉天子的权威性就不会丧失。

董卓手握天子的时候,汉献帝还是可以号令天下的,比如说在任命刘表为荆州牧的事情,那就是董卓一手操办的。

伴随着刘虞被公孙瓒所杀,刘繇被袁术击败,刘表和刘璋全都成了自保之徒,没有任何人愿意撑起老刘家的天下。

  1. 这个时候曹操就算得到了天子,其实也很难号令天下。不过曹操是有自己打算的。他得到天子以后,也曾经尝试过号令诸侯,可是手里没有军权谁愿意听你的呢?
  2. 就算曹操拥有军权,又拥有天子,可是人心不思汉的情况下,老刘家这位天子的作用很有限。至少诸侯心已经不思汉了,所以曹操压根就号令不动诸侯。
  3. 那么曹操为何还要千方百计得到天子呢?答案很简单,是为了招揽人才。诸侯们都鬼精鬼精的,当然不愿意成为曹操的臣子,可是人才们不同。

人才们有的饱读诗书,有的习武多年,他们需要一个平台展示他们的才能。而最好的平台当然是东汉王朝这个正统平台。

02唐朝时期宗室不掌权,地方军阀谁也不买老李家的账了。

唐朝宗室问题很严重,因为唐玄宗前期,老李家的宗室总是在互相内斗。尤其是皇室内部,更是隔三差五爆发政变。

  1. 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爆发玄武门之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逼退了李渊,从而篡位登上了皇位,开创贞观之治。
  2. 唐太宗的儿子李承乾,本就是太子,可是因为等不及了想早点上位,就联合侯君集等将领发动了政变,差点推翻唐太宗。
  3. 唐中宗李显,在张柬之的帮助下,发动神龙政变,从母亲武则天手里夺取了政权,将武周王朝重新改为李唐江山。
  4. 唐玄宗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合作,发动唐隆政变,推翻了唐中宗李显的老婆韦皇后的统治,扶植唐睿宗李旦登基。
  5. 唐玄宗李隆基在登基以后,发动先天政变,将权倾朝野的太平公主诛杀,从此李隆基彻底掌握政权。
  6. 唐肃宗李亨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主动北上抗敌。可是他提前在前线登基称帝,遥奉李隆基为太上皇,夺取了政权。

从唐朝这帮宗室的表现来看,你觉得唐朝皇帝会将宗亲留在外面做封疆大吏吗?当然不可能。手里没什么兵权都想着要篡位,别说一个个成了封疆大吏以后,又该如何疯狂了。

所以唐朝的所有封疆大吏,都是外姓人。由唐朝皇帝亲自册封的各地节度使、观察使等人才是在地方上真正拥有实权的人。

昭仪李渐荣临轩谓玄晖曰:"院使莫伤官家,宁杀我辈。"帝方醉,闻之遽起。史太持剑入椒殿,帝单衣旋柱而走,太追而弑之。渐荣以身护帝,亦为太所杀。复执何皇后,将害之。后求哀于玄晖,玄晖以全忠止令害帝,释后而去。帝殂,年三十八,群臣上谥曰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旧唐书》

唐朝宗室衰败以后,以河朔三镇节度使为首的地方军阀,率先不听从唐朝政府的领导,从而使得唐朝皇帝失去了权威。地方上又没有任何宗室为皇权护驾,这就造成了没有人愿意接手皇帝的情况。

03唐朝末年,人心不思李。

唐朝的前半段,是非常辉煌的。正确的土地制度,合理的税收制度,相对稳定的政局,使得唐王朝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太平盛世。

可是从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就乱透了。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李亨不断修改税收制度,将本已穷苦的百姓盘剥的一干二净。

这场大战饿死的人,远比战死的人要多的多,因为百姓的口粮都被官军们夺走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唐肃宗当然要这么做。

明年,郑叔清与宰相裴冕建议,以天下用度不充,诸道得召人纳钱,给空名告身,授官勋邑号;度道士僧尼不可胜计;纳钱百千,赐明经出身;商贾助军者,给复。及两京平,又于关辅诸州,纳钱度道士僧尼万人。而百姓残于兵盗,米斗至钱七千,鬻籺为粮,民行乞食者属路。乃诏能赈贫乏者,宠以爵袟。---《新唐书》

在唐肃宗这些统治者看来,百姓就是给他们生产粮食的,连自己的统治都保证不了,他们怎么可能还会去管百姓的死活呢?

识破统治者的这些嘴脸以后,不光地方诸侯们不愿意再买李唐朝廷的账,就连地方百姓们也不愿意再跟随这样的朝廷过日子。

地方节度使虽然没有正统地位,虽然相对于朝廷有反叛的倾向,可是对老百姓来说,他们却比李唐朝廷要好一些。至少为了保证粮草、兵源充足,节度使要维护百姓的安危。

从诸侯到百姓,没有人再怀念李唐王朝的统治,遇到这种情况,唐朝的皇帝还有什么实质性作用呢?无法号令诸侯,也无法招揽人才,完全成了一个没用的摆设。所以后来朱温索性就把唐昭宗给杀了,反正没什么用处。

总结:得民心者得天下。

自古以来,民心都是得天下必备的条件。三国时期,难道刘备真的得民心吗?当然没有。真正得民心的是曹操,因为曹操保证了曹魏地盘上长期的稳定繁荣,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自然会感恩曹操。

谁来做皇帝,对百姓来说真的不是很重要。只要这个皇帝能够对百姓好一点,不要严重剥削百姓就好了。

刘备到了蜀地没钱养兵,就铸造了以一当百的大钱,以此剥削百姓。孙权更加可恶,铸造了以一当千,当五千等货币来剥削百姓。这样的君主怎么可能获得民心呢?

为了所谓的正统,让百姓们活活饿死吗?百姓们可不愿意为此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同样的道理,唐肃宗的种种剥削行为,已经寒了天下百姓的心,所以李唐江山,是在他手里逐渐走向落寞的,失去了民心也就间接地失去了天下。

参考资料:

《三国志》

《新唐书》

《旧唐书》

唐朝末年的藩镇们,为何不学三国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

唐末藩镇与汉末诸侯处境不同,这也是唐末节度使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根本原因。

东汉末年,汉天子威严虽大不如从前,但天子还是有政治利用价值的,天下仍然还有忠于天子的臣子,这就是为何曹操会听从毛阶等人的建议,选择“奉天子以令不臣”,当然这是曹操方面的说法,“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的对手袁绍对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诋毁”,而曹操也正是因为正确地利用了汉献帝这个政治资源使得自己的实力一步步强大,各路诸侯看到“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益处后,都眼馋起来,比如袁绍,比如孙策,说不定刘备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曹操死后,汉天子的利用价值基本已被榨干,这也是曹丕为何敢称帝的原因。

而唐末就不一样了,在唐末,唐天子的政治价值根本就无法同汉末天子相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其一,唐天子威严丧失已久,自安史之乱以来,便屡有藩镇挑战天子威严的事发生,至唐末,历经了数十年的皇权藐视,天子威严早就不值钱了。而唐末藩镇有钱有粮,俨然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因而可以视天子为无物。而反观东汉末年,至少在董卓入京之前,皇帝的威严还是在的。

  • 其二,唐末天子大多由宦官拥立,因而天子的正统性受到质疑,威严也因此大打折扣。汉献帝虽说是由董卓拥立,但献帝毕竟是灵帝的亲子,而他的正统性也是得到了士族们的肯定了的。

    综上,因而在唐天子政治利用价值不高的情况下,大多数节度使觉得天子反倒是个累赘,并不能为自己带来太多的好处,这也就是节度使不选择“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根本原因。

唐朝末年的藩镇们,为何不学三国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国时期群雄割据的情况下,不少诸侯为了能在战争中获得优势,都对汉献帝下手,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大义的名分。但是对比起唐朝末年,各个节度使拥兵自重的时期,有一个问题就这些浮出了水面。那就是,为什么唐朝的节度使们,不愿意学习三国的曹操,去挟持当时的唐朝统治者,用他来威胁其他节度使呢?其实原因有着以下几点。

一、汉献帝依然有地位

刘邦的白马之盟,束缚了后世那些想要称帝的人。虽然已经过去了数百年的时间,但是盟约好歹也在表面上有着约束力,这使得只有刘家人有继承权,其他诸侯想要称帝,那就是给了其他人一个合理的攻打借口。

所以在这个时候,只要有诸侯控制了汉献帝,用他的名义做任何事,都能够不被天下群起而攻之。甚至在表面上,其他诸侯不服从反而还会落人口实。况且在这个时候,刘家的宗亲反而是对朝廷最不尊重的。

比如在《三国志》之中就说道,刘焉为了明哲保身,于是上书给皇帝,主动提出要到蜀地担任州牧。并且在上任之后,开始招兵买马准备军事物资,明面上还摆出一种要防范黄巾贼的态度,实际上却是准备拥兵自重。

和刘焉一样想法的人,绝不在少数。比如说荆州的刘表,扬州的刘繇、幽州的刘虞等人,基本上都是在当地有着实权的地方军阀。除去刘虞还有点良心,对汉献帝还有着一点亲情,愿意在战乱的时候帮助他,剩下的人基本上都只是举着汉献帝的旗子干自己的事。塞翁失马,汉献帝虽然没法控制他们,但是作为他们的“旗帜”,自然也是间接得到了拥立。

二、唐朝的皇亲国戚毫无权力

相比起三国时期刘家的皇室宗亲,李家的皇室宗亲简直就是弱得不能再弱了。相比起刘焉等人在州牧的位置上拥兵自重,依照《唐史》来看,李家的亲戚在各个领地上,几乎毫无属于自己的兵权。追根溯源,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要从整个唐朝李家的争斗史说起。

自从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开始诛杀了自己的兄弟,拿到了皇位之后。后面的老李家,仿佛都从这位唐朝最伟大的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比如说唐太宗的儿子李承乾,在怀疑自己可能要被废了之后,联合了侯君集这位开国元勋准备起兵。没想到的是,犬子没办法胜过虎父,最后失败了。

而唐中宗李显呢,在武则天在位的数十年间安安心心过日子,然后暗中积蓄势力,最后发动了神龙之变,将李家的江山重新拿了回来。唐玄宗李隆基则在历史之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利用自己的姑姑发动了起义,自己扶持了李旦登基。而在登基之后,马上翻脸不认人把自己的姑姑诛杀,彻底掌握了政权。唐肃宗更是在安史之乱中,提前请李隆基退休安享晚年,自己在前线称帝带兵。

所以一看,在唐朝的历史之中,权力的更迭是相当频繁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唐朝统治者有怎么可能愿意将边境的兵力和领地交给自己的亲戚呢?毕竟他们可是在宫中无兵的情况下,就能抢走权力的。所以在这种限制之下,唐朝真正有兵权的人,不是李家的皇室宗亲,而是那些外姓的节度使们,他们才是那些真正有实权的人物。

这也就导致了一种情况,那就是在唐朝的声望开始衰败之后,自然对边境的威慑力不足,于是以边境的节度使为首,马上就开始挑战起了唐朝政府的权威。然而在地方上,李家自己又没有有实权的亲戚,能够压得住这些节度使。不像汉献帝,虽然空有权威,但是人家的亲戚在各个领地也算是有点小兵,能够镇得住场。在这种前提下,肯定没有多少人愿意挟持天子,命令天下的诸侯了。

并且老百姓们为了躲避战乱,自然是选择前往实力强大的节度使手下过活。而节度使自身又有实权,能够自由招兵买马和招揽人才。此时的唐朝皇帝,对他们来说还有什么作用呢?相比起汉献帝来说,此时的唐朝统治者根本派不上什么用场,更别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所以在此后,唐昭宗作为一个无用的棋子,就这样被节度使给杀害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唐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唐朝末年的藩镇们,为何不学三国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

唐朝末年的藩镇,学不了三国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原因是:前期还没有足够的势力和能力;后期则是皇权失去了利用价值。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中央政府和地方一个基本的政治格局,就是藩镇与中央政府之间既相互对抗、又相互利用,结果只能是藩镇割据长期存在、延续。

一、中央和藩镇处于平衡期

从安史之乱到黄巢起义前,中央政府和藩镇谁也赢不了谁。

藩镇问题最初就是安禄山、史思明的残余力量,比如河朔地区的幽州、成德等藩镇。中央政府为了迅速平定叛乱,招降叛军的条件就是维持原有地盘、军队。边境危机使得藩镇有机会、有能力割据一方。中央政府多次想要彻底解决,当无论是军事进攻还是政治权谋,都以失败告终。

部分地区出现割据状态,中央政府和藩镇割据势力基本上达到了互相制衡,中央政府有能力防止任何一家藩镇独大,藩镇的军事、政治势力还不足以推翻皇权和中央政府。

二、藩镇称雄:黄巢起义后直到五代十国,那是个靠实力说话的时代

藩镇利用镇压黄巢起义,彻底脱离了中央政权的控制,最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唐朝末期的皇帝没有任何利用的价值,最终朱温通过禅让的方法夺得皇权,唐王朝灭亡。

经过时代的变迁,唐代末期的地方诸侯们已经不需要借助皇权的威严,五代十国是个靠实力说话的年代。

唐朝末年的藩镇们,为何不学三国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

唐朝末年虽然和东汉末年形势相似,但是细分析就会发现,其实是有不同的。

东汉末年,皇权衰微,但是皇权的象征性仍然存在。献帝也是灵帝的正统之后,皇帝的政治价值还是很高。各方势力中也有很多是皇室宗亲,刘氏子弟。这些人多为地方州牧。手握重兵,是实实在在的军阀,不容小觑。虽然皇帝对他们的指派力度已经很低,但皇权的象征性仍在。曹操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奉天子以令不臣”这样在所有的行动上都会有一个“中央政令”的光环。即使是面对刘氏子弟,仍然不用背上“乱臣贼子”的名号。也就做到了所谓的师出有名,而将讨伐对象置于“不义”之地。另一点,普天之下尊法儒令的门生众多,在读书人的眼中,皇帝仍是至高无上的。正所谓“君为臣纲”尊正统而排外道是天下门生的内心伦理。从这个角度来说,曹操既可以控制舆论,又可以以朝廷之名招揽名士,“挟天子”这步棋是必须要走的。

唐末,皇家宗室少且不掌实权,不像东汉末年那样,有宗室势力。自安史之乱中央统治遭遇重创,随后的时间里也屡有藩镇割据违抗中央的事件发生。直到后来地方藩镇彻底形成自治的地方势力,割据之势已定。中央皇权对地方毫无作用。而且唐末天子多是宦官所立,世人对皇室正统的尊尚早已荡然无存,藩镇势力无视天子,也就无所谓“挟天子”了。

(图片源自网络 侵删)

唐朝末年的藩镇们,为何不学三国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严重地影响了大唐王朝的朝政,并将其逐渐窒息了。但是,“藩镇割据”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藩镇“挟天子而令诸侯”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就跟大家聊一聊其中的缘由。

一、藩镇的彼此关系是相制约。

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唐王朝的藩镇主要有四大类型: (1)河朔割据型(简称河朔型):魏博、成德、卢龙、易定、沧景、淮西、淄青;(2)中原防遏型(简称中原型):宣武、忠武、武宁、河阳、义成、昭义、河东、陕虢、山南东、河中、金商;(3)边疆御边型(简称边疆型),分西北疆与西南疆两部分; (4)东南财源型(简称东南型):浙东、浙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荆南。 大唐王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图

这些藩镇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其它时代的割据政权之间的关系。如,河朔型与中原型藩镇是抗击与防抗击的对峙关系;中原型与边疆型藩镇之间是平衡系;中原、边疆型藩镇与东南型藩镇和大唐朝廷存在着相互依赖的武力、财力关系,等等。

由此可见,唐朝的藩镇之间是一个互相关联而又互相束缚的矛盾统一整体。唐朝的藩镇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割据对立”的关系。它们同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的藩镇割据是有着一定区别的。

唐王朝本身虽然没有一支强大的禁军或卫戍之类的武装力量,但由于藩镇之间的这种相互制约关系的存在,却使得任何藩镇都不敢轻举妄动,都不能肆无忌惮地各行其是。

因此,《宋史·尹源传》说:“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二、藩镇的军队士兵是雇佣型。

唐代藩镇拥有的军队不同于一般的军队。他们是“常虚耗衣粮,无所事”的雇佣型的专职士兵。他们与战时为兵勇、和平时即为农耕者的兵种不同。他们与藩镇主帅之间是契约关系,而不具有农奴兵那样的很强的依附性。 正在接受训教的军兵(剧照)

他们的职业,是士兵;他们的谋生手段,是当兵。养家糊口全靠“军旅”。《新唐书》之《田承嗣附悦传》中说,他们是“仰缣廪养父母妻子”。

因此,一旦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影响了他们的军旅收入,必然会激起他们的强烈反对,不惜作“忘身徇利”的斗争。

被激怒欲作乱的军兵(剧照)

既然藩镇士兵从军的主要目的是谋生存、求活路,自然不愿意参加这样或那样的费力不讨好,还有可能伤损生命的战争。

也就是说,他们执着于“诚且愿保目前,不敢复有侥冀”。那么,如果藩镇主帅好战,引领他们参加战争,势必会遭到军士的反对,甚至颠覆。 如《东观奏记》记载,中原型的武宁军的节度使康季荣,“不恤士卒,部下噪而逐之”;《资治通鉴》记载,大中时的南方藩镇“数有不宁”,也是因为藩镇主帅“停废将士,减削衣粮”,等等。 藩镇首领康季荣(剧照)

这样一来,藩镇的行动,尤其是军事行动,就在一定程上被限制了。藩镇不但不能为所欲为,不能恣意反叛朝廷,而且还得时不时地“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资治通鉴》)。

三、利益矛盾因军费被转化了。

安史之乱以前,全国的财赋收入由中央政府统一调配。安史之乱爆发后,战乱使唐王朝统治体系紊乱,甚至瘫痪。 安史之乱之战争场景

因而,大唐朝廷很难再统筹、调拨物资军需以供应作战军队。于是,朝廷下达了战时诏令,各军镇“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资治通鉴》),随之,军队的一应开支完全由地方自筹自支了。

军队费用收支归属地方后,藩镇就掌控了地方上的财权。这样一来,藩镇的权势虽然得到了增强,地位得到了巩固,但也意味着军兵与藩镇存在了“切身利益”的矛盾。

也就是说,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冲突,由原来的军兵与中央政权之间,转换成了军兵与藩镇之间。这样,军兵为维护、确保自己的实际利益,紧盯着的就必然是藩镇,而不再是大唐中央政府。 被逼迫的大唐天子(剧照)

综上所述,由于大唐王朝的藩镇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就不容易出现其挟持中央政府的情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