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大战,尸横遍野,有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疫情无法控制?
《春秋公羊传》里曾经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讲的是鲁庄公20年夏天的时候,齐国发生了大灾,这里的大灾就是疫情。
当时的疫情便是波及全国的传染病。这里的全国指的不仅仅是齐国,因为这里专门记载道,这一传染病已经波及到了鲁国境内。
这本书的作者是齐国人公羊高,可是本书却是以鲁国的视角来撰写的。因为这场疫情,从齐国传到了鲁国,所以特地记载了下来。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因为连年兵祸,的确是爆发过传染病疫情的。
公元673年,是鲁庄公20年,也是齐桓公12年。齐桓公5年的时候,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战败以后,选择将遂邑献给齐国,以此换取和平。此后齐桓公与鲁庄公达成盟约。
再往后并没有记载这段时间发生过战争,期间在齐桓公14年的时候,陈厉公的儿子完前来投靠齐桓公,秦桓公想要让他作为自己的卿,可是完表示推辞。
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夏,齐大灾。大灾者何?大痔也。大痔者何?痢也。---《春秋羊公传》
由此可见,这一段时间,齐国没有因为这一场疫情而停止国家运转。至少没有采取隔离措施,陈国的公子可以自如地逃到齐国来,可见这一场疫情当时应该已经结束了。
齐桓公这段时间依旧处于称霸状态,可见齐国并没有因为疫情而衰弱。疫情传播到了鲁国,但是鲁国这段时间也没有相应的突发情况。由此可见这一场疫情应该不是很严重。
可能是传染性比较强,但是致死率不高,而且恢复起来比较容易。我认为这应该是普通的病毒性流感,虽然在当时来说已经比较难治疗了,可毕竟不是太严重的疾病。
所以说,从有限的资料上来推测,这一场疫情,和战争没有任何关系。应该是因为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疫情。
赵惠文王22年,赵国爆发疫情。这个故事是在《史记》里面有记载的,赵惠文王是个比较喜欢打仗的国王,他是赵武灵王的小儿子,因为得到父亲的宠爱,所以取代长子,成为了继承人。
他在任期间,手下有一票非常著名的文臣武将,比如说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胜、赵奢等人。
能人异士这么多,赵惠文王自然也是不甘寂寞。恰逢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结束,赵国军事实力大为提升,所以赵惠文王为了地盘问题常常和其他国家发生战争。
一旦有战争,就会有大量士卒死亡,而士卒的死亡,则是疫情爆发的关键点。赵惠文王20年的时候,廉颇带领大军,进攻强大的齐国。而赵惠文王本人则和秦昭王一起在河西之外相会。
赵惠文王21年的时候,他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漳水改道的事情,他将漳水改到了武平的西边,这件事对瘟疫到底有没有影响呢?很难说清楚。
因为第二年,也就是赵惠文王22年,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这场瘟疫对赵国的影响大不大呢?其实也不是很大。
在瘟疫爆发的当年,赵惠文王将公子丹立为了太子,仅仅过了一年以后,赵国大臣楼昌便带领大军进攻魏国的几邑,可惜没打下来的。
二十年,廉颇将,攻齐。王与秦昭王遇西河外。二十一年,赵徙漳水武平西。二十二年,大疫。置公子丹为太子。二十三年,楼昌将,攻魏几,不能取。十二月,廉颇将,攻几,取之。二十四年,廉颇将,攻魏房子,拔之,因城而还。又攻安阳,取之。---《史记》
等到12月份的时候,廉颇亲自带兵,这才打下了几邑。这么来说,赵国爆发瘟疫的第二年就能带兵出征,可见瘟疫对国家的影响也不是很大。
根据现有的资料表明,这次瘟疫极有可能是因为漳水改道所造成的。河水改道极有可能造成洪水爆发,而洪水爆发是瘟疫盛行的条件之一。
伴随着洪水的消失,瘟疫也逐渐慢慢跟着消失了。我们找不到治疗的相关记录,由此可以认为,这场瘟疫无疾而终了。
秦始皇4年,蝗灾出现,天下大疫。公元前243年,这个时候秦始皇嬴政还没有一统天下,秦国将赵国的质子归还给了赵国,也就是赵国太子出。
这一年的10年份,蝗虫居然从东方飞来,可以说是遮天蔽日。于是就爆发了一场大瘟疫,这里说是天下都有瘟疫,那情况就比较严重了。
这场蝗灾,导致了粮食严重减产,秦国国库里面的粮食也不多了。所以当时的老百姓只要能够向国库献出一千石的粮食,那么就可以提升一个级别的爵位。
四年,拔篸、有诡。三月,军罢。秦质子归自赵,赵太子出归国。十月庚寅,蝗蟲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史记》
那么蝗灾为何会爆发全国范围的瘟疫呢?其实道理很简单,蝗虫过来把庄家都给吃了,没有粮食吃的老百姓,饿死的居多。
一旦饿死的人多了,那在民间自然就会爆发瘟疫。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年也就是秦始皇5年,蒙骜带领大军进攻魏国,打下了酸枣、燕、虚、长平等等20座城池。
由此可见,瘟疫对秦国的伤害,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至少士卒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可是魏国之所以丢了20座城池,跟他们的瘟疫是不是有关系呢?这里没有详细记载,这次的瘟疫应该不是个小问题。
总结:古人的防范意识,应该还是很强的。其实我们历史上爆发瘟疫的次数非常多,可是中华民族却越来越旺盛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祖先懂得如何面对瘟疫。
在现代,当然是待在家里,尽量不要出门,出门必须要带口罩,有条件的带一次性手套最好。在古代如果发生瘟疫,一般都是因为战争、洪水等灾难,尸体没有妥善处理所导致的。所以说古人将尸体集中焚烧或许是一个好办法。
参考资料:
《史记》
《春秋羊公传》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大战,尸横遍野,有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疫情无法控制?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这500多年里大大小小征战连年不断,几乎很少有和平无战事的时候。发生战事在死亡人数较多时往往会出现瘟疫,就像地震之后多发生瘟疫一样,可史料中很少有记载战后发生大规模无法控制的疫情,对于这一中现象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瘟疫发生至无法控制要从人口密集程度以及人员流动性来分析其首要原因,其次是瘟疫时间季节,再次是战争后战后处理情况。
先说一下人口问题,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最多的时候在2500万人到3000万人之间,随着人口政策和农业技术的改进,据梁启超推算,战国后期才达到了3000万人以上。就算战事集中爆发以人口兵力5:1的比例计算,兵力最多达到600万人,但是这六百万人不可能一次性战死,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每次征战的人数并没有那么多,最多时是白起坑杀赵军40万人,40万人通过现在考古发现也不是很准确,或者说不是一次性坑杀的。每次征战的军队人数双方投入在10万左右。所以每次征战的死亡人数不至于发生瘟疫,即使发生了,在当时人口稀少且人员分散,人口流动性很差,也不会快速传染至无法控制。
再次从战争季节性来说,我们可以看看当时春秋战国著名战役的时间;邯郸之战在公元前259年9月之后,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7月之后,桂陵之战应该主要在公元前353年春,长勺之战公元前684年春,通过上面几个著名的战役可以看出战事发生时间一般在春天或者秋天,这个季节不是和瘟疫的爆发,无论从天气温度和湿度来说都不适合病菌的快速繁殖传播,即使能够传播人员流动性时间长,存活的人到人员密集区估计对瘟疫产生抗体或者找到解决办法了。
最后从战后对待死亡士兵上来看,首先是埋,战后的尸体腐烂会发生尸臭腐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深坑埋葬,其次是火烧,烧掉的尸体自然不会产生瘟疫腐烂,最后一种是不占领土地留下大量的尸体于荒野,既然在荒野人烟稀少,瘟疫自然传播不起来,其次那年代野兽肯定也多。
综上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战事很多但是也没有发生有记载的不可控制的瘟疫是有它的原因的。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大战,尸横遍野,有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疫情无法控制?
作为一个上了两天初中历史课的学生,我简单的分析了一下:
古时候人口分布比较广,而且人口密度极其低,传染病,流行病基本上无法传播。
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开始大战,大量的行军布阵就相当于现在的春运,给传染病流行病带来了第一个传播的因素。
而每次战后,谁也没有闲心去整理尸体,就这样横尸遍野,这些变成了感染疫病的传染源。
人口的大量逃离,还有行军布阵,还有押送俘虏,就像是一次长时间的春运。
有了发病源,再加上人口的大量流动,自然会构成疫情……就是古时候说的瘟疫。
我上网查了一下,战国时期有四次关于瘟疫的记录:
公元前674年,惠王三年,丁未年,齐国传染病流行。——《公羊传》庄二十年
公元前655年,惠王二十二年,丙寅年,赵国大疫流行。——《史记·赵世家》
公元前544年,景王元年,丁已年,真霍乱流行。——《公羊义疏》引《考异邮》
公元前369年,烈王七年,子年,秦国大疫。——《史记·六国年表》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疗条件,对于瘟疫,当然是无法控制的,只能做到封锁城池,还有就是祈祷上苍。
战国时期,有过一本《左传》,里面这样写到: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
可见当时的人们,对瘟疫的了解,只存在于封建迷信,这是上苍在惩罚战乱。
当时没有医疗团队,没有人出来辟谣,也没有没人出来反对封建迷信,因为恐慌、恐惧……无知而又无助人们,只有祈求上苍,这种愚昧而又无知的治疗方法,效果可想而知。
做一个上了两天半初中历史课的学生,我坚信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得到教训,然后利用科学的手段来防范,不要犯下相似的错误。
如果你喜欢我的答案,热烈欢迎你和我一起热烈讨论,关注让我们一起举杯畅饮,畅谈乱炖。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大战,尸横遍野,有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疫情无法控制?
首先说答案:根据正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至少有4次大规模疫情流行。
第一次,公元前674年,齐国疫情规模性爆发。
第二次,公元前655年, 赵国疫情规模性爆发。
第三次,公元前544年,霍乱在多国大爆发。
第四次,公元前369年,秦国疫情规模性爆发。
这四次疫情有一个很大相同点,则是当时的巫医发生了积极作用。如齐国疫情,发生在今天山东的位置,痢疾大规模爆发,当时的巫医起了好的作用,在较短时间控制了疫情,最终把疫情控制在一定范围。其他三次情况雷同。
以上都是正史有详细记载,至于没有记录的那就更多了。
但要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战役不断,但疫情爆发的总体规模、烈度和频度并不算最严重,一句话:战役和疫情并不平衡。
至于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儒家文化快速兴起,社会治理特别是医疗、文化、行政水平在提高,基本防疫和治疗水平有一定保障。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大战,尸横遍野,有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疫情无法控制?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我是浮沉的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十分动荡的年代,三年一次小战,五年一次大战,战争是时代的主旋律。但是就是这样的时代,史书上却很少记载大规模的疫情,即便是有疫情也是小规模的。
一次大规模疫情疫情发生在战国后期秦王嬴政四年,拔畼、有诡。三月,军罢。秦质子归自赵,赵太子出归国。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史记·秦始皇本纪》
在这不到五十个字的记载中,其中“天下疫”三个字说明了当年疫情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之前的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记载过疫情,但是都没有这次的规模大,而且都是局部疫情。秦王嬴政四年的这次疫情,导致当时出征在外的秦军都不得不撤军回国,以避免疫情的传播。与疫情同时,蝗灾也在同一年出现,可谓是雪上加霜,当时全天下民众死伤无数,哀鸿遍野。
此次疫情最终应该还是被有效控制住了,毕竟当时的人口密度较少,交通条件也大大减缓了此次疫情的传播。这次疫情标志着中华大地上已经有可能爆发大范围的疫情,自此之后每当社会出现剧烈动荡,疫情就会降临到中国这片土地上。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大战,尸横遍野,有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疫情无法控制?
感谢邀请
我认为应该会有,只不过没有人记录下来罢了。那个年代的人们也不懂的隔离、防控,只能将死人抬到荒郊野外掩埋,这算好的。还有的曝尸荒野任其腐烂,能不发生瘟疫吗?古人平均寿命都很短,也可能就是感染了而浑然不知,时代的悲哀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