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欧阳修反对,王安石为何不下手打击报复他?

宋代文人之间,比较讲究君子之交。王安石和欧阳修虽然在政见上有不和的地方,但是彼此是交心的朋友,这倒是真的。

王安石比欧阳修小了14岁,在那个时期,已经属于两代人了。和苏轼一样,见了欧阳修,王安石也是晚辈。

可是王安石的官是越做越大,而欧阳修的官是越做越小。以至于后来王安石升任了宰相,可欧阳修却不得不辞官回乡。

01王安石与欧阳修互赠诗篇,表达彼此的好感。

王安石作为后生,本应该拍上级领导的马屁,以求留在京城任职。苏轼这样的大文豪,即使到外地做官,在京城也保留了相应的职位。

可是王安石反其道而为之,他偏偏就是不愿意入朝为官。即使朝廷提拔他,他也表示拒绝。他认为在地方上做个县官挺不错的。

这样一来王安石的名声就比较大了,当时欧阳修是文坛领袖,也是北宋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在曾巩的推荐下,欧阳修对王安石的作品产生了兴趣。他为了表达自己对王安石的欣赏,甚至写了一首诗给王安石: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後来谁与子争先。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试拂弦。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樽酒盍留连。

诗的大致意思就是,小王你的文章写得好,跟李白的诗、韩愈的文章有的一比。我已经老了,将来是你这样优秀的人的。大宋文坛改革的希望,可就都寄托在你身上了。

由此可见,欧阳修对王安石是非常看中的,他甚至认为将来北宋文坛的未来,要依靠王安石,当然了这样的话,欧阳修对苏轼兄弟也曾经说过。

王安石作为晚辈,即使再横,也不会不给大领导面子。所以他在收到这首诗以后,也给欧阳修回了一首诗:

欲传道义心犹在,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尝倾广座中,只恐虚名因此得,嘉篇为贶岂宜蒙。

王安石这话就非常霸气了,他直接告诉欧阳修,写文章这种事情,他不喜欢,他也不会继承欧阳修的衣钵,对北宋文学做出什么改革,没兴趣。

欧阳修看着回信,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觉得王安石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不会趋炎附势,将来一定可以在政坛驰骋,所以欧阳修在仕途上并没有打击过王安石。

02欧阳修反对青苗法,被朝廷点名批评。

欧阳修这个人是有私生活争议的,即使他自认为没有什么越轨的行为,也无法承受如此强大的舆论压力。

不久之后欧阳修主动向朝廷提出外调,京城是待不下去了,还不如到地方上做个逍遥自在的人,这个想法是不错的。

宋英宗死后,宋神宗上台,他是一个有胆量改革进取的皇帝。所以他开始重用王安石,王安石成为了参知政事的时候,欧阳修已经63岁,他发现青苗法是有问题的。

  1. 青苗法是王安石改革中的一条法令,过去没钱用的农民,会想办法跟地主借高利贷。当然借款的利息是比较高的。
  2. 王安石想了个办法,直接让老百姓跟朝廷借钱,利息比民间要低,这样既解决了高利息的问题,又为国家增加了收入。
  3. 这本身是一种比较好的策略,只是各地的政府官员开始胡搞。他们为了提高业绩,强行拉老百姓借钱,不缺钱的也必须要借。这就好比拉横幅说不装ETC,就不欢迎上高速一样。

这下子事情就麻烦了,可是王安石坐镇中央,他看不到这些。那些改革派的大员们都看不到这些,而地方上只有良好的业绩,国库收入倍增。

所以欧阳修强烈反对这一变法策略,不愿意在自己的辖区实行青苗法。他甚至上书要求宋神宗彻底取消青苗法。这件事得罪了王安石,结果欧阳修被全国点名批评。

03欧阳修提前告老还乡,只为保住晚节。

王安石有没有给欧阳修穿小鞋呢?我认为是没有的。但是全国点名批评欧阳修这件事,的的确确王安石没有反对。

昔日有知遇之恩的人,如今落得如此下场。王安石是丝毫没有愧疚可言的,他的官是越做越大,成为了朝中宰相。

而欧阳修这个时候却也不得不掉过头来拍王安石马匹,当王安石成为宰相以后,欧阳修曾经写信各种夸赞王安石。

修以风节自持,既数被污蔑,年六十,即连乞谢事,帝辄优诏弗许。及守青州,又以请止散青苗钱,为安石所诋,故求归愈切。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宋史》

但是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可见王安石是不喜欢欧阳修这个人的。当时因为欧阳修的名气很大,而且资格很老,是个做宰相的料子。

所以宋神宗就询问王安石,这欧阳修能不能做宰相。最初王安石只是夸赞欧阳修的能力可以,但是问道这个问题的时候,王安石表达了自己明确的态度,那就是不行。

我认为这里王安石没有落井下石的想法,他只是觉得欧阳修是个反对变法的守旧派,所以不想让他破坏自己的变法大业。

此后欧阳修终于心灰意冷,选择辞官回家。他心里非常清楚,只要王安石不点头,那他欧阳修的仕途也算是到了头了。与其等到被人撵走,还不如自己主动下台的好。

总结:宋朝文人君子之争居多,值得钦佩。

王安石和欧阳修是这么个结局,其实王安石和司马光也是不对付的。司马光成天研究历史,他也是一个严重的守旧派。

所以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司马光表示反对,反对无效以后,他便一头扎进了书堆里写资治通鉴去了。

可是每次皇帝问起司马光的时候,王安石还是竖起大拇指,是个人杰。若干年后,司马光著书成功,而王安石已经被罢免了相位。

司马光得到太后重用后,太后询问王安石是个什么样的人时,司马光一个劲儿地夸王安石。司马光将王安石的新法全都废除,却丝毫没有贬低王安石的意思。

这就是宋朝的文人,大是大非的观念性问题,他们可以争得面红耳赤。可是一旦到了私底下,可能两个人还是互相佩服的。所以他们一般不会在背地里下黑手。

参考资料:《宋史》

王安石变法,欧阳修反对,王安石为何不下手打击报复他?

王安石是君子,司马光也是君子,谦谦君子之间,因为政见不同彼此失和,但都认可对方的人品、气量与才学。

后面的吕惠卿、蔡京等辈,都是借新法而获取权力的投机分子,用新法划党籍,借党籍而出异己,这已经是对人身的赤裸裸的打击,说北宋正是亡于此也不为错。

王安石变法,欧阳修反对,王安石为何不下手打击报复他?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无论是在政坛还是文坛都有其的足记,其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参与攥写了《新唐书》《五代史》等作品,也是古文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画像

王安石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其在政治上推行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在文学上创作了大量的千古佳作,可谓是文坛巨匠。

王安石早期文学受到欧阳修的大力赞言,欧阳修非常欣赏王安石的文学作品,在早期欧阳修对于王安石的帮助是很大的。欧阳修曾经提携过王安石,所以两人交往甚密,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学上,两人都是互相切磋互相学习。

到了晚年,欧阳修的政治思想过于保守,而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则趋于前卫与创新,所以欧阳修成为了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王安石则是新法的拥护者及推行者。两人政见不同,可谓是政敌,但是在政治上的分歧并没有对他们造成影响,两人的关系可谓是亦师亦友。

但是另有说法是两人关系恶劣,欧阳修反对变法,多次上书朝廷要求终止青苗法,两人关系恶劣,王安石对欧阳修是深恶痛绝。

但是不得不否认早期欧阳修对于王安石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上,但是两人的关系至今也说不清楚,毕竟已经过去千年。这千年之结在如今也已释怀了吧。

欧阳修领导的运动

欧阳修领导的运动把古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古文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后人应当记住欧阳修领导的运动,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欧阳修领导的运动。

欧阳修的画像

这场运动让文学变得更加有意义,有人说欧阳修是因为他在官场的地位才能发动这场古文运动的。但是无论怎样,这样运动让我们知道学习文字是要让大家看懂,而不是追求生僻让别人看不懂。写文章更不是追求表明的奢华,重在文章的实质意义。从韩愈开始的早一批文人已经看出了这一弊端,但是到了唐宋时期又开始追求浮华的文学,这才出现欧阳修又一次领导这场古文运动。

参与这场运动的人数很多,参与的人数还包括著名的黄庭坚、苏轼、苏辙等一大批名士和文人。他们也都一致认为进行文学创新的同时,还应当讲究其实质内容。这一重要思想欧阳修在早期的时候就已经提出,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形成一种趋势。据说他在做官的时候审批一个学子的文章,那个学子的文章写的非常的好,只不过出现了一些生僻的字。原本出色的文章被他拒绝,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一直注重文章简单易懂。他认为:文字是拿出来给别人看的,而不是追求让人看不懂。他倡导的

王安石变法,欧阳修反对,王安石为何不下手打击报复他?

王安石变法,欧阳修反对。他们只是在政见上有分歧,但私底下两人却没有任何仇恨,大家都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富强,所以谈不上要打击报复。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王安石的改革在当时看来是过于激进的,触犯了地主阶段的利益,这样自然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对抗,新法的推行到了底层肯定会变味。王安石当时过于理想化,听不见其他声音,刚愎自用,也因此获得了“扭相公”的雅号。

用人方面也有很大的争议,他推行变法,首先就以赞成不赞成划线标准,支持他变法的就会受提拔,很不幸这支持变法的人后来很多都被列入宋史奸臣传。他们中有人真正支持新法,但更多的人只是想借变法升官。而跟王安石提不同意见的官员都会受到贬谪,但问题是别人的批评,比如说他“借名高以压人”、“习申商刑名之术,而文之以六经”,“少学孔孟,晚师翟聃”等等,说的都是有道理的,并没有恶意的抨击。但王安石一句话都听不进去,就是固执的拿支持和反对划线,谁反对他就打击谁。

阳修也曾经呼吁改革,宋仁宗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弊病开始显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欧阳修也曾经呼吁改革,但是冒犯了既得利益者,受到打击被贬。

晚年欧阳修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认为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则趋于前卫与创新,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王安石则是新法的拥护者及推行者。两人政见不同,可谓是政敌,但是在政治上的分歧并没有对他们造成影响,两人的关系可谓是亦师亦友。

欧阳修更多的是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参与纂写《新唐书》《新五代史》,北宋古文运动的代表。

王安石变法,欧阳修反对,王安石为何不下手打击报复他?

谈及变法,人们也许会很快想到秦国商鞅变法、魏国李悝变法,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最后变法都成功了。若提及有没有什么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依然为后人所熟知的话,那一定会使人想到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对于王安石变法相信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了,一场旨在使北宋王朝富国强兵的变法,为什么会在国有明君、社稷多贤臣的情况下以失败而告终呢?为什么连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等众多政坛、文坛的名人都要反对王安石变法呢?想到得到答案,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回顾一下事情的经过原由、并且沉着冷静来思考分析了。

公元1067年,年仅19岁的宋神宗赵顼继承皇位,一继承帝位,年轻气盛的宋神宗就想大干一场,改变宋朝此时的内政外交所面临的困境,于是广泛寻求变法改革人才,寻求富强之法。王安石由此就任参知政事,实施了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于公元1069年开始,陆续实行了均输法、青苗法、保甲法等等变法措施。而一心为国为民、为刚正不阿的王安石一开始实行变法,就陆续遭到了众多人等的反对。反对他变法的不是什么奸臣,而是一群与他同样为国为民、一身正气的国之栋梁,如欧阳修、苏轼、苏辙、司马光等等。

公元1069年,青苗法颁布后,苏辙便认为此法虽表面有利于民,实则害国害民。此法一旦实施,地方一旦碰到不正官吏,便能依靠此法名正言顺的剥削鱼肉百姓。还不如依旧实行祖宗之法“平籴法”:谷贱时官府平价买入,谷贵时官府平价卖出。这样一来,更有利于民。由于苏辙为反对变法的一派,公元1069年8月,苏辙被贬为河南府留守推官。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也是因为对青苗法有所异议,认为不适合推行,而改任蔡州知州。苏轼则认为王安石变法中有很多弊端、不适之处,公元1071年,被迫离京出任杭州通判。

对于欧阳修、苏轼、苏辙三人,都已经是非常熟悉了,此三人都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更是堪称北宋的文坛领袖。其三人在文学上的地位极高,政治上也是为官造福一方,为百姓着想,从不贪赃枉法、以权谋私,处处为百姓谋福利。然而此三人都因反对变法中的若个措施被贬他乡。

对于王安石变法,反对最为激烈的就是司马光了,司马光到底是什么人呢?史学著作《资治通鉴》的编撰者,自幼聪明过人,长大后更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其为人正气浩然、温良恭谦、一身正气;为官克己奉公、清廉之至、无欲无求,被后世历代儒学大家奉为学习楷模。王安石刚刚开始变法时,司马光还表示认同,当颁布青苗法后,就强烈反对,反对无效后自请外任,到1071年,保甲法等法案颁布后,上书反对无效后,便留居洛阳15年,都不在过问政事,专心编撰《资治通鉴》。

那为什么连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等众多政坛、文坛的名人都要反对王安石变法呢?原因实则也二,一则王安石变法确实存在一定问题、弊端,有些条款确实不能像假想的那样利国利民。二则因为个人的治国理念不同,有人主张开源(如王安石);有人主张节流(如司马光);有人主张开源节流并用(如苏轼),治国理念的不同最终导致了众多国之栋梁的分道扬镳。

总的看来,不管是主张变法的王安石等人;还是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等人;还是反对王安石变法部分条例的欧阳修、苏轼、苏辙等人,这些人都是北宋的国之栋梁,他们为官的理想都是希望大宋王朝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他们各自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理想目标,从而使宋朝能够国富民强,人人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王安石变法,欧阳修反对,王安石为何不下手打击报复他?

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以司马光为首,包括欧阳修、苏轼等一大批人。

王安石长苏轼十六岁,在青年时代,都以才学出众而引人注目。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他最欣赏的两个人就是苏轼和王安石。王安石、苏轼文学成就均十分突出,均被誉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见上,他俩都主张改革,苏轼并非像司马光那般保守,只是在改革的步骤和方法上见解不一。如此两个佼佼者,在熙丰变法中成了政敌。王安石执政时,苏轼曾反对新法,屡遭默降。然而两人均无害人之心,苏轼对新法并未一概否定。1079午,苏轼因 "乌台诗案"下狱,王安石已不在京师,惊闻之下,立即在金陵设法营救。

1080年,苏轼由黄州迁至汝州,途经金陵,多年役有交往的苏、正在金陵友好地相会了。在苏轼逗留金陵期间,两人迸行了多次交谈。他们在一起谈诗、诵佛。他们在往来的书信和诗中,王安石破例与苏轼谈及了时事,诸如关于用兵西夏等。其中王安石的《北山》诗:

北山输绿涨横玻,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这是他与苏轼一道游北山后写的诗中的一首。金陵相会,使苏轼更加了解了安石的为人,后来他逢人就称赞:"不知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