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绪可以熬到慈禧归天,他能让清廷走向下去吗?你怎么看?

光绪皇帝走在了慈禧前面,这是很多人认为比较遗憾的。因为光绪皇帝力主洋务运动,力主戊戌变法,甚至不惜主张君主立宪也要强国。所以不少人认为从光绪皇帝身上,看到了清王朝的未来。

于是乎,不少人认为,光绪皇帝如果比慈禧走的要晚,那么后来的历史极有可能会改写,甚至连大清王朝都不会覆灭。那么真的会是这样吗?

01光绪皇帝本身就没什么能力,不足以改变国家命运。

明朝有崇祯,清朝有光绪。光绪皇帝是一位有心救国的人,可是他却没有足够的能力拯救这个国家,不仅是他个人,他所用的人也都是无能之辈。

  1. 首先,光绪皇帝的帝党成员,都是些没什么作用的人。唯一比较出名的翁同龢,作为帝师还是个反面教材。因为克扣北洋水师的经费,间接导致甲午海战全军覆没。
  2. 其次,光绪皇帝任用戊戌变法的人,都是愣头青。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人,在那个年代,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分量,他们不足以撼动大清王朝内部的勋贵们。
  3. 再者,光绪皇帝最希望拉拢的袁世凯,最终还是选择背叛了他。唯一有能力的袁世凯,光绪皇帝非常看重,可惜袁世凯最终选择支持慈禧太后,导致光绪被囚禁10年之久。

由此可见,光绪皇帝身边的人,是无能之辈。任用的人,是愣头青。希望拉拢的能人,却始终不愿意和他站在一边。这三条都是比较致命的,直接导致光绪无法成就大业。

慈禧太后不是没有放权给光绪,甲午海战也是光绪皇帝主动要打的,而且整个战争的过程,慈禧太后并没有过多干涉,她似乎就是要看看光绪的能力怎么样。

八月,政变作,太后复训政。十月,又奉朱谕:“翁同龢授读以来,辅导无方,往往巧藉事端,刺探朕意。至甲午年中东之役,信口侈陈,任意怂恿。办理诸务,种种乖谬,以致不可收拾。今春力陈变法,滥保非人,罪无可逭。事后追维,深堪痛恨!前令其开缺回籍,实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清史稿》

很可惜的是,这场战争拖得时间太长,总体以清王朝失败而宣告结束。慈禧这才不得不重新执掌大权,她对光绪是有过希望的,可是希望很快破灭了。

亲政的光绪,的确是手握大权,不仅可以调度整个北洋水师,而且鼓励维新变法的成员发起改革,可是结局又怎样了呢?还不是都失败了。

02人民逐渐开智,专制统治走到尽头了。

清朝的覆灭,不是个例。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已经有不少封建统治的国家,先后在那个时期结束了封建统治。

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如此凑巧呢?比如说沙皇俄国结束统治,日本德川幕府结束统治,这些不是巧合,而是人类的智慧已经普及,人民也有了开智的机会。

武昌乱起,各省响应,朝论纷呶,王公贵人皆气馁,莫知所为。良弼独与三数才杰朝夕规画,外联群帅,内安当国,思以立宪弭革命,图救大局,上下皆恃以为重。时袁世凯来京,方议国体,人心不安甚矣。一日,良弼议事归,及门,有人遽掷炸弹,三日而卒。事闻,震悼,优恤如例。其后官绅请立祠於北京祀之。---《清史稿》

大量留学在外的学生,他们将先进的思想带到国内。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这些思想基本上弥漫在了大清王朝的每个角落。

老百姓始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股力量,一旦老百姓们都开智了,那么封建统治必然是没有市场的。

在清帝退位,袁世凯建立共和以后,他妄图复辟称帝,可是仅仅83天时间,他就失败了,为什么呢?因为时代已经不允许中国再出现皇帝了。

  1. 即使光绪皇帝比慈禧太后死的晚,一场场革命运动依旧不会平息。孙中山先生等人所要对付的,不是慈禧太后这个人,而是整个封建专制统治。
  2. 革命的浪潮已经势不可挡,这个时候袁世凯这样的权臣,光绪皇帝又控制不住。那么问题就会重新摆在光绪面前。
  3. 其实上面坐着的是光绪还是隆裕太后,结果都是一样的。载沣辅政的时候,清王朝和光绪皇帝在位时期,基本没差别。因为他们都是能力欠佳的人。

袁世凯是不可能卖这些人面子的,他这辈子就是害怕慈禧太后,其他人他一个都不惧怕。恰逢人民的思想得到解放,这不是光绪或者袁世凯这某一个人能够决定的。

统治的是谁?是人民。当年古罗马时期,人民不愿意再被国王统治,公元前五百多年,就建立了共和制度。相比而言,我们的确晚了太多。

03赔款太多,根本负担不起。

清朝的灭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说是主流原因,那就是经济问题。清政府到了晚期,基本上已经入不敷出了。

  1. 先是太平天国运动,南方大片地区13年没有税收。后来又是洋人们拿着大炮打开了国门,各种战败赔款,堆积成山。
  2.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朝需要向日本赔偿两亿两白银,这一笔开销,直接将清政府击垮。而日本政府利用这笔钱,买飞机大炮,兴办新式学堂,搞科学研究,使得国家飞速进步。
  3. 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著名的《辛丑条约》,累计需要向11国赔偿本息共9亿8千万两白银,分39年偿还。这又是一笔巨额开支,清政府根本吃不消。

巨额的赔款,加上各处地盘的割让,使得清朝政府已经完全支撑不下去了。康有为等人甚至曾经怂恿光绪皇帝,将偏远的新疆、蒙古乃至东北全都卖掉,拿过来作为军费。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清史稿》

还好他们的计策没有得逞,不过由此可以看得出,清朝那个时候真的是没钱了。就算光绪皇帝足够有能力,他能变出钱来吗?

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也没钱,但是他们省吃俭用,明治天皇每天就吃一顿饭,艰难度日,一战击败清政府,从此有了白花花的银子。可慈禧太后一顿一百多道菜,一顿倒掉的菜,就够明治天皇吃一年的。

总结:光绪活下来,也只能亲眼见证清朝的灭亡。

清朝灭亡是世代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同时也是经济的选择。这就好比明朝的崇祯皇帝,他也是一位勤俭励志的好皇帝,可是他的结局也不好,最终导致亡国,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大势所趋,崇祯时期的明朝政府已经腐朽到了极点,国库里没有钱,可臣子们的腰包里却揣满了银子。

太平盛世是藏富于民,亡国灭种是藏富于官,这就是统治者的本质区别。试问一个清朝末年的首富,是李鸿章大人的昔日大秘书盛宣怀,这种藏富的手段,清朝还能长久吗?

参考资料:《清史稿》

如果光绪可以熬到慈禧归天,他能让清廷走向下去吗?你怎么看?

那是不可能的,就算光绪熬到了慈禧归天,以他的能力也是挽救不了清朝灭亡的必然趋势,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是由盛及衰,最终被新的势力取代。

慈禧统治了晚清近半个世纪,贪图权力,贪图奢华,打压异己,任用庸才,把本来就已衰弱的大清推向了死亡的边缘。

光绪是慈禧掌权的牺牲品,在位34年,都是在慈禧的阴影下度过的,只不过是傀儡皇帝而已,在慈禧的强势控制下,一生唯唯诺诺,养成了既无主见,又无魄力的软弱性格,根本不是将帅之才。慈禧对光绪可谓是一往情深,生前控制了他34年,就连自己快死了也不放过光绪,在自己归天的前一天将光绪秘密害死,好在地下继续给她作伴。其实,到了清朝后期,汉民族已逐渐觉醒,革命党人的势力正蓬勃发展,也渗透到了各级地方政府,他们也有了自己的队伍,特别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他们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以汉人为主的共和体制的国家。再从国际趋势来看,封建君主专制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了,封建帝制已走入了死胡同,如果光绪侥幸熬死了慈禧,那他最多就是个末代皇帝了,那就没有溥仪什么事了。

如果光绪可以熬到慈禧归天,他能让清廷走向下去吗?你怎么看?

光绪的性子太急,他要是活着,还没到辛亥革命,清廷内部肯定就会先乱。

在戊戌变法中,光绪帝就表现出急躁的性格。他主张“乘积弊之后,挟至锐之气,举一切法而更张之。”说白了,光绪帝恨不得一天就把清廷翻一个底朝天。变法的主要参与人康有为,也是真么急切:“非大变、全变、骤变不能立国”。于是,光绪在百日维新期间,便下了一百多道旨意。一天一道命令啊,怎么可能落实啊?

《康有为政论集》:“日本改革三十年而强,而以我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

光绪帝他们太理想化,以为自己下旨,下面人就要听他的,跟着他干。光绪帝根本不考虑国情,不顾及其他利益集团的态度:皇族、地方大臣、洋人,都不是省油的灯!而且,他还不掌握兵权。。。

于是,光绪帝下的旨意大多停留在形式上。

如果,光绪活的比慈禧长。以光绪的性格,在急切的改革下,清廷内部肯定会先乱。袁世凯等人可能会先于革命党起义。到时候,中国连形式上的统一都没有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如果光绪可以熬到慈禧归天,他能让清廷走向下去吗?你怎么看?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慈禧在光绪十岁的时候就把他带在身边,让光绪学习处理政务。慈禧是希望光绪以后能挑起大梁的。 成为一代明君。但毕竟光绪不是康熙那样的雄主。

光绪亲政后具体表现。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光绪及其帝党恐怕要占百分之九十的原因。

帝党翁同龢自接管户部以来,便以国家度支艰难为由,暂停向北洋水师拨款。使北洋水师从光绪十六年(1890)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夕(1894)未得到一炮一弹的发展,使北洋水师逐渐落后于日本。

英国人曾经建议李鸿章,购买两艘快舰,以防备日本。翁同龢不断拖延,最终两艘快舰为日本买去,其中一艘“吉野号”成为击沉中国舰队最多的战舰。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后,光绪皇帝着急用一场胜仗证明自己,隔过李鸿章指挥北洋水师,命令北洋水师强行找日军决战,最后全军覆没。北洋水师的情况,李鸿章作为直接领导肯定在清楚不过。李鸿章是一个功名心很重的人,如果能赢久历兵事的李鸿章早下令出击了。

百日维新

康有为的百日维新真正使慈禧生气的是康有为提出“中日合邦”计划,所谓中日合邦顾名思义就是中日合成一个国家。自康有为提出这个“奇思妙想”,在朝堂上得到不少人的支持。这其中就有当时的刑部主事洪汝冲。

洪汝冲当时向光绪提出了迁都、借才、联邦三条建议。其中联邦和康有为的"中日合邦"如出一辙。

所谓借才,便是借刚刚卸任前日本伊藤博文。甲午中日一战,不但不记恨伊藤博文,反而请来为清朝效力。难不成,甲午海战的水都进脑子不成?

事实上,慈禧并不是极力反对维新,而是知道合邦的打算,而光绪真把伊藤博文给请来了。慈禧明白光绪虽然没同意,但也没拒绝。万一引狼入室,将爱新觉罗江山至于何处?慈禧遂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囚禁瀛台。光绪政治嗅觉低可见一斑。

事实上,中日合邦就是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前身,之后臭名昭著的大汉奸汪精卫也曾用中日合邦这一理念给自己开脱过。

其实慈禧留给光绪的局面并不算差,最起码要比咸丰时期好太多了。慈禧平定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灭了捻军。慈禧重用左宗棠,从英俄手上,抢回了新疆。光绪亲政初期,国内各种大乱,已被慈禧平定,洋务运动,也初见成效,外国列强也暂时停止了对中国的疯狂侵略。可光绪的表现着实让人失望。光绪空有一腔热血,并没有挽狂澜于既倒的能力。

如果光绪可以熬到慈禧归天,他能让清廷走向下去吗?你怎么看?

气数已尽

如果光绪可以熬到慈禧归天,他能让清廷走向下去吗?你怎么看?

如果慈禧临终之际,没有将光绪带走。

那么满清帝国还是可以继续走下去的,而且会像日本一样走虚君共和制。

首先,光绪的死到底与慈禧有没有关系?

光绪皇帝驾崩的时候,年仅38岁,正值春秋鼎盛,怎么可能说死就死了呢,他当时虽然被慈禧给限制了人身自由,但是他名义上依然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所以他享受的医疗条件,当然还是最顶级的,由此证明一点,他的死就是慈禧刻意为之。

其次,慈禧为何在将死之际,把光绪干掉?

因为当时她与光绪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尤其是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慈禧的一系列动作,还有就是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将光绪的挚爱珍妃处死了,所以她害怕自己前脚刚走,光绪马上就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清算,像睿亲王多尔衮一样,死无葬身之地。

最后,慈禧和光绪都死了,标志着清王朝也亡了。

清王朝进入二十世纪之后,帝国的大厦已经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但是慈禧依然将个人的利益关系放在首位,不顾一切的又立一个娃娃为帝,然后让能力平庸的醇亲王载沣摄政,这不是自找死路么,载沣二十出头,他哪有能力扭转乾坤。

光绪若没有被慈禧加害,重新执掌大清政权的话,那就完全不一样 。

首先,光绪在位已经三十余年,西方列强对其是非常认可的,尤其是在戊戌变法时的表现,更是深得国人之心,在光绪的心中,国家民族的利益是大于个人的。

其次,只要光绪活着,袁世凯等人是不敢乱来的,光绪也肯定能够顺应潮流,将变法进行下去,当时革命的声势很大,无非就是想立宪,让人民当家做主。

总而言之,以光绪锐意进取的精神,他肯定会顺应人心,以民为本,那么清王朝最起码在光绪时代,是不会被推翻的,对此您是怎么看的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