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刘备、孙权临终前,都留下哪些遗言?
曹操、刘备和孙权,这都是三国时期英雄一生的大人物。他们在临终之前,必然是有所嘱托的,那么他们到底有没有留存什么遗言呢?
01曹操的遗言一改秦汉厚葬礼仪。曹操是三国最优秀的统治者,他打下的疆土是最辽阔的,也是后来司马家一统天下的基础所在。所以曹操的遗言一定有比较特别的地方。可惜事实上,曹操的遗言反倒是三个人里最简朴的一个。
- 对托孤大臣:
晚年的曹操有四位比较信任的臣子,分别是司马懿、陈群、曹洪以及贾诩。他希望这四个人能够好好辅佐自己的儿子曹丕。
当时天下尚未安定,曹操已经驰骋了30多年,只剩下了东吴的孙权和蜀汉的刘备。这些都是重中之重。可惜这些事情已经不是他曹操自己的事情了,希望他们几个大臣,能够好好辅佐曹丕,建立功勋。
- 对妻妾:
曹操一生所爱非常多,一般都是别人的老婆。不过这不妨碍曹操英雄的形象。曹操将她们安置在铜雀台,并且嘱咐她们。
等到曹操死了以后,他希望他的这些妻妾们,能够多学习一点女红,多织布卖钱,能够自给自足就很不错了。
曹操意识到,什么叫做人去楼空。这帮妻妾如果不能够自给自足,又没有靠山的话,日子是很艰苦的。
- 对子孙:
曹操在子女教育方面是非常出色的,可以说三国各君主当中,唯有曹操的子孙是成才最多的。活着的时候教育好,临死前,曹操还是希望子孙能够学好。
所以曹操告诫自己的子孙,天下还没有安定,不要浪费钱给自己陪葬。不允许搞那些厚葬的仪式,不准拿金银珠宝给自己陪葬。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三国志》
那些屯兵在外的人,也不允许他们回来奔丧,每个人都要负责好自己的工作。丧葬事宜一切都要从简,结束以后大家都要脱掉孝服参加工作。
看似是给自己的后事做安排,其实也是在教育自己的子孙后代。崇尚节俭绝对不是什么错事,曹操身体力行,成为子孙的典范。
02刘备的遗言,是三国君主中最了不起的。刘备是个狠人,从一文不名的布衣,能够成长为一国之君,期间奋斗了20多年都没有什么成果,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大器晚成的刘备,最终还是走上了皇帝宝座,打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下。是非对错我们说了不算,因为我们都是旁观者。刘备给后世的遗言,是非常有意义的,甚至影响了后世千古。
- 对诸葛亮:
诸葛亮是刘备一生中最重要的伙伴,他帮助刘备从一穷二白一路走来,从来没有变节过。在刘备夷陵之战战败以后,诸葛亮也是在努力维持蜀汉集团的存在。
刘备告诉诸葛亮,他的才华强过曹丕十倍不止,一定可以安邦定国,成就一番大业。如果刘禅还过得去,可以辅佐那诸葛亮你就辅佐,如果刘禅不行,那诸葛亮你就可以取而代之。
这话把诸葛亮说得鼻涕眼里都掉下来了,托孤哪有这种托法的呢?这不是要人家玩命吗?诸葛亮本身就是忠义之人,一生跟随刘备从来没有后悔过。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国志》
现在听了这话以后,就更加不可能再背叛刘备了。他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12年,为蜀汉的稳定延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也因为如此,诸葛亮成为了千古名相,成为了忠臣们的表率。此后一千多年,诸葛亮始终都是大家所推崇的那种忠贞之士。没有刘备那番遗言,可能效果还真的没那么好。
- 对儿子刘禅:
刘备这辈子有四个儿子,长子刘封是养子,因为丢了上三郡,从而被刘备给赐死了。次子也就是亲儿子刘禅,是刘备的继承人。此外入蜀以后又生了刘永和刘理两个儿子。
刘禅继位的时候才17岁,正儿八经的未成年。刘备当然是有嘱托的,他把刘禅拉到身边,告诉他将来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
此外刘备还给刘禅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话也就是坏事再小也不要做,好事再小也得做。
由此可见,刘备对自己的这个儿子,还是充满期待的。他认为只要诸葛亮能忠心辅佐,仁慈善良的刘禅,肯定可以建立一番大业。
03孙权的遗言,史书没有任何记载。孙权的一生,是相对来说比较顺利的一生。天下不用自己打,守天下的时候也有一帮努力肯做事的文臣武将辅佐。
可以说孙权是三位君主当中,小日子最逍遥的一个了。所以他也足足活了71岁,在当时来说,算是非常高寿了。
不过很可惜的是,孙权晚年脑子不是很好,杀伐决断有点昏君的意思。不仅纵容两子相斗,为了权势也逼杀了不少忠臣义士。
吴非有大山绝壑之限,托于东海之上,然鲜有兵患,以魏蜀故也,两虎相斗,不暇于侧,使草类暂为须臾之欢,一旦胜负,而吾必随之矣。孤在位五十余年,内不能扶顺尔等,外不能接贤息民,方城之内,满目为墟,乃孤之罪也,汝立此颓垣,当以孤为戒,发扬先祖之德,切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与贤者共忧乐,与民共乏困,天或庶几成其德,不然,宗庙倾覆,社稷不享,汝之罪也。---《孙权遗言,来自网络》
他去世之前,应该是脑筋已经不怎么正常了,所以并没有留下什么遗言。不过网络上有这么一段他的遗言,是比较有意思的,基本总结了他的一生。大致意思就是:
自古来成就帝王大业的人,很少有像他这种坐享其成的。吴国没什么天然屏障,之所以没什么兵患,是因为魏蜀之间互相斗争,没空理我们。
我孙权在位50多年,没什么太大的功劳,后世之君必须要引以为戒。天下不是你我一个人的天下,而是所有人的天下,应该与民同乐才是正道。
这则遗言颇有罪己诏的感觉,不过的确比较贴近孙权的一生。所以这一遗言也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基本代表了孙权真正的遗言。
总结:刘备的遗言是最有影响力的,也是最不可复制的。刘备对诸葛亮的遗言,可以说影响了接下来近两千年的历史。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刘备创造了托孤的典范。
皇帝总有老的一天,而继承人没有经过历练,岁数再大那也是需要教导的。这里就涉及到了托孤的事业。
可以说历代托孤之所以很难成功,那是因为司马懿以后,权臣乱政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大家都愿意学习司马懿,而不愿意学习诸葛亮。
由此可见,刘备的角色就很重要了。帝王要想托孤成功,必须得学习一下刘备,然而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刘备这种地步。
参考资料:
《三国志》
曹操、刘备、孙权临终前,都留下哪些遗言?
很荣幸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鼎立;无论是魏国的曹操,还是吴国的孙权,又或是蜀国的刘备,他们无一不是当年的英雄豪杰。所谓英雄一生,谁也逃不过身死一事,那么当时这三位三国之主的遗嘱又是怎样的呢?
曹操的遗言“吾夜半觉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头病,自先著帻。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脯上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曹操虽一生没有称帝,但其一生挟天子以令诸侯,打下当时中国北方一片江山,其英雄才略却是让人十分敬佩。按说一个人身死后,特别像这种帝王般的角色,都会说一些自己的生平功绩,但我们看曹操的遗言,不仅对此只字未提,反而是交代一些衣服和妓女的处理问题,还说什么若后代没有什么作为,可以学编草鞋为生的交代。
刘备的遗言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染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射君到,说丞相收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达,道三,可自求闻达。”
刘备的遗言通篇只有一件事,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刘禅好好读书,学习古人智慧,向诸葛亮多请教。然而他没有想到这“阿斗”是扶不起来的,要是刘备泉下得知多年后刘禅将自己的江山拱手让人,屈身于他人之下,不知会不会想起这当时的交代不过是一纸荒唐言。
孙权的遗言“古之帝王如孤之享位者寡矣,赖父兄之灵,群臣之力,以有于今,吾复何求,今将就黄泉以从父兄,所欣慕也,惟汝幼弱,膺此大位,处强敌之间,不能不以为忧也。
吴非有大山绝壑之限,托于东海之上,然鲜有兵患,以魏蜀故也,两虎相斗,不暇于侧,使草类暂为须臾之欢,一旦胜负,而吾必随之矣。孤在位五十余年,内不能扶顺尔等,外不能接贤息民,方城之内,满目为墟,乃孤之罪也,汝立此颓垣,当以孤为戒,发扬先祖之德,切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与贤者共忧乐,与民共乏困,天或庶几成其德,不然,宗庙倾覆,社稷不享,汝之罪也。”
看孙权的这篇临终诏书,不得不说,当年曹操的慧眼当真没有实错英雄,“生子当如孙仲谋”。遗言中处处可见孙权不愧为当时三国中的一位仁帝,先是反思自己生平的不足,后又写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与贤者共优乐,与民共乏困。”这种亲贤远佞,与民同乐的劝告之语。不禁让人想起范仲俺的名作《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为一位仁义之人所言。
以上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想法和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曹操、刘备、孙权临终前,都留下哪些遗言?
应该说曹操孙权死前的遗言并没有见诸历史,因为与刘备的比起来,完全是两个数量级的差距,刘备的遗言可以说对任何遗言都是降维打击。
毋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短短14个字,道尽了人生态度和哲学。网上常说人狠话不多,放到这里也是如此,这14个字,说来简单听着也简单,但谁又能一辈子做到呢?刘备,从社会的底层起步,一步步建立了一个国家,看透了世事,阅尽了人生,留下这14个字,告诉别人,你们细品去吧。
曹操、刘备、孙权临终前,都留下哪些遗言?
应该从正史来看三人的遗言。
一、曹操遗令正史是严肃的,《三国志》记载曹操的遗令是这样的:
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这里曹操交代曹丕关于他丧事的一些情况,还要求将领士兵不得离开驻地,各官员各司其职,以防止动乱。
应该说,曹操的安排是很常规的安排。
但是到了《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安排就显示出其“奸雄”本色了。毛宗岗曾批注道:“但言家事,而不言国事,是老贼奸猾处。”
更有设疑冢七十二,让人感叹“操真奸雄之尤哉!”
二、刘备遗言陈寿《三国志》并没有记载刘备遗言,但是裴松之作注时引用《诸葛亮集》的记载:
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敕后主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刘备给刘禅一道遗诏,嘱咐他一番,其中便有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同时也吩咐儿子鲁王一番。
这里面提的都是国事。
三、孙权《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孙权遗诏或遗令一事。估计也就是重申太子继位和大臣辅政的事情。
《三国演义》中也说得简单:“至次年四月内,病势沉重,乃召太傅诸葛恪、大司马吕岱至榻前,嘱以后事。嘱讫而薨。在位二十四年,寿七十一岁。”
曹操、刘备、孙权临终前,都留下哪些遗言?
刘备、孙权二人因继任者年少,留下的遗言主要对政事的安排和对继任者的训导,曹操同这二人不同,曹操的遗言主要是对日常琐事的交待。
曹操的遗言说得是婆婆妈妈,怎么看都不像出自那个曾写过《观沧海》那样豪迈诗词的枭雄曹操之口,曹操的遗言主要是对他的葬礼、日后的祭祀、他的夫人们以及遗留衣物的一些安排。而对于朝堂之事,并没有做相关安排。这是为何呢?
在混沌君看来,可能是因为曹操生前大半辈子都在外南征北战,忽略了对家庭的照顾,因而死后更多的是对一些家庭琐事的安排。况且曹操的后继者曹丕通过多年历练,已经能够独挡一面,曹操也不用对政事太过担心,所以我们看曹操的《遗令》就像是一位家长对家里后事的安排。
刘备就同曹操的不多,刘备临死前,刘禅年仅十七岁,而当时经过夷陵之败,蜀汉的局势并不稳定,刘禅难以独挡一面,因而刘备的遗言更多的是对政事的安排及对后主的训导,政事的安排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永安托孤,以诸葛亮、李严为托孤大臣。而对于刘禅的训导,主要是对诸葛亮恭敬以及对自身的严于律己。
因为太子孙亮年幼,孙权担心自己命不久矣,在其染病不久,便召大将军诸葛恪入朝做了相关政事安排。因而孙权的遗言主要是对于太子孙亮的训导,孙权首先说了江东的基业归功于父兄,而后又阐明了孙吴的处境,孙吴无地势之险,却能够安然无恙,主要是因为魏蜀之斗,无暇顾及东吴,因而教导孙亮要“与贤者共忧乐,与民共乏困”,这样才会有机会保全孙吴。同时孙权也进行了自我检讨,说自己做得并不好,要孙亮“以孤为戒,发扬先祖之德”。
曹、孙、刘这三人的遗言,曹操的最接地气,就和普通家庭的遗言没两样。孙权的最长情,不但忆了父兄之功,同时还检讨了自己的过失。刘备的最具感召力,诸葛亮因此而对蜀汉鞠躬尽碎,死而后已。
曹操、刘备、孙权临终前,都留下哪些遗言?
汉末三国是一个尔虞我诈的时代,台上的帝王将相全都是“戏精”,鲜有说实话、真话的时候。然而“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无论他们生前再怎样虚伪奸诈,但在临死前往往会打开心扉,跟身边人说说实话,从而还原一个比较真实的自我。那么,作为三国建立者的3位雄主-曹操、刘备、孙权,他们的遗言都讲了哪些内容呢?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终年66岁。跟大多数开国帝王一样,曹操在临终前,照例要对自己的功业做一番总结,并对病榻前的臣僚们说道:“孤纵横天下三十余载,削平群雄、一统中原,只有西蜀的刘备、江东的孙权未曾剿除。孤死后,你们要尽心辅佐世子曹丕,以完成混一海内的大业。”臣属听完后,无不唏嘘落泪。
然而,曹操话题一转,紧接着又谈到自己的葬礼和众位妻妾的安置问题。对于葬礼,曹操希望在他死后实行薄葬,并能够“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见《三国志·卷一》),以此来压缩丧葬费用,尽力减轻国家的负担。至于妻妾的安置问题,曹操叮嘱她们道:“我死之后,汝等勤学女工,多造丝缕,卖掉换钱以自给。”这样做,同样是为国为民的考虑。
除此之外,曹操在临终前对长子曹昂(字子修)、前妻丁夫人倍感愧疚,常常对身边人讲:“我一生行事,自认为没有什么值得后悔遗憾的。假若死后还有灵的话,能让我感到遗憾的,便是子修如果向我要妈妈,我该怎么回答呢?”由以上史实看来,曹操的遗言基本上没有高谈阔论,有的只是以民为本、儿女情长,令后世之人读史至此,不禁唏嘘落泪。
刘备称帝后不久,亲率大军进攻孙权,结果在夷陵之战中惨败给江东将领陆逊。经此一战,刘备不仅断送收复荆州的梦想,几乎赔光全部“家底儿”,甚至连本人也差点儿被俘虏,可谓耻辱到极点。正因如此,战事结束后,倍感羞愤的刘备没有返回成都,而是退守白帝城永安宫,并在这里走完余生。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宫驾崩,享年63岁。
刘备临终前,将丞相诸葛亮召至永安宫,并将幼主刘禅及军国大事全都托付于他。在遗言中,刘备先是称颂诸葛亮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倍,如果由他来治理国家,必能完成匡扶汉室的大业。然而,刘备话锋一转,跟诸葛亮讲道:“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见《三国志·卷三十二》)
虽然后世对“君可自取”这四个字的真实含义多有争论,但如果仅从这句话来做分析,刘备似乎对诸葛亮无比信任。但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个事实,那便是刘备在临终前,并没有把兵权交给诸葛亮,而是让中都护李严主管军事,其真实意图不言自明。因此,我们可以说,跟曹操遗言的温情脉脉相比,刘备的遗言则充满虚伪与杀机,令后人读史至此,不禁毛骨悚然。
跟刘备的情况相似,孙权在位的晚年,帝国同样处于风雨飘摇的危险境地之中。原来,在太子孙登去世后,孙权册立第三子孙和为储君,但与此同时却溺爱第四子孙霸,并让他享受跟太子一样的饮食起居标准,由此激起后者的争储之心。围绕着储位的争夺,孙和、孙霸的关系势如水火,而大臣们也纷纷“站队”,由此酿成激烈的党争。
储位之争让东吴陷入严重的政治动荡中,若不加以制止的话,必然会给国家带来大灾难。正因如此,孙权在犹豫数年后,终于在赤乌十三年(250年)出手,下诏废黜孙和为南阳王,将孙霸赐死,并大肆诛杀、贬斥他们的党羽。经此一劫,东吴朝堂近乎被清空。事后,孙权又册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局势至此才算是基本上稳定下来,但隐忧依然存在。
正因如此,神凤元年(252年)四月,孙权在临终前,将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等人召入宫中,委以托孤重任。虽然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孙权遗言的具体内容,但根据常识来推测,他应当是勉励诸葛恪等人要消弭旧日的恩怨,共同辅佐幼主治国,务实的内容相当多。但让孙权没想到的是,等到他刚咽气,诸葛恪便诛杀孙弘、专擅朝政,孙权若泉下有知,不知该怎样想。
史料来源:《三国志》、《资治通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