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不跟诸葛亮也拜个把子呢?是尊重呢,还是见外呢?
刘备认诸葛亮做儿子还差不多,怎么可能拜把子呢?试想一下,刘备和诸葛亮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在卧龙岗。
当时刘备已经是47岁的中年大叔了,而诸葛亮还是27岁的青年帅小伙。两个人之间有20岁的年龄差,这可不是一两岁。
古人一般十五六岁就生孩子了,诸葛亮这方面比较晚,27岁还没有崽,但是这不是诸葛亮少年老成的理由。
47岁的刘备身边有三个好兄弟,关羽张飞赵云岁数都不小了,基本都超过40岁。诸葛亮如果跟他们结拜,是不是显得太年轻了点?
01史书上并没有刘关张结拜的记录。刘关张三兄弟,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因为这个故事实在是太感人,所以几乎每个人都信以为真。
其实在历史上,并没有记录他们是三兄弟关系。也就是说,压根就没有结拜这回事。如果有人带你去刘关张结拜的桃园走一圈,那理都不要理他。
先主於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先主之袭杀徐州刺史车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还小沛。---《三国志》
但是我们能否认这一段兄弟感情吗?那当然不能。没有记载,不代表不存在。这一辩证观点其实是有依据的。
刘关张三兄弟相遇以后,史书上用了八个字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这是啥意思?也就是睡觉的时候三个人一起睡,彼此之间的恩情,那就像兄弟一样。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罗老爷子要把这三个人安排结拜了。因为在民间故事当中,结拜可以显得很有热血。
- 比如说隋唐时期贾家楼结拜,水浒传里108将结拜,陈友谅、张定边和张必先结拜。这些结拜的故事在民间实在是太有名气了。
- 尤其是陈友谅三兄弟的结拜,简直就跟刘关张一模一样。罗贯中作为那个时代的人,他能把鄱阳湖水战里的火攻搬到赤壁大战中,为何就不能把陈友谅的结拜,搬到刘关张三人身上呢?
- 恩若兄弟这四个字,对刘关张来说的确是一生的承诺。关羽千里走单骑寻找刘备,张飞变卖家产跟随刘备,刘备放弃江山,为关张报仇。就算是结拜兄弟,也未必有他们这么好的感情。
反过来说,这么好的感情都不结拜,这说明人家刘备压根就不兴这个,诸葛亮加入以后,自然是更不会拉他一起结拜了。
02刘备把诸葛亮当成人生导师,不敢以兄弟相称。刘备曾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用通俗的话来说,也就是我现在得到了诸葛亮,就好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
亮答曰“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三国志》
水是鱼儿的生存环境,不是鱼儿的结拜兄弟。刘备是发自肺腑地觉得,诸葛亮是个人才,而且是一个大才。
诸葛亮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种本事,估计是每天跟徐庶、水镜先生他们嗑瓜子唠出来的,这就好比韦小宝听天桥底下说书先生的书,也能够知道那么多故事一样。
- 当然了诸葛亮神奇的地方是,他能够为刘备指点江山。这一点是很难办到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没有卫星导航,哪里山川险峻,哪里人口众多,这些东西可都是国家机密。
- 可以说汉朝的府库之中才存有这些档案,诸葛亮一个贫下中农,他哪里能知道这么多呢?刘备历经了20年的战事,都没有搞清楚东南西北。
- 诸葛亮在家一边种田,一边读书,一边再跟朋友唠唠嗑,就能够知道这么多,可见诸葛亮的水平真的不一般啊。
再加上他隆中对的一番豪论,刘备完全被诸葛亮给震慑住了。这个小伙子不错,长相英俊也就算了,智商还这么高。
书读多了,跟路走多了,其实都有很神奇的功效。所以刘备把诸葛亮是当成人生导师来看待,自己没读几本书,书上的工作,可就都指望诸葛亮了。你作为研究生,敢跟你的博士生导师拜把子吗?分分钟让你回去写十篇论文。
03诸葛亮也算是刘备一手栽培出来的。诸葛亮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其实并不是这样,诸葛亮的确聪明,而且博览群书,也是一个有见识的人。但是他唯一欠缺的,那就是经验。
亮与关羽镇荆州。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三国志》
他从来没有在战场上待过,从来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又怎么可能真的一出山就可以指挥百万大军呢?
所以我们看刘备活着的时候,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一直都没有直接参与到军事管理中来,他始终充当的,都是后援力量。
- 这是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因为诸葛亮的军事经验不足。刘备虽然读的书没有诸葛亮多,智商也未必有诸葛亮高,可是刘备有20年战场经验,这是诸葛亮读一辈子书都换不来的。
- 刘备因此只能带着这个27岁的青年一起历练,刘备希望诸葛亮能够尽快长大,成为军中的中流砥柱。而且他那么年轻,可以辅佐刘备的下一代,如果曹操培养郭嘉一样。
- 所以完全可以说,诸葛亮后期的带兵能力,很大一部分,是刘备培养出来的。没有刘备给予他如此艰难的创业条件,诸葛亮哪里能成长那么快呢?
这世上的确有天才,但是千万别把人想神话了。从来不上战场,就能指挥千军万马,那都是宣传出来的,你信你就输了。
总结:刘备和诸葛亮的相遇,可以说是相辅相成。诸葛亮有脑子,有学识,甚至有嘴皮子,可是他没有战争经验。刘备就算什么都没有,可是他有战争经验。
这两个人的结合,才是公司创始人的模样。此后两个人一个负责打仗,一个负责后勤,可以说分工明确。
刘备在遇到诸葛亮后,事业风生水起,其实也是这个原因。搭档之间搭配默契,团队才能迅速成长。
至于结拜这种俗气的事情,刘备是不愿意做的。其实我们会发现,他们那个时期,就算是结拜也找不到可拜的人啊。
后人结拜都拜关公,可关公那个时候结拜该拜谁呢?难道真的是拜皇天后土吗?诸葛亮和刘备属于互为师生的关系,彼此敬重,也彼此有所依托。
我觉得这种关系是最好的,谁离了谁都无法成就大业。只有结合在一起,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办成正经事儿。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
《三国志》
刘备为什么不跟诸葛亮也拜个把子呢?是尊重呢,还是见外呢?
我是【十二十页】,我的理解:古代拜把子要么是因为志同道合,要么是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在《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桃园三结义就是非常经典的拜把子。只要拜了把子就意味着要同甘苦共患难。至于刘备为何不跟诸葛亮拜把子,我认为原因有两点:第一,刘备与诸葛亮年龄差距过大,不适合拜把子。第二,刘备与诸葛亮关系复杂,不适合拜把子。刘备与诸葛亮的属于“父子”年龄
1、诸葛亮与刘备年龄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2、刘关张三结义年龄差距不到8岁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拜把子,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
刘关张年龄相差,并不大,其实关羽年龄最大,其次是刘备,最小是张飞,但是刘备为尊,封为大哥,关羽比刘备打1岁,关羽比张飞大8岁。
【小结】
拜把子这件事,规矩是非常多的,比如要选择良辰吉日,在比如要选择合适的地点,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四不拜,一是宗亲者不结拜;二是姻亲者不结拜;三是有辈份差别者不结拜;四是八字不合者不结拜,我认为刘备与诸葛亮属于是第三个,年龄相差悬殊,刘备比诸葛亮大20岁,刘备跟诸葛亮的父亲年龄差不多,这样结拜,不符合规矩。
刘备与诸葛亮亦师亦友亦恩人1、诸葛亮属于刘备的恩师
《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当时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最弱的就是刘备,刘备走投无门,又希望大有所为,不得不力挽狂澜,想寻得能人异士。当得知有诸葛亮此号人的时候,不禁亲自三次去请,就是为了让诸葛亮出山。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当时没有诸葛亮,就像朱元璋没有刘伯温,可能最后无法成就蜀国大业,可谓是诸葛亮救了刘备,我认为这是“恩情”的表现。
诸葛亮帮助刘备夺得了江山,刘备又让诸葛亮成为神话。他们两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缠绕,交织在一起的,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诸葛亮不止是刘备“普通兄弟”跟结拜兄弟不一样
纵观历史,能把孩子交给别人,那这个人肯定对我意义非凡,绝非兄弟那么简单。
白帝城托孤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刘备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诸葛亮等人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诸葛亮哭着说:“我一定尽我所能去中兴大汉,为了大汉竭智尽忠,直到死那一刻。”
【结语】
刘备需要人才的时候,诸葛亮来了,刘备走的时候怕儿子当不了皇帝,把儿子托付给了诸葛亮,从三顾茅庐到白帝城托孤,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微妙。
无论是拜了把子的关张二人,还是没拜把子的诸葛亮,都是一心一意的辅佐刘备,当然因为刘备的识人善用,君臣融洽,宽以待人,心胸广阔,大家才能一心追随。所以至于拜不拜把子就不那么重要了。
毛主席曾对人评价:“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囊萤映雪,韦编三绝;耽书成瘾,笃信好学;我是【十二十页】,欢迎【关注】、点赞、转发,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分享文化感悟。刘备为什么不跟诸葛亮也拜个把子呢?是尊重呢,还是见外呢?
刘备为什么不跟诸葛亮“也”拜个把子,这个问题问得好!好在一个“也”字。众所周知刘备拜把子的故事,来源于《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也就是说,我们这个问题讨论的是《三国演义》故事或者民间传说,我们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拘泥于史实。
我认为刘备不和诸葛亮也拜个把子,当然是出于尊重。刘备三顾茅庐屈尊去请诸葛亮出山,这个故事已传为尊重人才的佳话。
正史中没有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也就是说刘备不是靠拜把子来拢络人心的。《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根据史实刘关张三人亲如兄弟,使他们三人拜了把子,艺术地再现了三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可以说很成功,很高明!
(刘备形象)
作者之所以不让刘备和诸葛亮也拜把子,我觉得原因如下。- 按艺术手法来说,应避免雷同,高明的手法如果再用,未必能收到好的效果。
- 三顾茅庐,是刘备尊重人才,拢络人心,比拜把子更高明的手段。无论是罗贯中还是刘备都不会再让和诸葛亮拜把子的故事发生。
如果你是刘备,有更高明的手段留住人才,你也不会选择和诸葛亮拜把子。
(诸葛亮形象)
回答:今古大观
图片:源自网络
欢迎朋友们共同探讨问题
刘备为什么不跟诸葛亮也拜个把子呢?是尊重呢,还是见外呢?
【刘备为什么不和诸葛亮也拜个把子呢?是尊重呢?还是见外呢?】
谢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实事求是的说,我对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阅读的不多,理解的不深,肤浅略读。桃园三结义的情节,我理解当时那个年代的人长期厮守在一起生活,彼此之间达到了不分你我的境地,才有了结义的行为,真真正正的达成共识!就有了“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结义精神!
但对刘备为何不与诸葛亮结拜一事,理解肤浅,不好轻易做答!谢谢平台!
刘备为什么不跟诸葛亮也拜个把子呢?是尊重呢,还是见外呢?
本题是问的一个外行话,是把文学和史学混淆了。
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关羽,张飞并没有拜把子,也就是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是后人编造的。因此,我们设想刘备与诸葛亮拜把子就是多余的了。
刘备为什么不跟诸葛亮也拜个把子呢?是尊重呢,还是见外呢?
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拜把子这事是罗贯中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不太靠谱。那么刘备不和诸葛亮拜把子,也是罗贯中这个编剧要求的。因此,刘备和诸葛亮不结拜这事还是从《三国演义》出发去分析,限定范围才能准确分析。(桃园三结义绘画)
桃园三结义为啥不靠谱?历史就害怕特别较真的人,一认真对待了,所谓的桃园三结义就是一个大笑话啊。
根据《三国演义》的说法,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拜为异姓兄弟,虽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备是大哥,关羽是二哥,张飞是三弟。
一、桃园三结义谁是老大。
清朝康熙年间,有几个人在山西的解州挖井,一不小心居然挖出了文物。解州也就是现在的山西运城市,是关羽的祖籍所在地,挖掘的文物则是关羽家世的墓碑,对关羽的生卒年月记载的非常详尽。有当地官员朱旦根据关羽家世墓碑撰写了一篇《关侯祖墓碑记》,上面称关羽生于东汉延熹三年,延熹是汉桓帝的年号,是公元160年,关羽的这一出生年应该是比较靠谱的。
刘备出生于161年,张飞比关羽小四岁,比刘备小三岁,按照年龄排序,关羽是老大、刘备是二哥,张飞是三弟。
由此可以推断桃园三结义不太靠谱,年龄顺序都搞错了。
二、桃园三结义在时间上靠谱吗?
结拜又称结义、拜把子,异姓男女结拜为异姓兄妹这事源自于中国的江湖,但是中国最早的江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呐?
历史有一个发展过程,司马迁《史记》里面有《游侠列传》,应该是最早的类似江湖记载了,但是游侠属于个别人的行为,在民间不流行,尚未构成民间的江湖。最早的江湖是东汉末年的“五斗米教”和“太平教”,聚拢了很多民众,通过各种仪式方式,迷惑民众参与其中,最后形成声势浩大的“黄巾军大起义”。
刘备是参与镇压黄巾军起义的官员,他怎么可能学习“五斗米教”、“太平教”的一些活动呐,因此桃园三结义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况且结义这事在《三国志》以及以后很多朝代的历史中没有记载“结拜”这样的事情。
三、最早的结拜记载。
拜把子或者结拜这样的事情,最早记载明清时期的小说演义中,之前的小说演义非常少,几乎没有。可以大胆的推测,结拜这事最早可追溯到宋朝末期,宋朝的小说、笔记中也没有结拜这一说。
从明清小说大量出现结拜来看,江湖结拜文化可以看做南宋末年到元朝时期广泛出现在民间,具体时间不可考证。
因此根据推断,结拜这事在东汉末年应该是不存在的,历史记载刘备、关羽、张飞之间的关系,根本没有提什么结拜。
综合以上三点,《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是作者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来描写,贴近现实,可读性强。(关羽剧照,按照考证关羽年龄要大刘备一岁)
《三国演义》中刘备为何不和诸葛亮结拜?首先声明一点,罗贯中是详细研读过《三国志》的,《三国演义》中很多描述和历史是非常相符的。
刘备、关羽、张飞之所以结拜是因为历史记载中,关羽和张飞在刘备起兵之时就追随他,是他唯二的将领。关羽和张飞是原始股东,为刘备打天下,刘备待他二人亲如兄弟,罗贯中想当然就安排他们结拜了,况且他们三人年龄相仿,顺应明朝的民间江湖传统。
刘备欣赏诸葛亮,两个人形影不离,不过两个人有年龄差距。刘备生于161年,诸葛亮生于181年,差了20岁,这在古代就是两代人,罗贯中还是考虑到年龄因素的,毕竟刘备不是江湖人士,不能随便结拜。另外一点就是,刘备用诸葛亮就是培养自己的第二梯队管理人员,诸葛亮明显是第二梯队的头号人物,尤其是关羽、张飞去世之后。(刘备托孤诸葛亮雕塑,刘备要求刘禅事之如父,比拜把兄弟更亲密)
再者,历史记载诸葛亮被后主刘禅称作“亚父”,历史记载如下:
先主(刘备)又为诏敕后主(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诸葛亮传》)
如果刘备和诸葛亮结拜了,刘禅称诸葛亮为“叔叔”,这一称呼比“亚父”这一称呼疏远多了,亚父比结拜兄弟更密切。刘备赋予诸葛亮比结拜兄弟更密切的称呼!
罗贯中还是兼顾了历史事实,如果刘备、诸葛亮结拜,后面的“亚父”就当不上了!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