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坚为什么不杀慕容垂呢?

前燕内乱之际,慕容垂屡立战功,却被叔叔慕容评嫉妒,又被儿子慕容麟出卖,不得不选择投靠前秦天王苻坚,以求保命。

前秦天王苻坚是一位雄主,他在位期间,兼容并包,不仅任用汉人王猛主政,也收容了诸如羌族首领姚苌,前燕皇族慕容垂这样的贵族。

可是王猛曾经多次提醒苻坚,慕容垂非池中之物。意思很明白,前秦不能出现这么牛的人物。苻坚对此不以为然,他选择宽以待人,并没有杀害慕容垂,这是为何呢?

01苻坚有一统天下之志,需要留存重要人才。

苻坚和魏晋南北朝的很多君主不一样的是,他有一统天下的希望。在政变夺取皇位以后,19岁的苻坚开启了自己争夺天下的人生。

初,秦王坚闻太宰恪卒,阴有图燕之志,惮垂威名,不敢发。及闻垂至,大喜,郊迎,执手曰:“天生贤杰,必相与共成大功,此自然之数也。要当与卿共定天下,告成岱宗,然后还卿本邦,世封幽州,使卿去国不失为子之孝,归朕不失事君之忠,不亦美乎!”垂谢曰;“羁旅之臣,免罪为幸。本邦之荣,非所敢望!”---《资治通鉴》

先后灭亡了前燕、西凉、吞并蜀地、代国,从而完成了一统整个大北方的伟大壮举。这个时候的苻坚才不过41岁。志得意满的他,只剩下了唯一的对手东晋。

当然了,东晋也是前秦最强大的对手。为此苻坚一直没有忙着与东晋决战,而是一个个收拾完其他小诸侯国以后,才想到灭亡东晋。

  1. 在这之前,慕容垂就已经投降了苻坚。作为有一统天下之志的人,根本不可能拘泥于人才的出处。只要是个人才,苻坚就不会抛弃。
  2. 因为在一统天下以后,不管是哪个民族的人才,苻坚都必须要任用,这是铁一般的事实。所以苻坚对慕容垂并没有任何偏见。
  3. 慕容垂本人也是有伟大志向的人,王莽通过对他的调查,认为这个人十分危险。可是在苻坚看来,慕容垂无非就是很有才华。

一个没有才华的人,苻坚本身还看不上。慕容垂这么有才华,恰好能够为他所用。这就是苻坚的如意算盘。

苻坚认为,将来他一统江山的时候,慕容垂这样的人才绝对是好帮手。比如南下攻打东晋的时候,慕容垂便被委以重任。

光明之人,心里想不到那么多阴谋诡计。就算想得到,苻坚也不愿意相信这些人才会背弃他,很可惜的是,结局却不如他所想。

02慕容垂是带兵来降,杀了他会引起兵变。

慕容垂是战无不胜的战神,前秦早就有讨伐前燕的打算,可是一直忌惮于慕容垂的威名,迟迟没有动手。

关中士民素闻垂父子名,皆向慕之。王猛言于坚曰:“慕容垂父子,譬如龙虎,非可驯之物,若借以风云,将不可复制,不如早除之。”坚曰:“吾方收揽英雄以清四海,奈何杀之!且其始来,吾已推诚纳之矣。匹夫犹不弃言,况万乘乎!”乃以垂为冠军将军,封宾徒侯,楷为积弩将军。---《资治通鉴》

谁也想不到,慕容垂居然带着人马主动投靠了苻坚,苻坚当然是大喜过望。他高兴不仅是得到了这么一位出色的人才,更是有了灭亡前燕的机会。

与此同时,慕容垂可不是光着膀子前来的,他是带着自己本部的人马一起来的。慕容垂的人马能征善战,数量不在少数。

  1. 如果苻坚诛杀了前来投诚的慕容垂,那么该怎么处理他带来的这一帮人马呢?这对苻坚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2. 因为稍不留神,这帮人就会成为前秦最大祸患。此外,慕容垂诚心前来投降,还没有做出任何反叛的举动,这个时候苻坚也不好下手。
  3. 为此苻坚对慕容垂的态度,应该是给予极大的殊荣和关怀。除此之外,再加上一些监视,而不是一锤子全部敲死。

慕容垂在前燕时,就是最能征惯战的大将。如果对他采取不信任的处理方式,他不可能一点感觉都没有。

一旦彼此之间产生了嫌隙,那问题可就大发了。慕容垂的人马现在在前秦境内,极大可能会引起兵变,到时候即使平定了叛乱,前秦也会元气大伤。

苻坚是个聪明人,他明白慕容垂的投降,是对他的一次挑战。为此苻坚大胆地选择相信慕容垂,并且故意和王猛说出相信的理由,就是为了让慕容垂彻底放心。

03杀降不利于前秦收拢人才,苻坚和王猛考虑角度不同。

慕容垂的投降,是个体事件吗?并不是,因为前秦在灭亡北方各路诸侯的时候,一直都有大量降将前来投靠。

人才政策成了苻坚需要考虑的大事,这么多前来投降的人才,是不是应该想个办法让他们都跟随自己的步伐呢?

秦王坚遣征南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守尚书令、长乐公丕,武卫将军苟苌、尚书慕容暐帅步骑七万寇襄阳,以荆州刺史杨安帅樊、邓之众为前 锋,征虏将军始平石越帅精骑一万出鲁阳关,京兆尹慕容垂、扬武 将军姚苌帅众五万出南乡,领军将军苟池、右将军毛当、强弩将军王显帅众四万出武当,会攻襄阳。---《资治通鉴》

如果这个时候杀掉了前来投降的慕容垂,那么其他已经投降的将领们,会不会对此产生危机感?那些还没有选择投降的将领们,会不会选择坚持抵抗?

苻坚是前秦的皇帝,他和王猛考虑问题的角度当然是不同的。王猛希望国家安定,就必须要清理掉那些不安因素。

  1. 可是苻坚不同,他着眼于前秦的未来,将来会走向哪一条道路。一个是领袖,一个是大管家,两者的出发点当然是不一样的。
  2. 很显然,苻坚希望利用善待慕容垂、姚苌的事情,去感化那些已经投降或者即将投降的人才,他希望这帮人能够真心实意地帮助自己创建一个全新的大秦帝国。
  3. 当时前秦最重要的对手是东晋,在没有灭亡东晋之前,必须要做好所有准备。人才就是前秦最需要的,而战争人才更加重要。显然慕容垂这样的战神,是苻坚必须要重视的。

如果说慕容垂真的该死,那也是在苻坚一统天下以后。这个时候苻坚再也没有对手了,自然是可以飞鸟尽良弓藏了。

总结:苻坚诚挚之心,却换不来慕容垂的真心。

慕容垂是不可能真心投靠苻坚的,他如果是前燕的普通将领也就算了,可他偏偏是前燕的皇子,这就要命了。

试想一下,慕容复隔了几百年还是想着要复国,别说慕容垂投降前秦时,前燕尚且还没有灭亡了。

慕容垂迟早是要夺回属于自己的这一切的,他到苻坚这里,只是暂时寄居。不管苻坚给予慕容垂多少好处,有雄心壮志的英雄,是利益收买不了的。

正如曹操收买不了刘备,苻坚也不可能收买慕容垂。当淝水之战打响以后,前秦人马前后政令不一,东晋大军将其一举击垮。

前秦战败的情况下,慕容垂手里的三万人马,居然毫发无损。由此可见,慕容垂根本就没有真心实意地打算加入战场。他的目的就是前秦分裂,他可以借此机会复国,看来和小说里的慕容复是一个心思。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

苻坚为什么不杀慕容垂呢?

很荣幸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苻坚也有苦衷。表面上看,苻坚近乎无原则宽容异族野心家,比如姚苌和慕容垂之流,然而他为什么宁可相信异族也信不过自家人,反而命吕光征伐西域、变相将氐族自家人调离统治中心—关中?因为苻家上代君主苻生嗜杀暴虐,其堂弟苻坚杀之得位,虽大快人心却难逃篡位之实,后引发“五公之乱”,苻生甚至是苻坚自己的兄弟纷纷叛乱,差点颠覆前秦政权。后来苻坚平叛,也不敢斩草除根,因为氐人太少,如果对自己家人下了死手,氐族就不剩多少人了。苻坚还任用王猛,推行改革,打击氐族豪强,推行汉化,更是把自家人得罪透了。如果你是苻坚,你怎么办?恐怕只能相信异族了。

王猛临终前劝苻坚不要攻打东晋,是出于战略考虑,然而他并不明白苻坚的苦衷,唯有战争红利能让苻坚有资源来修复与自家人的关系,逐步排除异己,在那之前,清理姚苌和慕容垂都是不现实的,否则连可供驱使的小弟都没有了,龙椅可能不保。姚苌、慕容垂毕竟是外姓人,用他们至少不担心被篡位。至于淝水之战后前秦崩溃,须另当别论。所以说,换个角度看历史,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结论。

以上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想法和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苻坚为什么不杀慕容垂呢?

苻坚不杀慕容垂,我觉得还是苻坚的性格原因导致的,苻坚“优柔寡断”却又“固执己见”,最终自食苦果。

  在前秦实现统一北方大业的过程中,苻坚征服了不少其他胡族名将,向慕容垂、姚苌、张蚝等。可跟诸多胡族雄主或者其他大多数胜利者不同,苻坚并没有将这些旧国宗室、旧臣等全部诛杀,反而委以重任。

  慕容垂就是苻坚“救下”的前燕名将,当初慕容垂在前秦朝中,受到慕容评和可足浑氏等人的忌惮,不得不逃出前燕投奔招揽过自己的前秦苻坚,这才得以保住性命,为淝水之战后的复国留下根基。

  可面对慕容垂这样的亡国之将,并且还十分有威望和能力的人物,苻坚却丝毫没有生出戒备之心。

  前秦宰相王猛曾经以为慕容垂是前秦的祸害,便建议苻坚杀掉早晚会反叛的慕容垂,不过遭到苻坚的拒绝。王猛于是使用“金刀计”陷害慕容垂,但苻坚还是没有惩处慕容垂,最后在王猛的坚持下,才没有让归附的慕容垂掌控军事。

  看到没?苻坚缺少狠辣和戒备之心,最终让狼子野心的慕容垂、姚苌等人活下来,最终成为覆灭前秦的恶果。

  当然了,有人说苻坚不杀慕容垂是爱才之心,是利用外族名将,对抗氐人贵族势力。

  这自然有一定的道理,苻坚帐下名将众多,随便拿出一个都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响当当的大将,这的确归功于苻坚对人才的笼络和爱惜。

  但是,苻坚“良莠不分”,即便导致了前燕覆灭的慕容评、慕容暐等人,依旧不做惩处,反而给予其优渥待遇。在淝水之战后,慕容暐联络城外各慕容氏起兵作乱,这种局面怎会只是苻坚的“爱才之心”导致,完全是苻坚太过“优柔寡断”的性格导致。

  借慕容垂、姚苌等外族力量,来限制像苻洛等反抗自己的氐族贵族,这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考虑一下其实也站不住脚。观淝水之战后的各势力图谋,苻丕等氐人势力,比之慕容垂、姚苌等外族势力要可靠得多,至少在苻坚迁徙京畿周边氐人到各地时,所委任地方州镇长官都是重臣和宗室,并没有这些归附胡将的份儿。

  可见,苻坚并非不知胡将之野心,在涉及到地方州镇和国家局势稳定这等大事时,还是不敢轻易相信慕容垂等人。至少这说明了苻坚所真正依附的还是苻丕、苻融这样的宗室力量,即便有苻洛等宗室反抗力量存在。

  但是,苻坚的实际选择又是相反的。

  在决定发动对东晋之战前,苻坚拒绝苻融等亲信的劝解,反而相信慕容垂等野心之人的上表,这可以看出苻坚性格之扭曲——

  既优柔寡断下不了决心消除慕容垂等胡族降将的隐患,又不能改变自身在关键时刻的固执性格,即便依靠本该戒备的威胁也在所不惜。

  这一切就导致了,苻坚这样一位本该名传后世的胡族雄主,却因其“优柔寡断”的性格,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

  于是,慕容垂未被苻坚所杀,这本身就是苻坚优柔寡断又固执己见性格的体现。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苻坚为什么不杀慕容垂呢?

苻坚应该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史上最大度的皇帝。

朋友也好、大臣也罢,甚至投降过来的敌手,从来都是统统接纳,而且对人毫无保留。

王猛作为一介落魄书生,才华被桓温欣赏,也只是征召而用。苻坚却能举国托付,作为帝王的容人之量可见一斑。

慕容垂、姚苌等敌手投降而来,苻坚不仅没有任何惩罚,反而委以重任,予以兵权。

做一个帝王,有胸襟是好的。比如刘秀、李世民。但前提是自己能压得住。苻坚在王猛在世时可以压得住,但王猛一去,各路诸侯蠢蠢欲动,终借“淝水之战”兵败纷纷自立。苻坚也身死国灭。也是可叹!

苻坚为什么不杀慕容垂呢?

苻坚不光没杀慕容垂,投降的姚苌和乞伏国仁都没杀,日后这三个人分别建立了后燕、后秦和西秦,加上部将吕光在西域建立的后凉,苻坚可成为是培育皇帝的专业户。

不开玩笑了,苻坚自认为心胸宽广可以包容天下的一切,同时又对身边人的野心视而不见。有心胸是好事,但要是盲目自信则是取祸之道。五胡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传统的儒家思想遭到破坏,在这一点上,同样是少数民族的苻坚应该更了解才对,而不是盲目的套用传统思想,这是他人生悲剧的直接原因。

苻坚为什么不杀慕容垂呢?

苻坚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第三位国君,她诛暴君、平燕定蜀、灭代吞凉、统一北方,是一位非常胸怀大志有才华有能力的君王,不过也就是因为志向过于远大,兵败北府兵,最后还被后秦奸臣所害。

慕容垂作为燕国贵族,出身高贵、雄心万丈,被一众皇族所害,无奈选择投奔先秦国君苻坚。苻坚本就是一个广纳人才、胸怀大志的能君,慕容垂又是帝国皇亲,此时杀掉他不合适,于是收入囊下并以礼相待,一方面树立良好政治形象,体现自己广纳人才的决心,另一方面不为我用也不能与我为敌,把慕容垂招到麾下但不给他实职不重用他。

然而正是因为苻坚的“多虑”,当初没有直接杀掉慕容垂以绝后患,以至于以后惹祸上身,可以说苻坚亲自在身边埋下了一颗地雷。“淝水之战”时,苻坚大败,却被慕容垂的临危救助所感动,放松了警惕,允许慕容垂外出镇守,直接造成了前秦的衰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