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死后,吕后杀刘邦多位皇子,为什么刘恒继承皇位,当了汉文帝?
刘邦一共有8个儿子:
- 皇长子刘肥,生母是曹姬,也就是刘邦最初的那个女人。皇次子也就是皇太子刘盈,生母是吕后,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
- 皇三子刘如意,生母是刘邦最爱的女人戚夫人。皇四子刘恒,生母是最不受刘邦待见的薄姬,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 皇五子刘恢,母亲不知道是谁。皇六子刘友,生母也不知道是谁。看来刘邦还是挺糊涂的,这么重要的信息都没有记录。
- 皇七子刘长,母亲赵姬,原本是赵王刘敖的小妾,后来被刘邦给接手了。皇八子刘建,生母也不清楚是谁。
我很难理解,作为皇子的母亲,在历史上居然一点记录都没有,这难道不奇怪吗?最可能的情况就是,有人故意抹杀了这些人的存在。刘邦的这8个儿子,吕后害死了好几个,为何最后皇四子刘恒能够顺利登基呢?
01吕后害死了刘如意、刘盈、刘恢、刘友,包括刘建的儿子。吕后歹毒,可是不能说她害死了刘邦所有儿子,不过为了权力她可是什么都做得出来,相继害死这些皇子,也是吕后政治手段的体现。
- 第一,吕后将刘如意毒死。在戚夫人的支持下,刘如意一度想要跟汉惠帝刘盈争夺继承权,结果吕后想了个办法将刘如意召进宫给毒死了。
- 第二,吕后吓死了自己的儿子刘盈。刘盈是吕后所生,可是吕后一点不怜惜自己的儿子。她将刘盈的外甥女嫁给刘盈,又带着刘盈去看被做成人彘的戚夫人,结果把儿子给吓死了。
- 第三,吕后逼刘恢娶了侄子吕产的女儿。结果吕产的女儿将刘恢最爱的女人给毒死了,刘恢抑郁之下,选择自杀殉情。吕后愤愤不平,撤销了他的世袭爵位。
- 第四,吕后将刘友幽禁而死。刘友娶了吕家的女子以后,并不宠幸她,结果她前去吕后那里告密。吕后大怒之下,将刘友抓到了皇宫,幽禁了起来不给吃的,最终将他活活饿死了。
- 第五,吕后并没有杀害刘建,刘建被封为燕王,15年都没出事,可见有多小心,结果他英年早逝,吕后得知他有一个儿子,为了除掉他的诸侯国,吕后派人杀了他唯一的儿子。
由此可见,刘邦的8个儿子当中,就有5个儿子的死,都跟吕后脱不了干系。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呢?
皇长子刘肥,第一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主动将自己的大量封地给了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这才逃过一劫。
赵王至,置邸不见,令卫国守之,不得食。其群臣或窃馈之,辄捕论之。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于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贼!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史记》
皇七子刘长的生母赵姬早逝,他是被吕后抚养长大的,所以能够躲过一劫。剩下的皇四子刘恒,又是为什么能够躲过一劫呢?
02刘恒和母亲薄姬都太低调,所以能够躲过一劫。在汉高帝刘邦的8个儿子里,最低调的肯定是刘恒。刘恒之所以如此低调,那是因为他有一个十分低调的母亲。
薄姬到底有多低调呢?她刚被刘邦看中的时候,一直都没有被宠幸。所以就傻傻地等着,最后还是在好友的介绍下,刘邦才想起来自己曾经抢来过这么一个女子。
于是刘邦和薄姬就好了一个晚上,没想到就这么一个晚上,薄姬便怀上了刘恒。从这以后,刘邦就再也没有正眼看过薄姬一眼。
汉王坐河南宫成皋台,此两美人相与笑薄姬初时约。汉王闻之,问其故,两人具以实告汉王。汉王心惨然,怜薄姬,是日召而幸之。薄姬曰:“昨暮夜妾梦苍龙据吾腹。”高帝曰:“此贵征也,吾为女遂成之。”一幸生男,是为代王。其后薄姬希见高祖。---《史记》
也就是说,薄姬压根就不受宠。有了一个儿子作为寄托,生性冷淡的薄姬,就更加不愿意跟其他女人一样去邀宠了。
所以薄姬带着刘恒,在后宫过了几年小日子。等到刘恒8岁的时候,刘邦将他封为了代王,可惜薄姬不能跟随一同前往。
吕后上台以后,做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她不仅将薄姬安然送到代地和儿子刘恒团聚,而且丝毫加害刘恒的事情都没有做过,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这么几点可能。
- 第一,吕后觉得薄姬也是一个苦命的女人。吕后苦命大家都是清楚的,自己嫁给了比自己大15岁的老头子,还要操持家务多年,差点被杀多次,结果戚夫人要跟她争抢未来。她在薄姬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第二,吕后认为薄姬丝毫没有威胁。吕后不是什么杀人狂魔,什么人该杀,什么人不该杀,她心里是清楚的。所以吕后当然不会杀害薄姬。
- 第三,刘恒极有可能娶了吕家的女子。刘邦的几个儿子基本都有跟吕家结亲的事情,可是刘恒却一点记录都没有,这不科学。
刘恒在窦漪房之前,还有一位原配夫人,但是到底是谁,史书上没有记录,我认为极有可能就是吕后的侄女之类的人。有了这层关系,相当于是保护伞一样。
03刘恒能够登基,那也是因为他低调的可怕。吕家女婿的保护伞,用得好就能保命,用不好可能会害了自己。刘恒有了这一保护伞,在吕后当政的时候,他便能够存活下来。
他与代王后还生了4个儿子,不过很奇怪的是,这4个儿子在刘恒登基两个月的时间里,全部夭折,这难道很巧合?联想到代王后连个名字都没有,这4个儿子连个追封也没有,可见事有蹊跷。
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后生两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立窦姬为皇后,女嫖为长公主。---《史记》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刘恒上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要摈弃所有跟吕家的关系。刘邦的几个儿子没有哪个跟吕家一点关系都没有,刘恒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自己的子孙后代,不会威胁到周勃、陈平这些反对吕后的人。
而当时代王后已经早逝,唯一留在世上的,那就是她的四个儿子。联想到汉惠帝刘盈的那些儿子,全部被陈平周勃杀害,我们不难猜到,刘恒这几个儿子的下场。
刘恒低调,且明白事情可大可小,吕家的血脉留在世上,也许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为此刘恒只能选择按照陈平他们说的去做。
总结:刘恒上台并不容易,这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陈平周勃当时掌控汉朝中央大权,他们想要立谁为天子,真的只是一句话的事情。果真如史记上记载的那样,刘恒有那么牛气的话,可能早就被陈平周勃给拿下了。
写史书当然会美化一些事情。太史公那么写,不仅可以描绘出陈平周勃忠臣良将的形象,也能够将汉文帝贤君的模样刻画出来。
如果真的把人间的丑陋都记载下来,或许这本书也不会流传到后世了。毕竟那些丑陋的手段,后世哪个君王不想着偷偷用呢?
你若是真的以为《史记》的流传是一个偶然的话,这就好比你觉得演员不通过导演,擅自加戏,居然成为了经典是真的一样。
参考资料:《史记》
刘邦死后,吕后杀刘邦多位皇子,为什么刘恒继承皇位,当了汉文帝?
导语:
这个题目,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 吕稚为什么没有杀刘恒?
二 刘恒为什么能当皇帝?
我是三少,为你答疑。
深宫活命的哲学皇宫的荣华富贵,要想长期拥有,那得有命享受才行,这个是硬道理。在明争暗斗,腥风血雨的深宫里,没有自己的活命哲学,皇宫的人生就是水深火热!
活命哲学是什么呢?审视世度,低调地生活!
吕稚,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为人有谋略,却并不是一个有杀人嗜好的变态狂!那些不听她的话,与她对着干,对于吕稚和吕氏利益有损害的,自然会成为吕稚的刀下之鬼。
你看戚夫人,在刘邦在世的时候,活的多滋润呀!结发之妻都呆到一边去了,独独宠爱戚夫人!戚夫人还利用刘邦的宠爱,企图更换太子!
这些都触及了吕稚最根本的利益,在汉高祖刘邦驾崩之后,戚夫人失去了唯一的保护伞,她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刘友是刘邦的第七子,他娶的妻子是吕后娘家的侄女。偏偏刘友不喜欢吕稚的侄女,而宠爱其他的姬妾,心生嫉妒的侄女便添油加醋地向吕稚哭述。
结果呢,吕稚就饿死了这个不听话的刘友。
活下来的老大刘肥和老四刘恒刘肥,是刘邦的长子。在吕稚嫁给刘邦的时候,刘肥就存在了。只不过,刘肥的母亲曹氏是刘邦年轻风流时的情人。
刘邦登基之后分封诸侯,长子刘肥的封地在齐国,统辖73城,是西汉最大的诸侯国。这一切无疑在吕稚的心里扎了根刺。
惠帝二年,在一次宴会上,因为座位的问题,刘肥惹得吕稚不高兴,吕稚动了杀机。后来,刘肥将自己的城阳郡献给了吕后,又尊奉自己的妹妹鲁阳公主为王太后。如此这般的示弱,以表示自己没有谋反之心,吕稚才留下了刘肥的一条命,最后得以善终。
在刘邦的儿子里,刘恒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他的母亲薄姬,更是早就被刘邦忘到天涯海角去了。
薄姬,本是项羽部将魏豹的妾室。
刘邦打败魏国后,薄姬和许多魏国的宫女一起被召入汉宫,一年多没见过刘邦的面。后来刘邦发善心宠幸了薄姬,薄姬因此怀上了儿子刘恒。刘恒出生之后,母子俩就被刘邦遗忘了。
在皇帝都不待见的日子里,母子俩在深宫默默地活着。因为没有庇佑,薄姬在刘恒年幼始就教育他,为人要本分,不要惹事生非。
也许,薄姬的个性本来就不张扬,不强势,更没有什么地位。既然刘邦不喜欢她,她也很少见到刘邦,更不会折腾些什么引起刘邦的注意。她甘愿守着自己的儿子,过着平淡的生活。
在刘恒8岁的时候,他被封为代王。
再后来,刘邦去世,吕稚掌权,她并没有把毒辣的爪子伸向薄姬母子。也许,与世无争的母子,对吕稚没有丝毫的威胁。又或许,在孤单寂寞的薄姬身上,吕稚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被刘邦冷落的身影。
总之,薄姬母子很幸运,能够成为吕稚的漏网之鱼。
当然活下来的还有老七刘长,吕稚的养子。
吕稚,让大臣看到了外戚专制的可怕。外戚的弱势,是刘恒当上皇帝的前提条件。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吕稚能够协助刘邦,镇压叛逆、打击割据势力,还有后期的临朝天下,除了吕稚本人有智慧有谋略外,她的娘家还是很有来头的。
吕稚的哥哥吕泽,在汉朝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司马迁说:吕泽"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就是对吕泽的肯定。在很多战争包括楚汉战争中,吕泽都是带兵打仗,冲锋陷阵。
当年,刘邦兵败彭城,是吕泽在后方为刘邦驻守了一小片阵地,为打了败仗的刘邦迅速调整队伍的状态赢得了基础。可以说,在彭城没有吕泽的帮助,刘邦在那一战很难打赢。
吕泽作为汉朝的开国功臣,和汉军中的很多大将如陈豨、靳歙、丁复、傅宽等和吕泽都有很深的过往。虽然吕泽早逝,但他的影响还在,这给吕稚精心培养吕氏集团,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后来,吕稚掌权,大封吕氏娘家人,吕家人称王者达30多人,她终于培植起了一个庞大的吕氏外戚集团, 因此激化了汉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矛盾!
所以,当吕稚去世,吕氏外戚集团流血牺牲。陈平周勃等掌控着汉朝中央大权,他们需要的汉朝皇室接班人,外戚的势力一定不能再有什么了。因为,吕雉的祸国殃民,仍然如芒在背!
薄姬低调,没有什么野心,她从小父母双亡,只有唯一的一个弟弟,娘家人都没有,更谈不上什么势力了。
因此,母亲的低调和母亲娘家的弱势,为刘恒赢得了当皇帝的基础。
在刘邦所剩无几的几个儿子当中,刘恒是最合适的。刘邦一共有8个儿子,吕稚在世的时候,疯狂地打压砍杀,还剩下谁呢?
老大刘 肥,曹氏所生,惠帝六年离世。
老二刘 盈,吕稚所生,于吕稚之前就过世了。
老三刘如意,戚夫人所生,被吕稚毒死了。
老五刘 恢,因为吕稚女儿的缘故,自杀了。
老六刘 友,得罪吕稚,被吕稚给饿死了。
老八刘 建,公元前181年去世,死后唯一的一个儿子,被吕稚杀害。
剩下只有老七刘长,老四刘恒。
老七刘长自幼丧母,是由吕稚抚养长大的,他的个性有些随养母,骄纵跋扈,这个自然不合适当皇帝。
而刘恒从小在母亲薄姬的教养下,认真读书,为人宽厚仁慈。在刘恒为代王期间,为当地的老百姓所喜爱。
事实证明,刘恒作为汉朝皇室接班人,没有辜负历史。
三少说:
在勾心斗角的皇宫,活着,真不容易呀。
刘邦死后,吕后杀刘邦多位皇子,为什么刘恒继承皇位,当了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完全是因为自己运气太好了。当然,刘恒运气好带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后果——汉朝运气因之变好,中国历史的运气因之变好。
首先,刘邦驾崩之后吕雉成为汉朝实际上的最高执政者,她的确使用了一些手段导致汉朝多位诸侯王遇难,其中就包括最著名的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母子,后边的两位赵王(刘友和刘恢)也可以说是因吕雉而死,而刘邦的庶长子——齐王刘肥也差点被吕雉所害。但是刘恒就幸运地多了——他的母亲薄太后因为早年不受刘邦的宠幸而躲过了吕雉的报复,他们母子二人顺利之国。当时的代国的环境相当的恶劣——除了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之外,更重要的是代国直接与匈奴势力接壤,常年遭遇匈奴入寇。
而这种环境,正好保住了刘恒的安全,他远离政治中心,与掌权的吕雉以及周勃、陈平等权臣完全没有任何利益瓜葛。
其次,刘恒的幸运还在于他和他妈一样低调。当朱虚侯刘章、齐王刘襄等人起兵,又在周勃、陈平等人的呼应下荡平诸吕之后,立下赫赫战功的刘襄本来应该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他是刘邦的长孙,并且居功至伟),但是他太强势了,太不容易被周勃等人控制了(如果刘襄当了皇帝,周勃等功臣派甚至有被立即清算的可能)。所以,大臣们商议之后,决定拥立为人“仁爱”的刘恒为帝。
刘邦死后,吕后杀刘邦多位皇子,为什么刘恒继承皇位,当了汉文帝?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说一说“汉文帝”这个问题,刘恒当年当的只是汉王朝的皇帝,不是什么“汉文帝”。所谓“汉文帝”,只是后世史家约定俗成的一个称呼而已。文帝者,孝文皇帝也,“文”是刘恒死后的谥号,活着的人是不能用的!与之“搭配”的太宗也是如此,太宗是刘恒死后的庙号,活着是同样是不能用的……包括某个“雷剧”中的“孝庄”,也是谥号,活人不能用。所以,某个“雷剧”中活着的孝庄文皇后一口一个“我孝庄”简直就是荒天下之大谬了。“汉文帝”中的“汉”是后世史家为断代而人为加上去的东西,刘恒在汉代可以叫“文皇帝”“孝文皇帝”“太宗孝文皇帝”“太宗文皇帝”等等等等,就是不叫“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画像
除此之外,提问者的问题中还有一个更大的谬误。汉高祖刘邦去世后,继承皇位的不是汉文帝刘恒,而是吕后的亲儿子——彼时的皇太子、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刘盈去世之后,继承皇位的依然不是刘恒,而是刘盈庶出的两个儿子,史称“前少帝”“后少帝”。
▲汉惠帝刘盈画像
关于吕后诛杀汉高祖刘邦诸子的问题不可否认,吕后的确诛杀了汉高祖刘邦的几个儿子,这是洗不脱、也刷不白的!赵隐王刘如意、赵幽王刘友、赵恭王刘恢的死都与吕后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刘如意是被吕后毒死的、刘友是被吕后幽禁后活活饿死的,吕后的手段不可谓不残忍!不过,硬要把刘恢的死也算在吕后头上,吕后其实还是蛮冤的。他是因为与吕氏赵王后夫妻感情不合,最后因小妾之死殉情自杀的,虽然与吕家人多少有着关系,但并不是吕后所杀……
▲吕后(吕雉)画像
至于刘邦的其他儿子,都活的好好的,包括刘邦的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虽然吕后曾经动过杀刘肥的念头,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否则,还哪来后面“剿灭诸吕”的那场政变?要知道,那场政变的始作俑者就是刘肥的几个儿子!淮南厉王刘长就更加不用多说什么了,这个刘邦与姑爷张敖的小妾玩ONS生下的儿子,居然是吕后一把屎、一把尿亲自养大的!说“视若己出”恐怕也并不为过。可见,吕后并没有对刘邦的儿子们赶尽杀绝,吕后所诛杀的基本都是她认为可能会威胁到自己或儿子刘盈地位的庶子。刘如意的事想必无需多说什么,他是直接威胁过刘盈储位的!至于刘友,那货私下里曾经多次想要造反,可又没那个“贼胆”,结果让自己的吕氏王后给举报了……刘友死得冤吗?恐怕也没那么冤!连庶长子刘肥这个最大的“威胁”吕后都容下了,吕后真心没理由容不下刘友,不是吗?除非他自己作死。
▲汉高祖刘邦画像
汉文帝刘恒为何能够幸免前面说到了,吕后诛杀的刘邦的儿子都是她认为可能会威胁到自身或儿子刘盈地位的。很显然,时为代王的汉文帝刘恒不在此列。刘恒的生母薄姬原是魏王豹的小妾,在灭掉魏王豹之后被刘邦收编。但刘邦对她并没有那么上心,滚过一次床单之后便把她给忘了……以至于对薄姬所生的儿子刘恒,刘邦也并不那么待见,把他封到了最为贫瘠且毗邻匈奴的代地!就是当年刘邦他二哥代顷王刘喜弃城逃跑的那个地方。
▲汉文帝生母薄太后(薄姬)剧照
也正是因为薄姬不得宠、刘恒不受亲爹待见,反倒是让吕后生出了怜悯之心。在刘邦去世之后,吕后不仅没有加害薄姬母子,还将薄姬封为了代太后,把她送去了代国、由儿子刘恒赡养。当然,接受监视是免不了的,刘恒后来的皇后窦氏就曾经是吕后赏赐给刘恒的宫女。吕后赏赐宫女给刘恒干嘛?不就是为了监视吗?再就是史籍中记载极少的那位“代王后”,作为刘恒的原配,后来不仅没有被追册为皇后,而且在史籍中连记录都很少,她所生的四个嫡子后来也在短时间内集群“暴毙”了,在史籍中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这太不正常了,要知道,连刘恒庶出的儿子在史籍中的记载都是非常明确的,为何与原配所生的嫡子和原配却几乎“消失”了?恐怕也只能有一种解释了,那位“代王后”她也姓吕!
这就比较好解释了,刘恒本来就对吕后和刘盈没有什么实质性威胁,而且他又坦然接受了吕后的监视,甚至还娶了吕氏之女为妻、纳了吕后安插的眼线窦氏为妾!刘恒把自己的一切都晒在了太阳底下、摆在了吕后能够看到得地方,吕后什么都看得到,也就不会去胡乱猜忌了,刘恒自然也就安全了,不是吗?
▲汉文帝刘恒与窦氏剧照
汉文帝刘恒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刘恒非嫡非长,生母不得宠、自己也不太受亲爹刘邦待见,属于典型的“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就算天上掉馅儿饼,恐怕也砸不到他的头上,可意外偏偏就无巧不成书地发生了……
▲汉文帝刘恒剧照
吕后去世之后不久,刘邦庶长房的几个孙子便伙同朝中的元老发动了一场名为“剿灭诸吕”的政变。可刘邦的这几个孙子压根儿就不是冲着“匡扶汉室”来的,他们看中是是皇位!在进入长安之后,刘邦庶长房的一个孙子刘兴居便迫不及待进宫、杀绝了已故汉惠帝刘盈所有的儿子,也就是刘邦嫡长房的孙子、刘兴居自己的叔伯兄弟。换句话说,刘邦庶长房的孙子直接灭了嫡长房、让自己的亲叔叔刘盈成了绝户!
▲卡通画“剿灭诸吕”
朝中的元老和老刘家的小宗旁支一看,不对劲啊……照这么发展下去,刘邦庶长房的这几个孙子既是理所当然地“合法皇位继承人”(嫡长房成了绝户,可不就庶长房优先了),又顶着“剿灭诸吕”的“主角光环”,还有咱们什么事儿?于是,周勃、陈平等几个老家伙跟老刘家的小宗旁支一合计:“咱还是换个人当皇帝吧,要不咱忙活这么半天,怕是到头来啥也捞不着,能不能善终恐怕都很难说……”
▲绛侯周勃画像
不久之后,朝中元老们便以时任齐王刘襄的娘舅驷钧暴虐、恐成第二个“诸吕”为由,否决了由刘襄继承皇位的动议!老刘家的小宗旁支如楚元王刘交、吴王刘濞等等,也都保持了缄默。缄默就是态度,就是暧昧!换言之,朝中元老已经与老刘家的小宗旁支达成了默契,刘邦庶长房的几个孙子如果强行争位,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就在这个时候,一直默默无闻、实习孱弱的时任代王刘恒进入了众人的视野。
▲汉文帝刘恒的亲娘舅薄昭剧照
论出身,他是庶出老四,嫡出的老二刘盈家成了绝户、庶出的老三刘如意还没成家便让吕后给毒死了,庶出的老五和老六一个殉情自杀、一个因“谋逆罪”被活活饿死,庶出的老八燕灵王刘建已经去世、唯一的儿子还让吕后给杀了,在排除了庶长房之后,刘恒是理所当然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唯一活着的、庶出的老七淮南厉王刘长则因为与吕后的关系太亲近,直接被排除了!更重要的是,刘恒实力孱弱、在朝中缺乏根基,无论庶长房、老刘家的小宗旁支还是朝中元老,都可以接受!最后,几方经过“友好协商”、达成了一笔“交易”——给刘邦庶长房的几个孙子全部封王以换取他们放弃皇位。
▲汉高祖刘邦庶长房的孙子朱虚侯刘章剧照
刘恒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天上掉下的皇位给砸中了!以至于,元老们请刘恒去长安继承皇位时,刘恒自己都认为是和圈套、不敢轻易动身。后来,刘恒的亲娘舅薄昭以身犯险、亲自跑去打前站,帮刘恒试探虚实。在确认了不是圈套之后,刘恒才正式从代地动身启程,前往长安继承皇位。
▲汉文帝刘恒剧照
综上所述,吕后虽然诛杀了赵隐王刘如意和赵幽王刘友,但并没有对汉高祖刘邦的儿子赶尽杀绝。真要是那样,哪里还有后来刘邦庶长房几个孙子发动的“剿灭诸吕”?哪里还有后来的汉文帝?而汉文帝刘恒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纯属刘邦庶长房的几个孙子与朝中元老、老刘家的小宗旁支“分赃不均”,最后几方不得不相互妥协的结果。说白了,其实就是天上掉馅儿饼,正好砸着刘恒了……他之所以当上皇帝,并不是因为能力和实力,恰恰是因为彼时的他最没有实力!只可惜,选他的人都忽略了他的能力,最后还是一个个都让刘恒给玩了……
▲吕后(吕雉)剧照
刘邦死后,吕后杀刘邦多位皇子,为什么刘恒继承皇位,当了汉文帝?
我们都知道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死后,惠帝刘盈继位,可汉朝的大权基本上就落在了吕雉手中。吕雉的手段和能力毋庸置疑,一个女子能让汉朝那些开国功臣不敢轻举妄动可见吕雉的政治能力,吕雉对待当年与自己争宠的戚夫人也是让我们后背发凉。
刘盈由于种种原因早早的就驾崩而去,吕雉后来也是因病去世,在吕雉去世之后,汉朝建立之时的一些功臣联合刘氏的一些王侯共同诛杀了吕氏一族,然后他们辅佐汉文帝即位。
汉文帝之前为代王刘恒,其可以说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功绩,只不过是一个与世无争的王爷,让大家好奇的是为什么代王刘恒能继承皇位呢?
事情还得从刘邦在世的时候说起,刘邦在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之前除了吕雉外还有戚夫人、曹氏、薄姬三位妻妾,其中薄姬可以说是刘邦最不宠爱的妻妾,只有露水之缘,薄姬虽然不得刘邦宠爱,其也是一个聪慧的女子,或许薄姬知道皇室之中的尔虞我诈,薄姬选择和其子刘恒回归封地生活。
戚夫人和吕雉的争宠大战我们已经耳熟能详,戚夫人让刘邦废长立幼可以说触及到了吕雉的逆鳞,吕雉为权利也好,为了自保也罢,最终吕雉在争宠大战中胜出,并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吕雉后来为了刘盈的皇位稳固同时为了吕家的权势,大肆诛杀了刘邦遗留下来的皇子,代王刘恒和薄姬一直表现出与世无争的态度,只是遭受吕雉的监视并未遭受杀身之祸。
当吕雉死后,陈平周勃联合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和一些开国功臣,与西汉皇室成员内外联合,将吕氏一族连根拔起,结束了吕氏专权的时代。按照以往的继承制度其中齐王刘襄比代王刘恒更有优势,毕竟刘襄是刘邦的皇长孙。
可是这位刘襄能力太过出众反而与皇位无缘,只所以刘襄他们能诛杀吕氏一族,刘襄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要不是他以计谋夺取军权,以军事联合陈平周勃的话,诛吕行动不可能这么顺利。
在肃清吕氏之后,陈平周勃这些开国功臣久经官场多年,自然能预感到刘襄做了皇帝自己的安全很难得以保证,毕竟刘襄能力出众,所以陈平和周勃为了以后选择了比较与世无争的代王刘恒继承王位。有陈平周勃带头让代王刘恒继承皇位,满朝文武自然也没有什么反对之声,刘襄虽有能力也无法改变事实。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汉文帝刘恒和其母亲行事低调,与世无争拖过了吕雉的屠杀,就以文弱的表现让陈平周勃感觉其可以掌控刘恒,两种因素交织才让代王刘恒顺利成为汉文帝。
刘邦死后,吕后杀刘邦多位皇子,为什么刘恒继承皇位,当了汉文帝?
刘恒是刘邦与薄姬所生的儿子,排行第四。在高祖十一年时,刘恒被册封为代王,当时代国与匈奴相邻,坐阵代国抵御匈奴入侵。而薄姬不受刘邦宠爱,跟随儿子刘恒居住代国。躲过了吕后的残害。
刘邦死后,刘盈继承皇位,但是他生性懦弱。吕后成了大汉王朝的实际掌权人。大肆迫害刘氏子弟,全力加封吕氏宗人,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刘如意、刘友、刘恢等先后遭吕后毒手,最后刘邦的儿子只剩下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那为什么刘恒能继承皇帝呢?
一、符合功臣集团的利益吕后死后,大汉朝引发了一场血腥的宫廷斗争。功臣集团联合刘氏宗室诛灭吕后宗室,而吕后所立的少年弘,以非刘代了嗣而被废杀。国不可一日无君。那么由谁来继承皇位,成了大汉朝的头顶大事。当时备选的人员有齐王刘襄、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
功臣集团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大臣,同意拥戴代王刘恒。“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
朝臣中大臣最后决定拥立刘恒为帝,主要是因为刘恒势单力薄,其母亲薄姬的娘家人没有在朝为官,根基浅薄,对功臣集团不会造成威胁,反而需要功臣集团的拥护才能巩固皇权。
功臣集团最终只得选择在朝势单力薄的代王刘恒来继承皇位,刚继位的刘恒还需功臣的支持,才能巩固皇权的统治。
按照礼制,无缘皇位的刘恒,时来运转,捡得了一个大便宜,被朝臣拥立为帝。就是以后来的汉文帝。
二、刘襄与刘长作为侯选人,与功臣集团利益相冲突齐王刘襄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儿子,按照汉朝立长不立幼的皇位继承制度,他完全有资格继承皇位,再加上在诛杀吕氏宗室时,立下了大功。主要是刘襄母亲家的势力强大,有威胁到功臣集团的利益。
朝中大臣有人说:“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门,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功臣集团一方面担心淮南王刘长成了皇帝会伺机报复,必然对他们的利益和生命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
因为“早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淮南王刘长与吕后还是有着一定的感情,“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因此刘长这个皇位的候选人被功臣集团否决了。齐王刘襄与淮南王刘长被否定后,只有高帝的儿子代王刘恒来继承皇位。刘邦在建国时就明确规定“非刘姓不得封王”,外姓的人员更加没有机会。
功臣集团最终只得选择在朝势单力薄的代王刘恒来继承皇位,刚继位的刘恒还需功臣的支持,才能巩固皇权的统治。
按照礼制,无缘皇位的刘恒,时来运转,捡得了一个大便宜,被朝臣拥立为帝。就是以后来的汉文帝。
当时大汉朝功臣以陈平,周勃为首,经过了吕后专权后,对朝臣与刘氏宗室都产生极大的恐惧。三位候选人中只有刘恒继承皇位,最适合功臣集团与刘氏宗室共同的利益,刘恒与其母亲薄姬在朝中无根基,威信自然没有树立,那功臣集团的利益没有造成损害,互相利用和配合,才是当时汉朝的时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