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只有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最具普世价值观,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普世价值观,也就是倡导博爱、人权、平等的价值观。是西方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那么中国的封建王朝中,有没有帝王是具有普世价值观的呢?
其实但凡做皇帝,基本上就不会存在这种价值观,因为最初的皇权是通过战争和杀戮夺来的,那么被杀戮者的下场,岂不就违背了普世价值观?
非要选出一位行为与普世价值观比较接近的皇帝,那么应该就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所主张的一系列政策,对两宋的影响非常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行为是比较接近普世价值观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普世价值观,因为任何政策,都有政治意图。
01赵匡胤倡导,刑不上大夫。- 文人的笔杆子是舆论导向。
自古以来,舆论导向在谁的手里呢?当然是在文人的手里。在清朝发明文字狱之前,基本上文人都是可以畅所欲言的。
那么这种风气是从什么时候达到巅峰的呢?其实早在宋朝的时候,文人的地位不断拔高,就造成了这种现象。
周广顺末,改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转右厢都指挥,领岳州防御使。从征淮南,前军却,吴人来乘,宣祖邀击,败之。显德三年,督军平扬州,与世宗会寿春。寿春卖饼家饼薄小,世宗怒,执十余辈将诛之,宣祖固谏得释。累官检校司徒、天水县男。与太祖分典禁兵,一时荣之。卒,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宋史》
文人手里有笔杆子,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出很多具有煽动性的言论。当时的百姓是没有是非观的,耳闻那些言论后,便自以为是获得了真理。
久而久之,文人手里的笔杆子就显得颇为重要。也不乏出现苏轼这种乌台诗案。但是在两宋时期,文人基本上没有遭遇过这种悲惨的下场。
- 赵匡胤必须要笼络文人。
赵匡胤主张刑不上大夫,意思很明确,只要是通过科举考试,成为朝中文臣的,就算是犯了罪,也不能用刑。
这一条规定对文人来说简直太重要了,武将们自幼习武,所以身子骨都比较结实,他们真的不怕挨揍。可是文人不一样,他们自幼躲在家里读书,身体差得很,真的要对他们上大刑的话,基本上全都要死在牢里。
所以赵匡胤颁布这一规定以后,获得了天下文人们的热烈欢迎。得到了文人的支持,那就等于是得到了民心,因为民心是跟着文人的笔杆子走的,当时的百姓,哪有什么态度呢?
从这儿以后,整个两宋三百多年历史,文人始终操控着国家大权,地位比同等级的武将要高。所以这帮文人自然是要大力宣传赵匡胤如何普世,如何英明了。
02赵匡胤善待柴荣后人。自从司马昭杀害曹魏皇帝曹芳以后,弑君篡位的行为基本上成为了一种传统。如果你想要推翻这个王朝,建立新的王朝,那么前朝留下来的皇帝,必然是要被杀掉的。
不仅是前朝的皇帝,但凡跟前朝有瓜葛的皇族,全部都会被杀得一干二净。比如说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开国之君,他被称为皇帝收割机,一辈子杀了六七个皇帝。
- 此后这种现状愈演愈烈:
- 隋文帝建国以前,还是北周权臣。他将北周皇帝宇文阐牢牢抓在手里,此后得到禅让,杨坚登基称帝,而宇文阐却莫名其妙就被杨坚给杀了,年仅9岁。
- 唐朝李渊建国之前,是以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天子,与江都的隋炀帝分庭抗礼。等到李渊得到天下以后,果断将杨侑给杀了,年仅15岁。
- 后梁朱温篡唐的时候,将唐昭宗给杀了,改立李柷为皇帝,也就是唐哀帝。等到禅让完成以后,朱温便果断将李柷给毒死了,年仅16岁。
这么来看,杀掉前朝皇帝,篡位登基这已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套路。那么赵匡胤有没有按照这种套路做事呢?很有意思的是,他并没有。
- 赵匡胤与众不同:
他始终告诉大家,自己篡位登基,那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他本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心腹大将,担当托孤重任。
可是他的手下人将他强行推上了皇位,为了表达自己的歉意,赵匡胤下令,一定要善待柴荣的后人。当时的后周皇帝柴宗训并没有因为赵匡胤登基而被清算。
有顷,诸将拥宰相范质等至,太祖见之,呜咽流涕曰:"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质等未及对,列校罗彦瑰按剑厉声谓质等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质等相顾,计无从出,乃降阶列拜。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禅位制书于袖中,宣徽使引太祖就庭,北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迁恭帝及符后于西宫,易其帝号曰郑王,而尊符后为周太后。---《宋史》
虽然20岁的时候柴宗训就死了,但是完全不影响赵匡胤善待柴家人。赵匡胤下令柴家子孙和赵家子孙一样都是皇族子嗣,而且柴氏子孙即使有罪,将来也不能施加刑罚。
柴家人犯了谋逆大罪只能赐死,不能送到菜市口杀头,更不能牵连族中其他无罪之人。从此柴家人便和赵宋王朝共荣辱了三百多年,从来没有断绝过。
03赵匡胤不杀有功之臣。历史上困扰着很多皇帝的一件大事,那就是臣子手里有兵权。只要有兵权,那就具有了篡位的可能性。
六年,世宗北征,为水陆都部署。及莫州,先至瓦桥关,降其守将姚内斌,战却数千骑,关南平。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时张德为点检,世宗不豫,还京师,拜太祖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代永德。恭帝即位,改归德军节度、检校太尉。---《宋史》
很显然赵匡胤当然也担心这件事,因为他本人就是通过拥兵自重夺取来的皇位,所以他也担心自己的手下人犯同样的事情。
- 司马懿本是曹操的参谋,辅佐曹魏三代君主。可是因为他手里掌握了兵权,所以有了和皇权斗争的资格,最终司马家取代曹魏。
- 刘裕本是北府兵名将,平定桓玄之乱以后,成为功高盖主的功臣,虽然恢复了东晋王朝的版图,却也成为篡夺东晋王朝的罪魁祸首。
- 萧道成、萧衍、陈霸先这三位南朝齐、梁、陈三国的建立者,每一个都是手握兵权的权臣夺取的皇位,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 安禄山是唐玄宗最信任的节度使,因为手握重兵,所以发动了安史之乱,最终导致唐王朝走向了衰败,再也无可挽回。
基本上每一个改朝换代的时期,都是手握兵权的权臣篡位,赵匡胤当然心里非常慌张。历代皇帝建国以后,都会诛杀功臣,可是赵匡胤没有这么做。
他只是解除了手下人的兵权,并没有诛杀任何一个有功之臣。这是非常少见的,所以就冲这一点来说,赵匡胤的行为的确有点普世价值观的意思。
总结:政治手段和普世价值观,不可同日而语。用普世价值观来衡量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因为他们既然做了皇帝,也就是承认了世上的不平等。
既然知道这世上的不平等,那么所谓的博爱、人权和平等,就显得无比苍白。因为他们要做最高统治者,他们需要通过很多政治手段,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为了笼络人心,他们的确会使用一些与普世观相近的政治手段,可是这不代表他们具有普世观。
参考资料:《宋史》
有人说,只有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最具普世价值观,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赵太祖靠欺负孤儿寡母上位,后周旧臣反抗不甚剧烈,所以"陈桥兵变“的反判行为,得逞较容易罢了。加上赵匡胤对后周逊帝柴宗训未加斧刃,柴氏得以善终而已。但这不是什么"仁慈",只是邀买后周臣僚的心术,为篡谋后周社稷、寻觅的一块"遮羞布”。
至于说什么最具普世价值,到也未必。其对前朝旧臣的安抚,只是为了笼络其效忠赵宋王朝的手段而已。赵宋对周氏皇族的人文关怀,不如说成是帝王权谋之术与个人品德的展示较为逼真、较为妥贴。其目标就是在朝野上邀个"仁厚”之名罢了。从后来的"杯酒释兵权”的"戏法"来看,让大将交兵符换富贵、多蓄姬妾、广置田产,让他们在温柔乡中、"浇灭"血性的手段来观之,这恩威兼施的策略、实在高明,对王朝的稳定也的确有效。但所有的"恩宠”,无非是用来确保其皇权的稳定及连续性。太祖之权谋、深矣!
有人说,只有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最具普世价值观,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巜宋史》记载,太祖有誓约,藏之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宋史》曹勋传)。太祖碑刻虽然真伪有待考证,但宋朝“不轻杀士大夫”和言事官,的确是不争的事实。包括苏轼在乌台诗案沒有被杀,都含有这一原因。这虽然还够不上现代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意义,但在历代封建王朝中可算是开明的了。
有人说,只有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最具普世价值观,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说宋朝赵匡胤最具普世价值观,这是有所指吧?
普世价值观,我认为最根本,最基础的东西,就是两个自由。身体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
身体的自由属于低阶段的,目前全世界绝大多数人都在追求这目标,目前看来,要实现身体自由这个目标,任重道远。
精神的自由嘛,遥远的她。比共产主义理想还要遥远。
世界上不同的党派,国家,宗教,都在给我们老百姓画这两个自由的饼。为了将来我们大家有这两个自由,我们大家都在努力和牺牲。
说赵匡胤有普世价值观,过了。
赵匡胤是个封建军人,这职业杀人如麻。后来做了皇帝,这职业心狠手辣。
他所从事的两个职业,都是和普世价值背道而驰的。
赵匡胤是个优秀的军人,做皇帝也算做的很出色。军人和皇帝的角色做的越出色,说明赵匡胤同学离普世价值观越远。
赵匡胤同学,在普世价值观这里,连入围的资格都没有。
最具更无从说起了。
有人说,只有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最具普世价值观,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实际上是兵变,黄袍加身是做个仿子。周世宗派他出征,走到陈桥,拿出预先做好的龙袍,给他的部下,拿来加上他身上,后返回朝庭,迫使柴荣退位,也属于篡位。赵匡胤在位,实际时间不长,又被他弟弟赵匡义所取潜,赵匡胤一夜之间暴死,历史上怀凝赵匡义做了手脚。所以说赵匡胤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功绩,谈不上什么普世。
有人说,只有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最具普世价值观,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我不能认同这个观念。
一、普世价值观是根源于西方文明而产生的价值观,用来衡量中国文明中人或事,本就不恰当当你翻开普世价值观时,你会发现这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所谓的普世价值观简单说是指: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治、人权、公平、正义等等。
普世价值包括这些但不仅限于这些。
所以你那西方的这些东西来衡量中国就往往失于偏颇了。
二、普世价值观本身也有争议,甚至西方搞双重标准。普世价值观本身也有争议,争议之一便是到底什么是普世价值,这个概念或内涵往往说说不清楚的。
传入中国后,对此也有很多争议。
以人权为例,西方会以“人权高于主权”发动战争,以自己的价值观凌驾于他文明的价值观甚至国家主权之上,所有有人批评西方封普世价值观不过是西方的一种工具而已,
三、中国的普世价值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基本的普世价值观,有一些和西方的相似。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样的话,多少含有普世价值的意思;
此外儒家、法家、道教、佛教曾宗教因素也都有人本、法治、求善、慈悲、救助等理念。
若是按照中国的价值理念,宋太祖也不是最具有普世价值观的皇帝。
以民本(人本)思想为例,汉文帝,光武帝以及明太祖都比宋太祖要突出很多。
可能人们认为宋太祖具有普世价值观,是因为宋代经济繁荣,而带来的文化科学和思想的活跃局面。
然而,这些东西并不仅仅是因为普世价值而造成的。
统治者着的价值观会决定国家政策,而政策会推动国家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单以开国皇帝价值观左右一国走向的,估计明太祖也比宋太祖厉害很多,他立下祖训,编制大诰等,力度之大古来罕见。
所谓的普世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真理,然而现实是想跨越民族
种族、地域、文明信仰而找到一个全球公认的价值观是很难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