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为制衡大将军何进设置了西园八校尉,他为什么不把何进撤职?

汉灵帝时期的西园八校尉分别是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右校尉赵融、冯芳,左右校尉夏牟、淳于琼等八个人。

这八个人表面上听从无上将军汉灵帝刘宏一人统辖,其实就是由上军校尉蹇硕统一指挥。所以权力都在蹇硕的手里。

西园八校尉的设立,的确是为了平衡大将军何进的权力。但是这是汉灵帝自己的主意,还是有人唆使的呢?当然是有人建议的。西园八校尉表面上代表着朝中大臣,实际上还是代表着宦官集团的利益罢了。

01西园八校尉中,多数与宦官集团有瓜葛。

要看一个机构的设立,到底与他所在的环境有什么关系,那就必须要看看他们这些成员到底是什么来历。

  1. 西园八校尉之首的蹇硕,被封为上军校尉,是统领西园八校尉的核心领导。他其实是一名宦官,因为他勇武过人,而且有谋略,所以深得汉灵帝器重。
  2. 典军校尉曹操,那大家就非常熟悉了。他是后来三国曹魏集团的领袖,可是他的出身很有意思,他的父亲曹嵩虽然位居三公,可是偏偏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所以曹操也有宦官背景。
  3. 助军右校尉冯芳,位居大司农,他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他的老丈人是宦官曹节。曹节是汉桓帝时期著名的宦官。

蹇硕、曹操以及冯芳这三个人都是和宦官集团有纠葛的人,其中的领导人物蹇硕更是宦官集团中的重要领袖。

所以说这个所谓的西园八校尉,看似是为了给汉灵帝争夺权力,其实就是宦官集团想要与大将军何进分权。

秋八月,置西园三军及典军、助军。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初黄巾起,上留心戎事,硕壮健,有武略,故亲任之,使为元师,典护诸将,大将军已下皆令属焉。---《后汉纪》

他们想要分权的愿望,恰好可以满足汉灵帝制衡臣子的想法。所以在汉灵帝的大力支持下,由蹇硕做主,在西园招募壮丁组成一支军队,以此来对抗大将军何进的军事力量。

东汉时期的宦官权力非常大,几乎和外戚一样,成为制衡皇权的重要力量。所以说这个机构的设立,根本就是为了满足宦官集团对权力的渴望,而不是为了汉灵帝而设立。

02西园八校尉内部出现争斗,所以根本斗不过何进。

从最高领导蹇硕这里,我们就会发现,西园八校尉其实就是宦官集团主导设立的。可问题是如果这里面全是宦官集团的成员,那事情反而就不好办了。

因为大将军何进一直跟宦官集团对着干,西园八校尉如果都是宦官的话,那么何进便可以轻而易举地认定,这是一个宦官权力机构,到时候就可以直接采取正面打击。

蹇硕疑不自安,与中常侍赵忠、宋典等书曰:“大将军兄弟秉国专朝,今与天下党人谋诛先帝左右,扫灭我曹,但以硕典禁兵,故且沈吟。今宜共闭上阁,急捕诛之。”中常侍郭胜,进同郡人也,太后及进之贵幸,胜有力焉,故亲信何氏;与赵忠等议,不从硕计,而以其书示进。庚午,进使黄门令收硕,诛之,因悉领其屯兵。---《资治通鉴》

为了不让何进伤及这一权力机构,所以蹇硕做出了让步,让士族集团的人,也进入了这一团队之中。

我们会发现四世三公的袁绍,正是西园八校尉中的中军校尉。由此可见,蹇硕对这里这个机构还是动了不少脑筋的。

但是这么一搞又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西园八校尉内部会有不团结的情况出现。汉灵帝活着的时候,蹇硕可以借助皇帝的声威压制其他非宦官集团的成员。

  • 可是一旦汉灵帝去世,那事情可就由不得蹇硕了。以袁绍为首的士族集团,果断投向了大将军何进,铲除了蹇硕以后,袁绍成为了西园八校尉之首。
  • 而与宦官集团有纠葛的曹操、冯芳等人也果断与宦官集团决裂,选择投靠大将军何进。由此可见,这帮人打心眼里,还是瞧不上宦官集团的力量。
  • 等于是说何进不费吹灰之力,就从宦官集团手里夺取了西园八校尉的控制权,这可能是蹇硕永远都想不到的事情。

此后宦官集团一日不如一日,何进的权势则几乎通天,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任免权。原本汉灵帝将刘协托付给了蹇硕,希望他来辅政。

结果蹇硕兵败被杀,何进掌握政权以后,依旧还是让少帝刘辩登基称帝。此后董卓恢复刘协继承人的身份,或许也是从这方面做出了考虑。

03汉灵帝不把何进撤职,可能也是为了平衡宦官力量。

如果退一万步讲,这位汉灵帝还算是有点脑子的皇帝,他设立西园八校尉是为了掣肘大将军何进的军权,从而使得皇权至高无上。

袁绍复说进曰:“前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以其言语漏泄,而五营百官服畏中人故也。今将军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虽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将军受诏领禁兵,不宜轻出入宫省。”进甚然之,乃称疾不入陪丧,又不送山陵。---《后汉书》

既然汉灵帝还是一位实权皇帝,那么他直接撤掉大将军何进的职务,岂不是更加方便?当然不能这么想。

  1. 首先何进被撤职,大将军还是会有其他人来担任,军权始终都很强大,这永远都是皇权最大的障碍。而且汉灵帝还需要大将军主持政务。
  2. 其次何进的妹妹是汉灵帝的老婆,不看僧面看佛面,就算是为了自己宠爱的女人,汉灵帝也做不出废除何进的事情来。
  3. 再者何进被除掉以后,宦官集团的力量可就无人可以平衡,到时候导致宦官集团一家独大,又该如何收场呢?
  4. 最后何进本人在官场混迹了那么久,从上到下他有一帮人帮他说话。如果汉灵帝没有任何理由撤掉何进,可能这帮人也要出面求情,到时候事情很麻烦。

汉灵帝是个没什么能力的皇帝,他能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就已经谢天谢地了,根本就不可能考虑这么多复杂的事情。

所以说汉灵帝无法废除何进的职务,这就是设立西园八校尉的原因所在。只有两股力量的平衡,才能使得汉灵帝真正受益。

总结:西园八校尉,走出两位豪杰。

这八个人里面,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肯定只有袁绍和曹操了。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在天下大乱的时候,他带领人马占据了河北地区,成为北方最大的诸侯。

曹操与董卓决裂以后,回乡创业,拉起一支人马,也占领了山东地区的地盘。所以这两股力量是西园八校尉中唯一留存下来的。

八个人里能够走出两位豪杰,其实我觉得已经非常好不容易了。这种几率已经非常高了,几十万人里走出一位人杰来,那都是不容易的。由此可见,政治基础比你的能力,要重要得多。

参考资料:

《后汉纪》

《后汉书》

《资治通鉴》

汉灵帝为制衡大将军何进设置了西园八校尉,他为什么不把何进撤职?

题主你自己都说了是“制衡”,制衡不是制裁,是要平衡权力,让何进有所顾忌不能为所欲为而已。要是把何进撤职了,他原本管的那摊事还得有人管,到时候不是还会有个“张进”、“李进”的吗?难道再撤职了?帝王之道,在于让臣子们互相牵制,不能一家独大。

先来看看何进是什么情况。何进是屠户出身,因为妹妹入宫受宠,于是自己也踏上仕途,步步高升。后来中平元年黄巾之乱爆发,彼时何进的妹妹已经贵为皇后,何进和弟弟何苗被委以重任,护卫京师,何进获封大将军,何苗获封车骑将军。他们兄弟也算争气,几次痛击黄巾军,汉灵帝也就对他们比较信任。

大将军、车骑将军,看上去是军职,其实远远不止。自从西汉武帝设立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连丞相地位都不如他,后来更是给大将军、骠骑将军等高级将领加大司马,统领内朝,参与政务。自霍光开始,大将军就成了朝中掌握军政大权第一人。到了东汉由于皇帝短命,连续出了很多小皇帝,太后幼主孤儿寡母,只能依靠外戚,于是,外戚以大将军、车骑将军这样的职务统摄朝政成为标配。如窦宪、邓骘、阎显、梁冀都是如此。他们手握大权,独霸朝纲,甚至可以废立皇帝。何进以外戚身份成为大将军,也算是延续一种惯例。

但是,汉灵帝毕竟那时候已经三十左右,不是小皇帝了,自然不能允许何进像之前的外戚一样专权。而黄巾之乱越发严重,又不能没有人掌管军事,何进这样的外戚毕竟还是自己比较信任的。于是,就需要有人制衡他,这才有了西园八校尉,为首的就是宦官蹇硕。

在东汉历史上,除了外戚,另一股把持朝政的势力就是宦官。道理很简单,小皇帝年幼登基,太后除了自己的父兄子侄外谁也信不过,就有了外戚专权。而小皇帝会长大的,长大了就会对专权的外公舅舅们不满,可满朝文武都是外戚党羽,谁能信任?只有从小陪在自己身边的宦官。于是宦官杀外戚,小皇帝任用宦官,结果不久小皇帝又死了,新的外戚再上台杀宦官,周而复始。宦官和外戚抗衡成了惯例,所以你也不用指望汉灵帝有什么新突破,他能想到的制衡外戚的人选也只有宦官。他觉得宦官小黄门蹇硕健壮有武略,就委以重任。

于是,中平五年,也就是何进任大将军四年后,在京都西园招募壮丁成立西园三军及典军、助军。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汉灵帝自任无上将军(实际上日常事务都由蹇硕负责)。西园军是汉灵帝亲军,不受大将军何进节制,有了这样一支部队,汉灵帝自信何进不敢造次,否则就可以命西园军铲除何进。

当然,权力的平衡总是要被打破的。何进和蹇硕在汉灵帝在位时尚能相安无事,但汉灵帝驾崩后,何进自然要立自己的外甥,也就是何皇后所生的刘辩为新君,蹇硕则密谋杀掉何进,立刘协为新君。最后事情败露,蹇硕被何进所杀,其统领的军队也被何进所夺。而“天道好轮回”,何太后心软想赦免其他宦官,何进却想彻底收权,最后何进被张让等宦官杀于宫门,袁绍等人为何进报仇又杀光宦官。而何进为除掉宦官招来的西凉军董卓入长安,开启了汉末天下大乱的序幕。

所以,回到问题,汉灵帝设西园八校尉是为了防止何进一家独大,故而希望有一支可以制衡何进的力量,而不是想除掉何进,毕竟他还要靠何进打黄巾军,靠何进震慑群臣呢。

汉灵帝为制衡大将军何进设置了西园八校尉,他为什么不把何进撤职?

在我看来何进不被撤职是有原因的,首先何进权力没有想想中那么大,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的真正意图就是为了建立自己的直属军队,巩固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汉灵帝为分外戚大将军何进的兵权,在中平五年八月份洛阳西园招募壮丁设立军队组织。《后汉书》中曾记载到:“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也就是说他们由汉灵帝直接统治,就连何进也要接受他们的命令。这西园八校尉分别包括:上军校尉小黄门蹇硕、中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下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典军校尉议朗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谏议大夫夏牟、右校尉淳于琼,诸位校尉都归蹇硕带领,汉灵帝统治。所以他不担心兵权问题。

那么何进是谁呢?何进是东汉末年的大将军,是何皇后的哥哥,可以说是当时最有名的人物之一,在汉朝时期,外戚由来已久,到了汉灵帝时期,因为施加盘根枝节根深蒂固,所以为了掌权,汉灵帝重用宦官和外戚,而何进这个出身贫寒的人更是汉灵帝拿来对抗世家的一个好棋子,所以在何进的妹妹被立为皇后之后,何进很快就步步高升,后来又因为对抗黄巾的战功被封为了大将军。

虽然大将军名义上统领京城兵马,但是汉灵帝还在何进上面放了一个太监蹇硕,这个太监和一般太监的形象不同,非常的威武雄壮,所以汉灵帝非常信任他,让他来节制何进,其实事实上何进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人,他的父亲早逝,上有继母舞阳君,下有弟弟妹妹,一家人几乎都要靠他一个人来养,这种故事要是放到现在肯定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但是在那个年代,谁管你,说到底还不就是一个屠夫,所以为了改变家族的困境,何进将自己美丽的妹妹送进了皇宫,幸运的是他的妹妹得到了皇帝的宠爱并且生下了一个儿子,还养大了,所以何进也跟着水涨船高。别说何进虽然只是一个屠夫,倒也真有两下子,在黄巾开始的时候就成功的打击了黄巾军的士气,因此被封侯。

所以在我看来何进对于汉灵帝还是很有利用的价值的,因此我觉得只要还能驾驭就不会把何进撤职。

有其他观点的伙伴,欢迎评论区留言。

汉灵帝为制衡大将军何进设置了西园八校尉,他为什么不把何进撤职?

汉灵帝在位期间是东汉末年,民间爆发了黄巾起义,朝堂上也是典型的具有东汉特色的“三权分立”,即外戚、宦官和士族。在勉强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士族势力已经崛起,汉灵帝设置的西园八校尉也是为了平衡京师的武装力量。从八校尉的人选来看既有宦官蹇硕,也有士族出身的袁绍、鲍信,还有介于宦官与士族之间的曹操,可见这种安排不仅是为了平衡何进,也是为了平衡朝堂之上的各方势力。

汉灵帝如果当时将何进废黜或治罪,将造成外戚势力的陨落,宦官和士族的势力将失去平衡,会引起新的动荡。何进实际上就是在士族和宦官之间充当了平衡器的作用。

汉灵帝死后,何进在士族的支持下拥立了亲外甥登基,即汉少帝,也造成了宦官势力的式微,于是以十常侍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在何进招外兵入京之前发动政变,诛杀了何进,也造成了东汉政治格局的彻底崩溃。

实际上何进最初是拥有士族与宦官两股势力支持的外戚,对士族与宦官起到了制衡的作用。后期随着权力欲的增大想利用士族消灭宦官势力,却先被诛杀,造成士族借机铲除了宦官势力彻底做大。

汉灵帝为制衡大将军何进设置了西园八校尉,他为什么不把何进撤职?

还需要他,离不开他。

汉灵帝为制衡大将军何进设置了西园八校尉,他为什么不把何进撤职?

180年,汉光和三年,灵帝立何氏为后,封何进为侍中。

184年2月,汉光和七年 中平元年

张角率众起义。3月,封何进为大将军。

188年,汉中平五年,灵帝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碩为上军校尉,袁绍、曹操等校尉均受蹇硕统辖。

189年,汉中平六年 献帝元年

4月,灵帝亡。皇子辩即位,年十四,谓少帝。何太后临朝,令袁隗为太傅,与何进参尚书事。

灵帝之所以设八大校尉,完全是为遏制大将军权利,不撤不杀何进的最大可能性是碍于何后。

何进,庸腐,无见地,倚仗何太后发迹而已。后因不纳袁绍谏,8月,在进入长乐宫时,被中常侍张让、段珪所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