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项羽当年可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而多年后却杀出重围自刎乌江?
破釜沉舟的时候,项羽意气风发,起义军是为了推翻暴秦,所以斗志昂扬。这一战获胜的根源原因,那就是楚军的士气被项羽给激励起来了。
乌江自刎前,项羽的楚军与汉军分争天下。此刻楚军腹背受敌,而且四面楚歌之后,士兵们丧失了士气,自然是无法获取胜利的。
士气是战争的核心所在,每个人充满斗志,那么自然可以以一当十。如果每个人都怯战的话,就算是有百万之众,也会惨败。背水一战是韩信的故事,都是提升士气,但是主人公不同。
01项羽取代宋义,破釜沉舟打得天下诸侯莫敢仰视。项羽原本是跟着叔叔项梁一起起义的,他们将熊心推举为新的楚怀王,以恢复楚国诛灭暴秦为口号,号召天下诸侯共同反秦。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史记》
可惜项梁中了秦国大将章邯的计谋,被乱军杀死。此刻的项羽尚未成为军队领袖,义帝楚怀王将义军交给了卿子冠军宋义,这个时候项羽是宋义的副将。
赵国起义军危亡的时候,宋义带领楚军前去援助,却46天不发兵。项羽一怒之下就把宋义给宰了,并且在亲信的拥护下,成为了楚军的领袖。
- 河对岸就是强大的章邯大军,项羽希望尽快为自己的叔叔项梁报仇,而且可以击败秦国主力。所以他吩咐渡过河的士兵们每人只能够带3天的干粮,把过河的船都给凿沉,把煮饭用的锅都给打碎。
- 意思很明白,摆在楚军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击败对手。打不赢章邯的话,那楚军一个都活不了。
- 这一番动员以后,楚军的士气大增,连续击败章邯大军两次,消灭了秦国最重要的主力部队。使得楚军成为天下起义军的头目。
而项羽的威名从此也传遍了四方,在诸侯开会的时候,天下诸侯,都不敢抬起头去看项羽一样,因为他的神武实在是太震慑人心了。
此后楚军到了哪里,哪里都是望风而降,一直到了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分封天下诸侯以后,项羽终于成为了天下霸主。
02楚军收复家园心切,所以刘邦56万大军,被项羽3万骑兵击溃。楚国成为霸主以后,项羽并没有留恋富饶的关中,而是一把火把秦王宫给烧了,带着军队回到了楚国,定都彭城。
作为天下霸主,四海的诸侯都是要臣服于他的。可是齐国赵国这些国家发生内乱,并不听从项羽的管理,这个时候项羽只好北上平定诸侯叛乱。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卻,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史记》
就在这个档口,刘邦带领大军杀出了汉中,平定三秦,联合各路诸侯军队一共56万之多,直奔彭城而来。
而当时的项羽还在齐国平叛,无暇顾及都城彭城。结果刘邦带着56万大军杀进了彭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 项羽手下的士兵们得知以后,全都义愤填膺,这一次的士气,不是项羽带出来的,而是刘邦联军给逼出来的。
- 项羽见士气高涨,所以精心挑选了3万骑兵,连夜快马直奔彭城而来。楚国的士兵是回来保卫自己的家园,守护自己的家人的,所以他一个个非常卖力。
- 刘邦的56万大军,顷刻之间,就被楚国3万骑兵给杀了个片甲不留。十多万人马被当场杀死,睢水为之断流。
刘邦本人仅仅带着十几个人逃出生天,可见士气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就算刘邦的兵力比项羽多十几倍,也根本无法跟项羽的人马一较高下。
为什么呢?因为刘邦的56万大军是拼凑得来的,各自为政并不都是听从刘邦的调遣,而且他们属于侵略者,思想上就比较懈怠。
而项羽的大军是回来守护自己的家乡的,一个个士气高昂,而且全都听从项羽一个人的指挥,作战能力当然是刘邦这些散兵游勇无法比拟的了。
03四面楚歌之下,楚军士气全无,项羽无奈乌江自刎。刘邦彭城战败以后,并没有气馁,这是他最为出色的地方。他收拾残兵败将,打算卷土重来。好在北方的韩信此刻越战越勇,成为了汉军的主力。
本已经和项羽谈判结束,决定以鸿沟为界来分别治理天下。可这是项羽的理想世界,刘邦绝对不容许这种分裂的行为。所以刘邦撕毁合约,主动进攻项羽的背后。
- 双方再次交战,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刘邦和项羽都想要拉拢手握重兵的韩信。这个时候刘邦封韩信为齐王,让他南下助战。得了齐王的封号,韩信又不打算做一个叛徒,所以他选择了帮助刘邦。
- 在韩信和刘邦的双重打击之下,项羽的确有些力不能支。不过项羽的军队此刻士气还在,所以没有出现颓败之象。
- 为了让楚军彻底失去斗志,刘邦吩咐大军唱起了楚国的歌谣,四面都是楚国人在唱悲歌,这让楚国的士兵们认为,刘邦已经占领了他们的家乡。
于是一个个丢盔弃甲,打算投降。他们不愿意再打下去了,家乡又丢了,哪里还有脸再打下去呢?
失去信心的楚军再也不是汉军的对手,项羽就算再勇猛,也抵挡不住兵败如山倒的局面。所以他最后选择自杀,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
楚军士气的低落,成为了楚军失败的关键所在。项羽就算回到江东,也无法再招揽这么多江东子弟兵了。
总结:士气永远是战场上最重要的核心元素。战术有很多种,可是最经典的战术,那就是击垮对方的心理防线,撼动对方的军队士气。一个缺少士气的军队,是不可能打胜仗的。
项羽的军队为什么先前一直打胜仗?因为他们有士气。在推翻暴秦的时候,他们有复国的希望,所以他们有士气。
在回援彭城的时候,他们有保护家人的希望,所以他们也有士气。最后为什么又失败了呢?因为他们丧失了士气。
家乡的父老们都唱起了悲凉的楚歌,就算杀出重围,也救不了自己的家人了。楚军彻底失去希望,失去了士气,所以必然战败。
参考资料:《史记》
为什么项羽当年可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而多年后却杀出重围自刎乌江?
项羽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却不是杰出的政治家。为人自大又残暴,又不懂笼络天下百姓。当年破釜沉舟,是因为天下苦秦久已,得到百姓拥护和各路诸侯的拥戴,因而得以做强做大。后来斩秦婴,焚咸阳失了民心。自己称西楚霸王时又分封几十个王,大家都是王,起码感觉大家地位平等,可见其建立的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倒像是联盟,足以体现其糊涂。再就是自以为是,不信任任何人,自以为自己无所不懂,因而天下英才都被对手笼络而去,或者昔日盟友被逼无奈投奔刘邦,如此焉有不败之理。至于后来突破四面楚歌后不渡乌江,绝不是良心发现对不起江东父老,而是大势已去,败局已定,不死也得死了,起码不是受辱而死,也烙下一个悲壮英雄美名。
为什么项羽当年可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而多年后却杀出重围自刎乌江?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破釜沉舟之战的时候,楚军正在势头上,而敌手秦军快到了土崩瓦解的程度了,所以项羽敢破釜沉舟一战。而乌江之战,刚刚经过四面楚歌的局面,楚军毫无斗志,已成强弩之末,根本无力再战。另外,项羽一系列暴行也失去了民心,他的屠城、焚宫、坑俘激起了老百姓无比愤恨,也是他失败的部分原因。
为什么项羽当年可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而多年后却杀出重围自刎乌江?
秦末,陈胜吹响反秦号角,随后全天下人纷纷响应。一时间,六国旧贵族纷纷复辟,反秦热情达到高潮。楚国旧贵族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重创王离军团,给了秦朝致命一击。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项羽大获全胜,仅仅是靠个人的神勇吗?
众所周知,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但这绝不是战场上获胜的唯一法宝。就拿韩信来说,背水一战与破釜沉舟倒是相类似,没听说过韩信很神勇却一样能打败敌人,所以个人的武力值不是决定战场胜负的关键。那么项羽靠什么赢得胜利的呢?
一 高明的战术昔日强悍的秦军让六国闻风丧胆,士兵们的恐惧心理犹存。秦军包围巨鹿许多天,诸侯们无一敢出来应战,这就很说明问题了。都是怕死的心理在作祟,更何况秦军的数量数倍于诸侯。
然而项羽就是利用士兵怕死的心理,对症下药使出了破釜沉舟的战术。前有气势汹汹的秦军,后没有退路,楚军怕死的心理转换成强烈的求生欲。士兵必须全力以战,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命,所以爆发出以一当十的战斗力,用韩信的话来说,这就叫置于死地而后生。
正是这种完美的战术,项羽才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如果没有高明的战术,即使项羽再勇猛,也无济于事,他一人能数杀百人,那千人呢?万人呢?
二 不服输的信念。秦国灭楚国时,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大将,战败自杀身亡。当时另一个楚国贵族南公说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遗言。这句豪言壮语很好地诠释了楚人永不服输的精神,同时将复仇的种子也深埋在楚人的心中。
项羽小时候东躲西藏,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这些都是秦人造成的。复仇与灭秦是他毕生的理想。楚人永不服输的精神和亡秦必楚的信念,使他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前进。
三 形势危险,输不起。章邯的刑徒大军经过数次战役的磨练,与正规军没什么区别,数量庞大足足有20万,再加上王离的10万长城精锐军团。秦军的力量依然很强大,几万楚军一旦全军覆没,后果不堪设想,数年反秦成果付诸东流,重新回到秦国的秩序当中。所以项羽真的输不起,必须身先士卒全力以赴,只许赢万万不能输。
那有人会问项羽这么厉害,为什么垓下之战输得一塌糊涂。此一时彼一时嘛!灭秦是旧六国的复仇之战,那种诸侯劲往一处使,与垓下之战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语。垓下之战跟灭秦国时的情形很相似,大家都同仇敌忾地对待项羽一人。
项羽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被刘邦联军紧紧的包围,成为众矢之的,简直是四面楚歌。灭秦战争和楚汉战争一共经历了8个年头,双方阵营都疲劳不堪,项羽败局已定无力再战,只能带着几百人突围而去。
项羽虽然很猛,又创造好几次百人斩,但依然大势已去。最后只能乌江自尽,留下千古英雄的美名。
为什么项羽当年可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而多年后却杀出重围自刎乌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英勇神武,从来敌不过假仁假义。历史总是以惊人的结局重复上演悲剧,项羽身先士卒,沙场百战推翻秦朝,号令天下诸侯,却被老奸巨猾的流氓亭长刘邦屡次欺骗背叛,垓下不肯投降受辱,最终身首异处,失去了天下,空留霸王美名传颂千古。
如果论战场争高下,韩信也未必能独立战胜项羽,垓下之战十面埋伏是众人之力,各路诸侯聚集围堵项羽,项羽又久战疲惫,力不从心,所以失去了斗志,最终乌江自刎,成就了刘邦。
古人讲王朝归属依天命运势,人的气数有多少也是注定无法改变的,自身努力固然不可缺少,但时运不济的时候,你再怎么努力也敌不过无常的命运。
项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是运气不好,另一方面是他年龄不大,起兵前期却顺水顺风,攻必克,战必胜,血气方刚的年纪没有遇到过挫折,逐渐形成刚愎自用的习气,失去了忧患意识,轻视诸侯,放逐刘邦,能统御军心不能驾驭民心,攻城略地无人能及,却又用人不当屡次失守。
在看老练圆滑的刘邦,由于年龄大了久经人情事故,对外,极力拉拢各地诸侯,联合一切能利用的外部力量对抗项羽,哪怕是墙头草也不予追究。对内,团结一群老谋深算的老油条,对他们言听计从,赞赏他们的策略,奖赏立功的热血将士,煽动他们的情绪,满足他们的名利心,让他们死心塌地的为自己卖命。
还有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韩信,当初韩信投奔项羽的时候,项羽低估了这个人,从不肯采纳他的意见,也不给他立功表现的机会,导致韩信逃跑又去投奔刘邦。刘邦起初也瞧不上韩信,架不住谋士萧何极力举荐,就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受封之后,为刘邦谋划了平定项羽的长期计划,让刘邦率领主力部队一直纠缠项羽,自己分兵去平定北方各路诸侯,这些诸侯像墙头草一样摇摆不定,今天一看情况不妙就投降项羽,明天刘邦要来攻打了就投靠刘邦,根本无法再相信他们,平定了他们之后,就能控制战场局势,对项羽形成大迂回,大包围的夹击态势,最后才有了垓下之战一举歼灭项羽。韩信也确实厉害,屡次以少胜多,战国七雄的故地,他凭一己之力平定了四个,魏,赵,燕,齐。韩国太小如果忽略不计的话,刘邦只有秦地,项羽只有楚地。如果韩信当时脱离刘邦佣兵自立,去攻击谁谁都没有活路,退一步讲,就算韩信独立之后不参与楚汉争霸,他只要不去救助刘邦,刘邦也死了好多次了。
为什么项羽当年可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而多年后却杀出重围自刎乌江?
项羽有些骄傲自大,目空一切这是他失败的原因,同时在战略上,项羽的阵营里边并没有像张良这样的战略家。
在这里需要纠正的是,项羽不是败给了兵力不足的刘邦,而是败给了兵力是他四倍以上的刘邦。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不过他用兵打仗主要凭借勇气,而非智慧。这在前期巨鹿之战,还有后来的彭城之中中,项羽连续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但是项羽在战略上确实一个不折不扣的劣等生。项羽攻破咸阳之后,他没有将最富饶的关中之地据为己有,而是把这块地封给了章邯,后来韩信暗度陈仓,收三秦之地。关中这块肥沃的土地最后便宜了刘邦。后来的刘邦正是靠不断地驱赶关中子弟兵,上战场才生生地耗死了项羽。
项羽从咸阳回来之后,定都在彭城,这个地方在在当时远远不如关中的土地那样富饶,而且人口稀疏,这就导致后来项羽跟刘邦打仗,刘邦的兵力显得无穷无尽,项羽好像总是总力不足似乎的。
在跟刘邦的争斗之中,项羽因为屡屡获胜,所以他没有太把刘邦放在眼里,有很多次机会,他都可以彻底消灭刘邦,但是他都没有把握。特别是在鸿门宴上,如果项羽视刘邦为巨大的威胁,亲自动手杀刘邦,刘邦是必死无疑的。最后刘邦得到韩信做大将军,在垓下之战之中刘邦集中了70万大军的庞大部队,由韩信指挥,对抗师疲兵老的10万项羽部队,这一次项羽没有再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打得全军覆没,最后自刎于乌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