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权是蜀汉最大的叛将,为何他的家属却受到刘备照顾,他的儿子为蜀汉壮烈殉国?
黄权是刘璋手下的铁杆粉丝,本来是刘璋的主簿,相当于曹操的司马懿、杨修。曾经多次劝阻刘璋不要让刘备入川,可是刘璋不听,反倒是将黄权外放到广汉做县长去了。
当刘备夺取得益州控制权以后,黄权依旧不肯投降,选择闭门不出。直到刘璋归顺刘备后,黄权这才投降刘备。由此可见,黄权还是比较忠义的一个人。
可是有一件事困扰着黄权,那就是他后来又投降了曹丕,结果导致他也一度成了三姓家奴。不过刘备对黄权还是非常信任的,并没有为难黄权的妻儿,甚至黄权的儿子都是为季汉殉国的。
01黄权提醒刘备汉中的重要性,比法正要早。在我们的意识当中,刘备拿下汉中,最重要的谋士,就是法正。因为法正向刘备说明白了汉中的重要性,那就是益州的门户。
可是我们不知道是,其实黄权才是最早向刘备提出汉中重要性的那个人。在黄权看来,汉中是蜀地的大腿和胳膊,一旦益州失去汉中,那么三巴之地就会有危险。
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望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先主假权偏将军。及曹公破张鲁,鲁走入巴中,权进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於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三国志》
刘备当然是听从了黄权的建议,并且任命黄权为护军,带领大军进入巴中。很可惜的是,这个时候张鲁已经投降了曹操,汉中之地已经被曹操给拿走了。
此后刘备才带领大军进攻汉中,斩杀了汉中守将夏侯渊,夺取了汉中,就算是曹操再次前来,也无能为力了。
由此可见,最早为刘备提出汉中重要性的人,其实就是黄权。黄权的才能在蜀中是非常有名的,所以早就得到了刘备的重用。
- 在刘备称帝以后,黄权跟随刘备一起进攻东吴。不过黄权知道此去的危险,所以主动劝谏刘备,认为应该先让他去探路,如果没什么问题,再让刘备带领大军前进。
- 这个方法的确十分好,可是刘备当时已经比较高傲自大,谁的话他都听不进去,所以没有按照黄权的意思去安排部队。
- 黄权被刘备任命为镇北将军,也就是在江的北岸预防曹魏大军的进攻,这就等于是关禁闭了。完全不让他参与这次伐吴的事情。
当然这件事也不是不重要,如果刘备东进的时候,曹丕带兵南下,刘备还真的无法抵挡,黄权的职责还是比较重要的。
02黄权投降曹魏,是刘备给害的。黄权被安排在了长江北岸,刘备自己带领大军在长江南岸直奔东吴而去,可以说黄权根本就没有参与到讨伐东吴的战事中去。
刘备这种态度,已经到了盛气凌人的地步。他是皇帝,当然想怎么安排都可以。但是作战不是儿戏,只顾着自己高兴怎么行呢?
先主为汉中王,犹领益州牧,以权为治中从事。及称尊号,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及吴将军陆议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三国志》
结果我们都知道,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他带领残余部队一路往后退,长江以南的刘备部队都缩了回去。
可问题是东吴的陆逊带领大军顺着长江一路追击,挡住了黄权渡江的去路。根本没办法渡江的黄权,只好投降了曹魏。
他投降曹魏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季汉的将领,没办法回到季汉,跟东吴又是敌人,所以只能选择投降曹魏。
- 敌国投降而来的人,一般受到的待遇都比自己家里培养出来的人才要高得多。这跟跳槽的员工待遇比自家公司的同级别员工要高是一个道理。
- 所以说曹丕给黄权加官进爵,封他为征南将军,育阳侯。实在是太有意思了,黄权在季汉被刘备任命为镇北将军,到了曹魏就被任命为镇南将军。
- 此后有人告诉黄权,刘备已经把黄权全家都给杀了,因为他的背叛。这件事黄权表示不相信,他告诉曹丕,他跟刘备和诸葛亮是君子之交,他们不会这么做。
真相传来以后,黄权说的果然没有错。的确有人建议刘备杀了黄权全家,但是刘备表示不行,因为他认为是自己对不起黄权,而不是黄权对不起他。
03刘备希望黄权归来,自然不会为难家属。刘备这一番话,当然是要传到黄权耳朵里的。黄权得知以后,心里肯定是更加伤心难受,想要回到季汉的怀抱。
这就是刘备的领导艺术,因为刘备善待黄权的家人,使得黄权全家都非常感动。黄权的小儿子黄崇跟随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战死在了绵竹,算是报答了刘备的不杀之恩。
- 黄权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他在刘备身边就已经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此刻黄权虽然投降了曹魏,可是内心肯定还是想着回到季汉的。
- 就算黄权不为刘备回来,也会为了留在季汉的妻儿回来的。所以刘备怎么可能对黄权的妻儿下手呢?他保护他们还来不及呢!
- 即使黄权不打算回来或者说回不来,在得知刘备善待他家人的情况后,也一定会对刘备感恩戴德。那么这个时候他在曹魏,即使被重用,也不至于做出太多对不起季汉的事情。
刘备的领导能力,可谓是淋漓尽致。他不杀黄权的家人,既成就了他仁义君子的美名,也使得黄权在曹魏无所适从,不会为曹魏效力。
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魏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邪”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之陪乘。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后得审问,果如所言---《三国志》
黄权此后虽然在曹魏加官进爵,甚至开府做到了车骑将军的位置,但是他始终都做着一些内政上的事情,从未涉猎过对季汉的军事行动。
总结:三国叛将,其实很常见,不是每个叛将都是三姓家奴。其实在三国的战乱中,当叛将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比如说曹操手下的张辽、张郃等大将,全都是叛将,照样是名声显赫。
- 张辽原先是吕布的部将,张郃原先是袁绍的部将。吕布被杀后,张辽成为了曹操的部下,而张郃背叛袁绍,帮助曹操火烧乌巢,成为了曹操的大将。
- 此外关羽也曾经投降过曹操,后来再次回到刘备身边。刘备本人就更不用说了,从公孙瓒到陶谦,再到曹操,随后又到袁绍。北方混不下去了,就去南方刘表那儿,可见他才是最大的叛将。
可是这么多叛将中,唯独吕布被人称之为三姓家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家做叛将,没有杀死过自己的前任主公,吕布做叛将,先杀丁原后杀董卓,不被人鄙视才怪。
黄权成为叛将,其实也是逼不得已的。或多或少都有刘备的指挥适当在里面,所以应该得到体谅。
参考资料:《三国志》
黄权是蜀汉最大的叛将,为何他的家属却受到刘备照顾,他的儿子为蜀汉壮烈殉国?
蜀汉政权是三国中出叛将最少的政权,刘备在前半生的创业生涯中,只有过三个人背叛了他,分别是:糜芳、黄权、孟达。
糜芳是刘备最大金主和幕后投资人糜竺的弟弟,因为与关羽不和,在孙权偷袭荆州的战役中,投靠了东吴的吕蒙。
黄权是随刘备参加夷陵之战的镇北大将军,率军在长江以北防备曹操的势力突袭,因为后路被东吴军队所断,率领了一万蜀军投靠了曹魏。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
孟达是在关羽兵败被杀后,因为担心刘备责备自己不救关羽而处罚自己,并且在上庸三郡受到刘备养子刘封欺负,所以率领手下部曲四千多家投靠了曹魏。
在这三大背叛投敌事件中,看看刘备是如何处罚的?
对于糜芳投敌,刘备没有处罚任何人,当时糜芳的哥哥糜竺双手反绑主动向刘备请罪,但刘备没有任何处罚糜竺的意思,反而安慰糜竺,因为这事刘备分得很清楚,糜竺是刘备政政幕后的最大金主,为刘备政权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没有糜竺,刘备是不可能成功建立政权的,任何一个政权没有钱是无法独立的,刘备记得糜竺的功劳。
糜芳投敌刘备没有处罚糜竺
同时投降的是糜芳,并不是糜竺,他们虽然是亲兄弟,但是蜀汉政权没有连坐的法律,谁犯法谁受罚,糜芳犯罪与糜竺无关,所以刘备宽恕了糜竺。
对于孟达投敌,刘备没有丝毫反应,因为孟达投敌带走了所有家人与部曲,刘备就算是想处罚也处罚不了,另外,孟达是法正的好友兼同乡,刘备也没有为难法正的后人,只是感到惋惜。
对于黄权投降,刘备也没有追究任何责任,原本蜀汉官员想追究黄权投降敌人的责任,想按照法律关押黄权的家人,但是刘备制止,刘备认为黄权投敌的原因,不在于黄权,而在于自己,所以没有处罚黄权的家人,反而和以前一样善待黄权的家人。
刘备没有处罚黄权家人的原因就是因为黄权投敌的原因,那么黄权投敌的原因是什么?
黄权
黄权是益州巴西郡阆中县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阆中县人,最早是刘璋的部下,刘璋投降之后,黄权才投靠刘备,成为刘备的手下,黄权历任偏将军、治中从事等官职。
夷陵之战中,黄权跟随刘备参战,黄权还向刘备建议由他先率领部队前去打探,因为进攻东吴用水军是易进难退的,刘备当时是蜀汉皇帝,不能把自己置身危险之中,所以黄权的建议应该是合理的,但是刘备没有听从。
刘备之后任命黄权为镇北大将军,率领一万人驻扎在长江以北,以防备曹魏军队趁虚而入,刘备本人及蜀军主力则在长江以南与陆逊对峙,由于刘备犯下一系列错误,导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东吴陆逊率军包围了刘备,刘备拼命突围,狼狈逃回永安宫,几乎全军覆没,而驻扎在长江以北的黄权军反而没有遭到东吴军队的进攻,但是,由于东吴军队把刘备作为主要目标,一直追击刘备,打到了与永安宫隔江相望的秭归县,所以也在客观上切断了黄权逃回益州的归路。
夷陵之战
所以,黄权无路可走,他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投降东吴,二是投降曹魏,因为是与东吴发生战争,所以黄权顾忌到刘备的感情,没有投降东吴,而是选择投降了曹魏,从整个事件来看,黄权的投降的确不是他本人造成的,而是刘备的责任,所以刘备没有理由处罚黄权。
但是,有一件事,很容易被忽视,刘备不处罚黄权家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法不责众。
要知道随黄权一起投降曹魏的蜀军可有一万多人,这一万多人都在益州是有家属和亲人的,如果刘备处罚黄权家人的话,是不是连这些人也要处罚呢?如果连这些士兵的家属也要处罚的话,那将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因为一万人士兵可能会牵连到四五万家属,蜀汉政权总共才有多少人?按照263年的数字只有94万人,占到蜀汉总人口的5.3%之多。
刘备兵败
刘备敢处理吗?不敢处理,这么多人一旦处理起来,轻则会引发蜀汉人口大量外流,重则会导致蜀汉灭亡,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会发生的事,刘备虽然兵败,虽然情绪低落,但不傻,他不会做这种危险的事,唯一的办法就是赦免黄权的家属,以及这一万士卒的家属,这也是刘备的无奈之举,同时刘备一直以仁义著称,糜芳都投敌了,导致荆州三郡丢失,关羽被杀,数万荆州军投敌,这么大的损失,刘备一点也没有处罚糜竺,又怎么会处罚黄权的家人呢?
所以,黄权投敌事件,在蜀汉被冷处理,不愿意提起,也不会处罚任何人,因为责任是刘备自己的,他也得自己承担这个后果。
黄权其实在蜀汉有一个儿子叫黄崇,在投靠魏国后又娶妻生子,所以黄权在魏国也有一个儿子,叫黄邕,黄崇在蜀汉的官职是尚书郎,也就是尚书的副手,在公元263年,邓艾率军偷渡阴平,攻取江油,兵临绵竹时,黄崇随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一起率军阻击邓艾大军,黄崇劝诸葛瞻抢占有利险要地形,不要跟魏军在平原交战,但是诸葛瞻犹犹豫豫,以至于错失了先机。
诸葛瞻父子与黄崇战死沙场
最终,诸葛瞻率军与邓艾在绵竹大战,诸葛瞻是先胜后败,然后战死沙场,包括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黄崇等人都是战死沙场,蜀军在此战中,最后的军团全军覆没,然后就是邓艾开到成都城下,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黄崇战死沙场的事,应该与黄权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履行了自己作为蜀臣的职责,尽职尽忠,但与刘备当年没有处罚黄权家人有关系,黄崇也不傻,知道刘备没有处罚自己是有原因的,也没有因为父亲的投降而影响到自己,黄崇仍然尽心为蜀汉服务,以至于最终以死报答。
黄崇的死,有点像魏军庞德的死一样,庞德也是因为魏军中部分将领的怀疑,因为庞德的大哥在蜀汉,他却在曹操效力,像一家人效忠于不同的政权其实在三国很普遍,但是仍然会受到有些人的不信任,所以庞德被关羽俘虏后,以死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黄崇同样是以死来证明,自己没有受到父亲投降的影响,仍然是忠于蜀汉的,所以黄崇也是个尽职尽责的蜀官。
黄权是蜀汉最大的叛将,为何他的家属却受到刘备照顾,他的儿子为蜀汉壮烈殉国?
黄权一生中为三个政权都服务过。他先是刘璋手下的主簿,后成为刘备手下的治中从事。最终又投降曹魏,成为曹丕的部下。而且,他投降曹魏的时候,还不是个人行为,他还带领着一支人数众多的部队,这个部队中还有人数众多军政人才。他的投降,使蜀汉遭受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但是,刘备对黄权的投降却心怀愧疚。当他的手下要求按照法律,对黄权的家属进行惩罚的时候,刘备说是自己对不起黄权,不是黄权对不起自己,下命令放过了黄权的家属。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被迫投降的黄权。黄权这个人是具有一定军政能力的人才。他首先在刘璋手下任职的时候,就对刘璋请刘备入川之事进行了劝谏。但是,刘璋没有采纳。后来当刘备取西川的时候,在其他城池都投降刘备的情况下,黄权依然死守不降。一直到刘璋投降之后,黄权才投降了刘备。
在刘备手下的时候,黄权又尽心尽力的为刘备效劳。他在曹操取汉中的时候,就向刘备阐述了汉中对西川的重要性。刘备听从黄权的建议,夺取了汉中,才奠定了蜀汉政权的基础。
到了夷陵之战前,刘备准备讨伐东吴。黄权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不应该讨伐东吴,希望刘备收回成命。但是刘备没有采纳黄权的意见,最终还是发动了夷陵之战。
在这一次战役中,黄权再次向刘备建议,说东吴的军队精悍,加上水军顺流而下,前进容易,后退困难。自己主动要求率领前锋部队对敌人进攻,请刘备坐镇率领后军,刘备还是没有同意。
我们看这一次刘备的兵力部署,就知道刘备对黄权、赵云这些明确表示反对伐吴的将领,还是心存芥蒂的。他在部署兵力的时候,把赵云安排在后方,镇守江州,以做接应。而把黄权安排在江北,用以防备曹魏的袭击。
从这个部署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对他们的不信任。他故意把他们安排在次要的战场。尤其是黄权,由于他所处的战场比较安全,刘备把准备接收荆州的一整套军政班子都留在了他的军中。后来曹丕对这些人进行封赏,郎官以上的人员就达到一百多人。这让本已人才匮乏的蜀汉更是雪上加霜。
但是,黄权所处的位置极端不利。他和后方的联系是依靠江南的蜀军进行的。当陆逊发动火攻,击溃江南蜀军的时候,黄权和后方的联络线被切断了。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黄权只得举军投降了曹魏。
二、黄权的投降与孟达之间的区别。如果我们看待那段历史,有一位人物和黄权的经历基本相同,那就是孟达。孟达也是历经刘璋,刘备和曹丕三个主人。可是,黄权和孟达所受的待遇和评价却完全不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孟达的才能也是很出众的,在曹魏的评价是“将帅之才”,“卿相之器”。可是,孟达的品行却十分遭人诟病。蜀国人说他是反复小人,而曹魏的人说他“恃才好术”,“言行倾巧”。到最后,孟达再次背叛曹魏的时候,被司马懿消灭。
那么,黄权和孟达同是投降,可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那就是,孟达是为了谋求更好的待遇而择主投降,而黄权则是对自己的主公尽忠到最后,走投无路而投降。一个是出于本心,主动投降,一个是出于被动,被迫投降。
孟达在刘璋的手下,为了自己荣华富贵,抛弃了自己的主公,跑去投降刘备。而在刘备的手下,出于对自己待遇的不满,又跑去投降曹魏。他的所有举动,都出于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而黄权则有所不同。他在每一个主公的手下,都为他尽忠尽力。他在刘璋的手下,直言劝谏刘璋,为刘璋坚守城池到最后,到刘璋投降后才投降。在刘备手下时,他为刘备献言献策,在夷陵之战中甘愿代替刘备在前线作战。直到后路被切断,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投降曹魏。在曹魏朝中,他不改对刘备的看法,一直保持着对蜀汉政权的同情,这种坚守反而得到了曹丕的敬重。
三、刘备对黄权家属的处置。在夷陵之战后,由于黄权投降曹魏,所以蜀汉的官员依照当时的法律,要对黄权留在蜀汉的家属予以惩罚。这种惩罚是很严厉的,应该是全家要被处死。
当时在曹魏的黄权也听到了全家被杀的风声。但是,黄权十分镇静,他并没有因为传闻而为自己的家庭发丧。当时的曹丕下诏让黄权发丧,黄权也没有遵从。后来消息传来,刘备果然放过了黄权的家属。黄权为什么会这样镇定,用他自己的回答说,就是:
“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
那就是,黄权相信刘备和诸葛亮能够明白自己降魏的本心。他并不是意图反叛,而是因为走投无路的被迫之举。果然,刘备在处理黄权的家属这件事的意见是,“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没有追究黄权的责任。
不错,如果刘备在伐吴前接受了黄权的谏言,就不会有夷陵之战。如果刘备接受了黄权的建议,让黄权带领前军,自己不亲自到前沿指挥,也不会遭到夷陵之战的惨败。因此,在夷陵之战这个问题上,黄权是对刘备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而刘备却没有听取黄权的建议,同时还把黄权放在那样一个看似平稳,其实危险的地方,到最后陷入走投无路的处境。在这里,刘备对待黄权和赵云的方式方法是一样的,让你参与,同时让你袖手旁观。这显示了刘备气量小的一面。这是刘备所说的自己对不起黄权,黄权没有对不起自己的原因。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刘备不但没有追究黄权的家属,还对黄权的家属待之如初。
后来黄权的儿子黄崇在刘禅的朝廷担任尚书郎的职务。黄崇继承了他父亲的睿智,在绵竹之战中,劝诸葛瞻赶紧去抢占险要,阻击邓艾。可是诸葛瞻犹豫不进,让黄崇急得直哭。最后,黄崇和诸葛瞻一起在绵竹战死,为蜀汉尽了忠。
四、结语。黄权和孟达一样历经三个主人,但是,他们的历史评价和下场截然不同。孟达因为用尽心机,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断改换门庭。最后落得个反复小人的骂名和身首异处的下场。
而黄权虽然也更换了同样主人,可他对自己的操守十分重视。他对每一个主人都尽心尽力,直到最后一刻。他的每一次更换门庭,都是因为走投无路,迫不得已的选择。也因为如此,他才获得了他人的同情和原谅。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黄权是蜀汉最大的叛将,为何他的家属却受到刘备照顾,他的儿子为蜀汉壮烈殉国?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蜀国少叛将,黄权确实是蜀国为数不多的叛将之一。那么为何黄权要做叛将呢?刘备又是如何对待黄权的家人的?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夷陵之败与黄权之叛黄权之叛发生于夷陵之战时,当时刘备的数万大军被吴将陆逊利用火攻一战全灭,刘备仓皇而逃逃回了蜀地。当时在夷陵之战中,黄权率领的部队位于刘备军左侧,应该是负责掩护刘备的左翼以防备魏国突袭的。当时黄权的军队处于一种孤军深入的状态,可以说黄权想要撤退,就必须要经过刘备的本营。而此时刘备失败而逃,这就等于断了黄权军队的后路了,当时吴将陆逊又断了水路通道,因此黄权军队孤立无援,最终只能投降魏国。
黄权此人,说实话是一个心智非常坚硬的人,可以说这个人心坚如铁,如果不是他主动想要归降,你就算是杀了他他也不会投降。有这么一件事可以作证:
“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望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当时刘备进攻益州,威风赫赫,手下张飞、赵云等猛将攻城陷地,一时间刘璋的手下可以说是望风而逃或者是立马投降,可以只有一个人除外,那么人就是黄权。黄权面对着刘备的大军,选择了闭城坚守,一直是到刘璋投降了,他才投降了刘备。可见黄权此人确实是心坚如铁,不轻易动摇。那么为何在夷陵之战战败后,黄权就马上投降了魏国呢?这是不是颇让人怀疑呢?个人认为黄权投降可能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原因一:刘备不听黄权劝告导致失败,黄权仁至义尽。当时发动夷陵之战,可以说是不被蜀国大部分人看好的,但是君主非要发动这一场战役的情况下,臣子只能奉陪了。为了尽可能地完成任务,当时黄权给刘备出了这么个主意,黄权说让自己当先锋去和吴国人打仗,然后让刘备坐镇后方。但是报仇心切的刘备却拒绝了,不仅拒绝,而且还将黄权给调离了主战场,分到了侧方战场去防备魏国。据记载:
“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此后果然吴国人非常勇悍,刘备被打得大败而归,而黄权也失去了回家的路,最终只能投降曹魏。说实话,黄权这个时候已经尽到了自己作为一个臣子的责任了,因此投降曹魏也是可以理解的。
原因二:黄权爱惜部下,不愿意让他们白白送死。当时黄权率军负责防备魏国,手下的军队应该是在数千人左右。说实话,此时黄权身上担负的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生死了,而是手下几千军队的生死了。黄权自己可以一死了之,但是他不能不管手下几千士兵的死活。而且说实话,就算是黄权想要死节,手下几千士兵也愿意陪着黄权死节吗?在这种毫无退路的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发生士兵的兵变或者是逼宫,因此可以说黄权只有投降的一条路可以选择。
原因三:孟达的接洽与劝说。黄权当时位于刘备军的左侧,防备的是魏国,其中最为值得防备的一个人那便是孟达了。当时曹丕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然后让孟达担任新城太守,负责曹魏的西南边防事务。但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命令黄权防备左侧,正是防备孟达这个熟知蜀汉内情事务的人。刘备战败后,蜀汉退却,而黄权的孤军则被留了下来,我想当时曹魏和孙吴都想吃掉这一支孤军,因此双方很可能都派了人去与黄权进行交涉,想要招降黄权。曹魏方面最适合派的人便是孟达了。孟达与黄权在刘璋时期便同时为官,之后在刘备时期也同时为官,因此两人也算是熟人。黄权如果投降曹魏的话,至少还有一个熟人孟达可以互相照顾一下,我猜测在孟达的劝说以及一些安全保证之下,黄权最终投降了曹魏。面对着黄权这样的降将,刘备该怎么处理呢?
二、刘备对黄权家属的处理我认为刘备对黄权家属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刘备仁义的最好见证了。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说刘备是“伪善”,但是就凭借着刘备对于黄权家属的处理方式来看,刘备就完完全全担得上一个仁义之名。让我们来看看刘备是如何对待黄权家属的。在《三国志》中记载:
“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当时蜀国的宪司已经将黄权留在蜀地的家人全部捉拿,就等着刘备一声令下,就将黄权的家人给流放或者是杀头。但是刘备却认为是自己辜负了黄权(可能就是指抛弃黄权逃跑一事),而并非是黄权辜负了自己,因此释放了黄权的家人并且对待他们像原来一样。
而此时已经身在魏国的黄权,则听到了来自蜀地的降人向自己说自己的妻子儿女已经被刘备杀光了。如果换了我们是黄权会怎么样?可能我们会咒骂刘备,然后磨刀霍霍,等着有一天杀入成都城为自己的妻子儿女报仇,正如庞德的儿子庞会一般。但是黄权的反应是什么样的呢?据记载:
“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后得审问,果如所言。及先主薨问至,魏群臣咸贺而权独否。”也就是说黄权压根就不信这个人的话而且黄权非常肯定这个人是在说谎,之后经过审问,果然这个人是在说谎。之后刘备去世,魏国的大臣们都在庆祝但是唯独只有黄权没有庆祝。黄权的做法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了,他与刘备之间的那种君臣间的默契也可见一斑,我们可以想象蜀汉之中这种氛围。不光是我们,即便是裴松之读到了这一段,也忍不住热泪纵横,称赞刘备与黄权之间的君臣情谊。
裴松之看来,汉武帝刘彻算是英明神武的皇帝了,但是一听到李陵投降一事,马上就杀了李陵全家而且还殃及池鱼到了司马迁身上;反观刘备,拒绝了宪司对于黄权家人的缉拿,而且还宽宥了黄权的家人。将刘备与刘彻一比较,那简直就是天下地下的差别了。最后裴松之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话形容刘备为“乐只君子,保艾尔后”。刘备是真君子啊!
三、黄权与其家人的后事黄权之后在魏国内,拒绝与蜀国作战,并且常常怀念在蜀国的岁月。当时司马懿给诸葛亮写信,在信中便提到了黄权,司马懿写到:“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司马懿的意思是说,黄权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在魏国和别人聊天的时候经常夸诸葛亮你,也不怕给别人落下口实。可见黄权非常怀念英明的诸葛丞相以及自己在蜀国之中的岁月。
黄权在蜀国留下了一个儿子为黄崇,黄崇当时跟随者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与邓艾作战。当时黄崇劝诸葛瞻早点占领险阻之地,结果因为诸葛瞻犹犹豫豫以至于错失良机。此后邓艾偷袭成都,长驱直入,蜀国灭亡。而黄崇则率领着一批敢于作战的死士,怀揣着必死之志与为国军队血拼,最终战死沙场。可以说黄崇用自己的生命偿还了当年刘备对他的宽赦之恩。蜀汉君臣间的那种强烈的感情我们也可见一斑。
因此综上来看,黄权在极度无奈的情况下投降了魏国,此事虽与后世的忠义观念不和,但是在当时也是无可厚非的;刘备在黄权投降之后,仍然能善待黄权的家人而没有做出类似于刘彻那样的事情,足以看出刘备是一个忠厚善良之人;黄权的儿子即便是在蜀国灭亡之后依然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一直到战死沙场,也算是对得起蜀国的恩情了。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黄权是蜀汉最大的叛将,为何他的家属却受到刘备照顾,他的儿子为蜀汉壮烈殉国?
慷慨蜀中程祭酒,身留一剑答君王。
临危不改平生志,博得声名万古扬。
一一《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
夷陵之战中蜀汉祭酒程畿,与吴军战死战,四下无路,畿拔剑自刎。
降吴不可却降曹,忠义安能事两朝?
堪叹黄权惜一死,紫阳书法不轻饶。
一一《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夷陵战败,黄权统军被阻江北,故降魏。曹明帝曹丕大喜,重用之。刘备知其苦衷,善待其留蜀家人。后黄权之子黄崇与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共守锦竹而战死殉国。
黄权,字公衡,巴西郡阆中(今四川阆中市)人。见《三国志•蜀书十三》
程畿,巴西郡阆中(今四川阆中市)人。
黄权是蜀汉最大的叛将,为何他的家属却受到刘备照顾,他的儿子为蜀汉壮烈殉国?
说黄权是蜀汉最大的叛将是不合适的,他投降曹魏有诸多无奈。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他原先是刘璋的主簿,因极力劝阻刘璋迎刘备入川被刘璋冷落。刘备击败刘璋后,黄权归顺刘备。不过刘备并没有因为之前黄权劝阻刘璋一事把他放在一边,而是对其重用。黄权为刘备进兵汉中献言献策。
221年,刘备起大军伐吴,黄权苦谏刘备不可出兵,被刘备拒绝。刘备水陆并进,分北、中、南三路大军直指荆州,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督北路兵马驻守长江北岸,以防曹魏。
222年,刘备夷陵战败,蜀汉军队全线溃退。镇守长江北岸的黄权因退路被东吴阻断,无法返回蜀汉,只能无奈丢下在四川的一家老小投降曹魏。
夷陵惨败,让刘备心力憔悴、一病不起。不久,蜀汉司法部门按律捉拿黄权家属,准备治罪。不过刘备并没有怪罪黄权,而是说“是我对不起他,不是黄权辜负了我”。于是下令放了黄权家属,并像以前一样对待他们。
刘备这样做很是难得。夷陵惨败,让打了一辈子仗的、称帝未久的刘备颜面尽失。一般来讲,会将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处理,以安顿局面。
不过刘备是仁君,并不嗜杀,而且此时最需要的是安顿人心,而不是追究责任。一旦处置了黄权的家人,那其他追随黄权投降将士的家眷该如何处理?势必人人自危,重者印发内乱,动摇蜀汉根基。
另外此前糜芳投降东吴,致使关羽败亡荆州,刘备也没有因此处理他的哥哥糜竺,待之一如从前。所以刘备此前没有处置糜竺,这时也更不能处理黄权。因为糜竺是刘备的嫡系,老班底,黄权则代表着西川归顺士人,如果刘备区别对待,刚刚归降的西川士人心里该怎么想呢?
而黄权投降曹魏实属无奈,如果刘备把人家老小全部治罪,这不是逼着黄权报仇么?再加上刘备和黄权私人关系很好,彼此十分了解,刘备自然不会处置黄权的家属,而是要好加照料他们,这无疑是多赢局面。
投降曹魏的黄权被曹丕赏识,封为镇南将军。不久,有人说黄权的家属被刘备杀了,曹丕下令让黄权发丧。但黄权对曹丕说,刘备和诸葛亮的为人我是清楚的,这消息不可信,于是没有发丧。后来证明黄权是正确的。
刘备去世后,曹魏群臣纷纷祝贺,唯独黄权非常平静,黄权因此深得曹魏士人敬重。曹叡时期,黄权转任益州刺史,进驻河南,后晋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待遇优厚。
黄权有一子黄崇留在蜀汉,在蜀汉末期任尚书郎,协助平尚书事的诸葛瞻处理国政,可见黄崇本人有一定的才华,而且得到了蜀汉的重点培养。263年冬,邓艾偷渡阴平,诸葛瞻率军进驻涪县阻击,黄崇随军出征。
黄崇哭着建议诸葛瞻迅速强占关口,一定要将邓艾阻挡在大山之中。但诸葛瞻优柔寡断,坐失良机,让邓艾长驱直入进入成都平原,诸葛瞻只好回撤到绵竹拒敌。绵竹之战中,黄崇率领将士奋勇杀敌,和诸葛瞻父子一同战死沙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