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导致了万历皇帝后来的消极懒政以及对张居正态度的转变?

万历皇帝朱翊钧,是嘉靖皇帝的孙子,不上朝的毛病,就是跟自己的爷爷学来的。可是他没有嘉靖皇帝聪明,所以明朝在他手里走向了衰败以至于灭亡。

张居正是万历初期的首辅大臣,辅政10年大权在握。一条鞭法的改革政策,使得明王朝续命六十年之久,可惜因为劳累过度而猝死。

可以说在张居正辅政这10年,明朝是蒸蒸日上,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可是张居正死后,明朝经济逐渐下滑,万历皇帝必须要负主要责任。是什么导致万历皇帝20多年不上朝的呢?他为何如此憎恨张居正?

01张居正大权独揽,万历皇帝沦为担惊受怕的傀儡。

张居正原本是徐阶的徒弟,徐阶击败严嵩以后,成为了明朝首辅。此后高拱作为帝师也被提拔了上来,两人相争以后,徐阶告老还乡,高拱成功上位。

高拱没高兴多久,张居正便连同太监冯保,将高拱给拿下了。从此张居正大权独揽,成为了万历朝说一不二的人物。

帝虚己委居正,居正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中外想望丰采。居正劝帝遵守祖宗旧制,不必纷更,至讲学、亲贤、爱民、节用皆急务。帝称善。大计廷臣,斥诸不职及附丽拱者。复具诏召群臣廷饬之,百僚皆惕息。帝当尊崇两宫。故事,皇后与天子生母并称皇太后,而徽号有别。保欲媚帝生母李贵妃,风居正以并尊。---《明史》

张居正不仅是朝中的首辅大臣,他还是万历皇帝的老师。作为帝师,最重要的责任,当然是要培养出一位合格的好皇帝。

那么张居正做到了吗?显然没有。张居正拥有作为帝师的才学,但是他却没有合适的教育方式,更加不懂得因材施教。

  1. 从万历皇帝后期的表现来看,其实万历皇帝的智商还是比较高的,只是他天生叛逆,从小就没有得到过一个良好的教育,才会导致这样的性格。
  2. 张居正为人比较沉稳正经,所以他对万历皇帝的教育,也是偏向于这一方面。在教导皇帝读书的时候,张居正只知道传授知识,却不懂得去揣测皇帝的内心。
  3. 当万历皇帝不愿意读书的时候,他老妈就雪上加霜地问万历皇帝:西汉的霍光你晓得吧?那是一个可以随意废立皇帝的人。你要是不听话,你的张师傅随时都可以把你给废了。

这话吓得万历皇帝心惊胆战,他可不想被废了,所以只能乖乖认错。这只是记载下来的,还有多少没有记载下来的这种训诫,可能就更加雷人了。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万历皇帝,凭什么不叛逆呢?一个随意就可以废掉他的老师,万历皇帝凭什么就不憎恨呢?

02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没有能力治理朝政。

张居正把明朝搞得十分繁荣昌盛,在这种基础上,万历正式亲政,手握天下权柄。他放眼望去,四海升平,似乎认为这都是他的功劳。

这个时候的万历皇帝就有点飘了,他认为天下只要按照这种正常的轨迹走下去,自然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帝初即位,冯保朝夕视起居,拥护提抱有力,小捍格,即以闻慈圣。慈圣训帝严,每切责之,且曰:“使张先生闻,奈何!”于是帝甚惮居正。及帝渐长,心厌之。乾清小珰孙海、客用等导上游戏,皆爱幸。慈圣使保捕海、用,杖而逐之。居正复条其党罪恶,请斥逐,而令司礼及诸内侍自陈,上裁去留。---《明史》

其实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掌握任何治理朝政的能力,此刻贸然接手这么大的国家,他根本就是不知所措的。

如果张居正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那万历皇帝铁定是要亡国的了。好在张居正为他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 这件事还是得责怪张居正,他只教育万历皇帝读书,却不教育他如何管理朝政。这导致万历皇帝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才能。
  • 从10岁长到20岁,万历皇帝的确受到了严格且良好的文化知识教育,却没有得到皇帝应该拥有的治理国家的教育。
  • 张居正喜欢权力,自然也不会轻易放掉手里的权力。一般遇到这种权臣,皇帝除了默默学习治理之道,根本就不可能得到权臣的培训。

比如说汉宣帝,他就偷偷跟霍光学习治国之道,所以后期他能够得心应手地接管国家。张居正生前从未给万历皇帝染指过权力,他自己也无心去偷学这方面的能力,自然是无法治理好这个国家的。

此后他对张居正的怨恨,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因为他憎恨张居正太自私,从来没有考虑过这天下还是他朱翊钧的天下。

03万历皇帝和臣子们置气,不愿意立太子。

万历皇帝的人生中,还有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立太子的事情。万历本人是比较喜欢三儿子,也就是郑贵妃生的福王朱常洵。所以他打算立朱常洵为太子。

帝命司礼张诚及侍郎丘橓偕锦衣指挥、给事中籍居正家。诚等将至,荆州守令先期录人口,锢其门,子女多遁避空室中。比门启,饿死者十余辈。诚等尽发其诸子兄弟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其长子礼部主事敬修不胜刑,自诬服寄三十万金于省吾、篆及傅作舟等,寻自缢死。事闻,时行等与六卿大臣合疏,请少缓之;刑部尚书潘季驯疏尤激楚。诏留空宅一所、田十顷,赡其母。---《明史》

可是群臣却表示反对,因为他们认为皇帝应该立长子为太子。当时的长子是朱常洛,朱常洛是宫女所生,万历很不喜欢。

这么一来群臣和万历皇帝就算是杠上了,为此万历皇帝索性就躲进了后宫,再也不上朝了,这个天下就留给你们这帮保守国本的老臣来打理吧。

  1. 万历14年,万历皇帝表示暂时不立太子了,而且也不上朝了。他的理由很简单,身体不是很好。其实他的身体的确不是很好,因为常年沉湎于酒色之中。
  2. 这么一来刚刚亲政4年的万历皇帝,为了逃避责任,开始了为期20年的不上朝时光。这段时间他不上朝、不出宫、不祭祀、不批复,甚至发个言都没有。
  3. 偌大的大明王朝,就这么停摆了吗?当然不行,可是没有皇帝主持朝局,天下迟早是要大乱的。结果很显然,因为万历皇帝的懈怠,使得明朝经济迅速倒退。

等到20年后他开始理政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压根就没有这方面的能力。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他执政的时间只有4年,当然没有训练出相应的执政能力。

总结:明朝的延续多亏张居正,明朝的灭亡也都因为张居正。

很多人看张居正只看到了他的功劳,一条鞭法使得明朝经济取得显著成效,为大明朝续命60年之久。

可是我们很少会看到一点,那就是明朝的灭亡跟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他执政的10年里,没有给明朝培养出一位好皇帝,甚至没有给自己培养出一个杰出的接班人。

因为万历皇帝的叛逆和不负责任,使得明朝走到了尾声。也是因为没有一位负责人的大臣继承张居正的衣钵,使得变法事业成了烂尾工程。

所以说张居正在这方面是有责任的,不过他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的家人被万历流放,而他本人更是遭到万历唾弃。这时候如果有个接班人肯为张居正主持公道,那该有多好呢?

参考资料:《明史》

哪些因素导致了万历皇帝后来的消极懒政以及对张居正态度的转变?

不请自来。

万历皇帝对于张居正的态度发生360度转变,主要原因是皇帝青少年间的逆反心理在作祟。

万历皇帝少年继位,没有处理政务能力。国家大权交到了皇太后、宦官冯保以及内阁首辅张居正三人手中。而这三人里,张居正又是一个雷厉风行,听不得不同意见的人。虽然他的改革挽救了大明王朝,但是也得罪了很多人。这其中,就包括小皇帝。

实际上,每个人的童年都有那么几个噩梦,而不巧的是,万历皇帝的噩梦便是张居正。这不仅是张居正的原因,更多是因为他的身边人,皇太后、冯保总是拿这个张先生吓唬他,万历皇帝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便是:这事让张先生知道了怎么办?

因此来说,这种逆反心理在其日后的发展中是非常可怕的。

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万历虽然对于张居正的去世表示出了极大的悲伤。但是很快,冯保便受到了万历的责罚。而这一切,都被朝臣们看在眼里。日后,一时间墙倒众人推。在得知了皇帝也讨厌张居正这个确切消息之后,弹劾张居正的奏折如雪片般飞来。张居正官爵被夺、长子自杀,家人发配。这应该算是封建王朝,君主专制下不可避免的悲剧。

再来说万历怠政。

这就不得不提到,在明中后期日渐崛起的文官集团,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舍生取义,为了纠正皇帝的错误可以置生命于不顾。

而且来说,张居正去世之后,内阁的权力弱化了,尤其是内阁首辅。如果把内阁比作皇帝与朝臣之间的润滑剂的话,那么这个时候的内阁,明显没有起到作用。非但没有润滑,反倒是和稀泥。

因为什么事呢?历史上叫争国本,实际上就是太子立谁的问题。万历的长子,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万历皇帝可能都恨疯了自己,怎么就管不住欲望呢?在太后的宫里与宫女云雨了一番,生长子朱常洛。

但是他不喜欢,他喜欢郑贵妃,爱屋及乌喜欢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所以呢,他就想立朱常洵为太子。这下子文官们不干了,古来的嫡长子继承制,规矩不能乱。就因为此,万历和文官集团较上劲了。

实际上万历是学自己的爷爷嘉靖,当年嘉靖的“大礼议”之争赢得非常漂亮。但是,万历和嘉靖比起来,既没有公理也没有手段。除了申斥、杖责这群文官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而且这些人,非但不怕挨打,反而前赴后继。

无奈之下,干脆自己关起门来不上朝了。不见文官,省的他们在我耳边聒噪。因为这个事,皇帝和文官集团僵持了十五年,万历本身就对政事没有多大兴趣,这么一闹,更没有兴趣了。

由于他的怠政或者乱政,把大明朝搞得乱七八糟。地方百姓苦不堪言,东北女真,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明亡于万历,大致是这个原因。

网上有个问题,挺有意思,明朝这些皇帝在地底下见面,朱元璋会第一个骂谁?我觉得就是万历,其次是正德和正统。您觉得呢?

哪些因素导致了万历皇帝后来的消极懒政以及对张居正态度的转变?

史学界普遍认为,要不是张居正为明朝续了六十多年的命,明朝的亡国之君可能就是万历了。但话又说回来,万历皇帝后期消极怠政的原因,和张居正也是有很大关系的,可以说万历皇帝的功过是“成也张居正败也张居正”。

一、少年天子背后的操盘手

话说公元1572年七月,在位六年的隆庆皇帝在醉生梦死中驾崩了,此时大明帝国两京一十三省的祖业,就只能交给只有10岁的小翊钧手里了,放到现在10岁也才不过刚上小学2年级,属于少年懵懂任性耍玩的年纪。历史的经验告诫我们,“主少国疑”是多么的可怕,但是实在没办法,因为小翊钧是他爹仅有的两个孩子中最年长的那个,还好隆庆皇帝不糊涂,他在临死前给小翊钧留了三位辅政大臣:高拱、张居正、高仪。

三位辅政大臣按理说是可以相互牵制的,最终却旁落到了张居正的手里,小翊钧和两宫太后虽然贵为天家,但在拥有二十多年从政经验的张居正眼里真的不值一提,加上小翊钧的亲娘李太后对张先生信任有加,所以张居正可以说是此时大明真正的掌权人,在外人眼里看来,小皇帝不过是他张居正手里的提线木偶。

如此一来,不管是在张居正心里,还是在世人的眼中,张居正堪称朱翊钧身边的“吕不韦”,所以小皇帝的一切教育和行事都是张先生把持着,加上李太后对小皇帝的管教十分严苛,导致在年轻的小皇帝眼中,张先生和母亲李太后成为了压制他童年快乐的罪魁祸首,久而久之小翊钧对张先生的态度,由尊敬变成了讨厌进而转化成了恨。

二、咄咄逼人的文官集团

明朝虽然有廷杖官员的传统,但明代文官们经过宋明理学的长期影响,使得这批官员非但不怕死,他们还以能够受到廷杖而感到荣耀,因为在他们心中这就是忠君爱国的佐证,即便是死在庭仗之下也是值得的,所以明朝的文官们敢于当庭与皇帝进行争辩,到了明朝后期如此做派的文官数不胜数。

少年时期的小翊钧,被文官之首张居正左右已经很让他头痛了,等张居正死后朱翊钧以为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谁承想他接下来要面对的却是庞大的文官集团,要知道此时的朱翊钧也才二十岁,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他只需要面对张先生一人,而现在要他独自一人面对文官们,年轻的朱翊钧感觉有些吃不消了。

而真正导致万历皇帝消极怠政的导火索是“国本之争”,储君之位关乎国本,历朝历代在对于立储这件事上多少都会有些小插曲,而发生在万历年间的立储事件,则完全改变了大明的历史走向。简单来说就是皇帝想立宠妃的儿子而非皇长子,但是朝臣们却据理力争要立皇长子朱常洛,这件看似平常的国事前后共经历了15年才最终结束,而期间被打被罚的官员达百人之多,虽然最终的胜利者是文官们,但是身为皇帝的朱翊钧却感到身心交瘁,他感到自己虽贵为天子,而终被群臣所制,最终和大臣闹掰,逐步对朝政失去兴趣,开始怠政。

三、朱翊钧的疯狂报复

缺乏童年的朱翊钧在亲政之后开始了放飞自我,此时两宫皇太后已经开始进入安度晚年的时刻,而大明的掌舵人张居正也撒手人寰了,大明回到了他真正的主人皇帝的手中。

长大后的朱翊钧懂得了很多,他不再认为张居正是他的帮手,而是认为张居正将自己玩弄于股掌之中,身为一国之君怎能屈身在臣子之下,所以压抑已久的朱翊钧终于要开始爆发了,在张居正死后的第四天,就有他的政敌告发张居正贪赃枉法,借此万历皇帝撤销了一切对张居正的荣誉,并抄没其家产,这些并不能满足朱翊钧对张居正的恨,他一度下令要开棺鞭尸,被阻拦后又下令流放其家属,而朱翊钧对张居正家族的迫害,一直持续到他的孙子天启皇帝登基才彻底结束。

对于无休止的文官集团,朱翊钧并不能将他们都庭仗一便,所以他的做法直接就是不理他们,从此出现了万历皇帝近三十年长居深宫不理朝政,致使明朝中央和地方出现了大批空缺的官职,大明正常的政治运转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进而衍生出了东林党、阉党之间的权力争夺,而民间则民变不断,大明在朱翊钧的一系列操作下,正在一步步的逼近毁灭。

张居正因为有万历皇帝的信任,所以他才能一首创造了万历中兴的大好局面,可惜张居正没有摆清自己的位置,不难看出他确实有些居功自傲,也确实是有点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意思了,所以他死后被万历皇帝清算了。而万历皇帝也正是因为张居正的原因,才导致他对自由的渴望,对贵为人君的尊严向往,虽然张居正在万历十年就死了,但是张居正在朱翊钧心理留下的伤痕,却影响了朱翊钧整整四十八年。也正是这刻骨铭心的厌烦,导致朱翊钧成为将大明送上断头台的罪魁祸首。

哪些因素导致了万历皇帝后来的消极懒政以及对张居正态度的转变?

万历皇帝朱翊钧与大明内阁首辅张居正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尤其是张居正当了万历皇帝十多年的老师,他的一言一行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万历皇帝,几乎可以说张居正是影响万历皇帝一生的人。这里特别有意思的是,一代贤臣张居正教出来的学生竟然成了一个几十年不上朝的“懒皇帝”!

而当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皇帝正式亲政不久即开始对张居正及其一族进行清算。万历十二年四月,万历皇帝诏令查抄张居正家产,当地官员第一时间就将张家上下几十口人囚禁在空房子里,没有食物没有水。以至于当从京城出发的抄家队伍到达荆州时,张家已经有十余人饿死,尸体就被抛弃在路边,任由野狗啃食。张居正的两个儿子先后不忍屈辱而自杀,最终落得个一死一伤的下场!为何万历皇帝会在张居正去世后实施如此残酷的清算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万历皇帝的心路历程!

一、清算张居正根本原因在于平息改革之后文官集团的集体反弹

一是万历新政打击了文官集团的整体利益。张居正主导的“万历新政”对于大明王朝来说确实是一剂近乎起死回生的“良药”,但是其对于大明王朝最大的文官势力进行了整体的打压。而张居正身后却没有找到能够接替其位置的继任者,新政实施过程中也没有形成整体的利益阶层,那么在其死后文官集团的集体反弹就全部压在了万历皇帝的身上!他扛得住吗?很明显扛不住!所以他不得不对张居正予以清算。

二是张居正确实有“把柄”落在了对手手里。在明朝中期,由于俸禄实在太低,从而导致贪污腐败成为了一种公认的普遍现象。那么身为宰辅的张居正也并非是那等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物,他并不介意收取一些低级官员的银子孝敬,包括名将戚继光也曾经给他送过银子。另外,张居正身为内阁首辅大权在握,偶尔也会依仗手中权力给身边亲信之人谋取一个好的前程。所谓没有不透风的墙,张居正做的这些事情自然会被他的政治对手死死的盯着,他在世之时尚还好说,一旦人一死立刻便被拿出来成为攻讦新政的证据!捕风捉影的事情万历皇帝可以不理,现在人家把证据拿出来了,你万历皇帝堂堂天子不能装看不见吧?

三是清算张居正是树立皇权的需要。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期间,是明朝“相权”全面压倒“皇权”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万历皇帝实际上就是一个摆设。但是万历亲政之后就不同了,原先的摆设现在必须要走到前台来执掌乾坤,那么他必须要重塑皇权的威信。但是他毕竟当了十多年的傀儡,大臣们脑子可没这么快转过弯儿来!想要快速建立威信,所以万历采取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打倒前一任权威!这个办法是最快、最有效的办法,而且万历皇帝还可以在清算张居正的同时进一步打击江陵党,从而消除其余部在朝中的影响,这实在是一步一举多得的好棋!

二、万历本人清算张居正存在多种个人原因交织

前面我们从政治层面分析了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的原因,那么接下来我们尝试去揣摩一下万历皇帝个人内心对张居正的情感变化。在万历幼年时期,张居正承担了其绝大部分的教育培养工作,几乎等同于半个父亲。所以一开始万历皇帝内心中对张居正一定是极为尊敬的,但是后来这一切又是如何发生改变的呢?

一是长期压抑下的释放。张居正在世之时对幼年的万历皇帝管理极为严格,或者说是严苛。《明史·张居正传》记载,慈圣训帝严,每切责之,且曰:“使张先生闻,奈何!”于是帝甚惮居正。张居正实际上成了万历的一个梦魇,心中又敬又怕。要知道,张居正可是当了万历皇帝十多年的老师啊!在这样高压的状态下隐忍了十多年,突然有一天压在头上的“大山”消失了,但是万历皇帝心中的敬爱和畏惧可没有消失……

二是感觉自己遭到了背叛。原本如果万历只是前文所述第一种状态,尚不至于对张居正展开清算。但是,当张居正的政治对手将其贪污银两、以权谋私的罪证时,万历的信仰崩塌了!你张居正身为帝师之时告诉我要节俭谋国,告诉我要胸有浩然正气,但是你自己呢?被亲近的人欺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最尊敬的人竟然是天字第一号大骗子,自己这个皇帝是天字第一号大傻子,这是什么感受?作为一个年轻人的万历皇帝,不谙世事的他并不能冷静的辨别“社会习惯”和“腐败祸国”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容忍“小节有亏”的胸襟,所以此时的他已经准备要报复了,报复那个死去的人!

三是被文官集团所裹挟。愤怒中的年轻人往往会失去判断力,在文官集团的一再怂恿之下他开始对张居正的家人和后代疯狂的报复!其行为疯狂到什么程度呢?差一点就要将张居正开棺鞭尸了,只不过被民间舆论所阻止而没有实行。张居正一家因为地方官查封而饿死十余口,大儿子不堪屈辱自尽身亡,二儿子自尽未遂而终生残疾。小编在想,当万历做到这一步的时候,恐怕心中已经开始悔恨了吧?但是没有办法,已经不能回头了,一方面是文官集团的裹挟,另一方面况皇帝自己是不能认错的,所以万历至死也没有给张居正平反。直到天启二年,明熹宗方才下旨为张居正平反,复官复荫。

三、张居正之后万历皇帝的人格走向

前面我们分析了万历皇帝在清算张居正前后的心路历程,我们看到随着事情的发展万历皇帝朱翊钧应该能够感到自己是被文官集团所裹挟,想要收手已不可能。如果说万历觉得张居正欺骗了他,他也应该会觉得文官集团在逼迫他。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则是导致了他与文官集团的彻底决裂——立储之争。

这一次万历皇帝才真的见识到了文官集团的力量有多大,他们可以抱团干涉自己的家事,而自己这个皇帝就连自己想要自由选择哪一个当继承人都做不到。万历皇帝真切的感受到,在张居正这座压着自己的“大山”消失之后,文官集团却又组成了一座更大的“山”,让自己动弹不得。

终于,万历皇帝心灰意冷了,他采取了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的做法,消极的和文官集团对抗,同时也是无声的表达着自己这个皇帝心中的无奈。

万历皇帝朱翊钧的一生始终是压抑的一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性格自然而然变得偏激狭隘,他曾经对张居正充满尊敬,也想励精图治做个好皇帝,但是却因为现实的原因逐步走向消极和绝望……

好,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我是华夏问长安,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喜欢我,就关注我!

哪些因素导致了万历皇帝后来的消极懒政以及对张居正态度的转变?

张居正是万历的老师,也是万历朝前期的首辅,张居正进行改革,延续了明朝办个多世纪的国运,要是没有张居正,明朝就要完了。但是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给其定罪,张家被查抄,家人被逼死,都是因为张居正不懂得处理与皇帝的关系。老师严厉,学生叛逆

张居正是个出色的政治家,治国很厉害,但是作为皇帝的老师,他忘了这个学生不是普通学生,不是那种犯错了可以随便说教,用严厉语言和严厉措施惩处的学生。皇帝身份特殊,更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张居正对年幼的小皇帝是很严厉的,然而万历皇帝也不敢随意发泄情绪,因为张居正也不是一般的老师,他是首辅,是执政大臣,没有了张居正,小皇帝更是无法稳定朝局,他啥也不懂,他要依靠张居正。这种身份导致了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不满情绪不断积压,只能等张居正去时候发作出来。

张居正不允许万历多花钱

万历皇帝小时候还好,稍微大了一些,知道花钱享受了,但是钱还不够花,于是万历向户部要十万两银子,被张居正拒绝了。张居正说国家财政紧张,不能浪费。不但不给钱,还停休宫殿,减少皇帝的不必要开支。万历要钱不成,还被限制,当然不开心。皇帝想花钱都不给,大臣限制皇帝,万历能不记恨张居正嘛,关键是张居正有理,其他大臣也支持,皇帝只能憋气。这样是最容易出事的。

张居正权力过大

一开始有很多人反对张居正,但是万历皇帝要依靠张居正,谁反对张居正,他就打压谁。最终朝堂上重要的位置都是张居正的人。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也支持张居正,二人互相帮忙,原本司礼监是用来制衡内阁的,他俩关系倒是和睦了。还有最重要的一个人,太后李氏,万历的生母,她也支持张居正,这就使得万历皇帝是个摆设,大事上的决断权不在他。张居正权力没人限制,权力触碰到了皇权,这是每一个皇帝都不能接受的,自然会爆发。

总结

张居正其实是越俎代庖,他权力过大,使得皇帝是个摆设,皇帝不会接受,在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立刻开始清洗朝堂,打压张居正的人,夺回自己的皇权。但是张居正是明朝真正的功臣,也是让人敬佩的一代首辅。

哪些因素导致了万历皇帝后来的消极懒政以及对张居正态度的转变?

哪些因素导致了万历皇帝后来的消极怠政以及对张居正态度的改变。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的观点如下。

1.哪些因素导致了万历皇帝后来的消极怠政?

①对自己的功绩太满意了。在万历前10年里,整个国家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因此他可能产生这种想法,认为国家完全没有必要来治理,这一切都是他的功劳,其实他想错了,那是因为有张居正在力挽狂澜。

②一直都没掌握实权。在张居正死之前,国家的大权可以说是一直掌握在张居正的手中,而万历并没有多少实权。国家大事也都是经过张居正的手来进行的,所以万历皇帝并没有处理多少。等他正式掌握实权之后,只想依靠皇帝的位置来享乐,并不想去处理这件事。因为这一切他已经习惯了。

2.为什么万历皇帝会对张居正的态度产生改变?

①张居正对万历小时候实在是太严格了。他不允许万历皇帝多花钱,不允许管理皇帝这样那样的,因此张居正一度成为万历皇帝心中的阴影。可是万历皇帝毕竟是皇帝,毕竟是要成为这个帝国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而张居正就会变成他内心中的一个仇恨。

②张居正把握大权太久了。在万历皇帝统治初期,国家大权一直把握在张居正的手中,而他这个皇帝,充其量只是一个吉祥物罢了。这是一场皇权的斗争,这是一场皇帝尊严的斗争,试问哪一个皇帝被一个大臣压制那么久,能够心甘情愿呢。因此张居正错就错在他把握大权十分之久,这就导致皇帝对他内心十分不满。

③或许是对于张居正的嫉妒吧。张居正只是一个橙子,他却做了一个皇帝该做的事情,他把这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实施一系列的改革,这本来就是他应该做的事情,可是张居正帮他做了。作为一个皇帝,一个臣子抢夺了他的功劳,他的心中并不会高兴。

以上便是我关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