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是哪个历史人物写的?有何依据?

破釜沉舟,才能让楚军占领百二秦关。既然是楚军领袖占领的秦国关隘,其实我们就能猜到,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那就是楚霸王项羽。

秦国军队在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候,几乎是天下无敌的。一来他们军队纪律比较好,二来他们的兵器比较先进,所以战必胜攻必克,占领了其余六个诸侯国。

其中楚国是地盘最大的一个诸侯国,他们当然非常不服气。为此楚国后裔反秦之声络绎不绝。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所打的旗号就是楚国名将项燕和秦国公子扶苏。

此外项羽的叔叔项梁也拉起了一支队伍,他们以楚怀王为君主,开启了讨伐秦国的战争。所以破釜沉舟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产生的。

01宋义被杀,项羽夺取军中大权。

按道理来说,项梁找来了楚怀王并且奉他为义帝,那么项梁应该就是军队的领袖。可是义帝本人也是有韬略的,他利用卿子冠军宋义的势力,开始平衡楚怀王的力量。

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困难的局面,项梁和宋义之间不和,义军还没有什么功绩,就开始内讧。在这种情况下,项梁还被秦国大将章邯设计斩杀。

失去项梁的义军,完全掌握在了宋义的手里。那项羽当然不服气,不过此刻的项羽还只是副将,不足以跟宋义相抗衡。

  1. 赵王歇被清军围堵在巨鹿的时候,楚怀王命令宋义和项羽前去搭救。此刻宋义是上将军,而项羽只是他的次将,两人领兵20万。
  2. 让人不解的是,宋义带兵到了安阳以后,连续46天时间没有发兵救助赵国。项羽非常不满,表示现在渡河就能够击败秦军,为何不动身。
  3. 可是宋义有自己的考虑,他希望楚国一家独大,所以姑且让秦军和赵军互相厮杀,等他们杀得差不多了,自己再渔翁得利。

这一招的确厉害,不过项羽却不以为意,他认为宋义这是胆怯。而且长期原地待命,军粮都快吃光了,哪里能够与敌人决战呢?

于是项羽不顾众人反对,坚持把宋义给杀了,并且他是以楚怀王的名义杀了宋义。其实项羽是为了夺取军权这才杀了宋义,也算是为他叔叔泄愤了。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於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史记》

杀了宋义以后,项羽成为了楚国义军的领袖,被大家推举为上将军,威震整个楚国,也为破釜沉舟之战,埋下了伏笔。

02项羽破釜沉舟,巨鹿之战击败章邯20万秦军。

得到军权的项羽可不管那么多,他心里就想着击败秦国的大军,从来没有什么权谋之术。所以项羽坚持渡河去拯救赵国的义军。

  • 不过项羽这一次有一个比较特别的计划,他知道秦军实力强大,要想击败秦国军队十分不容易。所以他带兵渡河以后,吩咐士兵们好好吃一顿饭,每个人身上再带足三天的干粮。
  • 这一切准备妥当以后,项羽命人将渡河的船都给击沉了,再将煮饭的锅也给砸烂了。意思很明确,这次大战有进无退,如果失败了那就只能全部死掉,没有生还。要想活下来,就要战胜对手,抢夺他们的粮食和地盘。
  • 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不过故事后面是更加精彩的实战。在项羽这种方式的激励之下,楚国义军一个个勇气倍增,可以说是以一当十。

最终楚国大军在巨鹿彻底击败了秦国章邯的军队,巨鹿之战的胜利,使得秦国主力彻底消亡,再也无力与天下义军一战。

此后章邯大军一路败退,稳定下来以后,得知赵高乱政的孝心,章邯心灰意冷,只好选择投降项羽。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史记》

项羽问鼎天下的时候,天下诸侯莫敢仰视,可见破釜沉舟这一战,使得项羽彻底赢得了天下人的敬重。此后项羽不顾众人的反对,坑杀了20万秦军,这倒是挺让人意外的。

理由很简单,项羽军中没有那么多粮食养这帮人,留在手里,又怕引起军队哗变。所以项羽一不做二不休,就把这帮人给坑杀了,这也为他丢失天下埋下了伏笔。

03背水一战是韩信的战绩,两者效果类似。

韩信先投靠项羽,项羽瞧不起韩信,只给了他一个执戟郎的身份。此后韩信逃到了刘邦那里,在萧何的一再举荐之下,成为了刘邦集团的大将军。

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於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史记》

从此韩信开启了自己一路开挂的人生。带领汉军出了汉中以后,刘邦吩咐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国实力强大,有足足20万大军前来迎战。

而韩信却只带了一万两千人马,这实力悬殊实在是太大了。这可能就是刘邦在考验韩信的能力,不过考验的似乎有点夸张了。

  1. 韩信自然是知道对手很强大,不过他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他将其中一万人安排在河边列开阵势,其余两千人马则潜伏在赵国军营周围。
  2. 20万赵军杀来以后,韩信这里靠着水的一万人马压根就没有退路,只能拼死和对手搏斗。不过这么打其实只是为了提高士兵的勇气罢了,更重要的是还有两千骑兵是在赵军的大营周围。
  3. 等到这边一万人马和赵军20万大军激战的时候,剩下两千人马早就已经拿下了赵军的军营。前无去路,后无退路的赵军,最终被韩信彻底击垮。

其实韩信的背水一战和项羽的破釜沉舟,如出一辙。两个人都是当时非常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他们十分看重士兵的勇气,或许这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

总结:作战勇猛,不懂政治也是白搭。

项羽和韩信可以说是当时最优秀的军事领袖,就算是放在历史中,这两个人都能够排在前列,作战能力没的说。

可是他们俩的下场实在是不忍直视,项羽最后被刘邦大军五马分尸,韩信则是被吕后和萧何设计杀害。

为什么这两位带兵如此厉害的将领,却无法善终呢?道理很简单,他们只懂得打仗,却不懂得政治权谋。

刘邦作为一个资深老牌政治家,他们俩自然无法与之相抗衡。项羽不懂政治,偏偏要做西楚霸王,而韩信也不懂政治,却抢着要做齐王。结果自然是不得善终。

参考资料:《史记》

破釜沉舟是哪个历史人物写的?有何依据?

“破釜沉舟”是成语故事。却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它来自于秦末时期项羽亲身经历的事,也是项羽最著名的战役巨鹿之战时,采取的作战策略。

公元前208 年,秦军大将章邯汇合王离攻打赵国。赵王歇在张耳陈余的保护下逃跑至巨鹿城,不料被秦军围困。

赵王只好派人找楚怀王求救。于是,楚怀王派刘邦出兵攻打咸阳,派宋义,项羽领军救赵王,两支义军谁先打到咸阳,立谁为王。

宋义领军救赵,因担心失败和下雨停止不前,被项羽杀了,楚怀王随即命项羽为主将,继续援救巨鹿。

项羽带领大军渡过漳河(也有说是黄河),命士兵将做饭的“釜”和渡河的船只,全部砸烂,烧了帐篷,所有人只带三天的粮食。表示出此战不胜则死的决心,自己亲自带领士兵冲在最前边,极大的鼓舞了军兵的战斗士气。

项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奔袭秦军。很快击败章邯的军队,又将王离的部队包围。经过九次对决厮杀,最终活捉王离,迫降章邯,取得巨鹿之战的伟大胜利。

巨鹿之战,是项羽一生中最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一战,成就了项羽各路义军首领的地位。而“破釜沉舟”,是巨鹿之战的“魂”,彰显出项羽不愧为传世名将的气魄!

破釜沉舟是哪个历史人物写的?有何依据?

《破釜沉舟》的故事出处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时值秦朝末年,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起兵抗秦,声势浩大,节节胜利,先后打败了秦朝大将章邯和李由率领的部队。随着斗争的不断深入,项梁逐渐滋长了骄傲情绪,认为秦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从而产生了轻敌思想。后来章邯重新发动反攻,项梁战死。

章邯消灭了项梁后,引军渡过黄河北上,围攻赵国。赵王无奈,只得频频向楚怀王求救。项羽为报叔父之仇主动请缨,怀王应允,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领二十万精兵解赵之围。

大军行至安阳,主将宋义临阵畏惧,以不作无谓消耗为由命令楚军停止前进,这一停就是四十六天。一再贻误战机不说,最后连军粮也接济不上了,兵士们又冷又饿,怨声一片。项羽一怒之下拔剑杀死宋义,手提宋义的人头,号令三军将士:“宋义不义,做了刀下鬼。今后凡有不服将令者,立斩!”三军将士群情激昂,振臂高呼:杀过黄河,消灭章邯。

当晚,项羽率领楚军渡河救赵。过了黄河,项羽命令部队凿沉了全部船只,以绝士兵战败返渡之念,并烧掉军帐,每人只发给三天的干粮,他还亲自砸破了饭锅,以示战胜秦兵的决心。项羽的决断和勇武,大大鼓舞了三军将士,一时间士气大振。

翌日,楚军与秦军主力在巨鹿展开了一场恶战。楚军很快包围了秦将王离的军队,不仅活捉了王离,还瓦解了秦军的斗志。王离余部溃不成军,仓皇逃窜。此后,又经过数次激烈的战斗,终于打败了秦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破釜沉舟是哪个历史人物写的?有何依据?

西楚霸王……项羽

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破釜沉舟是哪个历史人物写的?有何依据?

破釜沉舟出自汉代司马迁所写的《史记》项羽本纪里的垓下之围描述。

破釜沉舟是哪个历史人物写的?有何依据?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便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被人称之为西楚霸王的项籍。项羽这家伙🈶一把子蛮力气,开始学习读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然后学习舞剑又不成。总以为这小子废掉了,没有想到,他竟然一举成名,那就是破釜沉舟。诸君吉祥,我是雲清看世界,非常开心和诸君探讨这个话题。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陈胜吴广“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却能够振臂一呼,云集响应。但是却被秦将章邯镇压,章邯一鼓作气,又攻破邯郸。曾经参与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章邯则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怀王此时不忍作壁上观,因此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去跟宋义说:“事急矣,我们倘若赶快渡河过去,和赵军里外夹击,一定能够打败秦军。”

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等吧,看看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他又对项羽说:“如果说冲锋陷阵,短兵相接,我比不上你;如果说运筹帷幄你就差得太远了。”

项羽说:“我们现在近乎弹尽粮绝,你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士,哪里像个大将的样子。”

翌日,项羽矫诏楚怀王名义杀死宋义。众将士拥立项羽为上将军,由此项羽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项羽率领所有军队悉数渡过黄河前往赵国以解巨鹿之围。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两年后,秦朝土崩瓦解。

楚军的骁勇善战项羽声威相得益彰。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视项羽。有鉴于此,清朝的蒲松龄曾经有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