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叫曹吉利?

导语:

曹操,本名曹吉利,小名曹阿瞒,字孟德。要是你发现三国时期最牛的诸侯叫曹吉利,一定会有一种喷饭的感觉。

作为曹魏集团的领袖,曹吉利这个名字实在是有点像是开玩笑的意思。所以很少被人们所提及,就连曹操本人,似乎都不愿意提起。

所以我们在三国志以及演义之中,都很难去发现这件事。领袖自然是要有领袖的样子,曹操这名字叫着多带劲儿,可是曹吉利总觉得给人一种谐星的感觉。

01曹吉利的称呼,来源于《曹瞒传》,被裴松之引用。

正如我们给美国总统特朗普起了各种外号,诸如川建国之类的,其实三国时期也存在这种情况。

比如说吕布和曹操这些人都喊过刘备大耳贼,我就奇了怪了,刘备的耳朵真的有那么大吗?按照史书记载双耳垂肩,手长过膝。这是人的样子吗?这分明是如来佛好不好?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徵拜议郎。---《三国志》

再比如说关羽的红脸贼、诸葛亮的村夫等等,这都是带有侮辱性的一种称呼。当然也有一些是正面称呼,比如说周瑜的周郎,孙策的孙郎,那就是帅哥的意思。

由此可见给人取外号几乎成了我们的一种传统美德,那么这里就要看看曹吉利到底是不是外号了。在三国志中,只有姓曹讳操字孟德的说法,最多加一个小字阿瞒的说法,根本就没看到曹吉利的说法。

  1. 那么曹吉利就是空穴来风吗?当然也不能这么说,在同时期有一本《曹瞒传》,这里面记录了很多曹操有意思的故事,不过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是吴国人。
  2. 作为敌对国,吴国人该如何形容对方国家的君主呢?可能不会有什么好话。曹操的形象能怎么被糟蹋,应该就会怎么被糟蹋。毕竟这本《曹瞒传》根本就不能算是历史记录,更像是一种民间谣言大汇总。
  3. 这么一来曹吉利的这个称呼就完全失去了可靠性。那么为什么还是有人把这件事搬上台面呢?很简单,因为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用了《曹瞒传》的说法。

而且更有趣的是,《曹瞒传》这本书本身是没有流传后世的,是因为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用了相关内容,所以我们才知道了这本书的存在,可惜的是作者的大名我们并不清楚。

02《曹瞒传》会不会欺骗大家,曹吉利是对曹操的侮辱呢?

吴国跟曹魏是死对头关系,双方发生的战事数不胜数,吴国死伤的百姓不会在少数。那么《曹瞒传》的作者作为一个吴国人,会不会借用这本书来调侃曹操呢?

曹瞒传曰: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王沈魏书曰:其先出於黄帝。当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后,封曹侠於邾。春秋之世,与於盟会,逮至战国,为楚所灭。子孙分流,或家於沛。汉高祖之起,曹参以功封平阳侯,世袭爵士,绝而复绍,至今適嗣国於容城。---《三国志,裴松之注》

我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毕竟两国之间是有血海深仇的。而曹操作为汉贼,自然更是被当时的文人所不齿。

所以这位《曹瞒传》的作者,当然会对曹操有所调侃,正如我们调侃特朗普、金三胖一样,曹操的名声在他的笔下不会好到哪儿去。

  • 不过曹吉利这个名字,有什么侮辱性的吗?我完全看不出来,毕竟又没有叫曹大耳,曹村夫之类的话,作者没有必要在这方面做文章。
  • 我想裴松之当初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应该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完整无缺地把曹吉利这个名字给引用了过来。
  • 作者如果真正要调侃曹操,应该是在他生平的某些事情上做文章,比如他好人妻,比如他屠城之类的事情,而不是在名字这种事情上下手。

如果真的是靠名字来侮辱一个人,那说明作者的水平也高不到哪儿去。裴松之作为史学大家,也不会去引用这么一些水平低的文章。

从这方面来看,我觉得,曹吉利极有可能就是曹操的真名。至少在曹操还没有成为一方诸侯的时候,一直在用这个名字。

只不过等到他有了一定成就以后,觉得曹吉利这个名字配不上他的地位,所以才改成了曹操。但是跟他熟悉的人,自然还是会称呼他为曹吉利。

03三国志为何不采用曹吉利?陈寿有自己的政治原因。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季汉人,他过去的皇帝是刘禅。可是刘禅投降以后,陈寿也就跟着刘禅一起,投降了曹魏。

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暠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晋书》

所以陈寿做了两年曹魏的大臣,等到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以后,陈寿又转而成为了西晋王朝的大臣。

  1. 由此可见,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必须要照顾到司马家族的面子,毕竟这是自己的老板家族。而西晋王朝是继承了曹魏王朝建立起来的,曹魏的正统性是西晋王朝正统性的保证。
  2. 所以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是以曹魏作为正统王朝来记述的,由此可见,陈寿是抱着对曹操百分之百敬意的角度来写三国志的。
  3. 其实我们可以从三国志中看得出陈寿的用意,比如在写季汉的历史时,他将刘焉和刘璋这两个益州之主排在了刘备和刘禅跟前,就是为了强调自己已经忘记了刘禅是自己之前的皇帝,他只效忠于司马家。

此外,在记载东吴历史的时候,陈寿更没有任何尊敬孙权的想法,竟然在文中直呼孙权大名。而曹操却一直以太祖、公以及王的称呼来撰写。

由此可见陈寿的政治态度是比较明显的,所以这里曹吉利这个看似谐星的名字,没有出现在三国志之中,我们就能够可以理解了。

总结:曹吉利也好,曹操也罢,掩盖不了真实的曹操。

曹操的形象其实是非常饱满的,他既是一个乱世英雄,也是一个情场老手,既是一个才华出众的诗人,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

如此复杂的曹操形象,真的不是一个名字就能轻易改变的。所以说陈寿刻意掩盖了很多曹操的劣迹,其实在史学界是有目共睹的,比如说他屠城的事情,陈寿一笔带过,几乎不愿提起。

曹吉利这个名字的确有些玩笑的意思,但是被裴松之作为引用,放在了三国志注解当中,一定是有作者的用意的。

哪有什么真正的历史,历史从来都是人们想让你看到什么,就会流传给后世看什么。陈寿的话未必是真的,可裴松之的话就一定不假吗?不能以真假来给历史下定论。

参考资料:

《三国志》

《三国志,裴松之注》

《晋书》

曹操为什么叫曹吉利?

古代人的名字分为两种,一种是乳名,又称小名;另一种则是成年后起的名字,分名和字。根据《颜氏家训》中记载: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颜氏家训》)

名字中隐含着起名人对获得该名字的期待。一般情况下,古代男子20虚岁是成年了,就要有一个正式的名和字,名和字之间的关系密切,或是同类词语,或是含义相近。举例如下:

1、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乳名“溪狗”,乳名意思是溪边的狗。

2、王安石,名安石,字介甫,乳名“獾郎”,乳名意思是动物獾。

3、宋孝宗赵昚。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乳名“小羊”。

古代名人的名字有时不止一个,曹操当然也不例外。(曹操雕像)

曹操为何叫曹吉利?

曹操,名操,又名吉利,字孟德,乳名阿瞒,因此曹操也可以称作曹吉利、曹孟德、曹阿瞒。

我们分析一下曹操各个名字的来源意思,首先分析一下曹操的乳名“阿瞒”。乳名称“阿瞒”的历史名人有两位,第一个是曹操,第二个是唐玄宗李隆基。

1、曹操乳名来源分析

对于“阿瞒”乳名的解释,一般分析为两中意思。第一种解释,“阿瞒”的意思是可爱之意,曹操小时候非常可爱,所以称“阿瞒”;第二种解释,则是古代婴儿的死亡概率非常高,如果经常得病的话就起一个非常贴地气的乳名,称阿猫、阿狗等,这样好养活,譬如宋孝宗的乳名“小羊”,陶渊明的小名“溪狗”等。“阿瞒”的汉语本意则有“隐瞒”的意思,曹操的长辈为了让曹操长大成人,起了这个名字,本意是让“阎王和小鬼”在生死簿上找不到曹操的名字,表达了曹操的长辈殷切的希望。

通过以上分析,曹操乳名阿瞒的第二种解释更贴近古代的当时的社会背景。

2、曹操正式名字分析。

曹操本名曹吉利这事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南朝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释,写成了《三国志注》一书,对记载简略的《三国志》做注释和评论、评价,其中他引用三国时期吴国人编著的《曹瞒传》一书的记载,曹操还有一个本来的名字——曹吉利。《曹瞒传》这部书记载了不少有关曹操的故事,曹吉利这个名字被裴松之引用到《三国志注》中了,但是《曹瞒传》这部书已经遗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最多的记载内容是裴松之引用的内容。这是曹操本名曹吉利的主要史料来源。

曹操本名曹吉利,又名操,字孟德。曹操的名“操”和“吉利”与字孟德之间有什么密切关系呐?

其实“吉利”这一词语并不单单是我们现代所了解的含义——事情顺利,合乎心意,吉祥如意,“吉利”一词根据甲骨文的分析,“吉利”的含义则是兵器放在该放的地方(武器库),武器锋利,军事力量强大,粮草充足,军队随时可以抵御外来敌人的侵略,平复内部的叛乱,民众心生安然。

曹操本名曹吉利,字孟德,意思应该是希望曹操一生顺利,合乎长辈心意,有孟子之德。(裴松之和《三国志注》图,很多三国的详细历史来源于裴松之的注释,《三国志》记载比较简略)

曹吉利为何改名曹操

我们通过《三国志》以及其他史书的记载,曹操小时候十分顽劣:

1、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於嵩。(《曹瞒传》,裴松之《三国志注》引用)

2、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三国志.武帝纪》)

曹操的养祖父是宦官曹腾,当时权倾朝野,家里不愁吃穿,典型的东汉高官三代。曹操小时候整日游手好闲,养鹰犬供自己玩乐,被当时的周围的民众称为纨绔子弟。(曹腾动漫形象图,曹操赖以发展的根本就是养祖父宦官曹腾)

公元174年,虚岁20的曹操靠着关系举孝廉,到东汉首都洛阳出任郎官。曹操的本名曹吉利应该是这个时候更改的。

我们看曹吉利这个名字希望曹操能够事业顺利,合乎长辈的期望,但是曹操不务正业,整日游手好闲,和“吉利”这个名字一点都不搭。于是乎曹操的本名曹吉利最有可能在这个时期改成了曹操,寓意曹操注意操行、德守,有孟子之德,这也是长辈对曹操的期望了。

曹吉利改名曹操,充满了曹操长辈对他的期望,但是曹操以后所做出的历史功绩却实现了“操”这个字的另外一层含义,和操守、德行没有多大关系。

许慎《说文解字》中对“操”的解释是这样的:

操,把持也。从手,喿声。(《说文解字》)

操最初的本意是用手握着的意思,有非常多的引申含义,操行、德守是其中之一,“操”还有掌握、把控、驾驭的引申含义,曹操用自己的行为完全展示的是“驾驭、把控、掌握”的含义,他最终驾驭、把控了东汉皇室的权力,为曹魏建立奠定了基础。

曹操为什么叫曹吉利?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别称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1][2]。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3],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朝天子刘协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获封魏公,建立魏公国,定都河北邺城,而后进爵魏王。去世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来抒发自己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赞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本名

曹操

别称

一名吉利

字号

字孟德

小字阿瞒

所处时代

东汉末年

民族族群

汉族。

曹操为什么叫曹吉利?

答:兵器安放并然有序,刀剑锋利,兵精粮足,拥有军备实力,外免外敌侵袭、内免内乱危难,心生安然。

吉,从士从口,上是兵器,下是盛放兵器的器具。把兵器盛放在器中,不用,以减少战争,使人民免受危难;兵器安放,以确保自己具备防范侵袭的实力,心生安然。

所以就叫曹吉利了。

曹操为什么叫曹吉利?

导语:曹操是中国三国时代的曹魏政权奠基人,他又叫曹吉利,曹阿瞒。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个不一样的名字呢?这其实和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取名风格有关。

曹操的“操”字意有驾驭、把持的意思,向来是希望能够成为驾驭一方的诸侯封王拜相的寄托吧。

关于曹吉利,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记载:“曹瞒传曰: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这个吉利应当是曹操之父曹嵩希望孩子能够一生吉利的意味,应当是小名。

小名自来有之

所谓小名又叫乳名、幼名、小字,一般在婴儿出生后,父母或是家族中长辈取的非正式名字,以供暂时称呼之用。有时候是父母对于孩子的名字比较花心思,一时之间没有选定合适的。

汉朝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小名为刘彘。彘的意思就是猪的意思,所以贵为天子的汉武帝小名也可以说是叫刘猪。但这个之后用在正式的场合,此名不具有威严,显得非常的“接地气”,不符合一个皇帝的身份。

古代不同的社会阶层,对于取小名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士族多为吉字,有崇信道教或是佛教的多以神佛之事取名,而庶族普通下层百姓则多以卑贱的字词为名字,如猫蛋、狗蛋等,希望用贱名不会遭到鬼神的妒恨,能够健康的成长。

下面说说各种类型的小名

吉字小名

吉字小名最出名的当属本题的主人公曹操,小名为吉利。

晋朝司马昭的次子,司马炎同母弟弟司马攸,小名为桃符;

旧时王谢家的谢安的孙子谢混,小名为益寿;

自称西汉飞将军李广十六世孙,西凉开国国君李暠,小名为长生;

东晋末年将领,镇北将军刘牢之之子刘敬宣,小名阿寿;

南朝宋隐士刘凝之,小名为长年;

佛道小名

南朝宋褚澹之,小名为佛佛;

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外孙徐湛之,小名为仙童;

南朝梁武帝时期官员王训,小名文文殊;

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小名为法师,法师是指精通佛教教义的僧尼;

南朝齐废帝萧昭业,小名为法身,出自佛教用语,源于梵语;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小名六通,源于梵语,指六种超越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

唐朝李建成,小名为毗沙门,也就是多闻天王的意思。

卑贱意思的小名

汉朝司马相如,小名为犬子,估计后世以犬子为对自家孩子谦称来源于此;

东晋桓温的长子桓熙,小名为石头;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小名为车儿;

南朝宋史学家,写下《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小名为砖儿;

南朝齐张敬儿,其母怀孕之前梦见狗,生下来时的小名为狗儿;

前秦皇帝,差一点统一南北的苻坚,小名为肩头;

北燕开国国君慕容宝的养子慕容云,小名为秃头;

白居易有个侄子叫龟儿。

其他小名

曹魏将领李通,小名万亿;

东晋权臣王敦,小名为阿黑;

东晋名将桓冲,小名为买得;

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为寄奴;

齐武帝萧赜,小名为龙儿(有没有想起小龙女);

南北朝时期将领鲁爽,小名为女生;

北魏世祖拓跋焘至献文帝拓跋弘时期人裴骏(字神驹)及封隆之,小名都是皮(这是真的皮);北宋时期赵曮,小名为樵夫。

结语:以上就是我的答案,可以看出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人都有几个名字,包括小名、字、本名等等。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时至今日,我们现实中很多人都还是会给小孩子取小名,也就是乳名。

曹操为什么叫曹吉利?

因为这是曹操的另一个名字,最初的记载于《阿瞒传》中。

 

 

南朝刘宋文帝以陈寿的《三国志》记录的过于简单,于是要求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

 

根据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之后”。其中并没有曹吉利这种说法。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时,采用了三国时期吴国人所著《曹瞒传》中的记载“操,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所以,曹操又被称为曹吉利。

 

希望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