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声斧影,其弟嫌疑最大,但是晋王本为继承人培养,何必杀兄?
导语:
赵匡胤打下天下以后,晋王赵光义的身份非常特殊,他的地位在宰相之上,是群臣之首。可这能够证明他被当成接班人来培养吗?当然是不能的。
赵光义真正被确立为接班人,主要是在赵匡胤死后,赵普拿出了一份金匮之盟。上面记载了在杜太后的主持下,赵光义是赵匡胤的合法继承人。
那么斧声烛影中,赵光义的嫌疑大不大?我感觉根本就不是什么嫌疑,压根就是这小子干的。赵匡胤戎马一生,始终敌不过亲弟弟的毒手。
01金匮之盟漏洞百出,赵光义也没有按照盟约传位给侄子。赵光义在自己哥哥房里喝酒,两个人喝着喝着就吵了起来,俩龙相争,下面的太监宫女也不敢进去管他们,毕竟谁都想要脑袋。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赵匡胤就驾崩了。问题是赵匡胤认为自己还很年轻,压根就没有立太子,当时他还有俩儿子活着,自古道理就是父辞子继,没想到的是,赵匡胤的弟弟偏偏在这个时候,在众臣的拥护下登上了皇位。
- 赵光义登基显得非常突兀,当然有不少大臣表示不服气,尤其是赵匡胤的俩儿子很不服气,毕竟皇位是他们老爸的,怎么也该轮到他们来做皇帝。
- 这叔叔当了皇帝,明显就是篡位。赵光义也自觉理亏,但是已经坐上了皇位,那是不可能挪窝的,所以赵普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赵普拿出了金匮之盟,他说这是老太后生前让赵匡胤立下的密约。
- 大致意思就是,我就快嗝儿屁了,你赵匡胤之所以能做皇帝,是因为柴荣死的早,他家那小子岁数也小,让你钻了空子。将来你一定要把皇位传给你弟弟赵光义,再将来赵光义再把皇位传回给你儿子。
你是赵匡胤,你会答应这种无聊的约定吗?当然不能,毕竟天下是他打下来的,自然应该让他的儿子继承皇位。
此外赵光义也没有按照约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他在位期间,他的两个年轻的侄子全都离奇死亡,呆子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性嗜学,宣祖总兵淮南,破州县,财物悉不取,第求古书遗帝,恒饬厉之,帝由是工文业,多艺能。仕周至供奉官都知。太祖即位,以帝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亲征泽、潞,帝以大内点检留镇,寻领泰宁军节度使。征李重进,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尹,再加兼中书令。征太原,改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序班宰相上。---《宋史》
还有赵光义连他自己的弟弟赵廷美都不放过,毕竟赵光义有了继承权,赵廷美自然也是有继承权的。能够杀哥哥的人,自然也不会放过弟弟。
这么一来赵光义的所有障碍都被清除了,他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了,这就是金匮之盟的前因后果。
02赵光义早就有了一帮队友,而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丧失了亲信。赵光义跟哥哥赵匡胤完全不同,他是一个文臣,擅长的是政治权术,而赵匡胤所擅长的,是行军打仗。
所以赵匡胤在外面打仗的时候,赵光义一点也没闲着,他开始大力培植自己的力量,笼络了一大批朝中的中坚力量。
开宝九年冬十月癸丑,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乙卯,大赦,常赦所不原者咸除之。丙辰,群臣表请听政,不许。丁巳,宰相薛居正等固请,乃许,即日移御长春殿。庚申,以弟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先帝子德昭为永兴军节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德芳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兴元尹、同平章事。薛居正加左仆射,沈伦加右仆射,卢多逊为中书侍郎,曹彬仍枢密使,并同平章事。楚昭辅为枢密使,潘美为宣徽南院使,内外官进秩有差。---《宋史》
比如说宰相赵普,就成了赵光义的核心团队成员。所以说赵光义在朝中的地位那是相当稳固的。有人就问了,难道赵匡胤的团队还比不上赵光义的?
当然不是这样,赵匡胤原先的确有一帮掌握实权的团队成员,这帮人跟随赵匡胤南征北战,打下了北宋的江山。
- 每一位功臣手里都是手握重权,这个时候赵匡胤就烦恼了,这帮人手里个个有兵权,将来学习自己黄袍加身,那宋朝的江山岂不是又要易主了?
- 当然这个想法,极有可能是晋王赵光义提醒赵匡胤的,毕竟赵匡胤把自己的亲信大权都给解除了,那赵光义才能实行自己夺权的计划。最好赵匡胤能把这帮人一个个杀掉,那赵光义就更有理由登基了。
- 可是赵匡胤是比较仁慈的君主,这帮人给他鞍前马后,他自然是不愿做出飞鸟尽良弓藏的事情来,所以赵匡胤就把这帮亲信给召集到了一起喝酒,说出了自己的心事。
这帮人都是人精,立刻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第二天起了个大早,连忙把所有权力都交还给了赵匡胤,并且早早地回家做富家翁去了。
所以说赵匡胤最重要的那帮亲信,全都下岗待业了。而赵光义的文臣团队,逐渐掌握了朝中大权,局势立刻倾向于赵光义,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03赵光义登基以后,解决了北汉,也算是功德无量了。通过这种卑劣的手段,赵光义终于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皇位。他的侄儿赵德昭和赵德芳两兄弟,一个自杀,一个离奇早逝,他的弟弟赵廷美也被贬谪,此后离奇死亡。
后问上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上呜咽不能对。后曰:‘吾自老死,哭无益也,吾方语汝以大事,而但哭耶?’问之如初。上曰:‘此皆祖考及太后余庆也。’后曰:‘不然。政由柴氏使幼儿主天下,群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长君,汝安得至此?汝与光义皆我所生,汝后当传位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上顿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因谓普曰:‘汝同记吾言,不可违也。’普即就榻前为誓书,于纸尾署曰‘臣普记’。上藏其书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资治通鉴》
赵光义的皇位算是妥妥地稳住了,这个时候他开始要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了。当时北宋并没有一统天下,五代虽然结束了,可是还有一个北汉,并没有被解决,燕云十六州还在契丹人手里。
- 赵光义觉得自己应该干点正事儿了,所以他开启了战争模式。带着大军不顾契丹人的强烈反对,横扫了北汉政权,解决了五代时期的残留问题。
- 灭了北汉以后,赵光义觉得自己的战斗水平似乎还不错,于是野心勃勃地要北伐,扬言要把燕云十六州给收回来,把契丹人的脑袋当尿壶用。
- 结果我们是知道的,败的那叫一个惨。赵光义不服气,再次出手,还是被契丹人给打得落花流水,要知道那个时候的大辽国,是年轻的萧太后主政,人家刚死了老公,上台没多久,赵光义就想来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结果还被胖揍了一顿。
两次伐辽失败以后,赵光义决定还是着手于内政好了,这是他擅长的地方。他觉得武将有篡位的可能,所以重文轻武的两宋时代,就这么开启了。
总结:赵光义是文人之福,却是华夏的不幸。赵光义两次伐辽失败以后,主抓内政。他吸取了五代时期武将不断篡位的教训,决定削弱武将们的地位。
光去除目前武将的权力,根本无法阻止未来武将造反的情况。为了给子孙后代谋福利,所以赵光义决定降低武将们的地位,不断拔高文臣的地位。
所以就打造出了重文轻武的两宋时代,这个时代对文臣来说,简直就是天堂,刑不上大夫,就算是欺君之罪,都不可以对文臣动刑,这就是苏轼之所以免于一死的原因。
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制度,使得两宋的军事实力被严重削弱,是个人都想要读书做官,没人愿意做武将,地位太低下不谈,还要处处被人防备着。
所以两宋时期,不管是对大辽、对大金甚至对西夏,都是采取了各种屈辱的和谈政策,因为压根就打不过人家,实乃华夏之不幸。
参考资料:
《宋史》
《资治通鉴》
烛声斧影,其弟嫌疑最大,但是晋王本为继承人培养,何必杀兄?
这种结局,不是那个人的问题,是皇权专治的必然产物。纵观古来,不受制约的权力,谁执掌谁不放心,就必然要出绝招解决,然而根本解决不了!他们都是在血雨腥风中,完成交接。大明大清们等,都是这定律,除非有所突破,谁也违背不了。
烛声斧影,其弟嫌疑最大,但是晋王本为继承人培养,何必杀兄?
烛声斧影,说的是赵光义与赵匡胤的一段疑案。
史书记载,赵匡胤比赵光义大十四岁,对这个弟弟一直都很好,甚至在亲自为弟弟做艾灸之前,怕烫着他,还要在自己身上先试试温度。
当了皇帝后,又封赵光义为晋王,任开封府尹同平章事。可见,赵匡胤对赵光义这个弟弟友爱颇深,信任有加。
可是,有时候弟弟对哥哥是不对等的。
有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又想和弟弟喝顿酒,说说话,就差人把赵光义请到后宫,屏退左右,身边的那些人员只能在窗外不远处伺候着。
突然,他们看到,烛光映射到窗棂上的两个人影在晃动。赵光义步步后退,赵匡胤连连用斧头拐杖 戳地,嘴里连声说着:好为之,好为之。
当夜赵光义留宿宫中,第二天早上,人们发现赵匡胤已经驾崩。
正史所记赵匡胤之死,只有寥寥数语,只说是暴病而亡。但千百年来,它却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话题。
很多人都认为 这是赵光义精心准备策划的一场政变,目的明确,就是篡夺皇位,自立为帝。分析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赵光义虽然已经贵为晋王,而且执掌开封府尹的要职,手握重权。但是他并不满足。膨胀的权力欲使他想要成为一个掌控整个国家的人。皇权的巨大诱惑泯灭了兄弟亲情,弑兄篡位就成为了必然。
第二,在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皇位传承都是由上一位皇帝传给自己的子嗣,约定俗成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从来没有传给弟弟的规矩。所以,赵光义不能等待,不能指望赵匡胤死后能把皇位传给他这个弟弟。
找准机会,先下手为强,就成为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赵光义弑兄篡位,只是涉嫌,并未见史书明确记载。但二百多年后的宋高宗赵构却做了一个注脚。赵构没有儿子,执意把皇位传给了堂侄,即赵匡胤的七世孙赵眘,就是后来的宋孝宗。并说,赵眘是太祖的后人,当初太祖无私地把皇位传给了弟弟,现在,是时候给他的后人还回去了。
烛声斧影,其弟嫌疑最大,但是晋王本为继承人培养,何必杀兄?
所谓晋王赵光义本来作为继承人培养,也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本来就是一个“死无对证”的事情。这件事处处透着疑点。
所谓金匮之盟,是说赵匡胤、赵光义之母杜太后临终前,赵匡胤在床边侍奉,杜太后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杜太后表示,五代之所以国运短暂,都因为幼主坐江山。国赖长君,所以要求赵匡胤死后将皇位传于弟弟赵光义,由赵普记录下来,藏于金匮之中,故称“金匮之盟”。
这也就是赵光义继位的法理依据。但是,金匮之盟可谓疑点重重:
一、盟约原本不知所踪
金匮之盟虽然记载在官方史书中,却都是转述,没有任何一份文件将原文完整记录下来。如此重要的一份文件为何不公布出来全本?似乎本身就有些“底气不足”。
二、盟约内容说法各异
虽然金匮之盟讲的肯定是赵匡胤将皇位传给赵光义,但历代史书、史家对此事的记载却有三种说法“一传说”、“二传说”、“三传说”。“一传说”,就是赵光义即位后官方最广泛的说法,就只说了赵匡胤传位赵光义,到此为止,盟约结束。但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传了赵光义,以后赵光义再传给谁呢?于是其他典籍记录的“二传说”、“三传说”就似乎更为可信。“二传说”就是说赵光义驾崩后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三传说”更完整,说的是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即位,赵光义死后,四弟赵廷美(赵匡胤兄弟共五人,大哥幼弟都已死)即位,赵廷美死后赵德昭即位。这种说法最被接受,因为“三传”恰恰最能保证“长君”。
三、金匮之盟死无对证
金匮之盟订立时,在场一共三个人,杜太后、赵匡胤、赵普。杜太后早已去世,等到赵匡胤一死,剩下的只有赵普一个人。什么事情都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就算拿出一份盟约,谁能确定就是当年记下来的那个?更蹊跷的是,赵普在赵匡胤驾崩前已经被贬官外放,而赵光义一即位就把他重新征召,回朝拜相,赵普马山说出金匮之盟为赵光义的即位合法性作证,这怎么看着都有点利益交换的味道。
四、因为“国赖长君”而传位弟弟逻辑不太合理
说杜太后有感于五代幼主丢掉江山,可以理解。但是问题在于她怎么知道赵匡胤驾崩的时候儿子还小?事实上赵匡胤去世时自己50岁,儿子赵德昭已经26岁了,根本不是个“幼主”。更不要说赵匡胤死前身体健康,照理说还能再活很多年。而就算看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35岁正处壮年,赵德昭11岁。要是说杜太后判断赵匡胤死时赵德昭还是“幼主”,她是对自己儿子的寿命多没信心?
五、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先后死的不明不白
按照“二传说”、“三传说”,在赵光义即位后,还会有赵廷美、赵德昭作为之后的继承人。而结果这两人加上赵匡胤次子赵德芳都莫名其妙死了。首先是赵廷美,先是说他密谋夺位,被降爵外放,之后抑郁成疾,吐血而亡(像不像被毒死的?);赵德昭更离谱,在赵光义即位三年后跟随赵光义打幽州,之后被无端训斥,之后竟然自刎而死,实在难以理解;而赵匡胤次子赵德芳在哥哥死后两年也突然病死,史书只留下简单三个字“寝疾薨”,也就是说病死了,什么病也没说,似乎讳莫如深。
就是这诸多疑问,再结合斧声烛影,赵匡胤身体健壮却突然驾崩,当晚赵光义行踪诡异,就让赵光义的即位一直被人津津乐道。
烛声斧影,其弟嫌疑最大,但是晋王本为继承人培养,何必杀兄?
要说宅心仁厚的帝王,首推赵匡胤。
- 发动陈桥兵变,皇袍加身,没有流一滴血,建立一个大宋王朝,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 厚待前朝皇族,这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降封柴宗训为郑王,迁往房州。并且颁布圣旨优待帝母子,赐柴氏“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在符太后去世后,赵匡胤厚葬了符太后。
- 加强了皇权,避免了杀戮。酒席筵前,谈笑间便解除了朝中大将兵权,用温和手段,除去了政治威胁,天下还有这样的帝王么?
但就是这样一个仁慈的帝王,却被人以不仁慈的手段夺去了帝位,说出来确实让人不爽,但却不能不一吐为快。
时间拉回到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这一夜,天降大雪于开封,这一夜,一个千古疑案发生了。"烛影斧声"故事流传千年,到底是不是赵光义杀兄篡位,我们先看一看太宗对太祖家人的做法再说答案。
首先,对皇嫂宋皇后,宋氏死后,赵光义不为皇嫂成服,也不让群臣祭吊,甚至还不准皇嫂与哥哥赵匡胤合葬,不准宋氏的神主牌进入宋朝皇室的太庙,完全不合宋氏身为前朝皇后应享的礼仪。
其次,对两个侄子。太祖死后,次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健在,一个25岁,一个17岁。
即位第一年,封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德芳也封为节度使,看起来还算可以,可是同一年,在讨伐北汉失利归来后,因封赏问题怒斥德昭,致他自杀,由此可以看出德眧对这位叔叔是何等失望和惧怕。
再说赵德芳,在叔叔赵光义继位后第六年“因病去世”年仅23岁。《宋史·宗室传》对赵德芳之死仅用了“寝疾薨”三个字。这也成为宋代的一大疑案。
由此我们推断赵光义没有善待皇嫂及侄子,在那个烛光斧影之夜,当赵光义的良心在被魔鬼吞噬,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呢,所以赵光义谋杀皇兄篡位嫌疑最大。
那么赵光义是法定接班人么,既然是篡位,所以不是法定的接班人,这种说法出于金匮之盟,由此推断金匮之盟也是赵光义的政治把戏。
金匮之盟,史料载,宋朝杜太后病重,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
可是金匮之盟是太宗继位五年后前宰相赵普抛出的,为什么赵普不在太宗继位时说,而让太宗负了五年的骂名呢?所以金匮之盟是赵普伪造的。这要说一下赵普处境,当时他正被赵光义心腹卢多逊打压,赋闲在家。当金匮之盟抛出,对赵光义是洗白的重要证据,对赵普也是出山的机会。所以不久卢多逊因案被牵连而死,赵普则成功恢复了相权。
所以,个人认为:烛影斧声太宗篡位,金匮之盟是赵普和太宗的政治游戏。
个人粗解,欢迎典评!
烛声斧影,其弟嫌疑最大,但是晋王本为继承人培养,何必杀兄?
爱谈古论今的小伙伴,说起历代明君,少不了会提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赵匡胤自幼练武,自创太祖长拳,还发明了大小盘龙棍,而且勤奋好学,颇有谋略。他在陈桥驿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接手了周世宗柴荣辛苦经营的后周,建立了北宋,成为了北宋的开国皇帝。
即位后,赵匡胤先后攻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诸国,之后他又总结了唐代及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及将领拥兵自重的教训,利用“杯酒释兵权”收回了将领的兵权。
世人都说宋朝是“弱宋”,其实并不然,仅从宋军在中原战场上的势如破竹就可见一斑,而且虽然宋朝对少数民族政权妥协纳贡,但却避免了战争,给了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经济和科技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纵观整个古代史,也唯有明朝能和宋朝在经济、科技上一较高下,这一切的殊荣,宋太祖赵匡胤功不可没。
不过宋太祖虽然是位明君,但却在挑选接班人这件事上出了大纰漏。
据说由于赵匡胤与赵光义的母亲杜太后怕出现幼主临朝、大权旁落的情况,希望由赵光义接替赵匡胤的皇位,赵匡胤就让赵普当着弟弟的面,写下圣旨藏于金匮,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可是仔细想想,“金匮之盟”实在是站不住脚。
首先,虽然杜太后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生母,但她终究是个妇道人家,尤其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对于皇位的传承虽不能说无法置喙,但影响力必然极其有限,即便是有“金匮之盟”,实际效力也微乎其微。
其次,虽然赵光义比赵匡胤小了十二岁,但事情发生在961年,赵德昭已经十三岁,赵光义二十二岁,赵匡胤也不过三十四岁。赵匡胤自幼习武,身强体壮,断无早逝可能,真到了传位之时,皇子们也早已成人,这圣旨的真伪有待商榷。
所以说“主少国疑”站不住脚,“金匮之盟”也并不可信,皇位自然不会是留给他的。
都说打虎亲兄弟,兄弟二人一路扶持,彼此间的感情自然不必说,但像赵匡胤这样的人物,断然不会给儿孙的皇位留下威胁,更何况是这样一个工于心机的弟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也就是感受到了这份来自哥哥的威胁,或出于自保,或出于野心,赵光义做出了决定,他要先下手为强,“烛声斧影”应运而生。
当然,野史中也有赵匡胤和赵光义因为花蕊夫人反目的说法,不过小花觉着太牵强,既然都是做皇帝的人,断不会只因为一个女人而反目成仇。
手足未老恩先断,最是无情帝王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