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夺陈仓从而攻取天下,为何诸葛亮因为粮草问题数次北伐?
导语:
诸葛亮不是没有打算从陈仓道走过,第一次北伐以马谡丢了街亭而宣告失败,第二次北伐,诸葛亮便直奔陈仓而来。
三国时期的陈仓,已经是一座城池,曹魏派遣大都督曹真镇守。诸葛亮久攻不下后,因为弹尽粮绝就撤了。
所以说诸葛亮曾经尝试过学习韩信,从陈仓道进入中原,然而宣告失败了,那么他为什么无法取得韩信那样的成功呢?
第一,三国时期,该防守的通道都被曹魏堵死了。为什么项羽分明要对付刘邦,还偏偏要把汉中之地封给刘邦呢?那是因为包括项羽在内的世人,都认为汉中是个不毛之地,而且出汉中只有栈道这一条路。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志》
所以项羽分封天下的时候,把最有可能坏事的刘邦封到了这么一个闭塞的不毛之地去,就是希望他再也别出来。
可是萧何厉害啊,他早就从秦王宫里获取了天下文册,得知汉中境内有沃野千里,是秦国昔日的粮仓重地。
此外出汉中也并非只有栈道这一条路,所以萧何才劝说刘邦入汉中,不要跟项羽死磕。此后刘邦从陈仓小道杀了出来,从而夺取了天下。
- 从这个时候开始,其实陈仓小道就被天下人所熟知了,距离三国四百年多的时间。四百多年以后,出川的几条路早就被世人给摸熟了。
- 也就是说诸葛亮知道的所有出川的路,曹魏那边也都知道,而且知道的更加详细,毕竟人家掌握着汉朝朝廷的府库,有最充足的第一手资料。
- 诸葛亮再牛,他拿不到朝廷的第一手资料,自然就无法找到其他出口。所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街亭显得非常重要。
通过街亭这个出入口,蜀汉大军可以从祁山山脉直奔关中腹地,虽然有点绕路,但是蜀汉可以抢占先机。司马懿当然也知道这个出口,但是速度上毕竟不是蜀汉的对手,所以慢了一步,让马谡先占领了街亭。
可惜的是,马谡碰上了老将张郃,结果兵败街亭。从此以后,诸葛亮再也找不到一条完全没有防备的道路出川了。韩信出川是在三秦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才成功的,所以诸葛亮跟韩信没有可比性,条件艰苦太多。
第二,蜀汉粮草不济,诸葛亮为了保持实力。我们看诸葛亮多次北伐,每一次基本上都因为粮草不济所以才半途而废。即使战况出现转机,诸葛亮也不敢在前线片刻停留,为什么?他怕战士们饿急了引起兵变,到时候可能直接导致蜀汉灭亡。
- 首先,第二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再次出散关,直奔陈仓而来。结果曹真带领大军防守,诸葛亮与他僵持了一阵,因为缺少粮草而退了回去。
- 其次,第四次北伐出祁山的时候,诸葛亮发明了木流牛马作为运粮工具,这一战中与曹魏大将张郃项羽,结果斩杀张郃。却因为粮草短缺而不得不退兵。
- 再者,第五次北伐诸葛亮从斜谷出川,在武功五丈原处于司马懿对峙,这个时候诸葛亮采取了分兵屯田的制度,希望能够长期驻扎在这个地方。可见诸葛亮多缺少粮食。
诸葛亮军队的战斗力是比较强悍的,否则强大的曹魏也不可能只有防守没有进攻的份。可是诸葛亮大军最短缺的,那就是粮草。
每次北伐坏事的都是粮草,没有粮草就没办法打仗,这是铁一般的事实。所以诸葛亮只能不断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先是打算从祁山出川,这样可以通过水路运粮,节省时间。后来则用木牛流马作为运输粮草的工具,走山路比较方便。再者就想出了分兵屯田的办法。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三国志》
可以说,该想的办法都想了,山路实在是太难走,运粮的人员在路上可能就要吃掉一半的粮食,实在是划不来,所以说这在当时不是人力所能解决的。诸葛亮已经很不容易了。
第三,诸葛亮过分小心,没有魏延邓艾这类人的勇气,错失了良机。诸葛亮知道蜀汉军队来之不易,能够积攒这么十万人马,那是他翻本的最大筹码了。所以诸葛亮处处都体现得十分小心。
所以说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智谋出众,但是不敢用奇谋。奇谋的确是兵家必备的良方,可是用奇谋必须要有本钱才行。在三国后期提出和实施奇谋的有两个人,一个魏延一个邓艾。
- 魏延建议诸葛亮给他一万人马,从子午谷小道直奔长安而去。当时镇守长安的还不是魏明帝,而是庸才夏侯楙,魏延充分有把握灭了夏侯楙夺取长安。
- 邓艾则是在钟会20万大军于剑阁堵住姜维的时候,自己从阴平小道出发,带领三万人马翻山越岭,进入川地,从而灭亡了蜀汉。
这两个方法的确是奇谋,魏延之所以这么想,其实是为了立下奇功。他拿下长安以后,诸葛亮的大军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跟他会合的,而曹魏大军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包围长安。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於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馀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三国志》
这么一来魏延手里的一万人马岂不是报废了?再说邓艾的奇谋,人家是有本钱的主,曹魏有20多万大军在钟会手里,就算邓艾失败了,钟会还是有实力灭亡蜀汉。
邓艾本人就是为了建功立业,所以才打算冒这个险,即使他失败了,曹魏的损失也不是很大,可是成功了,那就建立了盖世奇功了。
由此可见,诸葛亮不敢用奇谋,不是他想不到这些奇谋,而是他结合了自己的综合实力,觉得奇谋不适合当时的蜀汉大军而已。
总结:韩信的对手太散太弱,诸葛亮的太强。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像韩信那样横扫天下呢?之前已经提到了无路出川的事情,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彼此的对手完全不一样。
韩信的对手是三秦、是赵魏韩齐燕这些重建的诸侯国,非常弱小,压根就不够韩信打的。最多一个项羽,最后还是被群殴之下才把人家击败。
而诸葛亮的对手就强大太多了,韩信所有对手集中在一起,都没有当时的曹魏强大。因为曹魏是拧成一股绳的中原王朝。
曹魏掌握着最多的人口、赋税、兵马、钱粮,也有最优秀的战将、谋士包括总指挥。这些最强王者的配置都给了曹魏,你让诸葛亮带着一帮青铜怎么跟人家打呢?
参考资料:
《三国志》
韩信夺陈仓从而攻取天下,为何诸葛亮因为粮草问题数次北伐?
我是闲翻古书笑谈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1.韩信攻取陈仓之后的战略目标陈仓,即今天的陕西宝鸡。从地理位置上看,夺取陈仓之后,下一个战略目标只能是咸阳,即今天的西安。
《史记。淮阴侯列传》“且三秦王为秦将。。。。。。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从记载可以看出,韩信的战略目标是出汉中入关中,则陈仓是必取之地,取得陈仓之后的韩信,则率军击溃章邯三人,这三个人在关中不得民心,而刘邦当年入咸阳“约法三章”,民心归附,这样以后就可以占据关中,作为与项羽战斗的出发阵地了。
《史记。淮阴侯列传》“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
后面的作战也证实了这一点,刘邦在暗度陈仓之后迅速击败了三秦王,平定关中,随即出函谷关与项羽争夺天下了。
2.曹魏政权与项羽之间的区别那么,诸葛亮能不能复制韩信的这一战略呢?答案从显然是否定的。这要从曹魏政权与项羽之间的区别来进行分析。
三国时期虽然天下三分,但是每一个国家都是独立且统一的,曹魏可以随时调动各地的兵马,在诸葛亮攻克陈仓之后对陈仓进行围攻或堵截,或将诸葛亮赶回去夺还陈仓,或将诸葛亮的蜀军阻挡在陈仓到长安的路上。
而项羽则不同,秦朝灭亡后,项羽并非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君主,只是天下各路诸侯中势力最大或者说军事实力最强的一路诸侯而已。
他的统治范围也神经兮兮的选择在了自己的老家彭城这样一个四面受敌无险可守的地方,理由是自己功成名就了不能锦衣夜行,得回家显摆。
因此刘邦才能够在攻克陈仓后迅速攻克关中,原因就是其他诸侯不会听项羽的命令去援助关中,而项羽的主力第一是远,第二是正在讨伐齐地,这就给了刘邦足够的时间,以强凌弱的击破章邯三人,夺取关中。
政权性质的区别决定了韩信出陈仓可以从容展开自己的军队来达到战略目地,而诸葛亮即使拿下了陈仓,也是进退维谷,面对曹魏迅速的增援,进无法夺长安,退无法守陈仓。
3.诸葛亮六出岐山的战略目标那么,诸葛亮唯一的选择就是甘肃了,所以他只能是“六出祁山”,其战略目地是夺取西凉之地,占据一个进取关中的出发阵地,要知道蜀汉的地盘是险要,防守起来相对容易,但是缺点是你想打出去,也同样不容易。
不但部队行军困难,而且粮草供给也是大问题,这在诸葛亮“六出祁山”中多次可以看到“缺粮退兵”。
如果可以夺取西凉地区,则可以从容地在西凉地区屯田以及积攒粮草,时刻威胁长安地区,寻找突破的机会。
其次,西凉地区居高临下,一旦夺取,易守难攻,在冷兵器时代,这种地利尤其重要,蜀汉就将占据战略上的优势和主动权。
第三,西凉地区是优良的养马地,借以时日,可以训练一支精锐的西凉铁骑,从董卓时代开始,西凉铁骑一直是中原军阀的恶梦,无论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期,还是后来的马超逼的曹操“割须弃袍”,拥有这样一支铁骑,足以弥补蜀汉长于山地作战步兵多没好马的缺陷。
最后一点是人口,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战乱与瘟疫,人口损失了四分之三,三国均缺人口,蜀汉巅峰时期人口不过才94万,这样的人口基数,根本没有灭国之力,只能在大家都虚弱的时候自保。
这也是诸葛亮执意北伐的原因,而同样原因的曹魏则进入了防御为主的休养生息,恢复人口。
结语综上所述,在三国时期,丧失了荆襄的蜀汉北伐,选择六出祁山而不是奔着陈仓死磕无疑是正确的选择,用兵之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综合考虑的得失进退,生搬硬套前人的经验是不可能胜利的。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韩信夺陈仓从而攻取天下,为何诸葛亮因为粮草问题数次北伐?
不可相提并论吶、韩信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之下、诸葛亮是在一个什么背景之下、当时刘邦觊觎关中之地、从而觊觎天下、他当时麾下能征惯战、出谋划策之人比比皆是、而韩信正是他大将军的不二人选。然而诸葛亮呢、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要粮也是运送困难、他当时凭一己之力撑起蜀国半边天、在蜀国经历夷陵之战后、已经元气大伤,不复当年跨有荆州益州之勇、只有攻才能免于被吞并,诸葛亮也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韩信夺陈仓从而攻取天下,为何诸葛亮因为粮草问题数次北伐?
演义
西蜀盆地髙山林立易守难攻。诸葛亮授托孤任重,他保刘禅策略:躹窮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所谓北伐是给曹魏的疑兵之计,即坚守陈仓,陈仓易守难攻,曹魏无法入川。
。大家试想:刘备己古,刘禅愚昧,自已不可称帝,北伐,即使能改城略地,要它何用,后来人经常在为诸葛亮北伐,出谋划策谈假定,不要费心,诸葛亮没有北伐的打算,他的总目标生前不让刘禅失国,死而后已(即是古世了刘禅何去何从)他没责任了。所以莫要希望诸葛北伐胜利,他自已亦不想北伐,请看魏延有很好的北代之策,他为什么不同意,这很明显不想北伐。
韩信夺陈仓从而攻取天下,为何诸葛亮因为粮草问题数次北伐?
不要相信所谓的成功学,因为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这句话套在历史、军事上亦然。
前人用某种方式成功了,后人却不可以,因为时过境迁了。所以韩信可以暗渡陈仓,几百年后的诸葛亮就不行,因为一切的形势都不一样了。
暗渡陈仓成功的前提是“明烧栈道”,没有“修栈道”做幌子,诸葛亮难以实施偷袭韩信能够顺利通过陈仓,出兵还定三秦,前提条件就是刘邦当年听从张良的建议烧毁栈道,断了自己的后路,用来表明自己安心在汉中久住,再无争夺天下的野心。
故而,当韩信暗渡陈仓之时,负责防范刘邦的雍王章邯,将兵力都布防在栈道正面,根本没有想到汉军会从陈仓小道突然杀出,以至于被杀了个措手不及。
项羽为了防范刘邦,将秦朝降将章邯和他的两个副手董翳、司马欣分封为雍王、翟王、塞王,抵挡刘邦。
结果三人中最强的章邯,因为被偷袭瞬间崩溃,董翳、司马欣顺势也就归降了刘邦。于是汉军一路高歌猛进,一口气平定了整个汉中。
再看诸葛亮北伐,陈仓已经不存在暗施突袭的条件。作为汉中翻越秦岭通往关中的五条小路之一,曹魏对陈仓设有足够的防守,诸葛亮很难突袭得手。
刘邦面临的是各自为战的诸侯王,诸葛亮面临的是强大统一的曹魏,防御力量不可同日而语刘邦能够顺利从汉中出兵平定三秦,以关中为基地与项羽争夺天下,是和当时的天下格局息息相关的。
反秦联盟灭秦后,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自己也只是做了一个西楚霸王,回自己的西楚国去了。
这十八个诸侯王都只负责自己的国家的军政,项羽也不是天子,只是个盟主,对其他国家的事务都不予直接干涉。
共同防御刘邦的章邯、董翳、司马欣三人,也是三个国家的君主,而不是三个受共同主帅节制的将领。这三个人没有统一的调度,也就给了刘邦逐个击破的机会。
后来刘邦打败了这三王,其他诸侯王也是各怀鬼胎,有的和刘邦结盟,有的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袖手旁观看楚汉战争的热闹。这才是刘邦能夺得天下最关键的因素。
而诸葛亮北伐时,三国鼎立,统共只有三个国家,北伐的对手曹魏更是最强的一方。
天下十三州,曹魏独占九州,蜀汉只有个益州,这样悬殊的国力差距,蜀汉北伐能有几分胜算?这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都无功而返的最重要原因。
诸葛亮不是没有试过攻打陈仓,但曹真、司马懿有先见之明虽然没法像韩信那样“暗度”,但诸葛亮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从陈仓进兵。第二次北伐,蜀军的路线就是出散关,包围陈仓。
但结果很不理想,蜀军围攻20余天,直至兵粮耗尽,依然没能撼动陈仓分毫,诸葛亮无奈只得退兵。可见曹魏军事决策层很有先见之明,防线既全面又稳固。
与小说中描绘的不同,诸葛亮前三次北伐的对手都不是司马懿,而是曹真。曹真也不像小说中描绘的那样只是依靠身份上位、愚蠢无能,实际上曹真是真正难得的帅才。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真就命张郃猛攻街亭,击败马谡,奠定胜局,而他自己也在箕谷打败了赵云、邓芝的偏师。要不是诸葛亮快速退兵,说不定魏军就要进入汉中,从后面截断蜀军主力的归路祁山道,将诸葛亮活活困死在陇右狭小的地带。
蜀汉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又是曹真料定诸葛亮必攻陈仓,于是命郝昭、王生修筑城墙,多加防范。情形果然如曹真所料,当年冬天诸葛亮就带兵围攻陈仓,只因曹魏早有防备,蜀军损兵折将后无功而返。
接替曹真的司马懿,素来奉行以守为攻的对蜀战略,对蜀军所能经过的各条路线都摸得一清二楚,诸葛亮无论走哪条路,都达不到“暗度陈仓”那种神兵天降的效果。
韩信夺陈仓从而攻取天下,为何诸葛亮因为粮草问题数次北伐?
蜀汉时期整个对魏战争,北伐中原。与其说是对魏战争,不如说是对秦岭进行作战。千年后的李太白曾经写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不论是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以及诸葛亮后来六出岐山,用兵陇西,陈仓。用以运输粮草,保障后勤耗费巨大人力物力。部队出入都必然翻越秦岭。而秦巴之间南北宽度在400公里左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