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首辅张居正是怎样的一个人?
导语:
张居正是明朝首辅里面最优秀的一个,也是将明朝延续五十年的高人。如果没有张居正的改革,或许明王朝早在万历初年就会土崩瓦解。
明朝的灭亡原因不是内忧外患的军事对手,而是贪腐严重,经济衰败后的结果。一座大厦空有一个架子,可里面的装修都已经腐烂陈旧了,必然是要倒闭的。唯独重新装修一遍,才能让这座大厦焕然一新,显然张居正就是这么一个装修高手。
01避让盛世凌人的严嵩和高拱,张居正这才成功上位。在张居正的人生履历中,最应该感谢的人那就是徐阶。作为张居正的老师,是徐阶将他一步步带入内阁,成为大明王朝的核心决策者之一。
那个时候还是嘉靖皇帝执政的时候,严嵩称霸朝廷二十年之久,就连徐阶都要低头讨生活,更别说刚刚入阁的张居正。
- 所以张居正作为内阁中的小弟,是非常低调的。他不轻易表态,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得罪任何高手。他跟高拱的脾气是完全相反的,高拱属于谁都不怕的那种角色,因为他有裕王撑腰。
- 严嵩倒台以后,徐阶当了几年内阁首辅,居然被高拱给赶下台了。为什么呢?因为高拱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跟徐阶并驾齐驱,为什么要听他话呢?
- 盛气凌人的高拱上台以后,张居正依旧低调行事。不过既然高拱可以扳倒自己的老师徐阶,那他张居正为什么就不能扳倒高拱呢?
所以张居正利用高拱容易得罪人的脾气,与太监冯保合作,成功扳倒了内阁首辅高拱,自己坐上了首辅大臣的位置。
这是一条非常漫长的路,徐阶上台以后,并没有立刻提拔张居正,这也是张居正主动要求的。因为张居正需要韬光养晦,做一个真正的黄雀。
神宗即位,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又命给事中雒遒、程文合疏攻保,而己从中拟旨逐之。拱使人报居正,居正阳诺之,而私以语保。保诉于太后,谓拱擅权,不可容。太后颔之。明日,召群臣入,宣两宫及帝诏。拱意必逐保也,急趋入。比宣诏,则数拱罪而逐之。拱伏地不能起,居正掖之出,僦骡车出宣武门。---《明史》
由此可见,张居正是一个非常能忍的人,如果他不能忍,不要说到高拱那儿,早在严嵩活着的时候,就把他给赶下台了。
02张居正立志改革,是一个工作狂。张居正上台以后,并不是为了闲着没事干。他虽然也收受贿赂,可是他对钱财真的没有那么执迷,他真正的志向,是为了改革国家吏治。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漕河通,居正以岁赋逾春,发水横溢,非决则涸,乃采漕臣议,督艘卒以孟冬月兑运,及岁初毕发,少罹水患。行之久,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明史》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改革,能够将大明王朝从疲惫不堪中给拉回来。所以说张居正这个时候变成了一个工作狂,几乎每天挑灯夜战在办公室处理国家事务。
当时小皇帝万历还太小,10岁登基压根就不具备处理政务的能力,而张太后又不管朝政,所以政务全都由张居正一个人管理。
- 他一边要管理全国事务,一边要开始实施自己的改革措施,张居正这段时间的确非常辛苦。不过辛苦是有回报的,一条鞭法在地方上的实施,虽然遭受到了不少阻碍,却在张居正的坚持下,扎扎实实地实行了下去。
- 一条鞭法实行了10年时间,大明王朝的国库逐渐充盈了起来。整个大明王朝吏治腐败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 正是张居正收获累累硕果的时候,张居正居然突然猝死了。不用怀疑,他就是过劳死,比现在的程序员还要辛苦的工作。
作为大明王朝大权一把抓的人,张居正没有选择贪图享乐,而是选择励精图治,实行改革,我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大明朝的内阁首辅怎么也就几百个,可是唯独张居正是有居安思危的想法的,他不满足于现状,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挽救大明王朝,他可不想混日子,所以张居正才能从数百位内阁首辅中脱颖而出。
03万历皇帝对不起张居正,一条鞭法的改革,救不了万历。明朝实际上是在哪个皇帝手里开始灭亡的呢?其实有很多种说法,最可靠的一种,其实是嘉靖皇帝,但是嘉靖皇帝之后有张居正做出了有效改革,所以说挽救了大明王朝。而真正让大明王朝走向灭亡的正是万历皇帝。
诏留空宅一所、田十顷,赡其母。而御史丁此吕复追论科场事,谓高启愚以舜、禹命题,为居正策禅受。尚书杨巍等与相驳。此吕出外,启愚削籍。后言者复攻居正不已。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其弟都指挥居易、子编修嗣修,俱发戍烟瘴地。---《明史》
万历是张居正的得意门生,从小张居正就教导万历皇帝读书,同时也对万历皇帝的生活习性十分严格。这就造成了万历长大以后,变得十分叛逆。
- 在一条鞭法实行的过程中,张居正突然去世,所有重担都压在了万历皇帝一个人身上。他真的有能力亲政吗?当然没有。
- 不过这个时候万历也已经20岁了,他总不能退缩,所以就开始自己治理国家。可是事情的难度比他想象中要大得多。万历的能力压根无法跟张居正相提并论,但是他清算的能力倒是不小。
- 得知张居正居然也是个贪污分子以后,万历皇帝痛彻心扉,认为自己童年的偶像形象彻底崩塌了,所以万历皇帝对张居正进行抄家,张居正的家人也遭到流放。
其实这种情绪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张居正的重担根本就不是万历能够承受的,为了缓解压力,万历只有发泄情绪。
后来他治理国家也是一塌糊涂,根本就没有延续张居正的治理风范。最终张居正的改革成果被万历毁于一旦,万历皇帝索性躲在后宫不出来了,所以明朝是在万历皇帝手里毁掉的,一点都不假。
总结:张居正不是清官,却是有能力的好官。张居正收不收贿赂呢?当然是收的。明史中对张居正受贿赂的事情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向他行贿的人,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居然包括了民族英雄戚继光。
但是我们能因为这一点,就完全否定张居正的为人吗?当然不能。明朝官场在严嵩这位巨贪的努力下,早就形成了一种私相授受的风气,似乎不送点礼,什么事儿都办不成一样。
同样的道理,张居正和戚继光也不能免俗,必须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不过张居正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贪财,他知道自己为官的目的是什么。
他希望实现内心的抱负,希望能够促成改革,将大明王朝打造成一个富强的国家,这才是他一辈子努力的目的,很显然他差点就做到了,也为了这件事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参考资料:《明史》
明朝首辅张居正是怎样的一个人?
谢邀。
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者。
一、生平简介
张居正(1525~1582)明朝大臣。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今湖北江陵)人。(赵文博《中国通史》以下简称《中国通史》)载:他少年得志,十二岁进学秀才,十六岁中举,二十三岁就中进士,走上宦途。
嘉靖进士,授编修。不久领国子司业,与祭酒高拱相善,旋迁侍裕王邸讲读。穆宗即位,迁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总裁《世宗实录》,进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神宗即位,他结中官冯宝逐高拱,遂为首辅。
在任期间,整饬吏治,加强边备,改革漕运,丈量土地,行“一条鞭法”,加强内阁和六部事权,裁省冗官等,朝政为之一新。有《书经直解》、《张太岳集》、《帝鉴图说》。
死后被中官张诚诬劾,遭削籍抄没,子弟戍边。僖宗时,复官爵。
二、是非功过
(一)大刀阔斧改革
张居正在神宗即位后任宰相期间,任劳任怨,为神宗建言献策、处理政事,深得神宗和李太后的重用和信任。他大力推行万历新政,这些改革措施也深得神宗的认同。在得到皇帝和太后的支持下,其加大了对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改革的力度。在此期间他呕心沥血,勤奋工作,导致他积劳成疾。
(1)整顿吏治
《中国通史》载:张居正提出有名的“考成法”,规定六部、都察院各衙门,凡属应办的公事,都要根据事情的缓急,立定期限办理,设置文簿登记存照,依限办完注销。等等。
《中国通史》载:张居正的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考成法实施以后,法必遵行,言 必有效,一时大小官员皆不敢玩忽职守,一切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2)整饬边防
《中国通史》载:张居正支持王崇古的建议,改善同蒙古的关系,封蒙古古俺答汉为顺义王,命名其城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并在大同等地设立茶马互市,与蒙古进行贸易。又调抗倭名将戚继光镇守蓟门,用李成良镇守辽东。…二十余年没有战争。
(3)兴修水利
《中国通史》载:张居正用治河专家潘季馴治理黄河、淮河,大大减少了水灾,保障了农业生产,多年弃地得以变为良田。
(4)清丈田地
《中国通史》载:明中叶以来…赋役不均是个严重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张居正提出在全国清丈田地…即清查出了一部分豪强地主隐瞒的田地,有利于抑制地主逃税现象,改变赋税不均状况。
(5)推行“一鞭法”
《中国通史》载:一鞭法是整顿赋役的最重要的措施,主要是解决“役”的征收问题。
一鞭法具有进步意义,《中国通史》载:第一,将力役部分地摊人田赋,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第二,把力役改为折银,这就使农民摆脱了一部分封建国家的劳役束缚,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驰。第三,赋役一概征银,这就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又反转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宦海风云
(1)张居正之改革也并非一帆风顺,他遭到了保守权贵们的嫉恨和激烈反对,为了确保新政的稳步实施,他不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使得改革实施十年之久。《中国通史》载:由于他的坚定决心和坚强的意志,使改革得以贯彻执行,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得到后来史学家的高度评价。“海内肃清,边境安全”,说万历年初,太仓的集粟可支用十年,国库的钱财多达四百余万,“一时治绩炳然”。
在张居正去世后,反对派对新政进行了猖狂的反攻,导致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2)张居正经过多年的官场历练及恩师徐阶的影响,他学会了隐忍求全。《明史卷•张居正列传》载:居正为人欣面秀眉目,须发至腹。敢于任事,豪杰自许。然深沉有城府,莫能澈也。
在严嵩与徐阶的政治角逐以及严嵩罢相后徐阶与高拱的权力争斗中,能够左右逢源,在内斗不断、相互倾扎的内阁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展现了其为人处事之精明以及极高的政治韬略。后经徐阶推荐,张居正被安排任裕王府讲官,裕王朱载屋即为后来的隆庆皇帝。这一切都为张居正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使其政治声望逐步提高,为而后一路升迁打下了基础。
隆庆元年(1567年),穆宗继位,他看中了曾为自己讲学的张居正而加以提拔,张居正自此进入了大明王朝的政治中心。
隆庆六年(1572年),隆庆病故,太子朱诩钧即位,改元“万历"。张居正伙同内监冯保排挤走高拱,张居正得以升为内阁首辅,开始了其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十年。
神宗即位时年仅十岁,于是国家军政大事基本都由张居正裁决。神宗的生母李太后希望张居正能把朱诩钧培养成一个好皇帝,并能替神宗处理好国事,直到皇帝亲政。
如此张居正既是内阁首辅又是皇帝老师。从隆庆六年(1572年),到万历十年(1582年),这十年期间,张居正身为帝师,他精心安排神宗的培养教育,亲自编写教材,即考究历代帝王事迹《帝鉴图说》;身为首辅,他竭尽全力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使得朝政焕然一新,人称张江陵为救时良相。因此李太后和神宗对张居正恩礼有加,“封爵至左柱国加太师、中级殿大学士,增岁禄二百石,荫一子锦衣指挥金事进同知”。
(3)张居正得到了太后和皇帝的赏识,为了升迁与自保,其费尽心机,之前曾与内监冯宝连手,排挤陷害高拱。权势熏天的冯宝乃一小人,阴贼险狠,张居正所恃,惟一冯宝,冯宝所恃不外张居正,二人沆瀣一气,狼狈相倚,权倾朝野,为报冯宝,张居正竟放任自流,这也是张良相的一个弊端呢。
- 然张居正死后,冯宝亦失宠,在张居正政敌反攻倒算,诽谤污蔑之词不绝于耳,于是凉薄寡恩之神宗夺其官,籍其产,戍其子弟,且任阉竖张诚 勒索财贿,株连亲族,逼死其子敬修,而未闻查究。
《中国通史》载:(张居正)被革除封号,抄没家产,他的长子张敬修被逼自杀,次子张嗣修和他几个孙儿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充军。他执政十年的一些改革,便像皂沫一样地幻灭,明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一天天走向没落的深渊。
结束语:惟张居正功高盖主,权势熏天,光芒万丈。生前得遇荣宠,为明代之冠,而身后尸骨未寒即家破人亡,一国权臣生前是何等风光,竟然落得如此狼狈之境况,真惨不忍睹也!
- 功名利禄,无非泡影,一经借鉴,量身定制,好自为之才是上策耳!
明朝首辅张居正是怎样的一个人?
以前有稗官野史把张居正描写成家有妻妾四十多人,他无法满足这些妻妾的要求,就猛吃壮阳药,结果是吃了过量的药物,一命呜呼了。今天我给张居正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一,奉遗诏辅政,重用戚继光:
明穆宗在位的时候,大学士张居正才华出众,得到穆宗的信任。1572年,穆宗去逝,太子朱翊钧登上皇帝的宝座,他就是明神宗。张居正等三人奉穆宗遗诏辅佐年幼明神宗。
明神宗正式登基大典后,命张居正为首辅。他像老师教学生一样,辅佐年幼的神宗皇帝。还自编了一本图文并茂的历史故事书《帝鉴图说》,每天讲给年幼贪玩的神宗听,真是做到事必躬亲的地步。
神宗皇帝把张居正当作严师看待,对张居正是既尊敬又害怕。再有太后和宦官冯保的支持,朝中的大事几乎全部由张居正作主,是真正的一人之下千万人之上的大权臣。
那个时候,沿海的倭寇都让戚继光的戚家军给肃清了,但是北方的鞑靼族还经常的入侵内地,骚扰边疆,对大明王朝构成威胁。张居正把抗倭名将戚继光调到北方去镇守蓟州(今河北省北部),戚继光到任后,他征调大量的民工和军队,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上修建了3000多座堡垒,以防鞑靼骑兵的进攻。鞑靼首领俺答见戚家军威伍善战,知道自己不是戚继光的对手。便表示原意和好,要求和平公正的贸易往来。张居正请示朝廷,明神宗封鞑靼的首领俺答为顺义王。在以后戚继光镇守的二三十年里,明朝和鞑靼族之间没有发生一次战争,北方各族人民是安居乐业。
二,打击地主豪门贵族,深化改革:
当时,由于朝政腐败,大地主兼并土地,巧取豪夺,地主豪绅越来越富,国库是越来越穷。张居正下令清查土地,结果查出了大量批被皇亲国戚、豪门贵族隐瞒的土地,这一来,使一些豪门贵族大地主受到了惩罚和限制,增加了国库的收入。
丈量土地后,张居正又把当时名目繁多的赋税和劳役合并起来,折成银两来征收,称为*一鞭法*。经过这种税收改革,一些贪官污吏就不能营私無弊了。
经过10年的努力,张居正的改革措施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使十分腐败政治有了好的转机,国家的粮仓存粮也够十多年用的。但是这些改革触犯了一些皇亲国戚、大地主官僚、豪门贵族的根本利益,他们表面不得不服从,背地里却对张居正恨之入骨。
由于张居正独揽大权,明神宗长大后,却反而闲得没有啥事干。这时候,就有一批亲近的太监在内宫用各种办法给他取乐。
后来,由张居正作主,把那些引诱明神宗胡闹的太监全部赶出宫去,太后还让张居正代替神宗皇帝起草了罪己诏(皇帝责备自己的诏书)。这件事情发生后,使明神宗对自己的老师由恐惧到怀恨了。
1582年,张居正病死,明神宗亲自执政。那些对张居正不满的大臣纷纷攻击张居正执政时专横跋扈。第二年,明神宗把张居正的官爵全部撤掉;还派人查抄了张居正的家。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也遭到极大的破坏,刚刚风清气好转的朝政又昏暗下去。
三,稗官野史是怎样描述张居正和抗倭英雄戚继光的关系:
戚继光是明朝有名的抗击倭寇的大英雄,曾率戚家军在浙、粤、闽沿海抗击来犯明朝边界的倭寇,历经十余年,大小近百战,终于把倭寇赶出明朝的边界,再也不敢来犯,被誉为民族英雄。可是一些昧着良心的人在野史里描写戚继光巴结、贿赂首辅张居正的的丑闻。
《万历野获编》中说:戚继光在镇守登州时,虽然军务繁忙,却仍然要花钱雇佣当地老百姓去捕捉*海狗*,因为当时人们迷信海狗的生殖器当药材可以壮阳,于是戚继光定期派人将此物送首辅张居正煲汤喝,因此张居正才对张居正很是信任。后来人们发现张居正的个人日记,里面记载了一次戚继光*行贿*之事:戚继光的弟弟到京城里办差事时,给张居正带了一些土特产,但是张居正却只是象征性的收了一点,其他全部退了回去。这种正常的同事之间礼上往来,怎么能说是*行贿和受贿*。
明朝首辅张居正是怎样的一个人?
张居正是明朝赫赫有名的一代内阁首辅,也是可以改变历史走向的历史人物之一。大明朝正是在张居正的主持之下,又续命了半个多世纪。如果评价张居正的话,八个字可以概括他的一生了,即“功在社稷,过在身家”。
为什么有功,也有过呢?毕竟人无完人,张居正跟很多人一样,也同样是优缺点并存。
张居正出生在荆州江陵(现在的荆州市)一位秀才家中,自幼聪慧,十二岁考中生员,受到荆州知府的赏识。十三岁,他又考中举人,又受到湖广巡抚顾璘的青睐。张居正可以说是少年得志。只是顾璘怕他年少轻狂,故意让张居正落榜。
之后,张居正再中举人,随后是进士,由庶吉士做到了翰林院编修,打造了通向大明首辅之位的基础。张居正少时聪慧,为人圆融,所以,在宦官、权臣之中,来往自由,与严嵩、徐阶等人,关系都非常密切。
张居正很快凭借自己的能力步步高升,在权力之争中,屡屡获胜,最终位极人臣,有了改变历史发展方向的能力。
张居正对于大明朝的功绩,无疑是巨大的。张居正主政期间,办理了很多有利于明朝江山社稷的事情,让原本已经渐显衰微的明朝,重新迎来了一个小的复兴。
一、收服鞑靼俺答汗,稳定北方边境。
隆庆年间,鞑靼首领俺答汗准备称帝。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因为一名女子和俺答汗发生矛盾,归附大明。张居正让人妥善安置把汉那吉,并指使边关守将,以把汉那吉要挟率大军压境的俺答汗,迫使俺答汗妥协。
张居正趁机让人将把汉那吉礼送还乡。俺答汗见到了身穿明朝皇帝所赐大红袍的孙子时,也是感动不已,与大明重归于好,表示再不侵犯。同时,俺答汗还送还了明朝的叛臣。
张居正也趁机答应了俺答汗封贡,开设互市的请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稳定了北方边境。
二、改革吏治,实行考成法,提高执行力和效率。
万历元年(1573年),因为万历年幼,而万历生母李太后对张居正又完全信任,张居正有了改革弊政的权力和机会。
张居正制定了跟踪考核官员办事能力的考评方法。他要求各地衙门都分置账簿,记录一切收发文书,以及章程、计划等各类事务,作为稽核底册。底册一式三份,一份留办事衙门,一份送六部相对应的各科,还有一份送内阁。底册上的事情,办完一件,六部各科核销一件,逾期的皆要上报。
带来的益处是,官员的考评、升降、任免有了依据,裁减了大量冗员,政令从此畅通,办事效率提高。同时,也让很多积欠良久的事务得以办理,税捐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国库收入增加。
带来的坏处是,原本内阁握有行政大权,张居正通过考成法,将御史言官也纳入了考核范围,监察大权也顺势到了内阁手中。此举虽然加强了集权,却不利于监察。虽然在一定时间内提高了效率,却不利于制度中弊端的持续发掘和改革,没有长久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三、改革赋税制度,实行一条鞭法,充实国家财政。
万历六年,张居正下令清丈土地,查处隐瞒的庄田。万历九年,张居正开始全面实行一条鞭法,改革税赋制度,将税役合并,按亩征收银两。此举,清查出隐瞒的土地三百余万公顷,同时,简化了税赋征收的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明朝国库迅速充盈。
四、重用李成梁、戚继光等名将,稳定了北部边防。
张居正任人不拘小格,以才能和办事为主,所以,他容忍了李成梁在辽东总兵任上的一些胡作非为。而李成梁也回报给了张居正辽东数十年无兵患的成果。
戚继光也是在张居正的支持下,稳坐蓟州总兵十余载,有效防御了鞑靼等部的侵扰。而戚继光也是随着张居正的去世,快速陨落。
五、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减少了水患。
潘季驯是明朝有名的治理河患有功的大臣,曾经先后四次治理黄河水患。原本,潘季驯在隆庆年间被弹劾罢官,到了万历四年(1577年),张居正再次启用潘季驯,万历六年(1579年),正式让潘季驯再次总理河漕。
正是在潘季驯的主持和张居正的支持下,黄河得到了疏通,河堤得到加固,让黄河中下游此后的数年安然无恙。
张居正去世后,被万历清算,张居正长子张敬修自尽,全家饿死十余口。潘季驯受张居正的知遇之恩,仗义直言,“治居正狱太急”,虽然被牵连罢官也毫无怨言。
张居正锐意改革,踏实做事,让颓废中的明朝为之一振,给万历打下了一个好基础。不过,张居正去世之后,却被万历清算,而张居正被清算的原因,正是“身家之过”。
一、痴迷权力,打击异己。
张居正原本还是非常正直的,曾经在隆庆元年上书《陈六事书》,表明自己的改革意见。只是,他的上书入泥牛入海,一去就无影无踪。这让张居正进一步看清了朝廷,有了争权的想法。
徐阶斗倒了严嵩,年迈致仕之后,高拱和张居正同居内阁。张居正联合宦官冯保,驱逐了高拱,成了内阁首辅。再加上万历年幼,李太后的信任,张居正大权在握,不免剑走偏锋。
张居正先是因为父亲去世,不忍回家守孝,放弃刚刚到手的权力,刻意夺情,即戴孝办公。他还廷杖了反对的官员,甚至将一名大臣的腿打断,致使这名大臣落下了终身残疾。
张居正同时还进行严厉的控制言论,禁止批评时政,打压宣扬人性解放的阳明心学泰州学派,将代表人物何心隐收押拷打致死。并且,张居正还下令禁止修建和毁去所有不利于统治的名山书院。
张居正对待大臣、士人如此,对待万历皇帝也同样不客气。曾经就因为万历读错了诏书上的一个字,就遭到了张居正的严厉大声呵斥。当时,吓得万历惊慌失措,满朝大臣皆惊。
张居正的这些做法,是导致张居正去世之后,被人清算的直接原因。
二、生活奢靡,徇私舞弊。
张居正的确是改革能手,但是,同样有贪欲,爱好被人阿谀奉承。
野史中,说张居正的32人抬大轿,内有卧室、厕所和简易浴盆,张居正吃饭时菜肴过百味,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张居正的奢靡生活应该不假。其去世之后,也的确从张剧中家中抄出了房产、金银器物数十万两之多。一个清廉的官员的确应该不会有这么多家资。
张居正自己很奢靡,却天天教育小皇帝万历,要例行节俭,省衣节食。当万历发现真相之后,才更加痛恨张居正。表里不一的人,的确更遭人恨。
张居正同样也爱好奉承,并且徇私舞弊。通州知县张伦极尽拍马屁之能事,把张居正母亲拍的很舒服。结果,张老太太在张居正面前一句话,立刻被张居正破格提拔,升为了户部员外郎,去管钱粮了。而张居正的两个儿子,在张居正时期,也分别中了状元和榜眼,惹来非议极多。
正是因为张居正确实有实实在在的过错,在张居正死后,立刻被人抓住了把柄,很快被弹劾。再加上万历非常痛恨张居正专权和欺骗他,这才导致张家被抄没,长子自杀,其他子嗣被流放充军的惨剧。还好,万历听人劝,赏了住所还有田地给张老太太养老。
终万历一朝,都没人敢提给张居正平反之事,直到天启年间,小木匠皇帝才逐渐给张居正平反,恢复名誉。到了崇祯时期,崇祯帝感叹当朝无良相,想起了张居正,才彻底为张居正平反。
张居正为人,有大公无私的一面,也有自私自利的一面。但总体而言,他无愧于大明朝的江山社稷和天下百姓,功绩远远大于过错。而且,他的过错也早已偿还了,张居正还是无愧于一代名相之称的。
明朝首辅张居正是怎样的一个人?
嘉靖四年,张居正在荆州府江陵县的一位秀才的家里出生。他的曾祖父因做了一个这样的梦:月亮落在水瓮里,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浮起来,于是其曾祖父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并且,张居正从小就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
嘉靖十五年,十二岁的张居正参加童试,其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李士翱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同年,张居正做了补府学生。嘉靖十六年,张居正参加了乡试,受到湖广巡抚顾璘的阻挠而落榜,原因是他希望对张居正多加磨砺,以成大器。嘉靖十九年,才高气傲的张居正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顾璘对他十分赏识,曾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居正:“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少年成名的举人。”
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张居正入选庶吉士,教习中有内阁重臣徐阶。徐阶重视经邦济世的学问,在其引导下,张居正努力钻研朝章国故,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初时期,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废丞相,设内阁,其职能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厅。
首席内阁学士称首辅,张居正入翰林院学习的时候,内阁中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内阁大学士只有夏言、严嵩二人,二人争夺首辅职位,夏言夺得首辅之后被严嵩进谗而被杀,严嵩为内阁首辅。万历十年,农历六月二十,张居正病故。万历皇帝曾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过世前十天,万历帝还加封他为“太师”。张居正是有明朝唯一一位在生前受封此职之人。
自古以来,官员们在用人时都会避免一个现象的出现:任用与自己沾亲带故的人。因为如果任用了那些与自己沾亲带故的人的话,难免的,其他人会认为你是在利用自己的权势来提携自己的亲戚。然而,张居正却从来没有顾虑过这一点。在那时,我们就可以从张居正对待海瑞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张居正的这个特点,张居正虽然一直都很尊重海瑞,但他从来都没有重用海瑞过,因为张居正知道海瑞虽然品德高尚,但能力是平庸的,因为张居正只要认为一个人有才能,那么无论那个人与他张居正是什么关系,张居正都是会任用的。比如当时的刑部尚书——王之诰便是张居正的亲戚,王之诰娶了张居正的女儿。而王之诰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所以张居正并没有顾虑到王之诰和自己的亲戚关系,张居正果断地任用了王之诰。
总而言之,张居正乃是一个有气魄、有能力且不拘小节的人,他为了自己主持的变革能够成功,张居正敢于用人,并且还敢于用一些有小毛病但有才的人,他敢于用和自己沾亲带故却能给朝廷做贡献的人,所以,张居正的变革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张居正的实力才是使他变革成功的主要原因。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明朝首辅张居正是怎样的一个人?
说到明朝历史,一定会提到万历朝,而这一段历史,又绝对绕不开一个人——内阁首辅张居正,此人在万历朝,甚至是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都着重要的作用,他和秦国商鞅,北宋王安石一起被称之为中国古代三大改革家,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基础,而张居正改革则为明朝延续了生命,就是这样一位改革家,世人对他都评价却褒贬不一,而我个人评价张居正,可以用这几个词语:权势滔天;救时宰相;精于谋国,拙于谋身。
一、权势滔天张居正,汉族人,字叔大,号太岳,明代湖广江陵人,幼名张白圭,时人又称张江陵,据说在张居正出生前,他的曾祖父做了个梦:梦中一轮圆月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慢慢浮起,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所以张居正幼名白圭。
他小时候就是闻名乡里的神童,十二岁参加童尸,受到主考官的赏识,补为府生,改名为居正,谁都都觉得张居正明年乡试一定会高中,可是张居正落榜了,原因是湖广巡抚顾璘不希望小小年纪的张居正高中,要磨炼他,毕竟年少高中容易产生得意心理,就这样张居正又耽误了三年,嘉靖十九年(1540年),才高气傲的张居正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顾璘对他十分赏识,曾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居正:“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少年成名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
张居正入选庶吉士,开启了他的腾飞之路,他接触到了当时大明最有权力的重臣,夏言、严嵩和徐阶高拱等,这几人都担任过内阁首辅,当然了当时他们正在进行激烈的争斗,张居正在一旁冷眼旁观,从中学了不少,而且在这一阶段张居正还写了一篇《论时政疏》阐述了当前的弊端,不过没有得到重视,从此开启了张局长的多年的蛰伏。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张居正进宫右春坊右渝德兼国子监司业,徐阶荐张居正为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在裕邸期间,张居正任国子监司业从而掌握了很多将来可能进入官场的人,这为张居正打开了人脉。这也是张居正以后腾飞的人脉。
隆庆元年(1567年),张居正以裕王府旧臣的身份,擢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成功入阁,在此时内阁斗争愈演愈烈,严嵩倒台,徐阶成为首辅,隆庆二年(1568年),七月,徐阶终因年迈致仕,次年(1569年),徐阶的老对手高拱重回内阁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内阁大权,这一切似乎和张居正都没有关系,可是几乎很快就来了。
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崩,年仅十岁的神宗继位。高拱因自己口无遮拦触动万历生母李太后神经,加之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对高拱不满向李太后进谗,李太后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于是,张居正在这一年六月担任了首辅;从此张居正正式成为大明文官中第一人。
但是这也不能说他权势滔天呀,不要着急,成为首辅的张居正,和内廷大太监冯保以及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结成同盟,掌握内外大权,皇帝年幼,这张居正俨然是在代替皇帝行使职权,凡是和张居正对着干,主要是反对张居正改革的人,全部都被他给贬外地了,甚至边镇守将来京师都要先拜会张居正,比如戚继光见了张居正都称门下沐恩等等,张居正得意的说我非相也,乃摄也,可以看出来张居正的权势。
二、救时宰相其实明朝自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朝就没有丞相这一职务了,但是宰相还是有的,丞相只是宰相的一种,比如内阁首辅也是宰相,因为他在行使宰相的职权,张居正这个宰相其实就是救时宰相,甚至是他为明朝续命。
张居正所处在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明中期社会矛盾进一步发展,嘉靖中期以后政府财政长年亏空,变本加厉催征搜刮的结果,非但不能改变“匮乏之极”困境,反而愈发激化阶级矛盾,陷入“神运鬼输,亦难为谋”,濒于崩溃的深刻危机之中。倘不采取有效措施补救,“元末之事可为殷鉴”,除非“得磊落奇伟之士,大破常格,扫除廓清,不足以弭天下之患”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再不及时处理,那么明朝就完蛋了。
张居正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很早的时候他就写了《论时政疏》》,等到他成为内阁首辅的是,就开始大规模的改革,首先他开始整饬吏治,张居正认为“致理之遣,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明确把“核吏治”当作“安民”、“治理”的前提。他一开始就围绕“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等方面,大刀阔斧进行整顿,以刷新振举“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从委徇,以模棱两可谓之调停,以委曲迁就谓之善处”的颓风。惟有加强集权,重诏令,振纪纲,方能“张法纪以肃群工,揽权纲而贞百度”,革新法令才能畅行无阻。并且制定了新的官吏考核,狠狠的政治了一下明朝的吏治。
其次整顿边防。 “外示羁縻,内修守备”启用了戚继光等一大批名将,稳定边疆,改善和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局势。对内清丈土地,治理黄河,使得天下太平。
最后就最重要的一条鞭法了。这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使得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增,国库充盈,即使在张居正死后,万历朝的三大征都是用的张居正为内阁首辅改革时候积累下的财富,可以说没有张居正,明朝早就灭亡了,称呼他为救时宰相,一点都不为过。
三、精于谋国,拙于谋身张居正是一位出色的改革家和政治家,这一点都不错,他一心为国,甚至在父亲去世后,为了他的新政,依然夺情,让当时的读书人看不起,说他是贪恋权位,可是他一点都不在乎,依然推行子的新政,一心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所以在治理国家方面他是合格的但是在关于自身的谋划方面是不合格的。
比如在改革的过程中,将该得罪的和不该得罪的全部都得罪完了,因为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自身,再比如和皇帝的关系上,他只将皇帝当成了自己的学生,从来没有想过他是一国之君,他给年幼的万历皇帝留下了阴影,这也是死后被清算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他在生活上极度奢侈也为后人所诟病,但是如果张居正善于谋身,善于钻营,他的成就也许就没有那么大了吧。
所以后人这样评价他
以施政的成绩而论,他不仅是明朝的唯一大政治家,也是汉朝以来所少有的,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勉强可以与他相比,诸葛亮的处境比他苦,不曾有机会施展其经纶于全中国,王安石富于理想,而拙于实行,有本事获得宋神宗的信任,而没有才干综核僚佐与地方官的名实,当年明月:他是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而我认为张居正是古代最伟大的改革家,他的政策都是贴近实际,而且很容易实现的,这是一个经世致用之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