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是否有告诫孙权好好干的意思?
导语:
- 张昭是江东地区非常有文化和地位的士族,在孙策杀到江东以后,张昭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孙策的部下。孙策十分看重张昭的能力,所以江东文臣中,张昭是排在首位的。
- 周瑜是孙策的挚友,跟随周瑜一起打天下,成为了江东集团的合伙人之一。孙策入主江东以后,周瑜长期帮助孙策操练水师。
这两个人是江东地区非常著名的两个人才,孙策在临死前,曾经嘱托过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意思很简单,孙策向孙权推荐了这两位人才来辅佐他。
01孙权刚刚接手江东政权,必须要有人辅佐才行。当时的孙权才多大呢?19岁罢了。我们19岁的时候,还在上学,孙权却已经成为了数百万人的领袖。
孙策因为独来独往惯了,所以遭到暗算,受伤而死。这个时候他必须要将江东集团的所有业务交给孙权,因为孙权是他所有弟弟中岁数最大的一个。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汉以策远脩职贡,遣使者刘琬加锡命。琬语人曰“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三国志》
可是孙权的能力足够吗?他当得起这个重任吗?在孙策眼里,孙权的能力,应该是不容怀疑的。
15岁的时候,孙权就已经成为了县令,治理地方。这个时候的孙权已经有了好几年的工作经验,至少在管理方面,是有一定能力的。
- 他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没有足够的能力担当大任,孙权是可以的。但是要面对如此大的摊子,孙权又是第一次接手一个大集团,未免还是有很大难度。
- 如果把权力交给别人,孙策心里又不放心。所以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托孤。孙权虽然不是孙策的儿子,但是他以弟弟的身份继承了孙策的遗产,也算是孙策的继承人。
- 孙策必须要为孙权安排好一切。这个时候如果在集团内部只安排一位顾命大臣,显然是不妥的。毕竟孙家的江山还不够稳固,孙权的地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稳当,一旦权臣篡位,孙权吃不了兜着走。
于是乎孙策为孙权安排了两位辅政大臣,一位是文臣张昭,还要一位则是武将周瑜。这两个人一文一武支持孙权,这样一来孙权才有了相对的保障。
02周瑜和张昭需要和孙权接触的机会。当然了,这次的辅政安排,不仅仅是为了孙权个人,更是为了江东大局。既然是江东大局,那么周瑜和张昭的切身利益自然也在其中。
他们是人才没错,可是他们跟孙权却没有合作过。所以当孙策去世,孙权上台以后,孙权是不是还会像孙策一样信任他们?他们心里没有底。
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三国志》
既然是个未知之数,那么孙策的安排就显得很重要的。趁着孙权立足未稳的时候,周瑜和张昭发挥自己的才能,一方面与孙权处理好关系,一方面帮助孙权治理好江东。
这样一来,这两位人才就得到了一个可以跟新主子融洽相处的机会了。有了这么一个机会,周瑜和张昭自然会使出自己所有的才能,告诉孙权他们完全可以跟孙权完美搭档。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古以来好像都是这么个道理。谁都想要任用跟自己比较亲近的人,孙权也不会例外。
可是孙权上台以后,却没有将自己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一切都是尊重孙策最初的安排,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张昭主管江东内部事务,而周瑜则主管江东军队。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一个结局呢?
- 首先周瑜和张昭一定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他们希望新领导能力看中他们的能力和忠诚,因为当时换将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如果他们不努力,极有可能会被淘汰。
- 其次孙权地位不稳,需要一个过渡期,顺便当成一个观察期。孙权年纪小资历浅,接手的又不是皇位,所以难免地位不稳。这个时候他必须要尊重孙策的所有决定,顺便他还可以观察一下周瑜和张昭的忠诚。
- 再者孙权对江东格局还不够了解。孙策统领江东的时候,江东地区已经趋于和平状态,所以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孙权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是不敢轻易调动重要人员的。
由此可见,周瑜和张昭能够得到任用,还是必然的选择。后来这两位能够一直被重用,则可以看得出,孙权对他们也很满意。
03周瑜掌兵,可以确保江东的安稳。对孙策来说,这样的安排其实是比较无奈的。因为张昭并不是孙策最信任的人,好在他不掌握兵权。张昭是半路投靠孙策的,不算孙策的嫡系力量,所以自然也不会得到孙策的全部信任。
可张昭的能力很强,对江东又如此熟悉,是江东豪族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了张昭的帮助,孙家才能在江东立足。
所以说孙策安排这么一位人物辅政,他心里是不太放心的。这个时候孙策还是有相关考虑的,所以重要人物登场了,那就是周瑜。
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一年,督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馀口,还备宫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三国志》
周瑜是起兵的时候就跟着孙策的,而且跟孙策是连襟关系,两人娶了大小乔姐妹,属于亲戚关系了。再加上周瑜跟孙策的关系非常好,所以周瑜是辅政的绝佳人选。
有了周瑜的帮助,孙策才能够安心把江东的江山交给孙权。因为周瑜所掌握的,是江东的军权,这是最重要的权力。
孙家能够在江东有一席之地,关键就是因为他们的军队是江东各大家族中最强大的。当时的情况大家或许不是很了解,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兵马,这是被允许的。孙家想要当家做主,自然要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行。
所以周瑜就是孙家强大军事实力的最好保障,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只是客气话,其实孙权所能依靠的只有周瑜。
总结:周瑜算是为孙家鞠躬尽瘁了。孙权这么小的年纪上台,又不是继承皇位,对周瑜来说,其实没有任何束缚。也就是说周瑜想要推翻孙权,其实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可问题就在这里,周瑜偏偏就是对孙家忠心耿耿,你上哪儿说理去?我认为周瑜之所以如此忠诚,其实是为了完成孙策和自己共同的理想。
当初孙策和周瑜已经规划好北伐偷袭许昌,从而夺取天下的计划了。可惜孙策提前死了,这都是命运的安排。周瑜希望完成孙策的梦想,那也是自己的梦想,仅此而已。
参考资料:《三国志》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是否有告诫孙权好好干的意思?
谢邀。
我的理解,孙策说的这句话,并没有告诫孙权的意思。
首先,这句话并非正史记载,而是出自《三国演义》,并且在演义中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第二十九回,孙策临终时的嘱托:
母哭曰:“恐汝弟年幼,不能任大事,当复如何?”策曰:“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第二次是第四十四回,面对曹军大军压境,是战是和,孙权拿不定主意,吴国太再次提起了这句话:
却说吴国太见孙权疑惑不决,乃谓之曰:“先姊遗言云:‘伯符临终有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今何不请公瑾问之?”然后,仔细分析《三国演义》,孙策临终所言,大概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嘱咐众官,叮嘱他们以江东为重,好好辅佐孙权,凭借江东的地利,乱世当中大有可为。
告诫孙权,战阵之上,孙权不如自己,但选贤用能、保守一方,自己不如孙权,希望孙权能正确认识自己,好自为之。
告别慈母,自己无法继续尽孝了,希望母亲能照顾好弟弟,并且当母亲担心孙权年幼难当大任时,孙策留下了题主所讲的“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句话。
警示诸弟,警告这些弟弟都要好生辅佐孙权,不准搞内乱,否则不得入祖坟。
诀别夫人,最后是和大乔诀别,并希望通过大乔姐妹给知己周瑜带话。
这里面,第2点是针对孙权所讲,勉励孙权好好干,而“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句话,更多的是对母亲讲得,毕竟弟弟们年幼,真遇到事情肯定自乱方寸,关键时刻还是依靠母亲这颗定海神针。
所以说,吴夫人把这句话牢记在心,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她的妹妹,也就是后来的吴国太(吴夫人姐妹两人都嫁给了孙坚),最后吴国太在赤壁之战前夕,生死存亡之际,把这句话再度搬出来,挽救了江东。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是否有告诫孙权好好干的意思?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并没有诫勉孙权好好干的意思,而是完美的为孙权铺平接手江东的路。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中记载孙策临终时候的情况,道:
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孙策当着众人和孙权的面,交代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即给江东众臣吃了颗定心丸,又暗给孙权指点了接手后该何去何从。
一: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
江东的基业是孙坚、孙策父子二人打下来的,而孙权一直年幼,在此之前并没有为江东做任何贡献,因此,孙策甚至孙权没有资格接手江东。但毕竟江东是自己家的基业,孙策不可能看着江东被别人夺去。因此,他告诉众人,虽然孙权尚且年幼,没有争雄天下的能力,但现在天下大乱,只要大家凭借这东吴、山越等势力,仗着三江的天险(这里的三江是指长江的三条之流: 岷江、沅江、湘江),完全有自保的能力。所以大家要好好对待我的弟弟(不要在我死后就分争地盘)
这其实就是告诉东吴众人,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即便孙权再没有能力,只要大家还团结在一起,保全江东的地盘还是绰绰有余的。所以大家要善待孙权,不要我一死就分争地盘。
二.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孙策临终时,孙权才19岁,而在此之前,孙权一直在老家吴郡富春县与其母生活在一起,并没有随孙坚或者孙策征战天下的经历,所以,孙策深知此时的孙权,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声望来压制江东的这些老臣,特别是跟随孙坚和自己征战多年,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们。但孙权年少的时候,由于性格弘朗,特别爱结交贤才,因此孙策暗示孙权:“你看我,这么能打,还落得如此下场,地盘也仅仅是江东这一点地方,在这方面你不如我。但你有你的优势,你笼络住江东这些人,举贤任能,凭借这现在的这些人和天险,守住江东是绰绰有余的。
随后,孙策又给孙权上了双保险:内事问张昭,外事问周瑜孙策在托孤时,又特意点了张昭和周瑜的名。
一.张昭深受孙策信任,且是江东众臣之魁首,是孙权可以信任的人。
张昭本是徐州人,年少时便因为好学而有一肚子学问,并且结交和很多中原的文人名仕,所以张昭在中原时就有很高的声望。后来中原动乱,张昭为了避难,渡过长江来到了江南,此时正值孙策创业初期,因此,深受孙策重用。张昭最大的优势,就是如何协调孙家与江东豪强之间的利益关系。
张昭自跟随孙策后,就被孙策拜为长史,长史和丞相的作用很像,就是专门处理内政的。长年处理内政的经验,再加上张昭本人的名声,早已使得张昭在当地豪强间积累了足够的威望。
所以在处理政务上,孙权完全可以信任张昭。
二.外事问周瑜
孙策为什么又点了周瑜的名呢?因为周瑜也是从孙策创业初期就与孙策在一起了,而且是一同东征西讨,周瑜的能力,孙策是看在眼里的。所以由他来帮助孙权对外用兵,孙策是放心的。更重要的是,此时周瑜正手握重兵,在鄱阳湖练兵。
孙策点周瑜的名,告诉孙权周瑜可以信任是次要的,震慑那些有不臣之心的将领才是主要的,“虽然我死了,但我的好兄弟周瑜手里还握着兵呢,如果你们有谁打算犯上造次,就要掂量掂量能不能打得过周瑜。”
所以,孙策才单独点了张昭和周瑜两人的名。即给孙权指任了两位值得信任的老师,又警告了那些有不臣之心的将领。
孙策为孙权上的三保险“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孙策在都交代完时候,又对张昭说道: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这里不得不佩服孙策。
首先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如果孙权不是个成大事的人,张昭你就自己取了吧,假如江东内部政治不顺利,那么就慢慢的向西撤退,回到他们原先的地方(淮汜),这样就没什么危险了。
这句话的后半句,孙策给张昭指出了退路,就是如果守也守不住,就带着大家退到淮汜,远离战祸。
而前半句,就是整句话的精妙之处。“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什么叫做不任事?孙策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界限,你张昭可以理解为孙权没有好好的发展江东,让江东人民生活的不幸福,也可以理解为孙权没有再为江东扩展疆土,怎么理解随你。但说这句话的时候可不是只有张昭在,当时很多人都在,包括孙权。孙策死后,也许张昭认为孙权不任事,也许在别人的眼里孙权是任事的,在众多将领大臣的心里,一定是孙权有不同的评价。
“君便自取之”也是一句模棱两可的话。是张昭自己取代孙权担任江东之主,还是张昭可以在关键时刻替孙权拿主意做主?
这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表面上看是孙策在众人面前表现出对张昭的极度信任,其实是把张昭驾到火上去烤。如果张昭真的自取之,就辜负了孙策多张昭的完全信任,辜负了孙策对张昭的托孤重托;如果张昭真的自取之,其他人就可以用这具模棱两可的“不任事、自取之”去声讨张昭,让张昭身败名裂;如果张昭真的要自取之,就要掂量自己有没有这个能量,毕竟手中握着兵权的,是周瑜,而非张昭。
孙策为了自己这个年幼的弟弟,一定是下了狠心,才在临终时的说出几句话,给孙权上了几重保险,但也一定伤了张昭的心。这也是为什么张昭在辅佐孙权的时候,不但尽职尽责,更是随时敢于指责孙权做的不对的地方。“既然孙策把我驾到火山去烤,我就好好辅佐孙权,免得坠了自己的名声,负了你对我的‘重托’。”
(第三点纯属阴谋论,勿喷)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是否有告诫孙权好好干的意思?
内政作不了决定问张昭,军事不能决定问周瑜。这是主人向孙权推存人才,并非叫他好好干。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是否有告诫孙权好好干的意思?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最有价值的是,要知道每一个人的能力界限。
从这句遗言,我们能够判断,孙策是一个知人善任的人。他懂得如何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绝不让每个人在他不擅长的领域犯错误。
总的来说,孙策将国之大事分为两类,一类是政事,即所谓内事,治理辖内臣民,一类是军事,即所谓外事,与辖外之敌作战,或是进攻,或是防守。
术业有专攻,不同的人,擅长的领域不一样。换成现在的话,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内事不决,问张昭。
这是指张昭是内政方面的专家,向他咨询,并听从他的意见,十之八九不会有错。张昭是一位经验丰富,处事妥帖的政治家。作为一位名臣,张昭有难得的大局观,从而能够站到中长期来判定事情。这种既符合当下实际,又能超越时空,把握长远趋势的能力,是一种稀缺品。不仅需要素质,需要经验,还需要理性的智慧。
张昭拥有,而孙权此时没有拥有。所以,问张昭是一条捷径,是一条正路。
外事不决,问周瑜。
周瑜是位军事奇才,长期带兵训兵,对打不打、如何打拥有像张昭在内政方面一样丰富的经验,而且实战证明,打仗他周瑜很行。
如果将周瑜和张昭二人,放到相反的位置上,则会出现一个相对差的结果。周瑜对内政不熟悉,张昭对外事不熟悉。不过,这两人都是聪明人,他们能在短时间熟悉和了解情况,作出相对合理的决策。但是,由于二人经历不同,胆气不同,真到决定大事的时候,仍会出现非常大的差别。比如说,对于曹操的军事压力,是战还是和。
当然,能放心咨询并听从的人,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忠心。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是否有告诫孙权好好干的意思?
引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句话可以说是孙策给孙权留了两位辅政大臣。而且东吴的内政情况文就是以张昭为首,武以周瑜为首,确实有告诫孙权的意思。内政上有张昭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外交军事上周瑜绝不会做出丧权辱国的行径。
内事不决问张昭张昭在东吴是文臣之首,内政离不了张昭。孙策告诫孙权有两层意思:第一就是字面的意思,内政上有犹豫的事情问问张昭如何处理;第二层意思就是只要牢牢的掌控了张昭那么东吴的文臣就全部攥在手里了,内政上想要推行人和新政策都会顺水推舟,反之就不能够顺利实施自己的意思。
外事不决问周瑜周瑜这个人非常的有战略目光,孙策知道自己死后东吴的未来在周瑜的手里。周瑜对东吴忠心耿耿,将孙权托付给周瑜孙策非常的放心。当初孙策和周瑜二人一文一武双剑合璧,横扫江东,才有的东吴大业。外事不决问周瑜,是孙策想要告诫孙权,周瑜是开国元勋针对于外事不会有丧权辱国的行径。事实上赤壁一战要不是周瑜和鲁肃力主于战,那么东吴也就沦陷了。
总结:孙策临终前说孙权不善于打江山,只善于守江山。那么一句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完全就是告诫孙权。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