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哙是刘邦的人,为何归属了吕后势力?难道他还要听吕须的?
导语:
樊哙的确是刘邦的人,但是刘邦有太多人跟随。吕媭与樊哙的感情深浅倒是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吕后非常器重樊哙。
与其在一帮尖子生如云的班级里做一个末等生,为何不去一个普通班级做一个尖子生呢?这笔账樊哙还是会算的。
至于刘邦为何要杀了樊哙,答案也很简单。尖子班里的尖子生大多被刘邦除掉以后,普通班里的尖子生就成了对抗尖子班的重要选手。刘邦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就必须要除掉樊哙。
01樊哙投靠吕后,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刘邦的确是大靠山,而且樊哙在家杀狗的时候,跟刘邦的关系就很好。他一直以来都是刘邦的马前卒,属于铁哥们那种。
可是刘邦这样的铁哥们还有很多,这些人都是跟随刘邦从流氓起家的,所以即使后来发达了,这帮人当中的大多数人,也都一直跟随着刘邦。
他们成了大汉朝的开国功臣,樊哙也不例外。不过樊哙跟他们的身份有一点不同,樊哙是刘邦的连襟,也就是说他们娶了一对姐妹花。
- 刘邦娶了姐姐吕雉,而樊哙娶了妹妹吕媭。这样一来,樊哙跟刘邦之间的关系,又加深了一步,算得上是亲戚了。
- 本来是一件大好事,不过刘邦是个多情之人,所以他有不少女人。这些女人中的不少人会为刘邦生儿育女,所以她们逐渐成为了吕后的威胁。
- 尤其是戚夫人的存在,更是让吕后倍感慌张,为什么呢?因为戚夫人以及她和刘邦的儿子刘如意,打算要抢走吕后所拥有的一切。
吕后是刘邦的正房夫人,又是大汉王朝的皇后。她怎么可能容许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呢?所以这个时候吕后向自己的妹夫樊哙递出了橄榄枝。
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史记》
樊哙是刘邦的好兄弟,按照道理来说,应该是无条件支持刘邦的。可是这个时候他必须要考虑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的前程。
吕后的儿子刘盈,跟樊哙那也是亲戚关系的,他要叫樊哙一声姨夫,就凭这么一层关系在,樊哙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所以樊哙投靠吕后,其实也是在为自己的未来争夺更多机会。
02樊哙也成为了刘如意上位的重要障碍,刘邦不得不除掉。樊哙跟随刘邦出生入死多年,在战场上立下了不少功劳,是刘邦最信任的大将之一。当年鸿门宴上,樊哙就曾经凭借自己的勇猛,拯救了刘邦一回。
所以刘邦深知樊哙的英勇,他是一个战功卓著的大将,与此同时他也是吕后的妹夫,是刘盈的姨夫。这么一个人留在世上,铁定会成为儿子刘如意的障碍。
- 刘邦早就想要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做太子了。既然要做好这件事,就必须要把刘盈的党羽给剿灭了,而这些人当中,最出色的肯定是樊哙。
- 樊哙多年带兵,在军中有一定的威信,在朝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他如果公然支持刘盈,那么刘邦就很难办了。
- 所以刘邦派遣陈平和周勃去前线,将樊哙的脑袋给带回来。当时刘邦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他这是为了完成生命中最后一件事。
可是陈平和周勃这心里还不太清楚该怎么办,如果杀了樊哙,铁定得罪吕后,如果不杀樊哙,那就是违背了刘邦的意思。
这个时候不得不说陈平是一个聪明人,他既然得到了圣旨,不处置樊哙是不行的,但是处置方法可以折中来看。陈平认为先把樊哙给关押起来,回头送到长安给刘邦自己审理。
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嬃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後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史记》
回来的路上,恰逢刘邦病逝,陈平立刻以奔丧为名前往长安投靠吕后,樊哙也因此获救。所以说如果不是聪明的陈平,樊哙可能已经被刘邦给处理掉了。
处理了樊哙,虽然未必会扳倒刘盈,至少让吕后少了一个重要的帮手。将来其夫人和刘如意母子俩就多一份保障。
03樊哙是很有政治头脑的,他的选择并不简单。刘邦有那么多手下,要想在这么多人当中脱颖而出,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樊哙明白你拼命工作的样子虽然很酷,可是老板并不在意。
- 要想往上走,就必须找一点特殊的手段。于是樊哙跟吕媭成为了夫妻,这一招实在是牛气。刘邦的正房太太是吕后,刘邦本人岁数又大了,所以这个家早晚是吕后来当。
- 樊哙提前给自己找好了下家,这本身就是一种睿智的体现。他跟刘邦成为连襟以后,与其他将领之间的距离可就拉开了。相比较而言,樊哙跟刘邦的关系更加亲近。
- 等到刘邦坐稳江山以后,他又在思考接班人的问题了。这个时候摆在樊哙面前的,其实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送命题。
因为不管樊哙选不选,刘邦都不可能留下他的。毕竟刘邦是不会让一个手握兵权的将领,成为自己儿子的敌人的。
平行闻高帝崩,平恐吕太后及吕嬃谗怒,乃驰传先去。逢使者诏平与灌婴屯於荥阳。平受诏,立复驰至宫,哭甚哀,因奏事丧前。吕太后哀之,曰:“君劳,出休矣。”平畏谗之就,因固请得宿卫中。太后乃以为郎中令,曰:“傅教孝惠。”是後吕嬃谗乃不得行。樊哙至,则赦复爵邑。---《史记》
于是樊哙再次做了一个聪明的决定,那就是坚定不移地站在了吕后身边。他知道,他这是在赌,只要赌赢了,那就是荣华富贵,即使输了,只不过跟什么都不做的下场一样罢了。
樊哙的选择最终为樊哙赢得了荣华富贵,至少在吕后当政期间,樊哙家族是非常受宠的。所以不能小看樊哙的政治头脑。
总结:跟儿孙大业比起来,樊哙算不上什么。刘邦之所以要杀樊哙,不是因为樊哙投靠了吕后,而是因为樊哙会成为自己儿子的对手。如果樊哙仅仅是成为了吕后的帮手,那刘邦不会说什么。可是樊哙会阻挡刘如意上位,这件事就有点要命了。
即使后来刘如意失去了夺取帝位的资格,可是刘邦还要保住他们的性命。吕后在军中少一个帮手,那刘如意母子就多一分生存下去的希望。
所以在刘邦看来,樊哙不仅是他儿子夺取皇位的障碍,甚至还会成为他儿子活下去的障碍。跟儿子的性命比起来,就算是铁杆兄弟,那也不可以得到原谅。
参考资料:《史记》
樊哙是刘邦的人,为何归属了吕后势力?难道他还要听吕须的?
樊哙是刘邦的人,难道刘邦的老婆吕后不是刘邦的人而是项羽的人吗?
毫无疑问,樊哙与吕后都是刘邦的人,像韩信、彭越、英布等与刘邦三心二意的,都被处理掉了,剩下的都是刘邦信得过的人。
但是,在刘邦晚年有了改立太子的想法之后,所有大臣都面临着分班站队的问题。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就已经立吕雉之子刘盈为太子,作为吕后的妹夫、刘邦的铁杆粉丝,樊哙站在吕后、刘盈一边,也就是站在刘邦一边。
但刘邦即位皇帝后,以刘盈仁弱“不类我”为由,想要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因为“如意类我”。
这时候,周昌、叔孙通等朝中大臣都坚决发对废长立幼。奇怪的是,樊哙等刘邦的铁杆兄弟们大多没有明确的态度。
吕后采纳张良之计,请出了商山四皓为太子站台,刘邦认为太子羽翼已经丰满,不可撼动其地位,也就改变了另立太子的打算。
刘邦把刘氏江山交给了刘盈,但并没有想把江山交给吕后。
在这个时候,樊哙跟吕后搞到了一起。
公元前195年,刘邦派遣樊哙以相国的身份讨伐燕王卢绾的反叛。樊哙走后,就有人对高祖刘邦说:“樊哙跟吕后串通一气,等到皇帝百年之后图谋不轨,皇上不能不早提防。”
高祖对于吕后干预朝政早就不满,特别是太子刘盈仁弱,担心死后吕后控制朝政。
于是,刘邦就决定杀死樊哙。
樊哙的老婆吕媭,也是个狠角色,“用事专权,大臣尽畏之”。但樊哙是不是听从吕媭的,这并不好说。
刘邦死后,樊哙要维持自己的地位,很自然的会与吕后搞到一起。就是诛杀吕氏诸侯王的重臣陈平、周勃等人,在吕后活着的时候也没有公开反对她。
有了吕媭这层关系,樊哙跟吕后走得很近,看似是加了一层保险。
但是最难琢磨的就是帝王之心,刘邦担心吕后专权,不去除掉吕后反而是要杀樊哙,这恐怕是樊哙想不到的事。
刘邦想除掉吕后的帮凶,就为太子刘盈剪除了威胁。但不曾想陈平、周勃等人更加老谋深算,没有按照刘邦的意图直接处死樊哙,却想把樊哙带回来交给刘邦处置。
刘邦一辈子玩鹰,到头来却被老鹰给啄瞎了眼。
陈平、周勃不仅救了樊哙一命,而且听之任之甚至是协助吕后消除刘姓诸侯王,把刘邦的子孙整得很惨。
吕后死后,二人又联合刘姓宗族把吕氏诸侯王斩尽杀绝。
这个过程不仅惊心动魄,而且让人大跌眼镜,这就是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其根本原因,绝不是裙带关系那么简单,这点关系实在算不得什么。这绝不是谁听谁的问题,所有的一切都听从政治利益的。
樊哙是刘邦的人,为何归属了吕后势力?难道他还要听吕须的?
樊哙是大汉皇后吕雉的妹夫,是吕媭的丈夫。刘邦死后,吕后当政时,吕媭被封临光侯,是中国历史上敌第一位被封侯的女性。
公元前195年,刘邦打败叛军英布。刚回长安,又听说燕王卢錧叛乱。他打算御驾亲征,可是这时创伤发作。于是他派樊哙率领大军去平叛,樊哙走后,就有大臣对刘邦说:*樊哙和吕后串通一气,您百年之后,他们会图谋不轨,*刘邦对吕后干预朝政早就不满,听说丞相樊哙和皇后联合起来,后果很严重。于是找陈平商量怎么办?陈平献计说:*以我的名义前往樊哙的军营,在我的车上暗藏周勃,等到了樊哙的军营,再宣布由周勃代替樊哙。*陈平一行人来到平叛前线,
陈平命人筑起一座高台,作为传圣旨的地方,另外派人持节(一种信符)去叫樊哙,樊哙听说只有陈平一个人来,还以为向平时一样来传敕令的,就自己一个人来了。这时周勃从中军帐后走出来,手持*皇帝的佩剑*命令士兵们,把樊哙的抓起来。
陈平把樊哙装在囚车里,往长安押送。陈平想:*皇帝让我杀樊哙,可是皇帝现在病入膏肓了,他死后,肯定吕后执政,如果我把樊哙杀了,吕后是不会放过我的?*,于是陈平这个官场的老狐狸,决定慢慢的往长安走。走了几天,还没有到长安,就接到皇帝刘邦驾崩的消息。于是陈平就马上派人通报吕后,吕后下特赦令,把樊哙给放了。
樊哙不是吕后一党,也不是事事都听吕媭的。是刘邦疑心太重,在刘邦杀掉所有异性王之后,对任何人都不放心了。对吕后逐渐的干预朝政也是非常的不满,可能樊哙是吕后的妹夫,怕她俩串通一起,把刘家的天下改成*吕家*的,所以险些杀了樊哙。
其次,樊哙是仅次于韩信和周勃的大将军,他很会打仗还有出色的指挥才能。而且樊哙有很好的政治眼光,绝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武夫,刘邦也怕樊哙等自己死后,有造反之心。
樊哙是刘邦的人,为何归属了吕后势力?难道他还要听吕须的?
我只补充其他网友忽略的部分!
樊哙被认定为吕后党,很重要是刘邦对功臣的戒备,导致铲除异姓诸侯王,又准备杀掉樊哙以巩固皇权,所以,樊哙与萧何等人,托庇吕后麾下,能够更好的缓解这种压力!
吕后家族的拉拢,吕媭早年在刘邦的撮合下嫁给樊哙,为其生下嫡子樊伉,加上吕氏家族势力逐渐增强,对樊哙也极尽拉拢,为子孙后代的富贵荣华,作为性情中人的樊哙与吕氏家族亲近也就理所当然。
但显然物极必反,吕媭在吕后当政时,“用事专权,大臣尽畏之”大臣对其恨之入骨,以至于对樊伉也产生恨意,吕氏倒台后樊哙家族也遭到清查,爵位一度被废止,这应该是樊哙没有料到的结果!
樊哙是刘邦的人,为何归属了吕后势力?难道他还要听吕须的?
谢谢邀请。樊哙和刘邦的关系一直很好。在刘邦当亭长的时候,樊哙是一个杀狗的屠夫。这个时候,两人的地位相当,来往密切。至今当地还流传着刘邦吃樊哙的狗肉不给钱,使得樊哙搬家躲避的故事,也留下了龟汁狗肉的由来。
在刘邦娶了吕雉后不久,樊哙也娶了吕雉的妹妹。这样,刘邦和樊哙就成为了连襟,亲上加亲。在战争中,樊哙作为刘邦的心腹,除了在战场上征战,在其他很多场合,都起到了别人起不到的作用。
在著名的鸿门宴中,项羽对是否杀死刘邦持犹豫态度。而项羽的手下范增是必杀刘邦而后快。因此,范增让项庄在宴席上舞剑,想要刺杀刘邦。在这种危急关头,是樊哙闯进营帐,打断了范增的阴谋。
由于樊哙的勇气,他得到了项羽的首肯。于是赐酒肉给他,樊哙趁机说出刘邦不曾背约,而因为小人中伤而杀刘邦,会让天下人寒心的道理。这样一来,使得项羽更加难以下手,最终放过了刘邦。可以说,没有樊哙的努力,刘邦在鸿门宴上是很难脱身的。因此,在《史记》里明确的就写道,是因为张良、樊哙,刘邦在鸿门宴得以无事。
但是,等到天下已定,一切都又发生了变化。虽然樊哙依然是刘邦的亲信,可是,他和刘邦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了。那至于最后,刘邦临死前下令,派陈平去处死樊哙。这又是为什么呢?
发生这一切的原因,就出在刘邦的身上。这是刘邦政治手腕的体现。由于刘邦的刻意经营,汉朝形成了朝臣、外戚和宦官三位一体的格局。
刘邦出身平民,持三尺剑取天下。可是,也是因为出身平民,他没有贵族世家的势力。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他的手下汇集了各方面的势力。这些势力集合在一起,成为足以左右政局的朝臣势力。
这些朝臣很多都是刘邦的发小,刘邦说自己是龙子那套只能骗骗别人,对他们不起作用。史书记载这些人在汉朝开国的时候,在朝堂上喝酒争功,拔剑击柱,根本就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他们认为,这个天下是自己和刘邦共同打下的,是共有的天下。
可是,刘邦既然当了天子,这个天下在刘邦心里,就是姓刘的。在他向父亲祝寿时说,看看我的功业和兄弟们的哪个大?就明明白白的说明了刘邦的心思。
为了巩固自己的家天下,让自己刘家的天下能够传承下去,刘邦想尽了办法。就是从刘邦起,汉家的朝臣、外戚和宦官三驾马车的格局被刘邦开始确立起来。但是,这中间也有波折。
在这里,除了确定朝仪,建立皇家法度之外,刘邦首先是默认外戚势力的建立。吕后势力的建立,完全是出于刘邦的纵容默许。樊哙的妻子是吕后的妹妹,当然是吕后阵营中,重要的一员。
樊哙看到吕后受到刘邦的扶助,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一头扎进吕后的怀抱,成为吕后的得力助手。他为了给吕后拉拢帮手,能够向和他平级的韩信跪接跪送,口称韩信大王,自称臣。可是他反到被韩信耻笑,这也是吕后杀不受拉拢的韩信的原因之一。
在最关键的时候,也是樊哙为吕后出马。在英布造反的时候,刘邦身体不好,想让太子出征。可是,吕后集团的人们认为,出兵讨伐英布,那些将领都是老将,除了刘邦,太子是驾驭不了他们的。因此,他们想让刘邦亲自出马。
刘邦因为身体不好独自住在宫中,谁都不见。十几天后,樊哙仗着自己连襟的身份,闯进了刘邦的寝宫。看到刘邦独自枕着一个宦官休息,樊哙流着眼泪,以赵高的教训来劝谏刘邦。刘邦才笑着起身,亲自带兵平定了英布的叛乱。
在这一段历史里,樊哙在吕后集团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先是打断了刘邦避见的策略,然后劝刘邦出马平叛,最后还打消了刘邦企图启用宦官的念头。这样一来,刘邦的计划破灭,只得笑而起身。可这笑里,已经有了杀心。
到刘邦临终前,已经对外戚势力的壮大有了戒心。刘邦扶植外戚势力,是为了保证刘氏江山的延续稳固,而不是为了把江山拱手送给外姓。所以,他在外戚和朝臣之间搞起了平衡。
他遗命任用曹参、陈平、王陵等人,却安下了最重要的一个人周勃。并且说,周勃少文,但是安刘氏者必定是周勃。
在刘邦临死前,刘邦突然发现自己对势力的评判出现了误差。他本来想这样安排,自己的宠妃戚夫人和赵王如意能够安全。但是,由于吕后的势力过于强大,政权已经失去了平衡。如果自己一死,吕后当权,戚夫人和赵王难逃一死。
因此,在有人密告樊哙要等刘邦死后,就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如意时,刘邦抓住机会,决定杀死樊哙,以削弱吕后的势力。可惜这个时候刘邦的身体已经病入膏肓了。接到指令的陈平害怕刘邦死后,自己会因为杀死樊哙遭到吕后的报复,放过了樊哙。
因此,刘邦要杀樊哙并不是听信了谗言,而是基于政治上的平衡做出的决定。但是,由于时间和身体的原因没有能够实现。在刘邦死后,在执掌军权的樊哙的帮助下,吕后执掌了政权。她诛杀戚夫人和赵王如意,给诸吕封王,指挥天下。但吕后最后还是落入刘邦的算计。在她死后,周勃灭了诸吕,最后安定了刘氏。
在此后的日子里,汉朝的皇帝对朝臣十分忌惮,甚至汉文帝都不敢去上任。直到汉武帝的时候,情况才改变了过来。汉武帝重用外戚,将权力重新收回到自己手中。可是,由于刘邦建国时的架构,汉朝的政权的权力就在朝臣、外戚的手中交替,最终由外戚王莽终结了西汉这个朝代。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樊哙是刘邦的人,为何归属了吕后势力?难道他还要听吕须的?
刘邦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曾有一员非常勇猛的屠户一直协助刘邦打天下,这个人就是樊哙,樊哙作为刘邦的亲密战友,一直跟随参与所有战役,从流亡芒砀山开始,樊哙就跟着刘邦,一直到刘邦统一后,樊哙还在为刘邦平定卢绾的反叛。
樊哙既是刘邦的亲密战友,但同时又是刘邦原配夫人吕后的妹夫,吕后的妹妹吕媭嫁给了樊哙为妻,因此樊哙与刘邦是连襟,樊哙的身份是极为特殊的,那么樊哙算是刘邦的人还是算是吕后的人,也就是外戚呢,为何刘邦在临死前要杀樊哙呢?
一、樊哙的出身
樊哙是刘邦是同乡,刘邦是沛县的亭长,樊哙是当时杀狗卖狗肉的屠户,刘邦在沛县当地是混混一样的存在,认识很多人,经常会因为没钱到处欠帐吃肉喝酒,就认识了樊哙,刘邦很喜欢吃樊哙卖的狗肉,但是没钱,每次都赊账,但是刘邦为人豪爽,所以两人算是朋友。
二、樊哙与刘邦的经历
而吕雉家族来到沛县的时间比较晚,刘邦是先娶了吕雉,才有樊哙娶吕雉妹妹吕媭的事,所以刘邦认识樊哙的时间比樊哙认识吕媭的时间早得多,刘邦有一次押解犯人去骊山时,樊哙也在场,当犯人逃走不少时,刘邦索性放了所有犯人,在芒砀山躲藏起来,当时有几十个人跟随刘邦一起在芒砀山,其中就是樊哙。
可以说樊哙参与了刘邦一生所有的战役,无论大小,樊哙还是刘邦的侍从副官,相当于侍卫队长,与刘邦关系亲密,同时樊哙还是一个作战勇猛的将领,是刘邦从起兵之初到统一天下之时,少有的大将级别的人才。
樊哙的战功卓著,在西汉功臣表中排名第五位,仅次于周勃,樊哙能够被封侯不是因为他是刘邦的连襟,而是因为他的战功,樊哙有不少斩首敌军和先登之功,凭借战功樊哙被封侯。
但樊哙对于刘邦来说,不仅仅是战功,樊哙最大的功劳还是在鸿门宴救了刘邦一命,鸿门宴上,原本只有刘邦和张良进入项羽的营帐,因为范增派项庄舞剑想杀刘邦,被项伯阻挡后,张良就去找樊哙商量,樊哙当机立断,马上进入营帐,化解了项庄舞剑带来的危机,同时转移了项羽的眼光。
接下来樊哙吸引了项羽的眼光,被项羽赐座、赐酒、赐肉,同时樊哙也向项羽解释刘邦不会背叛,刘邦却趁着上厕所之机溜走,并召走了樊哙,留下了张良,鸿门宴上的首功是张良,次功就是樊哙,救了刘邦一命的意义相当重大,才有了后来建立的大汉帝国。
三、刘邦为何杀樊哙?
刘邦的晚年一直是在平定此起彼伏的叛乱中渡过的,刘邦生命中最后几年月时,燕王卢绾又反叛了,卢绾也是刘邦曾经的密友,两人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照样反了刘邦,这让刘邦非常痛心,于是派出樊哙率军平叛,同时封樊哙为相国。
这个时候,刘邦可是认定樊哙是自己去世后的兵权掌管人,给予樊哙重任,一是因为樊哙是功臣,忠心,二是因为樊哙与自己有亲戚关系,会维护自己的江山。
可刘邦没有想到的是,樊哙前脚刚领兵去平叛,后脚就有人向刘邦进言樊哙与吕后联合,想杀了戚夫人与刘如意,这就像刘邦托付了樊哙为托孤大臣,转眼樊哙就背叛刘邦一样的感觉。
刘邦为何会深信不疑呢?
一是因为樊哙有这样的动作,在刘邦有意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时,樊哙是尽力拥护太子刘盈的,同时樊哙在劝谏之时有些过激的话语;
二是因为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这一层亲戚关系是无法洗刷樊哙天生会向着吕氏外戚的。
所以病床上的刘邦根本就不想调查清楚或者收集证据,因为没时间了,刘邦病得很重,再托下去就见不到樊哙被杀的那一天,而且刘邦还拒绝就医,刘邦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只能当机立断派出陈平与周勃立即带上自己的命令去杀了樊哙,把樊哙的首级带回来。
如果刘邦不杀樊哙,如果自己去世后,吕后会掌控朝政,而樊哙掌控军队,两人就会联合起来,一旦联合起来,那刘家的江山就危险了,没有人能与掌握兵权的樊哙对抗,那样的话戚夫人与刘如意肯定保不住,刘邦必须当机立断解决这个威胁,宁可信其有,也没有时间去印证这事是否属实,所以就下达了直接斩杀樊哙的命令。
刘邦是一个极其念旧的人,对于和他一起起兵打天下的功臣,刘邦没有枉杀一人,刘邦杀的是那些有可能威胁政权稳定的异姓王,以及主动造反的势力,刘邦所封的145个列侯都是善终。
但同时刘邦是大汉帝国的开国皇帝,在刘邦的位置上,他最优先考虑的是政权的稳定,社稷的平安,刘氏族人的千秋万代,至于与樊哙的情义及樊哙的救命之恩,在国家稳定面前,那都是可以放弃的,所以刘邦才会下达杀害樊哙的命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