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武王时期,秦魏一起打下了宜阳,那么魏国得到了什么?

导语: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终成就一统天下之霸业。所以说这六世君主中,没有哪一个是吃干饭的。秦昭襄王嬴稷的哥哥秦武王嬴荡便是其中之一。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秦武王是一个赳赳武夫,虽然力能扛鼎,却因为缺少头脑,最终扛鼎而死。他死后秦国一度陷入夺嫡内乱,险些亡国。那么这一位荒唐的国王,对秦帝国的建立,是否一点功劳都没有呢?恰恰相反,秦武王是秦国一统天下的关键所在。

01宜阳之战势在必得,秦国得以东出。

东出一直以来都是秦国所倡导的国策,因为秦人只有东出才有希望和未来。所以秦国一直以来都在打通东出的通道。

  1. 秦孝公时期,通过商鞅变法,提升了秦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终于从魏国手里夺取了河西五百里土地。
  2. 秦惠文王时期,灭亡蜀国,使得义渠臣服的基础上,又击败了楚国,战败魏国,使得魏国割让上郡15城给秦国。甚至将黄河以西魏国的所有领土占领,并且在黄河东岸建立军事基地。
  3. 秦武王时期,战败韩国,攻取宜阳,使得秦军东出有了最为重要的基地。为后来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说秦武王时期,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攻占宜阳。那么宜阳到底多重要呢?为什么这一战的地位如此之高?

其实宜阳这个地方,不仅秦国想要得到,楚国魏国也想要得到,而拥有该地的韩国,拼了命都想要保住。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战国策》

因为这块地属于四战之地,从宜阳出发,不管进攻周围哪个国家,都非常方便。这里既是韩国的西大门,也是秦国、魏国包括楚国所担忧的战略要地。

秦国占领了宜阳,其实就是彻底宣告自己拥有了东出的基础。从此秦国彻底涉足中原战事,也在中原地区拥有了重要的军事基地。

02秦武王并没有得到魏国真正意义上的帮助。

韩赵魏三国都是晋国分裂出来的诸侯国,他们在一定意义上,其实是有联盟关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一方受到其他诸侯国的欺负,其他两国都会出手相助。

这个时候魏国和韩国的确还真的有联盟关系,如果秦国要攻打韩国夺取宜阳的话,必须要同时对付两个对手。

  • 当时的魏国十分强大,这是非常不划算的,所以秦武王只能通过挑拨他们的联盟关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他派甘茂出使魏国,与之结盟,答应事成之后一起分享利益,魏国大喜并且表示愿意出兵相助。
  • 那么魏国到底有没有出兵呢?其实是没有的,但是他也没有出兵相助韩国。当时的魏国采取了作壁上观的做法,它想要坐收渔翁之利。
  • 而真正帮助韩国的其实是东西周,宜阳不仅是韩国重要的屏障,也是周王室的屏障。他们通过宜阳与韩国联合在一起,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这才得以存活下来。

所以说动了宜阳,不仅是将弱小的韩国给分裂了开来,更是将周王室至于生死边缘。而整件事对魏国并没有什么坏处。

秦武王出兵宜阳的时候,其实压根没指望魏国动手,只要魏国不出手帮助韩国,那他就已经非常满足了。

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甘茂至,谓向寿曰:“子归,言之於王曰‘魏听臣矣,然原王勿伐’。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於息壤。---《史记》

那么在秦武王拿下宜阳以后,他又该如何面对魏国呢?其实他也根本不用对魏国做出任何交代,毕竟彼此心里都清楚。

要说魏国真正对秦国相助的地方,那就是甘茂了。甘茂本人就是魏国人,所以他能够在两国之间来去自如,本身就肩负着两国国君的期望,他就是处理两国关系最好的纽带。

03秦武王是如何拿下宜阳的?

当时甘茂已经稳住了魏国,而秦武王也已经让甘茂带兵进攻宜阳。不过因为这里是韩国的门户,所以韩国在这里派遣了重兵把守。

  1. 秦武王围城五个多月,都没办法打下宜阳城。眼看着秦军的士气已经低落了,这个时候右丞相樗里疾开始泼冷水了,希望秦武王撤军。
  2. 无奈之下秦武王打算让甘茂班师回朝,可是甘茂写了一封信给秦武王,提醒秦武王秦魏息壤之盟的事情,当时秦武王可是说好了要坚定不移地支持甘茂的。
  3. 想到这里,秦武王终于再次增兵五万支援甘茂。得知秦军有了增员,韩国这边也不敢小觑,立刻也派去了大将公叔婴支援宜阳。

大战再次爆发,秦军这一次终于击败韩军,不仅拿下了宜阳城,而且还斩杀了6万多韩国的士兵。秦武王在这里建立军事基地,从此拥有了争霸中原的地理资本。

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二人者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史记》

这个时候韩国无奈之下,只好选择求和,送去了无数金银珠宝,这才换取了秦武王的满意。不过宜阳已经是秦国的领地,这是不可更改的了。

总结:强大的军事实力之下,弱国毫无血性可言。

秦国的历代君主都是比较有战略眼光的人,秦武王为了夺取宜阳,不惜增兵五万,舟车劳顿,不远千里。目的很简单,只是希望秦国在中原地区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除了这个目的以外,秦武王还在布局。为了能够东出,秦国必须要一点点积攒自己的实力。宜阳这块地方现在来看,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将来秦国要东出的时候,至关重要。

秦军通过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使韩国承认丧失宜阳的控制权,从此也将秦国这条狼给放进了中原地区。

秦国一旦杀进中原,那天下的局势可就难以预料了。毕竟对天下而言,这只是一小步,但是对秦国来说,却已经是迈出了一大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秦国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去积累,这才在最后拥有了夺取天下的能力。秦武王的宜阳之战,或许会被我们给忽略掉,却永远不会在秦国的历史上,被人遗忘。

参考资料:

《史记》

《战国策》

在秦武王时期,秦魏一起打下了宜阳,那么魏国得到了什么?

秦国在攻打韩国重镇宜阳的时候,其实魏国并没有帮助!二者之间也没有说实质性的帮助关系,只不过截了一下蒙,并且相同约定说秦国攻打宜阳的时候,魏国不许出兵!

完成这件事情的是秦国的丞相甘茂,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秦国出宾宜阳的时候?魏国不选择过去阻拦的,毕竟把秦国人放出函谷关这件事情本身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在这之后已经证明了!

其实我们细细去想一下,很多时候两个交战国再出现一片交战区的时候,都会选择将这片交战区域给闲置起来,并不是让二者之间的势力犬牙交错,毕竟对于交战双方来讲,此时进入一个平静期,双方都需要修整与发展!

历史上面这种事情比比皆是,比如说当时曹操经历了赤壁之战,周瑜进攻荆州,此时曹操跟东吴之间的势力犬牙交错,在这种情况之下,周瑜拿下南郡以后,第一反应不是以此为前进基地作为北伐,而是选择将这块地区让给刘备,可能借荆州这个事情看起来很蠢,但事实上,凭借着南郡的地理位置,然后让当时的刘备作为曹操与孙权之间的缓冲点,让孙权能够从赤壁之战里面稍微缓过劲儿来。

再比如说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此时日本人对华北地区步步紧逼,而老蒋的一心想着攘内必先安外,所以双方之间需要一块缓冲地带,因此他把北京为代表的京津冀地区!给画出来,让当时的西北军自己管理,自己处置!

对于魏国来讲,接下来秦国成长起来肯定对自己不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但是此时的魏国早就已经被折腾的不成样子!魏国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傲视天下雄踞中原,(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天下诸侯都难以望其项背的中原强国了,经过纵横家的一通折腾,其实中原各国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疲态!

比如说楚国魏国,韩国!一行作为四国的中心,肯定是接下来的兵家必争之地,此时这一块儿肉它是带刺儿的!韩国将近一半儿的军队全部都在这个地方,任何一个国家想要打宜阳的主意都必须得付出惨烈的代价,这一点是当时的各国所希望的!

魏国的所想大致就是秦国攻打韩国一样,如果攻打成功损失惨重,魏国可以坐收其成,如果攻打失败,那对于魏国来讲也没有任何损失!

韩国丢了一样,以后此时秦国人可以做到真正的兵出天下,但是一样作为一个四通发达之地,这也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这就类似于三国时期的荆州一样,虽然地理位置很好,但是这个地方要面对多国的压力,接下来秦国在宜阳地区,如果真的做大做强,那么面对的压力不再是单单来自于韩国或者是魏国,而是来自于楚国,韩国魏国的三国联盟!

这种手段是什么手段呢?这个就是卖队友的行为,队友吧,就是可再生资源,用队友的生命和战斗力去牺牲敌人的一点儿资源,然后再换我上这种买卖谁不会做呢?谁又想不到呢?但是最后越玩越杂!

你和秦国人玩外交?那你简直就是找死!

在秦武王时期,秦魏一起打下了宜阳,那么魏国得到了什么?

宜阳之战,是秦武王三年(前308)至秦武王四年(前307),秦国名将甘茂率军在韩国的国中重镇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一带同韩国军队发生的战争。韩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宜阳,此战共斩首韩军6万。

秦军的这场攻坚战进展的并不顺利。战事经历五月,未能奏效,损兵折将,士气大受影响。主将甘茂一度信心动摇想半途而废。但自身客居秦国为相,在国内受樗里疾、公孙郝攻击,在国外与韩相公仲倗结怨,只能背水一战。

最后甘茂将个人钱财全部用于公赏里,重赏之下,一鼓作气,终于拔掉宜阳。

此战秦军依靠强大实力,连续作战,最终攻占中原重镇宜阳,取得一个大胜利。从此,秦的疆域扩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险。

名称

宜阳之战

战争背景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国最初的领地在秦(现天水市),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穆公时,秦国开始参与中原争霸。

战国中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大治。孝公死,子驷立。商鞅被诛,但秦法未败。子驷即位的第十三年,秦继齐、魏之后,始称王,是为秦惠王。秦惠王雄才大略,广揽各国贤才为己用,张仪入秦为相。张仪向秦惠王献计,力主伐韩。“下兵三川(黄河、洛水、伊水一带),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建王业。

大将司马错力主伐蜀,惠王从之。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国益富强。 然后,秦大举攻赵,取中都、安邑;攻楚,取汉中。至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死时,秦已东扩至今宜阳、渑池西部。

战争起因

秦武王即位后主张出兵三川,听取了樗里疾的建议,使甘茂为大将,发兵五万,攻取宜阳。

宜阳是韩国西部屏障。韩国中后期领土由三部分组成,即上党(今山西南部)、南阳(今济源、焦作)、新郑,宜阳是联结三地的枢纽。宜阳也是二周的门户,宜阳与东、西周一起成为秦东进的障碍,时人苏秦曾说过:“韩东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长阪之塞。”故韩国在宜阳布下了重兵,周王室也暗中相助。

战争经过

久攻不下

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即秦武王三年冬,甘茂兵临宜阳城下,宜阳守军顽强抵抗,秦兵围城五个月,无法攻下该城。右丞相樗里疾进言于秦武王道:“秦师老矣,不撤回,恐有变。”武王召甘茂班师。甘茂乃作书一封,使人送达武王,武王启函视之,书中惟有“息壤”二字。武王大悟,命令大将乌获率兵五万,以助甘茂。韩王亦使大将公叔婴率军直救宜阳。

破城杀敌

甘茂、乌获两军会合,大破公叔婴于宜阳城下,然后,乘胜攻占宜阳,斩杀韩军六万,降者无数。随即秦军渡黄河夺取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并筑城驻守。

韩国求和

韩王恐惧,使相国公仲侈带着珍宝入秦乞和。秦武王大喜,同意了韩国的求和。诏甘茂班师,留向寿安抚宜阳地方。

战争结果

此战秦军依靠强大实力,连续作战,最终攻占中原重镇宜阳,取得一个大胜利。韩国损失惨重,被迫向秦求和,从此,秦的疆域扩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险。

战争影响

秦取宜阳,韩国断为三,国力大衰。对山东各国而言,宜阳其实也是门户。秦得此城,可以挟二周北攻燕赵,东伐魏齐,南伐宛楚,实施大规模兼并战争。秦对宜阳城进行加固,成为东扩的桥头堡。从此以后,山东六国转入战略防守阶段,直至灭亡。从这个意义上说,秦拔宜阳之战是秦统一六国的里程碑。

轶闻故事

息壤之盟

秦武王思张仪之言,谓樗里疾道:“寡人生于西戎,未睹中原之盛。若得通三川,一游巩、洛之间,虽死无恨。”樗里疾道:“王之伐韩,欲取宜阳以通三川之道。然而宜阳路远而险,劳师费财,魏赵必出兵助韩,因此,此事断然不可。”秦武王复问于甘茂,甘茂道:“请让我出使大梁,约魏相助。”武王大悦,使甘茂出使魏国,魏王许诺助秦。

甘茂与樗里疾素来不和,恐樗里疾从中阻挠,先遣副使向寿回奏秦王,而甘茂自己滞留于息壤。秦武王至息壤,甘茂道:“宜阳为县名,其实是个郡。攻伐宜阳,山高路远,必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过去有个与曾参同名同姓的人,他杀了人,先后有三个人告诉曾参之母其子杀人,最后曾母不得不信,逾墙走匿。我没有曾参之贤,大王对我的信任没有曾母对曾参的信任度高。如果我率军攻宜阳,久攻不克,而朝中大臣诋毁我,大王也必然对我生疑。”武王道:“寡人不听人言,请与你结盟。”于是,君臣歃血为盟,藏誓书于息壤,遂发兵五万,使甘茂为大将,向寿副之。宜阳是韩国西部屏障。韩国中后期领土由三部分组成,即上党(今山西南部)、南阳(今济源、焦作)、新郑,宜阳是联结三地的枢纽。宜阳也是二周的门户,宜阳与东、西周一起成为秦东进的障碍,时人苏秦曾说过:“韩东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长阪之塞。”故韩国在宜阳布下了重兵,周王室也暗中相助。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即秦武王三年冬,甘茂兵临宜阳城下,宜阳守军顽强抵抗,秦兵围城五个月,无法攻下该城。右丞相樗里疾进言于秦武王道:“秦师老矣,不撤回,恐有变。”武王召甘茂班师。甘茂乃作书一封,使人送达武王,武王启函视之,书中惟有“息壤”二字。武王大悟,命令大将乌获率兵五万,以助甘茂。韩王亦使大将公叔婴率军救宜阳。甘茂、乌获两军会合,大破公叔婴于宜阳城下,然后,乘胜攻占宜阳,斩杀韩兵六万,降者无数。韩王恐惧,使相国公仲侈持宝器入秦乞和。秦武王大喜,同意了。诏甘茂班师,留向寿安抚宜阳地方。

实际上最受益的是楚国!而魏国未得利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