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秦王既用法家治天下,为何不给法家商鞅平反?
导语:
历代秦王虽然用法家治理天下,但是这不代表他们就认可商鞅这个人。商鞅所要考虑的,仅仅是国家的强大,至于秦王的利益他考虑不到。而秦王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秦国的强大,更需要考虑到自身利益。
如果秦王连自己的利益都保证不了,他们为什么还要考虑秦国的利益呢?而商鞅的种种行为,的确在某种程度上,伤害到了秦王的利益。所以历代秦王即使支持商鞅变法,也绝对不会为商鞅平反,这就是历史现实。
01商鞅变法中,得罪了大量秦国贵族。商鞅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变法大臣,他凭借一己之力,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实行变法,最终使得秦国成为西方强国。为后来秦始皇能够一统天下,奠定了历史基础。
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史记》
可是商鞅变法的过程中,却大量伤害了贵族的利益。这一点秦孝公虽然也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可是他不能阻止商鞅。
因为秦孝公是一个伟大的君主,他认为跟个人得失比起来,国家的未来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秦孝公继续支持商鞅这么搞。那么商鞅到底是怎么得罪贵族们的呢?
- 首先,商鞅废除了贵族世袭制的做官之道,他讲究按照才能选拔官员。这一点简直要了贵族们的老命,这帮人哪里有什么才能呢?无非就是吃喝玩乐的主。到了年纪就做官的那种。
- 其次商鞅废除了奴隶制度,这又是一个重磅炸弹。奴隶在周朝时期,几乎成了贵族们的一种私人财产。因为贵族们的衣食住行,似乎都离不开奴隶们的照料。他们几乎忘记了奴隶也是人,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
- 再者商鞅修订法令,讲究法治之下一视同仁。就算是王子犯法,也需要按照法令治罪。这对贵族来说,又是重大的伤害。因为过去贵族欺负老百姓犯点罪,只需要打点一下官员就能够解决问题,现在不行了。
还有不少这些触碰到贵族利益的变法条例,所以商鞅变法是贵族集团深恶痛绝的事情。秦孝公活着的时候,还能够保住商鞅。
可是秦孝公去世以后,那个曾经被商鞅按照法令处罚过的公子虔立刻复仇,将商鞅逼入了死胡同,最终商鞅只能选择反抗被杀。
02商鞅变法的确富国强兵,历代秦王当然会沿用。商鞅变法彻底改变了秦国,这一点也不假。过去的秦国西边有义渠国,南边有楚国,东边又有三晋集团。简直就是被放在了火炉上烤。
尤其是强大的魏国,常常欺负秦国,甚至霸占了秦国五六百里的土地,秦国一点反抗的能力都没有。这就是秦孝公之前的秦国,一个实实在在的弱者。
- 而商鞅来了以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商鞅变法的实行,使得秦国逐渐变得强盛,逐渐有了争雄天下的能力。
- 秦国经过变法以后,不仅变得富强了起来,就连军队的战斗力,也得到了提升。所以在秦孝公以后的秦国,足以跟天下诸侯争夺中原。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商鞅变法,不过我们有所误解的是,商鞅变法最大的功臣,并不是商鞅,而是秦孝公。
正如李悝变法最大的功臣不是李悝而是魏文侯一样,如果没有秦孝公毫无保留的支持,商鞅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绝对不会在秦国变法成功。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史记》
变法的精髓不在于变法的内容,而在于变法执行力度。商鞅变法的内容其实大家都知道,数十年前,李悝变法后写下《法经》,商鞅正是按照《法经》的变法内容实行的变法。
可是如果秦孝公不赞成变法,那商鞅变法就失去了执行力,这是相当可怕的。变法最关键的一步,如果得不到支持,绝对不可能成功。
所以商鞅变法只是我们现在的称呼而已,其实称之为秦孝公变法,是更加妥当的。历代秦王是尊重秦孝公的变法结果,所以自然不会为商鞅平反。
03商鞅敢对秦王的军队动武,自然不会得到平反。商鞅虽然非常冤枉,却也有不冤枉的地方。当时商鞅遭到公子虔的报复,决定逃离秦国,却因为没有带身份证,所以被旅店老板拒之门外,结果失去了前往魏国的机会。
后来商鞅只能返回自己的封地商地,这里是秦国的地盘,就算赏赐给了商鞅,那也是秦王所拥有的地方。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记》
当秦王的大军来到商地捉拿商鞅的时候,商鞅并没有选择束手就擒,而是公然发动了反抗。他利用自己封地上的兵力,对抗秦王的大军。
- 这件事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不管怎么抹杀,都无法洗刷商鞅做出了这件事。那么这件事到底有多严重呢?
- 其实我们现在来看,并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商鞅是被人陷害的。可是在当时那种君权至上的时代,商鞅的这种行为是罪无可赦的。
- 因为你的封地是秦王赏赐给你的,你的一切都是秦王赐予的。可是你却用秦王给你的一切,去对抗秦王,这不是数典忘祖是什么?这不是公然谋反又是什么呢?
所以就算后来的秦王,打算为商鞅平反,其实商鞅也没有任何理由去接受这种平反。他最多是最开始没有谋反,而后来的所有行为都无法证明这一点。
总结:变法图强的路上,永远都会有牺牲。诚如谭嗣同所言,历代变法,无不有流血。商鞅变法其实也是如此,如果变法想要成功延续下去,其实商鞅是必须要死的。
因为变法实在是太彻底,而这么彻底的行为,是无法让变法存活下去的。尤其是在对贵族的伤害这件事上,绝对不可能让变法活太久。
变法之所以能够延续下去,必须要得到贵族们的逐渐支持。这里秦王必须要牺牲变法中的一些条例,给予贵族们一定的特权,这样的变法才能被大多数贵族所接受。
而商鞅活着的话,他一定会反对这么做。一旦变法于贵族利益之间,无法达到一个平衡点的话,那么变法早晚会完蛋,至少在那个时代会完蛋。
参考资料:《史记》
历代秦王既用法家治天下,为何不给法家商鞅平反?
给商鞅平反一直是秦国朝野所期望的事,秦法也有给罪人平反的条例;但是处死商君的是秦惠文王,故要平反难度极大,一旦平反后影响也极大。事实上秦惠文王嬴驷虽然表面上没有给商君平反,但是事实上却给商君复仇了,也经常私下祭奠商君。秦法严厉公正,一般很少发生冤案错案,这也是司马迁的《酷吏列传》中没有一个秦朝官吏的原因所在。给商君平反最终由吕不韦主持,在秦孝文王时得以实现;就算秦孝文王不给商君平反,秦始皇也会给商君平反的。
任何法律之下必有冤案错案,秦法之下自然也有冤案错案,特别是商君死后,行法的近一百年里积累了大量冤案错案。但是秦国一直没有对这些冤案错案进行平反,原因只有三点:其一、秦国朝野害怕平反冤案错案会导致世族复辟,进而导致法治崩溃;其二,商君之死是秦国朝野的一个敏感话题,不能提及;其三、没有一个能力与威望俱有的重臣来主持平反之事。秦孝文王在位仅三天,但是他在吕不韦的辅助下完成了平反冤案错案的壮举。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到:孝文王元年,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亲戚,弛苑囿。虽然史记中没有明着写给商君平反了,但是“修先王功臣,褒厚亲戚“一句包含的信息量是极大的。先王之功臣有谁呢?首推强秦之第一功臣商君,其次连横败六国的张仪,再次就是秦国的战神白起。根据《大秦帝国.阳谋春秋》中的记载,吕不韦主持了给商君、张仪、白起的平反大事,恢复了他们的名誉,褒奖了他们的后人(如果还有),另外还将秦法变法开始至秦孝文王止近一百年的冤案错案进行了平反。
吕不韦之所以能完成平反历代秦国冤案错案的壮举,原因有三:其一、给商君、张仪、白起平反是秦国朝野的愿往;其二、吕不韦个人的巨大声望,以及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两代秦王的全力支持;其三、吕不韦平反冤案错案的目的是修正秦法,而不是推翻秦法。秦法是秦国富强的根本,谁要推翻秦法谁就不能在秦国呆着。
嬴政时代,吕不韦将儒法道墨等百家精华思想编著成了一本治国大书《吕氏春秋》,将他的治国理念倾注在此书之中。吕不韦希望嬴政能用《吕氏春秋》治国,因为该书包含了百家精华而不仅仅是法家思想。不守嬴政坚持用商君书治国,终与吕不韦的执政理念不同,最终将吕不韦罢官流入巴蜀。但是嬴政并没有推翻吕不韦的平反冤案错案,因为此事吕不韦不做,嬴政也会做。
历代秦王既用法家治天下,为何不给法家商鞅平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因一,商鞅虽然实行了变法,强大了秦国,但商鞅是秦惠王杀的,秦国是世袭制,为了维护秦国君王的形象,杀掉商鞅必须是正确的行为,后世秦王不得推翻先王的案子,否则就是公开揭露自己祖宗冤杀功臣的过错,否定秦惠王,这对后世秦王统治来说没有什么好影响,对自己的王权产生不利的后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因二,商鞅变法,毕竟是秦孝公拍板的事,新法损害了秦国原有旧贵族的利益,旧贵族不敢迁怒于秦孝公以及新法,就只能将矛头指向商鞅个人本身,秦惠王为了得到旧贵族的支持,只能顺水推舟将商鞅处死,从心理上安抚旧贵族,同时为了不让秦国在变法后的新贵族受益者担心,继续维护新法,让旧贵族借反对商鞅个人进而达到颠覆新法的真实目的破产,同时又得到了新贵族的支持,可谓政治手腕毒辣到位,商鞅的死换来的是老贵族的愤怒被平息,毕竟秦国老贵族的势力在当时还是相当大的,如果再次给商鞅平反,势必让老贵族担心被清算,这对秦王统治不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因三,商鞅变法虽然让秦国迅速崛起,让秦国道不拾遗,得到大治,但商鞅杀人无数,在百姓心目中印象非常不好,骂声一片,老百姓在某种程度上虽然是新法的受益者,然而舆论上并不认可商鞅,秦王给商鞅平反无疑于站在了秦国先王秦国老贵族以及秦国百姓的对立面,秦王当然不会给商鞅平反了,平反还有可能开了翻旧案的口子,导致秦国许多已有定论的事件被彻底推翻,造成秦国政局的动荡。所以说秦国几代秦王是不能为商鞅翻案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代秦王既用法家治天下,为何不给法家商鞅平反?
商鞅被杀,也间接的告诉我们一个事,做人情商别太低,一个人再受领导的器重,也还是要低调点。商鞅可以说是秦国能发展强大,并最后一统天下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当时在秦国的地位非常的高,获封十五邑,号商君。他最后被杀,除了因为之前得罪了秦惠文王外,也有他在秦国位高权重,功高震主的原因。
商鞅像
商鞅是怎么死的?在秦孝公执政时期,赢驷还在是太子,因为年轻触犯了法律,这个时期正好是商鞅在推行新法的时候,商鞅可不管赢驷是不是太子,他对秦孝公说:“法令要上行下效,如果真的要推行新法,那么就必须先从太子开始施行,他犯了罪一样要受罚,他的老师公子虔没有教导好他,就让公子虔代他受罚。”商鞅不留情面,虽然新法推动成功了,但是也因此得罪了太子嬴驷。
后来秦孝公驾崩后,赢驷继位,也就是秦惠文王,现在赢驷是一国之君了,他一想到商鞅就来气,但是他还真不敢直接处置了商鞅,为什么呢?商鞅也在秦国推行变法几十年了,有自己的封地,权势又大,他推行新法,可以说在秦国每家每户都知道商君的变法,商鞅的威望很高,贸然对商鞅动手,很可能会动摇秦国的根基,所以秦惠文王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来铲除商鞅这个威胁。
秦孝公像
公子虔代替赢驷受罚,鼻梁骨被挖了,他也十分痛恨商鞅,于是就帮秦惠文王想办法,他就去联络了因为商鞅变法被打压的贵族,罗列了商鞅的十大罪状,呈报给了秦惠文王,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商鞅准备谋反,于是商鞅先被罢了官,又被遣返回封地,但是商鞅没有谋反之实啊,所以秦惠文王不断给商鞅施压,于是商鞅只得集结自己封地的士兵反抗,这下商鞅谋反就成了既定事实,秦惠文王立刻下令平叛,商鞅战死,尸体被带回咸阳车裂示众,可见秦惠文王有多恨商鞅。
商鞅该不该被平反?我们如果单说商鞅变法,对秦国的作用和影响,商鞅为秦国一统天下立下了首功,商鞅变法没有错,从之后的秦国国君沿用商鞅变法,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对于变法,历任的秦王是认同的,很多人认为到了秦庄襄王时期,庄襄王是给商鞅平反了,因为《史记》中有这么一句话“庄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商鞅肯定是秦国的功臣啊,所以秦庄襄王这算是给商鞅平反了。
但是,我们别忘了商鞅被处死的罪行是什么,是谋反罪被处死的,当然商鞅最开始是没有想谋反的,但是他在秦惠文王要处置他的时候,没有自杀,而是起兵反抗,虽然这样说对商鞅很不公平,不反抗难道还等死,但是也坐实了商鞅谋反的事实,所以商鞅谋反这一点,即便他有再大的功劳,任何一个脑子没残的秦王都不可能给商鞅平反。
也有人认为,之后秦国没有废止商鞅变法,继续推行变法就是对商鞅的平反了,这种说法也不合理,这只能算是认可商鞅变法对秦国是有积极作用的。就比如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了很大的便利,而发明手机的人我们十分痛恨他,但是我们不会因此就不用手机,继续使用手机,也不是就抛弃对发明人的偏见。商鞅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处死商鞅后,在秦国继续推行变法,只是为了满足秦国发展的需求,和平反无关。
影视剧中秦惠文王形象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历代秦王既用法家治天下,为何不给法家商鞅平反?
为何要给商鞅平反?完全没这个必要性、可能性;俗话说“小孩子才讲对错,成年人只看利益”,况且商鞅这事,根本就说不清楚谁对谁错。
弄死商鞅,符合秦国上下的一致利益一将功成万骨枯,商鞅变法,得罪的可不仅仅是某些人,而是秦国的各个阶层。
对秦惠文王而言:即使不说私仇,商鞅也已经严重损害了自己的威严。一朝天子一朝臣,任用商鞅推行变法的,是秦孝公;变法带给秦国的翻天覆地变化,也是在秦孝公任期内展现的。秦惠文王上来,如果任由商鞅继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会显得自己像一个捡现成的废材,如同《战国策》中的记录: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在这种“功高震主”的尴尬情况下,新君上任后最能树立权威的行动,莫过于杀掉前任君主麾下的头号功臣。
最痛恨商鞅的,自然是秦国的贵族。商鞅变法,打破了家族世袭的铁饭碗: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也就是说,原属于贵族的蛋糕,被砍掉了一大块来赏赐军功;不仅如此,根据变法的条令,贵族家的奴婢数量也受到了严格限制,而且要根据人头纳税;再加上刑不避公族,秦孝公的亲哥公子虔也被割掉鼻子,名、利、身都收到了商鞅的侵害,贵族们恨不得对商鞅“啖其肉、饮其血”。
即使老百姓,虽然从变法中受益,但同样也深受其害。商鞅变法的本质,是把老百姓绑在“农、战”这两大立国之本上。但从本性来说,耕地的辛苦、打仗的危险会让人望而生畏,商鞅的办法,就是用严刑峻法,使逃避农战带来的后果比从事农战本身还要痛苦(出自《商君书》):
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矢石。其民之欲为之,非好学之,所以避害。故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
没有老百姓喜欢打仗,他们之所以上战场,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在变法的套路下,想要趋利避害,只有农、战这两条途径可得。在这种思路下,秦国老百姓不可能活得轻松自在:
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沦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
可以说,秦国变法的成功,是建立在无数人的血泪、性命基础上的,适当的反弹也情有可原。刚上任的秦惠文王,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树立自己的权威,定会顺势而为、拿商鞅当祭品。这种代表了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好事,为什么要平反?如果真的平反,岂不是说秦国的君主、官员、老百姓都是污蔑好人的凶手?那这个国家可真坏透了。
维护君权,是商鞅变法的终极目的,若给商鞅平反,等于否定君权
商鞅变法,体现出的成果是“富国强兵”,但本质是为君主个人服务。虽然看起来是“依法治国”,但这个“法”,是根据国君的需要而制定的;秦孝公需要使秦国强大,所以法令就围绕这个目的,把全国各阶层的力量都引导到为这个目标服务上来;消灭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是为了将各地的权力与利益都收归国君;削弱贵族,则是为了强化王权。对此,商鞅有过直白的描述(《商君书》):
国之所以治者有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权者,君之所以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权制独断于君则威。
权力独断于君主,这是推进变法的保障,也是变法要实现的目的,更是富国强兵的必要基础;其后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也一样是基于这个理念。
那么,秦惠文王杀掉商鞅,显然是行使君主独裁权的正常合理表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何来冤枉、平反一说?如果为商鞅平反,岂不是否定君主专制的合理性?打个比方,如果秦始皇给商鞅平反,那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也会犯错?手下是不是可以公然违抗自己的王命/皇命?
所以,不会有任何后世秦君为商鞅“平反”;甚至商鞅自己,更不会提出这种违背自己理念的滑稽要求。
商鞅固然是伟大改革家,但也不是白莲花商鞅的变法其实并非原创:理论基础来自李悝的《法经》,实践来自于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他的最大贡献,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结合秦国实际,将变法全面、深入、彻底的在秦国推行。
而商鞅变法客观上确实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但于他个人而言,更多的是出于实现个人价值、攫取名利,他并不是个默默奉献的螺丝钉。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发布求贤令: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被封商君、功成名就后,商鞅洋洋自得,他曾问赵良,自己是否能与秦国历史上著名的五羖大夫一较高下。而赵良没给他多少面子:
五羖大夫,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君,一救荆祸。其为相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
五羖大夫不仅为秦国立功,而且为人低调,从不在意个人的荣华富贵,深受百姓爱戴。而商君则是另一幅模样:
君之出也,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数者,非恃德也。
商鞅的变法,客观上给各阶层带来了极大迫害;他自己是位极人臣了,但却树敌无数,每次出门必须配备全副武装守卫。因此赵良建议他应当急流勇退,不应该“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政,畜百姓之怨“”。
面对荣华富贵,商鞅坚决的对赵良说不。五个月后,悲剧果然降临到他头上。
历史不是小说,更不是博人眼球的电视剧;秦惠文王之后,秦国并没有改朝换代,后世的君主何来为商鞅平凡的动机、目的?为了一个曾经的臣子而否定自家政权的道德性、合理性、合法性,哪个秦君干得出来?况且,商鞅活着时已享受顶级荣华富贵,死后其法令仍然继续保存,这已经是对其贡献与价值的最好肯定。
历代秦王既用法家治天下,为何不给法家商鞅平反?
这个问题有角度,因为它反映出了秦国的法律问题。我们都知道秦国是依法治国。依法就意味着要审讯、证据、审判等一系列程序去定罪。那么我们来看看商鞅是否经过一系列的法律程序去定罪了吗?
为了方便比较,这里用李斯和商鞅进行比较。先来看商鞅的相关记载: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彊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从上文可以确定:
1、公子虔诬告商鞅要造反,于是要逮捕商鞅,商鞅不服逃走;
2、商鞅想要逃跑到魏国,不被接纳,只得返回;
3、商鞅攻打秦国郑县,兵败战死;
4、秦惠王车裂商鞅尸体,告诫后人。
在来看秦国办案程序,以李斯为例:
“於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馀,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辩,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馀年矣。逮秦地之陕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脩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彊。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脩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原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赵高使其客十馀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後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及二世所使案三川之守至,则项梁已击杀之。使者来,会丞相下吏,赵高皆妄为反辞。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李斯和商鞅都是被人告谋反罪,因此他们的法律程序应当是相同的。从上文可以看出,赵高做了很多的手脚,目的只有一个——让李斯认罪。但李斯想要在狱中上书给胡亥,就说明认罪与否是谋反罪成立与否的关键。李斯和赵高就是在这点成立。因为谋反罪基本上是没有人证、物证的。
因此秦国的谋反罪法律程序是:下狱——审查有否谋反证据——案犯认罪——司法审判定罪——执行刑罚。
现在来看商鞅:商鞅被公子虔告发谋反,但商鞅在官吏抓捕自己之前就已经逃跑,说明公子虔告发商鞅谋反一事并没有进入秦国法律程序。商鞅连下狱的第一步都没有涉及。
那商鞅为什么因谋反罪而被五马分尸商鞅谋反罪的成立,不是因为公子虔告发谋反这个原因,而是商鞅率兵攻打郑县这个谋反事实。这也是商鞅和李斯不同的地方。
商鞅率兵攻打郑县。我们不知道商鞅是出于什么考虑——也许是想要从公子虔手里夺取秦国朝政大权——因为当时秦惠王并没有亲政,秦国必定有人出任大良造。公子虔即是秦惠王的师父,又是宗室,他出任的可能性很高。即便不是公子虔,在有人告发商鞅的情况下,按照商鞅所订立的法律,执政之人必定依照法律的执行。
不管商鞅是否冤枉,他率兵攻打郑县这个事实,已经是造反的事实。而公子虔的告发,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线而已。
事实上商鞅起兵造反,那么请问各位,如果你是秦王,你能用什么理由去赦免商鞅的罪行呢?
商鞅在逃走魏国失败后为什么不逃走到其他国家逃走魏国失败后,商鞅才起兵。但让人困惑的是:商鞅为什么不逃走到其他国家,如楚、齐,甚至韩、赵等。
魏国拒绝接纳商鞅,是因为商鞅用欺诈手段击败魏国,而不是堂堂正正的打败魏军。如果商鞅是和魏军正面对战击败魏军,魏国不会怨恨商鞅。欺诈手段,让魏国对商鞅人品不认可。
商鞅在被封商洛之地后,就开始谋划攻打楚国。这导致商鞅和楚国的关系因此变坏。否则从商鞅变法中和商鞅一起变法的伙伴尸子在商鞅死后南逃到楚国的事实来看,商鞅是可以逃去楚国的。
只有商鞅为什么不去韩国?原因不明,估计也是关系不好。齐、赵和秦国没有接壤,然然不在商鞅的选择之中。
总结:商鞅被定罪谋反,不是因为公子虔的告发,而是因为商鞅率兵攻打郑县这个事实。在事实面前,在依法治国面前,不管你如何变成动机良好都是徒劳无功。再说,历代秦王也没有赦免商鞅罪名的动力:一是没有这个需求,二是商鞅起兵造反是事实。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