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意义何在?
导语:
诸葛亮这一辈子都在为当年吹的那个牛填坑,他年轻的时候遇到人就说自己跟管仲乐毅一样,一定可以做一番大事业。
这牛既然吹出去了,诸葛亮又是一个好面子的人,所以他当然要想办法努力完成这个梦想。眼看着蜀汉帝国在自己的盘算中一手建立了起来,诸葛亮甚是得意,恨不得拉上过去的好友们一起到成都酒吧一条街好好喝一顿。
眼看着诸葛亮庆祝的请柬已经发出去了,万万没想到,刘备却又把这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基业给毁了。等到好友们来的时候,蜀汉帝国已经成了危如累卵的政权。别说庆祝了,诸葛亮要是再不努力一点,可能连饭碗都保不住了。
01年轻时候的过度营销,总归是要偿还的。诸葛亮年轻的时候,绝对是营销界的一股泥石流。一般人才都是主动投靠主公,参考他大哥诸葛瑾,而诸葛亮却不一样,他给自己疯狂地打广告贴标签,就是不主动投靠任何人。
这有点姜太公钓鱼的意思,不过诸葛亮手里的鱼竿,绝对是有鱼钩的。那么他到底做了哪些过度营销的事情呢?
- 首先,卧龙凤雏的标签,简直就是一场天大的骗局。诸葛亮和庞统都还没出山,这卧龙凤雏的名声就已经传了出去。很显然,是他的老师庞德公的杰作。
- 其次,诸葛亮疯狂在朋友面前夸赞自己的才华,自比管仲乐毅。一两次还好说,时间长了,朋友们居然信以为真了,逢人就说诸葛亮了不起。
- 再者,诸葛亮让刘备三顾茅庐。就算诸葛亮是一般人才,可是主公愿意三次来请,也足以表明诸葛亮并不一般。
这些过度营销的策略,使得诸葛亮很快跻身一流谋士的行列。但是这个时候刘备集团实在是太弱小,要想实现诸葛亮当年吹的牛,实在是太折腾了。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三国志》
为此,诸葛亮可谓是殚精竭虑,每天都吃不好睡不好,就想着怎么帮助刘备这个穷苦人成为大富翁。
起起落落以后,刘备还是把这个烂摊子交给了诸葛亮。诸葛亮心里百感交集,眼看着牛皮就要被吹破了,恢复汉室江山的志向也无法实现了,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必须要通过北伐,完成这些事情。
02出师表是写给刘禅看的,也是写给蜀汉群臣看的。蜀汉政权,在刘备关羽的折腾下,差点就灭亡了。好在诸葛亮这个时候接过了接力棒,通过几年的呕心沥血,将蜀汉内乱平定,与东吴重归于好。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三国志》
这么一来蜀汉帝国勉强算是稳定住了,光稳定住了可不是诸葛亮的梦想。他每次想到朋友们鄙夷的目光,不免就有些脸红。
所以他向刘禅上了一道出师表,内容很感人,意思很简单,是时候北伐恢复汉室江山了。这一次诸葛亮可不是闹着玩的,他打算亲自带兵。
那么这道出师表到底是怎么个意思呢?其实我认为诸葛亮出师表的问世,至少有三个目的。
- 首先,诸葛亮必须要给刘备一个交代。当年诸葛亮可是满脸泪水地向刘备打包票,表示自己一定会恢复汉室江山,为刘禅建功立业。
- 其次,诸葛亮希望能够得到刘禅的支持。因为刘禅好歹是蜀汉的君主,这次出征如果皇帝不愿意的话,事情是很难办的。刘禅如果说不行,诸葛亮强行出兵的话,别人铁定会认为诸葛亮这是完全不把刘禅放在眼里。
- 再者,诸葛亮的出师表,也是写给蜀汉群臣看的。他希望蜀汉内部所有的大臣,都能够跟他一样同仇敌忾,一起对付曹魏帝国。毕竟诸葛亮出征以后,后方的供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出师表的内容感人肺腑,当时不管是刘禅还是蜀汉群臣,看了以后,都在痛哭流涕。毕竟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在那儿摆着呢。
03诸葛亮完成了自己的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伐可能成功吗?完全是有可能的,至少在街亭没有丢失之前,是有可能的。蜀汉已经失去了荆州这么一个绝佳的北伐基地,所以当时诸葛亮北伐只能从益州出发。
这里的街亭是至关重要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诸葛亮只找到了这么一个不错的通道。通过街亭,诸葛亮大军可以直奔关中腹地,夺取长安就不再是一个梦想了。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志》
但是马谡这个瘪犊子把街亭给丢了,使得诸葛亮大军失去了北伐的根基,只能撤退。只有这么一个绝佳的出口,但是被曹魏堵死了。
所以说后来诸葛亮不管往哪儿打,都无法冲破曹魏的防守,北伐大业就这么玩完了。上天曾经给过诸葛亮一次成功的机会,但是他看错了人。
此后的诸葛亮每天都在忧心忡忡中度过,为啥子?因为诸葛亮无法实现自己的诺言了。一方面对不起刘备的在天之灵,天天晚上担心刘备托梦给他。另一方面觉得自己无法向刘禅交代,毕竟刘禅是百分之百地信任他。
为此诸葛亮是呕心沥血,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北伐之上。结果虽然不理想,但是诸葛亮是真的已经尽力了。出师表上的所有话都是真情流露,可以说诸葛亮的确是一个劳心劳力之人。
总结:诸葛亮有超脱那个时代的特殊形象。最终诸葛亮年仅54岁便撒手人寰,是被活活累死的。有人说诸葛亮不懂得领导艺术,那只能说诸葛亮没有官僚主义的思想。
你们眼里的大人物就应该处处都高人一等?当官的人就应该高高在上?我觉得这是现实给大家造成了一个相当大的误解。
我认为真正做官之人,就应该像宣传语中所说的那样,处处为百姓着想,一心想着百姓们的欢喜和忧愁。真正能够做到公平公正,至少不会搞特殊对待,开一场招待会,还要提前对个题目啥的。
诸葛亮虽然未必是为了百姓着想,但是他的确为蜀汉吃了很多苦,而且讲究公平公正,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少见的。而且他依法治国,谁能做得到呢?
参考资料:《三国志》
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意义何在?
诸葛亮写《出师表》,按照正常情况来说,是不应该写的。因为这种教训式的口吻,哪个皇帝受得了?但刘禅就属于例外。
刘备在临死前的托孤之举,虽然同时也托了李严等人,但主要是托给了诸葛亮的。"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是刘备最后对刘禅发布的诏命,所以,诸葛亮成为了刘禅的"相父″。不但如此,刘备还对诸葛亮说了,"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的谈话虽然是绝对机密,不过至少刘禅还是会知道的。这样的结果,是让诸葛亮的地位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诸葛亮的《出师表》尽管写得很哀婉恳切,但以长辈和长官的身份教训后辈和下属的态度还是很明显的。诸葛亮之所以写这份表,其目的有二 :
一是向中外表明自己绝不会有篡逆之心,将誓死效忠刘氏的决心,以释天下人之猜疑。俗话说得好: "口说无凭,立字为据",这份表主要的意义就在此;
二是以长辈和主要行政长官的口气对后方政务作出安排,让刘禅以及在后方的所有官员有章可循,不至于推诿扯皮甚至勾心斗角,让北伐无后顾之忧。
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意义何在?
诸葛亮写《出师表》意在表达自己的忠诚,劝说刘禅放心让自己去北伐!不过,把《出师表》与《三国志》对照读,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虚伪!因为《出师表》中所列举的事例与《三国志》中的史实完全不服!
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意义何在?
简单来说应该有两方面的意义:—、是对自已皇上表忠心,让皇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理解,从《出师表》剖心沥肝等表明心志的言语,足以说明老臣虽手握重权,仍忠心耿耿服务于皇帝,据正史中记载,刘禅并不积极举兵北伐。二、是对自已不在朝期间的朝政人事作了周祥的安排。处处显示老臣谋国的良苦用心。
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意义何在?
诸葛亮的《出师表》大家都知道,甚至大多数人都能背诵几句甚至全篇,但实比《出师表》更加实用,很适合大家在工作中运用,但《出师表》还有一个姊妹篇《后出师表》。值得大家读读。
为什么说《后出师表》更具实用意义呢?其实通读全文后不难发现,如果放在高考中,《后出师表》是一篇几乎满分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有力。同时,整篇文章在论述的同时,又有情感支撑,在情、理两方面都极具说服力。它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戴高帽
《后出师表》开篇即用先帝(刘备)之口提出要去北伐的论点,此表是给谁看的,是给刘禅及一众不同意北伐的文臣和将领们看的,“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这个战略是先帝定下来的,不是我孔明要一意孤行。
二、卖人设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在有了先帝这个后台之后,开始卖惨,表明自己为了光复汉室,为了报效先帝的心意。
三、举例子
在大方向和基调已经确定后,连续用六点“臣之未解也”的反问式论据,有力的证明了为什么要去北伐,以及不去北伐会发生什么恶劣的情况。
四、推责任
《后出师表》最后一句,“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在表明自己会竭尽全力、鞠躬尽瘁的心意后,又说至于能否成功等等不是他自己能够预见的,用这种说法,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
从这几点来看,《后出师表》里面的种种技巧非常适合在职场中运用,哪怕只是学会其中一两点也可以让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更加的游刃有余了。
但是这么实用的文章为什么热度却没有《出师表》高呢?我觉得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教材的助力
人教版初三语文的必修里,《出师表》是比较重要的一篇文章,是被要求背诵全文的,只要是接受了义务教育的人,都会接触这篇文章,它的粉丝量自然要比《后出师表》更多。
二、内容的价值观
《出师表》更多表现的是诸葛亮对刘禅的种种嘱咐以及一些告诫,这些告诫和嘱咐所表达的内容和核心思想是非常适合用来做教育的,同时《出师表》中的诸葛亮更符合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的形象,而在《后出师表》中,如前文所述,因为它更适合成年人来运用,通篇文章也是议论文的形式,在情感和教育意义上远没有《出师表》出众。
三、人们对于诸葛亮的固有印象
提到诸葛亮,除了足智多谋以外,人们对他的印象多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上,《出师表》更符合这种调性,《后出师表》更多凸显的是诸葛亮的“老奸巨猾”。
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意义何在?
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意义在于时处三足鼎立,国力危弱的形势下,只能采取以攻为守、以战图存的战略,进而谋求复兴汉室的大业。然而,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令诸葛北伐忧思难耐。怕前点烽烟,后院失火,遂恳切叮嘱,谆谆交待。嘱后主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亲贤臣,远小人!后主自当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不耻下问,集思广益。赏罚严明,不宜偏私,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远离,斟酌损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通篇文情并茂,感人至深,非志士能人作不出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