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水淹七军后,为什么长时间无法攻破襄阳、樊城以致兵败?
导语:
关羽攻打襄阳和樊城,正常战役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三个月。打一座城池,三个月打不下来,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更何况,曹操两次增员,守将曹仁也不比关羽差,双方的兵力更没有悬殊可言。
当年陈友谅带领60多万大军,围攻只有2万人马的洪都南昌,守将朱文正也坚挺了83天之久,相差30倍的实力,也能顶上3个月时间,更别说曹仁手里有四五万人马,足以和关羽的荆州兵人马旗鼓相当了。
01关羽北伐没有后援,这是不能获胜的原因之一。我们去查三国历史,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关羽北伐极有可能是自己主动发起的,也就是说这一场大战役,没有经过刘备的允许。
这在历史上是兵家大忌,因为关羽是坐镇一方的封疆大吏,是刘备的属下。如果下属动用六七万人马,却不向长官提前打个报告的话,那情况是非常糟糕的。
- 首先,刘备完全没有反应时间,他压根就不知道关羽那边的战况如何。所以他只能根据自己这里的情况来考虑到底要不要出兵相助。
- 其次,关羽的这个行为,已经深深触怒了刘备。作为一方之主,刘备对整个集团应该有绝对的控制权,关羽的分公司也绝对不能例外。
- 再者,关羽只能考虑荆州这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刘备必须要着眼于整个集团的利益。当时刘备刚刚打完汉中之战,他哪里还有力气去支援荆州呢?刘备和关羽已经做到了互相不清楚对方情况的地步。
这是非常危险的局面,关羽不事先告诉刘备,而是在战争打起来以后,才让人送信给刘备。这直接导致了刘备无法提前出兵帮助关羽。
从益州到荆州,千山万水,那不是朝发夕至就能敢到的,所以关羽只能是孤军奋战。不管是从兵力上来说,还是从后援粮草上来看,关羽这一战,都没有获胜的可能。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三国志》
打仗不仅仅打的是战斗力,更是后援力量的比对。曹仁那边有曹操不断增兵相助,所携带的辎重粮草也绝不会少,而关羽这边,连根毛都没有,不输也是怪事了。
02曹操不断增兵相助,属于是车轮战对付关羽了。当关羽北伐樊城的时候,曹操那边是什么反应呢?他的反应非常大,因为曹操甚至觉得关羽完全可以北伐成功。
一旦襄阳和樊城被攻破,那么曹魏的腹地就都露在了关羽大军的面前,到时候曹操要不迁都也是难事了。
所以曹操做了以下各种挣扎,以此保证樊城和襄阳不被攻破。
- 首先曹操吩咐于禁和庞德带着七军人马,前往荆州支援曹仁。于禁这边带来的人马大概是7万人,曹仁手里有5万人,12万人对付关羽6万荆州兵,这算非常重视了。
- 其次曹操与孙权暗中勾结,孙权这边早就对荆州垂涎三尺。这个时候曹操能与之联盟,一起灭了荆州,这对孙权来说不是坏事,所以就有了后来吕蒙偷袭荆州的事情。
- 再者曹操后续又派遣了徐晃带领大军前来支援曹仁。因为于禁七军被大水给冲垮了,于禁自己也投降了,曹操算是孤注一掷,将所有希望都交给了徐晃。
由此可见,曹操对这一战的重视程度,甚至比汉中之战都要大。汉中之战最后居然变成了鸡肋,而襄樊之战,绝对不能输。
汉中对曹操没那么重要,但是对刘备相当重要,这是入川的大门。而襄樊对刘备没那么重要,但是对曹操相当重要,这是进入中原的重要关卡。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三国志》
这么多援兵前来对付关羽,背后又有孙权在插刀子,关羽自己这边还谁都不肯帮忙,这不是让关羽自己作死吗?四方面对手的进攻,关羽只能在车轮战下战败了。
03曹仁也不是吃素的,其能力不比关羽差。要是论攻城略地,曹仁或许还真的比不上关羽。但是要是论守城的能力,曹仁绝对不比关羽差,甚至说可以强于关羽。
当时曹仁的局面可谓是相当尴尬,关羽的荆州兵将其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打不下这座城池,所以就只能靠围城打援来逼死城内的人。
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仁激厉将士,示以必死,将士感之皆无二。徐晃救至,水亦稍减,晃从外击羽,仁得溃围出,羽退走。---《三国志》
曹仁的处境很惨,因为没有粮草供应,城内早就出现了混乱。吃不上饭的局面早晚要出现,到时候兵马乱了,也是正常的事情了。
所以曹仁这个时候高超的指挥艺术就体现出来了。他不断给自己的手下人鼓劲儿打气,并且开始精心安排粮食的分发,要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
而且曹仁的勇气非常大,他不仅和士兵们有着一样的生活待遇,而且在对付关羽的时候,总是能够身先士卒,作为表率。所以最后城里就算只剩下了几千人马,这些人还是愿意甘心跟随曹仁对敌。
狼怂怂一个,羊怂怂一窝。曹仁正是这些狼里面的最勇敢的头狼,他手底下的士兵也自然会为曹仁卖命。我认为他这里应该是借鉴了曹操望梅止渴的事情,不断给手下人打鸡血给希望,也就是所谓的画大饼,最终才能战胜对手。
总结:关羽的失败,是内外交困的结果。关羽之所以失败,原因有很多。但是主要是分为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的原因,一个是外部的原因。
- 内部的原因就很简单,那就是关羽和刘备的关系,此刻变得比较微妙。关羽是汉寿亭侯,一心向汉,而刘备是想要称王称霸的。这两个人走到这儿,是不是出现了理念上的争斗?我们不清楚,但是从这一战中刘备和关羽的表现来看,两人显然不对付。
- 外部的原因则有点复杂了。一方面是曹操不断增兵,给关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兵力上关羽完全不是对方的对手。另一方面孙权在江东地区,开始了偷袭荆州的准备。以至于后来关羽打不下樊城后,连老家都回不了。
最终关羽在逃亡的时候,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他知道,就算回到益州,他也没脸去见任何人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关羽水淹七军后,为什么长时间无法攻破襄阳、樊城以致兵败?
引言:关羽水淹七军,是一场经典的战役,也是他在三国舞台的谢幕之作。此战关羽勇擒于禁、怒斩庞德,威震华夏,成为他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生涯,水淹七军之后,吕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最后战败而亡,英雄就此谢幕。
一、战事背景
刘备占领益州,孙权派人向他讨还荆州,煮熟的鸭子,刘备也不能让它飞了,刘皇叔是不会答应的,皇叔说no,孙权非得说yes,在yes or no之间,于是两人翻了脸。
正当两人抬桌子掀板凳的事情,曹操要进攻汉中,刘皇叔着了急,益州又受到了威胁,这紧要关头,曹臣相捣乱来了。刘皇叔和孙权暂时放下心中仇怨,在强敌曹操的威胁下,暂时握手言和。于是两位同学剪刀石头布猜拳决定,湘水以西归刘备,湘水以东归东吴。
刘皇叔和孙权和好,一门心思对付曹操,安排诸葛臣相镇守成都,自己亲率大军挺进汉中,法正随阵,这地方不能让曹操给占领了去。
曹操也不是省油的灯,既然你来了,那就亮刀开战吧,他马上组织军事力量,准备与刘备一战,这次战役,双方主帅均亲自出征,可以相见汉中对于刘备的意义,足足僵持了一年有余。第二年定军山之战,皇叔的蜀军大胜,魏军的主将夏侯渊被杀,曹操退出汉中,撤至长安。
此战为刘备巩固了在益州的地位,公元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
二、关羽水淹七军之所以得胜,是因为他有效的利用了天时、地利。关平见关公箭疮已合,甚是喜悦。忽听得于禁移七军于樊城之北下寨,未知其谋,即报知关公。公遂上马,引数骑上高阜处望之,见樊城上旗号不整,军士慌乱;城北十里山岩谷之内,屯着军马;又见襄江水势甚急。看了半晌,唤乡导官问曰:“樊城北十里山谷,是何地名?”对曰:“罾口川也。”关公大喜曰:“于禁必为我擒矣。”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关羽镇守荆州,他率领驻扎在江陵的大部分荆州军队,浩浩荡荡地向襄阳、樊城进发,很快将襄阳、樊城分别包围起来。
关羽来战,樊城守将曹仁不敌关羽,于是向曹操告急求援,曹操派遣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前去樊城援助,抵挡关羽的大军来袭。
于是关羽利用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一边调集水军集结待命,一边令荆州军造大船,时逢连天大雨,汉水暴涨,大水沿着汉江故道河床低洼地带分三路涌向团山铺一带,大雨造成的天然战场,使关羽如鱼得水,而于禁与诸将却无处躲避,他只好与庞德等将领上堤避水,可是顾得来水势汹涌,顾不得来敌汹涌,关羽命令军士向避水的曹军乱箭齐射,曹军不敌,于禁被迫向关羽投降,而庞德却顽强抵抗,但是终于不敌,后被擒拒投降,被杀,庞德还是有几分气节的。
水淹七军,关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与他熟悉当地地理有莫大的关系,加上天时,关羽很好的利用了自然战场,所以取得了胜利。
三、英雄的自负也让失败加速英雄都有自负的一面,关羽为了策应刘备在汉中的行动,出兵北伐襄樊,击败曹仁后,水淹七军,本来应该是一场完美的战役,连曹操都不得不退避三舍。
关羽在围攻樊城时,兵力严重不足,还一意孤行的选择抽调荆州守军北伐,这不但让荆州空虚,也把自己置于危险之地,东吴兵趁此机会兵不血刃拿下了荆州,关羽的自负让荆州失去了防守,也给自己的失败埋下了种子。
水淹七军,战果辉煌,但是曹氏集团的安全被威胁了,在此情况下,曹操不惜动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军事力量救援襄阳。
关羽被徐晃击败,张辽还在救援的路上,关羽的处境本就极其危险,此时后援补给又不给力,这种情况本是九死一生,但樊城近在眼前,关羽的自负再一次让他失去了逃走的机会,如果关羽此时撤军回荆州,历史是不是会改写?
四、关羽的后援不足,因为自负,孤掌难鸣,被马忠所擒救援樊城的徐晃因兵力不足,曹操先后派遣徐商、吕建等将领增援徐晃,关羽在围头派有军队驻守,在四冢还有驻军,徐晃佯攻围头,实际攻打四冢,关羽见四冢危急,便亲自出战,徐晃迎击,关羽退走,徐晃追击关羽,继续退败,但是去襄阳的路被隔绝不通。
此时孙权命吕蒙为主帅偷袭荆州,并且亲自做吕蒙的后援,荆州重镇江陵守将麋芳(刘备小舅子)、公安守将士仁因与关羽有嫌隙而不战而降,可以想见关羽平时为人确实狂傲一些年轻此时国之大义时,都没有后援团,此时的关羽有点孤掌难鸣的意思。
关羽知南郡失守,立刻回撤回来援驰南郡,在他撤回途中,关羽多次派使者与吕蒙联系,吕蒙很是聪明,利用了人性的情感需求,向关羽部下亲属各家表示慰问,他的厚待,礼遇,让关羽的将士都无心再战。楚汉相争时,也有这个桥段,汉军唱楚歌,使将士思乡,无心恋战。
关羽率领将部出逃,一路突围至距益州不过二十里的临沮,遇马忠的埋伏,被擒,遂被斩首。
水淹七军,不论正史记载,还是《三国演义》,都描述了一个英雄的形象,关羽不但义薄云天,还能征善战。在这之后,他的失败,都反映出一个事实,英雄总有一个弱点,那就很自负,虽然关羽的失败是源于后援补给等等客观因素,但是他自身的狂傲也使得失败加速。
关羽水淹七军后,为什么长时间无法攻破襄阳、樊城以致兵败?
简单地说,就是因为水淹七军是野外对战,攻打襄阳与樊城是攻坚城战,野外对战与攻坚城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战争方式。
野外对战就是两军不以城池作为依托,而是两支军队在野外列阵对战,或者依靠地形、营寨来进行硬碰硬的实力对抗,比如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就是野外对战。
攻坚城战是指一方依靠城池固守,另一方使用各种方法及攻城器械对城池进行强攻,攻城战首先必须得攻破敌人的城池,才能对敌人发动进攻,如果攻不破城池,可能连敌人的影子都难以见到,比如三国时期的南郡之战,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胜利后,继续率军攻打曹仁驻守的江陵城,打了一年才拿下。
再来看关羽在襄樊之战中水淹七军与攻襄阳、樊城的战争是如何打的?
关羽在219年7月开始发动襄樊之战,关羽在发动襄樊之战前,是从荆州南郡沿着汉水一直向北推进到襄阳与樊城的,因为关羽在治理荆州的近十年间,已经训练出一批熟练的水军,再加在原来荆州刘表留下的部分水军,关羽的水军能力应该是仅次于东吴水军。
襄阳在汉水的南岸,樊城在汉水的北岸,关羽到达襄樊地区后,很轻松地就利用了水军切断了曹魏襄阳与樊城的联系,分别将襄阳太守吕常和征南将军曹仁包围在襄阳和樊城,然后关羽率领本部剩余的兵马攻打曹操派出来的援军,也就是于禁和庞德率领的七军三万精锐部队。
关羽起初发动襄樊之战投入战场的兵力约有四万人,在听说吕蒙病倒后,差不多又调了一万人,整个襄樊之战后期关羽一共有5万军队参战。
曹仁是征南将军,同时是曹魏荆州军区的总指挥,相当于军分区司令员,他指挥的是曹魏的边防军,被关羽击败后围在了樊城,曹仁既然是荆州军区总司令,手上的兵力不会少,由于兵力分散,曹仁在樊城的军队至少有一万人。
吕常是襄阳太守,太守也就是一郡之长官,吕常率领的是本地的郡县兵,郡县兵人数本来就不多,襄阳城中的兵力最多只有五六千人。
而于禁率领的七军有三万多人,整个曹魏在襄樊地区的驻军人数达到了四万六千人左右,而关羽起初参与襄樊之战是4万,后期增兵到5万人,所以整个襄樊之战关羽的军队人数与曹魏襄樊地区军队总人数不相上下,是差不多的。
首先得申明一战,关羽是先攻打襄阳与樊城,接着将襄阳与樊城团团围着,最后曹操派出于禁救援襄樊,关羽才与于禁交战的,原本是关羽的四万人围城攻打曹魏的一万六千人,比例是2.5比1,按照古代兵书上说十倍于敌人才能围而歼灭,明显关羽围城攻打的人数总共不算多。
尤其是当于禁率领七军三万人参战时,关羽抽调了一部分的攻城部队与于禁和庞德对战,关羽抽出的这部分军队人数没有记载,以军事常规来看,不少于一万人,因为于禁是七万人。
而关羽能够击败于禁和庞德有两个根本原因:
1、天气原因,当时是8月,正是雨季。雨季一般是整月整月地下雨,偶尔只有几天不下,雨下多了,河水就暴涨,河水一暴涨,很多地势低的地方就会被河水淹没,而于禁、庞德的营地正好就是地势低地方,全部被水淹没。
2、关羽有制水权,而曹军没有。于禁的七军全部是陆军,没有水军,如果曹军有水军,关羽就不可能轻松包围襄阳,并且轻易渡过汉水攻击樊城,如果你见过南方雨季发洪水时的现象,就会明白关羽当时有水军是多么的重要。
因为于禁和庞德的营地被淹没了,所以他们只能在地势高的地方安营扎寨,而关羽可以带着水军开着船前来攻打,曹军除了射箭,对付关羽的水军一点办法也没有,当箭射完了之后,只有束手待擒,没有别的办法了,所以于禁和庞德就被关羽俘虏,因为关羽占尽了优势,而且于禁和庞德连逃都没地方逃走,因为关羽的水军击沉了曹军的所有船只。
而关羽攻打襄阳城与樊城则完全不同,三国时期的城池一般是用圶土砌成的土墙,高度有15米左右,重要和大一点的城池甚至能到20米高,小一点的城池差不多只有8到10米左右高,以襄阳和樊城的特殊地理位置,两城墙壁至少有15米高。
古代的城池是立体防御的,城池外挖有壕沟,沟里有水,相当于护城河,越过了护城河才是城墙,城墙一般有东南西北四个门,每个门边上都是城楼,负责指挥作战与情报收集,城墙上还有专门留出来用于攻击敌人的缺口,称为垛墙。
要想攻下一座城池,如果没有攻城器械就算有再强大的军队也是一样没用的,当年横扫天下的蒙古铁蹄在野外作战基本上是战无不胜和攻无不克的,但是对于攻城来说,就完全不一样,参考蒙古人攻打襄阳城,足足打了六年才打下来,关羽只打了三个月真的不算什么了。
关羽肯定是带了攻城武器的,但是攻城是难度极大的军事行动,首先面对的是敌人坚固的各种防御工事,要付出极大的伤亡不不一定能达到破城的目的,以血肉之驱利用攻城武器攻打城池,远比利用城池坚固设施防御做的牺牲大得多。
关羽的兵力在攻城上并不占多少优势,更多的就是围而不攻,从关羽在襄樊之战的部署来看,关羽绝对是利用围城打援,围而不攻,一步一步消耗吕常与曹仁的意志,同时击败曹魏派来的援兵。
再一个,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目的,是想拿下襄阳与樊城两座城池,而不是跟敌人死拼,如果真要强行攻打,关羽的那5万荆州人还不够牺牲的,关羽的战略目的就是为了占领襄阳与樊城,如果围而不攻能让敌人撤退或逃走,关羽的目的就达到了,关羽没有实力也没有必要拿着众多将士的生命去强行攻城。
再说了,就算强行攻城,短时间也拿不下,孙刘联军挟赤壁之战胜利的余威攻打南郡,攻打曹仁驻守的江陵城,都打了一年多,还是曹仁主动撤退才拿下的,反观关羽,兵力、实力都不占太多优势,时间也不过只打了三个月而已,想要拿下襄阳与樊城,没这么容易的,难度极大。
关羽水淹七军后,为什么长时间无法攻破襄阳、樊城以致兵败?
关羽北伐襄樊的兵力有限,能水淹七军是借势而为,而襄阳、樊城城池坚固,又有名将曹仁防御,短时间内无法攻破是正常的。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奉命北伐襄樊,大破曹仁。曹仁退守樊城,曹操命于禁、徐晃率军前来救援。结果在八月,因为秋雨连绵,汉水暴涨,关羽水淹七军,于禁全军覆没,曹仁也只剩下几千残兵,死守樊城,而曹仁部将吕常则据守襄阳。
关羽围困襄樊两个月,最终未能攻克,反而被徐晃击败,解了樊城之围。关羽依靠水军优势继续围困襄阳,但是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得手。关羽不得不撤军,并最终兵败身亡。
关羽围困襄樊两月,却未能攻克最主要一个原因,是他兵力严重不足。
关羽北伐襄樊有多少部队并没有资料提及,不过此前孙权和刘备为了争夺荆州,双方在湘江对峙时,关羽统帅的荆州军号称有三万人。一般号称都是多余实际,因此关羽当时实际的兵力肯定还不足三万。因此北伐襄樊时,关羽的大军也最多只有这个数。
关羽以不到三万的兵力要围困襄阳、樊城,同时分兵防御驻守宛城的徐晃,再加上他手下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水军,实际能用来攻城的部队很有限。所以关羽才会要求刘封、孟达调兵前来相助,但是刘封却以上庸刚刚平定,兵力不足拒绝。这就使得关羽一直没有足够的兵力攻城,自然难以短时间内攻克。
而且襄阳和樊城也并不好打。
在三国时期,攻城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曹操、周瑜、刘备、诸葛亮都没少吃亏。襄樊地理位置重要,又是刘表统治荆州时的治所所在,因此城防已经比较完善了,比一般的城市还要难打一些。
而樊城守将曹仁也是曹操手下的一员大将。当年曹操赤壁战败以后,曹仁死守江陵,周瑜、刘备率军打了差不多一年时间才攻克,可见他守城能力还是不错的,此时不管换谁来打都不会轻松。
因此关羽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没能在两个月时间内攻克曹仁据守樊城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奇怪。
关羽水淹七军后,为什么长时间无法攻破襄阳、樊城以致兵败?
水淹七军后,关羽确有很好的机会攻破樊城。
但因曹仁、徐晃的将略,关羽终究没如愿。
细细回顾,这场斗法非常精彩。
澄清一个误解:东吴背盟并没有决定襄樊之战的胜负许多朋友认为:吕蒙白衣渡江,攻取了关羽的后方,是决定关羽北伐襄樊之战的关键。
其实不然!
吕蒙在十月开始白衣渡江,十一月夺取江陵。
而此时,徐晃已经在四冢击败了关羽,解了樊城之围。
当时,关羽尽管依然在用水师封锁襄阳,但襄樊战场的主动权已经转换到了曹军手中。
换而言之,如果没有白衣渡江,关羽可能可以全身而退,也可能继续攻襄阳,但是,他攻取襄樊的最好时间已经错过了。
一句话:曹军是靠自己保住襄樊的。
曹军保住襄樊的难点水淹七军后,战场态势对关羽十分有利。
1、曹军的援军要较长时间才能抵达。
(1)、在于禁被歼后,曹军在周边战场仅剩下宛城徐晃所部。
徐晃部多是新兵,战斗力不强,因此,暂时还不敢靠近关羽。
此时,曹操军团分布是:夏侯惇、张辽的26军驻于淮南;曹操本人的大军(原参加汉中之战的部队)正在关中;而从北方战线南调的曹彰军,也已经进入长安;他们距离襄樊前线尚有较长的距离,一时半会不会影响关羽攻城。
(2)、由于江水暴涨,襄樊附近一片泽国,曹军如果此时靠近战场,即使不想于禁一样被淹,也行动困难。因此,曹军要等到洪水稍退,才能逼近战场!
2、樊城城防告急,粮食将尽,撑不了多久。
当初,曹仁之所以选择本人驻于樊城而非襄阳城,主要是担心关羽封锁汉水,一旦汉水被封锁,曹仁将与北方援军彻底失去联系,陷入彻底孤立。
此时,由于江水暴涨,外加外援困难,曹仁依然陷入了孤立中。
同时,樊城城墙是土质,遇到大水时很容易漏水、坍塌。
因此,樊城此时:外部没有强援支持,内部城墙多出坍塌,岌岌可危!
这种情况下,要保住樊城,曹军需要做到三点:
1、曹仁坚守到援军抵达战场;
2、徐晃在军力得到补充前,要想办法牵制关羽攻城,否则,樊城守军士气可能崩溃;
3、曹军援军在水退后,要迅速击破关羽军,否则,樊城照样保不住!
关羽的部署:加大了曹军援救襄樊的困难关羽的部署显示出其了得的军事素养。
1、攻城方向,以围为主。
(1)、直接破城,难度大!
水势给曹仁防御带来了麻烦,但给关羽也带来了麻烦。
由于洪水泛滥,关羽只能以船封城,却不方便部署攻城!
水小一点,关羽可以架设云梯、布置冲车,环而攻之;
水再大一点,直接淹过城墙(水位最高时只差几尺),直接乘船进去就好!
可是,现在的水势下,关羽乘船临逼城下,声势浩大,但实际破城并不便利!
洪水给攻守双方都带来了相当困难。
(2)、以围为主,陷樊城于弹尽粮绝的困境。
因此,关羽玩起了扩大版的“绝北道”,设围十重,断绝内外!
后来,曹操评价说:关羽在樊城的设围,比当年乐毅在莒、即墨还要严密!
足见关羽围城部署之能!
2、打援方向:重重设防、预警。
除了设围十重,关羽还派军驻扎于偃城,对徐晃监视、预警。
3、联络义军,壮大声势,打击曹营救援襄樊的决心。
与此同时,关羽派军支持孙狼等反曹武装。
在这种岌岌可危的态势下,曹操一度想要迁都避其锋芒,可见:关羽的部署,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救援难度大,敌人没有犯错(只指关羽对曹作战没有犯错)的情况下,曹军是如何保住襄樊的呢?
曹仁的坚守关羽的围困法,很快收到了效果。
果然,樊城很快就陷入了“粮食欲尽,援军不至”的困难中。
此时,曹军内部出现了动摇。有的将领建议曹仁突围而出,放弃樊城。
满宠建议:山水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们可以指望洪水退去。同时,许昌以南都已经乱民四起,关羽之所以不去进攻,是因为顾虑我们在樊城的威胁,希望您可以坚持住!
曹仁采纳建议,沉白马以示决心,坚持了下来!
从满宠的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关羽进攻的直接威胁不大,曹仁可以抗拒。
2、对曹仁威胁最大的,是围困,粮食将要尽,有可能导致士气崩溃。
曹仁、满宠沉白马鼓舞士气,正是把事情做到了点子上!
徐晃的破坏徐晃有一些尴尬:直接去解围,战力不足;但如果什么都不作,任凭关羽从容攻城,也是十分危险的。
因此,徐晃在等待补充的同时,必须尽可能“贴”上去。
他派军从小道出偃城之后,作势要包偃城的饺子。偃城关羽军见状,被迫放弃,退了回去。
如此,徐晃军尽管尚无力直接进攻关羽,但也直接逼近了樊城战场!
一方面,徐晃与关羽的攻城部队营垒相连,使关羽无法防守攻城,部署受到了影响;
另外一方面,徐晃逼近战场后,派人射箭飞书通知樊城,樊城得到外援消息,军心稍安。
徐晃的正确攻法,使樊城之围迅速得解不久,12营的援军抵达,徐晃军力大增,已可以进行解围作战了!
但是,此时曹军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樊城的粮食早就快吃完了,坚持不了多久!
徐晃的军力并不比关羽强多少,而关羽“鹿角十重”,徐晃很可能不能迅速击退关羽!
关羽军的防御体系,是一个三角体系:北围头屯、四冢屯、关羽本营。
徐晃要一个一个打,恐怕迁延时日!
看徐晃的操作。
1、声东击西:他佯攻北围头屯,实际猛攻四冢屯。
这只是一个常规得不能再常规的操作,关羽一眼就看出来了,立刻率5000步骑来救!
别急,徐晃的操作才刚开始!
2、声西击南:徐晃的真实目标并不是四冢,而是关羽本营!
徐晃见关羽就范,迅速率军来战!
关羽来救四冢的,并非前来决战,因此,只带了5000人。而徐晃就是来决战的,兵力显然更多!
悬念不大,关羽失利,败退!
徐晃迅速追击!一路跟着败退的关羽冲过了“鹿角十重”,攻破关羽在汉水以北的营地!
樊城围解!
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见多识广的曹操对徐晃的风骚操作都惊讶不已!总的来说,襄樊之战,关羽在战术上的表现可圈可点。他的部署给曹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但是,曹仁的坚守,尤其是徐晃的“长驱直入”打法,使曹军最终赢得了襄樊之战!
关羽水淹七军后,为什么长时间无法攻破襄阳、樊城以致兵败?
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威震中原。这时曹操派出的援兵全军覆没,而且关羽引水灌城,樊城像一块大馒头似的泡在水中,泡得久了便软了,原本坚固的城墙变得松软,有些地方甚至崩塌了。这时有人劝曹仁赶紧弃城而逃。可以说,樊城危在旦夕,那么关羽为什么却没能攻破呢?
第一,满宠反对弃城而逃曹军能坚守樊城,一个人立了大功,他便是汝南太守满宠。满宠旗帜鲜明地反对逃跑主义,他认为:洪水来得快,去得也快,过不了多久,水就会退去了;关羽之所以不敢继续挺进许都,只是因为樊城未下,担心我们会攻其后路。现在将军若是跑了,黄河以南的区域,恐怕不再是我们的地盘了。
满宠有大局观,樊城的得失,非但关系荆州战局的成败,也关系到许都的安危。曹仁听罢醍醐灌顶,放弃逃跑的念头,留守樊城。要守住樊城,就得振作士气,为此曹仁把将士们集合起来,沉白马作誓,誓死守卫城池。主帅这么一表态,士气还真就上来了。
第二,关羽分兵,削弱了攻城力量关羽水淹七军后,挟胜利之威,派遣别将进逼到了郏县。关羽部将吕常挥师襄阳,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都举棋投降。当时在陆浑县有一股农民起义军,首领名为孙狼,他乘势起兵,袭杀县主簿,拎着人头前来拜见关羽。关羽大喜,便给孙狼颁发一枚大印,还拨出一部分兵力,让他在曹操的地盘上抄掠游击。
关羽的出击,固然震动中原,曹操把控下的朝廷竟然冒出迁都的念头,以避关羽之锋芒。由此可见,一系列的胜利,确实让曹操也感到胆寒。不过,也正是由于关羽分兵北伐,以致进攻樊城的力量被削弱了,这是樊城得以坚守的重要原因。
第三,曹操及时救援樊城当然,樊城最后得以解围,是曹操及时亲率大军救援的结果。
为了解樊城之围并消灭关羽,司马懿向曹操献策,派人前往东吴,劝说孙权出兵,抄截关羽的后路。后来关羽兵败被杀,与孙权在背后插上一刀有直接关系。不过,樊城得以解围,主要还是曹操的及时救援。
曹操亲自统率大军从洛阳出发,南下救援樊城,同时命平寇将军徐晃为先锋,驰援前线。徐晃接到命令后,马不停蹄向樊城挺进。
当时关羽只是派部将率一支军队驻扎在樊城以北的偃城,阻击曹师。但是徐晃是名将,关羽有点小瞧他了,徐晃迂回到偃城之南,偃城守军大惊,担心退路被截断,不战而退。徐晃也知道关羽厉害,并没有冒失发动进攻,而是把信件射入城内,通知守城军队救援大军已至。樊城军心大振,与城外的曹军遥相策应,互为犄角。
曹操主力援军抵达后,马上派遣殷署、朱盖等将领与徐晃会师,并展开反攻。当时关羽有五处屯营。徐晃佯攻关羽所在的营地,实际上主攻方向却是另四个营地。此时曹军已经得知孙权的军队已经展开行动,故而士气高涨,勇不可挡。关羽的五个兵营被分割击破,最后终于兵败而退师。至此,樊城之围得以解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