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上的职业皇帝,雍正皇帝做了哪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

导语:

如果说从历代皇帝中,挑一个最勤政的皇帝,那非雍正莫属。毫不夸张地可以说,雍正是中华数千年来,为数不多的一流君主。

为什么给他如此高的评价呢?如果你认为开疆拓土是评价一个君主优秀与否的标准,那么雍正并不优秀。可是如果你以治国水平、改革能力作为衡量君主优秀与否的标准的话,那么雍正一定是最优秀的一个,没有之一。

因为雍正敢得罪人,不怕身后的骂名。如果现实中能够达到他想要的效果,就算死后背负再多骂名他也愿意做。一般皇帝做得到吗?做不到。

01严厉打击贪污分子,主张一个不留。

雍正是45岁登基的,算是比较晚了。在这之前,他一直在朝中帮助康熙皇帝处理政务,但是他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缘关系不是很好。

不少人将他这种状态,归结为性格孤僻。但是我认为他之所以不愿意跟这些官员结交,一方面是为了告诉康熙,自己不会有朋党,另一个方面我认为雍正对朝中所有官员,都非常反感。没错是所有官员。

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于汉之文、景。独孔怀之谊,疑于未笃。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尽出于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县所入多,宜釐剔。斥之曰:‘尔未为州县,恶知州县之难?’至哉言乎,可谓知政要矣!---《清史稿》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康熙晚年的时候,满朝文武,几乎全部都是贪官。因为康熙皇帝对手下人非常宽容,尤其是不忍心处罚那些曾经跟随他一起征战天下的战友们。

  1. 可是正因为康熙的宽容,所以才会导致满朝文武都喜欢贪污。康熙一命呜呼以后,把这件事留给了雍正。
  2. 雍正是非常讨厌贪官的,他上台以后,只有一个指令,那就是杀贪官。雍正是真的杀贪官,一点都不含糊,只要查出来,那就拖出去宰掉。
  3. 这就是康熙之所以将皇位传给雍正的原因。因为康熙知道,贪腐之风再不整顿,那可就要亡国了。
  4. 康熙自己不忍心,他不想再找一个不忍心的皇子继承自己的位置了。困难都交给后人吧,康熙的这一选择是正确的。

但是雍正用力过猛,朝中贪官杀了一大片,几乎没人给他干事儿了,他心里清楚,人心必贪。只要制度有漏洞,杀再多贪官,也无济于事。所以必须要实行改革才行。

02实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政策,使得税收充盈。

从明朝张居正时期,就已经有了火耗这一说法,基本上就是官员们贪污的一个重要手段。可是到了雍正这儿,情况就发生了转变,因为雍正实行了火耗归公政策。

  • 也就是说火耗这一块儿,国库要拿去了,手底下的官员们眨眼之间,就失去了一条可以贪污的重要通道。
  • 那些当官的当然不愿意,可是这是雍正皇帝下的旨意。过去他们可以将火耗收到五六分之多,现在一毛钱都拿不到的,收多收少跟他们没关系了。

所以相对来说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百姓在这一制度实行后,的确过了一段非常舒服的日子。

田亩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计亩科算,无从欺隐,其利一,民间无包赔之苦,其利二,编审之年,照例造册,无须再加稽核,其利三;各完各田之丁,无不能上下其手,其利四---《嘉兴府志》

摊丁入亩政策也是对税收政策做出的调整。过去是按照家里有几口人来收税,这要是生得越多,那交税就越多,这可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

  • 不过老百姓手里如果有充足的土地,那倒也罢了,毕竟人多收成也不会少。可是老百姓手里的地不多,甚至有些家庭一直是人家的佃户,手里压根就没有土地。
  • 这么一来就非常不公平了,没有土地但是人口多的穷人家交的税,可能比地主老财家还要多为此雍正皇帝做出改革,根据你家里所拥有的土地,将丁税合并进入土地交税。土地越多交税越多,而土地一定的话,人口就算增加了也永不加赋。

我觉得作为一个老百姓,看到这一条国策的时候,一定会感动的落泪。封建王朝剥削百姓数千年,到了雍正时期总算是有所改善了。

03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主张相对公平。

雍正不仅对百姓好,而且对官员相当苛刻,以至于不想做官的情绪一度充斥在雍正王朝时期。为什么呢?因为雍正朝不给贪污了,贪污是要杀头的。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实施。

在逆贼等之意,徒谓本朝以满洲之君,入为中国之主,妄生此疆彼界之私,遂故为讪谤诋讥之说耳。不知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大义觉迷录》

千古以来,士绅都是不需要当差纳粮的,因为他们通过考试考取了功名,朝廷为了笼络这些读书人,所以就制定了士绅不当差纳粮的制度,这是为了维护朝廷的地位,获得读书人的认可。

所以会有这么一句话流传下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实读好书就可以不当差不纳粮了,可普通老百姓却依旧还要当差纳粮服役。

  1. 在雍正看来,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八旗的大爷们,一个个吃的肚大腰圆,不仅不需要给国家交税做事,国家还得养着他们。
  2. 所以雍正开始了这次改革,不管你是否读书考取了功名,都需要当差纳粮,跟普通老百姓一个待遇。这一改革触怒了几乎天下所有的读书人,这些人甚至以罢考作为威胁,但是没有任何用处。
  3. 雍正皇帝改革的决心相当强烈,为了让国家富强起来,他不惜跟这些读书人作对。读书人虽然没有枪杆子,但是读书人手里有笔杆子。

为什么雍正皇帝的名声非常差,大家应该知道了吧?因为雍正得罪了这帮读书人,所以各种雍正的坏名声便是从这些读书人的笔杆子流传下来的。

总结:雍正执政时间太短,否则必然是千古一帝。

我很难再找到一位像雍正这样的皇帝,他有改革的魄力和决心,而且顺利实行了自己的改革。在任期间,惩治贪官,改革吏治。对百姓采取宽松态度,对官员采取严苛制度。

不惜得罪读书人,也要实行自己的改革方针,以至于身后骂名滚滚来。可是你要问雍正后悔吗?他当然不后悔,因为他留给了子孙后代一个富强的帝国。

只是可惜,雍正执政时间太短了,只有13年时间。他死后很多政策都被乾隆皇帝给废除了。乾隆虽然足够聪明,却没有父亲雍正的那种魄力,只好向读书人投降了。因为他害怕自己的骂名也滚滚来。

参考资料:

《清史稿》

《大义觉迷录》

《嘉兴府志》

作为历史上的职业皇帝,雍正皇帝做了哪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

雍正帝是一位好皇帝,在位14年做了很多勤政爱民的好事。但其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王朝稳定,说他是明君是实至名归,但是说他做的事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就有点过了。

毕竟他做的很多事都是循规蹈矩,是对原有制度补充和修改,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任何东西。

题目中说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无非是三件事:

1.官员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这条政策,确实是前无古人。几千来官员和读书人有一条特权:那就是不当差,不交税。

雍正帝做了这个改变。后果是得罪了全天下的读书人,导致了自己本应该江山图治垂青史的,最后死后骂名滚滚来。

但是这条政策在雍正去世后,乾隆帝并没有完全废除,只是做了一点改变:纳粮不变,但纳了粮的官绅可以不用当差服役了。

2.火耗归公与高薪养廉政策。

这个措施就是说所有的官员在给百姓收税时,收到的火耗银子全部要上交国家,不准再私自截留,但是国家会对每个官员进行财政上的补贴。

一品大员的养廉银补贴大约是一年18200两,而他的正项工资一年只有180两。所以这条政策得到了很多清官的支持,也遭到了很多贪官的痛恨。但是不管怎么说增加了国家收入。

所以,乾隆帝继位后,还是继续执行了的。

“此事当从众议,仍由旧章“-《清高宗实录》卷178

3 摊丁入亩:

这个政策的核心就是将按照以前的人丁税改为了按照拥有土地量收税,平摊到了土地中。这个政策确实是雍正帝首次提出的。也确实是前无古人。

但是这个政策,但是在雍正朝并没有完全实行,乾隆朝时,山西和贵州两省份才相继实现了摊丁入亩,而东北的,吉林,盛京等地则是,一直到了清朝末期才完成了摊丁入亩。

这个政策有清一代一直都在执行,没有废除。所以后无来者这一说不准确。

作为历史上的职业皇帝,雍正皇帝做了哪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

雍正皇帝确实是一个典型的职业皇帝,一生勤政,每年的假期非常少,只休息三天。睡得晚,起得早,身体力行,大臣们都佩服他。(雍正帝像,仔细分析他的施政,的确有些过人之处)

雍正真正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主要有两个:

雍正动了官僚、士绅的奶酪。

雍正皇帝被民间骂,胡乱编排雍正的一些趣事,主要的原因是雍正皇帝断了官僚、士绅的特权饭碗。雍正拿走了这些人的特权饭碗,这些人不服气,于是开始胡乱编排他了!

中国古代王朝的税收主要来自于土地,而历朝历代的官僚体系和学子功名体系中都享有一定的特权。官僚和有功名的学子一般都会免除劳役,同时根据官员的等级、学子功名的等级绝大多数人都享有一定土地赋税的豁免权。而且这一规定自从科举制度开始后形成王朝的惯例。

1、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雍正元年,开始实行官员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马上引起了这一阶层的反弹。河南考生罢考,开始反对雍正的政策,雍正也毫不手软,将带头的两个人处斩了。官员、士绅和普通百姓一样要服劳役,缴纳赋税,全民平等分担义务和税赋。

雍正此举目的是增加国家税收,让富裕阶层多分担国家的负担。再者,官僚、士绅特权的存在,也使得全国土地兼并非常厉害。如果不加以整治,这些特权阶层就是清朝灭亡的导火索,也是农民起义的导火索。还是雍正站得高、看得远,也是总结了前朝的经验教训做出的决定。

雍正挨骂的越厉害,说明平等纳税、服劳役推行的越好,两者成反比。(田文静剧照,推行新制度)

2、火耗归公,高薪养廉制度。

王朝制定的税收标准到达地方之后,地方官员以损耗为理由,私自摊派税收额度,成为贪污腐败的重灾区。这一摊派可以称之为地方官府的附加税收,历代王朝一直没有定制。

雍正将这一税收附加直接列为正税,按照一定的比例让地方官员抽成,成为养廉银,如果在这之外还要加收,那就是犯罪行为了。

有效遏制地方官员的乱摊派和贪污腐败,将加税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摊丁入亩——按照土地数量缴纳赋税,没有土地就不用交人口税了。

雍正之前的王朝税收一般分为人头税和土地税两种,所谓人头税就是按照人口数量征税,不管有没有土地;土地税则是按照土地数量征税。

雍正一改过去的税收做法,将原来的人头税全部分摊到土地之上,按照土地的数量来征收。农民没有土地,就不会有什么税收承担了。

摊丁入亩这一税收办法,直接遏制了民众的赤贫化,他们还可以靠体力和技术挣些钱养家,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说就是避免严重的财富两极分化,这是农民起义、盗贼的源动力。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摊丁入亩是一套组合拳,是精心设计的政策,目的保证国家税收、控制腐败、避免民间财富极端两极分化。

实现民众平等化——解放贱籍。

雍正之前的历代王朝,包括清朝顺治、康熙时期,普遍认为封建社会有士、农、工、商四大等级的民众,其实在这四大等级后面还有第五等级,历代王朝都不愿意提及。

第五等级的民众被称作“贱籍”,贱籍的民众被称作“贱民”,雍正时期在中国存在九个大地区的贱籍民众,如下:

1、浙江惰民、江苏丐户。

这是元明时期在浙江、江苏备受歧视的一群民众。元朝灭宋之后,将一大批俘虏和罪犯集中到浙江绍兴一带,称“怯伶户”,后来这些民众被称作“乐户”、“惰民”,明朝将他们编为“丐户”。

2、山西、陕西乐户(乐籍)。

靖难之役之后,拥护建文帝的很多臣子及其家属被贬谪到陕西、山西成为“乐户”,为贱籍。(建文帝像,誓死效忠他的臣民称为了“乐户”,贱籍)

3、北京乐户。

原来在北京从事歌舞的一帮人,有罪犯的家属,也有良人,他们有政府发的特殊户籍——乐户。

4、广东疍户。

疍户范围并非指广东一省,福建、广西、海南等省都有,他们主要居住在船上,以船为家。明清之际,他们被列为“贱民”户籍。(现代疍家人,仍然有部分以船为家)

5、浙江九姓渔户。

陈友谅和朱元璋打得你死我活,朱元璋胜利之后,将陈友谅手下九个大姓的部众迁徙到浙东沿海,一直居住在船上,不让他们上岸,从而形成浙江九姓渔户,为明朝的贱籍。

陈、钱、林、李、袁、孙、叶、何、许等九姓;此外还有江、唐、胡、徐、施、季、潘、鲁、方、张、王、吴等姓氏称为“九姓赘婿”。

都是追随陈友谅的部众百姓。(陈友谅像,追随他的九大姓氏称为浙东九姓渔户,贱籍)

6、安徽的伴当、世仆。

在安徽等地存在一个家族为另一个家族世代做奴仆、伴当的存在,在登记户籍时为“贱民”。

这些贱籍不能随意更改,祖祖辈辈为贱民;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不得做官;不得和普通民众通婚;不得购置土地、房产、物业。永世不得翻身!

1723年-1727年间,雍正皇帝将这些贱籍基本都改成普通“民户”,享有普通民众的权力,解除了绝大多数的贱籍。

其实雍正以上两大特色政治体现的民众平等思想,权力和义务对当时的每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虽然具有局限性,但也算的上是前无古人了!

作为历史上的职业皇帝,雍正皇帝做了哪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

雍正帝的严政相当鲜艳,特别是在前后在位六十多年的康熙和乾隆这两个实行宽仁政策的皇帝中间,更衬出他治国以严的一面。可实际上,他还是一个至情至性的段子手,与康熙批阅奏折时常用的“知道了”不同,雍正的批阅不可谓不精彩。

雍正二年,最受雍正帝喜欢的十三弟和硕怡亲王允祥,给雍正上了一个折子,折子上说他想带着十六弟庄亲王允禄和侍卫大臣马尔赛去学习游猎来强身健体,希望雍正能批准。

雍正是这样回的:

“朕确为尔等忧虑,所忧虑者,当尔等肥壮而返还时,恐怕认不出来也。”

雍正调皮到在折子上回答说我担心你们身体练得又肥又壮,我都认不出来了。允祥就上奏折感谢皇上隆恩啊,就说这次去必定好好游猎,只是若真的发胖,不堪入目怎么办?雍正这次简单两字回复:“甚好。”呃,允祥问他真要发胖怎么办,结果雍正说甚好。这是什么意思?当年的允祥也想不明白,只好惶恐的再上折子请示。

结果这次雍正回了一长串:

“朕躬甚安。尔等安好吗?对发胖后不堪入目之事,尔等丝毫勿虑,尽管发胖,愉快而回。唯独马尔赛回来时,恐其马力不支,朕委实为之悬念。著怡王选备二匹脚力强而能支撑之马,以赏赐于马尔赛。倘若尚未发胖,则毋庸赏赐。”

雍正不止是喜欢和亲兄弟开玩笑,他对大臣那也是推心置腹。比如田文镜在担任河南巡抚时曾上奏折回禀朝廷关于从河南、山东两地购粮运往江南一事,在此之前田文镜曾主张送小麦,因为江南人不喜欢小米,可是张廷玉却主张运送小米。当时雍正听了张廷玉的建议,结果效果不佳。雍正大力褒奖了田文镜,对张廷玉则不无讽刺。

雍正在朱批上说: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嗯,汉子!

年羹尧在雍正初年那是得到了雍正的极大宠信,只是后来年羹尧飘了,开始有了僭越之处。当初雍正和年羹尧好的时候,朱批写来写去就跟恋人一样,比如说:“尔此等用心爱我处,朕皆体到。”

还有一次雍正在批阅王国栋的奏折时,不小心将墨滴落在了奏折上,他怕王国栋担心,特意在旁边备注道:“此朕几案上所污,恐汝恐惧,特谕。”真是相当贴心。

虽然雍正在位仅仅十三年,但他写的朱批加起来有1000多万字,平均下来每天要写2000多字,不可谓不勤政。更重要的是,古往今来像他这等风格的皇帝几乎见不到,也难怪他的朱批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痛快书”。

作为历史上的职业皇帝,雍正皇帝做了哪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

雍正皇帝即爱新觉罗·胤禛,享年57岁,在位13年,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1722年11月13日,康熙帝在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后改年号,史称雍正帝。

作为历史上的职业皇帝,雍正皇帝做了哪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

著名历史学家易中天说:“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无情。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也许夸张了点,却是对雍正治国的公正评价。雍正无疑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他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刚毅,目光锐利,而且奋发有为。”

(一)保障人权,废除了一部分贱籍

雍正帝在位期间,在人权方面有一项伟大的改革,那便是废除了一类人的贱籍。山西、陕西因明建文末年发生了“靖难之役”,这些人不顺从朱棣,因而被纳入了“乐户(官妓)”籍,这些户籍的后代世代都要为官妓,雍正时,他摘除其“乐户”籍,使他们成为民户。同年,他下令废除绍兴人后代的“惰民”籍,使其成为民户,免除广东等地“蜑户(只准许在船上活动,不许上陆地的)”籍,使其成民户,这一些措施,使得大部分人的户籍改变,也改变了这些人后代的命运,雍正帝这一举措真可谓在封建社会是一创举。

(二)创新以往公开的立储方式,进行秘密立储

雍正亲身经历了康熙在位期间传统太子废立带来的弊端,于是自己创新了立太子的秘密立储方式。

雍正的方式是,皇帝御笔将皇储的名字写好,然后使用特制的匣子,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待先皇驾崩后,再取出,然后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宣读。为了避免造假,这份遗旨有两份,一份就是藏在“正大光明”匾后的那份,一份秘密保存在皇帝身边。

雍正创立的秘密立储方法,也是第一个使用这种方法的皇帝。雍正秘密立储时,先御笔写好《夏日泛舟诗》轴,然后放在特制的匣中,后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又以秘密的藏一份于内府。1735年10月,雍正帝驾崩,他驾崩后,大臣从正大光明匾后匣中取出密旨,与另一份核对,确认无误后,大臣宣读密旨。乾隆皇帝就是这样被选为皇帝。

秘密立储这个方法,有效的避免了众皇子因争储君而引起的骨肉相残。雍正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都使用了秘密立储。但时到了咸丰时,一是清政府内忧外患,另外咸丰仅有一子,所以无须秘密立储。同治只活了19岁无子嗣、光绪也是没有子嗣,不需要立储,清朝灭亡之后,雍正创立的秘密立储制度遂告终结。

这样的立储方式使得使立储有法可依,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众皇子骨肉相残的局面。

(三)设立会考府,审查钱粮奏销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执政后期的他推崇汉文帝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晚安的康熙想恩泽天下,留下美名,于是放松了对国家的治理,这一“无为而治”也使得弊端慢慢蔓延。康熙晚安最大的败笔就是在“盛世”的荣耀下国库的钱粮空虚。而当时身为皇子的雍正是深有体会,因此他登基后,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雍正登基不久便开始治理国库的钱粮亏空。雍正帝认为钱粮亏空的主要原因是官员自身侵贪。对此,他向全国大小官员发出警告,要求不得官员勾结民间人士进行侵贪,并在期限内完结亏空,否则治罪。为此,雍正帝成立了专司审查钱粮奏销的机构——会考府。会考府由其亲信怡亲王允祥主政。

空钱粮者,雍正帝严刑律法,一律革职,并追究到底。雍正二年八月,雍正帝又加重处罚,挪移1万两至2万两者,发配边疆充军;2万两以上者的,按照侵盗钱粮斩头。从这里可以看出,雍正帝对贪污、挪用公款的官员,毫不留情,不是即革职抄家,发配边疆,就是杀头之罪。经过雍正的努力,康熙皇帝遗留的国库钱粮亏空基本如数追缴,清朝的贪污、挪用、偷盗的官员也受到震慑,不敢再犯。

“新帝雍正爱法律、重公益,超过父王。帝王之中无人比他更不遗余力地鼓励农事。他对这一于国民生计不可缺少的百艺之首亟为重视。各省农民被所在州、县长官评选为最勤劳、能干、孝悌者,甚至可以封为八品官。农民为官,并不需为此放弃他已卓有成效的农事耕作,转而从事他并不了解的刑名钱谷。”——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伏尔泰

(四)官民平等,一体当差纳粮,

再我国古代,税收只到老百姓家,豪绅官员除外。天下的百姓不要服兵役和徭役,还要纳税,而官绅有钱有粮有土地,但不必服徭役、交税,国家因此损失了一大笔财政收入。

雍正皇帝的“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让官神也交税服徭役。具体的办法是,官神可以不服徭役,但是可以用银两换取服徭役。虽然这一举措大大的伤及清朝官员豪绅的利益,但是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公平,遏制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在封建社会这一为政举措真是利国利民。

雍正帝在位期间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改土归流;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军事方面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同时设置军机处。一生勤政,于1735年去世。

(五)设立军机处,替代议政王大臣会议

1729年,雍正计划兵用西北,为了便于商讨军国大事,遂设立军机处。雍正帝觉得内阁在太和门外议事,会漏泄国家机密,因此改在隆宗门内的一处小房间内商议军国大事。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之后,慢慢的成为清朝的权力机关,直到清朝灭亡。

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是清朝的最高国家机关。军机处由皇帝的直接掌握,强化了中央集权。但是在地位上,军机处始终处于临时机构,军机处的官员实际上是没有职位,也就没有品级。虽然军机处贵为清朝的最高权力机构,但是在封建专制统治下,这些军机大臣始终只能听命于皇帝,是能动一动手中的笔,起到一个传话筒的作用,始终是统治者的统治工具,不能和今天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相比。

总的来讲,雍正帝一生勤于政事。他在位的13年,一共朱批过了360卷的折子,没日没夜的理政。真的是以为勤政皇帝,是古代皇帝行业的“劳模”,为“康乾盛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一些创举,真的是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为历史上的职业皇帝,雍正皇帝做了哪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

趣谈答案:如果真的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话,雍正皇帝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得罪文臣。

得罪文臣的可怕后果

首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文臣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而且这样的一个特殊存在,连朱元璋都忌讳万分。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对于民间百姓那是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对于朝中的臣子几乎达到了一个变态的地步,也正因为如此,明朝初期的风气极其好,而且明朝初期百姓的生活状态幸福指数也是比较高的。

但是我们如果单纯的看一点,那就是朱元璋对于臣子们的态度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臣子都是非常害怕朱元璋的,害怕他把屠刀举起,稍不留意就把自己砍成了半截儿。

可是有一部分臣子例外,这一部分人是闲着没事就找朱元璋的麻烦,传说朱元璋某一日晚上未经允许直接叫了一伙女子给自己唱歌,就是因为这件小事被一个文臣发现了,并且这个文臣直接把朱元璋领了出来,让他给自己道歉。

朱元璋听到这件事情之后,二话没说,屁颠屁颠儿的穿衣服,然后赶紧跑了出来给这位臣子道歉,道完歉之后还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做的非常不错,要努力加油哟。

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得出来,古代帝王似乎对于文官都非常的敬重,不但竞争,几乎已经达到了变态的害怕地步。

门关的重大作用力小伙伴们可能会很好奇,为什么帝王不害怕武将非常害怕文官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文官有一项特殊作用力,而这项特殊作用力几乎让所有的帝王们害怕万分。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帝王他们最喜欢做的就是青史留名,如何能够青史留名呢?杀一两个武将似乎也没有什么大问题,杀也就杀了,大不了把他们抹黑,抹黑之后自己依然是英明神武的。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文官是万万得罪不起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笔杆子,你只要敢把他们得罪了,他们在史书上趁你不注意写上那么一两句,你可就真的遗臭万年了。

雍正皇帝的一刀切

历史上的雍正皇帝容不得沙子,而且非常勤劳,对于任何不合理不合法的事情都能够指出,并且短时间内改正。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文官他们闲着没事就喜欢做一些事情,有一些事情压根就不存在,他们就得搞一些事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够体现出自己的实力来。

换句话来说,文官就是吃这碗饭的,但是文官吃这碗饭的时候,雍正皇帝查出了猫腻,并且直接对着文臣说:你们不适合吃这碗饭。

于是自此开始,雍正皇帝的名声并没有他想象的那样好,事实上雍正皇帝非常努力,大清帝国也开始走上升路,而且雍正皇帝几乎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合格皇帝,可即便如此,得罪了文官就没有好果子吃。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