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攻灭南燕和后秦后如果不是急于回去篡位,而是继续北伐,是否有希望统一天下?

导语:

场上留给刘裕的时间,真的已经不多了。作为南征北战平定四方的大将,刘裕用了几乎一辈子的时间,收拾旧山河。

距离生命结束还有仅仅3年时间,他似乎终于想通了。人这一生到底图个啥?功名利禄就哪样可以带到地底下?刘裕表示,名还真的可以,所以他就班师回朝篡位去了。

在刘裕眼中,似乎一统天下,并没有太大的诱惑力。将朝中那个傀儡皇帝给取代了,自己建立新王朝,才更加具有吸引力。

01刘裕平定内乱,收复失地,成为东晋王朝的代言人。

刘裕出身比较艰苦,穷到了跟刘备一个档次的地步,所以跟刘备一样,在路边卖草鞋为生。这行当里容易出皇帝,难怪现在市面上看不到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了。

宋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字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姓刘氏,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也。彭城,楚都,故苗裔家焉。晋氏东迁,刘氏移居晋陵丹徒之京口里。---《南史》

一直这么晃荡着也不是个事儿,所以刘裕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想法,那就是去当兵。对他们这种穷苦人家出身的人来说,只有去部队里才有官粮吃。

所以刘裕选择进入到了当时比较著名的北府兵中,开挂的人生也就这么开始了。在领导刘牢之的带领下,刘裕逐渐成为了军中的小领导。

  1. 让刘裕没想到的是,他居然也是个天生的战神。所以他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转变。对内他开始了一系列治理内乱的军事活动,逐渐走上了东晋王朝的政坛。
  2. 尤其是在击败了桓玄集团以后,刘裕基本上成为了东晋王朝的代言人。他假模假样地扶持晋安帝复位,让东晋王朝对他感恩戴德。
  3. 这个时候刘裕又开始着眼于外面的世界,他派人到后秦谈判。扬言要后秦将占领的几个州郡都还给东晋。刘裕眼光独到,时机拿捏得非常准。因为后秦当时在西边打仗,根本不敢跟刘裕为敌,所以一口气把十二个郡都还给了东晋王朝。

因为平定内乱,又帮着东晋收复失地,刘裕的声望达到了巅峰水平。被晋王朝册封为豫章郡公,食邑万户。在一年以后,刘裕获封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成为了东晋王朝真正的掌权者。

02灭南燕,灭谯蜀,灭后秦,刘裕戎马天下。

不少人喜欢看三国故事,因为那里面英雄人物辈出,所以故事十分精彩。其实刘裕这个时代,也是有英雄的,不过真正的英雄,可能就他这么一位。

当时东晋王朝基本掌握在了刘裕手里,所以刘裕开始了自己一统天下的大业。当然,最后并没有完全一统天下,原因太多。

001第一个瞄准的目标就是南燕。

南燕国主慕容超登基以后,打算南征。这个时候兵马已经进入江淮地区,而刘裕也不是吃干饭的,当即带兵北上。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慕容超自认为他们鲜卑族骁勇善战,压根就没把刘裕的北伐兵放在眼里,于是乎刘裕如入无人之境一般,攻城略地。

结果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刘裕已经把慕容超给团团围住了。无奈之下慕容超只能去请后秦保命。结果后秦的姚兴也只是个喜欢咋咋呼呼的家伙,他告诉刘裕,我们十万大军已经到了洛阳了,你要是不把慕容超放了,那我们可就要进攻你们了!

刘裕自率众讨毅,命王弘、王镇恶、蒯恩等率军至豫章口,于江津燔舟而进。毅参军朱显之逢镇恶,以所统千人赴毅。镇恶等攻陷外城,毅守内城,精锐尚数千人,战至日昃,镇恶以裕书示城内,毅怒,不发书而焚之。毅冀有外救,督士卒力战。众知裕至,莫有斗心。既暮,镇恶焚诸门,齐力攻之,毅众乃散,毅自北门单骑而走,去江陵二十里而缢。---《晋书》

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他要真有十万大军,早就扑过来了。后来发现当时后秦只有一万人马在洛阳,而且死活不肯出兵。刘裕识破计谋后,一直不肯撤兵,这老脸算是撕破了,后秦也表示比较尴尬。慕容超想要投降,却被刘裕严词拒绝。

不得不说刘裕是个狠角色,他打下南燕以后,将鲜卑族的王公三千多人全部屠杀,彻底断绝了南燕复国的希望。此后刘裕又平定了不少内乱,这才再次对外作战。

002刘裕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谯蜀。

那是一个占据巴蜀地区的地方政权。想要灭蜀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年曹魏灭蜀汉花了四十多年的时间。

当时进攻谯蜀国有两条道,一条内水,一条外水。谁也不知道刘裕从哪条道进攻,而刘裕这边也不知道谯蜀会在哪条道上着重防守。

高祖与龄石密谋进取:刘敬宣往年出黄武,无功而退。贼谓我今应从外水而往,而料我当出其不意,犹从内水来也。如此,必以重兵守涪城,以备内道。若向黄武,正陊其计。今以大众自外水取成都,疑兵出内水,此制敌之奇也。---《宋书》

所以一场心理试探的战役就此打响了。刘裕和朱龄石制定了一套作战计划,认为主力从外水进攻,而疑兵则从内水进攻。

刘裕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部署,那是因为当初刘敬宣伐蜀的时候,就是走的内水。所以这次谯蜀一定会认为东晋大军从外水进攻。这是正常思想,可刘裕又一想,对方肯定知道自己足智多谋,故布疑阵。所以谯蜀一定认为刘裕还是从内水进攻。所以谯蜀铁定会把重兵安排在内水。

结果刘裕还偏偏就是从外水进攻,而派了一些老弱病残去内水假装攻打。结果谯蜀兵败如山倒,刘裕成功灭亡谯蜀。

003刘裕的最终目标,那就是后秦。

一直以来后秦都是东晋非常大的威胁,虽然他们远在关中,却常常掣肘东晋的军事活动。所以刘裕打算趁着姚兴刚死,新皇帝姚泓初登大宝,后秦内部各种叛乱的时候,趁机灭亡后秦。

  • 这是最好的机会,不过却也是最艰难的战争。当时后秦皇帝姚泓与北魏结盟,北魏大军前往黄河阻挡东晋的进攻。每当刘裕的人马在河面上漂流的时候,北魏大军就出来袭击。可当大部队来的时候,他们又远离岸边,实在是难缠。
  • 刘裕明白,要想灭了后秦,就必须先击退北魏的军队。所以刘裕将工作重心放在了袭击北魏大军之上,而同时檀道济和王镇恶等人的军队也遭受了后秦的进攻,损失不小。
  • 多面作战之下,刘裕决定稳打稳扎,所以他在攻下洛阳以后,整军两个多月时间,在稳定了大后方的事情以后,才打算北上。而此时刘裕已经收复了河南全境。

以王镇恶、沈田子和刘裕三路兵马齐出,最终姚泓判断失误,认为沈田子才是主力,所以将主力大军调去消灭沈田子。结果王镇恶大军攻陷长安,长安陷落后,后秦宣布灭亡。

总结:刘裕58岁登基,60岁就去世了。没有完成北伐大业。

不是刘裕不想北伐,而是他铺的盘子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任何人都没办法保证它一定可以稳固。

始,裕欲留长安经略西北,而诸将佐皆久役思归,多不欲留。会穆之卒,裕以根本无托,遂决意东还。---《资治通鉴》

当时打下长安以后,刘裕最倚重的后卫刘穆之死了,这么一来就没人在建康为他坐镇了。

  1. 后院失火的事情,是常常会发生的。所以刘裕不得不回到南方,终止了北伐活动。可长安就像是一个魔咒,谁到了这里,都会展现出自己的野心。文臣武将在长安开始各自为政,互相攻伐。王镇恶、沈田子、王修等人互相残杀,一个不剩。
  2. 最终夏主赫连勃勃抢占长安,刘裕将儿子刘义真给叫了回来,可惜他小小年纪太贪心,带了无数金银珠宝,最后被夏军赶上,除了他独自逃回来以外,其他人都战死了。
  3. 从此刘裕失去了北伐的信心,他知道巩固内部比北伐重要的多。况且,他岁数实在是不小了,他能够感觉到自己力不从心的状态。

于是在自己声威地位无人可及的情况下,刘裕选择了登基称帝,该国号为宋。仅仅两年时间,刘裕就病重了。他本打算北伐北魏的计划,也就此搁置。不过刘裕这辈子是真的值了,做了那么多大事,最后还称帝了,实在是一代枭雄。

参考资料:

《宋书》

《南史》

《晋书》

《资治通鉴》

刘裕攻灭南燕和后秦后如果不是急于回去篡位,而是继续北伐,是否有希望统一天下?

刘裕攻灭南燕和后秦之后,如果继续北伐不回去篡位夺权,其实也很难统一天下。

首先从刘裕北伐的目的来分析

刘裕的北伐与东晋之前的数次北伐目的具有相似性,刘裕北伐的目的不仅是对抗胡族收复北方失地,更是为了依靠北伐建功巩固自己在东晋朝堂的威望,而最终实现篡位称帝的目标。这在东晋数次北伐过程之中,桓温等人的北伐举动大多都是抱着北伐建功,加强自身在朝堂的声望和威势,进而谋求篡权,跟刘裕篡权的经历非常像。

而刘裕所要北伐的目的,其实还与其篡权之路中面临的困境有着很大关系。刘裕击败桓玄之后,有匡扶晋室之功,虽然得以掌控东晋实际朝政,但却依然不是其篡权的最佳时机。主要原因在于刘裕庶族行伍的出身,让其在东晋士族门阀影响百年的朝堂之上,缺少必要的声望和威势。因此刘裕选择北伐建功,来巩固自身在朝廷的地位,是解决其篡权之路所面临的自身困境。

从这个角度去看,刘裕覆灭后燕和后秦,其实都是为了自己能够在东晋掌权并且建立声望,进而篡权夺位。如果是为了这个目的才去北伐,那么刘裕自然不会拼尽全力去北伐,为实现统一天下而耗费自身势力过多。

需要知道的是,真正有心想要实现统一天下目标的前提,是刘裕自身已经成为江左政权的实际掌控者。但是从刘裕北伐过程之中去看,刘裕没有篡位之前虽然依旧掌控朝政大全,但在东晋内部依然有不少反抗力量,想要推翻刘裕掌控东晋朝政的地位。这也是刘裕不能全力北伐实现天下统一的重要原因所在。

刘裕称帝之前所面临的阻力和反抗

刘裕在参与北伐过程中,出现了几次不同程度的东晋内部叛乱,包括在覆灭南燕之后的卢循之乱、刘毅之乱,覆灭谯蜀、击仇池之后的司马休之起兵。这些反抗力量,都是刘裕篡权之路的阻碍,也同样是刘裕无法全力北伐的重要原因。

从几次不同势力的叛乱和对刘裕的反抗,可以看出刘裕所面对的东晋内部不同反抗力量:

  • (1)卢循之乱:次等士族的反抗

刘裕在北伐南燕之时,东晋岭南卢循与徐道覆趁刘裕不在江东,起兵作乱。当初与刘裕一起起兵的何无忌战死,刘毅也被卢循击败。最终刘裕赶回建康,率刘敬宣等人最终击溃卢循叛乱。

看卢循叛乱的过程中,卢循出身范阳卢氏,不过进入江左之后范阳卢氏一直名声不显,与左右东晋朝政的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这几个高门士族无法相提并论,在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中将这些出于高门士族之下的江东士族,称作“次等士族”。刘裕、何无忌等人也归于次等士族的行列。

由此来看,范阳卢氏卢循起兵反抗同为次等士族的刘裕,当是次等士族之间,在东晋高门士族失去政治地位之后,争夺东晋实际掌控权的过程。需要知道的是,卢循起兵占据三吴之地,大肆屠杀士族门阀子弟,破坏了三吴之地士族门阀的原有格局,是对东晋门阀政治的严重破坏。

而卢循起兵其实与刘裕打压士族门阀,对于东晋王朝来说,都是极具破坏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卢循之乱,则是具备了次等士族之间争夺江左政权的性质。

  • (2)刘毅之乱:次等士族联合高门士族对抗刘裕

毅刚猛沈断,而专肆很愎,与刘裕协成大业,而功居其次,深自矜伐,不相推伏。及居方岳,常怏怏不得志,裕每柔而顺之。毅骄纵滋甚。——《晋书·刘毅传》

刘毅跟随刘裕起兵反抗桓玄,在平定卢循之乱中战败名声受损,但其拥有“豫州、江州,都督荆宁秦雍四州及司州之河东河南广平、扬州之义城四郡诸军事”,刘毅的弟弟刘藩同时还占据着兖州,义熙八年刘毅又为荆州刺史,由此之后刘毅的势力范围已经占据了长江中上游的大部分地区。

因此刘毅对刘裕产生了不臣之心,因为其跟刘裕同为北府将起兵,并且自己当时又占据了长江上游军事力量,于是多番阻挠刘裕在中枢的诏令,并想要扩充自身势力对抗刘裕。于是刘裕主动出击,最终平定刘毅叛乱,将势力范围扩充到了豫州和江州。

需要注意的是,刘毅本身是次等士族的性质,对抗刘裕同卢循起兵的性质相似。但其联合陈郡谢氏谢混和高平郗氏郗僧施,想要对抗刘裕,是次等士族联合高门士族对抗刘裕的性质。本身谢混和郗僧施士族门阀的身份,做出对于刘裕专权时的反抗,是东晋门阀政治格局之下士族力量对于刘裕的反抗。

由卢循和刘毅的反叛,看出刘裕面临同为次等士族的反抗,在门阀政治格局破坏,士族门阀不再占据左右东晋朝政的关键地位的现实来看,次等士族占据原本士族的东晋掌权地位,互相之间不满对方的势大,进而形成了如卢循和刘毅起兵反抗刘裕的叛乱。

而看刘毅之乱中陈郡谢氏和高平郗氏子弟参与其中,可见东晋门阀政治虽然趋向于衰亡,但士族门阀力量依旧在东晋朝政占据重要地位。当士族门阀力量见刘裕势力继续崛起时,便有了想要联合东晋正握有实权的刘毅等力量,来对抗并非士族高门出身的刘裕,这是符合当时士族门阀利益的选择。

在刘裕覆灭南燕之后的卢循之乱和刘毅之乱,能够看出对抗刘裕的东晋内部力量是次等士族力量和高门士族力量,但是不仅如此,还有其他力量不满刘裕的反抗。

  • (3)司马休之起兵:司马氏皇族力量的反抗

在刘裕对抗刘毅之时,任命司马氏皇族司马休之都督荆益梁宁秦雍六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因此司马休之得以趁机占据荆州,成为下游建康的威胁。其子多番挑衅刘裕,让刘裕非常不满。最终刘裕从建康出发讨伐司马休之,司马休之布兵对抗,最终刘裕击溃司马休之四万大军,攻克江陵,攻陷襄阳,荆州、扬州最终归于刘裕掌控之中。

从司马休之占据荆州并且不断威胁建康刘裕来看,司马休之所代表的司马氏皇族对刘裕依旧存在反抗态度。在东晋末期晋孝武帝和司马道子父子开始,士族门阀力量逐渐被压制,司马氏皇族逐渐突破士族门阀的桎梏。及刘裕覆灭桓玄叛乱之后,司马氏皇族力量反而趁势反抗占据中枢权力的刘裕,这是司马氏皇族力量对刘裕的反抗。

刘裕平定司马休之之后,东晋内部反抗力量基本都得以平定,及此之后刘裕都督南十二州军事,权势真正得到了确立。之后刘裕率军北伐后秦,最终攻陷长安覆灭后秦,不过不久后就回到江东,并于次年也就是义熙十四年,杀晋安帝,立晋恭帝。又与元熙二年逼迫晋恭帝禅位,自己称帝建立刘宋。

总结和思考

从整个刘裕北伐直到称帝的过程来看,刘裕所任有北伐建功的大好形势,其北伐功绩也是历次东晋北伐过程之中最为显著的,但是刘裕所面临的不仅是北伐胡族政权的对抗,还有东晋内部力量的反抗。

卢循、刘毅所代表的此等士族对同为次等士族的刘裕的反抗,谢混、郗僧施所代表的高门士族力量对刘裕的反抗,以及司马休之所代表的的司马氏皇族对刘裕的反抗。面对这些东晋内部反抗力量,刘裕不得不抽身来平定内部反抗力量,因此刘裕也无法全力进行北伐进而实现天下统一。

刘裕如果如同东晋初期祖逖那般,拥有强烈的家国意念,那么他的确可以通过北伐不断收复北方失地。但是这需要建立在南方东晋朝堂内部,各方势力都对刘裕支持的基础之上。而如卢循、刘毅所代表的此等士族,谢混、郗僧施所代表的高门士族力量,以及司马休之所代表的的司马氏皇族,对刘裕其实并非全力支持的。甚至还想要通过起兵作乱,取代刘裕在东晋朝堂的地位。

而需要注意的是,卢循、刘毅、谢混、郗僧施、司马休之等人也同样在刘裕北伐之事上有所不满,因北伐一事在东晋整朝之中,都是权臣建功立业,得以让其声望、威势渐隆的重要途径。如果卢循、刘毅等人背后的力量,坐看刘裕通过北伐建功,最终势力崛起难以撼动,那么他们便失去了争夺江左政权掌控权的机会。因此,卢循、刘毅等人才会发动叛乱。

相应的,卢循、刘毅等人的叛乱,正是阻止刘裕不能全力北伐实现全国一统的重要原因,同样也是刘裕想要通过北伐建功,加强自身在东晋朝廷声望进而篡权称帝的阻碍。

因此来看,刘裕覆灭南燕和后秦之后回去篡位夺权,确立自己再江左的地位乃至称帝,都是其确保自己不被江左内部反抗力量撼动的保证。而江左内部次等士族力量、高门士族力量以及司马氏皇族力量,对于刘裕的反抗,又是刘裕不得不暂缓北伐回到江左平定南方各大势力,最终依靠篡权甚至称帝来确立自身地位的重要起因。

简而言之,刘裕的目的是建功立业加强自身声望,因此不会过度消耗自身力量在北伐之事;而江左内部反抗力量,又不希望刘裕通过北伐建功,由此便不断起兵反抗刘裕权势的崛起,这又逼迫刘裕不得不返回江左稳固自身地位,也就不能全心北伐。最终刘裕依仗其最为重要的军事作战才能,既拥有了北伐之功,又平复了江左内部反抗力量,也就得以篡权称帝建立刘宋。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刘裕攻灭南燕和后秦后如果不是急于回去篡位,而是继续北伐,是否有希望统一天下?

答案是不能,灭完后秦之后,刘裕实际上已经成了强弩之末。继续北伐,他可能心有余,但真得是力不足了。

01.刘裕灭后秦后已是强弩之末

刘裕的主力大军在长江边上的建康誓师,一路北上、到淮河边上的彭城集中;而后由彭城开拔、一路攻城夺寨,路上还跟北魏干了一场,这才打到了淮河边上的洛阳。

但这还只是开胃菜,真正的硬菜是潼关之战和关中之战,刘裕一路从洛阳、潼关方向杀入关中,王镇恶一路从黄河、渭水杀入关中,沈田子一路从武关、峣柳方向杀入关中。得赖王镇恶和沈田子是不世出地能打,所以关中得以快速平定。

但是,刘裕这个时候已经是强弩之末。

越国鄙远的危局:

深入敌国之境、远离故国之土,这就是一种“越国以鄙远”,你东晋虽然没有隔着北魏、守关中,却是在北魏的眼皮子低下守关中。这就是危局。

漫长战线的困顿:

从建康到彭城、从彭城到洛阳、从洛阳到长安,刘裕灭后秦就是一个三级跳。刘裕之所以要玩三级跳的原因,就是因为战线太长。从今天的南京誓师起兵,然后一路步舟兼行,从长江到淮河、从淮河到黄河、从黄河到渭水,这是几千里长的战线。刘裕的后勤怎么保障?就是打下后秦、发了战争财,但战士思乡怎么解决?这群南方兵在千里之外的关中忍不了多久。

胡汉杂居的关中:

秦地戎夷混并,虎狼之国,裕亦不能守之。风俗不同,人情难变,欲行荆扬之化于三秦之地,譬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走,不可得也。

这是北魏博士祭酒崔浩所言,意思是关中之地、胡汉杂居,民风彪悍如虎似狼,刘裕守不住。原因就是风俗不同、人情难变,想用南方风俗同化三秦之地,无异于欲飞无翼、欲跑无足,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刘裕要继续北伐,就得守住关中,因为关中是接着进攻的跳板。但是,刘裕守不住胡汉杂居的关中。所以,也就不可能有接下来的北伐了。

02.刘裕面对的两大对手都是厉害角色

一个是坐拥统万城的大夏,主公赫连勃勃和谋臣王买德;另一个是坐拥山西与河北的北魏,主公拓跋嗣和谋臣崔浩。

大夏和北魏都不是什么善茬,而且正处于国运的上升期。

要是刘裕没有北伐灭后秦,大夏就能把后秦给蚕食掉。后秦,就是被灭的命,不被刘裕灭,也得被大夏灭。

而之所以国运上升期,就是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有雄主、都有能臣。

北方天下基本就垄断在了北魏拓跋家、鲜卑慕容家以及后秦姚家,但是匈奴人赫连勃勃硬是从这些老虎口中拔出一块地方,建立了大夏。

这就是雄主,雄的彪悍。

而谋臣王买德的眼睛极为毒辣,刘裕一走,他就发现了机会,立即同意赫连勃勃征伐关中的计划。

赫连勃勃和王买德这对君臣,刘裕惹的起吗?

拥并州铁骑、兼河北财赋,这就是北魏。

此时的魏主拓跋嗣,上承拓跋珪下启拓跋焘,要不是死得早,肯定是能干出大事业的人。

谋臣崔浩呢?这个人比王买德还厉害,赫连勃勃去抢刘裕的关中,这家伙就把他们当成了相争的鹬蚌,等着如何从中取利。

拓跋嗣和崔浩这对君臣,刘裕斗得过吗?

只要刘裕在关中,大夏和北魏都不会动手,因为他们知道刘裕也是当时豪杰。

但是,他们会作壁上观、没安好心地看热闹。

这个热闹就是刘裕整治不了关中,到最后焦头烂额地只能灰溜溜地跑回南方。

而刘裕只要稍微犯个错误,比如派幼子刘义真守关中,这些家伙就如见血的豺狼,立即扑上去撕咬。

03.刘裕就不能一鼓作气灭掉大夏和北魏吗

刘裕已是强弩之末,因为战线太长;大夏和北魏都是极强的对手,因为国运正是上升。所以,这时候绝对不是:刘裕要不要灭掉大夏和北魏的的问题。而是,应该反过来问:大夏和北魏什么时候去灭关中的刘裕。

刘裕扣关的时候,北魏就已经动手了,但是被刘裕却月阵一顿暴揍,给揍跑了。但是,揍跑了却没有揍服,也没有揍怕,北魏在等着报仇。

北魏为啥没有动手?

两个原因:

一个是北方的柔然,一直虎视眈眈,要是没有柔然背后捣鬼,北魏早就统一北方了。这个来自草原的拓跋鲜卑,是一边逐鹿中原的天下、一边为中原看着北方门户。

另一个是以逸待劳,崔浩认定了刘裕守不住关中,所以北魏等、就行了。刘裕早晚都要走,而刘裕只要走了,关中就是北魏的。即便赫连勃勃拿去也没关系,他也守不住,因为北魏才是北方的男一号。

因此,北魏就一直没动手。

大夏赫连勃勃呢?

赫连勃勃就一直没闲着,刘裕揍后秦的时候,赫连勃勃也在揍后秦,所以,刘裕灭后秦才能灭得那么顺手。后秦是真正的腹背受敌,承受着赫连勃勃与刘裕这两大杀星的刀剑相向。

刘裕入关中的时候,赫连勃勃与刘裕还修书互相约为兄弟。但是,赫连勃勃从来就没安什么好心。因为他们都看出来了:刘裕就是要挟灭国之功以回朝篡位。

所以,赫连勃勃的判断就是刘裕必须离开关中,而刘裕一旦离开,大夏骑兵就要消灭刘裕的关中留守军团。

对!就是消灭,一个不留。赫连勃勃才不会把他们赶出关中了事。赫连勃勃出兵,一路攻奔着长安杀,一路奔着潼关杀。目的就是关门打狗,占据潼关、锁死关中,刘裕的关中军团一个也别想跑。

所以,灭后秦之后,刘裕真得别想再北伐了,他能守住就已经不错了。

刘裕篡位只是加剧了北方的恶劣形势,加速了北魏和大夏的快速扩张,加快了晋军或宋军退出北方。

刘裕攻灭南燕和后秦后如果不是急于回去篡位,而是继续北伐,是否有希望统一天下?

导读:刘裕北南燕和后秦分为两次,平定南燕后由于卢循叛军荼毒岭南被迫回军。两年后平定国内叛乱后再次北伐,灭掉后秦。两次北伐成功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黄河以南归入东晋版图。两次北伐成功后东晋版图除了冀、幽、并三州以及西域以外基本恢复了西晋版图,东晋似乎迎来再次复兴的机会。然并卵,刘裕在灭掉后秦后留下一万军队防守关中后迅速回师没有再次北伐。究其原因绝对不是急于回去篡位,而是继续北伐需要比价长期的时间。理由如下:1、统兵在外的刘裕留下心腹刘穆之镇守京城,灭后秦后刘穆之去世。刘裕为了保证后路不被切断迅速回兵。2、如果继续北伐必须巩固新占领的国土形成新的北伐基地,减少对江南漫长补给线的依赖。但是这都需要时间,不可速战。3、无论是胡夏还是北魏都处于国力上升期,而且北方平原非常适合起兵作战。所以统一必然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而刘裕此时已经57岁高龄,机会看不到有生之年统一的希望。

从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开始到隋朝带周自立统一中原的几百年间,曾经有过几次统一的历史契机。其中刘裕两次北伐几乎都让人看到了大一统的希望,但是种种原因导致统一历史使命没有完成。最终开启了以北魏代表的北朝和刘宋南朝并立的过程,不得不让人感叹时也运也命也。

就笔者被人的理解,刘裕在吞燕亡秦后匆匆结束北伐归国根本不是为了急于篡位。很明显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刘裕从回军到篡晋自立足有两三年的时间,何来急于篡位直说?第二、刘裕结束北伐后驻军在上图黄圈中的彭城,此地距离东晋都城建康尚有几百公里。如果急于篡位的话应该直接兵围建康然后自己称帝,所以说刘裕回军除了心腹刘穆之病逝感觉心里没底外就是感觉在新土未巩固的情况下仓促北伐的时机不成熟。

巩固关中、豫州、青州新占领国土需要消化吸收,然后以此建立北伐基地减少对江南补给的依赖

吞燕灭秦虽然不是连续的过程但是也就六七年的时间,所以占据的青州、豫州以及后秦的关中地区都需要时间来巩固、消化吸收。这种情况和南宋北伐的情况类似:此时距离东晋南迁已过百年,而此时关中、豫州、以及青州百姓经过北方胡人反复厮杀荼毒对于中原王朝的认可已经降到一定程度。这里如果需要恢复华夏正统的认可,必然需要长期的时间。

况且这里距离江南的已经距离比较长,况且由南方人组成北府兵北伐夏魏对于骑射和气候的适应程度都需要调整。所以如果再次北伐最好的方法是从关中、豫州、青州征新兵,这样他们对于夏、魏的作战方式和风格都非常的了解(后秦和南燕没少喝夏、魏作战)。

如果再次北伐河套的胡夏以及幽、并的北魏,依靠江南进行后秦补给就太漫长了。所以必然需要把关中、豫州、青州等地作为补给基地,这都需要新复之地对东晋的认可才行。而这恰恰需要的就是时间。再说如果这次北伐没有出身北方的王猛孙子王镇恶在的话,北伐也不可能这么快获得胜利(王猛作为前秦的丞相在关中影响深远)。 所以在灭后秦后刘裕没有再次强行北伐,选择了班师回国。

与同是上升期的胡夏、北魏如果硬扛的话必然是个长期的过程。

无论是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胡夏还是鲜卑拓跋珪建立的北魏都是出自游牧政权,此时正处于上升期没有达到巅峰。况且鲜卑和匈奴向来是擅长骑射而北方又是他们习惯的战场,所以这两个因素叠加起来如果强行北伐难度可想而知。最好的办法是东晋凭借雄厚的国力慢慢的和胡夏和北魏耗,就像千年以后的大清王朝与准噶尔汗国那样通过时间和国力的差距来抹平对方在骑射上的优势。

所以这都需要一个相对较长期的过程,可惜关中南北方将领内乱(王镇恶被杀)反而被胡夏抢占关中。北方有威望的将领被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关中地区不可能再信任南朝,打造北伐后勤基地计划破产。不是所有都符合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规律,刘裕病逝后继位的刘义隆曾经进行过几次北伐都没有取得大捷。中原一统化为泡影,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刘裕当时遇到问题

当时刘裕远征在外,留在建康监视政敌的心腹刘穆之去世。刘裕为了归国后路不被切断,匆忙结束北伐班师回国这是其一。其二咱们前两条说过,无论什么情况北伐都需要时间。而已经快六十的刘裕最缺乏的就是时间,因为不可能所有的帝王都能活成司马懿、赵佗那样长寿。人一旦进入暮年就会相对保守,也许这也是刘裕没有选择继续北伐的原因之一。

小结:

综上所述,刘裕北伐确实是历史赋予他统一全国的契机。但是历史同样制造的这些矛盾刘裕没有完成克服和跨越,所以也就没能完成天下一统的历史使命。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刘裕攻灭南燕和后秦后如果不是急于回去篡位,而是继续北伐,是否有希望统一天下?

东晋朝北伐的人多了去,有成就的人少,偶有成效,收复一些失地的,最后也都从新沦陷了。从皇帝到世家贵族,都耽于享乐,习惯了偏安江南的生活。北伐的将领,没人能得到举国上下全方位的支持,加上最高层担心北伐将领成功完成统一大业,立下不赏之功,功高盖主。因此北伐者都是一面在前线浴血奋战,一面要面对国内的掣肘,难有大成就。

刘裕攻灭南燕和后秦后如果不是急于回去篡位,而是继续北伐,是否有希望统一天下?

我觉得基本没戏,气吞万里如虎刘寄奴,着实有一统天下的能力,但是刘穆之死了,没有了萧何的刘邦只能偏居西蜀,没有了王猛的符坚注定淝水大败,没有了刘穆之刘裕没有了有力的后方,已然强弩之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