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抗元?这是自相矛盾吗?
导语:
文天祥爱国,和元朝一统天下的积极意义,这本身就没有任何矛盾的地方。立场不同,所做的事情当然也不会一样。
为什么很多抗战名将,能够得到对手的敬重?虽然大家各为其主,可是都尊重彼此是英雄。如果这个基本的认知都没有搞清楚的话,那的确无法理解文天祥和元朝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01文天祥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其实我们翻开历史课本,会发现文天祥是一个非常无助的文人。他本身就是以文人的身份来带兵,所以跟武将们比起来,自然要差很多。
他把家产都给变卖了,招揽了5万勤王队伍,前去保卫临安城。可问题是他是打仗的料子吗?显然不是,他只是空有一副爱国情怀罢了。
十月,天祥入平江,大元兵已发金陵入常州矣。天祥遣其将朱华、尹玉、麻士龙与张全援常,至虞桥,士龙战死,朱华以广军战五牧,败绩,玉军亦败,争渡水,挽全军舟,全军断其指,皆溺死,玉以残兵五百人夜战,比旦皆没。全不发一矢,走归。大元兵破常州,入独松关。宜中、梦炎召天祥,弃平江,守余杭。---《宋史》
这些人马全都是没有什么战斗经验的人,而元朝的大军是久经战阵,刚刚灭了西夏和金国,几乎是所向披靡。
相比之下,文天祥的这支队伍当然属于低配。当时元军分为三路南下,直奔临安而来。文天祥的朋友们都劝文天祥不要自讨没趣,自己什么本事难道自己还不清楚吗?再说了,当时朝廷一再不采纳文天祥的建议,现在有了祸端,你为何还要去救?
文天祥表示,他虽然知道自己不是元军的对手,可是他必须要前去保卫南宋的国都,这是他作为一个臣子的责任。
而且,当时南宋遭难的时候,居然没有勤王的队伍愿意保卫南宋,这是文天祥非常心痛的。他认为只有自己做出了表率,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唤醒南宋的臣民,希望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大家的苏醒。
很可惜的是,文天祥显然是不太懂得兵略的,所以指挥常州保卫战的时候,几乎全军覆没。无奈之下文天祥只好出使元朝,希望能够通过和谈为南宋争取时间。
结果文天祥却被元朝给扣留了,要不是他机灵跑出来,可能后面就没他什么事儿了,也不会有《过零丁洋》了。
逃出来的文天祥继续在南方组织力量反抗元朝,可惜这个时候已经无力回天了。文天祥再次被捕后,忽必烈表示要给他丞相做,希望他能投降,可惜文天祥宁死不降,最终舍身就义。
文天祥是南宋的精神领袖,只要文天祥投降,那元朝一统天下的速度会快很多,因为这会导致南宋丧失信心,很可惜忽必烈的计划没有奏效。
02元朝一统天下,的确有积极意义存在。如果你完全不承认元朝的合法意义,那么你就是在自欺欺人。因为元朝实实在在地统一了全中国,而且统治了接近一百年的时间。
这是历史上永远都无法抹去的事实,就连朱元璋都表示,他们是元朝的人,要感恩元朝一统天下,所以说没有必要纠结元朝的合法性问题。
封建王朝历史,乃至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只不过这个时期,你是被征服者而已。
那么元朝作为大一统王朝,有什么积极意义呢?当然是非常显著的。我们看唐朝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其实就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了。
到了黄巢起义以后,唐王朝完全失去了地方管辖权。朱温取代唐朝以后,开启了纷乱的五代十国的历史。
石敬瑭为了自己的皇位,将燕云十六州出卖给契丹,后来北宋一统中原地区,始终没有能力收回这块地方。西夏、大理都处于独立状态,北宋本身就不是大一统王朝。
此后辽国被金国所灭,北宋也被金国所灭。南宋处于苟延残喘的状态,整整400年的历史,全都处于混乱状态之中。
你觉得人民能过得好吗?不可否认北宋经济繁荣,可是战事频发的状态下,他们一直都是战败的结果,这难道还不够反思的吗?
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时盗新杀左丞相阿合马,命撤城苇,迁瀛国公及宋宗室开平,疑丞相者天祥也。---《宋史》
他们不仅没有反思,反而更加变本加厉,最终导致北宋亡国。400年的纷乱历史,在元军的扫荡之下,终于结束。大一统时代的再次来临,的确为中华领土的完整做出了贡献。
03文天祥抗元是精忠报国,跟元朝一统天下没什么太大关系。表面上来看,文天祥抗元似乎阻碍了元朝一统天下,可事实上,他那点影响真的微不足道。文天祥爱国的精神,不仅感染了南宋臣民,也感染了元朝的上层社会,所以他虽然慷慨赴死,却留下了爱国的精神。
这份精神,不仅南宋可以用,元朝也是可以用的,这跟元朝大一统又有什么冲突呢?元朝一统天下,是大势所趋,没有人是元朝大军的对手,这是当时铁一般的事实。
但是我们不能说,因为元朝一统天下,那么抗元的文天祥就站在了错误的那一方。这就完全误解了这件事,元朝一统天下,是他们有本事。文天祥爱国抗元,那是文天祥有气节。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谕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宋史》
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和冲突,在我们思考文天祥慷慨赴死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考虑过一件事,文天祥的大名为什么能够流传后世呢?
其实元朝的高层也是非常佩服文天祥的,他希望自己的臣子们也能够像文天祥一样,保卫自己的国家。
这是政权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两者并不冲突。元朝一统天下,虽然有过涂炭生灵的时候,可是哪个王朝开局没有这种情况呢?
元朝的统治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其实并没有必然的冲突,没有必要无端夸大两者之间的矛盾。你看,文天祥高大英勇的形象,不还是被元朝的高层给树立起来了吗?
总结:民族融合的过程,才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过程。任何一个民族都绝对不是以单一形式存在下去的,尤其是在咱们这个国家,每个民族之间都有很多联系。
这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真相,元朝和清朝其实都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文天祥爱国的情怀,在任何一个朝代,同样都具有积极意义。就算是他曾经抗争过的元朝,也会发扬光大这种爱国情怀。
参考资料:《宋史》
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抗元?这是自相矛盾吗?
元朝统一全国是否有“积极意义”?本文不作过多的探讨,存疑。
引用一段恩格斯《反杜林论》说:“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引用这段话的目的是我认为,元朝不是解救南宋王朝人民于水火之中,而是与汉族政权争夺天下......
忽必烈逐步巩固对北方的统治后,就集中力量攻打南宋,襄樊一失,元蒙铁骑如遮天蝗虫一涌而下江淮,1279年,忽必烈实现了中国的南北大一统。
如果说这种南北大一统有什么意义的话,那也仅仅是改朝换代而己。但是,南宋付出的代价是相当惨烈的。
春雨杏花江南的诗意南方,却是满目疮痍。长期的战乱极大的破坏了生产的发展,人口伤亡严重,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严重下降。
由于蒙古族的游牧民族本性,他们只知掠夺,却不事生产,生产力极其低下,蒙古汗国在军事上的扩张,他们的占领者照搬游牧地区的旧俗,不作任何修改,原封不动的带到中原地区和江南水乡,对这些地区的农耕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在征战中,蒙古军队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实行残酷的屠杀政策,尸骨遍野,满目凄凉。不仅造成被征服地区的经济受到重创,也使当地的文化、人才遭到巨大流失,中原和江南灾难严重。
实在不明白元朝的“统一“对全国有什么意义?
当然,面对接手了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忽必烈已经意识到中原和江南文明的先进,在汉族地主官僚的鼓动下,他决心汲取中原和江南地区的先进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于是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问题,如果据此否认文天祥誓死捍卫国家主权的尊严,那是严重的扭曲人格尊严和正统的道德价值观,纯属“本未倒置”!
公元1274年,蒙古再次大举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值此国家危难之际,文天祥毅然甩了国家公务人员的铁飯碗,投笔从戎,展开救亡运动。
在各地官员畏首畏尾,甚至骑墙观望的状态下,他和张世杰组织了一支由老百姓组成的爱国义军。但是,朝廷不釆用他的救国方略。反而派文天祥出使元营,希望能够在谈判过程中取得喘息之机,文天祥不幸被元蒙军扣留,太皇太后无依无靠,只有投降。
文天祥和所有被扣人员押往元大都的途中脱逃,文天祥面对官员的降潮,坚决抵抗到底。
公元1276年,宋瑞宗在福州即帝位,文天祥被任命为枢密使兼都督诸路兵马。即使面对风雨飘零的南宋微脉,文天祥并未绝望,他派人到处联络,招兵筹饷,以求抗击蒙古,保卫朝廷。
公元1277年,南宋政权流亡海上,蒙古铁骑轮番进攻,文天祥虽然屡战屡败,他依然屡败屡战。
公元1278年12月26日,文天祥在五坡岭被偷袭的蒙军俘虏,他服毒自尽,未果。蒙军元帅把文天祥押到珠江口的伶仃洋,希望文天祥招降老搭档张世杰,文天祥断然拒绝,并随即写下留传千古的《过零仃洋》以明心迹:
......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写出了文天祥因国家覆灭和自己被拘捕的痛苦,也写出了诗人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惊天地 泣鬼神。
公元1283年,文天祥从容就义,年仅47岁。
文天祥虽然去世了,他的浩然正气和坚贞不屈的精神却一直鼓舞着华夏儿女,他是民族英雄,一代楷模!
巜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文天祥杀身成仁,捨身取义,乃中华民族的伟大价值观,与元朝的统一无关。
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抗元?这是自相矛盾吗?
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肯定元朝统一全国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和赞扬文天祥抗元,并不矛盾。首先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且在中华文化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说它的统一的确有很重要很积极的历史意义;其次赞扬文天祥,是因为文天祥的个人魅力,更是因为他的那种精神,而且文天祥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传承、弘扬和创新。因此,两者并不矛盾。
下面,阿康同学就分别来说说,元朝统一全国的积极意义和赞扬文天祥的原因所在。
元朝统一全国的积极意义1、 首先它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家分裂的政治局面, 拆除了宋、辽、西夏、大理、吐蕃、高昌、西
辽等各政权并立以来的此疆彼界,结束了中国三百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奠定了元、明、清600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其次,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中外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比如,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技术 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推进了这些地区的文明进程,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欧洲的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传入中国,最后它加强中央对全国各地区的统一管辖,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是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2、 对少数民族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影响。元朝是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大发展时期,“行省”制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也为国内各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元朝大统一局面的出现和各民族间联系、交往的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当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族民族逐步融合, 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在元朝的广大疆域内,出现了各民族大融合的盛况,在各少数民族的大发展时期,国内民族关系得到改善,促进了元代及其以后长时期的国家统一。
总之,正是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和汉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辉煌灿烂的祖国。在这一点上说,元朝的大一统影响深远。
赞扬文天祥的原因所在1、 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文天祥是“起兵勤王”的杰出人物,他是南宋抗战派的代表,当忽必烈领军进攻鄂州与由进攻云南经广西、湖南北上的兀良哈台部会合时,南宋朝廷听到后很震动,于是宦官董宋臣提出迁都,文天祥大怒,以“干犯天诛”的勇气上书皇帝,提出“乞斩董宋臣以一人心,以安社稷”的主张,并提出了四条可行的建议。不仅如此,在后来的抗元过程中,文天祥作为以一介书生,散尽家资举兵勤王,并斥责投降官僚,维护南宋王朝的利益。
2、 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
文天祥在担任地方官时就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吏,具有很大的正义感。在抗元斗争失败后,文天祥坚贞不屈,几次自杀都未遂,也决不投降。五坡岭被俘后,文天祥服脑子自殉未 成;在崖山海战时,拒绝了张弘范要他招降张世杰的无理要求,并写下千古传诵的《过零丁洋》。
总结: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王朝,国力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它在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在中华文化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它的统一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而赞扬文天祥精神,是因为它为保卫国家政权、延续国家命脉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国家统一的促进者,而不是阻碍者。
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抗元?这是自相矛盾吗?
这帮专家的逻辑就是,如果你侵略成功了,那就不叫侵略,叫统一,是值得赞扬和歌颂的,哪怕在这过程之中屠杀了无数无辜,毁灭了无数文明,你也是伟大的,哪怕你是野蛮成性的杀人恶魔!
如果你失败了,那你就是万恶的侵略者,就是强盗!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强盗逻辑!狗屁不通,逻辑混乱。
如果日本鬼子成功了,那数百万英勇牺牲和国军将士岂不成了阻挠统一的罪人了吗?这是要置他们于何地?
如果日本人成功了,肯定会有无数不良文人筹拍《裕仁大帝》《一代天骄冈村宁次》《梦回大和朝》《山本五十六大传》等等为侵略者张目的所谓历史“正剧”。
一方面歌颂杀人恶魔,一方面又歌颂英勇就义的反抗者,这就是这些狗屁专家们的混帐逻辑!
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抗元?这是自相矛盾吗?
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抗元?这是自相矛盾吗?
答:不矛盾。
(这是两个世界的事儿吗?答:是的。)
现实社会是多维空间,而我们所提及的结论是在特定参数下得到的,因此,所谓“结论”往往比现实少许多参数。
在不同的参照系,会形成不同的结论。该题目所涉及的这两件事情,实在两个不同参照系里的各自的结论,貌似相悖,其实都是真实的。由于不是同一参照系的指数,所以不是自相矛盾。
(元朝重新形成了大一统)
元朝统一全国,将中华版图重归于大一统,这种统一的局面奠定了明清两代的政治格局,客观上有积极意义。这是历史现实,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表述。
请注意出题人的表述:肯定元朝统一全国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换言之,在统一全国方面,如果站在历史角度看,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这样理解吗?搁置民族矛盾,搁置战争血腥,出题人的表述是大家都能接受的。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对于文天祥的赞扬,是出于人性、道德角度的。儒学道统,忠君爱国;民族英雄,宁死不屈,大义凛然。文天祥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对于前朝英雄人物的尊重,既是对于客观现实的尊重,也是战争裂痕的修复剂。周朝尊前朝殷商“三仁”,开尊重对手的先河。这一传统做法一直延续。清朝对于明朝忠君之士也有一些客观的褒奖之辞,而对于“二臣”仍是有所贬损。
还是归结到开头的一句话,现实社会是多维的。在多维空间里思考问题,认识会更全面,更彻底,也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中华文化的精彩展现。
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抗元?这是自相矛盾吗?
这个不矛盾啊,忽必烈就很尊敬文天祥。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晚唐以来的分裂格局,让中国对东北、外蒙、西域、西藏的实际统治得到巩固和强化,也加强了国内各地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这是它进步的地方。
文天祥抗元,既是宋元两个国家之间的大事,也是汉人与北方草原民族之间的大事。不同的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碰撞,争得是利益。其成员忠诚与否,决定了国家的竞争力。所以任何正常的国家,都会推崇忠诚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英雄,这是凝聚民心,提高国力的需要。
文天祥成为英雄,恰恰就是从元朝人修的《宋史》开始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