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豫王是皇帝的唯一继承人,为什么严嵩父子还要与豫王为敌?
导语:
嘉靖皇帝的聪明,可能是自古君王当中非常少有的,至少能排进前三。可是很奇怪的是,他一直重用大奸臣严嵩,但是也不乏任用贤臣诸如徐阶、高拱和张居正之类的大臣。
这里面严嵩是最可怕的一个,他63岁通过写青词得到嘉靖皇帝重用,成为首辅大臣,执政大明王朝20年之久。这么一位老江湖,明知道裕王朱载垕是嘉靖皇帝的唯一继承人,为何他还要公然跟裕王作对呢?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01裕王朱载垕不会接纳严嵩这种贪赃枉法之徒。其实我们看后世有非常相似的类似,乾隆皇帝身体不错的时候,和珅压根就不买接班人嘉庆皇帝的面子,可是乾隆皇帝老了以后,大贪官和珅,渐渐觉得自己应该要寻找新的靠山,于是乎就找上了嘉庆皇帝。
可人家这个时候会理睬你吗?不要说你是个贪官污吏,就算你没有做这些事情,之前得罪他的事情就可以这么算了?
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讳载垕,世宗第三子也。母杜康妃。嘉靖十八年二月封裕王,与庄敬太子、景恭王同日受册。已而庄敬薨,世宗以王长且贤,继序已定,而中外危疑,屡有言者,乃令景王之国。---《明史》
嘉庆皇帝对和珅一直都充满了各种愤恨,所以他自然不会轻饶和珅,这也是和珅的绝路。同样的道理,你严嵩贪赃枉法这么多年,靠着谄媚嘉靖皇帝得以把持朝政,裕王朱载垕难道就不生气?
他快气疯了,因为严嵩把持朝政,裕王的师傅们一个个都要靠边站,就连强大的徐阶都要一直等在严嵩的后面,做一个副手。
严嵩很清楚一件事,就算这个时候他投靠了裕王,人家裕王也不会领情,反倒是会让裕王更加瞧不起严嵩。
与其如此,严嵩还不如就果断跟裕王集团一道连段,只忠心于皇帝陛下,谁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情况,反正投靠裕王这条路是被封死了。
02严嵩知道嘉靖希望有力量平衡裕王集团。其实嘉靖皇帝是一点都不糊涂,他只是极度自私罢了。他希望天下的财富都归他来使用,希望天下的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他一个人手里。
所以当朝中只有一股忠臣清流的话,会造成什么情况呢?嘉靖想修个阁楼,一排人站出来反对,嘉靖想多找几个老婆,也一定会有一帮正直的大臣站出来。
四十三年三月,严嵩削籍,没其家,其子世蕃及罗龙文俱弃市。初,林润闻命,驰至九江。郭谏臣白监司,尽散其工匠四千人。龙文走匿世蕃家,捕得之。润因谕袁州府,详具严氏诸暴横状,得之。---《明史纪事本末》
总之嘉靖皇帝一定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嘉靖皇帝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想成为唐太宗那样的人,虽然赢得了后人的称赞,可是自己的一辈子却永远活在压抑当中。
所以嘉靖皇帝必须要扶植起一个奸臣来,用这个奸臣去跟那帮正直的忠臣斗。只要奸臣没有篡位之心,那嘉靖皇帝的目的就算是达到了。
严嵩正是看到了嘉靖的心思,他知道嘉靖绝对不会让裕王一个人在朝中一家独大的。当时裕王身边已经有一帮追随者,如果嘉靖没有一个追随者的话,那结果很可能就是嘉靖丧失权力。
这不是嘉靖想看到的,在这种情况下,严嵩果断出击,向裕王发起了挑战。管你是不是唯一的继承人,现在的皇帝还是嘉靖皇帝,他身体还好着呢!所以说当然是依靠现在的大靠山,才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所以跟裕王作对,可以说是嘉靖授意的。就算君臣之间,没有过类似的对话,可是他们都会明白彼此心里所想的道理。
严嵩和和珅一样,都是非常懂得如何曲意逢迎皇帝的大臣。所以在这种巨大利益的诱惑下,严嵩甘愿做那个得罪裕王的人。
03皇帝还活着呢,变数一切皆有可能。嘉靖皇帝本来还是有几个儿子的,可是这些儿子命都不长,嘉靖活着的时候,就剩下一个老三朱载垕了。
所以按照道理裕王朱载垕,那就是嘉靖皇帝唯一的继承人。可是我们会发现,除了朱载垕,其实嘉靖皇帝还有一个儿子,活到了嘉靖去世前的一年,也就是嘉靖44年,那就是景王朱载圳。而严嵩是在嘉靖43年的时候被斗倒的。
四十三年冬十月,复逮严世蕃下狱。先是,御史林润既劾鄢懋卿罢去,知雠在必报。会袁州推官郭谏臣以公事过嵩里,工匠千余,方治园亭,其仆为督。谏臣至,箕踞不起。役人戏以瓦砾掷谏臣,亦不禁。---《明史纪事本末》
所以说,我们不能说严嵩在位的时候,裕王朱载垕就是嘉靖唯一的继承人。一切都有回旋的余地,严嵩心里比谁都清楚这档子事情。
朱载圳这个人简直跟严嵩是一个德行,都喜欢贪墨钱财,他所侵占的民田就有上万亩之多,而且也有夺嫡的心思,嘉靖皇帝曾经言明过此事。
所以说,对严嵩来说,未必就只有裕王朱载垕这一个选择。严嵩认为以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把裕王给斗倒了,回头把这个朱载圳给接过来做皇帝。
这两个人之间有没有什么阴谋,我们现在是看不到了,只能说严嵩当时并没有把继承人的选择放在裕王身上。他对未来之所以还能够充满信心,我认为这跟朱载圳还活着是有一定关系的。
嘉靖皇帝高深莫测,谁知道他将来会不会认为朱载垕比较懦弱,转而就选了朱载圳作为继承人呢?
再说,还有严嵩这位内阁首辅在朝中为朱载圳周旋,这种结果不是没有可能。所以说严嵩也不是没有为自己的未来做过打算。
总结:严嵩父子如果能够持续把持朝政,这继位人是谁还真说不准。裕王的地位看似稳固,其实一点保证都没有。他老妈不是皇后,就算裕王被确立成为继承人,他母亲也没有被扶正。
可见裕王朱载垕在朱载圳活着的时候,地位一直都不够稳固。换句话说,朱载垕作为储君,或许是徐阶、张居正等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再说了嘉靖皇帝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因为明武宗朱厚照玩脱了,把自己玩死了,又没有孩子。所以嘉靖皇帝才以堂弟的身份继承了皇位。
也就是说即使嘉靖皇帝死了,严嵩如果把持朝政的话,完全可以把嘉靖皇帝的这棵独苗给弄死,换一个旁系的朱家子孙来做皇帝就好了。
这一切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只是要看严嵩到底有没有这个机会去做罢了。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严嵩不是傻瓜,他明白朱载垕在嘉靖心目中的地位。所以适当抨击一下朱载垕的力量,反而能够加深嘉靖对严嵩的好感。
参考资料:
《明史》
《明史纪事本末》
明知豫王是皇帝的唯一继承人,为什么严嵩父子还要与豫王为敌?
严嵩父子与裕王不对付都是嘉靖皇帝一手编排的,也是嘉靖皇帝准备倒严的准备手段之一。
裕王当时是嘉靖皇帝的第三子,在太子死后,他几乎就是妥妥的帝国继承人了,那么明眼人都知道这时候应该巴结裕王才对,要知道严嵩能够入阁,成为当时明帝国有数的几个人之一手段肯定是非常厉害的。那么他为什么会与裕王,与帝国的继承人作对呢?我认为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嘉靖皇帝在推动,也只有这样才解释的通,那么看我下面慢慢分析。首先,打压裕王,稳固自己的权力。
嘉靖皇帝是一个权力裕王非常强烈的皇帝,而且也是一个非常有手段的皇帝,牢牢控制了朝堂几十年,即使是在修仙之时候也不忘记掌控朝堂。
嘉靖皇帝为什么修仙,不就是为了可以长生不死,永远执掌大权。这一点从太子死后,嘉靖皇帝迟迟不肯再立太子也可以看出他想长生万万年的野心。
立太子就意味着他的权力要分散,而且朝廷大臣也会逐渐聚集在太子身边,毕竟一个拥立之功足以保证后半生的融化富贵,所以基于这样一个目的出发,嘉靖皇帝就是通过严嵩父子的手来敲打敲打裕王,毕竟古代皇太子逼宫的事屡见不鲜。
其次,谋划为倒“严”做准备。
我们知道,嘉靖皇帝在位期间任用严嵩作为首辅,严嵩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杀害忠良,忽视边事,经过多年的发展,再朝中形成了“严党”派系,威胁了嘉靖皇帝自己的权势,而且嘉靖皇帝也未尝没有打压的意思,为继任者上位做准备。所以通过手段把严嵩弄到未来皇帝的对立面上,那么严嵩事不倒也要倒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未来的皇帝肯定会有自己的班底,严嵩如果不倒,这对于将来的皇帝的权威是一个巨大的阻碍,所以嘉靖皇帝不得不这么做。
甚至我猜测,严嵩就是嘉靖皇帝的黑手套,什么见不得人的事都是严嵩去做,然后为嘉靖皇帝背锅。等到不需要的时候,严嵩就可以站到一边了。之后严嵩的结局也是非常之凄惨的,其子,以通倭被杀,而他自己也被下令乞食而归乡。
嘉靖皇帝作为明朝少有的几个权术大师,即便是痴迷修仙二时年不上朝也能牢牢地掌控全局,即便是不想死,也做好为后代继承人一个稳定的朝廷。所以严嵩父子与裕王为敌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毕竟未来皇帝不需要一个拥有限制皇权的存在。
明知豫王是皇帝的唯一继承人,为什么严嵩父子还要与豫王为敌?
明朝在我们的印象之中一直有皇权被文官集团所制约,感觉好像明朝皇帝无法十足的掌控文武百官,其实这样的认知是有一定的误区的,除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可以牢牢的掌控手下百官外,嘉靖皇帝同样有这样的手段。
嘉靖皇帝拥有当时最全面的情报网络,当时的权臣严嵩在嘉靖皇帝眼里就如同棋子一般,嘉靖皇帝可以说拥有绝对的权利,只不过为了平衡朝中势力才独宠严嵩这位权臣,说白了严嵩就是嘉靖皇帝的棋子。
可是让人很是疑惑不解,当时裕王朱载垕是嘉靖皇帝唯一的继承人,为什么严嵩父子还要与之为敌?
首先我们要知道朱载垕只是嘉靖皇帝的第三子,与嘉靖皇帝在一些政务上又有着分歧,以至于嘉靖皇帝反感这位皇子。可是后来嘉靖皇帝接连失去两位太子,太子之位才落到了朱载垕身上。
当时嘉靖皇帝虽然独宠严嵩,可严嵩在嘉靖皇帝眼里并没有那么重要,只是嘉靖皇帝利用严嵩父子敛财和制约那些忠义之臣。一个王朝不管清官也好还是污吏也罢只要一方得到绝对的优势对于一个王朝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嘉靖皇帝深知此道,所以嘉靖皇帝用严嵩父子制衡那批忠义之臣。
当时以徐阶为代表的忠义之臣与裕王朱载垕成为一个阵营,严嵩父子与当时的太子属于一个阵营,嘉靖皇帝为了权衡各方势力采用亲近严嵩一派,毕竟当时严嵩党派对嘉靖皇帝用处要比徐阶一派要大。
虽然嘉靖皇帝相继失去两位太子之下,明面上依然宠爱严嵩,可是嘉靖皇帝对于自己的儿子还是比较亲近的,也就是说对于朱载垕的亲情要大于严嵩的君臣之情。可是朱载垕后来被封为太子,徐阶等人可以说有了压制严嵩一派的实力,所以嘉靖皇帝亲近严嵩一派来压制徐阶等人。
严嵩既然能被嘉靖皇帝宠信这么多年自然知道嘉靖皇帝的用意,在朱载垕成为太子之后依然选择与其对立,不但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身家性命,如果严嵩不与之对立,那么严嵩离垮台也就不远了。
另外在明朝时期,首辅有着拥立皇位的权利,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事件中也可以得知,嘉靖皇帝驾崩之后,严嵩可以说拥有了拥立藩王为帝的权利,当时严嵩可以联合其他藩王可与朱载垕一争高下,所以严嵩为了自保选择与裕王朱载垕对立到底。
通过以上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严嵩明知道皇帝之位必定属于朱载垕,前期为了在嘉靖皇帝面前自保才与其对立,后来同样为了自保与朱载垕对立。
只能说严嵩从开始到最后都只不过是帝王之术的一枚棋子,包括徐阶等人也是,严嵩自然也是深知此道,无奈自己已经深陷其中,身不由已而已。
明知豫王是皇帝的唯一继承人,为什么严嵩父子还要与豫王为敌?
谢邀,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裕王成亲何其难嘉靖二十三年的乾清宫,唇枪舌剑是好不热闹。讨论事情的是关于裕王、景王的婚礼,到底在哪儿办才合乎礼仪。按照一般汉族百姓的规矩,儿子成亲后要分家单过。都知道大明是我国最后一个,由汉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鉴于蒙古人的元朝,将汉民族的习俗摔的精光,是故朱元璋开国后百废待兴,他做的头号工程,就是敕命刘基、李善长等大儒重建礼仪。因此嘉靖时期的皇子成亲后,与百姓一样得搬出宫置王府!
——善于溜须拍马的严嵩
议论的口干舌燥之后,大臣与嘉靖的主张是,在东长安街为二王修建府衙。就在工部尚书跪地领命时,严嵩手捋着胡须道:“这两年东南倭寇蹂躏,大地是饿殍遍野。由此我建议在皇宫内办,省下来的钱用在灾民头上如何?”饱受严嵩恶气的大臣们,纷纷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脸色略微变白的严嵩呵斥:“你们这群酸儒,平时满口仁义有爱,现在却为了一己私利,视灾民如草芥!”
——差点被宫女勒死的嘉靖帝
沉默半晌的嘉靖嗓子一阵清咳,批评严嵩:“到底你是君还是我是君,他们与你同殿为臣,你有什么资格指责他们!”吓得严嵩是六神无主,匍匐在地祈求饶命!有读者可能会问,严嵩怎敢逆龙鳞拒绝为二王修建府衙!
有诏二王就婚邸第,嵩力请留内。帝不悦,嵩亦不能力持。——《明史》
说来也不算什么秘密,根据《明史》的记载,皇帝的儿子皆为亲王。成亲后得出宫单独居住。年俸是稻米万石,有长史、国相等官署伺候。更厉害的是有私人护卫,人数多者一万少者三千。不仅如此,还有风闻言事的特权。这一点尤为严嵩投鼠忌器,此时他已经惹怒了嘉靖,之前的两个月其党羽赵文华,已被嘉靖贬谪出京。
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明史》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严嵩是一个嗜权如命的奸臣,得势之后边插党羽在机要之地,不知不觉中触犯了嘉靖的底线。此时裕王趁虚而入,那严嵩的日子就难过咯!
老严家欲做天子嘉靖三十四年,一具案子审结书递交到嘉靖手上。本来和颜悦色的他,是越看心里越恼火!那么犯案的是谁?又犯了哪些罪?不用着急,让我娓娓道来!
这封案子审结书,是集林润、黄光升、徐阶合力完成的。其中有些罪名是隐藏的相当深,例如严世蕃曾包庇西厂太监汪直的亲家龙文,又在南昌私建宫殿楼阁,暗地蓄养死士数百人。不仅如此,当时严世蕃有票拟大权,多次克扣裕王的岁用,最终入不敷出的裕王老婆,省吃俭用贿赂严世蕃才算度日!
为手削其草,独按龙文与汪直姻旧,为交通贿世蕃乞官。世蕃用彭孔言,以南昌仓地有王气,取以治第,制拟王者。又结宗人典楧阴伺非常,多聚亡命。龙文又招直余党五百人,谋为世蕃外投日本,先所发遣世蕃班头牛信,亦自山海卫弃伍北走,诱致外兵,共相响应。即日令光升等疾书奏之。世蕃闻,诧曰:“死矣。”遂斩于市。籍其家,黄金可三万余两,白金二百万余两,他珍宝服玩所直又数百万。——《明史》
都说权力使人痴迷与发狂,当时嘉靖春秋已高,裕王富有远见卓识。严世蕃为继续翻手浮云,竟然做起了谋害裕王的勾当,还养死士与盖宫殿,实为大逆不道,最终被凌迟处死,抄家得金三万余两,银二百万余两。这些他搜刮的民脂民膏,最终为裕王的隆平开关铺平了道路!
——隆庆开关的主持者明穆宗「登基前为裕王」
综合各种资料看,严嵩父子谋害裕王原因有三:一是嘉靖玩的平衡术,二是严嵩大权独揽;三是严世蕃为嘉靖死后做的考量!
——END——
明知豫王是皇帝的唯一继承人,为什么严嵩父子还要与豫王为敌?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纠正提问者的一个常识性错误,明穆宗朱载坖潜邸时期的爵号是裕王而不是豫王!说到这里想必又有人要说了,明穆宗不是叫朱载垕吗?怎么冒出来一个朱载坖?诚然,清朝编纂的《钦定明史》之中将明穆宗的姓名记为了朱载垕。但实际上,明穆宗并不叫朱载垕,隆庆年间明王朝有一位郡王——齐东安和王就叫朱载垕!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避帝讳是必须的,古往今来不用避帝讳者仅清朝的怡贤亲王胤祥一人。那么问题就来了,齐东安和王叫敢朱载垕,说明同时期的皇帝明穆宗肯定不叫朱载垕!那么,明穆宗到底叫什么呢?留存下来的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的文字记录记载一般为朱载坖。因此,明穆宗并不叫朱载垕而是朱载坖,同时期的人将皇储、皇帝和皇帝他爹的名字记错,除非他不想活了,不是吗?错的只能是张廷玉!
再就是提问者所谓裕王是唯一的皇位继承人这个问题。明穆宗非嫡、非长,正常情况下他根本就不应该是皇位继承人!而且直到嘉靖四十四年、明世宗朱厚熜去世的前一年,明穆宗也并不是唯一的皇位继承人选,他还有一个活着的弟弟——景恭王朱载圳。所谓唯一继承人只是嘉靖四十五年的事情,这一年明穆宗的确没有竞争对手了,但明世宗也挂了……
为何庶出老三成了皇储却不是皇太子明穆宗朱载坖是明世宗朱厚熜庶出第三子,非嫡、非长,上面有两位庶出的哥哥、下面有两位庶出的弟弟。这是一种非常尴尬的存在,一般情况下,明穆宗根本没有什么机会继承皇位,可老天爷却帮了明穆宗的大忙!大哥、小弟夭折,二哥朱载壡无嘉靖十八年被册立为了皇太子,可十年之后老天爷却把他给收了!年仅十三岁的皇太子朱载壡早殇,天上掉馅儿饼、正好被砸中,明穆宗就这样成了事实庶长子。
因为次子朱载壡的早殇,迷信的明世宗认为皇太子之位对儿子不利,因而久久都没有册立皇太子,直到明世宗去世,明穆宗一直只是裕王而不是皇太子!而这,这也给了朱载圳瞎想空间,兄弟之间的储位之争就此拉开。经过多年拉锯,直到嘉靖三十九年,景恭王朱载圳才被明世宗下令之国就藩。自此,储位尘埃落定,留在京师的裕王朱载坖成了“无冕皇太子”,这一干就干了六年!直到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去世,裕王依然还是裕王……
严嵩为何与裕王“为敌”
嘉靖三十九年,景恭王朱载圳之国就藩,仅仅两年之后,严嵩父子被拿下!严世蕃被杀、严嵩被罢官……两件事几乎是前后脚,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说白了,这个时候,严嵩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言归正传,说一说严嵩为何与裕王“为敌”的问题。因为明世宗迟迟不立皇太子,景恭王朱载圳与明穆宗争储,以徐阶为首的所谓“裕王党”要求明世宗按照祖制册立彼时明世宗的事实庶长子裕王朱载坖为皇太子。对于严嵩而言,这个时候加入所谓“裕王党”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充其量也就是吃徐阶等人剩下的“残羹冷炙”!加之皇子如果势力过大,势必会损害皇权,为皇帝所不容。这个时候,如果严嵩也倒向所谓“裕王党”,不用说,“裕王党”必定会成为明世宗忌惮的对象,那么离死期也就不远了。再者,明世宗根本没有册立皇太子的打算,在权衡利弊之后,严嵩选择了支持朱载圳。这就是严嵩与裕王“为敌”的根源,因为他选择了朱载圳!
严嵩之所以选择与裕王“为敌”,其实多少也有些不得已。前面说到了,如果严嵩也倒向所谓“裕王党”,那么“裕王党”的死期也就不远了……为了自保,严嵩只能放弃明穆宗,与明世宗保持一致。可如此一来,将来明世宗一旦驾崩,严嵩也就玩完了,他必须给自己和儿子的未来找一个依靠。这时候,野心勃勃争储的朱载圳是最佳投注对象。支持朱载圳,既使得朝中两股势力形成对峙之势,出现了微妙平衡,而这正是明世宗想要的。同时,一旦将朱载圳推上了储位,严嵩更是“拥戴有功”,将来是非常有利可图的。所以说,严嵩没有任何办法,他只能选择朱载圳、选择与裕王“为敌”。他要是与裕王合流,第一个完蛋的就是他!
景恭王出局后,为何严嵩不改换门庭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想明白,在朱载圳出局之后,明穆宗成了事情皇储。这个时候,如果严嵩立即改观门庭,明世宗会怎么想?再者说,一旦严嵩倒向了明穆宗,所谓“裕王党”又回到了前面所说的情况,会威胁到明世宗的皇权,明世宗很难容忍!因此,严嵩只能是一条道走到黑。更何况,长期的积怨已经形成,严嵩改换门庭又谈何容易?明穆宗会接受吗?徐阶、张居正这些人又是否愿意严嵩来“分一杯羹”?严嵩想要改换门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已经彻底放弃了朱载圳,这个时候明世宗的身体也已经每况愈下,他不得不为将来的事情作出适当安排。在朱载圳彻底出局之后,严嵩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谓“裕王党”也看到了这个机会,徐阶顺势又点了一把火,将山东道士蓝道行推荐给了笃信道教的明世宗,蓝道行扶乩时说道:“今日有奸臣奏事”,结果严嵩恰巧路过。这世上哪有这么巧的事?很明显,这就是徐阶借蓝道行的嘴在提醒明世宗,既然选择了裕王为储,那么就不该继续留下权势熏天的严嵩,给裕王将来顺利即位制造麻烦!权衡利弊之后,失去了利用价值的严嵩被明世宗果断抛弃,明世宗抓住严嵩之子严世蕃的小辫子不放,杀掉了严世蕃,继而将严嵩罢官。自此,明穆宗继承皇位已成定局。三年之后,朱载圳辞世,谥“恭”,景恭王成了史籍中的一个符号……明穆宗再无任何竞争对手。
综上所述,并不是严嵩想要与裕王为敌,而是在彼时的形势下、他这样的地位,只能选择与裕王为敌!如果他倒向了裕王朱载坖,那么第一个完蛋的就是他……因为裕王本身已经有自己的一派势力,严嵩加入除了给明世宗制造目标、对手之外,毫无意义!严嵩只能倒向明世宗,可一旦明穆宗成了未来的皇帝,严嵩的境遇将非常不妙,所以他只能选择朱载圳进行投资,这是既不触犯明世宗的利益又相对最为有利的选择,严嵩只能如此,别无选择。
明知豫王是皇帝的唯一继承人,为什么严嵩父子还要与豫王为敌?
严嵩倒是很想选裕王朱载坖,奈何他不是裕王党啊。其实说起来,严嵩作为内阁首辅,不是太子党很显然也是嘉靖皇帝刻意安排的,不然朝臣全部都站在太子那边,岂不等于说孤立了皇帝。明代继承大统的习惯,都要按照《皇明祖训》的规定:立嫡立长,兄终弟及。嘉靖皇帝本身就是这样登基的,因此他也绝对不能违背皇明祖训。所谓嫡子,是皇后所生的皇子,嘉靖皇帝一生有3个皇后(不带裕王的母亲杜皇后),然而这三个皇后都没有生下皇子。因此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所有的儿子都拥有合法的继承权。朱厚熜有八个儿子,长子朱载基出生仅两个月就病逝,二子朱载壡,嘉靖二十八年病逝,年仅14岁。这样排列下来,也轮到第三子裕王朱载坖。然而嘉靖皇帝不喜欢裕王的生母杜贵妃,因而对朱载坖也看不上,反而由于宠幸景王朱载训,使得很多人都认为嘉靖皇帝这是准备立景王,毕竟两个人的年纪只差一岁。由于有了皇帝这层意思,因此朝廷大臣中间也都分为两派,一派以严嵩为首,一派是以徐阶为首。徐阶这一派之所以极力拥护裕王,主要是因为这一派几乎都当过裕王府的属官。比如徐阶本人就曾为裕王的讲师,除此以外,高拱(后来的内阁首辅)、李春芳、张居正也是裕王讲官。这一派人数之所以众多,是因为占了大义的名分,嘉靖皇帝论年纪不可能再生出嫡子,而长子中唯一的裕王就是当之无愧的继承人。另外这一波人也存了私心,那就是等到裕王一继位,就能收到重用。然而对于嘉靖本身而言,他善于利用朝臣的心思摆弄,这基本上已经不是秘密。在这些人中,只有严嵩和裕王没有关系,因而早期严嵩作为内阁首辅呼风唤雨,嘉靖不管不问,除了本身痴迷道教,也同样有牵制裕王一方势力的想法。同样在严嵩本人的心里也有一个想法,他自己本身不是裕王的人,想要在未来朝局中稳定自己的地位,就只能站在裕王的对立面,偏巧嘉靖皇帝十分宠幸景王,所以严嵩自然理所应当的选择了景王。这也是皇帝本身刻意安排的结果,如果说严嵩也出身于裕王府的话,那么嘉靖皇帝就会扶持另外一个人作为他的对立面。这样说来,实际上朝堂上分为两个派,都是嘉靖皇帝刻意安排的结果。然而严嵩没有撑过去,徐阶光明正大的击败了他,这时已经是嘉靖四十一年,而三年后,景王病卒,裕王作为太子的地位才彻底稳定下来。明史之中记载,景王死后,嘉靖皇帝和徐阶说:“此子素谋夺嫡,今死矣。”可见嘉靖心性之凉薄。亲儿子也不过就是他平衡朝局的牺牲品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