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完感觉就是本套路书吗?你怎么看?

《西游记》是教化书,你读目录就可受教育。你从头到尾读一读目录就可知教意很深,年龄大了,理解深了,越大理解越深。

《西游记》读完感觉就是本套路书吗?你怎么看?

神话传说,虚无缥缈谈神仙;漫游理想思维空间。反映民间疾苦,寄托人民美好的善良纯朴祝愿。

何来套路之谈?

你不是读的走火入魔了!

《西游记》读完感觉就是本套路书吗?你怎么看?

佛经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佛在讲法的时候说,佛的世界纯净光明。旁边的弟子听了,心里有疑惑:我跟佛在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不是纯净光明的呀,有很多丑恶污秽的东西。他这么一想,佛就知道了。于是佛显示神通,把自己眼里的世界展示给弟子看。弟子一看,果然,佛眼里的世界纯净光明,没有丑恶污秽。

佛和弟子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在佛的眼里,这个世界光明纯净,在弟子的眼里,就有了很多丑恶污秽。

这个典故我一直非常喜欢。

大家一定要明白,不论从哪个方面讲: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世界,在每个人的眼里是不一样的。而且是差距非常大、非常大的那种。你和最亲的人在同一个屋子里,这间屋子,在你们两个人的眼里,不一样。

你说这个苹果是红的,他也说这个苹果是红的,但你们俩大脑中、意识里的“红”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视觉神经、脑神经都有差异,反映出来的结果不一样。

两口子过日子,经常打架,觉得没办法沟通。为什么?因为你俩眼里的这个家,不一样。

这种差异,不是比喻感慨,而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差异。也不是细微的差异,而是极其巨大的差异。

曾经有个学生怎么开导都不上路,当时我气急败坏的说:我现在真想灵魂出窍,进到你的身体里,然后通过你的眼睛看看这个世界是啥样的......

虽然同样是一个东西,但由于每个人的心不一样,这个东西在人心中立起来的相就不一样。当然不局限于人,要包括所有生命。猪食,你看着很恶心,在猪的意识里,那就是外观精美气味芬芳。但我们和猪看到的猪食还是同一个东西。

所有的认识,都只是人心的一种影相。而人心不同,认识就不同。东西摆在这,没有任何概念内涵。只不过到了不同人的眼里,变得有了是非对错、善恶美丑。

西游记更是一个典型案例,也是我愿意经常聊的原因。

同样的一本书,在不同人的眼里,不同人的心里,有不同的展现。

在小孩的眼里,孙悟空七十二变、如来佛祖法力无边、各种个样的妖怪......西游记是一个非常神奇、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因为孩子的心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探索精神。

二十出头,激情饱满,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满怀憧憬,西游记在你眼里,展现的就是孙悟空的奋斗不屈,顽强,反抗。

到了三十岁,经历了社会的毒打,亲人的唾弃、爱人的背叛、朋友的坑害、职场的欺压,心又变了,这时候再看西游记,那就是套路,阴谋诡计。

但这是好事,证明人成熟了。

对西游记的神话故事充满好奇,这是小孩,处于幼稚时期。

大力歌颂孙悟空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年轻!经历多了,西游记在你眼里充满了勾心斗角,证明你已经比较成熟。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在解读西游记里的阴谋诡计,也是社会成熟进步的表现。因为大家开始探索真相了......

我觉得一个男人,到了四十岁,就得修行了。什么叫修行:修正行为。活了四十年,尤其是经历了年轻时期的激情与莽撞,瞎折腾、满世界乱跑,做了很多事,相处过很多人,这些下来,人是一定会跑偏的。

脱离了轨道、偏离了目标。

这个时候,必须要修正,重新走上自己应该走的路,重新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这就叫修行。而想修正自己的行为,必须有一个前提: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也就是忏悔。忏是认识错误,悔是保证以后不犯。如果你认为自己没错,自己绝度正确,自己没跑偏,那就不可能修行。而活了四十年,怎么可能不跑偏呢?所以,到了这个年纪,最大的错误就是觉得自己没犯错误。

在修行人的眼里,西游记又变了,非常崇高。

西游记本身也是一部修行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加上白龙马,十万八千里西天取经,是一个修行,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而修行的前提是这些人已经跑偏,需要修正。

所以,他们都有自身缺点,甚至很严重。通过取经的路,他们不断的改正,最后到达西天,功德圆满。

很多人说在真假美猴王的章节,真悟空被打死了,六耳猕猴取代他。证据是从那以后孙悟空就老实了,也不管猪八戒叫呆子了。这比较片面。因为整个西天取经路,师徒几人都是在不断变老实。团队里最开始不断有争议,大家打打闹闹,之后经过不断的历练、磨合,大家越来越融洽。后半部唐僧对孙悟空是很好的,从偏心猪八戒转为偏心孙悟空。猪八戒开始是贪吃,粗鲁。到了最后,也是规规矩矩往那一坐,行为端正,不抢食物,不乱说话,法相端严。孙悟空的紧箍到了西天自动就没了。这都是他的心魔,修圆满了才发现,紧箍压根不存在。唐僧更是脱胎换骨。

六耳猕猴也是孙悟空多年积压的怨念幻化,折腾一顿,消灭业障,他在未来自然会更安心的西行求法。

唐僧开始有唠叨、小心眼、不辨是非的缺点。但他也是不断的在改正。抓住一个人的缺点做文章,意义不大。关键要看他改没改。唐僧是有缺点,但他改了呀,这是什么?榜样!修行人的楷模。我们都有缺点,就看你改不改,修不修。

当你刻意修正自己,多学习,有了一些基础,再看西游记,这又是一部充满禅意的书。西游记的作者是很厉害的,对佛学尤其是禅宗,有着很深的造诣。

就像唐僧还在长安,决定西天取经,他原来的弟子问:你凡夫俗子一个人,西天路上又有那么多妖魔鬼怪,怎么能完成这任务,不怕路上被吃掉吗?唐僧静静的坐在那里不说话,过了许久才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观音菩萨变成妖怪的模样,帮孙悟空去收黑熊怪。孙悟空看着笑:这到底是妖怪菩萨,,还是菩萨妖怪。菩萨说:菩萨妖怪都是一念之间。孙悟空听了这话,修为立马又上了个台阶。

这类的情节在西游记里有很多,这里只点一下,有机会再详谈这里面的禅机。对于修行人来讲,尤其是汉地禅宗,西游记完全可以当作辅助教材。

原著在修行方面,唐僧师徒很感人。

他们不接受金钱实施,只讨口饭吃。饥一顿饱一顿。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只有一套衣服,没换洗的。唐僧多了一套宝贝袈裟。非常清苦。所以,猪八戒、沙僧看见妖怪留下的坎肩,赶紧穿上享受享受,舍不得脱,比较辛酸。一路之上,彼此监督,懈怠的话不许说。唐僧说前面的路不好走、晚了该找个地方歇歇,孙悟空马上说:出家人不要说在家的话,修行人不要说凡夫的话。有什么路走什么路,没路也得走,没房子野外睡一宿。

师徒遇阻火焰山,他们最开始是想绕过去。但土地说:你们是和尚,修行人,遇到艰难险阻不能回避。孙悟空立即醒悟,赶紧说对对对,不能绕,这个难必须要经历,必须硬闯。

所以在修行人眼里,西游记这本书才是满满正能量、满满禅意。没有什么职场、社会的套路,阴谋。只有求法者的执着和智慧。

或者说西游记里有阴谋有套路,但这也是需要修行人去打破的。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巅峰,太高端,能品的人是少数。水浒传、三国演义出身于古代民间评书,又太低,现在很难接受。里面的很多逻辑、思维、情节......对现代人来讲,根本没说服力。正面刘备领一支人马杀过来,左边关羽领一支人马杀过来,右面张飞领一支人马杀过来,后面赵云领一支人马杀过来......太儿戏。现在的高科技部队都很难做到这么准时默契。

西游记比较有趣,这本书,10岁小孩也能看,20岁、30岁、40岁、80岁都能看。学问深的能看,学问浅的也能看。内心纯净的、复杂的、勇敢的、阴暗的、光明的、猥琐的,都能看。更有意思的是:都对,都有道理。

我们小时候看西游记,长大了聊天,肯定会一直有人在身边说:看这玩意有啥用,能当饭吃?这是因为他们有一个枯燥无趣的心。他的心只放在挖沟、搬砖,挣钱买馒头上面。他的心枯燥无趣,所以小说、读书、聊天,在他的世界里也就映射成枯燥无趣的模样。然后他说的话、办的事也都枯燥无趣。他很枯燥无趣,看你又是兴致盎然,也会很不舒服,跟你矫情:说这么多干啥?还是在反映他的心。

西游记到底是怎样一部书,这个世界、社会到底是怎样的,以及我们身边的人是怎样的人......终究都要看你的心是什么样的,不同的心,映射出不同的相。

至于作者的本意,恐怕也是烂漫纯真、套路阴谋、勇敢坚定、智慧包容......都有。只看你放大哪一点。

最后咱们也可以分享一个小窍门:

这个世界肯定要分好人、坏人。一半好人、一半坏人。但绝大部分的坏人不知道自己是坏人。他们在作恶的时候还以为自己在传递正能量。有些人都要枪毙了,还说自己是好人呢。50个坏人里才能有1个知道自己是坏人。也就是说在100个人里,有99个人认为自己是好人,但其实里面得有49个是坏人,也以为自己是好人,以为自己在干好事。这就很可怕。

所以在这里送大家一个自查的办法:你的眼里是好人多,还是坏人多?你的周围是好人多,还是坏人多?

在你眼里,好人多,你就是好人。

在你眼里,坏人多,你就是坏人。

就像总有人感慨,我这么善良,为什么这么多人害我?这是扯淡,你肯定是坏人,自己不知道而已。哪有那么多坏人,只不过是你心坏而已。也没那么多好人,是你心好而已。

每天在网上,看谁都是坏人,指责这个不高尚、指责那个不道德的这些货,是最坏的。

至于原理,上面都说了,大家可以自己往上套。

《西游记》读完感觉就是本套路书吗?你怎么看?

读书学习的目的是涨知识,《西游记》你能感觉到是本套路书,也是思维过于局限的表现,套路也是近现代的产物,估计那个时候写这个《西游记》的年代,套路这个词都是很稀有的。我个人认为《西游记》里面的故事,更多的是让我们学到一个要能经受得住磨难,同时能战胜一个接着一个的困难,最终你才能修成正果,里面说的是取到了真经,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就是收获到自己的希望,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实现我们的理想,任何一个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需要不断地在失败中前行,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同时还要学会有一双慧眼识珠的能力,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蒙蔽了自己的双眼,不能去以貌取人,从《西游记》里面我们能全面地学习到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坚持,如何兢兢业业。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点,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还是有很多人遇人不淑,上当受骗,这个和《西游记》里面遇到了妖怪又有什么区别呢,一定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还要学会让实力说话,妖怪在悟空面前基本无处遁形,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看书一定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知识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积累的,正能量的知识也就是去伪存真提炼出来的!

《西游记》读完感觉就是本套路书吗?你怎么看?

《西游记》中最核心的两个问题是“取经”和“成佛”。

“取经”寓指的是人生事业必然要有一个艰难的历程,来之不易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成佛”,指的是人的修炼过程。

唐僧师徒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由迷到悟,从凡入佛的的蜕变过程。其中最为典型,用笔最勤的是孙悟空。孙悟空在书中被称作“心猿”,事实上,孙悟空就是人的“心”的代言和象征。孙悟空的取经经历就是他从妖成佛的经历,也就是心灵成熟的一段历程。

《西游记》第一回的回目叫《灵根孕育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其实把这个题目的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连串起来就是一句话“心灵出生”;再加上第七回的“定心猿”,第十四回的“心猿归正”,以及中间一系列的“困心猿”,“忆心猿”“放心猿”等等,最后九十八回的回目叫《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猿熟指的就是心灵成熟的意思了。

所以,整部《西游记》其实就是讲人的心灵的一种历练、成熟的过程,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其实是人的“心”。

故而说,《西游记》像是一本套路书。

《西游记》读完感觉就是本套路书吗?你怎么看?

身为“四大名著”必定有重要的意义,不同年龄看《西游记》会有不同的感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