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没出山之前从没有带过兵打过仗,为什么一出山就能打胜仗?
导语:
这个世界不缺少喷子,喷诸葛亮的仁兄们如今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没什么好好奇的。理由无非就那么一句:《三国演义》是骗人的,要么就说都是罗贯中瞎编的。
那么我们就要来问一句了,为什么罗贯中要瞎编?为什么偏偏还有那么多人看?流传至今,除了近些年某些专家开喷以后,一发不可收拾,为何从古至今诸葛亮的名声都那么大呢?能够有如此影响力,诸葛亮肯定有过人之处。
01诸葛亮是战略家,普通战术入不了他的法眼。诸葛亮是熟读兵书之人,对战术的掌控肯定不会差,可是他最厉害的地方,并不是战术,而是战略。这个高度就完全不一样,因为诸葛亮放眼的是全局的成败,而不仅仅是一场仗的胜负。
从地盘上来说,他可以准确地分析出刘备集团该往哪个方向发展,该先夺取哪里再夺取哪里作为根基,从而夺取天下。
从治理上来说,他到了一个地方,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让这个地方的百姓臣服。可能历史上能做到相同事情的人,只有刘邦了。
从军备角度上来说,他能够积极调动各地的粮草,以最便捷的方式运送粮草。针对不同战场,采用不同的输送模式,灵活应变能力比较强。
很多人诟病诸葛亮没有自己带兵打胜仗的记录,那是因为他本身的定位也不是带兵打仗的将军,他是统领全局的人物,地位仅次于刘备。
这个集团除了刘备,真正能说得上话的人,只有诸葛亮。因为就他们俩最有脑子,知道从大局去考虑问题。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三国志》
着眼于某一场仗的胜败,很难为刘备集团迎来生存下去的希望,这就是刘备为什么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将自己的集团全部交给诸葛亮的原因。
02诸葛亮刚出山的时候,并不是给刘备带兵打仗用的。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点,刘备为什么去请诸葛亮。难道就是为了把诸葛亮请回来带兵打仗的吗?当然不是,刘备本身就很会打仗,可是他不会规划未来,必须要有一个向导才行。
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三国志》
所以诸葛亮到了刘备集团以后,所充当的也不是将军的职位,而是军师。所谓军师,你可以理解为谋士,但是绝不仅仅是谋士。因为诸葛亮需要管辖的事情,也是刘备需要管辖的事情。
基本上刘备就是给自己的请了一个CEO,或者说是职业经理人。我们可以去看看诸葛亮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他把关羽调往夏口训练水军,难道只是为了给刘备留点人马吗?当然不是,这一步相当重要,因为荆州是靠水军吃饭的,将来要对付东吴或者说对付曹魏,都需要用到水军。
他前往东吴,凭借自己的口才和智慧,达成了孙刘联盟。这对刘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棋,很多人天天嚷嚷着赤壁之战是周瑜打的,可是他们没有发现,刘备压根就不在乎这些,他凭借孙刘联盟的关系,吸引了若干荆州才干,为夺取荆州埋下了伏笔。
刘备入川后,诸葛亮负责坐镇荆州。其实我们就看得出来,诸葛亮不只是一位普通的军师,他更像一位领袖。后来刘备打不下益州,诸葛亮无奈之下,才将荆州交给了关羽,自己带着文武大臣进入益州帮助刘备。
刘备带兵进军汉中的时候,诸葛亮坐镇成都。要知道这个时候刘备集团刚刚收服成都,刘备本人又把兵马都调走去打汉中了。这个时候我们很难想象,诸葛亮是用什么办法,让成都的老百姓们主动参军,为刘备集团运送粮草的。
所以说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本身就是领袖级别的人物。非要拿他跟贾诩、郭嘉这些纯谋士比是不恰当的,拿他跟周瑜、吕蒙这些武将比那就更加不合适了。
如果非要做一个比较的话,三国之中曹魏的荀彧、东吴的鲁肃,都是可以跟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物。至少在战略高度上,三人是差不了多少的。
03诸葛亮六出祁山,实乃无奈之举。很多人拿诸葛亮六出祁山跟韩信相比,说韩信能够带兵走出蜀地,为什么诸葛亮不行?真的是诸葛亮能力不够吗?
当然不是这样,韩信带兵走出蜀地,绝对是萧何的功劳。我们还记得刘邦大军进入到咸阳以后,其他人都想着抢夺财宝,可萧何却直奔秦国的档案室而去。
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三国志》
他提前把当时全国的人口、地盘档案都给私藏起来了。包括蜀地的所有情况,都被萧何藏起来了。
当时知道蜀地到底怎样的人并不多,只是知道进出蜀地比较困难,栈道是最重要的一条通道。可是他们不知道,秦国征服了蜀地以后,其实对当地的地形做出过详细记录,所以陈仓小道应该是记录在案的。
而且蜀地到底发展成了什么样子,也只有秦国档案上才有记录。所以萧何劝刘邦进入汉中那是因为他心里有底,那不是坑,完全可以去。韩信对蜀地是一点也不清楚,他哪里能找得到另外一条道呢?肯定是萧何从档案中找来的。
而这条陈仓道,后来就被人给堵上了,汉朝的时候在这里建设了陈仓关,派遣重兵把守。所以说诸葛亮是栈道也走不了,陈仓小道也走不了,无可奈何之下,只能绕道从祁山出发。而通过祁山前往关中的必经之地就是街亭。结果街亭丢了,诸葛亮是没有任何出路的。
相持百馀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三国志》
就算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对曹魏的打击,都相当猛烈,曹魏大军除了防守,始终没有进入蜀地的机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诸葛亮不懂军事?
总结:诸葛亮是军事大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演义上的那些神乎其技的情节,才是真正黑了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压根就不屑用这些所谓的战术来让自己封神。
他本身就是一个高级别的战略家,你非要把他搞得跟带兵打仗的将领一样,实在是有些不合适。
要说他最吃亏的地方,那就是所有事情都要亲力亲为。蜀汉的确缺乏人才,但凡他稍微轻松一点,也不至于最后过劳死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诸葛亮没出山之前从没有带过兵打过仗,为什么一出山就能打胜仗?
诸葛亮的军事战略还是很棒的,但诸葛亮带兵打仗还是不太行。他不仅没有一出山就能打胜仗,而且是一出山打了一次大败仗,并且还主要是诸葛亮的责任。
01
新官上任三把火
诸葛亮一出山就放了三把火:第一把火在博望坡把夏侯惇烧了个屁滚尿流;第二把火在新野把曹仁、曹洪烧了个鼻青脸肿;第三把火在赤壁把曹操烧了个魂飞魄散。
这三把火老先生描写得很精彩,读起来也很过瘾。不过,真实的史实是,与诸葛亮几乎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亲自征讨汝南刘备,刘备败走投靠了荆州刘表。刘表亲自来到郊外,迎接刘备,并待之以上宾之礼,同时给刘备补充了大量的粮草,请他屯兵新野。
荆州豪杰纷纷依附刘备,引起了刘表的猜疑,暗地里提防着他。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就命刘备出兵北上进攻曹操,到达了叶县。曹操命令夏侯惇、于禁、李典率军抵抗。刘备在博望坡设下伏兵,放了一把火,把夏侯惇击败,幸好李典及时赶到救了夏侯惇一命。
此时,徐庶大概投靠了刘备,这个主意据说是他出的。诸葛亮这时候还没见到刘备,咋就能放起火来了呢?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辅佐,在隆中,诸葛亮给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计划。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刘表,刘表病逝,刘琮投降。
曹操大军到了宛城,刘备在樊城才听说,急急忙忙就跑了。经过襄阳,诸葛亮建议刘备取襄阳。刘备害怕守不住,就以刘琮是汉室同宗,不忍心相攻为由拒绝。
刘备走得仓促,可以说望风而逃,根本就没有见到曹操大军一根毫毛。也就不存在诸葛亮第二把火,把曹操前锋曹仁、曹洪烧在新野之事。
徐庶在博望坡那一把火,被诸葛亮放了两次,还很经典,可见罗先生的笔下功夫了得。
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如果说与诸葛亮没关系,似乎不公允,其实,诸葛亮参与了此事,但几乎没有起到多少作用。
此时,孙权接受鲁肃的建议,决意对抗曹操,并派遣鲁肃去联络刘备。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的虎豹骑战队几乎杀了个一干二净,已经是无家可归,准备跑到交州(大约在今天越南那圪垯)去投靠苍梧太守吴巨。鲁肃建议刘备联合孙权一起对抗曹操。
刘备就派诸葛亮为使者,随同鲁肃去见孙权,传达刘备决心抗曹的意志。
孙权以周瑜、程普为都督,率领三万精兵来对抗曹操。刘备得知后,就跟周瑜说,这点人马不太够。周瑜却说:放心吧,你就等着看我如何打败曹操。
刘备带领关羽、张飞,率领二千人,跟在周瑜后面,参加了赤壁之战。
且不说曹操是因为一场疫疾主动退军,就是火烧赤壁,基本上与刘备、诸葛亮没多少关系。
这就是诸葛亮出山后,罗贯中大写特写的三把火,可以说与诸葛亮几乎没啥关系。
02
占据荆州南四郡,入川作战,平定南中
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机占据荆州南四郡。这个过程,恐怕诸葛亮是出了不少主意,但史料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刘备入川后,庞统在进攻雒城时,意外被流矢射中身亡。刘备急招诸葛亮、张飞、赵云率军入川,支援刘备。张飞、赵云一路势如破竹,没有遇到多少麻烦,也没有史料记载诸葛亮究竟出了啥主意。只有张飞义释严颜,比较经典,史料有所记载。
刘备在夷陵之战惨败后,不久病逝,南中发生了叛乱,诸葛亮亲自带兵平叛。
虽说夷陵之战后,蜀汉精锐尽失,但毕竟是正规军,对付雍闿、孟获那些小蟊贼,还是绰绰有余。诸葛亮很快平定了叛乱,这个并没有多少军事战术含量,可取的是,诸葛亮采纳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收服人心为上,这个策略非常恰当。
03
诸葛亮北伐
刘备时期,诸葛亮参与军事行动的机会很少,南中平叛,仅仅是开胃小菜,诸葛亮真正的军事活动是从北伐开始的。
228年,诸葛亮经过大约五年的休养生息,兵出祁山,开始了第一次北伐。由于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大败而归,北伐失败。
也可以说,这才是诸葛亮真正的第一次出山作战。
这次出山,也并不是诸葛亮第一次出征。长坂坡之战、赤壁之战、取荆州南四郡之战、入川作战、南中平叛,诸葛亮都参加了,也可以说久经战阵。
但第一次北伐却以失败而告终,看上去是因为马谡失去了战略要地街亭,导致了北伐的失败。但豹眼一向认为,诸葛亮这次北伐的战略就存在问题。街亭并不是非守不可,而且几乎是谁都很难守得住的地方。
史实也证明,诸葛亮以后的四次北伐,再也没有去守街亭,难道街亭就第一次北伐重要,以后就不重要了吗?看来是诸葛亮的战略出了问题。
诸葛亮一生军事活动不少,但经典的战役并不是很多。诸葛亮的智谋体现在军事战略上,但真正直接开战似乎有所不足,这也是陈寿老先生的观点。
与题主的问题相差较远,也就不多说了。
诸葛亮没出山之前从没有带过兵打过仗,为什么一出山就能打胜仗?
估计大家受到演义小说影响比较深,真实的诸葛亮也并没有一出茅庐就取得胜仗。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这样的……在南阳有这么一个帅小伙,名叫诸葛亮。诸葛亮与荆州士族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分别嫁给襄阳望族蒯祺、襄阳名士庞德公之子庞山民,自己又迎娶襄阳名士黄承彦之女;而黄承彦是南郡士族蔡讽的女婿,与东汉太尉张温、荆州牧刘表是连襟,小舅子蔡瑁先后任江夏、南郡、章陵等诸郡太守、镇南将军军师,深受刘表信任。
按理说有这么好的人脉资源的诸葛亮应该在荆州官场上混的不错,然而事实上,诸葛亮并没有出仕做官,而是呆在隆中这个小山岗上,整天读书、种地、K歌、开Patty。读书是略观其大意,从不搞死扣硬学;种地是亲自耕作,当然最终种的怎么样不得而知;K歌是每天抱着膝盖坐在山岗上,面对宇宙,两眼深沉的唱着《梁甫吟》,据说《梁甫吟》是当地送葬死人的歌曲;开Patty经常邀请的就是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徐庶、石广元这些文艺界人士。
后来刘备在中原混不下去了,南下投奔荆州牧刘表。刘表这个人虽然没有进取心,但是心眼还是很贼的,就把刘备排到北方新野给自己当第二个看门人,以便防曹操南下;另外,第一个看门人,就是之前被杀死张济的侄子张绣,呆在宛城帮助刘表防曹操。话不多说,只说刘备到了新野之后,也一刻没有消停,不断的招兵买马、招贤纳才、联络豪杰。徐庶就在这个时候投奔了刘备,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此前还有司马徽专程跑来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
面对徐庶的推荐,刘备也当场表态:既然老徐你推荐的,那你就带过来吧,我老刘一定尚他一口饭吃的。徐庶当场就急了,表示:您这是把诸葛孔明当大白菜呢,这样的人才,只有您亲自上门去请,哪有召之即来的道理。
刘备也够意思,《三国志》中记载,“凡三往,乃见”。见到诸葛亮后,刘备也没有藏着掖着,直接出问题,告诉诸葛亮,“如今天下大乱,我刘某人向成就一番事业,先生有什么办法啊?”
这里诸葛亮就针对刘备的现状,描绘了一幅蓝图,一份长远的规划书。指出图谋荆州、益州两地,然后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然后等待时机,北上中原,成就霸业,振兴汉室。
据说刘备听后,就非常看重诸葛亮,整天就和诸葛亮待在一起,以至于让关羽、张飞都吃醋了。最后还是刘备亲自出面解释道:“我和孔明先生是鱼水关系,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这才停止继续发牢骚。
诸葛亮继《隆中对》后,第二次表现是在曹操南下、刘备逃到夏口之后。此时徐庶因为老母被曹操所俘,北上投靠曹操,刘备身边重要谋士就成了诸葛亮。然后诸葛亮过江前往柴桑,说服孙权联刘抗曹。赤壁之战胜利后,刘备趁机收复荆州南四郡,封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让其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征收赋税,保障军事后勤。
此时自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出茅庐,到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收取荆南四郡,已有两年时间,诸葛亮的主要表现就在谋略、外交、内政上,在军事上基本没有出彩表现,也更谈不上一出山就打胜仗。
之后,刘备入川带领的谋士也是同为军师中郎将的庞统,而不是诸葛亮。诸葛亮被留在荆州,与张飞、赵云协助关羽镇守荆州。后来庞统战死,刘备需要荆州军队入川支援,诸葛亮才与赵云、张飞率军入川会合。在取得成都后,诸葛亮官升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主要也是负责政务方面,刘备每次出征,诸葛亮负责镇守成都,后勤供应;而继庞统之后,为刘备军师参谋的是法正。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当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对峙时,诸葛亮就在成都负责征兵送往前线。后来刘备称汉中王,让荆州关羽孤军北伐;关羽表现也非常抢眼,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围曹仁于樊城,以至于让曹操一度产生迁都避其锋芒的想法;后来,孙权派吕蒙从背后袭取荆州,关羽被吴军擒获,遭到杀害。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就在关羽被杀后,曹操也跟着去世,曹丕篡汉自立,刘备也跟着在成都称帝。此时,在刘备进汉中王时,被封为尚书令、护军将军的法正已经病逝,诸葛亮被拜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不久张飞被杀,诸葛亮再次接替张飞兼任司隶校尉一职,负责成都治安工作。
同样在这一年,刘备东征失败,病逝白帝城。诸葛亮与李严成为托孤大臣,被封武乡侯,允许开府之权,不久再领益州牧。直到蜀汉建兴三年(225年),在安顿好一切,诸葛亮开始进行南征。这应该是由诸葛亮完全主导的一次军事行动,也算是处女秀。诸葛亮采纳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打败雍闿军,七擒七纵孟获,平定了南方,并以蛮人为主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特种部队。
在解决后顾之忧后,诸葛亮开始准备北伐,为复兴汉室努力。也有大家耳知能祥的六出祁山的故事,直到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北伐军中。
诸葛亮没出山之前从没有带过兵打过仗,为什么一出山就能打胜仗?
这个问题明显是受了《三国演义》的误导,诸葛亮一开始并没有带兵,他第一次带兵是在益州之战,而真正独掌军权则是要到刘备死后。而诸葛亮也是在战争中逐步磨炼自己,最终成为一个军事家。
在《三国演义》里,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以后,就拜他为军师,并把军政大权都托付被了诸葛亮。而诸葛亮也没有辜负他的重托,没多久就在博望坡一把火烧了夏侯惇的十万大军,旗开得胜。
不过实际上这仅是小说家言,在历史上诸葛亮出山以后,初期确实在刘备担任类似军师的职务,但是也仅仅是出谋划策而已,军政大权都是刘备自己掌握。这博望坡之战根据《三国志》的记载,也是刘备自己打的,并非诸葛亮所为。而在赤壁大战时,诸葛亮最大的贡献也只是出使东吴,促成了孙刘两家联盟,并未在军事上发挥太大作用。刘备夺取荆州以后,诸葛亮也是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管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以政务为主。
诸葛亮第一次带兵,要到刘备和刘璋开始争夺益州时,刘备从葭萌关起兵,而诸葛亮和和张飞、赵云等人分路入川,协助刘备夺取益州。不过在夺取益州以后,诸葛亮再次负责益州的地方政务。即使在汉中之战,刘备也是带着法正上一线,诸葛亮负责在后面调度物资,负责后勤,类似当年萧何的工作。
诸葛亮真正掌握蜀汉的军事大权,还要等刘备死后,由于此时蜀汉经历了荆州之败、夷陵之败,原来的高级军事将领关羽、张飞都已经去世,中层也损失大半,此时刘备只能把军权也一并托付给了诸葛亮。
此后诸葛亮一面练兵恢复蜀军实力,一面通过平南蛮等战事锻炼自己。假如说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指挥上还有不少疏漏之处,但是到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已经能压着司马懿打,可见诸葛亮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
所以诸葛亮并不是一开始就用兵如神,他也是在实践中学习,并最终成为一个军事家。
诸葛亮没出山之前从没有带过兵打过仗,为什么一出山就能打胜仗?
一出山就能打胜仗,这个应该是指《三国演义》里面的火烧博望坡,那么,笑谈君就根据《三国演义》来回答一波。
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在此前,诸葛亮从未打过仗,为何一出山就能大胜呢?原因在于曹军的轻敌,没有把屡战屡败的刘备当回事;而诸葛亮熟悉地理,指挥有方,又灵活运用火攻,所以取得大胜。
夏侯惇轻敌其实在出兵前,荀彧就劝谏不要轻敌,徐庶也当着大家面吹了诸葛亮一波,但是夏侯惇并没有当回事,夏侯惇心里面肯定想:不就是一个毛头书生么,哪里是我们这些久经沙场之人的对手?
不光是夏侯惇,其实此时的关羽、张飞也是这么想的。
这次出征新野,曹军阵容是很强大的。主将夏侯惇,副将于禁、李典、夏侯兰、韩浩,于禁和李典都是谨慎之辈,再加上十万大军,对付只有几千人的刘备,兵力上呈碾压态势,所以夏侯惇就更加轻敌了。借用后来李典说的一句话“欺敌者必败”,战场上可不是儿戏,千万不能小看任何对手,夏侯惇的态度就决定了他容易失败。
诸葛亮熟悉地理从诸葛亮的战前安排来看,诸葛亮是做足了功课的。
为将者,当识天文,懂地理。诸葛亮隐居卧龙岗时,并不是只有种地读书,他经常出门,外出的目的可不是游山玩水,而是探查地理,要不然,隆中对时,他能直接掏出来《西川五十四州之图》吗?
火烧博望坡之前,诸葛亮安排关羽、张飞等人埋伏,什么豫山、安林,各种地名脱口而出,地图已经印在脑子里了,曹军什么时候大概会到达、哪里能够埋伏兵马、哪里地形狭窄,这些都心中有数,最大限度利用了主场优势。
擅长火攻诸葛亮玩火一辈子,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火烧藤甲兵、火烧上方谷……精通火攻之法。
火攻并不简单,不是说让部队点起火把,扔出去就万事大吉了。《孙子兵法》有言: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火烧博望坡,其实刘备军队放了好几把火,仔细看诸葛亮的部署,非常精妙:他先把敌人引诱到地形狭窄、芦苇丛生的博望坡,让关平、刘封放火烧敌人的军马;然后关羽放火,把夏侯惇的随军粮草辎重全部烧掉;张飞直奔博望城,把城中屯放的粮草也烧掉。放火的时机也非常精准,“昼风既起,夜风愈大”,风助火威,这才毕其功于一役。
所以说,这一战并不只是打个埋伏那么简单,能够全胜,有多方面因素。这就是所谓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所以,关羽、张飞在此战之后,才会改变了对诸葛亮的态度,因为的确是彰显实力的一场战斗。
诸葛亮没出山之前从没有带过兵打过仗,为什么一出山就能打胜仗?
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说起诸葛亮基本上都是半神般的存在,运宠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茅庐就可三分天下,一出山就火烧博望坡大胜曹军,让很多人好奇诸葛亮没出山之前从没有带过兵打过仗,为什么一出山就能打胜仗?
演义毕竟是演义,演义把诸葛亮塑造成为了一个半神般的谋士,正史之中诸葛亮很少出现在正面战场之上,而是掌管政务为主,主要负责后勤,并且比较著名的赤壁之战和空城计诸葛亮并没有演义中那样重要。
既然问出这个问题肯定是以演义为基础进行分析,诸葛亮没有出山之前的确没有带过兵,也没有打过仗,可诸葛亮身居茅庐之中并不是无所事事的封闭之状。诸葛亮开始到处外出游历,肯定对天下大势有所了解,当时成名战将谋士诸葛亮也是知道的,诸葛亮根据他们经历过的大战来分析这些战将的人格,这也是诸葛亮能一出山就能打胜仗的原因之一。
就演义而言,三国发生的战事基本上都跟兵法有所关联,比如各种阵法,利用天时地利排兵布阵,不管这些骁勇战将如何的排兵布阵都离不开兵法的影子。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一直研习兵法书籍,可以说兵书里面的文韬武略诸葛亮基本上达到了熟记于心的地步,所以诸葛亮在出山之后,看到对方将领的行兵路线,排兵的姿态就可以分析出敌将用的那些兵法战略,诸葛亮自然在兵法之中找到克制敌将的办法。
另外,不管正史和演义诸葛亮并非一介布衣而是名门望族,既然是名门望族对天下名士都会有所交际。诸葛亮相熟之人各个都是文韬武略非凡的人才,他们在平时相聚之时也会探讨天下大事,在探讨天下大事的时候难免会对当时的一些谋士和战将以及诸侯对比一番,自然诸葛亮也对他们的性格了解一二。
在了解这些诸侯及其手下的性格的同时,想必也会对他们经典的战例进行分析,然后自己用所读兵法之书破之,也就是说这些文韬武略的人才们会在一起探讨兵法,以口述的方式来进行攻坚战,慢慢的诸葛亮也就有了一出山就打胜仗的基础。
其实我们从诸葛亮后来北伐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排兵布阵的弱点,就是保守不出奇兵,当曹魏军队兵力分散之时,不进行奇兵穿插各个击破,显然诸葛亮也是被兵法书籍而禁锢,无法活灵活现。
通过以上我们很容易看出演义中的诸葛亮因为在出山之前就熟读兵法,对当时的名将诸侯性格比较了解,加上诸葛亮与好友之间时常以兵法进行交战,自然让诸葛亮有了一出山就能打胜仗的基础。
不过正史中的诸葛亮主要负责后勤,在刘备集团属于文官之首,只不过演义为了故事精彩才安排诸葛亮成为一位军事天才,即便如此也不影响我们对三国的热爱,对诸葛亮的崇拜之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