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什么不反刘邦?
导语:
韩信对刘邦,那是充满着感恩戴德之心,因为项羽瞧不起他,刘邦却能把数十万兵马全部交给他,这就是韩信最感动的地方。
你会随便将身家性命全部家当都交给一个陌生的股票经纪人吗?当然不会,就算有萧何这样的铁杆兄弟做担保,那也会有所保留。
可是刘邦不一样,要赌就赌一票大的,赢了那就一统天下,输了那只能一起下地狱了。就冲刘邦如此对待韩信,韩信也没有理由造反。
01韩信的胃口没有那么大,他只想做个诸侯王罢了。韩信应该是贵族出身,有良好的教育。从小自律能力非比寻常,看待事物的角度,跟普通人也完全不一样。所以韩信这个人的志向,也跟普通人不同。
不过你要说韩信想要称帝,那他是没有这想法的,他顶多也就想要做个诸侯王。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其实最初的韩信,只想要建功立业,并没有想那么多。在项羽军中,一直做个执戟郎,这个时候的韩信急切地希望项羽能够相信他,给他一支军队。
很可惜的是,项羽从来没有这么做过,而且还各种奚落他。这个时候的韩信能想着成为诸侯王吗?当然不能,他所想的,无非就是带兵打仗,成为一位将军。
所以在刘邦将军权交给他之前,他最大的志向也就是做一名将军。后来建功立业以后,韩信手下的谋士也就多了起来,他们想要有一块立足之地,所以就怂恿韩信裂土封王。
韩信主动向刘邦申请做齐王,这是一个想做皇帝的人该做的事情吗?显然不是。韩信只看到了眼前的既得利益,这就说明韩信压根就没有更大的野心。
为什么后来刘邦对他一再手下留情,其实也是因为看出了韩信这份心思。你要不把他逼到绝境,那他就不可能去造反,因为他没有称帝的志向。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
没有人比刘邦更加懂得人性,他能够控制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其深入骨髓的窥测人性之道,那是普天之下无人可及的。
02韩信对刘邦是充满感激的。韩信为什么要感激刘邦?没有刘邦会有韩信吗?当然也会有,只是这个韩信只可能成为一名没有任何追求的普通士兵,不知道哪天就做了炮灰。
当时韩信虽然谈兵论战非常出色,但是没有人愿意相信他,这就要命了。空有满腹经纶,却没有展示才华的舞台,这样的韩信迟早会被埋没掉。
韩信去项羽那里,项羽看中他的能力,只给了他一个执戟郎的位置,丝毫没有让他带兵打仗的意思。无奈之下韩信只好去了刘邦那里。
按照常理来说,你不在集团里面混个三五年,谁能知道你有才能呢?所以说就算是韩信到了刘邦那里,也必须要从基层做起。
韩信运气不错,因为读过书,所以得到了粮仓管理员的工作,这也算是比较安全稳定的工作了。可是韩信志不在此,所以我们会发现,刘邦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把军权交给了韩信,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信任?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 ---《史记》
我们很难想象刘邦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反正结果就是韩信非常感动。当然刘邦的这一行为也给自己带来的丰厚的回报,毕竟没有韩信的帮助,刘邦还真的打不下天下。
在楚汉争雄的关键时刻,只要韩信倒向谁,谁就能够成为胜利的那一方。这个时候他手下的谋士们都建议韩信坐山观虎斗,随后再坐收渔翁之利。
可是韩信却在关键时刻出手,帮助刘邦击败了项羽。韩信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刘邦赐予的,所以他不能辜负了刘邦的信任。
03韩信没有造反的资本,也没有合适的理由。天下太平以后,韩信也如愿成为了诸侯王。只不过从他比较熟悉的齐国调任成为楚国的国王,这也算是刘邦对他莫大的信任了。
韩信本人也是比较满意的,手里的兵权也都逐渐交割给了刘邦,成为了朝廷的军队。这个时候韩信已经丧失了造反的资本。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史记》
当时刘邦的意图非常明显,首先把你调离熟悉的地方,切断你的人脉关系。其次再夺取你手里的兵权,让你失去跟朝廷抗衡的能力。
这么一来韩信就算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没办法造反了。其实到这儿刘邦并没有对韩信下手的打算,毕竟韩信是功臣,理应享受荣华富贵。
可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刘邦要清理异姓诸侯王,所以找了个机会把韩信的楚王贬为了淮阴侯。其实这对韩信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也是有封地,也是有荣华富贵,也能够世袭爵位。
可这个时候韩信却无法理解刘邦对天下的布局,人性都是自私的,刘邦这么做无非就是为了让天下都姓刘。而韩信作为开国三大功臣之一,也无法幸免。
就算韩信心里不爽,可是他也不能怎么办,因为他没有了造反的资本。手里没有兵权,拿什么去造反呢?而且他也没有造反的理由,难道就因为刘邦没有善待他,他就要去造反吗?
当时天下已经处于一片和平状态,老百姓们都过上了太平日子,谁还愿意跟着韩信去造反呢?为了他一个人的宏图大业吗?所以说这是不现实的。
总结:韩信是优秀的军事家,却不懂政治。从韩信要齐王之位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韩信这个人不懂政治。他的功劳这么大,当时也没有异姓不能称王的说法。
刘邦早晚都会给韩信封王,如果连韩信都无法封王,那天下真的就没有异姓王了。可是韩信却主动去要了,这就有点没意思了。
给不给,那是刘邦占据了主动性,要不要,却是韩信处在了主动的位置上。所以说韩信不能够从刘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是他最失败的地方。
其实韩信如果稍微懂一点政治,他肯定能预料到自己的结局。因为他的能力太强了,这样一个人如果跟刘邦不够亲密的话,还处于君臣关系的话,那刘邦是不放心的。
韩信的结局是注定的,他唯一错的地方是,他跟刘邦不是发小,所以感情没有那么深。后期也没有好好培养彼此之间私下的感情,所以必然会遭到刘邦的猜忌。
参考资料:
《史记》
韩信为什么不反刘邦?
韩信是饱读历史的学问,明白英豪冤死也会干古留名,反叛之士不成粪土不如。做英雄冤死全族,万世留芳永垂不朽。也不去做贼盗快活一时骂名干古猪狗不如为什么要牺牲英名干得不偿失蠢事。
韩信为什么不反刘邦?
韩信不是不反刘邦,只是楚汉战争的时候,没有反刘邦,但是刘邦定鼎天下以后,韩信又反了刘邦,而落个杀身之祸。
楚汉战争时,韩信为什么不反刘邦在楚汉战争后期,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征调部队攻打楚军。项羽失掉龙且后,担心害怕,就派盱眙人武涉前往规劝韩信,让韩信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但是被韩信谢绝啦!
齐国人蒯通也曾规劝韩信三分天下,但是韩信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自认为功勋卓著,汉王刘邦终究不会夺去自己的齐国,于是谢绝了蒯通的建议。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刘邦夺取天下以后,韩信又想反了刘邦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有人告发韩信造反,刘邦采用陈平之计,假意巡游云梦泽,召见诸侯。韩信本来想发兵造反,但是自己觉得没罪,就想去拜见刘邦。于是被刘邦擒住,降为淮阴侯。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心有不满。他以前的部将陈豨被封为巨鹿太守,来向韩信辞别的时候,韩信就悄悄给他说:“你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你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你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取得了。”
陈豨知道韩信的才能,所以就同意了。在汉十年,陈豨果然造反了,刘邦带兵出征的时候,韩信称病不去,并且秘密告诉陈豨说:“你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做你内应。”
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但被韩信家臣的弟弟告发,吕后和萧何就用计抓住了韩信,然后杀掉,灭了韩信三族。
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结语韩信感恩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所以在楚汉之争的时候,没有反刘邦。但是在刘邦夺得天下以后,因为被夺去齐王,改封楚王,心生不满,有意造反,后被刘邦擒住,贬为淮阴侯,又密谋造反,最终被吕后获悉,与萧何用计将韩信杀掉,并灭其三族。应了那句话: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您说呢?
韩信为什么不反刘邦?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韩信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而刘邦是一个政治家。韩信不是不想反,是他根本办法反。
刘邦在他的身边一直配备了相当多的亲信,但是为什么韩信不能用自己的亲信呢?这就说到了军事家和政治家的区别。他本身是孤身一人加入的汉军,而且军队与身边的将军都是刘邦配给他的,而他又没有足够的情商来笼络这些人,或者是培养自己的亲信。在这说当他手握70座城池,30万重兵的时候也没有用这些资源变现,导致最终越走越艰难。后面根本没有条件去反叛刘邦。
李时针的时针为您解答
韩信为什么不反刘邦?
前言:韩信,汉初三杰之一。时值秦末年农民起义,六国旧人都看到复国时机来了,当然了,不仅仅是那些六国贵族,淮阴的韩信,沛县的刘邦等也在找自己的机会,在多番厮杀后,最大的对手便在刘邦与项羽之间,在楚汉胶着之时,韩信迎来了他最大的选择机会,霸王拉拢他,汉王加封他,最后韩信还是选择了刘邦,那么韩信为什么没有反叛刘邦呢?原来是有原因的。
项羽与刘邦的对比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韩信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当时去楚营的时候,自己没有受到重视,后投靠刘邦后不仅得到重用,其采纳建议的心胸也非项羽能比,言下之意就是当初项羽目空一切,谁都看不起,现在处于劣势,让人过来游说,其目的性就是找帮手,问题是自己端着刘邦给的饭碗,为什么还要换一碗不见得好吃的饭呢?当初不是没有给过项羽建议,却换来了弃之不用的结局,单纯为了渡过难关才请自己相助,即使真的倒戈在项羽这边,就项羽的个性而言,韩信将来所能得到的重用肯定不如刘邦这边,所以在没有交情,也不值得的情况下,选择项羽显然很不明智。
他有反叛的资本吗?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这是韩信手下的蒯通之言,意思是韩信文武即可,为刘邦的势力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这都是给人打工,蒯通是在韩信回绝项羽使者之后,帮韩信分析的形势,觉得在楚汉相争之时除了选择帮其中之一,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就是两不相帮,自立为王,韩信对此还是有认识的,他是刘邦委任的大将军,韩信是领兵打仗的好手,但是韩信也不能保证他的兵都能跟他一条心,他征战下的城池都会被刘邦拿回去,他东征西讨也就是短时间的停留,没有自己的地盘,就没有粮草供应,拿什么去反叛刘邦?真要单独做事情,谁能确定刘邦与项羽不会短暂的联合呢?毕竟楚河汉界都能商量,剿灭一个狂妄的韩信也不是不可能。
韩信在赌命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对于蒯通之言其实韩信还是有些心理活动的,手握大军,自己也有才能,为什么一定要替人卖命?韩信知道这笔账怎么算,但是他不傻,万一呢?万一起兵了,刘邦说他忘恩负义,项羽说他给脸不要脸,输了不仅现在的一切不复存在,将来也会名声毁了,那么韩信有考虑那么多吗?恐怕没有,因为他想的很简单,自己的军功那么多,况且现在是齐王,刘邦让自己踏实当着齐地之主,料想刘邦应该不会对自己不利,至于蒯通拿大夫文种、范蠡辅佐勾践复国却遭到打压,清算,来隐喻韩信将来也有兔死狗烹之危,但是韩信还是觉得那只是一种猜测而已,军功在前,刘邦应该念旧。
总结:韩信其人,确实有领军打仗的“兵仙”美誉,但是韩信的短板也是很明显,那就是:狂妄,最后导致自己身死,对此太史公对他的评价还是蛮中肯的,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意思是韩信如果低调点,他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一样,而他的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
相关史料: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为什么不反刘邦?
因为韩信没有‘’反骨‘’,没有篡权的野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