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庞统、法正,从正史上看,谁的谋略才能会更胜一筹?

导语:

刘备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位军师,那便是诸葛亮、庞统和法正。诸葛亮帮助刘备夺取荆州,庞统帮助刘备夺取益州,法正帮助刘备夺取汉中。

三个人成就了刘备的宏图大业,可以说刘备之所以能够成为帝王,少不了他们出谋划策。那么非要在智谋方面,给他们排个名。我个人认为,法正要优于诸葛亮,诸葛亮要优于庞统。

这种排名当然会得罪很多人,因为不同的人喜欢的对象不同。有些人认为诸葛亮是三国第一智囊,也有人认为法正这些年被吹上了天。这里只谈智谋,不谈整个人生的功绩。

01法正成为刘备最信任的谋士,不是没有道理。

刘备进入益州之前,其实法正和张松就已经在谋划着如何出卖自己的主子刘璋,将益州的土地送给刘备。

  1. 这俩吃里扒外的家伙,还自认为是做了非常英明的选择。所以后来张松全家被刘璋杀害,法正因为藏得比较深,而且投降的速度非常快,所以躲过一劫。

  2. 成为刘备军师以后,法正帮助刘备完成了夺取益州的最后一步,到这里他只是负责迎接刘备,扫清刘备在道路上的障碍,夺取益州真正的决策者还是庞统。

  3. 占领益州以后,法正立刻上书表示一定要夺取汉中,否则益州门户大开,睡觉都睡不安稳。刘备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道理,便放弃了荆州三郡,换取夺取汉中的机会。

当时汉中已经是曹操的地盘,但是曹操没有立刻带兵南下直取益州,这说明曹操并不打算要益州这块地盘。这个时候曹操只留下了夏侯渊、张郃镇守该地区。

法正告诉刘备,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拿下汉中,益州便可高枕无忧。虽然道路艰险,可是刘备还是听从了法正的建议。

明年卒,时年四十五。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赐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

法正跟随刘备一路北上汉中,在夺取汉中的过程中,不断为刘备献策献计。不仅击败了曹操大军,而且斩杀了曹操爱将夏侯渊。最终成功拿下了汉中。

曹操得知是法正指导刘备拿下的汉中,心中顿时凉了半截。此后匆匆撤兵,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可惜法正不久便死掉了,否则一定还能为刘备开疆拓土。

当时法正深受刘备喜爱,可是他人品不是很好,回到益州不断打击曾经跟他有过节的人。完全违背了蜀令,就连诸葛亮都叹息,法正深得刘备钟爱,我们的话刘备是听不进去的。

02主管了是刘备最忠诚的谋士,为蜀汉辛劳27年。

说起诸葛亮本尊,那是如雷贯耳。千古第一名相不是没有道理的,他从出山开始,一直辅佐刘家父子,不管道路多险阻,从来没有更换门庭。

在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为刘备谋划三分天下,帮助刘备夺取了荆州的地盘,让刘备初次尝试做了一把地方诸侯。

后来又带兵进入益州,帮助刘备拿下了益州。在夺取汉中的过程中,诸葛亮主要负责后勤力量。很多人瞧不起这后勤力量,其实是大错特错,因为后勤永远都比前线重要,这是肯定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吃的,就算是天兵天将,也不可能支撑多久。

曹操要不是烧了袁绍在乌巢的粮仓,他压根就不可能打赢官渡之战。吃饭都得不到保证了,你还指望人家为你卖命?

张松书与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松兄广汉太守肃,惧祸逮己,白璋发其谋。於是璋收斩松,嫌隙始构矣。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乃使黄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三国志》

所以说后勤粮草的供给,才是战争胜败的关键。诸葛亮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把汉中所需要的粮草都供应到位,那实行相当不容易的。

粮草的搜集和运输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诸葛亮不是本地人,也一定会引起各种反抗,很难想象诸葛亮是通过什么手段做到了这件事。

当然诸葛亮最出色的功绩,那是在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成为了蜀汉帝国军政一把抓的领袖级人物。

他带领蜀汉大军六出祁山,多次对曹魏进行了沉重的打击。在内部平定内乱,稳定民心,注重民生发展,依法治国。这些都让人叹为观止。

很难想象一个一千多年以前的人,能够完成这么多伟大的事迹。不过在谋略方面,诸葛亮的确要略逊色于法正,毕竟在蜀汉建国以后,他没有开拓疆土,只是维持了稳定。虽然不易,却无奇谋。

03庞统是刘备最心痛的谋士,出师未捷身先死。

三大谋士当中,最让人心痛的当然是庞统。作为入川的主要负责人,庞统负责刘备军中的所有事务,可见他的能力是相当强悍的。

庞统不仅仅是简单的谋士,他是刘备的军师,是负责军队所有事务的人。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庞统的能力,不在诸葛亮之下。

  1. 当时诸葛亮留守荆州,而庞统跟随刘备入川。这不是在冒险,而是经过充分考虑以后的决定。帮助刘璋攻打张鲁,那是假的。他们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夺取益州。

  2. 在击退张鲁以后,进退两难的刘备,得到了庞统上中下三策的建议,最终刘备选择了中策,诱杀刘璋手下几员大将,从而为夺取益州扫清了大量障碍。

  3. 撕破脸以后,庞统建议刘备直奔成都而去。可就在进军成都的路上,庞统被射杀身亡。说庞统是自杀,是为了给刘备找理由夺取益州,这简直是荒谬之谈。

庞统被杀的确是一个意外,当时刘备已经在攻打雒城了,早就已经明目张胆地夺取益州,还要什么理由?

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於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於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三国志》

庞统是因为亲自带兵攻打雒城而死,其实这也算是他算漏了一件事,山城不好打。刘备被困在雒城之外一年多时间,这是庞统最失败的策略,对地形不够了解,或许是其中原因之一。

所以说庞统存在的时间跟法正一样,并没有太久。不过刘备却时常为庞统落泪,可见庞统在他心目中的地位相当高。

总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其实我这样的排名是不正确的,因为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答案。这里只是作为一个参考而已。我把他们的生平大略地写出来,至于谁高谁低,其实就是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一样了。

文无第一,在谋略方面,很难说某个人一定可以处于第一位置,因为涉猎的方面不同。比如说东吴的周瑜,他就擅长水战,陆战水平很普通,你能说他的谋略不高吗?庞统和诸葛亮善于掌控全局,可是对山地的了解,真的比不上法正,但是也不能说他们的谋略就一定不如法正。

所谓术业有专攻,姜维多次输给邓艾,不是因为姜维领军能力不如邓艾,而是因为邓艾是个地理学家,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地理。在山地战中,你跟一个地理学家斗,不输才怪。

参考资料:

《三国志》

诸葛亮、庞统、法正,从正史上看,谁的谋略才能会更胜一筹?

……当然还是诸葛亮,正史、民传,历朝历代。……

诸葛亮、庞统、法正,从正史上看,谁的谋略才能会更胜一筹?

得龙凤安天下,应该是诸葛亮与庞士元。

诸葛亮、庞统、法正,从正史上看,谁的谋略才能会更胜一筹?

诸葛亮、庞统、法正都是刘备阵营超级大才,大力推进了刘备的事业。由于服务时间不同,诸葛亮27年,庞统约4年,法正6年,也就是说诸葛亮为蜀汉阵营服务时间约为庞法二人的三倍,正因为存在时间差,加上时人后人大力推崇,显得诸葛亮才能远胜庞法。

实际上就谋略而言。庞统和法正特点更接近,诸葛亮与他人存在巨大的不同。庞统、法正在临战对敌方面厉害,故而有评论把他们列为谋主,主要是战术超群。汉末三国被称为谋主的还有曹操手下的荀攸。

刘备时代,打仗先后带上庞统、法正,而诸葛亮主要职责是管理后勤,调度粮草。诸葛亮与二人存在优势互补的关系。当然诸葛亮的战略之才是二人不具备的。

庞统法正先后去世,诸葛亮的作用更加突显,甚至跨过他原来职责,连庞法二人的战术作用也着力替代。诸葛亮多次北伐魏国就是很好的例子。

很多的人说,为什么诸葛亮北伐屡次缺粮,而刘备带着法正丶庞统打仗却从不缺粮?这其实就说明了诸葛亮在内政及后勤方面才能少有人及。

所以诸葛亮和庞统、法正在刘备生前没有岗位职责及谋略方面冲突,互补性强,特点不同,谋略没有高下之判。但诸葛亮才能毫无疑问更全面,庞统法正能做的,诸葛亮也行,诸葛亮能做的,庞统法正却干不了。

诸葛亮、庞统、法正,从正史上看,谁的谋略才能会更胜一筹?

结论:法正 ≥ 庞统 > 诸葛亮。

第一,

法正:法正善奇谋,洞见成败,有点儿小性子,恩怨分明、睚眦必报,但也算率真。刘备称法正为“谋主”,能称得上“谋主”的,除了法正,就只有荀彧。

陈寿评价法正如同魏国的荀彧。陈寿评价荀彧是“王佐之才”,曹操评价荀彧“吾之子房(张良)”,此外,荀彧举贤荐能、保障军饷、巩固后方堪比萧何。

荀彧=战略+战术+后勤保障。

法正=荀彧=张良+萧何。

第二,

诸葛亮:诸葛亮乏善可陈,残害忠良,穷兵黩武,耗尽蜀国民力民心。陈寿评价诸葛亮:“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客观而言,诸葛亮的强项是“保障后方,接应粮草”:“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三国志 诸葛亮传》。可是,夷陵之战的失败恰恰在于没有“足食足兵”,诸葛亮没有尽到责任。“刘备在关羽被杀两年后发动夷陵之战,这期间,刘备应当有机会做好基本的物资准备,但结果是不充分的,从而导致战略战术双重的失败。诸葛亮没尽到责任。

诸葛亮害关羽、刘封、李严、廖立、魏延、刘禅等,自领益州牧等于篡国,六出祁山皆不胜而耗尽蜀国民力民心。

诸葛亮强于后勤保障,但夷陵之战的后勤保障没做好;

诸葛亮=1/3×荀彧。

第三,

庞统:就谋略而言,庞统与法正有一比。萧常(宋):“统、正见理之明,料事之审,一时谋臣,无出其右。昭烈肇基王业,讫承大统,实二人之力”。

庞统≈法正。

结论:法正≧庞统>诸葛亮。

诸葛亮、庞统、法正,从正史上看,谁的谋略才能会更胜一筹?

诸葛亮、庞统、法正三人各有所长。

诸葛亮典型的全能型,各方面都很突出,相对而言,治国更强;庞统其谋不扬,善出奇招险计;法正善奇谋。

一、先比较三者的主要政绩:

1)法正:取益州后,同诸葛亮等制定《蜀科》,迅速改善益州法纪上的弊端;随刘备进军汉中,计斩夏侯渊,夺取汉中。

2)庞统:连环计火烧赤壁;随刘备进军益州;为刘备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夺益州。

3)诸葛亮:《隆中对》为刘备三分天下绘制总方针;联孙破曹;南征蛮夷,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法正、庞统都英年早逝,政绩上面都不及诸葛亮。

二、法正和诸葛亮

《三国志》: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法正着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拟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

诸葛亮和法正,虽然性格和兴趣不同,但两人都能大义为重,法正随军征讨,出谋划策。法正被称为可跟曹操帐下的程昱和郭嘉相比,谋略可见一斑。

《先主传》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

诸葛亮、法正同为刘备股肱之臣。

《三国志》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刘备兵败白帝城时,诸葛亮感叹道:“如果法正还在,可以制止刘备东征;就算不能制止,如果能随行刘备东征,也不至于大败而归。”

三、诸葛亮和庞统

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可见庞统与诸葛亮谋略不分上下。从进军益州庞统为刘备献上中下三计来看,庞统军事谋略不低于诸葛亮。

庞统随刘备入益州,法正随刘备进汉中,诸葛亮留守荆州,可以看出诸葛亮性格谨慎,适合治国;庞统善出险计,适合阵前破敌;法正善于奇谋,适合攻城掠地。

三人各有千秋,不分主次!若非要分个一二三!诸葛亮一首《隆中对》,布局三国,帷幄千里,但由于性格谨慎,行兵布阵,多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庞统、法正善奇谋,攻城掠地略胜孔明。从庞统取益州,法正夺汉中的表现来看,庞统、法正不分仲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