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关羽之死凛然不屈,张飞的死却让后人无法比拟。大家怎么看?

导语:

司马迁曾经说过,死有轻于鸿毛,也有重于泰山。其实这形容关羽和张飞的死是比较贴切的,关羽那就是重于泰山的死法,而张飞的死则显得轻于鸿毛了。

关羽张飞那是刘备的左膀右臂,也是刘备非常信任的两个打手。刘备曾经把徐州留给张飞镇守,那时候刘备只有徐州这一个州,结果被他丢了,没关系,土地如衣服,兄弟才是手足。

后来刘备又把荆州给了关羽镇守,结果关羽把荆州给丢了,刘备这回有点安耐不住了,他还想说出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时,已经不能够了。

因为他的两个好兄弟已经相继死去。很多专家研究出桃园三结义是假的,没有历史记载,为此而沾沾自喜,就跟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一样。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刘关张三人的感情,那是比亲兄弟还要亲的那种。

01关羽丢荆州以后,压根就没打算活着逃走。

其实丢给关羽的生路并不止一条,如果他想要苟且偷生,甚至可以投降东吴,再怎么样逃回西川也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时间把握住。

那么关羽为什么不逃走呢?因为对不起刘备,他感觉自己丢了荆州,实在是对不起刘备。与其说关羽是被东吴杀掉的,倒不如说关羽是自杀的。

当时关羽在拼命攻打樊城,这个时候曹操跟孙权已经联络上了。曹操让孙权偷袭荆州,以后荆州就都是孙权的了。

就凭这一点好处,孙权明知道是为曹操解围,他也要去偷袭。关羽在前线打得如火如荼,可没想到后院突然就失火了。

吕蒙带着人马已经混进了荆州,而且策反了糜芳和傅士仁。紧接着南郡落入了吕蒙之手。这个时候关羽如果能够带兵西逃,那么活下来是不费事的,毕竟没有任何战败的迹象,谁也不敢轻易来追这位战神。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三国志》

可是关羽没有逃走,而是直接带着荆州兵前往荆州救援,希望能够从吕蒙那边把地盘重新夺回来。可这个时候一个新问题又出现了了,荆州兵的家人们都被吕蒙给控制住了。

吕蒙好吃好喝地照顾着荆州兵的家人,并且把这些消息告诉了关羽手下的荆州兵。这就好比趁你不在,去你儿子学校把你儿子接出来吃零食,并且打电话告诉你,你儿子我照顾的很好,你一定要放心。

那荆州兵还能好好打仗不?一个个全都丢盔弃甲,这个时候的关羽压根就不用打,自然就已经败了。这么一来关羽就再也没有了夺回荆州的机会。

如果他能够在第一时间意识到这一点,或许还不会被杀,至少可以逃到上三郡刘封那里。很可惜他痴心妄想,认为还能扳回一局,这才落得悲情下场。

02张飞的死纯属咎由自取。

张飞曾经把自己的庄子给卖了,以此来投资刘备的伟大事业。而且张飞也是一直不离不弃地跟随着刘备,从来没有后悔过。

所以刘备成功以后,其实对张飞也是不错的。张飞在集团中的地位仅次于刘备和关羽,要比诸葛亮跟刘备的关系好一些。

就这么一个帝国三号人物,却有着性格上的致命弱点。关羽是喜欢跟士兵打交道,比较轻视那些士大夫。而张飞却完全不同,他喜欢跟士大夫打交道,对那些士兵却一脸不屑。

尤其是他喜欢喝酒,每次喝醉酒就要抽打手下。把手下人绑起来用鞭子抽,这谁受得了啊,你这是有暴力倾向啊!

初,飞雄壮威猛,亚於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三国志》

简直废话,一个出生入死的将军,怎么可能没有暴力倾向呢?尤其是在关羽被人杀了以后,张飞的脾气一天比一天大,谁也管不了张飞。

所以张飞每天喝酒打人,这谁受得了呢?于是挨打的部将范疆张达,趁着张飞喝醉了酒,便将张飞的脑袋割了送到东吴去了。

号称万人敌的张飞,死的时候居然如此窝囊,真的是非常可惜。所以说很多名将,他不是死在了战场上,而是死在了很多细枝末节的事情上。

比如说战无不胜的岳飞,他不是被金人杀死的,而是被自己人给诬陷害死的。再比如说大将狄青,那也是个百战百胜的战神,可是最后居然是在文人的打压当众被吓死了。

张飞的死,无疑是给悲伤中的刘备,又增添了一道伤疤,所以刘备早就准备为他们俩报仇,只是当时的实力不允许罢了。

03关羽和张飞是刘备一直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

我们看刘备的人生,其实非常不容易。28岁的时候遇到了关羽张飞,这才有了第一桶创业资金。可是一直到了48岁,却依旧是一事无成,只能在刘表帐下寄居。

这一路整整20年,刘备从一穷二白,到一穷二白,他能坚持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那么是什么力量催促着刘备一直前行呢?兴复汉室这个宏大的志向是远远不够的,其实给刘备力量的,就是关羽和张飞这两个兄弟。

因为关羽张飞一直在刘备背后支持着他,所以刘备才能够坚持了20年。到了48岁以后,事业有了快速上升的时机,这才实现了当初的理想。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为鲁王,理为梁王。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三国志》

所以说刘备创业的成功,离不开关羽和张飞帮助。很多人说是关羽张飞害了刘备,这话是不对的,因为关羽和张飞帮助刘备走到了成功的那天,其实也非常不容易。

三个人属于抱团求暖的那种类型,关键是都挺过来了。虽然后来遇到了各种挫折,可他们的感情始终没有改变过,世上还有比这种感情更深刻的吗?

总结:关羽之死悲壮无奈,张飞之死纯粹找死。

关羽的死,是非常悲壮的。他作为一方诸侯,拥有北伐的能力,却估计错了北伐的时机。刘备刚打完汉中之战,是完全不可能有能力支援关羽的,一切只能靠关羽自己。

这现实吗?当然不现实,因为关羽不仅要面对强大的对手曹操,还要防备阴险的对手孙权。所以关羽最后的死,是相当悲壮的,至少他是在战场上被杀的。

而张飞就憋屈死了,他完全就是被自己给坑死了。要是真心感到伤心,难道就不能带兵跟东吴决一死战吗?非要被自己害死才行么?

参考资料:《三国志》

有人说关羽之死凛然不屈,张飞的死却让后人无法比拟。大家怎么看?

首先两人的死都不能算是善终,作为一个武将,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并不丢人,即便关羽这样被俘就义,仍然也可以不损威名,但是张飞死的就有点不明不白了,跟一个名将的身份稍显不符。

关羽

关羽总共被俘虏过两次:

第一次是在官渡之战前夕,刘备和曹操合力灭了吕布之后,在许都种菜的刘备,被曹操点醒后,趁出兵截击袁术之机,第二次占了徐州,而视刘备为大敌的曹操,暂时放任袁绍不管,亲自带队去打刘备,小沛的刘备看到出其不意的曹操大军后直接弃城逃跑,剩下关羽在下邳独自抵抗,需要说明一下,此时刘备妻小已经被俘,不存在关羽为了保护刘备家眷投降的事。

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三国志 曹操传》

曹操俘虏刘备妻小在前,关羽投降在后。而且关羽投降,明显是在被俘后投降的。

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但后来都知道关羽又离开曹操,重新回到了刘备身边,《三国志》只有一句:关羽亡归刘备。

第二次,也就是被杀的这一次,关羽先是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但荆州留守的糜芳,傅士人不抵抗,直接投降给孙权,导致关羽老家被端,腹背受敌,形势转瞬直下,而后被围追堵截,最终被擒,然后被孙权下令斩杀,和其长子关平,都督赵累一同就义。

关羽匹马刺颜良于万军之中,勇冠三军,以荆州三郡之地,威震华夏,重情重义,文武双全,能被称为武圣是有根本的。

其实如果再深入一点就可以发现,两次为何不同,为何关羽能投降给曹操,却不能投降给孙权呢?

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曹操虽然是奸雄,但好歹也是靠自己的力量打天下的,这跟坐得江东的孙权有本质区别的。后面我会专门发文详细解释其中原委,敬请关注查看。

张飞飞雄壮威猛,亚於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

首先张飞的勇猛和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也绝对不是演义中的莽夫一个,当阳桥20骑殿后护刘备顺利逃走,能独立战胜以巧变著称的张郃,特别是刘备称帝时,封张飞为“司隶校尉”这个监察百官的职位,都说明张飞也是文武双全的。《三国志》中张飞的篇幅较小,很多事迹记载缺失,但一直跟关羽并列的张飞,注定能力不俗。

噫!飞死矣。

刘备这一声感叹,可以说是捶胸顿足,万念俱灰。对这个从一开始就跟随自己的小弟,刘备可以说是比父亲都更了解他。

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

一语成谶,张飞的死和刘备预料的一模一样,只是恰好发生在伐吴前面,让刘备更加坚定了伐吴的决心。《三国演义》更是加工出了张飞睁眼睡觉,被张达、范强(范疆应是范强的误写)刺杀的情景。

作为一名冲锋陷阵的虎将,如开始所说马革裹尸不丢人,被刺杀就有点尴尬了,被自己手下刺杀更是太尴尬了,甚至说是有点窝囊了,可怜张飞一世英名啊!

陈寿总结的很精辟,“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被俘后不屈的将领很多,关羽在这方面并没有说太异于常人,但至少做了自己能做的,无愧于心。张飞被自己手下刺杀,的确窝囊,虽不是后无来者,但名将中也算是独一份了。

有人说关羽之死凛然不屈,张飞的死却让后人无法比拟。大家怎么看?

关羽算得上战死沙场,不屈;而张飞被手下杀死,确实有点不太好被接受。关羽刚愎自傲,瞧不起文人自认天下无敌了;张飞轻视士卒性命属于酒后失控类型的人物。

关羽死于刚愎自傲

欲让其灭亡,必先让其膨胀,关羽就是典型的的例子。关羽性格本来就刚愎自傲,本身就具有传奇性。在《三国志》中关羽是唯一一个在两军对垒时单枪匹马直冲敌阵斩杀敌将的,这就足以让关羽骄傲的了。

刘备入川只带了几千人,剩下的荆州军全部留在荆州。关羽虎踞荆州让曹魏、东吴望而止步。后有斩庞德,水淹七军擒于禁,逼得曹操都有迁都躲避关羽锋芒的想法,这些都让关羽膨胀。东吴孙权联姻关羽确遭到关羽羞辱虎女怎能嫁犬子,惹恼了孙权。曹操正面对峙关羽,东吴一面示弱一面在背后捅刀子,致使关羽大败身亡。无论如何关羽作为将军,算得上战死沙场了。

张飞的死是必然的

张飞经常殴打士兵,不把士兵当一回事。为了这事刘备还特意劝解过张飞,说你鞭打完士兵还将他们留在身边这样早晚会出事的。张飞并没有改正这个缺点。

刘备准备起兵伐吴时,张飞命部三日之内制造白盔白甲。张达和范疆请求宽限期限,张飞大怒,命士兵将他们二人绑在树上,各打五十鞭子并说如果不能赶制出来,要杀二人示众。二人怀恨在心,晚上刺杀了张飞投奔东吴而去。张飞的死在于脾气的暴躁和虐待下属,连刘备都劝过张飞,但是张飞就是不听,所以张飞的死是必然的。

总结:关羽、张飞二人的死都因为各自性格的缺陷,关羽轻视文人爱戴下属、张飞敬重文人虐待下属如果两人能够互补就好了。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有人说关羽之死凛然不屈,张飞的死却让后人无法比拟。大家怎么看?

一般来说,我们都认为关羽之死凛然不屈,张飞的死却让后人无法比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一是关羽之死,凛然不屈。关羽攻打樊城,与曹军相互僵持,而东吴吕蒙呢?趁机偷袭了荆州,并占领了荆州。关羽两面被夹击,腹部受敌,不得已,木办法,走投无路,一代名将关羽就这样被杀了。正所谓:“桃园结义薄云,偃月青龙刀刃寒。骑绝尘走千,五关斩震坤乾。忠报梁栋,肝胆护兄铸铁肩。麦城复返,英魂庙化青烟。”

关羽死后,连曹操都率领文武大臣为其发丧,更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最甚,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为什么这么关羽这么受欢迎呢?因为关羽桃园三结义彰显义气、斩颜良诛文丑彰显英勇、挂印封金彰显忠心、过五关斩六将彰显执着、驻守荆州彰显才能,美髯一捋,长刀一摆,威风凛凛,好不快哉。关羽是我们心中的大忠臣、大英雄、大圣人,所以关羽之死凛然不屈,着实让人敬佩!

二张飞之死,难登大堂。大家都知道,关羽死了以后,张飞非常伤心,当时奉命去江州会合,还没出发,张飞因为晚上醉酒鞭打部下张达、范疆,且打至吐血,倘若第二天再备不齐白旗白甲,那么张飞就要杀死他们。张达、范疆无奈,只好深夜将张飞杀死。事实上,张飞对部下确实不怎么好,跟关羽对待部下正好相反。大家为什么觉得张飞的死却让后人无法比拟呢?大意是觉得张飞脾气暴躁,经常殴打士兵,有点死不足惜的意思。

三是二人之死,辩证对待。关羽之死有凛然不屈的一面,为了牵制住曹魏的实力,以从战略上帮助刘备攻取汉中,可谓是惺惺相惜的好兄弟,只可惜被孙权偷袭了。但是关羽之死也有必然的一面,因为关羽太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谁说都不听啊。刘备和诸葛亮没让你去打樊城啊,你只不过是寂寞难耐、目中无人罢了,所以腹部受敌,被砍头也有可悲可恨的一面。熟不知,守住荆州才是最稳妥最英明的战略啊。

张飞之死呢?固然有让人无法比拟,罪有应得意思,但是张飞之死也有重情重义的一面。张飞这次为什么喝的烂醉如泥,大发雷霆,提的要求如此过分呢?是因为他的心中太过于愤怒了,二哥死了,张飞真可谓是“旦夕号泣,血湿衣襟”,极度的悲伤了,着急想向东吴报仇,所以才打的那么狠。实事求是地讲,张飞也并不是一个鲁莽无知之人,只是酒后打人,第二天酒醒之时,就未必会杀了张达、范疆。实际上张飞是一个粗中有细、大智若愚的人,只不过当时因为确实伤心过度,才导致大打出手。好吧,我对张飞的结论就是张飞的死,虽然不是在沙场上而死的,反而是被部下杀死的,在我看来,那也是死的轰轰烈烈,死的是赤胆忠心,死的是义薄云天。

结论:两人之死,都有其凛然不屈之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但也有其必然之意,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对此,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评价的真正是极为中肯、正确!

有人说关羽之死凛然不屈,张飞的死却让后人无法比拟。大家怎么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最后死的其实都挺窝囊的,关羽和刘备含恨而死,张飞最惨 作为一代名将竟然死都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被自己的手下所杀。

什么样的性格造就什么样的命运。

关羽之死

关羽以忠义著称,他对刘备的忠诚还曹操都佩服。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曾威震华夏。他一身是胆,但输就是在性格上。《三国志·蜀书六》是这样描述关羽的

“然羽(关羽)刚而自矜,飞(张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意思就是性格刚愎、狂傲。这样一个人让他冲锋打仗还行,一旦陷入政治斗争往往死的很惨。

关羽之所以一直狂傲不仅因为他武力值高,更在于他是刘备的二弟,而刘备是蜀国老大。也正是因为他的狂傲让中了陆逊的奸计,彻底激怒了本来还未彻底下定决心偷袭荆州的孙权。关羽虽然最后宁死不屈战到最后,但一代名将没来得及跟敌人正面作战 却死在了同盟军手里也挺憋气的。

张飞之死

张飞虽然性格暴躁但他对大哥和二哥却是真感情、真义气。关羽死后,张飞悲痛欲绝 下令让手下三日之内做好全军的孝服,否则杀头,部将范疆、张达认为三日之内不可能完成,于是前来禀告,请求宽限。本来情况属实,张飞却因为情绪不好,将二人绑在树上鞭打。这时的张飞已经被仇恨冲昏了头,他一心只想为他的二哥关羽报仇。根本不会估计属下的感受。但深不知他的行为已经让那两个士兵对自己有了杀心。最终一代名将张飞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实在可悲、可叹!

刘备之死

刘备一生以仁义著称,关羽死后身为大哥他势必要为他报仇。因为不能履行诸葛亮的隆中对,已经偏离的原本的作战方针,再加上刘备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又操之过急,导致被火烧夷陵,七十万大军损失过,经此一战蜀国基本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刘备本来是抱着必胜的决心报仇的,最终却因自己的疏忽酿成打错,也算含恨而终啊!

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曾立下誓言“不求同生,但求同死”。虽然三人没死在同一时间,但最终的死却皆因心存对方,也算不违誓言了,也许天意如此!

有人说关羽之死凛然不屈,张飞的死却让后人无法比拟。大家怎么看?

关羽的死绝非偶然,性格决定命运,匹马斩颜良,河北武士皆丧胆,单刀会鲁肃,江南名士尽失颜!人不可能总是过五关,斩六将,败走麦城是由关羽性格所致。

关羽自身的性格缺陷。关羽攻魏,司马懿劝孙吴取荆州以牵制,陆逊、吕蒙卑辞厚礼以骄关羽,关羽明知其所指,而仅仅增置烽火而已,白衣渡江是荆州,进退无据,而有麦城之败,英雄悲歌。三国志记载:关羽好凌上而不忍下,轻士大夫而重名士。可见此人,悦己之才,刚愎自用,终以覆亡。但英雄的死毕竟是悲壮的,慷慨赴死,绝不屈服,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马革裹尸”成为军人立志沙场报国的代名词,关羽做到了,所以被后人景仰!

反观张飞之死,死在一个“躁”字上。他性子急躁,稍不如意,就对部下出气。加上酗酒,酒后更加肆无忌惮,动辄鞭打部下,迁怒于人,好逞威风,不讲道理。终于自食其果,被部将所杀。

关羽死于骄,张飞死于躁,都是致命伤。所以说,戒骄戒躁,乃至理名言。再深入一步探讨,还可以认为关羽张飞都是死于自己之手。如果关羽戒骄,张飞戒躁,纵有几百个潘璋、马忠、张达、范疆之流,都不是关、张的对手。正如明代吕坤之言:“亡我者,我也;人不自亡,谁能亡自?”如此说来,杀死关羽张飞的最凶恶的敌人,正是他们自己。头脑中的骄与躁,正是致他们于死地的元凶!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