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能否聊一聊诸葛亮的信念和追求?

导语:

人到中年,你就不得不佩服诸葛亮这个人。经历了事情多了,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就逐渐笼罩在人们的内心之中。尤其是领导层的你,肯定会发现,人生再艰难,似乎都没有诸葛亮艰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教会了我们一个词,那就是责任。可能你不太负责任,可能你还太年轻,所以你不能明白肩负在诸葛亮身上的这份责任到底意味着什么。

可是当你逐渐成熟以后,你会发现,肩负这么一份责任,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坚持和努力就能够的,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01本是躬耕南阳的隐士,却为兴复汉室出山辅助刘备。

诸葛亮的小日子过得的确很舒服,在南阳地区虽然没有经济来源,可是也不用为学区房烦恼。他一边耕田一边读书,或许是日子快过不下去了,又或者是种田不足以养活他们一家老小。

所以诸葛亮开始为自己出仕造势,他读书时有一帮好朋友,这帮朋友看诸葛亮比较穷困,就给了他一个卧龙的身份。也就是说他本来应该是一条龙,可惜家里太穷饿的飞不动,只能卧在山野之中。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三国志》

诸葛亮对自己的这个外号比较满意,可惜的是,一直以来都没有人因为卧龙这个大名前来找他,直到他27岁那年,他生命中的那个男人刘备,终于出现了。

刘备一把辛酸泪地把自己混了二十多年依旧是一文不名的状态,告诉了诸葛亮。诸葛亮感觉有种同病相怜的样子,所以就欣然答应帮助刘备出山。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

诸葛亮不知道的是,他这一走,那就是一辈子。他临走前嘱托自己的弟弟诸葛均,一定要照料好家里的田地,等到他功成名就以后,还要回来种田的。

可是万万没想到,这一生他再也没有任何机会回到卧龙岗种田了。前途漫漫,打死他也想不到,他所辅佐的这个人,会有怎样的两位好兄弟。

02临危托孤肩负起的责任,是谁也不敢随便接的。

刘备有两位好兄弟,关羽和张飞。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以后,立刻意识到一点,他是不可能挤入这三个人的队伍当中的。

也就是说核心是这三个人,他是核心以外的第一人。这么一来诸葛亮就必须要同时考虑三个人的感受而行事。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进入益州之前,诸葛亮其实根本就没有多少露脸的机会。因为他总是负责幕后工作,而前台的摄像头,总是交给刘关张三兄弟。

直到刘备攻打益州出现困难的时候,诸葛亮这才带着一干文武进入益州,帮助刘备披荆斩棘,拿下了益州。继而刘备攻打汉中时,诸葛亮成为了核心后勤部部长。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国志》

集团公司的业绩是越来越好了,可就在这个时候刘关张里的关羽把荆州给丢了,没多久张飞又把脑袋给丢了。紧接着刘备为了给这俩兄弟报仇,把自己也给搭进去了。

这一连串的打击,直接导致刚刚建立的蜀汉帝国,成为了危如累卵的将倾大厦。刘备这个时候把蜀汉帝国和他儿子托付给诸葛亮,其实是对诸葛亮的一种折磨。

蜀汉帝国灭亡,这是必然的。因为当时除了成都,各地都在造反,损兵折将之后,曹丕和孙权,随便哪个来,都能灭亡蜀汉。

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国志》

诸葛亮接手的无疑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再回头看看一直哭泣的刘禅,诸葛亮似乎觉得蜀汉帝国的情况还好点,这刘禅简直就是个烫手的大山芋。

所以说,接手蜀汉帝国,是诸葛亮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他承担起了这份责任,也开启了人生最重要的篇章。

0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用生命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诸葛亮哭丧着脸,不住地向刘备磕头,并且发誓,一定要用生命捍卫蜀汉帝国和刘禅。在这之后诸葛亮的人生可就彻底改变了。

他不再是一个辅佐手下人的臣子,而是国家的最高指挥着。虽然有刘禅这个皇帝,可蜀汉的最高指挥权只能在诸葛亮的手里。

因为刘禅不管用,但凡刘禅有点儿出息,诸葛亮也能轻松点。当然不是说刘禅永远都没出息,只是需要一个学习锻炼的过程,诸葛亮死后刘禅就很有出息,毕竟经过了12年超一流水平博士生导师的精心培训。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三国志》

诸葛亮这些年,平定内部的叛乱,收复了南方各族势力。养精蓄锐以后,便开始了北伐中原的工作。他六出祁山,要不是马谡丢了街亭,不会让诸葛亮如此被动。

可惜蜀汉的实力太弱小,总是因为粮草补给的问题,将大军撤回来。所以他总是感叹,如果当初荆州还在手里的话,绝不会出现如此难受的局面。

一生都在为蜀汉辛劳工作,几乎没有任何休息的时间。终于蜀汉帝国走上了正轨,可诸葛亮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总结:诸葛亮把自己活活累死,他想这样吗?

但凡有任何一点机会,诸葛亮都不会如此辛劳。因为他很清楚一点,以他这种事无巨细的劳作方式,必然会导致猝死。

可是他有机会吗?他没有。这个所谓的政权,还非常弱小。任何事情都没有达到他理想的状态。不管是民间的生产力,还是市井之中的商贸往来,不管是朝中的官员管理,还是军中的调兵遣将,所有这些事情,都需要诸葛亮耐心纠正督促。

人的经历是有限的,这么工作下去,不累死才怪。所以很多人就批评诸葛亮,说他事无巨细,什么都要大权一把抓。试问,他想这样吗?

我认为只要一个智商正常的人,都不会愿意把自己累死。难道大家最大的理想,不就是不上班还有钱吗?诸葛亮完全可以轻松地做到这一点,但是他既要上班,还没钱。

有人说诸葛亮这是贪恋权力,那么他为什么不培养一个足以顶替他的儿子,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至少是诸葛家族的人都好啊,像曹操一样。

可惜他没有这么做,他儿子诸葛瞻除了名声响亮,什么都没有学会。所以诸葛亮不是一个贪恋权力的人,不是一个假公济私的人。他的伟大,已经渗透进了所有理解他的人心里。我只想说,有点心疼。

参考资料:《三国志》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能否聊一聊诸葛亮的信念和追求?

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三国时蜀国丞相,琅邪郡阳都(山东沂水)人。东汉未,隐居邓县隆中(湖北襄阳西),自比管仲、乐毅,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建策:占据荆(湖南、瑚北)、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支持,联合孫权,抗御曹操,进而统一全国,即所谓“隆中对”。深得刘备嘉许,称“我之有孔明,犹如鱼之有水也。”从此成为刘备主要辅弼。刘备据其策略,联孙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进取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汉,他建言刘备称帝,任丞相。刘备死后,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封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励精图治,赏罚严明,主持制定法典《蜀科》,主张“赏赐不避怨仇”、“诛罚不避亲戚。”志在攻魏以图中原,先后5次出兵攻魏。234年,第5次北伐时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终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谥忠武。相传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10箭,又主持制造“木牛流马”,以利山地运输。所撰《出师表》披肝沥胆,劝戒后主“亲贤人,远小人”。一字一句,都以肺腑流出,堪称千古绝唱。著作有《诸葛武侯集》。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能否聊一聊诸葛亮的信念和追求?

虽有远大抱负,但是太劳心费脑,日久伤及身体,没能长寿实在可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能否聊一聊诸葛亮的信念和追求?

诸葛亮的信念就是辅佐汉室,恢复中华。

诸葛孔明,琅琊人,自比管仲乐毅。管仲和乐毅是什么人,一个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另一个带领燕军打的齐国差点灭国。这句话证明诸葛亮自认为内政方面可比管仲,治国不在话下,军事方面可比乐毅,平定天下唾手可得。

如此人物,自然出手不凡。初出茅庐,一篇隆中对,就将刘皇叔折服,所谓我得先生,如鱼得水而。

乱世之中,诸葛亮凭借高人一等的智谋,火烧新野,赤壁之战,巧夺荆州,攻取益州,帮助刘备打下立国之基。

立国之后,担任蜀国丞相,兢兢业业,事必躬亲,把蜀国治理的井井有条,积累了大量支撑北伐的财力。

诸葛亮始终不忘恢复中华,先后六次北伐中原,终于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用一生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纵观他的一生,时时刻刻不忘恢复汉室,时时刻刻不忘一统天下。他辅佐汉室,恢复中华的信念和追求支撑了他的整个人生,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所有人的钦佩与敬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能否聊一聊诸葛亮的信念和追求?

诸葛亮是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集忠诚与睿智于一身,论其信念与追求,一言以蔽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01 诸葛亮主要功勋

诸葛亮的作用与刘邦时萧何颇为相似。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做“隆中对”,为刘备做了战略规划;赤壁之战阶段,诸葛亮出使东吴,在曹操大军压境之际,说服孙权结成抗曹联盟,刘备事业出现转机;进而辅佐刘备蜀汉霸业,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成了蜀汉的主角。

02 诸葛亮的优缺点

《三国志》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有一定的代表性。

陈寿认为诸葛亮法令严明,公平诚信,擅长行政管理,有治国抚民之才,但军事才能稍逊,行政优于谋略;短处在于事必躬亲,尤其是未能像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那样发现、培养和举荐将略之才。

03 诸葛亮的勤勉与忠诚

诸葛亮对刘备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是他发自肺腑的誓言与出发点,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一脉相承。读过《三国志》或《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日夜操劳,用鞠躬尽瘁实现自己对刘备的承诺感同身受。他就是类似的!这在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中得到充分体现。

04 结语

诸葛亮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用勤勉、忠诚、廉洁、公正演绎了三国时期君臣际遇的最佳范本,用信念和追求树立了一座丰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遂成为古代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能否聊一聊诸葛亮的信念和追求?

他的信念!

1,传统儒学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所有儒生最基本的信仰!

2,一展平生所学,毕竟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么!

3,但有一口气在,收复北地

追求

1,,此生矢志不渝追的要统一天下!完成所有人的梦想!

2,努力开创一个太平盛世!

3,蜀汉永存万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