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刘病已继位后,为何追封自己爷爷为太子?而且封号还是“戾太子”?

导语:

元始,这是汉宣帝登基以后,所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元始元年,汉宣帝将自己的祖父刘据追谥为戾太子,而不是皇帝。

我们必须要记住这个日子,为什么呢?因为元始元年汉宣帝手里还没有任何权力。年少气盛的汉宣帝怎么可能不想着把自己祖父追谥为皇帝呢?可惜老成谋国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却表示不行。

至于什么原因,霍光是没有义务向汉宣帝做任何解释的。与其说是汉宣帝追谥自己的祖父刘据为戾太子,倒不如说是霍光追谥汉武帝的儿子刘据为戾太子。

01什么是戾太子?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这是在《逸周书 谥法解》这本书里对戾的解释,这就比较明显了,简单来说戾就是,对过去的过错不知道悔改的人,在他们去世以后,才会给戾这个谥号。

那么戾太子刘据是这样的人吗?汉宣帝刘询认为自己的祖父是一个不知悔改的人?当然汉宣帝此刻是没有任何想法的。

刚登基的汉宣帝事无巨细都要询问霍光的意思,这样一来汉宣帝的小日子才能好过一点。所以难道是霍光认为刘据是个不知悔改的人?

从辈分上来说,霍光跟刘据,那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表弟兄关系。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刘据和霍去病是表兄弟,所以刘据跟霍光从辈分上来说还真的是表兄弟的关系。

太子既诛充发兵,宣言帝在甘泉病困,疑有变,奸臣欲作乱。上于是从甘泉来,幸城西建章宫,诏发三辅近县兵,部中二千石以下,丞相兼将。太子亦遣使者挢制赦长安中都官囚徒,发武库兵,命少傅石德及宾客张光等分将,使长安囚如侯持节发长水及宣曲胡骑,皆以装会。---《汉书》

那么按照道理来说,霍光应该要给刘据比较高的谥号才是,为什么会给他一个戾呢?如果按照我们的解释来说的话,可能霍光是认为刘据早早就自杀了,这件事导致卫氏一门家道中落,这是不对的。

刘据虽然是汉武帝的太子,可是在最后关头,实在是不够坚强。而且当江充等人带兵前来的时候,不仅刘据全家被杀,卫青的全家也遭逢不测,而刘据却没有采取一个比较出色的处理方案。

光靠带兵反击,这是相当愚蠢的一件事。历史上认为刘据是没有谋反的意思,只是被逼急了才会起兵。可汉武帝并不这么认为,只要起兵,那就是威胁了皇权,汉武帝是不会让任何人威胁到他的皇权的。

所以汉武帝才会将刘据一网打尽,最后刘据连辩解的机会都没留下就自杀了。这种人难道还不是知错不改的人吗?糊涂的刘据,在霍光眼里,只能拥有一个戾太子的称号了。

02汉宣帝掌权以后,为何还是没有改变刘据的这个谥号呢?

霍光总有死掉的一天,隐忍的汉宣帝一直等待着这一天。霍光死后,汉宣帝清理了霍光全家,终于将皇权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

这个时候新问题来了,既然他已经彻底掌握了权力,再也没有人可以掣肘他,为什么他还是没有改变祖父刘据的谥号呢?

留下一个戾太子的谥号给刘据,难道对汉宣帝来说就是光荣的一件事吗?其实戾字还有另外一个解释,那就是蒙受冤屈的意思。

也就是说刘据是一个蒙受冤屈的太子,所以被追谥为戾太子。这么来说就说得通了,刘据当年的确是被江充等人陷害的,事后汉武帝也幡然醒悟,知道自己上了江充的当,所以灭了江充满门。

初,太子有三男一女,女者平舆侯嗣子尚焉。及太子败,皆同时遇害。卫后、史良娣葬长安城南。史皇孙、皇孙妃王夫人及皇女孙葬广明。---《汉书》

很可惜的是,江充虽然死了,可是刘据再也回不来了。所以汉宣帝追谥刘据为戾太子,就是秉持了汉武帝的意思,那是受了冤屈的太子。

刘据的成败,不仅关乎到自己的未来,也维系了整个卫氏家族的未来。早在卫青和霍去病死后,其实卫氏家族在朝中的权力就已经一落千丈。

不过卫氏家族好歹是盛极一时的家族,所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保证富贵一世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惜的是,刘据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居然把整个卫氏家族都拖下了水,这是谁也不可原谅的事情。所以汉宣帝既有缅怀先祖的意思,也有责备先祖的想法,这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03汉宣帝为何不追封自己的祖父刘据为皇帝呢?

戾太子,这里不仅有个戾字,而且还有一个太子!汉宣帝已经贵为皇帝了,按照道理来说,应该要把自己的父亲和爷爷这两位没有做过皇帝的人,都追封为皇帝,这么一来他这个皇帝的位置才算是正统。

  1. 可是我们会发现,汉宣帝不仅没有追封父亲刘进为皇帝,也没有追封爷爷刘据为皇帝。刘进被称为史皇孙,而刘据的谥号是戾太子。

  2. 这么一来我们就会发现一件事,这两个人的封号,都是根据汉武帝的角度来册封的。史皇孙刘进,那是汉武帝的孙子,是史良娣和刘据的儿子,所以被称为史皇孙。

  3. 而刘据是汉武帝的儿子,是他的太子,所以被称之为戾太子。这么一种安排,肯定是出于霍光之手了。

霍光是汉武帝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对汉武帝的恩情,铭记了一辈子。所以就算是在权倾朝野的时候,霍光都没有想过篡位自立。

至后元二年,武帝疾,往来长杨、五柞宫,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上遣使者分条中都官狱系者,轻、重皆杀之。内谒者令郭穰夜至郡邸狱,吉拒闭,使者不得入,曾孙赖吉得全。因遭大赦,吉乃载曾孙送祖母史良娣家。---《汉书》

在刘弗陵去世以后,霍光找新皇帝继承人的时候,只有一条标准,必须是汉武帝的直系后裔才行。也就是说他只认汉武帝,所以才会有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继位,后来又有汉武帝的重孙汉宣帝刘询继位。

由此可见霍光的所有政治安排,那都是以保全汉武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标准来做的。所以他对刘据和刘进的安排也只能是从汉武帝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总结:汉武帝的地位得到保全,霍光的地位才能稳固。

如果不是汉武帝的子孙后代继位,那会出现一个问题,汉武帝的正统地位一定会受到威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人的祖先一定是跟汉武帝同辈的皇族,他们做了皇帝以后,铁定要追封这些皇族为皇帝。

到头来汉武帝反而被赶下了神坛,这是霍光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所以我们会发现,霍光做事十分决绝,只能在汉武帝的直系后裔中选择继承人。

霍光是汉武帝钦点的首席辅政大臣,只有汉武帝的地位得到保证,霍光在朝中的地位才能得到保证。谁来做皇帝,对霍光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关键是权力在霍光手里,那就足够了。

参考资料:《汉书》

汉宣帝刘病已继位后,为何追封自己爷爷为太子?而且封号还是“戾太子”?

1.刘琚是汉武帝刘彻早年亲封的太子,巫蛊之案爆发后,皇太子刘琚遭奸佞诬陷,不能自证清白,最后自杀身亡!刘彻当时并没有废除刘琚的太子之位,而且,事后经过详细调查,弄清楚了太子是在江充等人的逼迫的情况下起兵的。所以,下了轮台罪己诏,建了思子台,有了强烈的反悔之意。

汉宣帝恢复李琚太子称号,并没有什么问题,应该说遵从了武帝的意思。至于说,追谥为“戾”,有点名不符实,我觉得宣帝有自己的难处。当然,这不是恶谥,也不是美谥,只是一个平谥而已。“戾”有蒙受屈辱或受到的贬抑 的意思。如《左传》:“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显然,这里,有这一层意思。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提到,“戾,曲也。从犬出户下。戾者身曲戾也。”这里,“戾”字也应取蒙冤受屈之意。

2.但“戾”用于追谥时是不悔前过、不思顺受、知过不改的意思。刘琚死于巫蛊之祸,《汉书·武五子传》:“故皇太子谥曰戾,置奉邑二百家。”。刘琚的谥号是汉宣帝所追,对于自己屈死的祖父,他断然不会取知过不改的“戾”意。

采用蒙冤受屈的意思更恰当与合适点。但他自己也不能昭示爷爷蒙冤受屈。否则,就是对他曾祖的全盘否定,说明了武帝是暴君才让爷爷受了冤屈,他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放在这,两种意思让聪明的读者自己取其意。

3.如果说“戾”的 象形字义,还有乖张、违背常规的意思。《说文》: “戾,曲也。从犬出户 下。”。秦小篆和《睡虎地简》都是“户”下有一“犬”形。” 。古代犬(类似如狗的动物)均从狗洞穿行,如果犬像人一样从门口出入即被视为违 背常规、不正常。

想来,宣帝联想到江充以下犯上、对太子进行诬陷是乖张、违背常规的、不正常的行为,这个也是让后来人自己意会。毕竟是自己的曾祖与祖父之间的恩怨,如果他刘询挞伐江充,显然有打了曾祖的耳光。

4.刘琚是卫子夫皇后为刘彻生的嫡长子,曾经是汉武帝最信任的儿子,武帝多次出巡都是太子刘琚监国。刘琚处理军政大事的能力 也得到了汉武帝认可。但随着英雄迟暮,汉武帝开始疑神疑鬼起来,因而晚年发生了巫蛊之祸。巫蛊之祸的始作俑者汉武帝本人,他晚上做梦,梦见有有小木头人击打自己。此梦被江充这些小人加以利用,创造了捏造事实、诬陷太子的机会。

并且还处心积虑地阻止太子跟汉武帝父子见面,太子万般无奈、迫不得已才起兵。以后仍不能自证清白,所以自杀了,因而刘据死的好冤枉啊。所以:刘询取蒙受屈辱的意思可能性更大!其它的两种释义留给后人思索!

汉宣帝刘病已继位后,为何追封自己爷爷为太子?而且封号还是“戾太子”?

汉宣帝刘病已是汉武帝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皇孙刘进之子。

汉武帝晚年,疑心很重,总是怀疑有人谋害讥咒自己。而且他的治国理念与太子刘据发生了严重冲突。汉武帝虽然确立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但他更多的是用法家,多用搬弄法律,严厉治国的大臣,与太子主张用儒家,宽和治国产生矛盾。父子之间有隔阂,为江充等人离间构陷太子提供了条件。江充等人借口有人厌胜诅咒汉武帝,在长安大肆制造恐怖,波及到太子,太子又无缘面见汉武帝,只能被逼起兵,最终兵败自杀,连累太子子孙及幕僚大量被杀,长安城很多官员百姓死于此次变故,是为"巫蛊之祸"。刘病已因为尚在襁褓,免于一死,投入监狱。

后来皇位阴差阳错回到太子刘据后代刘病已手中。即位次年,汉宣帝让有司议定祖父刘据及父亲刘进谥号。

回到问题。

首先刘据太子之号并非汉宣帝所追封,而是汉武帝在刘据七岁时所封,虽然刘据冤死,但汉武帝自始至终没有废掉他太子之位。

其次汉宣帝为什么要追谥刘据,并定谥号为"戾"。

一、汉宣帝从边缘化状态重得皇位。必须对祖父、父亲有所追谥,这是宣扬以孝治天下的汉朝必为之事,这既是皇帝亲自做表率,又是汉宣帝想宣示其汉武帝嫡系正统的高招,昭示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二、为什么追谥为“戾"?从谥法看,戾指"不悔前过,不思顺受,知过不改",这个谥号虽然不是好谥号,但意味深长,实际上是站在维护刘据的角度。一方面刘据毕竟反对过汉武帝,完全平反,不可能,也显示了私心。另一方面刘据的历史问题定格在过错,实际上就是盖棺定论,相当于平反。

汉宣帝追谥祖父母、父母只是第一步,他还有后续动作,比如为汉武帝确定庙号,为父亲刘进的"皇考庙"提高规格。说明汉宣帝为祖父定谥号"戾"是组合动作中的一招。

汉宣帝刘病已继位后,为何追封自己爷爷为太子?而且封号还是“戾太子”?

如果汉宣帝看到这个问题会表示很无奈。

在古代有这样的规定,那就是一代帝王登基之时都会给他的父亲,爷爷追封帝王之号,以此来给为自己登基做出贡献的人一些慰藉,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彰显帝王的真心与孝心。但到了汉宣帝这里,却打破了规矩,追封自己的爷爷为太子,这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图为剧照: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前91年—前48年1月10日 )】

其实,这并不是汉宣帝故意而为之,这得从他爷爷刘据说起。刘据是汉武帝刘彻的嫡长子,但造化弄人,最终并没有成为太子。一次巫蛊之祸让刘据深陷泥潭,他受不了这种诬陷,于是就将陷害他的江充、韩说等人杀害。而汉武帝受人蒙骗,以为刘据想要起兵谋反,于是发兵镇压。刘据战败开始逃跑,最后不愿被捕受辱而选择自杀。知道真相后的汉武帝悔恨不已。虽然大家都很同情刘据的遭遇,但子弄父兵已是事实。在以“孝”治天下的汉朝,刘据的行为还是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所以,汉宣帝也无法为这个大家眼中的“谋逆者”封帝。

【图为剧照:刘据(前128年—前91年),汉武帝嫡长子,汉昭帝刘弗陵异母兄】

再一个,汉宣帝刘病已能够坐上皇位,并不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而是从叔祖父刘弗陵手中继承的,因其无后,所以将汉宣帝族系转入到汉昭帝一脉,所以这么说来,汉昭帝刘弗陵才是汉宣帝刘病已的爷爷。若是要封帝,按照礼法也应该封汉昭帝而不是刘据。

【图为剧照:汉昭帝刘弗陵(前94年-前74年6月5日)汉武帝的小儿子】

所以,碍于这两点,汉宣帝刘病已并没有追封自己的爷爷为皇帝,而是追封为太子,称其为“戾太子”,这个“戾”字又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戾”有罪过的意思,有人说是在暗指刘据当年所做的一些不对的事情。除此以外,“戾”字还有眼泪的意思,有人说是为了纪念刘据,毕竟当年他含冤而死,汉宣帝肯定也因此感到非常伤心。也有人认为“戾”是不乖顺的意思,刘据杀害了江充等人,起兵反抗。对于这一谥号大家众说纷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总的来说,汉宣帝刘病已继位后不追封自己的爷爷也可以理解的,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汉宣帝刘病已肯定要顾好大局,安抚好众人。毕竟皇位所得不易,更应该要维护自己的威严,所以这样的决定也实属无奈之举啊!

汉宣帝刘病已继位后,为何追封自己爷爷为太子?而且封号还是“戾太子”?

汉宣帝刘询即位之后不久便开始为“巫蛊之乱”平反,说是平反,实际上汉宣帝搞得非常低调,他并没有从国家层面高调为“巫蛊之乱”平反,而是选择了一种亲情层面的低调处理方式——恢复自己祖父刘据的皇太子身份并予以追谥。很多人要说了,汉宣帝已经是皇帝了,他为何不给自己的祖父追尊一个皇帝名分,而且给的谥号“戾”还是一个恶谥!并不是汉宣帝不想,而是不得已……

汉宣帝为何要给祖父平反

在汉宣帝成为皇帝之前刚刚发生了一件事,他的堂叔刘贺继承皇位仅仅二十七天就被权臣霍光以上官太后(霍光的外孙女)的名义给废黜了!紧接着,霍光又以上官太后的名义立了已故皇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为新皇帝,即后来的汉宣帝。

这个时候,汉宣帝的境遇连废帝刘贺都不如,刘贺即位前好歹还有个昌邑王的名分和从昌邑带到长安的一群所谓“心腹”。可是,除了那个汉武帝刘彻临终遗诏给他恢复的宗室身份,汉宣帝几乎一无所有……为了避免自己步堂叔刘贺的后尘,汉宣帝即位之后做了两件事:一、稳住霍光,不急于抢班夺权。二、拔高自己的曾祖父汉武帝。

稳住霍光可以理解,刘贺就是因为急于抢班夺权才最终落得个被废的下场,实力还不如刘贺的汉宣帝彼时无论如何也是不能与霍光撕破脸的,否则他的下场比刘贺还有凄惨!那么,汉宣帝为什么要拔高汉武帝呢?原因很简单,首先是利用汉武帝这尊神主给霍光施压,霍光一切权力的根源在汉武帝临终前的辅政大臣任命,否定了汉武帝就是否定了霍光自己。其次,拔高汉武帝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自己的嫡长房出身!如果霍光再来一次“废立皇帝”,等于是在自我否定。

那么,仅仅拔高汉武帝就可以了吗?显然不行。因为汉武帝直到临终也没有给“巫蛊之乱”予以官方层面的平反,刘据一直背负着“叛臣逆子”的恶名。所以,想要强调自己的嫡长房出身,汉宣帝就必须为自己的祖父刘据平反,从而获得嫡长房的合法出身。可问题又来了,霍光虽然没有搅入“巫蛊之乱”,但在“巫蛊之乱”中,他也坚决地站在了汉武帝一边。如果给“巫蛊之乱”彻底平反,牵扯太广,甚至可能将霍光牵扯进去,得不偿失。因此,汉宣帝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方式,那就是恢复祖父刘据的皇太子身份,既不牵扯对“巫蛊之乱”的定性,又明确了自己嫡长房的出身,一举两得。因为不牵扯对“巫蛊之乱”的定性,霍光也能够接受。

就这样,去世多年的刘据终于在自己孙子手里恢复了曾经皇太子的身份。汉宣帝也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嫡长房出身,地位也更加稳固。作为汉武帝的嫡长曾孙,霍光如果再想废黜汉宣帝,就不得不掂量掂量可能造成的政治影响了。这才是汉宣帝给祖父平反的目的,刘据自杀时汉宣帝尚在襁褓之中,根本没有什么祖孙感情可言,汉宣帝给刘据平反说白了就是一步政治策略而已。这也解释了为何汉宣帝止步皇太子,直到去世也没有尊刘据为皇帝的原因所在,因为他只需要嫡长房的出身,至于刘据和汉宣帝他爹刘进是不是皇帝,没有太大现实意义……

汉宣帝为何不能追尊祖父为皇帝

大宗转移

汉宣帝之所以不能追尊自己的祖父和父亲为皇帝有一个最大的前提,那就是汉王朝的大宗已经发生转移了。汉武帝去世之后,继承皇位的是庶出的小儿子汉昭帝刘弗陵。换言之,彼时汉王朝的大宗是汉昭帝,汉宣帝之所以能够继承皇位并不是因为自己出身嫡长房,而是被过继给了叔祖父汉昭帝为嗣。历史上对汉宣帝是以嗣子还是嗣孙身份继承皇位一直存在争议,但过继给了汉昭帝是事实。

在中国古代的宗法体系内,过继嗣子等同亲子。换言之,理论上汉宣帝已经不再是刘据的孙子,他续的是汉宣帝这一脉。如果追尊亲祖父刘据为皇帝,汉宣帝置自己的嗣祖父汉昭帝于何地?否定了汉昭帝的大宗地位,等于是否定了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汉宣帝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霍光的感受

霍光之所以选择采用过继形式也是有他的考量的,汉宣帝如果过继给了汉昭帝为嗣,那么他就是霍光外孙女上官太后名义上的后代,即便利用“恩亲”抬高外戚势力的地位,这个外戚势力也只能是霍氏家族和已经被霍光清洗殆尽的上官氏家族。

可一旦追尊刘据和刘进为皇帝,利用“恩亲”抬高的就是卫氏外戚、史氏外戚和王氏外戚的地位,这是霍光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这无异于是在霍光的饭碗里分食,不是吗?彼时汉宣帝与霍光的实力对比摆在那里,他根本做不到追尊祖、父为皇帝!能够恢复刘据的皇太子身份已经是霍光所能接受的极限了。后来汉宣帝利用“寻剑”为由、坚持要立原配许平君为后,实际上也有这方面的考量,为的就是将来培植外戚势力与霍光相抗衡。但即位之初的汉宣帝不能做得过于明显,否则他就是第二个刘贺!

汉宣帝为何谥祖父“戾”

关于汉宣帝为什么给祖父刘据“戾”这个谥号,实际上也是形势所迫。汉宣帝因为政治需要在不断拔高曾祖父汉武帝,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巫蛊之乱”是汉武帝定了调的“铁案”。如果给“巫蛊之乱”彻底平反,那就是否定汉武帝!否定了汉武帝等于就是否定了自身,汉宣帝只能维持曾祖父对祖父的“判决”!无论怎么说,儿子对父亲动武就是忤逆、臣下对君主动武就是谋反,没有情有可原之说。刘据“叛臣逆子”的罪名是洗脱不掉的,即便没有霍光的因素,短期内汉宣帝也不能为“巫蛊之乱”彻底平反。既然不能彻底平反,那么给刘据的谥号就只能是恶谥!

但在谥号的选择上,汉宣帝还是动了脑筋的,首先“戾”这个恶谥恶得并不那么厉害。《谥法》载:“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选择“戾”这个谥号,等于是“罪降一等”、将“谋逆”重罪降为了“过”,“巫蛊之乱”只是儿子刘据对父亲汉武帝犯错而已,不是臣下对君主谋逆!这等于就是在给刘据“变相平反”了,至少他只是逆子,不再是汉王朝的叛臣。这对于汉宣帝而言是意义重大的,它使得汉宣帝彻底洗白了“叛臣”之后的政治污点——“我祖父只是忤逆而已,并没有谋反!”而这,正是汉宣帝想要的。

除此之外,汉宣帝还玩了一点小伎俩。独立于《谥法》之外,“戾”还有另一层含义。成书于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曾提及“戾者身曲戾也。”换言之,“戾”字还有一重“蒙冤受屈”的含义。虽然独立于《谥法》之外,汉宣帝选择“戾”字,其实已经说明了一种态度——“我祖父忤逆也是蒙冤受屈的!”这无异于是完全洗脱了刘据的“罪名”,不是吗?谋反没有,忤逆也是因为“蒙冤受屈”,那刘据还有什么罪过可言?所以说,汉宣帝给他祖父刘据一个“戾”字作为谥号,看似是和恶谥,实际上却是废了一番苦心的,几乎完全“漂白”了刘据。纵观彼时的形势和实力对比,也几乎是汉宣帝能够做到的极限了。否则,霍光那里恐怕很难通得过……

综上所述,无论是恢复刘据的皇太子身份,还是给予“戾”这个谥号,其实并不是单纯地“祖孙情深”,而是汉宣帝与霍光的首轮较量!从即位之日起,恐怕汉宣帝就已经下定了铲除霍光的决心,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稳住霍光、静待时机!当然,宗法层面的问题也是汉宣帝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毕竟他已经被过继给了汉昭帝,再追尊自己亲生祖父、父亲为皇帝,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虽然没能给祖父和父亲一个皇帝名分,但史籍称汉宣帝的祖母史氏为戾后、生母王氏为悼后,实际上等于是变相承认了刘据和刘进的皇帝身份。但是,碍于宗法制度,汉宣帝能做到的也只能是这些了。即便霍氏家族倒台之后,汉宣帝如果想要追尊祖父、父亲为皇帝,依然是要掀起政治风波的,后世明朝的“大礼议”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彼时汉宣帝的地位已经稳固,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了祖父和父亲的名分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了。就这样,直到汉王朝灭亡,刘据止步戾太子,再也没能更进一步、成为皇帝。

汉宣帝刘病已继位后,为何追封自己爷爷为太子?而且封号还是“戾太子”?

汉宣帝刘病已想给祖父平反。

元平元年(前74年),刚做了27天皇帝的刘贺被大臣霍光废黜,选了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做皇帝也就是汉宣帝,而这个汉宣帝的身世坎坷,刚出生的时候就遇上了巫蛊之祸,祖父,祖母,父亲和母亲都在长安遇害了,他是在长安的监狱中长大的。汉武帝临终的时候才下了遗诏,将刘病已录入皇家宗谱,并收养于掖庭。刘病已的祖父刘据当初是被陷害后逼着发兵最后自尽而死,还是很冤的,汉宣帝刘病已做了皇帝当然想给祖父平反,但是却追封他为太子,还是戾太子。

为何会这样了?戾字有几种解释,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于戾有这样的解释:“戾,曲也。从犬出户下。戾者身曲戾也。”汉宣帝刘病已的意思是自己的祖父蒙冤受屈了,但是他又因为惧怕权臣霍光的势力,不敢明目张胆地给祖父平反。

刘据自尽而亡。

刘据是汉武帝刘彻的嫡长子,母亲是皇后卫子夫,汉昭帝刘弗陵是他的异母兄。刘据在初期还是很得汉武帝宠爱的,7岁的时候就被立为皇太子,成年后汉武帝只要有事都会把国家大事交给他。但是刘据为人仁厚,得罪了一些奸邪小人,这些人担心刘据做皇帝后清算自己,就经常在汉武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更是在太子的府邸中埋了一个人偶说他用巫蛊之术陷害汉武帝。

这个时候的汉武帝在甘泉宫养病,太子也见不到他,太子担心自己和秦朝太子扶苏一样被害,就先下手为强处死了陷害自己的江充,但是传到汉武帝那里就是太子起兵谋反了,汉武帝大怒下令抓捕太子,太子刘据兵败自尽而亡。太子刘据自尽后,跟着他起兵的人都被以谋反罪灭族,太子的妻子史良娣、长子刘进、刘进的妻子王翁须、女儿都在长安遇害。

在襁褓之中的刘病已逃过一死,他是刘进的儿子。

刘病已是从监狱中走出来的天子。

刘病已虽然逃过一死,但是也被收在长安的监狱中了,只是下令追查巫蛊之案的廷尉监丙吉知道太子是无辜的,于是就让人善待幼小的刘病已。后元二年(前87年),有人说监狱中有天子之气,汉武帝下令杀掉狱中的犯人,还是丙吉坚持不开门保护了刘病已。后来丙吉更是把刘病已送到祖母史良娣家里抚养,可以说丙吉是他的救星了。

汉武帝临终前也醒悟了觉得太子是无辜的,下令将刘病已录入皇家宗谱,并收养在掖庭,刘病已的皇室身份得到了认可。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驾崩没有子嗣,昌邑王刘贺做了皇帝,但是只做了27天就被权臣霍光废黜了,霍光说他:”荒淫无行,失帝王礼宜,乱汉制度。”

元平元年(前74年),刘病已被拥立为皇帝,但是这个时候霍光权力很大,朝中的很多大事都是霍光说了算,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做皇后,霍光的妻子甚至毒杀了刘病已患难与共的皇后许平君。

汉宣帝刘病已追封祖父。

汉宣帝刘病已想给自己的祖父,也就是当初的太子刘据平反,但是这个时候他的帝位并不稳固又得顾及霍光的意思,不敢得罪他,刘贺其实也就是因为想排挤霍光而被废黜的。

汉宣帝刘病已封自己的祖父刘据为“戾太子”,而戾除了刚才说的蒙冤的意思,又有"不悔前过,不思顺受,知过不改"的意思。汉宣帝这样追封,霍光是能接受的。

汉宣帝应该是要表示自己的祖父是蒙冤的,其实不管怎么解释,这样的追封都表达了祖父刘据是汉武帝立的太子,这样的平反对于刘据和刘病已都是好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