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出千年的烛光斧影是不是真如传言一般是宋太宗夺取了侄儿的江山?

导语:

历史上没有亲眼看到的事情,那是无法下定论的。所以历史神秘的面纱之下,没有人能够真正看到所谓的真相。

比如斧声烛影这件事,有谁推开门进去看了吗?只有太监和宫女在门外听到了看到斧声烛影,并没有人推进去看。而且北宋历史界对此讳莫如深,毕竟后世的北宋皇帝全都是赵光义的子孙,他们怎么可能把自己的祖先描写成一个杀兄夺位的人呢?

可是这件事之后,一系列的情况都从侧面证明了一点,赵光义得国不正。可惜当时他已经是皇帝,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拦。

01金匮之盟到底讲了什么内容?赵光义遵守了吗?

所谓金匮之盟,其实就是母亲偏心的故事。老太后年纪大了,担心自己的大儿子赵匡胤将来不会善待自己的小儿子赵光义。

于是老太后就逼着赵匡胤在自己跟前发誓,表示等到自己百年之后,就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否则她老人家死不瞑目。

赵匡胤是个孝子,他在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了这件事。可这件事还有下半部分,也就是对赵光义说的。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讳炅,初名匡乂,改赐光义,即位之二年改今讳,宣祖第三子也,母曰昭宪皇后杜氏。初,后梦神人捧日以授,已而有娠,遂生帝于浚仪官舍。是夜,赤光上腾如火,闾巷闻有异香,时晋天福四年十月七日甲辰也。---《宋史》

老太后就告诉赵光义,将来等到他百年之后,就把皇位传回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光义想到自己能当皇帝,当然是什么条件都答应。

其实赵光义他有资格做皇帝吗?当然没有资格,天下是哥哥赵匡胤打下来的,赵匡胤有好几个儿子,这些儿子也都长大成人了,自然是由哥哥的儿子来继承皇位。

老太后的这个想法实在是太自私,她就是偏心小儿子,跟汉景帝的老妈窦太后是一个样子,最终赵匡胤死了以后,赵光义就接管了北宋王朝。

那么赵光义有没有遵守金匮之盟呢?很可惜的是,赵光义没有这么做,他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并没有传给哥哥赵匡胤的儿子。

02金匮之盟是什么时候公布的呢?权威性到底如何?

在赵匡胤死后第二天,赵光义的心腹大臣赵普,把金匮之盟的事情说了出来,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压根就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件事。

那么这种誓言能够当成传位诏书来用吗?当然不能,因为全凭赵光义和赵普的一张嘴,自然不能让人信服。

可为何赵光义还是登上皇位了呢?道理很简单,其实北宋朝局已经被赵光义掌控了,朝中到处都是他的心腹,他也玩了一招黄袍加身的故事,完全模仿了自己的哥哥。

性嗜学,宣祖总兵淮南,破州县,财物悉不取,第求古书遗帝,恒饬厉之,帝由是工文业,多艺能。仕周至供奉官都知。太祖即位,以帝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亲征泽、潞,帝以大内点检留镇,寻领泰宁军节度使。征李重进,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尹,再加兼中书令。征太原,改东都留守,别赐门戟,封晋王,序班宰相上。---《宋史》

所以谁也别嫌弃谁的人品差,大家半斤八两。不过问题是,你做皇帝就做皇帝,为什么要害死自己的哥哥呢?当年赵匡胤登基有害死柴荣吗?

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证明赵光义做了这件事,但是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细节。当天晚上赵光义去找赵匡胤喝酒,喝到一半两个人就吵起来了,具体吵什么历史上没有记载,半夜赵光义就走了。当天晚上赵匡胤便去世了。

那赵光义的嫌疑是最大的,作为最后一个见过死者的人,大臣们居然查都不查,更可怕的是,居然让他做了皇帝。就算是嫌疑人还得关几个小时审讯一下,所以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赵光义已经掌控了朝局。

03赵匡胤的儿子相继离奇死去,赵光义终于坐稳了江山。

赵匡胤不是没有儿子,他一共有4个儿子,除了早逝的两个外,还有两个是安然活下来的。一个是赵德昭,还有一个是赵德芳。

这两个儿子的下场如何呢?赵德昭希望宋太宗遵守金匮之盟的誓言,将皇位传给自己。可是这些话不知道怎么就传到了宋太宗耳朵里。

于是乎宋太宗就把赵德昭喊过去训话,具体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了,不过赵德昭回来以后就抹脖子自杀了。很多人认为他是心眼小,忍不住训斥自杀的,可真相真的这么简单吗?

开宝九年冬十月癸丑,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乙卯,大赦,常赦所不原者咸除之。丙辰,群臣表请听政,不许。丁巳,宰相薛居正等固请,乃许,即日移御长春殿。---《宋史》

而赵德芳的死就显得更加无厘头了,得了一种疾病,莫名其妙就死掉了。也就是说这俩儿子全都英年早逝,没有一个活下来。

这么一来赵光义就丝毫没有顾忌了,金匮之盟里说好了自己百年之后就传位给侄子,可是侄子们都死光了,那当然要传给自己儿子来的实在了。

可是赵德昭是有儿子的,也就是说赵匡胤这一脉是有继承人的,可惜他们一直到了南宋时期,因为宋高宗赵构不能生育,才有了继承皇位的机会。

04抢了皇位,却做不好这个皇帝。

赵光义好不容易夺取了皇位,打算大干一场,把自己的年号定为太平兴国。可是他的能力的确不能跟哥哥赵匡胤相提并论。

尤其是在战场上,赵光义灭了后汉以后,再也没有打过胜仗,打辽国、西夏都是各种惨败。最终定格了北宋不会打仗的形象。

对内赵光义只知道笼络手下人,可是他手下人大多数都是一些好吃懒做的家伙。只不过他们拥护赵光义,所以就被赵光义给拉上来做了官。

这些官员能够治理好国家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他之所以打败仗,其实也有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这些原因。

初,昭宪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因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云“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宋史》

到了晚年的赵光义倒是开始反思起了自己的一生。他开始任用寇准这样的贤能,虽然不能在战场上争夺主动权,至少可以在国内经济上超过辽国、西夏。

所以从宋太宗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北宋王朝是一个军事实力弱后的国家,可是也是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

总结:斧声烛影之后,并无传位诏书。

人是不是赵光义杀的,这一点没有人敢肯定,因为没有任何证据,也没有任何人可以拿得出证据,毕竟案发现场只有他们兄弟两个人,也没有其他人敢去查这件事。

所以这件事我们也不说是肯定,不过可以肯定的事情是,赵光义早就提前控制了朝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斧声烛影之后,赵匡胤去世。

而赵光义没有得到任何传位诏书,就匆匆登上皇位。是谁给了他这么大的勇气,让他敢这么干的呢?如果他的实力不足以笼罩整个朝堂,那他这个皇位怎么可能坐得稳呢?他那两个活着的侄儿,怎么可能不跟他争斗呢?

实力决定一切,这是实实在在的真话。正是因为赵德昭和赵德芳他们俩没有足够的力量,所以他们才不敢去反抗。

参考资料:

《宋史》

《资治通鉴》

流出千年的烛光斧影是不是真如传言一般是宋太宗夺取了侄儿的江山?

这是一段千古迷案。流传下来的版本也很多。自古以来,封建王朝的传承大多沿用父死子继的制度。很少有这样的情况:皇帝明明有很多子嗣,却将皇位传给兄弟。因此,宋太宗赵光义的继位,令后世猜疑甚多,甚至很多人认为他就是篡位的。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十月,这天夜晚,宋太祖召弟弟赵光义入宫议事。兄弟之间谈心,谈的究竟是什么,无人知晓。只知道席间烛光浮动,又听到宋太祖拿着玉斧不停的凿地,嘴里还念叨着“好为之,好为之”。当晚,赵光义留宿宫中。第二天,宫中传出赵匡胤驾崩,遗诏传位于弟弟赵光义,赵光义顺利继位,是为宋太宗。

斧声烛影,一代开国英主,就是这样驾崩的吗?斧声烛影之迷最早出自于宋仁宗年间僧人文莹所著《续湘山野录》。很显然,《续湘山野录》只不过是一部野史,并没有任何参考意义。斧声烛影也不能代表赵光义就是篡位的。

那么官修的《宋史》又是如何谈论的呢。《宋史》是由后继之君修订,对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宋史谈及的并不多。

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宋史太祖本纪》

由于赵光义继位,为确保其继位的合法性及正统性。国史的修订恐怕必然要得到赵光义的批准。所以,《宋史》也就完全站到了赵光义这边。除此之外,太平兴国(赵光义年号)六年,赵光义还将金匮之盟公之于众。按金匮之盟所说赵匡胤答应母亲杜太后,为免将来主少国疑,朝堂不稳,赵匡胤百年后会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

按照这一说法,赵光义合法继位无疑。但为什么后世又会冒出斧声烛影之说呢?赵光义继位后,赵匡胤之子赵德昭,赵德芳相继离奇死亡。虽然赵光义皇帝当的不错,但相比哥哥赵匡胤而言,很显然缺少仁爱之心。兄终弟及,侄儿早逝,不禁令后世浮想联翩。这才有斧声烛影之迷,你们说呢?

流出千年的烛光斧影是不是真如传言一般是宋太宗夺取了侄儿的江山?

关于赵匡胤、赵光义烛影斧声这一千古之谜,后世不断有人进行推理分析,下面我来说说自己的一点浅见。

事件经过与疑点

关于赵匡胤的死,《宋史·太祖本纪》上只简略的记载:

“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而烛影斧声这个版本,最早记录于北宋仁宗时期文莹和尚的《续湘山野录》:

(太祖)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这段记载文辞闪烁,并没有写赵光义究竟对哥哥做了什么,但几个动作却都很可疑。不过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赵光义走后,赵匡胤睡觉时还传来呼噜声,说明并非当场死亡;二是文莹和尚说赵光义当晚是留宿在宫中的,如果他真的杀了皇帝哥哥,那么不可能留宿在宫中,而应该出宫筹划继位事宜。一旦赵匡胤的死讯传开,他在宫中势单力孤,很有可能赵匡胤的儿子赵元芳就此登基。

所以后世一些“有心人”说起这段故事的时候,往往前面采用了文莹和尚的说法,后面却不用“留宿禁内”的说法,而是引用了司马光《涑水纪闻》中的记载,大致就是说赵光义当晚回到府中,四鼓时分赵匡胤的死讯在宫中传开,宋皇后派宦官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继位,但王继恩却往开封府衙门告知赵光义,晋王的亲信左押衙程德玄已在门口等候。赵光义闻后大惊,说“吾当与家人议之。”王继恩劝他赶快行动,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赵光义便与王继恩、程德玄三人于雪地步行进宫。结果宋皇后没有等来赵德芳,却等来了小叔子,这时她知道大势已去,于是“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于是即皇帝位,是为赵光义。

司马光的本意是为赵光义开脱,即皇帝死的时候他并不在宫中,但将两个版本这么一截搭,赵光义的种种行为就都充满了阴谋的气息。于是就出现了毒杀论等等一些看似合理的推测。但为什么要将两个版本截搭在一起呢?如果相信文莹和尚的话,那赵光义就应该是住在宫中然后顺利继位;如果相信司马光,王继恩卖主求荣应该就是一个偶然事件,毕竟赵匡胤死讯传出的时间、宋皇后派去找赵德芳的人选这些都是不可控因素,以赵匡胤的能力,不可能宫中左右都是他弟弟的人而没有察觉。只有心中先入为主的人,才会故意选取赵光义的可疑之处凑在一起,以证明他弑兄篡位。

赵光义与赵德芳的对比

前面只是事件中的一些疑点,而真正有说服力的是赵光义和赵德芳在宋太祖死前的地位、权力差异。在这之前,赵德芳是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检校太保是个散官,无具体指责,只作为提高品级用的,而贵州防御使就更扯淡了,赵德芳一直在京城,怎么可能去贵州上任,所以也是个挂名,一直到老爹死了都没有掌握实权,也没有被封王。

再看赵光义,被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再加兼中书令,全部都是有实际权力的职位,掌握部分禁军力量、是可以参政议政的宰相之一、管着都城汴京。尤其是在一直压制赵光义的宰相赵普被罢相一个月后,赵匡胤就封弟弟为“晋王”,位列宰相之上,这个信号不可谓不明显了,在五代十国到宋初这段时期,“亲王尹京”就是皇储地位确立的重要标志。

而将压制弟弟的赵普罢相,实际上就是赵匡胤在打破平衡,全力支持弟弟的体现了。如果赵匡胤真的想传位给儿子赵德芳,至少会让他向赵光义一样掌握部分权力,培养自己的班底,也不会将能够压制赵光义的赵普赶走,让赵光义一家独大。

因此赵匡胤这么做,恰恰证明了他想传位给赵光义,于是扶持弟弟,压制儿子,这可以看成是赵匡胤对传位给弟弟的一种默认态度。所以皇位本来就是赵光义的,不存在从侄儿手中夺走一说,即使宋皇后派人找赵德芳继位是真的,那也只能说是在宋太祖突然驾崩之后,宋皇后出于自己的私心而违背赵匡胤的意愿。

赵光义的反常

虽然种种迹象表明了,赵匡胤想要传位给弟弟赵光义,但却不能就此洗脱赵光义弑兄的嫌疑。相反,赵光义继位后立即改元(按惯例当年仍是旧皇帝的年号,次年新皇改元),完全不尊重哥哥的行为,以及几年后才由向赵光义服软的赵普弄出来的“金匮之盟”等等一些欲盖弥彰的事情,反而加重了朝野对他弑兄的怀疑。而赵德芳23岁病逝和赵德昭的自杀,更是为赵光义的弑兄篡位的说法添加了分量极重的砝码。

赵光义种种反常举动,用做贼心虚,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些话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所以有可能是他等不及哥哥的正常死亡了,于是提前“送”了哥哥一程。但毕竟还是没有直接的证据,所以对于赵光义弑兄一事,仍然存疑。

综上,赵光义弑兄的可能性很大,但也有一些疑点支持他是无辜的。不过他的皇位却一定不是从侄子手中抢来的,因为种种迹象表明,赵匡胤心中本来就是想传位给弟弟的。

流出千年的烛光斧影是不是真如传言一般是宋太宗夺取了侄儿的江山?

不是,是夺了哥哥的江山

如果烛光斧影是真的,那么太祖很可能就是被太宗谋杀了的。

这样看来,太宗就不是在太祖突然死亡后,占到便宜突然入宫夺了侄儿的江山。

而是有计划,有预谋的干掉了哥哥,直接夺了哥哥的江山。

流出千年的烛光斧影是不是真如传言一般是宋太宗夺取了侄儿的江山?

这是一个历史谜团,至今还没有准确权威的说法!一个说法是兄终弟及,再一个说法就是确实是赵光义夺了侄子的皇位!

流出千年的烛光斧影是不是真如传言一般是宋太宗夺取了侄儿的江山?

毛笋应邀答题:

[赵匡胤](927一976)宋朝开国皇帝。涿州(今河北涿县)人。960一976在位。父赵殷为后唐、后晋和后汉軍官。匡胤在后周世宗柴荣时任殿前都点检。(公元960)柴荣死,子宗训(恭帝)年幼即位,是年7岁。匡胤趁后周孤儿寡妇,立足末稳。乘机于恭帝显德七年(960年)发动陈桥(开封東北四十里)兵变,在士兵拥立下,黄袍加身,遂建立宋朝。治国方针(略)

开宝九年(976)十月,匡胤突然死于万岁殿。在位十七年,享年五十岁。史书有"烛影斧声"之说,意为其弟赵光义(本名匡义,避兄諱改名光义)所害。但在元代黄溍、明代宋濂、刘俨等人皆称其诬,此事仍为历史疑案。

但太宗(光义)夺取其侄子(太祖子德昭或德芳)的皇位倒是真的。

杜太后,匡胤、匡义之母。后杜太后病重,召太祖、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至榻前,同受遗命。杜太后便问太祖道:"你知否得国的缘故吗?"太祖答道:"是蒙荫祖考太后的余福得来的。"太后道:"错,国赖长君,你所以得国的缘故,正是由于欺柴氏孤儿寡母耳!"又道:"若是周朝有了长君,你能得天下吗?你百年之后,传位于光义,光义再传位光美,光美再将皇位传回于你子德昭或德芳。只要国家有了长君,便是社稷之福!切记吾言!"太祖泣对道:"儿谨遵母训!"杜太后顾谓赵普道:"你可作证,不可违背!"赵跪奏答道:"臣当谨记太后旨命"并当众写立誓书,署上"臣普记",收藏于金匮中,严加保管,史称"金匮之盟"。太后生五子,分别是:匡济、匡胤、匡义、匡美、匡赞。匡济和匡赞早夭。

公元976年,太祖崩,遵毋遗训,传位于晋王光义。帝系旁落到光义一脉。光义为避諱,命光美改名延美。但光义存有私心,赵普也觊觎光义不想把皇位传给延美,其实赵普也有私心,想保着自己的相位,遂違背了昭宪太后(杜太后)立下的"金匮之盟",对光义奏道:"陛下明察!太祖已经失误了,陛下岂容再误呢?"光义听罢,正中下怀,遂铁心違背其母遗训。那么延美、德昭、德芳如何处置呢?

太宗定州伐辽,大败,人也不知去向。诸将疑似太宗遇难,建议立赵德昭为皇帝。及太宗脱险归来,亲臣将此事告之太宗,太宗不悦。德昭哪知道被太宗所嫌,奏请太宗叙功行赏。太宗听奏,勃然大怒道:"尔着急乎!等尔自己做了皇帝,行赏也不迟!"德昭见皇叔这等怒斥他,是存何心?个性刚烈的他愤愤不辞而别。回到私第,抽出项庄在鸿门宴上舞过的宝剑,自刎而死。太宗也追悔莫及,用亲王礼仪安葬;诏赠中书令、追封魏王,谥做懿魏王。太平兴国六年三月,兴元尹赵德芳,不幸病殁,即诏赠为中书令,追封岐王,谥做康岐王。三去二,还剩赵延美,光义派人监视他,正所为欲加其罪,何为无辞。延美对其亲兄既气且愤。泣谓妻张氏道:"你我倘不生在帝王家,而生在百姓家,我俩男耕女织都消遥自在,俩人相对垂泪。后涪陵公赵延美在房州病殁。太宗得知,假惺惺道"朕兄弟五人,而今竟存朕躬一个,怎不教朕伤感呢?"心中却窃喜不已,阻碍自己传位的三个绊脚石已死,金匮之盟已废。

(997)年三月太宗赵炅崩,在位二十二年,享年五十九岁,谥曰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永熙陵(河南巩县西南)。传位于第三子真宗赵恒。

笔者相信因果报应,靖康之乱,(1126),金破汴京,徽欽二帝蒙尘,是对太宗赵炅違背金匮之盟的报应。

康王赵构南渡于南京即位,后迁都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赵构无子,意欲传位于太祖后人,从民间(太祖后人已流落到民间)觅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名伯琮。接到宫中,听读于资善堂,年长后,封普安郡王。绍兴三十二年,立为皇太子,改名昚,六月高宗(赵构)禅位于昚,是为孝宗。帝系复归太祖赵匡胤一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