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为何对尧舜禹的禅让贤能提出质疑?

导语:

曹操去世以后,他儿子曹丕继承了魏王、丞相的位置,没多久汉献帝便将皇位禅让给曹丕,从此大汉王朝宣布灭亡,曹魏王朝正式建立,曹丕顶替了汉献帝的皇位。

这个时候曹丕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我现在才明白,原来是这样。其实这就是赤裸裸的嘲讽,说明禅让这种事情,压根就不靠谱。

01荀子跟曹丕的领悟是一样的。

荀子压根就不相信禅让制度的真实性,因为他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而且最关键的是,人都有私心。我觉得千古圣人,唯有荀子才算是真正敢想敢说的那个。

很可惜的是,大家拒绝承认这是真理。大家认为人应该是善良的,封建统治者教育大家,人应该要无私奉献。不过后来学过历史,我们才明白,最自私的那个人,就是曾经教育我们要无私奉献的那些封建统治者们。

因为他们为了皇权可以争斗的你死我活,可以不顾亲情不顾爱情不顾道义,但是这些东西,我们皇帝可以没有,你们百姓包括大臣们必须要有。

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致胙。封公之四子为列侯。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三国志》

为什么这么说?倘若百姓、大臣也不顾这些东西,那这个社会可就太可怕了。于是乎孔子被捧进了神坛,忠君思想始终成为最重要的教育根本。

尧帝把自己的皇位传给了舜帝,还把俩女儿嫁给舜帝。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只能说明尧帝没有儿子,很可惜的是,尧帝是有儿子的,所以这个假设不成立。这是什么思想呢?这是封建思想。

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是陋者之说也。---《荀子,正论》

荀子时期包括曹丕时期,已经进入到了封建社会,所以他们看奴隶制社会的这种禅让制度,自然是觉得不可思议。要我说,不是尧舜禹禅让不可能,而是时代背景不同。发生在封建社会的禅让,那都是骗局才对。

02荀子用封建思想评估尧舜禹本身就犯了错。

封建社会最著名的一个特征,那就是君王制度。我们大概是从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所以人的思想在这个时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先进的生产力,决定了人类可以走得更远,可以在短时间内做更多事情,可以完成一统天下的宏图大业。

奴隶的规模也逐渐缩小,逐渐消失。因为社会在进步,所以人的思想也跟着往前走。这个时候荀子终于提出了这个观点,可为什么那么多圣贤此前都没有提出过呢?他们难道认为尧舜禹禅让就是千真万确的事情么?

还真的是这样,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有很多人的思想并没有转变过来,或者说就算是转变过来了,也还残留着过去那种思想的影子。所以他们就算是想到了,也不敢说出来。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人者,人臣弑其君者也。---《韩非子·说疑》

只有荀子是一个不仅敢想,也敢说的那个人。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任何言论任何观点,都可以表达出来。人们可以不接受你的观点,但是绝不会堵住你的嘴,不让你说话。

虽然秦汉进入到了封建社会,可是君主们却依旧留恋奴隶社会,所以必须要有一套匹配的思想禁锢才能够达到君主们的目的。

他们可以不相信禅让制度,但是臣子们必须要相信,他们希望天下人都是君主的奴隶,那就只能把忠君思想注入每个人的脑海里。

03荀子真的是在批评尧舜禹的禅让制度吗?

其实当然不是这样,他是在批评自大禹以来,所有的世袭制度。禅让制度再美好,也只存在于美好的传说当中,而他们亲眼所看到的,却是牢不可破的世袭制度。

君主肯定是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后代子孙,绝不会说丞相的才能高,所以就让丞相来做这个国王。就算是一个小地主,也会把自己的家产留给自己的儿子,绝不会分给那些穷苦百姓,哪怕这些百姓再缺钱也一样。

所以说荀子表面上是在说他不相信尧舜禹的禅让制度,实际上,他就是在嘲讽从古至今的世袭制度。

上到君王,下到百姓,全部都信奉世袭制度,为什么还要鼓吹曾经出现过的禅让制度呢?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事情。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史记》

可能大家没有意识到一点,其实禅让制度,是一种高风亮节的表现。君主们希望自己的臣子和百姓们都要有这样的思想。

我们看秦始皇创立秦国,他在天下设立郡县,官员们全都由他来选拔,没有谁是世袭得来的官职,唯独皇帝本人可以世袭传给自己的儿子。

刘邦夺取天下建立大汉王朝,大家都在夸赞大汉朝是个伟大的民族。可是刘邦在建国初期曾经分封过异姓王,结果他先后把这些异姓王要么杀了要么逼到匈奴那儿去了。并且宣布,只能姓刘的才能封王。

也就是说只有老刘家的子孙,才可以拥有世袭制度,而其他的包括丞相三公这些高官在内,都只能采取禅让制度,能者居之。

从此一种思想植入了大家的脑海,原来君权世袭是理所应当的道理,哪怕是个脑残像司马衷一样,只要是皇帝的儿子,就可以世袭皇位。而其他任何人的权力,都必须是能者居之,有才能才可以做丞相,才可以位列三公。

04封建贵族上层逐渐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改朝换代的日子也就频繁了起来。

这个世界上不缺乏聪明人,只缺乏善于发现的人。老百姓当然把这个道理奉若神灵,认为禅让是多么美好的道德。

可是当你做到了三公,做到了丞相的时候,你忽然间就会发现,自己的权力将来不留给自己儿子,实在是太可惜了。为什么只有皇权能够世袭,我们这些人就不能?

于是乎贵族们就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手段,互相让对方家族的子孙后代入朝为官。不管君主是采用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反正他们都有办法让自家的子孙入朝为官。运气好的,等自己退休以后,子孙就可以接替自己的地位。

比如说权臣霍光,他在生前就在不断安排自己的儿子霍禹往上走,差一步就做到大将军的位置了,可惜霍光提前猝死,霍禹在爬不上来的时候,只能选择政变。

总结:这种事情成为常态以后,臣子们也开始觊觎皇位了。

第一个做出尝试的,当然是王莽。霍光扒在门口看了几十年,都没敢打开那扇门。可王莽才不管那么多,他废掉了皇帝,自己走上了神坛。

当然王莽很快被平定了,所以没有造成多大影响,大汉朝继续延续了下去。可后来汉献帝禅让皇位给曹丕,却彻底改变了历史。

我们会发现,自打曹丕玩了一把禅让以后,后代禅让的情况层出不穷。比如说曹奂禅让皇位给司马炎,杨坚篡夺外孙的后周皇位,朱温篡唐建立后梁等等。但凡是要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君主,基本上都会玩一次禅让。

当禅让成为了一种烂大街的文化遗产时,百姓心目中最后那一点良知,其实也跟随着禅让的烂大街烟消云散。所以不要说谁谁谁太自私,没办法,心里没个把门的,谁还不都一样呢?

参考资料:

《史记》

《三国志》

《荀子,正论》

《韩非子,说疑》

荀子为何对尧舜禹的禅让贤能提出质疑?

反对将尧舜禹的禅让制判定为政变。

荀子他老人家认为人性本恶,也就是说历史越往古推,人性越恶毒。那在这样恶毒的人性下,人性都是自私的。绝不会把天下拱手相让。

我这里不去讨论人性本源的问题。也不研考这里历史制度的真实性。我讨厌那些用假设,想当然的方式否定历史事件。

诚然,我们确实应该带着质疑的态度去研究,去考证。但不应该把质疑当作历史发现,把揣测当作历史真相,让社会主流调侃。

还有一种观点,叫做取其精华,去去糟粕。这个我也是不支持的。取其精华,可。去去糟粕,蠢。很多真相就是在这个想法下,面目全非。你可以自说自话的取其精华,也可以自行其事的判断糟粕。但请绝对保留原貌。

荀子为何对尧舜禹的禅让贤能提出质疑?

“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是陋者之说也。”——《荀子·正论》

提问者应该是根据荀子这句话而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荀子之所以这么说完全是和他的理论思想有关,下面具体说一下。

禅让制是什么

所谓的禅让是指统治者在其健在的时候把自己的位置转让给其他人。而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服是以德传德、以圣传圣、以贤传贤的权力传承模式,从而使得掌握权柄的永远是有德行和能力的人,确保部落的持续稳定发展。

尧舜禹的禅让是否可信

周朝的《尚书》是关于禅让制最早的记载,他记述了上古时期尧舜禹三位部落首领依次禅让的故事,为了更好的理出头绪,根据《史记》的记载分别简单介绍一下事情的经过:

  • 尧帝。尧是帝喾(皇帝的曾孙)的儿子,定都平阳,国号唐,尧晚年认为儿子丹朱不适合继承帝位,于是选择了德才兼备的舜做接班人,晚年由舜摄政。尧死后,舜带领国人服丧三年,三年后让尧的儿子丹朱继承皇位,自己则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而不理会丹朱,于是舜又回到都城继承了帝位。
  • 舜帝。舜是皇帝的八世孙,国号虞,舜认为儿子商均能力不足,因此选定有威望的禹作继任者并在他年老的时候先由禹来摄政。舜死后,禹带领国人服丧三年,三年后让舜的儿子商均继承帝位,自己隐居到阳城,但是天下的部落首领都不去朝拜商均,而是去阳城朝拜禹,最终禹在阳翟继位。

简单总结一下,尧舜禹的禅让步骤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先在皇帝晚年时摄政,接着皇帝死后子承父位,天下诸侯不买账,最后不得不将前任皇帝的儿子赶下台,由自己接手皇位。这样简单而又重复的记载很难让人不怀疑这其中有阴谋的存在,尧舜禹的禅让与封建社会的禅让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权臣掌握了国家权力后进一步夺取政权的故事,只是使用的方式不一样,他们的手法更加委婉与隐秘。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尧舜禹三个人实际上都是黄帝的后代,只是各自属于不同的分支,也就是说皇位一直掌握在黄帝的后裔手中,并不是简单的选择贤德的人继承皇位。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是一位儒家大师,是继孔子后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了性恶论。即荀子主张人是有各种各样的私欲,如果一个人完全凭借着自己的私欲处理事情,那么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需要借助后天的教育和法律来规范人的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总结

上古帝王尧舜禹之间禅让的故事是儒家极力推崇的,禅让制是儒家认为的最好的君主更替制度,但是荀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在充分看清人之本性后也对禅让制予以否定,最后,我借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后说的话作为结束语——“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荀子为何对尧舜禹的禅让贤能提出质疑?

我觉得和他的一个思想主张有很大关系——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要通过教化来改变,而教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教育。尧舜时期,教育这个概念还没有提出,人的本性也是暴露最多的,因此禅让制只能看到表面,不能够真正了解这个人是否有才能,是否是真正的“贤”,而且人性本恶,人心贪婪,禅让制终究不会长久,这通过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通过兵权夺得天下而不是“禅让”就可以证实。因此主张“性恶论”的荀子自然会对“禅让制”提出质疑。

老规矩,依旧放上我喜欢的荀子图片。

荀子为何对尧舜禹的禅让贤能提出质疑?

荀子被罢官之后才开始著书,对于当时的社会以及人性有着不同于其他诸子的见解,从他所书的《性恶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人性有别于孟子,对人性生而为恶的思想,极大影响他对尧舜禹的禅让贤能提出不同看法。

在《性恶篇》中“人之性善,其善者伪也”。也就是说人们的善良是装出来的,是虚假不可信的,是别有用心的。“生而好利,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人们生下来就是趋利避害的,有好处就会不遗余力的争夺,而把不利的事情让别人去干。“生而有疾恶焉,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人生下来就有嫉妒和仇恨的种子,一出生就不是什么好东西,怎么会讲忠信这样的事情啊,这就是一个笑话啊。

当荀子有了这样理念之后,对尧舜禹的禅让贤能就有了极大的怀疑,荀子觉得这是违背人性的,在极大权利诱惑面前怎么可能谦卑有序你推我攘,在那个时代怎么会产生禅让这样不可理解的事情,这是难以相信的,不过是为尊者讳而用了曲笔写法。

当荀子能够提出尧舜禹的禅让贤能是值得怀疑的事情,也就说明他已经对当时流传的史料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无论我们怎么看待荀子对尧舜禹禅让贤能的质疑,至少荀子能够对当时普遍认同的事情,能够发出不同的声音值得赞叹,对那个能够包容不同声音创造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值得感怀。

荀子为何对尧舜禹的禅让贤能提出质疑?

这个主要是从荀子提出的“人性本恶”的思想来质疑的,荀子的“人性本恶”从现实角度来分析的话,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

帝尧又不是没有儿子,他的儿子朱被舜逐到丹阳居住,所以叫做丹朱,丹阳城在长江流域,而尧的都城在山东山西一带,所以二者之间的距离比较遥远,《竹书纪年》倒是说“尧年老德薄,被舜软禁于宫中”。

舜接过尧的江山之后,意气风发,逐四凶于三苗,并且赐死了治水不力的鲧,可没想到鲧的儿子禹成长的很快,然后他还治水成功了,在天下有很大的威望。

于是舜将帝位让给禹,自己引退下位,最后去南方视察,死在了苍梧,而且舜根本就没有想回到朝中的意思。

所以根据种种迹象表明,尧舜禹的禅让本质上还是要看势力大小,如果势力大,那么可以培植亲信慢慢接班,但是如果势力小,那么可是要接受被逼逊位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